A. 身殘志堅的故事
海倫凱勒的故事
亞當斯·凱勒(HelenAdams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一位殘障教育家。她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父親亞瑟是位南方邦聯老兵。她在19個月大時正因一次高燒而引致失明及失聰。之後籍著她的導師波土頓柏金斯盲人學校老師安·沙利文(AnneSullivan)的發奮,使她學習並領悟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1898年,海倫·凱勒考入了哈佛大學附屬劍橋女子學校。1900年秋,再考進哈佛大學的雷地克里夫學院,這對於一個失明和失聰的人而言,可說是教人難以置信。最後於1904年,海倫·凱勒成功取得文學學士學位,而且成績優異。而這么多年來沙利文老師則一向留在海倫·凱勒身邊,並將教科書與上課資料寫在海倫·凱勒的手掌上,讓凱勒能了解其資料,可說是對海倫·凱勒不離不棄,因此海倫·凱勒生命均十分感激她。從1902年4月開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師的幫忙下,開始在美國的一家雜志上連載她的自傳《我的生命》(又譯《我生活的故事》)(TheStoryofMyLife)。第二年結集出版後轟動了美國文壇,甚至被譽為1902年世界文學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邰麗華的故事
邰麗華兩歲時,因一次高燒失去了聽力。沒過多久,她甜美的歌喉也關掉了。那以後,她陷入了無聲世界,自我卻茫然不知。直到5歲,幼兒園的小兄弟姐妹輪流蒙著眼睛,玩辨別聲音的游戲,她才意識到自我與別人不一樣,她悲哀地哭了。為此,父親帶她輾轉武漢、上海、北京等地求醫問葯,只要聽說哪裡有一線治療期望就不會放過,但始終不見好轉。眼看要滿7歲了,父母將她送人市聾啞學校領悟。
舞蹈使邰麗華品嘗到無窮的歡樂,但她知道,在現代化的這天,知識對於一個人的重要。17歲那年,她給自我定下新的目標:上大學。於是她又將自我練舞的倔勁放在領悟文化課上,1994年如願以償地考取了湖北美術學院裝潢設計系,成為了一名大學生。
如今,邰麗華成了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里的台柱子。她不僅僅擔任了殘疾人藝術團演員隊隊長,出任了中國特殊藝術協會的副主席,同時她也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形象大使」,先後在40多個國家巡迴演出,她的演出劇照總是出此刻藝術團宣傳材料最醒目的位置。
桑蘭
這個笑容甜美的姑娘來自浙江寧波,1993年進入國家隊,在遭受如此重大的變故後卻表現出難得的堅毅,她的主治醫生說:「桑蘭表現得十分勇敢,她從未抱怨什麼,對她我能找到表達的詞就是『勇氣』。」就算是知道自我再也站不起來之後,她也絕不後悔練體操,她說:「我對自我有信心,我永遠不會放下期望。」
應對病痛與不幸,小桑蘭樂觀豁達的態度,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兒女的品質。傷痛中的桑蘭不忘自我心愛的體操事業,她要看體操比賽實況轉播,她為小夥伴奪得金牌而高興得合不攏嘴。在桑蘭身邊,咱們常常被她感動得淚流滿面。
開始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性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韓國出版。
張海迪
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進過學校,童年起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PRO課程。張海迪十五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村子,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我的青春。在那裡她給村裡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領悟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貝多芬的故事
《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最傑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題是反映人類和命運搏鬥,最終戰勝命運。這也是他自我人生的寫照。這是第一樂章中連續出現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貝多芬說:「命運就是這樣敲門的。」
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也是命運最糟的一個。童年,貝多芬是在淚水浸泡中長大的。家庭貧困,父母失和,造成貝多芬性格上嚴肅、孤僻、倔強和獨立,在他心中蘊藏著強烈而深沉的感情。他從12歲開始作曲,14歲參加樂團演出並領取工資補貼家用。到了17歲,母親病逝,家中只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和已經墮落的父親。不久,貝多芬得了傷寒和天花,幾乎喪命。貝多芬簡直成了苦難的象徵,他的不幸是一個孩子難以承受的。盡管如此,貝多芬還是挺過來了。他對音樂酷愛到離不開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著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滿高尚的思想,又流露對人間完美事物的追求、嚮往。