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osi模型七層

計算機網路osi模型七層

發布時間:2022-07-27 07:09:39

① OSI參考模型有哪七層

1、物理層(Physical Layer):主要功能為定義網路的物理結構,傳輸的電磁標准,Bit流的編碼及網路的時間原則,如分時復用及分頻復用。

決定了網路連接類型(端到端或多端連接)及物理拓撲結構。說得通俗一些,這一層主要負責實際的信號傳輸。物理層的主要設備:中繼器、集線器。

2、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Review):在兩個主機上建立數據鏈路連接,向物理層傳輸數據信號,並對信號進行處理使之無差錯並合理的傳輸。數據鏈路層主要設備:二層交換機、網橋。

3、網路層(Network Layer):主要負責路由,選擇合適的路徑,進行阻塞控制等功能。網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PX、OSPF等。網路層主要設備:路由器

4、傳輸層(Transfer Layer):最關鍵的一層,向擁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End-to-End)服務,它屏蔽了下層的數據通信細節,讓用戶及應用程序不需要考慮實際的通信方法。傳輸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5、會話層(Session Layer):主要負責兩個會話進程之間的通信,即兩個會話層實體之間的信息交換,管理數據的交換。

6、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處理通信信號的表示方法,進行不同的格式之間的翻譯,並負責數據的加密解密,數據的壓縮與恢復。

7、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保持應用程序之間建立連接所需要的數據記錄,為用戶服務。應用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1)計算機網路osi模型七層擴展閱讀:

OSI模型的作用

1、人們可以很容易的討論和學習協議的規范細節。

2、層間的標准介面方便了工程模塊化。

3、創建了一個更好的互連環境。

4、降低了復雜度,使程序更容易修改,產品開發的速度更快。

5、每層利用緊鄰的下層服務,更容易記住個層的功能。

6、OSI是一個定義良好的協議規范集,並有許多可選部分完成類似的任務。

7、它定義了開放系統的層次結構、層次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各層所包括的可能的任務。是作為一個框架來協調和組織各層所提供的服務。

OSI參考模型並沒有提供一個可以實現的方法,而是描述了一些概念,用來協調進程間通信標準的制定。即OSI參考模型並不是一個標准,而是一個在制定標准時所使用的概念性框架。

② 簡述OSI模型的七層協議

OSI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劃分為以下七層,標有1~7,第1層在底部。具體如下:

1、第1層物理層:物理層在局部區域網上傳送數據幀,它負責管理計算機通信設備和網路媒體之間的互通。包括了針腳、電壓、線纜規范、集線器、中繼器、網卡、主機適配器等。

2、第2層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負責網路定址、錯誤偵測和改錯。當表頭和表尾被加至數據包時,會形成幀。數據鏈表頭是包含了物理地址和錯誤偵測及改錯的方法。數據鏈表尾是一串指示數據包末端的字元串。

3、第3層網路層:網路層決定數據的路徑選擇和轉寄,將網路表頭加至數據包,以形成分組。網路表頭包含了網路數據。例如互聯網協議(IP)等。

4、第4層傳輸層:傳輸層把傳輸表頭加至數據以形成數據包。傳輸表頭包含了所使用的協議等發送信息。例如傳輸控制協議(TCP)等。

5、第5層會話層:會話層負責在數據傳輸中設置和維護計算機網路中兩台計算機之間的通信連接。

6、第6層表達層:表達層把數據轉換為能與接收者的系統格式兼容並適合傳輸的格式。

7、第7層 應用層:應用層提供為應用軟體而設的介面,以設置與另一應用軟體之間的通信。例如: HTTP,HTTPS,FTP,SSH等。

(2)計算機網路osi模型七層擴展閱讀:

OSI模型的意義

OSI定義了開放系統的層次結構、層次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各層所包括的可能的任務,作為一個框架來協調和組織各層所提供的服務。

OSI參考模型並沒有提供一個可以實現的方法,而是描述了一些概念,用來協調進程間通信標準的制定。即OSI參考模型並不是一個標准,而是一個在制定標准時所使用的概念性框架。

③ OSI參考模型分為七層,從低到高依次是

OSI參考模型從低到高依次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OSI參考模型也採用了分層結構技術,把一個網路系統分成若干層,每一層都去實現不同的功能,每一層的功能都以協議形式正規描述,協議定義了某層同遠方一個對等層通信所使用的一套規則和約定。每一層向相鄰上層提供一套確定的服務,並且使用與之相鄰的下層所提供的服務。

從概念上來講,每一層都與一個遠方對等層通信,但實際上該層所產生的協議信息單元是藉助於相鄰下層所提供的服務傳送的。因此,對等層之間的通信稱為虛擬通信。



(3)計算機網路osi模型七層擴展閱讀:

運作方式

數據由傳送端的最上層(通常是指應用程序)產生,由上層往下層傳送。每經過一層,都在前端增加一些該層專用的信息,這些信息稱為報頭,然後才傳給下一層,可將加上報頭想像為套上一層信封。

