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八大電腦網路技術解決方案

八大電腦網路技術解決方案

發布時間:2022-07-25 09:27:27

1. 計算機網路實現的不同技術方法

http://ke..com/view/25482.htm網路有詳細介紹,看你要實現哪種網路,然後根據實際應用的需求(比如電腦台數、想實現功能等)來組網,做好了方案,再采購需要的設備和網線,更多這方面的技術方法,你可以網路搜索,希望對你有幫助

2. 網路安全技術主要有哪些

1、防火牆

網路防火牆技術是一種特殊的網路互聯設備,用於加強網路間的訪問控制,防止外網用戶通過外網非法進入內網,訪問內網資源,保護內網運行環境。它根據一定的安全策略,檢查兩個或多個網路之間傳輸的數據包,如鏈路模式,以決定網路之間的通信是否允許,並監控網路運行狀態。

目前防火牆產品主要有堡壘主機、包過濾路由器、應用層網關(代理伺服器)、電路層網關、屏蔽主機防火牆、雙宿主機等。

2、殺毒軟體技術

殺毒軟體絕對是使用最廣泛的安全技術解決方案,因為這種技術最容易實現,但是我們都知道殺毒軟體的主要功能是殺毒,功能非常有限,不能完全滿足網路安全的需求,這種方式可能還是能滿足個人用戶或者小企業的需求,但是如果個人或者企業有電子商務的需求,就不能完全滿足。

幸運的是,隨著反病毒軟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主流的反病毒軟體可以防止木馬等黑客程序的入侵。其他殺毒軟體開發商也提供軟體防火牆,具有一定的防火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硬體防火牆的作用,比如KV300、金山防火牆、諾頓防火牆等等。

3、文件加密和數字簽名技術

與防火牆結合使用的安全技術包括文件加密和數字簽名技術,其目的是提高信息系統和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秘密數據被外界竊取、截獲或破壞的主要技術手段之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網路安全和信息保密。

目前,各國除了在法律和管理上加強數據安全保護外,還分別在軟體和硬體技術上採取了措施。它促進了數據加密技術和物理防範技術的不斷發展。根據功能的不同,文件加密和數字簽名技術主要分為數據傳輸、數據存儲、數據完整性判別等。

(2)八大電腦網路技術解決方案擴展閱讀:

首屆全VR線上網路安全大會舉辦

日前,DEF CON CHINA組委會正式官宣,歷經20餘月的漫長等待,DEF CON CHINA Party將於3月20日在線上舉辦。

根據DEF CON CHINA官方提供的信息,本次DEF CON CHINA Party將全程使用VR的方式在線上進行,這也是DEF CON歷史上的首次「全VR」大會。為此,主辦方構建了名為The DEF CONstruct的虛擬空間和賽博世界。在計算機語言中,Construct通常被譯為結構體。