對美麗的大自然他有抒發不盡的情懷。說貝多芬命運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慘,實際上他最大的不幸,莫過於28歲那年的耳聾。先是耳朵日夜作響,繼而聽覺日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聽不見農夫的笛聲了。從此,他孤獨地過著聾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於和聾疾苦戰。貝多芬活在世上,能明白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給他安慰的只有音樂。他作曲時,常把一根細木棍咬在嘴裡,藉以感受鋼琴的振動,他用自我無法聽到的聲音,傾訴著自我對大自然的摯愛,對真理的追求,對未來的憧憬。他著名的《命運交響曲》就是在完全失去聽覺的狀態中創作的。他堅信「音樂能夠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頑強地戰斗,透過斗爭去取得勝利。」這種思想貫穿了貝多芬作品的始終。
1827年3月26日,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音樂巨人與世長辭,那時他才57歲。貝多芬生命是悲慘的,世界不曾給他歡樂,他卻為人類創造了歡樂。貝多芬身體是虛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強者。
霍金的故事
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我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由於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下從事研究的理想,但之後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情緒,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應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並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不會隨時刻減少。1973年,他發現黑洞輻射的溫度和其質量成反比,即黑洞會正因輻射而變小,但溫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出現問題,之後由於得了肺炎而理解穿氣管手術,使他從此再不能說話。此刻他全身癱瘓,要靠電動輪椅代替雙腳,不但說話和寫字要靠電腦和語言合成器幫。
雖然大家都覺得他十分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他在病發後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跡,也證明了殘疾並非成功的障礙。他對性命的鍾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是值得年輕一代領悟的。(巴菲特名言)
華羅庚的故事
華羅庚初中畢業後,華羅庚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學費而中途退學,故生命只有初中畢業文憑。此後,他開始頑強自學,他用5年時刻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
1928年,他不幸染上傷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卻落下左腿殘疾。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從1931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領悟,用一年半時刻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他自學了英、法、德文,先後在國外雜志上發表了多篇論文。1936年夏,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兩年中發表了十多篇論文,引起國際數學界贊賞。
1938年,華羅庚訪英回國,在昆明郊外一間牛棚似的小閣樓里,他艱難地寫出名著《堆壘素數論》。
史鐵生
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約翰 庫緹斯 (John Coutis),
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他所經歷的逆境與成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巨大的個人感召。他天生嚴重殘疾,但他以拒絕死亡來挑戰醫學觀念。他的演講雄偉壯麗,他有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他樂於付出他的時間和才能。約翰在全世界向千千萬萬熱情、熱切的人們演講,他沒有腿,也不依靠輪椅生活、移動和存在,卻形成了世界級的自尊、自信和自立。他是當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殘疾演講大師。
現年34歲的約翰.庫緹斯天生下肢癱瘓並做了截肢手術,然而卻取得一系列讓正常人驚嘆的成就:奪得澳大利亞殘疾網球冠軍、成為澳大利亞板球隊榮譽隊員、一直堅持不用輪椅而用「手」走路、考取了駕照......