因此到了最底層時,原本的數據已經套上了七層信封,而後通過網線、電話線、光纖等介質,傳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接收到數據後,從最底層向上層傳送,每經過一層就拆掉一層信封(即去除該層所認識的報頭),直到最上層,數據便恢復成當初從傳送端最上層產生時的原貌。

如果以網路的術語來說,這種每一層將原始數據加上報頭的操作,便是數據的封裝,而封裝前的原始數據則稱為數據承載。在傳送端,上層將數據傳給下層,下層將上層傳過來的數據當成數據承載,再將數據承載封裝成新的數據,繼續傳給更下層去封裝,直到最底層為止。

④ OSI參考模型的七個層次是什麼

第一層:物理層
解決兩個硬體之間怎麼通信的問題,常見的物理媒介有光纖、電纜、中繼器等。它主要定義物理設備標准,如網線的介面類型、光纖的介面類型、各種傳輸介質的傳輸速率等。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從網路層接收數據包,數據包
包含發送方和接收方的IP地址。數據鏈路層執行兩個基本功能。它允許上層使用成幀之類的各種技術來訪問介質,控制如何放置和接收來自介質的數據。
第三層:網路層
傳輸層將數據段傳遞到網路層。網路層用於將接收到的數據段從一台計算機傳輸到位於不同網路中的另一台計算機。網路層的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包,網路層的功能是邏輯定址、路由和路徑確定。
第四層:傳輸層
OSI下3層的主要任務是數據通信,上3層的任務是數據處理,傳輸層是第四層,因此該層是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的介面和橋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五層:會話層
是用戶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介面,主要任務是組織和協調兩個會話進程之間的通信,並對數據交換進行管理。
第六層:表示層
表示層指從應用層接收數據,這些數據是以字元和數字的形式出現的,表示層將這些數據轉換成為機器可以理解的二進制格式,也就是封裝數據和格式化數據,例如將ASCII碼轉化為別的編碼,這個功能稱為「翻譯」。
第七層:應用層
是OSI參考模型的最高層,它使計算機用戶以及各種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介面,是網路應用程序所使用的,例如HTTPS協議、HTTP協議,應用層是通過協議為網路提供服務,執行用戶的活動。

⑤ OSI(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七個層次是

OSI(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七個層次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OSI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architecture)劃分為以下七層:

物理層:將數據轉換為可通過物理介質傳送的電子信號相當於郵局中的搬運工人。

數據鏈路層:決定訪問網路介質的方式。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相當於郵局中的裝拆箱工人。

網路層:使用權數據路由經過大型網路 相當於郵局中的排序工人。

傳輸層:提供終端到終端的可靠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跑郵局的送信職員。

會話層:允許用戶使用簡單易記的名稱建立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收寄信、寫信封與拆信封的秘書。

表示層:協商數據交換格式,相當公司中簡報老闆、替老闆寫信的助理。

應用層:用戶的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介面。



(5)計算機網路osi模型七層擴展閱讀

OSI參考模型的優點

1、分工合作,責任明確

性質相似的工作劃分在同一層,性質相異的工作則劃分到不同層。如此一來,每一層所負責的工作范圍,都區分得很清楚,彼此不會重疊。萬一出了問題,很容易判斷是哪一層沒做好,就應該先改善該層的工作,不至於無從著手。

2、對等交談

對等是指所處的層級相同,對等交談意指同一層找同一層談,例如:第3層找第3層談、第4層找第4層談,依此類推。所以某一方的第N層只與對方的第N層交談,是否收到、解讀自己所送出的信息即可,完全不必關心對方的第N-1層或第N+1層會如何做,因為那是由一方的第N-1層與第N+1層來處理。

其實,雙方以對等身份交談是常用的規則,這樣的最大好處是簡化了各層所負責的事情。因此,通信協議是對等個體通信時的一切約定。

3、逐層處理,層層負責

既然層次分得很清楚,處理事情時當然應該按部就班,逐層處理,決不允許越過上一層,或是越過下一層。因此,第N層收到數據後,一定先把數據進行處理,才會將數據向上傳送給第N+1層,如果收到第N+1層傳下來的數據,也是處理無誤後才向下傳給第N-1層。

任何一層收到數據時,都可以相信上一層或下一層已經做完它們該做的事,層級的多少還要考慮效率與實際操作的難易,並非層數越多越好。

⑥ OSI七層型的層次結構是什麼

OSI七層型從低到高依次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1、應用層:網路服務與最終用戶的一個介面。