3. 計算機八大常用硬體得發展史

回首三百八十年——計算機編年簡史
作者:葛陵
[史前時代:1623——1895]
1623年:德國科學家契克卡德(W. Schickard)製造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台機械計算機,這台機器能夠進行六位數的加減乘除運算。
1642年:法國科學家帕斯卡(B.Pascal)發明了著名的帕斯卡機械計算機,首次確立了計算機器的概念。
1674年:萊布尼茨改進了帕斯卡的計算機,使之成為一種能夠進行連續運算的機器,並且提出了「二進制」數的概念。(據說這個概念來源於中國的八卦)
1725年:法國紡織機械師布喬(B.Bouchon)發明了「穿孔紙帶」的構想。
1805年: 法國機械師傑卡德(J.Jacquard)根據布喬「穿孔紙帶」的構想完成了「自動提花編織機」的設計製作,在後來電子計算機開始發展的最初幾年中,在多款著名計算機中我們均能找到自動提花機的身影。
1822年:英國科學家巴貝奇(C.Babbage)製造出了第一台差分機, 它可以處理3個不同的5位 數,計算精度達到6位小數。
1834年:巴貝奇提出了分析機的概念,機器共分為三個部分:堆棧,運算器,控制器。他的助手, 英國著名詩人拜倫的獨生女阿達•奧古斯塔(Ada Augusta)為分析機編制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批計算機程序。
阿達和巴貝奇為計算機的發展創造了不朽的功勛,他們對計算機的預見起碼超前了一個世紀以上,正是他們的辛勤努力,為後來計算機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847年:英國數學家布爾(G.Boole)發表著作《邏輯的數學分析》。
1852年: 阿達•奧古斯塔(Ada Augusta)去世,年僅36歲。
1854年:布爾發表《思維規律的研究——邏輯與概率的數學理論基礎》,並綜合自己的另一篇文章《邏輯的數學分析》,從而創立了一門全新的學科-布爾代數,為百年後出現的數字計算機的開關電路設計提供了重要的數學方法和理論基礎。
1868年:美國新聞工作者克里斯托夫•肖爾斯(C.Sholes)發明了沿用至今的QWERTY鍵盤。
1871年:為計算機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的巴貝奇(C.Babbage)去世。他與阿達所設想的分析機最終也未能問世,但是他們卻為後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遺產,那就是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那數十種設計方案和程序。
1873年:美國人鮑德溫(F. Baldwin)利用自己過去發明的齒數可變齒輪製造了第一台手搖式計算機。
1886年:美國人Dorr E. Felt (1862-1930), 製造了第一台用按鍵操作的計算器。
1890年:美國在第12次人口普查中使用了由統計學家霍列瑞斯(H.Hollerith)博士發明的製表機,從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數據處理。此後霍列瑞斯根據自己的發明成立了自己的製表機公司,並最終演變成為IBM公司。
1891年:利蘭•斯坦福與其妻子一道在靠近帕洛•阿爾托(Palo Alto)的地方開辦了面積達8,000英畝的斯坦福大學,從而為日後矽谷的誕生埋下了伏筆。
1893年:德國人施泰格爾研製出一種名為「大富豪」的計算機,該計算機是在手搖式計算機的基礎上改進而來,並依靠良好的運算速度和可靠性而佔領了當時的市場,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這種「大富豪」計算機一直暢銷不衰。
1895年: 英國青年工程師弗萊明(J.Fleming)通過「愛迪生效應」發明了人類第一隻電子
[電子管時代:1911——1946]
1911年:6月15日,美國華爾街金融投資家弗林特(C.Flent)投資霍列瑞斯的製表機公司,成立了全新的CTR公司,但公司創立之初並沒有涉足任何電子領域,反而生產諸如碎紙機或者土豆削皮機之類的產品。
1912年:美國青年發明家德•福雷斯特(L.De Forest)在帕洛阿托小鎮首次發現了電子管的放大作用,為電子工業奠定了基礎,而今日的帕洛阿托小鎮也已成為矽谷的中心地帶。
191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萬•布希(V.Bush)領導製造了模擬計算機「微分分析儀」。機器採用一系列電機驅動,利用齒輪轉動的角度來模擬計算結果。
1924年:矽谷之父特曼擔任斯坦福大學教授,對創建HP、成立斯坦福工業園區起到決定性作用
2月,由霍列瑞斯創辦的製表機公司幾經演變,最終更名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即我們今天看到的IBM。
1935年:IBM製造了IBM601穿孔卡片式計算機,該計算機能夠在一秒鍾內計算出乘法運算。
1936年:阿蘭.圖靈發表論文《論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問題中的應用》,首次闡明了現代電腦原理,從理論上證明了現代通用計算機存在的可能性,圖靈把人在計算時所做的工作分解成簡單的動作,與人的計算類似,機器需要:(1)存儲器,用於貯存計算結果;(2)一種語言,表示運算和數字;(3)掃描;(4)計算意向,即在計算過程中下一步打算做什麼;(5)執行下一步計算。具體到一步計算,則分成:(1)改變數字可符號;(2)掃描區改變,如往左進位和往右添位等;(3)改變計算意向等。整個計算過程採用了二進位制,這就是後來人們所稱的「圖靈機」。
20多歲的德國工程師楚澤(K.Zuse)研製出了機械可編程計算機Z1,並採用了二進制形式,其理論基礎即來源於布爾代數。
1937年:11月,美國AT&T貝爾實驗室研究人員斯蒂比茲(G. Stibitz)製造了電磁式數字計算機「Model-K」。
1938年: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發表了著名論文《繼電器和開關電路的符號分析》,首次用布爾代數對開關電路進行了相關的分析,並證明了可以通過繼電器電路來實現布爾代數的邏輯運算,同時明確地給出了實現加,減,乘,除等運算的電子電路的設計方法。這篇論文成為開關電路理論的開端。
1939年:元旦,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生比爾•休利特(B.Hewllet)和戴維•帕卡德(D.Packard)正式簽署企業合夥協議,創辦了Hewllet-Packard(HP)公司,即國內通稱的惠普公司。
9月,貝爾實驗室研製出M-1型計算機。
10月,約翰.阿塔納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1903-1995))製造了後來舉世聞名的ABC計算機的第一台樣機,並提出了計算機的三條原則,(1)以二進制的邏輯基礎來實現數字運算,以保證精度; (2)利用電子技術來實現控制,邏輯運算和算術運算,以保證計算速度; (3)採用把計算功能和二進制數更新存貯的功能相分離的結構。這就是著名的計算機三原則。
1940年:9月,貝爾實驗室在美國達特默思大學演示M—1型機。他們用電報線把安置在校園內的M—1型機和相連,當場把一個數學問題列印出來並傳輸到紐約,M—1型機在達特默思大學的成功表演,首次實現了人類對計算機進行的遠距離控制的夢想。
控制論之父維納提出了計算機五原則,(1)不是模擬式,而是數字式;(2)由電子元件構成,盡量減少機械部件;(3)採用二進制,而不是十進制;(4)內部存放計算表;(5)在計算機內部存貯數據。
1941年:楚澤完成了Z3計算機的研製工作,這是第一台可編程的電子計算機。可處理7位指數、14位小數。使用了大量的真空管。每秒種能作3到4次加法運算,一次乘法需要3到5秒。
1942年:時任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數學物理教授的阿塔納索夫(John V. Atanasoff)與研究生貝瑞(Clifford Berry)組裝了著名的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計算機,共使用了300多個電子管,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現代計算機雛形的計算機。但是由於美國政府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致使該計算機並沒有真正投入運行。
1943年:貝爾實驗室把U型繼電器裝入計算機設備中,製成了M—2型機,這是最早的編程計算機之一。此後的兩年中,貝爾實驗室相繼研製成功了M-3和M-4型計算機,但都與M-2型類似,只是存儲器容量更大了一些。
10月,綽號為「巨人」的用來破譯德軍密碼的計算機在英國布雷契萊庄園製造成功,此後又製造多台,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1944年:8月7日,由IBM出資,美國人霍德華•艾肯(H.Aiken)負責研製的馬克1號計算機在哈佛大學正式運行,它裝備了15萬個元件和長達800公里的電線, 每分鍾能夠進行200次以上運算。女數學家格雷斯•霍波(G.Hopper)為它編制了計算程序,並聲明該計算機可以進行微分方程的求解。馬克1號計算機的問世不但實現了巴貝奇的夙願,而且也代表著自帕斯卡計算機問世以來機械計算機和電動計算機的最高水平。
1946年:2月14日,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摩爾學院教授莫契利(J. Mauchiy)和埃克特(J.Eckert)共同研製成功了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計算機。這台計算機總共安裝了17468隻電子管,7200個二極體,70000多電阻器,10000多 只電容器和6000隻繼電器,電路的焊接點多達50萬個,機器被安裝在一排2.75米高的金屬櫃里,佔地面積為170平方米左右,總重量達 到30噸,其運算速度達到每秒鍾5000次加法,可以在3/1000秒時間內做完兩個10位數乘法。
[晶體管時代:1947——1958]
1947年:12月23號,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William B. Shockley),布拉頓(John Bardeen),巴丁(Walter H. Brattain)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隻半導體放大器件,他們將這種器件重新命名為「晶體管」
從上到下依次為:肖克利,布拉頓和巴丁
1948年:6月10日,香農在《貝爾系統技術雜志》(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連載發表了他影像深遠的論文《通訊的數學原理》,並於次年在同一雜志上發表了自己的另一著名論文《雜訊下的通信》。在這兩篇論文中,香農闡明了通信的基本問題,給出了通信系統的模型,提出了信息量的數學表達式,並解決了信道容量、信源統計特性、信源編碼、信道編碼等一系列基本技術問題。兩篇論文成為了資訊理論的奠基性著作,此時尚不足三十歲的香農也成為了資訊理論的奠基人。
12月,ENAIC的兩位締造者共同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電腦公司「埃克特—莫契利計算機公司」(EMCC)。
莫契利
埃克特
1949年:當時尚在美國哈佛大學計算機實驗室的上海籍華人留學生王安向美國國家專利局申請了磁芯的專利。
貝爾實驗室製造了M系列計算機的最後一個型號:M-6,並從此不在涉足計算機的研製與生產。貝爾實驗室所研製的M系列繼電器計算機,是從機械計算機過波到電子計算機的重要橋梁。
9月,「馬克」3號計算機研製成功,「馬克」3號也是霍德華•艾肯研製的第一台內存程序的大型計算機,他在這台計算機上首先使用了磁鼓作為數與指令的存儲器,這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進,從此磁鼓成為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中廣泛使用的存儲器。
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實驗室的Wilkes和他的小組建成了一台存儲程序的計算機EDSAC,輸入輸出設備仍是紙帶。
1950年:東京帝國大學的Yoshiro Nakamats發明了軟磁碟,從而開創了計算機存儲的新紀元。
10月,阿蘭.圖靈發表自己另外一篇及其重要的論文《機器能思考嗎》,從而為人工智慧奠定了基礎,圖靈也獲得了「人工智慧之父」的美譽。甚至有人說在第一代電腦占統治地位的那個時代,這篇論文我們可以把它看作第五代,第六代電腦的宣言書。
1951年:6月14日,當時已在雷明頓—蘭德(Remington-Rand)公司任職的莫契利和埃克特再次聯袂製造的UNIVAC計算機正式移交美國人口普查局使用,從而使電腦走出了實驗室,開始為人類社會服務,從此人類社會進入了計算機時代。
6月,王安創辦了王安實驗室,即王安電腦公司的前身,從此開始了王安電腦傳奇般的歷程。
1952年:1月,由計算機之父,馮•諾伊曼(Von Neumann)設計的IAS電子計算機EDVAC問世。這台IAS計算機總共採用了2300個電子管,運算速度卻比擁有18000個電子管的「埃尼阿克」提高了10倍,馮•諾伊曼的設想在這台計算機上得到了圓滿的體現。
1953年:4月7日,IBM正式對外發布自己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IBM701。並邀請了馮•諾依曼、肖克利和奧本海默等人共150名各界名人出席揭幕儀式,為自己的第一台計算機宣傳。
8月,IBM發布了應用與會計行業的IBM702計算機。
1954年:6月8日,阿蘭.圖靈去世。
IBM推出了中型計算機IBM650,以低廉的價格和優異的性能在市場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至此,IBM在市場中確立了領導者的地位。
貝爾實驗室使用800隻晶體管組裝了世界上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1956年:美國達特莫斯大學(Dartmouth)青年助教麥卡錫,哈佛大學明斯基、貝爾實驗室香農(E.Shannon)和IBM公司信息研究中心羅徹斯特(N. Lochester)共同在達特莫斯大學舉辦了一個沙龍式的學術會議,他們邀請了卡內基—梅隆大學紐厄爾和赫伯特•西蒙、麻省理工學院塞夫里奇(O. Selfridge)和索羅門夫(R.Solomamff),以及IBM公司塞繆爾(A.Samuel)和莫爾(T.More)。這就是著名的「達特莫斯」會議。在經過充分的討論後,他們首次提出了「人工智慧」這一術語,從而標志著人工智慧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出現。
9月,IBM的一個工程小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碟存儲系統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
1957年:8月,「數字設備公司」(簡稱DEC)在美國波士頓成立。創立者是來自於麻省理工學院的肯•奧爾森(K.Olsen)。此後的數十年中,DEC公司依靠自己的PDP系列,開創了小型機時代。
10月,諾依斯(N. Noyce)、摩爾(R.Moore)、布蘭克(J.Blank)、克萊爾(E.Kliner)、赫爾尼(J.Hoerni)、拉斯特(J.Last)、羅伯茨(S.Boberts)和格里尼克(V.Grinich)共同從晶體管之父肖克利的實驗室出走,創辦了仙童(fairchild)公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天才叛逆」,從此,才有了我們熟悉的intel, AMD,IDT等等一大批我們熟知的企業。
八天才叛逆的兩個重要人物,諾里斯和摩爾。
1958年:11月,IBM推出了自己的IBM709大型計算機,這時IBM公司自IBM701以來性能最為優秀的電子管計算機,但同時它也是IBM最後一款電子管計算機。