約翰形容自己「每一天都是一場戰斗」:他剛生下來時,醫生對他的父母斷言他活不過一周;過了一周,醫生又說他活不過一個月;過了一個月,醫生又說他活不過一年;然而父母並沒有放棄,只是更加悉心的照料他。周圍有不少小孩罵他是「怪物」,10歲哪年被一群同班的小學生綁起來扔進點燃了的垃圾桶,差點送命,後來幸被一位女老師發現並冒死救了出來;更有一些同學惡作劇,在他的課桌周圍撒滿圖釘。生活中的遭遇曾讓他一度想自殺,後被父母勸阻。在父母愛的力量鼓舞下,他以超人的毅力生活、學習,雖然他被確診患了癌症,但他始終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面對哪些在成長過程中歧視、敵視他的人......他每天都像戰士一樣,時刻鼓勵自己堅持下去。
B. 計算機網路犯罪現狀
摘要 計算機網路的出現和發展打破了人類生活的地域界限,加速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然而利用網路進行犯罪的現象也相伴而生。近年來,各類案件中越來越多地涉及到計算機網路,如何遏制計算機網路犯罪,已是世界各國面臨的新的社會問題。
關鍵詞 計算機網路犯罪 現狀 特點 防控對策
計算機的誕生標志著世界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為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提供了全新的方式,計算機網路的出現和發展,使人類社會快步進入了信息化。目前,計算機及其網路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個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在計算機及其網路給人類帶來種種便利的同時,它的負面影響也開始顯現,電子商務糾紛,計算機犯罪問題也不斷出現。特別是計算機犯罪問題,正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而日趨嚴重,其犯罪的方式和手段也日趨復雜化和多樣化。計算機網路犯罪作為計算機犯罪的主要形式,屬於高技術,高智能的新型犯罪,它具有隱蔽性強,犯罪成本低,跨國性和偵查取證難以及社會危害大等特點。因此分析和研究計算機網路犯罪的現狀及特點,掌握其發展的趨勢,對於計算機網路犯罪的防範控制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何為計算機網路犯罪
盡管計算機網路犯罪的存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關於計算機網路犯罪的確切含義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將計算機網路犯罪等同於計算機犯罪,有的主張廣義的計算機網路犯罪概念,有的贊成狹義的計算機網路犯罪概念。現將三種不同的觀點敘述如下。
第一種觀點認為計算機網路犯罪就是計算機犯罪,即以計算機資產為攻擊對象或利用計算機為工具而實施的危害社會並應處以刑罰的行為。這一觀點把計算機網路犯罪等同於計算機犯罪,是片面的。我國公安部計算機管理監察司(現名公共信息網路安全監察局)將計算機犯罪定義表述為:「以計算機為工具或以計算機資產為對象實施的犯罪行為。」[1]從此給計算機犯罪所下的定義看,其概念基本上排斥了在網路空間或利用網路實施的犯罪。
第二種觀點認為,計算機網路犯罪是指以侵入或破壞計算機信息網路及其儲存、傳輸的信息為犯罪對象或者在網路空間實施的危害社會並應處以刑罰的行為。該觀點將網路犯罪僅限於侵入或者破壞計算機信息網路以及在網路空間(將網路作為犯罪場所)實施的犯罪,要求犯罪的行為與結果均應在網路中完成,並認為利用網路實施的綁架、殺人、敲詐勒索等都不應歸於網路犯罪。這種觀點實際是狹義上的計算機網路犯罪,這就排除了利用網路(作為工具或者方法)實施犯罪的情況。根據刑法的規定,將侵入或者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犯罪納入計算機犯罪范圍是正確的,因為有的犯罪既可以在網路空間實施完成,也可以將網路作為工具或方法實施,犯罪的行為與結果並非同時在網路空間完成。因此只要利用了網路(作為工具或者方法),就可以認為是網路犯罪。
第三種觀點認為計算機網路犯罪是指以侵入或者破壞計算機信息網路或者利用網路所實施的危害社會,依照我國刑法規定應當受刑罰處罰的行為。這種觀點是廣義上的計算機網路犯罪,包括了侵入或者破壞計算機信息網路犯罪行為,也包括利用網路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2]