2、表示層:數據的表示、安全、壓縮。(在五層模型裡面已經合並到了應用層),格式有,JPEG、ASCll、EBCDIC、加密格式等。

3、會話層:建立、管理、終止會話。(在五層模型裡面已經合並到了應用層),對應主機進程,指本地主機與遠程主機正在進行的會話。



4、傳輸層:定義傳輸數據的協議埠號,以及流控和差錯校驗。

協議有:TCP、UDP,數據包一旦離開網卡即進入網路傳輸層。

5、網路層:進行邏輯地址定址,實現不同網路之間的路徑選擇。

協議有:ICMP、IGMP、IP(IPV4、IPV6)。

6、數據鏈路層:建立邏輯連接、進行硬體地址定址、差錯校驗等功能。將比特組合成位元組進而組合成幀,用MAC地址訪問介質,錯誤發現但不能糾正。

7、物理層:建立、維護、斷開物理連接。

TCP/IP 層級模型結構,應用層之間的協議通過逐級調用傳輸層、網路層和物理數據鏈路層而可以實現應用層的應用程序通信互聯。

⑦ OSI共有幾層分別是什麼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縮寫,意為開放式系統互聯.國際標准組織(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了OSI模型. OSI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architecture)劃分為以下七層: 7 應用層 ── Application Layer 6 表示層 ── Presentation Layer 5 會話層 ── Session Layer 4 傳輸層 ── Transport Layer 3 網路層 ── Network Layer 數據的單位稱為數據包(packet). 2 數據鏈路層 ── Data Link Layer 數據的單位稱為幀(frame). 1 物理層 ── Physical Layer 數據的單位稱為比特(bit).

⑧ 什麼叫OSI參考模型分為哪七個層次

一、OSI參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開放式系統互聯。 一般都叫OSI參考模型,是ISO(國際標准化組織)組織在1985年研究的網路互聯模型。

該體系結構標準定義了網路互連的七層框架(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即ISO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在這一框架下進一步詳細規定了每一層的功能,以實現開放系統環境中的互連性、互操作性和應用的可移植性。

二、OSI劃分的七個層次由高到低依次為:Application(應用層)、Presentation(表示層)、Session(會話層)、Transport(傳輸層)、Network(網路層)、DataLink(數據鏈路層)和Physical(物理層)。其中應用層、表示層和會話層可以視為應用層,而剩餘層則可視為數據流動層。

層次劃分原則

OSI是分層的體系結構,每一層是一個模塊,用於完成某種功能,並具有自己的通信協議。ISO將整個OSI劃分成七個層次,劃分層次依據以下五個原則:

(1)網路中各節點具有相同的層次;

(2)網路中各節點同等層次功能相同;

(3)同一節點內相鄰層通過介面通信;

(4)同一節點內底層向高層提供服務;

(5)網路中各節點同層通過協議通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OSI參考模型

⑨ osi七層模型各層功能有哪些

OSI參考模型分為7層,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各層的主要功能及其相應的數據單位如下:

1、物理層:要傳遞信息就要利用一些物理媒體,如雙紐線、同軸電纜等,但具體的物理媒體並不在OSI的7層之內,有人把物理媒體當作第0層,物理層的任務就是為它的上一層提供一個物理連接,以及它們的機械、電氣、功能和過程特性。

2、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負責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線路上,無差錯的傳送以幀為單位的數據。每一幀包括一定數量的數據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

3、網路層: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

4、傳輸層:該層的任務時根據通信子網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網路資源,並以可靠和經濟的方式,為兩個端系統的會話層之間,提供建立、維護和取消傳輸連接的功能,負責可靠地傳輸數據。在這一層,信息的傳送單位是報文。

5、會話層: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6、表示層:這一層主要解決擁護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

7、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需要以及提供網路與用戶應用軟體之間的介面服務。

(9)計算機網路osi模型七層擴展閱讀:

OSI 參考模型將整個網路通信的功能劃分為七個層次,見圖1。它們由低到高分別是物理層(PH)、數據鏈路層(DL)、網路層(N)、傳輸層(T)、會話層(S)、表示層(P)、應用層(A)。每層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層都直接為其上層提供服務,並且所有層次都互相支持。第四層到第七層主要負責互操作性,而一層到三層則用於創造兩個網路設備間的物理連接。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網路osi模型七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杭州計算機網路服務推薦咨詢 瀏覽:335
移動網路ip刷新 瀏覽:271
中興v9如何設置網路 瀏覽:667
太原手機端網路推廣價格價位 瀏覽:600
為什麼wifi滿格還顯示網路不給力 瀏覽:317
華為暢享9連著wifi和數據網路錯誤 瀏覽:33
怎麼判斷家裡網路是否為電信 瀏覽:428
佳能ts3180網路連接 瀏覽:795
網路游戲第一門戶站電腦端 瀏覽:465
蘋果沒有網路的時候wifi自動斷開 瀏覽:878
基督網路詩你在哪裡 瀏覽:120
千兆網線連接上了但是沒網路 瀏覽:214
臨沭機械行業網路營銷 瀏覽:977
蘋果網路最近不好用 瀏覽:548
網路無線橋接設置教程 瀏覽:152
小學生如何防電信網路詐騙 瀏覽:494
蘋果手機換完主板網路不好 瀏覽:555
路由器電信定製版能用廣電網路 瀏覽:378
路由器上安裝網路檢測 瀏覽:646
網路電話能查出來哪些電話 瀏覽:523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