[集成電路時代:1959——1970]
1959年:2月6日, 來自曾開發出第一台晶體管收音機的TI公司的基爾比(J.Kilby) 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半導體集成電路」。
7月30日,仙童公司向美國專利局申請專利「半導體集成電路」
1960年: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約瑟夫•立克里德(J.Licklider)發表了著名的計算機研究論文《人機共生關系》,從而提出了分時操作系統的構想,並第一次實現了計算機網路的設想。
1962年:供職於藍德公司的保羅•巴蘭發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學術報告《論分布式通信》,在文中他首次提出了「分布式自適應信息塊交換」,這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分組交換」的通訊技術。
1963年:8月,控制數據公司(CDC)的西蒙•克雷(S. Cray)博士帶領自己的研發小組研製成功CDC6600巨型機,CDC6600仍屬於第二代電腦,共安裝了35萬個晶體管。
1964年: 4月7日,在IBM成立50周年之際,由年僅40歲的吉恩•阿姆達爾(G. Amdahl)擔任主設計師,歷時四年研發的IBM360計算機問世,標志著第三代計算機的全面登場,這也是IBM歷史上最為成功的機型。
1965年:DEC公司推出了PDP-8型計算機,標志著小型機時代的到來。
當時尚在仙童公司的摩爾發表了一篇僅有三頁篇幅的論文,這就是對今後半導體發展有著深遠意義的「摩爾定律」。
1966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屬(ARPA)信息處理技術辦公室(IPTO)主管的鮑伯•泰勒啟動了「阿帕」(ARPA)網的研究計劃。雖然他本人在事後一直強調「阿帕」網本身不是用於軍事目的,但是他所在的部門卻是冷戰時期的產物。
196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溫徹斯特/Winchester」技術,探討對硬碟技術做重大改造的可能性。
4月,「通用數據公司」(簡稱DGC)成立,創辦人為從DEC離職的PDP-8設計師卡斯特羅。
7月18日,從仙童公司辭職的戈登.摩爾(Gordon.Moore),羅伯特.諾伊斯(Robert.Noyce),威廉.肖克利(William.Shockley)共同創立了Intel公司,從此為計算機的發展和普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2月9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恩格巴特(Douglas Englebart)博士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滑鼠。它的工作原理即通過底部小球的滾動帶動樞軸轉動,並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信號經計算機處理,屏幕上的游標就可以移動。恩格巴特博士設計滑鼠的初衷就是想通過這種簡便的操作方式來代替繁瑣的鍵盤操作,但是在滑鼠誕生最初的十多年中人們並沒有認識到這種操作方式的簡便性,直到1984年蘋果Macintosh的誕生才改變了人們的陳舊觀念。
(另有一種說法為恩格巴特博士於1964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滑鼠,並於1968年的IEEE會議上正式對外公布了其發明。)
1969年:DGC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小型機Nova,成功的打入了一直被DEC把持的小型機市場,並成為當年最為紅火的新興企業。
貝爾實驗室的ken Thompson,Dennis Ritchie在一部PDP-7上開發了Unix操作系統。
5月1日,桑德斯(Jerry Sanders)從仙童公司辭職,並利用十萬美元創立了AMD公司。
10月29日,阿帕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節點與斯坦福研究院(SRI)節點實現了第一次分組交換技術的遠程通訊,這也標志著互聯網的正式誕生。
1970年:首次提出「兼容性」概念的IBM360之父吉恩•阿姆達爾(G. Amdahl)由於IBM否決了繼續開發大型機的計劃而離開了IBM公司,並創立了Amdahl公司,開始在大型機領域向IBM發出挑戰。雖然在此後不久他就喪失了對公司的控制權,但是他又接連創辦了三步曲、Grid公司和CDS公司,可是均宣告失敗。阿姆達爾本人最終病逝於1996年。
10月,美國施樂(Xerox)公司在今天矽谷的帕洛阿托成立了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PARC)研究中心,更為重要的是施樂並沒有為來到這里的科學家制定任何地研究計劃,而是讓他們自由得發揮。在此後的幾年中,PARC誕生了乙太網、滑鼠、面相對象、圖標、菜單、視窗等等一系列改變今後計算機發展方向的全新概念,並間接孵化了Windows、Office、Macintosh等劃時代的軟體作品,從其間走出的科學家還創立了Adobe、3Com、Novell等等改變IT世界格局的企業。