二、當前我國計算機網路犯罪的現狀及其特點
(一)當前我國計算機網路犯罪的現狀
1、利用計算機製作、復制、傳播色情、淫穢物品的案件十分突出
這類案件的違法犯罪分子有的利用互聯網出售色情光碟,有的非法提供色情網路鏈接,有的乾脆直接設立色情網頁,如2007年3月吉林省長春市公安機關破獲得「3.27」網上淫穢色情傳播案。另外,一些新的網路色情犯罪形式也相繼出現。如2007年1月16日北京公安局網監處配合治安總隊成功破獲的雷某網路賣淫招嫖案。
2、網路盜竊、網路詐騙,利用網路敲詐勒索案件增多
網路盜竊主要表現為盜取可以支付的電子貨幣、帳單、銀行賬目結算單清單等達到改變公私財產所有權的目的,如2006年6月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公安機關破獲的張鍇利利用虛假電子商務網站實施的盜竊案。此類犯罪是網路經濟犯罪中罪為常見的類型之一。網路詐騙主要是通過偽造信用卡,製作假票據,發布假信息,篡改網路程序等手段來欺騙和詐取公私財物,如2006年10月江蘇省徐州市公安機關偵破的「9.25」彩票網路詐騙案。此類犯罪是網路犯罪中發展最為快速的類型。網路敲詐勒索是指利用互聯網進行敲詐勒索,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被害人用威脅或者要挾的方法強索公私財物的行為。[3]如2006年9月湖北省宜昌市公安機關破獲的網上「裸聊」敲詐案。
3、網路侵權案增多
網路技術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網路侵權的方式和手段呈現多樣化的特徵。例如,利用互聯網侮辱他人或者捏造實施誹謗他人;非法截獲。篡改、刪除他人電子郵件或者其他數據資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此外利用網路對知識產權的侵犯案件也呈現出增加的的趨勢。
4、危害計算機信息網路安全的案件增幅較大
隨著網路在我國的普及和廣泛應用,黑客攻擊網路越來越頻繁,計算機網路病毒傳播感染越來越嚴重,計算機病毒從網上大肆侵入我國,如1999年在我國肆虐的梅麗莎,CHI病毒等都是從互聯網傳入我國的。尤其是近年來,國內計算機網路病毒感染的情況更為嚴重,其中一些嚴重性病毒已造成了一些政府機構,教育科研單位等行業的網路通訊阻塞,甚至出現伺服器癱瘓。
(二)我國計算機網路犯罪的特點
通過以上現狀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目前我國計算機網路犯罪除了具有一般刑事犯罪的共性特點外還具有以下比較特殊的犯罪特點:
1、具有智能性:網路犯罪屬於智能型犯罪,其犯罪主體具有智能型,在犯罪的手段上都是利用或採用多種高科技手段作案。
2、行為具有隱蔽性。表現在犯罪人的收集身份在網路世界被扭曲和隱匿;網路犯罪的目標是無形的電子數據和信息;網路犯罪需要的時間極短、具有瞬時性;網路犯罪的作案范圍一般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
3、後果的嚴重性。網路癱瘓或網路數據被毀壞,社會的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秩序將會隨之被破壞,國家及其管理者依靠網路和網路信息管理社會的基礎一旦喪失,其後果是非常嚴重的。而且計算機網路犯罪的危害後果多是關聯到整個社會或社會的部分群體,波及面也相當的廣。
4、一定的連續性。某些類型的計算機網路犯罪一旦將某一指令或程序裝入網路信息系統,它就會不斷的發揮作用,有些犯罪分子會達到欲罷不能的境地;計算機網路犯罪具有的極強的隱蔽性,也大大刺激了犯罪的發生。[5]
三 計算機網路犯罪的防控對策
(一) 加強計算機技術及其網路安全技術的研究
計算機網路犯罪的行為人,往往精通計算機技術,其中也包括計算機安全技術。只有計算機安全技術領先於犯罪技術,才能不給犯罪提供條件和機會,才有可能對計算機網路犯罪形成威懾。為了提高網路的安全性,國內外網路研究人員研究開發了多種網路安全技術,如防火牆,加密技術等,這些技術在不同的適用范圍內提供不同程度的安全性,能夠把正確的信息及時傳遞到具有接受許可權並需要這些信息的人手中,同時又防止非授權用戶對網路資源的非法訪問和干擾。[6]
(二) 加強安全管理與計算機安全監督
要建立以政府計算機安全部門為指導,專門的計算機安全管理機構監管的一套管理機制,保障計算機系統的安全;建立強制性的及時報案制度,當發生或發現計算機網路犯罪案件時,因該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要根據計算機設備的重要程度選擇不同等級的安全級別,確保計算機設備、存儲介質、網路設備等相關實體的物理安全;建立審計迴避制度,審計工作應由平時不接觸被審計系統的專業工作人員完成;要加強內部網路管理,制定預防和制止內部信息資源或數據泄漏的管理制度。最後國家應制定強制性的措施,在新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建設時,必須經過安全檢察機關的批准,系統所在部門必須及時向安全檢察機關報告系統的安全情況和所發生的安全事件。[7]
(三) 健全和完善計算機網路犯罪的法律
完善有關計算機網路犯罪的法律和法規是打擊計算機網路犯罪的重要基礎。面對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新形式網路犯罪增多的現狀,必須建立和完善法律,為打擊計算機網路犯罪提供法律依據,真正用法律威懾犯罪分子,用法律教育人民。很明顯,法律手段對打擊計算機網路犯罪的關鍵作用是不能用技術和管理手段所取代的。但是不適時的苛刑嚴律不但起不到有效打擊計算機網路犯罪的目的,反而更容易造成司法困難,甚至阻礙我國經濟信息化的發展。因此,對於現有的尚不能完全的解決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的法律,需要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如:需要在刑法中修改和完善計算機網路犯罪罪名、量刑、刑罰種類等,需要在刑事訴訟中完善證據制度等等。
C. 100分求校園區域網建設實施方案,急!!!
______學校數字化實驗學校建設實施方案
一、 現狀分析
技術條件:
1、 校園建立了區域網,實現了辦公、教學的網路聯系;信息技術中心能進行日常維護管理學校校園網路,開發教育教學資源。學校特色網站建立,教師、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優秀教學資源共享在網路上,進一步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價值。同時也促進了家長、社會與學校的聯系與關注。
2、 硬體逐步完善,普及了全校電腦多媒體教學輔助設備,師生應用率高。
3、 各類信息化專用設備相繼到位,使學校各項相應工作都能通過科技手段予以獨立解決。
建設歷史:
1、 在校領導極重視和支持下,教師的觀念快速的轉變,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成果,促進了我校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進展。
2、 結合區校園信息化工程,建立校校通校園信息平台,逐步形成網路通訊、信息服務、教育管理為一體的信息化教育系統。
3、 建設網站,擴展容量,提高層次。建立了部分班級主頁和特長學生的個人主頁發揮師生主動性,促進學生能力提高和個性發展;建立了骨幹教師個人主頁展示教師教育教學特色,實現資源和成果的共享,開展網上交流。同時充分發揮校園網路優化教育信息功能,通過各年級、各學科的資源積累和整理逐步將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反饋練習、課後輔導、考試等教學環節系統化、數字化,形成大容量的教學資源積累。
4、 學校全方位的管理、教育、教學、評價,包括學校的校務、教務、總務管理,教職員工、學生資料信息、工作會議學習的記錄,師生各路工作評價信息等檔案、學籍、學業管理的數字化體系及網路制度化管理。
5、 優化組合學校現有教育資源,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融視頻、網路、多媒體等多種方式為一體,讓師生形成多種類、多形式、多規格、多層次的教育教學空間。
6、 隨著校園信息網路的全面建設和多樣化發展,在理論上在實踐中我們不斷的探索發展。通過努力,我校的教育信息工作日趨完善成熟,特別是在管理、網路、培訓、應用等等已經慢慢形成了規模效應和規范體系,校園網站上的特色網頁越來越多,內容精彩紛呈,教師信息科技運用日趨成熟,校園網的升級服務,校信息化工作也得到了區領導的肯定與好評:在信息技術工作專項督導中被評定為「優秀」、同時獲得了區信息技術應用先進單位稱號。