[微處理器時代:1971——1979]
1971年:來自《電子新聞》的記者唐·赫夫勒(Don Hoefler)依據半導體中的主要成分硅命名了當時帕洛阿托地區,矽谷由此得名
1月,INTEL的特德.霍夫研製成功了第一枚能夠實際工作的微處理器4004,該處理器在面積約12平方毫米的晶元上集成了2250個晶體管,運算能力足以超過ENICA。Intel於同年11月15日正式對外公布了這款處理器。
1972年:曾經開發了Unix操作系統的Dennis Ritchie領導開發出C語言。
原CDC公司的西蒙•克雷(S. Cray)博士獨自創立「克雷研究公司」,專注於巨型機領域。
1973年:5月22日,由施樂PARC研究中心的鮑伯·梅特卡夫(Bob Metcalfe)組建的世界上第一個個人計算機區域網絡--ALTO ALOHA網路開始正式運轉,梅特卡夫將該網路改名為「乙太網」。
1974年:
4月1日,Intel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8位微處理晶元8080。
12月,電腦愛好者愛德華•羅伯茨(E.Roberts)發布了自己製作的裝配有8080處理器的計算機「牛郎星」,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裝配有微處理器的計算機,從此掀開了個人電腦的序幕。
1975年:克雷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個超級計算機「克雷一號」(CARY-1),實現了每秒一億次的運算速度。該機佔地不到7平方米,重量不超過5噸,共安裝了約35萬塊集成電路,同時這也標志著巨型機跨進了第三代電腦的行列。
7月,比爾•蓋茨(B.Gates)在成功為牛郎星配上了BASIC語言之後從哈佛大學退學,與好友保羅.艾倫(Paul Allen)一同創辦了微軟公司,並為公司制定了奮斗目標:「每一個家庭每一張桌上都有一部微型電腦運行著微軟的程序!」
1976年:4月1日,斯蒂夫.沃茲尼亞克(Stephen Wozinak)和斯蒂夫.喬布斯(Stephen Jobs)共同創立了蘋果公司,並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計算機:Apple-Ⅰ。
6月,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兩位數學家沃爾夫岡•哈肯(W.Haken)和肯尼斯•阿佩爾(K. Apple)利用計算機成功的證明了困擾世界數學界長達100多年的「四色定理」
(註:四色定理在1852年被提出,即任何地圖均可由四種顏色組成就能區分所有兩相鄰的國家和地區)
9月,施振容創立宏基公司。
10月,雅達利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3D電子游戲《夜行車手》(Night Driver),游戲只有黑白兩色,採用第一人稱視角。
1977年:6月,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與自己的好友Bob Miner和Edward Oates一起創立了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oration)。
1979年:6月,鮑伯·梅特卡夫離開了PARC,並同Howard Charney、Ron Crane、Greg Shaw和 Bill Kraus組成一個計算機通信和兼容性公司,這就是現在著名的3Com公司。