課程整合:
1、 課題研究,形成特色
學校從97年起,開展讀書活動,培養學生學會閱讀,已成為我校辦學的特色。為了使學生在信息的獲取、交流等方面拓展能力,並使讀書從知識的積累過程轉變為科學的研究過程,從第五屆讀書節起,學校開展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小學生主題式探索性讀書能力的實踐研究」,此課題已成為中央電教館規劃類課題。讓學生圍繞一個感興趣的問題,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超文本的閱讀學習,培養學生多渠道地獲取信息、整理分析運用信息的能力。同時還建立了各級研究課題,與新基礎教育、學科整合教育、讀書活動、藝術特色、科技特色等等有機的融合起來;並已在各類課題論文評比中獲得了良好的成績。
一些基於教學網路環境下的拓展性課程的實踐研究和主體式探究性活動開始探索並卓有成效。如王綺老師與一年級語文組劉芸老師合作進行了《計算機多媒體互動式教學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學探索研究》的區級課題研究,骨幹教師則對《培養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研究》、《小學中年級學生美術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的實踐研究》、《小學校合唱隊練聲訓練的研究》、《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寫作能力的探索研究》、《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研究》等課題進行了不斷的探索研究。《上海電教》02.4為我校作了現代教育技術實踐的專欄論文刊登,有9位教師的相關文章進行了交流;從學校管理、學生德育、新基礎研究、學科整合、教學個案以及科技探索等各方面進行了探索。
2、 學科教學,體現價值
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對知識信息的立體感性認識,使教師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來進行教學實踐,並通過信息化設備、軟體來設計教學方案,進行教學實踐,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與自主意識。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學習、讀書、行為方面的良好習慣,並形成會學習、會自我學習、會利用資源學習的多元化學習。特別是學校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開展的諸如「居家安全」等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即開發了學生的生活資源又通過網路的平台進行宣傳觀摩,達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 課堂研討,重建與發展
結合課程改革實施構築起了良好的課堂生態,對教學資源有了"新"的定位,讓學生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師生有了拓寬學科價值的意識,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教師具備了一定的反思能力,師生信息技術運用的水平提高了。實現了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目的,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突出了現代教育技術與新基礎課堂教學整合效應。讓我們看到了信息技術已走進了我們的課堂,服務我們的教學。
4、 興趣活動,發展特長
運用信息技術,組織各類興趣活動,能夠為學生的個性特長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我校信息技術類的興趣小組有多個,學習內容有:電腦繪畫、電子小報製作、網頁製作、運用單片機進行程序設計與製作等。還建立班級主頁和個人特色網頁,讓學生能通過網路進行學習探索、創作各類比賽及展示的作品、網路交流與發表以及進行資源積累與共享。