[PC時代一 :1980——1985]
1980年:年初,當時尚不知名的Novell公司推出了NetWare網路操作系統。
9月30日,DEC、Intel和Xerox共同發布了「乙太網」技術規范,這就是現在著名的乙太網藍皮書。
1981年:7月,沈望傅創立了創新科技公司。
8月12日,經過了一年的艱苦開發,由後來被IBM內部尊稱為PC機之父的唐•埃斯特奇(D.Estridge)領導的開發團隊完成了IBM個人電腦的研發,IBM宣布了IBM PC的誕生,由此掀開了改變世界歷史的一頁。
8月12日,微軟推出來MS-DOS 1.0版。
1982年:一名年僅15歲的少年通過計算機網路闖入了「北美空中防務指揮系統」,這是首次發現的從外部侵襲的網路事件。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被判入獄的世界頭號黑客,被美國聯邦法院宣判終生不得接觸計算機產品的凱文.米特尼克。他的另一件「事跡」就是在1994年的時候向聖迭戈超級計算機中心發動進攻,將整個互聯網置於危險的境地。
2月,康尼恩(R.Canion)、史蒂麥克(G.Stimac)和巴雷斯(H.Barnes)共同成立了康柏(Compaq)公司。
2月, Intel發布80286處理器。時鍾頻率提高到20MHz,並增加了保護模式,可訪問16M內存。支持1GB以上的虛擬內存。每秒執行270萬條指令,集成了134000個晶體管。
9月29日,3Com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網卡-EtherLink網路介面卡,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應用於IBM-PC上的ISA介面網路適配器。
11月,康柏公司推出了攜帶型PC機Portable,這也是第一台非IBM製造的PC兼容機。
1983年:1月,蘋果公司推出了研製費用高達5000萬美元的麗薩(Lisa)電腦,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的圖形用戶界面的個人計算機,同時這款電腦也第一次配備了滑鼠。
5月8日,IBM推出了IBM PC的改進型號IBM PC/XT,並為其內置了硬碟。
1984年:邁克爾•戴爾創立了DELL公司。
聯想公司成立。
來自英國的Adlib Audio公司推出了第一款音效卡:魔奇音效卡,從而讓PC擁有了真正的發聲能力。
1月24日,蘋果公司推出了劃時代的Macintosh計算機,不僅首次採用了圖形界面的操作系統,並且第一次使個人計算機具有了多媒體處理能力。
8月14日,IBM推出了採用intel 80286處理器的IBM PC/AT電腦。
年底,康柏開始開發IDE介面。
1985年:Philips和Sony合作推出CD-ROM驅動器。
ATI(Array Technology Instry)成立。
7月,intel公司推出了計算機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80386處理器,這也是intel公司的第一枚32位處理器。
11月,在經歷了多次延期之後,微軟公司終於正式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統。
[PC時代二:1986——1994]
1986年:9月,康柏公司第一次領先於IBM推出桌上型386個人電腦Deskpro PC,這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同月,Amstrad Announced發布便宜且功能強大、面向家庭設計的計算機Amstrad PC 1512。該機具有CGA圖形適配器、512KB內存、8086處理器20兆硬碟驅動器,並採用了滑鼠器和圖形用戶界面。
1987年:4月2日,IBM推出PS/2系統。最初基於8086處理器和老的XT匯流排。後來過渡到80386,開始使用3.5英寸1.44MB軟盤驅動器。引進了微通道技術,這一系列機型在市場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累計出貨量達到200萬台。
11月,微軟推出了Windows 2.0版。相比於上一個版本,微軟加入了動態數據交換和覆蓋式窗口等先進技術。
1988年:11月2日,由 23歲研究生羅伯特•莫里斯(R.T.Morris)編制的「蠕蟲」病毒在互聯網上大規模發作,這也是互聯網第一次遭受病毒的侵襲,從此,計算機病毒逐漸傳播開來。
1989年:4月10 日,英特爾公司在拉斯維加斯電腦大展上首度發表集成有120萬晶體管的486處理器。
4月,華碩(ASUS)公司在台灣成立。
11月,SoundBlast Card音效卡正式發布。
1990年:蘋果公司聯合Motorola和IBM公司一同開發了基於RISC結構的微處理器PowerPC,為的就是能夠同Intel公司的X86系列處理器相抗衡。
3月24日,因患癌症,王安病逝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立總醫院。
5月5日, 紐約地方法院正式開庭,判處88年「蠕蟲」病毒製造者莫里斯3年緩刑,罰款1萬美元和400小時公益勞動。
5月22日,微軟宣布推出Windows 3.0操作系統,並在年底創下銷售100萬套的紀錄。當時的Windows 3.0操作系統提供了對多媒體,網路等眾多最先進技術的支持,從而被成為軟體技術的一場革命。
。。。。。。。。。。。。。。。。。。。。。。。

4. 關於計算機網路的問題

【問題描述】:電腦網路斷線解決方法【原因分析】:網卡工作模式【簡易步驟】:【我的電腦】—【管理】—【設備管理器】—【網路適配器】—【網卡】—【網卡工作模式】—【10Mbps】半雙工—【確定】【解決方案】:更改網卡模式1. 選中【我的電腦】點擊右鍵選擇【管理】。(如圖1)圖12. 點擊【設備管理器】,在右側找到【網路適配器】中對應使用的網卡網卡雙擊打開。(如圖2)圖23. 選擇【高級】標簽中的網卡工作模式【連接速度和雙工模式】選項,將右側的值改為【10Mbps】半雙工,然後點擊【確定】即可。(如圖3)圖3

5. 為了解決Internet地址資源枯竭的問題,技術人員先後提出了哪些解決方案(最好能有每種解決方案的詳細說明

1.劃分子網
可以把基於類的IP網路進一步分成更小的網路,每個子網由路由器界定並分配一個新的子網網路地址,子網地址是借用基於類的網路地址的主機部分創建的。劃分子網後,通過使用掩碼,把子網隱藏起來,使得從外部看網路沒有變化,這就是子網掩碼。
2.無類域間路由(CIDR)
CIDR是一個在Internet上創建附加地址的方法,這些地址提供給服務提供商(ISP),再由ISP分配給客戶。CIDR將路由集中起來,使一個IP地址代表主要骨幹提供商服務的幾千個IP地址,從而減輕Internet路由器的負擔。
3.NAT(網路地址轉換)
是一種將私有(保留)地址轉化為合法IP地址的轉換技術,它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類型Internet接入方式和各種類型的網路中。NAT不僅完美地解決了lP地址不足的問題,而且還能夠有效地避免來自網路外部的攻擊,隱藏並保護網路內部的計算機。
4.IPv6
IPv6所擁有的地址容量是IPv4的約8×10^28倍。128位

6. 簡述計算機的網路故障分類及其解決方法

寬頻連接錯誤:691(由於域上的用戶名或密碼無效而拒絕訪問)。
寬頻連接錯誤:內623(找不到電話薄項目)。
寬頻連接錯容誤:678(遠程計算機沒響應)。
寬頻連接錯誤:645產生原因為撥號軟體文件受損造成(常見於XP系統) 。
寬頻連接錯誤:721(遠程計算機沒有響應)。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星卡日租版辦理即送20元話費,200G星卡專屬定向流量包,刷視頻、玩全網,更輕松、更自由,詳情可登錄廣西電信網上營業廳查看,客服107號為您解答。

7. 給我個簡單的電腦網路共享解決方案

最簡單的用路由器。。。。這樣對你來說操作簡單。。。。

雙網卡共享,交換機區域網共享這些做的配置較多

8. 網路技術方案指導

簡單的做法很多:
1、使用電腦分身卡,如果距離在5M左右,一台電腦變2台,另一個人只要有顯示器和鍵盤滑鼠就可以了,同時操作一台電腦,同時上網互不幹擾~
2、組網方案:購買網路共享器,就是一個帶路由功能的小貓,TPlink dlink都有,價格100-300不等,一般只有4口,再購買HUB一個,8口即可,50元左右,如果沒有網卡,還要每人一塊網卡,20元左右1個。申請寬頻一條,將電信部門提供的modem設置自動撥號上網,再連入購買的路由器,將路由器設置為自動分配地址,路由器接入HUB的uplink埠,其他計算機接入HUB介面,並把網卡設置為自動獲取地址即可。
順序從上至下依次為,modem-路由器-HUB-計算機
成本:100~300+50+20*6
不知道我說的清楚不?多少給點分吧~

9. 網路安全的解決方案!急,滿意再給100!

談對網路安全的認識

近幾年來,網路越來越深入人心,它是人們工作、學習、生活的便捷工具和豐富資源。但是,我們不得不注意到,網路雖然功能強大,也有其脆弱易受到攻擊的一面。據美國FBI統計,美國每年因網路安全問題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75億美元,而全球平均每20秒鍾就發生一起Internet 計算機侵入事件。在我國,每年因黑客入侵、計算機病毒的破壞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人們在利用網路的優越性的同時,對網路安全問題也決不能忽視。作為學校,如何建立比較安全的校園網路體系,值得我們關注研究。

建立校園網路安全體系,主要依賴三個方面:一是威嚴的法律;二是先進的技術;三是嚴格的管理。

從技術角度看,目前常用的安全手段有內外網隔離技術、加密技術、身份認證、訪問控制、安全路由、網路防病毒等,這些技術對防止非法入侵系統起到了一定的防禦作用。代理及防火牆作為一種將內外網隔離的技術,普遍運用於校園網安全建設中。

網路現狀

我校是一所市一級中學,目前有兩所網路教室、200多台教學辦公電腦,校園網一期工程為全校教教學教研建立了計算機信息網路,實現了校園內計算機聯網,信息資源共享並通過中國公用Internet網(CHINANET)與Internet互連,校園網結構是:校園內建築物之間的連接選用多模光纖,以網管中心為中心,輻射向其他建築物,樓內水平線纜採用超五類非屏雙絞線纜。3Com 4900交換機作為核心交換機;二級交換機為3Com 3300。

安全隱患

當時,校園網路存在的安全隱患和漏洞有:

1、校園網通過CHINANET與Internet相連,在享受Internet方便快捷的同時,也面臨著遭遇攻擊的風險。

2、校園網內部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由於內部用戶對網路的結構和應用模式都比較了解,因此來自內部的安全威脅更大一些。現在,黑客攻擊工具在網上泛濫成災,而個別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其利用這些工具進行攻擊的可能性。

3、目前使用的操作系統存在安全漏洞,對網路安全構成了威脅。我校的網路伺服器安裝的操作系統有Windows2000 Server,其普遍性和可操作性使得它也是最不安全的系統:本身系統的漏洞、瀏覽器的漏洞、IIS的漏洞,這些都對原有網路安全構成威脅。

4、隨著校園內計算機應用的大范圍普及,接入校園網節點日漸增多,而這些節點大部分都沒有採取一定的防護措施,隨時有可能造成病毒泛濫、信息丟失、數據損壞、網路被攻擊、系統癱瘓等嚴重後果。

由此可見,構築具有必要的信息安全防護體系,建立一套有效的網路安全機制顯得尤其重要。

措施及解決方案

根據我校校園網的結構特點及面臨的安全隱患,我們決定採用下面一些安全方案和措施。

一、安全代理部署

在Internet與校園網內網之間部署一台安全代理(ISA),並具防火牆等功能,形成內外網之間的安全屏障。其中WWW、MAIL、FTP、DNS對外伺服器連接在安全代理,與內、外網間進行隔離。那麼,通過Internet進來的公眾用戶只能訪問到對外公開的一些服務(如WWW、MAIL、FTP、DNS等),既保護內網資源不被外部非授權用戶非法訪問或破壞,也可以阻止內部用戶對外部不良資源的濫用,並能夠對發生在網路中的安全事件進行跟蹤和審計。在安全代理設置上可以按照以下原則配置來提高網路安全性:

1、據校園網安全策略和安全目標,規劃設置正確的安全過濾規則,規則審核IP數據包的內容包括:協議、埠、源地址、目的地址、流向等項目,嚴格禁止來自公網對校園內部網不必要的、非法的訪問。總體上遵從「關閉一切,只開有用」的原則。

2、安全代理配置成過濾掉以內部網路地址進入Internet的IP包,這樣可以防範源地址假冒和源路由類型的攻擊;過濾掉以非法IP地址離開內部網路的IP包,防止內部網路發起的對外攻擊。

3、安全代理上建立內網計算機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對應表,防止IP地址被盜用。