師生發展:
1、學校現代化建設需要動員所有教師參加應用,做有效的利用現代化條件輔助我們的教學。目前,全校教師積極參與了計算機等級達標考試,合格率基本達到99%,優秀率32%;有近20%的教師參加了信息科技教學軟體的區培訓,以培養一批能掌握先進技術的優秀教師,並將以點帶面發動他們的才智以帶動全校的數字化信息化教育的建設;在此基礎上學校大力支持教師家庭辦公信息化,以促進全體教師的均衡發展;同時開展了師生網路培訓、科技培訓、網頁培訓、應用維護培訓等一系列培訓活動,教師們能夠利用區域網進行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從整體上開拓了網路新資源,發展了我校信息化教育。
2、我校在已有的三年級信息科技課程、電腦興趣組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信息技術培訓,以計算機網路小組為依託,培養學生網路管理的能力,並參與特色網站建設,形成我校計算機的特色教育。並積極組織開展師生信息科技競賽活動,多人多次在市區級比賽中獲等第獎。
方向定位:
托校園網路與技術,發展基礎設施,實現兩網四室的數字化環境依託。
結合科研特色,發展學習型主題網站。
整合課堂教學,形成核心資源庫與學生、家校教育網路庫。
發展現代學校教育教學網路管理功能,實現全方位的數字化校園模式。
二、 發展目標與理論支持
1、 對數字化學校的理解:
「數字化學校」是建立在「校園網」基礎上的,是將網路多媒體技術融入多門學科的日常教學;是讓計算機成為教師的日常教學工具,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校園資源配置更優化,突破時空的限制,實現區域網、廣域網上的遠程教學和交互;讓協作學習存在於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創造更高效、更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數字化學校」將形成全方位數字化的管理、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包括學校的校務、教務、總務管理,教職員工、學生資料信息、工作會議學習的記錄,師生各路工作評價信息等檔案、學籍、學業管理的數字化系統;同時形成制度化網路管理,對職能部門和人員的崗位職責,教師考核指標和評估、獎懲均實現數字化、信息化。
「數字化學校」可以充分發揮網站的展示功能、資源共享功能、師生個性發展的舞台功能、家校社會一體化的教育功能。班級主頁和特長學生的個人主頁,促進學生能力提高和個性發展;骨幹教師個人主頁以展示教師教育教學特色,實現資源和成果的共享,開展網上交流。開發學校數學特色網站,通過與外界的交流,發展自身的技術力量。同時充分發揮校園網路優化教育信息功能,通過各年級、各學科的資源積累和整理逐步將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反饋練習、課後輔導、在線考試等教學環節系統化、數字化,形成大容量、開放式的教學環境。同時為學生跨學科誇張節學習、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提供幫助。
2、在現有基礎上尋求突破:
通過校園網及其軟硬體的進一步建設發展,師生的全面熟練的應用,最終形成集教育教學、科研管理、師生活動、家校聯系等為一體的數字化教育環境,全面實現校園信息化。也就是在網路與硬體設施的基礎上,發展學生成長檔案、家長聯系互動、教學資源應用的核心資源庫,同時通過網路平台,從管理、教學、學習、資源、交流著手,形成中心集成的網路應用模式。
3、目標理論依據:
區局的大力支持與基礎建設,學校的不斷完善與探索,教師的努力實踐與積累,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同時包括管理應用的護駕;對數字化學校建設有了著力點和發展點。同時,與現階段工作相結合,二次開發門戶網站與管理應用平台,資源庫的繼續規范化與合理化,內外網應用的相輔相成;師生的應用水平逐步提高;
三、 具體實施計劃
1、 具體預期效果:
⑴、 校園網站日趨完善並形成互動效應和學習效應,各類學習性鏈接和資源開發應用不斷豐富, 形成網路學習新格局。
⑵、 管理網路信息化、科學化並具發展性效應;
⑶、 教學整合規模化,體現數字化成果效應;
⑷、 數字化學習行為方式有特色和區域效應。
2、 目標任務測評點:
管理工作
⑴、信息發布——後台管理,及時更新。