4、定期查看安全代理訪問日誌,及時發現攻擊行為和不良上網記錄,並保留日誌90天。

5、允許通過配置網卡對安全代理設置,提高安全代理管理安全性。

二、入侵檢測系統部署

入侵檢測能力是衡量一個防禦體系是否完整有效的重要因素,強大完整的入侵檢測體系可以彌補防火牆相對靜態防禦的不足。對來自外部網和校園網內部的各種行為進行實時檢測,及時發現各種可能的攻擊企圖,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具體來講,就是將入侵檢測引擎接入中心交換機上。入侵檢測系統集入侵檢測、網路管理和網路監視功能於一身,能實時捕獲內外網之間傳輸的所有數據,利用內置的攻擊特徵庫,使用模式匹配和智能分析的方法,檢測網路上發生的入侵行為和異常現象,並在資料庫中記錄有關事件,作為網路管理員事後分析的依據;如果情況嚴重,系統可以發出實時報警,使得學校管理員能夠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三、漏洞掃描系統

採用目前最先進的漏洞掃描系統定期對工作站、伺服器、交換機等進行安全檢查,並根據檢查結果向系統管理員提供詳細可靠的安全性分析報告,為提高網路安全整體水平產生重要依據。

四、諾頓網路版殺毒產品部署

在該網路防病毒方案中,我們最終要達到一個目的就是:要在整個區域網內杜絕病毒的感染、傳播和發作,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們應該在整個網路內可能感染和傳播病毒的地方採取相應的防病毒手段。同時為了有效、快捷地實施和管理整個網路的防病毒體系,應能實現遠程安裝、智能升級、遠程報警、集中管理、分布查殺等多種功能。

1、在學校網路中心配置一台高效的Windows2000伺服器安裝一個諾頓軟體網路版的系統中心,負責管理200多個主機網點的計算機。

2、在各行政、教學單位等200多台主機上分別安裝諾頓殺毒軟體網路版的客戶端。

3、安裝完諾頓殺毒軟體網路版後,在管理員控制台對網路中所有客戶端進行定時查殺毒的設置,保證所有客戶端即使在沒有聯網的時候也能夠定時進行對本機的查殺毒。

4、網管中心負責整個校園網的升級工作。為了安全和管理的方便起見,由網路中心的系統中心定期地、自動地到諾頓網站上獲取最新的升級文件(包括病毒定義碼、掃描引擎、程序文件等),然後自動將最新的升級文件分發到其它200多個主機網點的客戶端與伺服器端,並自動對諾頓殺毒軟體網路版進行更新,使全校的防毒病毒庫始終處於最新的狀態。

五、劃分內部虛擬專網(VLAN),針對內部有效VLAN設置合法地址池,針對不同VLAN開放相應埠,阻止廣播風暴發生。

六、實時升級Windows2000 Server、IE等各軟體補丁,減少漏洞;實行個人辦公電腦實名制。

七、安全管理

常言說:「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安全管理是保證網路安全的基礎,安全技術是配合安全管理的輔助措施。我們建立了一套校園網路安全管理模式,制定詳細的安全管理制度,如機房管理制度、病毒防範制度、上網規定等,同時要注意物理安全,防止設備器材的暴力損壞,防火、防雷、防潮、防塵、防盜等,並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保證制度的執行。

近幾年,通過對以上措施的逐步實施,我校校園網路能鴝安全正常運行,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輔助,並漸入佳境。

10. 目前計算機網路狀況以及有哪些威脅及解決辦法

1無線網路存在的安全威脅

無線網路一般受到的攻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關於網路訪問控制、數據機密性保護和數據完整性保護而進行的攻擊;另一類是基於無線通信網路設計、部署和維護的獨特方式而進行的攻擊。對於第一類攻擊在有線網路的環境下也會發生。可見,無線網路的安全性是在傳統有線網路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安全性威脅。

1.1有線等價保密機制的弱點
IEEE(,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制定的802.11標准中,引入WEP(WiredEquivalentPrivacy,有線保密)機制,目的是提供與有線網路中功能等效的安全措施,防止出現無線網路用戶偶然竊聽的情況出現。然而,WEP最終還是被發現了存在許多的弱點。
(1)加密演算法過於簡單。WEP中的IV(InitializationVector,初始化向量)由於位數太短和初始化復位設計,常常出現重復使用現象,易於被他人破解密鑰。而對用於進行流加密的RC4演算法,在其頭256個位元組數據中的密鑰存在弱點,容易被黑客攻破。此外,用於對明文進行完整性校驗的CRC(CyclicRendancyCheck,循環冗餘校驗)只能確保數據正確傳輸,並不能保證其是否被修改,因而也不是安全的校驗碼。
(2)密鑰管理復雜。802.11標准指出,WEP使用的密鑰需要接受一個外部密鑰管理系統的控制。網路的部署者可以通過外部管理系統控制方式減少IV的沖突數量,使無線網路難以被攻破。但由於這種方式的過程非常復雜,且需要手工進行操作,所以很多網路的部署者為了方便,使用預設的WEP密鑰,從而使黑客對破解密鑰的難度大大減少。
(3)用戶安全意識不強。許多用戶安全意識淡薄,沒有改變預設的配置選項,而預設的加密設置都是比較簡單或脆弱的,經不起黑客的攻擊。

1.2進行搜索攻擊
進行搜索也是攻擊無線網路的一種方法,現在有很多針對無線網路識別與攻擊的技術和軟體。NetStumbler軟體是第一個被廣泛用來發現無線網路的軟體。很多無線網路是不使用加密功能的,或即使加密功能是處於活動狀態,如果沒有關閉AP(wirelessAccessPoint,無線基站)廣播信息功能,AP廣播信息中仍然包括許多可以用來推斷出WEP密鑰的明文信息,如網路名稱、SSID(SecureSetIdentifier,安全集標識符)等可給黑客提供入侵的條件。

1.3信息泄露威脅
泄露威脅包括竊聽、截取和監聽。竊聽是指偷聽流經網路的計算機通信的電子形式,它是以被動和無法覺察的方式入侵檢測設備的。即使網路不對外廣播網路信息,只要能夠發現任何明文信息,攻擊者仍然可以使用一些網路工具,如AiroPeek和TCPDump來監聽和分析通信量,從而識別出可以破解的信息。