⑵、教育管理——用好教育局《OA電子政務》系統,實現學校教育行政管理自動化。
⑶、教學管理——利用多媒體、網路技術實現高質量教學資源、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的共享與傳播,形成開放、高效的教學模式,通過對各類數據進行分析,作出客觀、公正、全面的教學質量評估。
⑷、教務管理——能通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對學生基本信息、招生信息檔案、專用教室和課表安排等進行網路管理,實現教務管理的網路化。
⑸、學習系統——教師無紙化備課、學生自主學習平台、學習資源的共建共享、電子圖書館、校本課程建設、與二期課改和新基礎教育實驗的融合等。
⑹、公共信息服務——通過學校門戶注冊登錄後,經統一身份認證,提供公共基礎數據查詢、一卡通、後勤、家校聯系、視頻點播、信息檢索等服務。
⑺、信息化維護:結合學校維護報修制度,及時維護或聯系公司,確保教學工作正常開展。
教學工作
⑴、教研活動與科研同步發展。
⑵、教學研究與學生發展同步發展。
⑶、組織教學研討活動,促進教師發展。
⑷、發展學生個性特長,使其積極參與信息技術等級考和各類競賽活動。
培訓工作
⑴、開展學生信息管理員培訓,提高學生管理能力。
⑵、組織教師信息輔導員培訓,擴大校園信息化管理維護隊伍。
⑶、教師信息化運用與課程、教科研整合培訓工作,促進學校教育的信息化整體推進。
⑷、開展師生校園網應用培訓,豐富江小校園網,使其永遠煥發生命的活力。
發展性工作
⑴、更新網站,形成中心發展特點。
⑵、主題式讀書活動更具網路化,並形成學習型主題網站。
⑶、建成學生成長、家校互動、教學應用等資源庫。
⑷、教師教育信息技術應用項目評審工作,促進教師的信息化應用和提高。
⑸、 師生在線的學習、運用與推廣,以提高和開闊教師的教學視野。
⑹、 新聞信息的發布工作,及時宣傳校園教育教學活動。
⑺、 結合學校信息化發展的實際,不斷更新發展校園信息化的軟硬體。
7、 結果呈現:
⑴、 門戶網站的成功更新,開發網路拓展型課程並形成互動學習效果,建立學習型網站生成規模效應。
⑵、 各類教學環境達到數字化建設要求,並體現應用價值和效應。
⑶、 利用內外網建成江小核心網站資源庫和內網普及應用資源庫以達到不同對象對資源的分類、分許可權使用效果,同時實現規范管理與規范應用。
⑷、 教育教學優秀資源進行開發及應用。如:科研成果集、課例設計、學生教育集、課件、視頻等等。提升核心資源庫的教育價值。
⑸、 開發學生成長檔案庫,與家校聯系庫,加強學生的學習指導。
⑹、 管理網路化、辦公無紙化、培訓個性化。
⑺、 形成大網路環境下集管理、教學、學習、資源、交流功能的數字化特色學校。
四、 制度和保障
1、 管理基礎規范完整:
我校形成了「校園信息科技三級網路管理」
一級
二 級
三 級
校 長 室
信息技術中心
班 主 任
辦公室室長
資料室管理員
圖書管理員
總務處
協同管理維護
制定了《校園信息科技三級網路管理系統》、《辦公室電腦網路管理制度》、《教室電腦多媒體網路管理制度》、《電子備課室電腦網路管理制度》、《電子閱覽室電腦網路管理制度》、《電腦房電腦網路管理制度》、《現代學校設備管理制度》、《項目評審制度》、《列印製度》、《數碼照片檔案操作流程及規則》、《教師個人筆記本使用管理條例》、《計算機類設備管理》等發展性工作的許多系列的管理條例與制度、操作規則。同時結合不同的發展階段將及時地作相應的更新或調整,使得制度能隨著信息化應用的發展而發展。
學校也加大各方面信息化管理的舉措,從教學工作管理到科研工作,從教師組室交流、論壇講座到教師多元化考評,從民主議事到新聞宣傳形成了數字化管理的基本模式和操作要求。
2、 應用基礎普及提高:
設備使用率100%,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工作、各類會議活動基本上都採用了網路多媒體技術和設備。
教師使用層次不斷提高:文字處理 → PowerPoint課件製作 → Flash動畫 → Authorware → 視音頻技術、網路技術、網頁製作、視頻會議等等;並在區的電腦比賽中獲得課件的等第獎。
學生使用機會不斷增加:信息技術課、電腦網頁組、電腦小報組、電腦平面設計組、校園網吧(每天中午)、校園廣播包括教室中的一些學生活動都有體現。學生自主管理應用水平也逐步提高,學生已形成及普及了信息化的學習意識並在各類活動中得以體現,如:電子小報、視頻小品、科技競賽、等級考核、拓展型學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