1.4無線網路身份驗證欺騙
欺騙這種攻擊手段是通過騙過網路設備,使得它們錯誤地認為來自它們的連接是網路中一個合法的和經過同意的機器發出的。達到欺騙的目的,最簡單的方法是重新定義無線網路或網卡的MAC地址。
由於TCP/I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網際協議)的設計原因,幾乎無法防止MAC/IP地址欺騙。只有通過靜態定義MAC地址表才能防止這種類型的攻擊。但是,因為巨大的管理負擔,這種方案很少被採用。只有通過智能事件記錄和監控日誌才可以對付已經出現過的欺騙。當試圖連接到網路上的時候,簡單地通過讓另外一個節點重新向AP提交身份驗證請求就可以很容易地欺騙無線網身份驗證。

1.5網路接管與篡改
同樣因為TCP/IP設計的原因,某些欺騙技術可供攻擊者接管為無線網上其他資源建立的網路連接。如果攻擊者接管了某個AP,那麼所有來自無線網的通信量都會傳到攻擊者的機器上,包括其他用戶試圖訪問合法網路主機時需要使用的密碼和其他信息。欺詐AP可以讓攻擊者從有線網或無線網進行遠程訪問,而且這種攻擊通常不會引起用戶的懷疑,用戶通常是在毫無防範的情況下輸人自己的身份驗證信息,甚至在接到許多SSL錯誤或其他密鑰錯誤的通知之後,仍像是看待自己機器上的錯誤一樣看待它們,這讓攻擊者可以繼續接管連接,而不容易被別人發現。

1.6拒絕服務攻擊
無線信號傳輸的特性和專門使用擴頻技術,使得無線網路特別容易受到DoS(DenialofService,拒絕服務)攻擊的威脅。拒絕服務是指攻擊者惡意佔用主機或網路幾乎所有的資源,使得合法用戶無法獲得這些資源。黑客要造成這類的攻擊:①通過讓不同的設備使用相同的頻率,從而造成無線頻譜內出現沖突;②攻擊者發送大量非法(或合法)的身份驗證請求;③如果攻擊者接管AP,並且不把通信量傳遞到恰當的目的地,那麼所有的網路用戶都將無法使用網路。無線攻擊者可以利用高性能的方向性天線,從很遠的地方攻擊無線網。已經獲得有線網訪問權的攻擊者,可以通過發送多達無線AP無法處理的通信量進行攻擊。

1.7用戶設備安全威脅
由於IEEE802.11標准規定WEP加密給用戶分配是一個靜態密鑰,因此只要得到了一塊無線網網卡,攻擊者就可以擁有一個無線網使用的合法MAC地址。也就是說,如果終端用戶的筆記本電腦被盜或丟失,其丟失的不僅僅是電腦本身,還包括設備上的身份驗證信息,如網路的SSID及密鑰。

2無線網路採用的安全技術

採用安全技術是消除無線網路安全威脅的一種有效對策。無線網路的安全技術主要有七種。

2.1擴展頻譜技術
擴頻技術是用來進行數據保密傳輸,提供通訊安全的一種技術。擴展頻譜發送器用一個非常弱的功率信號在一個很寬的頻率范圍內發射出去,與窄帶射頻相反,它將所有的能量集中到一個單一的頻點。
一些無線區域網產品在ISM波段為2.4~2.483GHz范圍內傳輸信號,在這個范圍內可以得到79個隔離的不同通道,無線信號被發送到成為隨機序列排列的每一個通道上(例如通道1、18、47、22……)。無線電波每秒鍾變換頻率許多次,將無線信號按順序發送到每一個通道上,並在每一通道上停留固定的時間,在轉換前要覆蓋所有通道。如果不知道在每一通道上停留的時間和跳頻圖案,系統外的站點要接收和解碼數據幾乎是不可能的。使用不同的跳頻圖案、駐留時間和通道數量可以使相鄰的不相交的幾個無線網路之間沒有相互干擾,因而不用擔心網路上的數據被其他用戶截獲。

2.2用戶密碼驗證
為了安全,用戶可以在無線網路的適配器端使用網路密碼控制。這與WindowsNT提供的密碼管理功能類似。由於無線網路支持使用筆記本或其他移動設備的漫遊用戶,所以嚴格的密碼策略等於增加一個安全級別,這有助於確保工作站只被授權用戶使用。

2.3數據加密
數據加密技術的核心是藉助於硬體或軟體,在數據包被發送之前就加密,只有擁有正確密鑰的工作站才能解密並讀出數據。此技術常用在對數據的安全性要求較高的系統中,例如商業用或軍用的網路,能有效地起到保密作用。
此外,如果要求整體的安全保障,比較好的解決辦法也是加密。這種解決方案通常包括在有線網路操作系統中或無線區域網設備的硬體或軟體的可選件中,由製造商提供,另外還可選擇低價格的第三方產品,為用戶提供最好的性能、服務質量和技術支持。

2.4WEP配置
WEP是IEEE802.11b協議中最基本的無線安全加密措施,其主要用途包括提供接入控制及防止未授權用戶訪問網路;對數據進行加密,防止數據被攻擊者竊聽;防止數據被攻擊者中途惡意篡改或偽造。此外,WEP還提供認證功能。

閱讀全文

與八大電腦網路技術解決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計算機網路硬體通常由幾部分組成 瀏覽:852
路由器如何連接自家網路 瀏覽:656
智能電視連接網路圖標 瀏覽:950
企業網路中路由器的作用 瀏覽:781
跨省醫保結算網路異常 瀏覽:850
哪個網路最不卡 瀏覽:233
無線網路如何設置網速 瀏覽:816
網路中的好友怎麼查 瀏覽:457
網路游戲幫投工作哪裡有 瀏覽:543
網路怎麼做一拖二 瀏覽:286
清遠衛星計算機網路服務代理價格 瀏覽:816
網路環境異常您已經被踢下線 瀏覽:809
網卡驅動正常網路連接不了 瀏覽:9
小米網路設置wifi直連 瀏覽:569
成都網路哪個好 瀏覽:154
聯通網路信號燈紅 瀏覽:493
lte無線網路優化入門 瀏覽:679
網路設置為同步播放 瀏覽:157
網路安全保密工作通知 瀏覽:742
同一網路下共享壓縮包顯示拒絕 瀏覽:418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