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ptr計算機網路

ptr計算機網路

發布時間:2022-08-07 01:47:56

『壹』 什麼是DNS的資源記錄,記錄有哪些類型

DNS記錄類型有:DNS,A記錄, NS記錄 ,MX記錄 ,CNAME記錄 ,TXT記錄, TTL值 PTR值等。
建站名詞解釋:DNS A記錄 NS記錄 MX記錄 CNAME記錄 TXT記錄 TTL值 PTR值 泛域名 泛解析 域名綁定 域名轉向
1.DNS:Domain Name System 域名管理系統 域名是由圓點分開一串單詞或縮寫組成的,每一個域名都對應一個惟一的IP地址,這一命名的方法或這樣管理域名的系統叫做域名管理系統。
DNS:Domain Name Server 域名伺服器 域名雖然便於人們記憶,但網路中的計算機之間只能互相認識IP地址,它們之間的轉換工作稱為域名解析,域名解析需要由專門的域名解析伺服器來完成,DNS 就是進行域名解析的伺服器。 查看DNS更詳細的解釋

2. A記錄A(Address)記錄是用來指定主機名(或域名)對應的IP地址記錄。用戶可以將該域名下的網站伺服器指向到自己的web server上。同時也可以設置域名的子域名。通俗來說A記錄就是伺服器的IP,域名綁定A記錄就是告訴DNS,當你輸入域名的時候給你引導向設置在DNS的A記錄所對應的伺服器。 簡單的說,A記錄是指定域名對應的IP地址。
3. NS記錄NS(Name Server)記錄是域名伺服器記錄,用來指定該域名由哪個DNS伺服器來進行解析。 您注冊域名時,總有默認的DNS伺服器,每個注冊的域名都是由一個DNS域名伺服器來進行解析的,DNS伺服器NS記錄地址一般以以下的形式出現: ns1.domain.com、ns2.domain.com等。 簡單的說,NS記錄是指定由哪個DNS伺服器解析你的域名。
4. MX記錄MX(Mail Exchanger)記錄是郵件交換記錄,它指向一個郵件伺服器,用於電子郵件系統發郵件時根據收信人的地址後綴來定位郵件伺服器。例如,當Internet上的某用戶要發一封信給 [email protected] 時,該用戶的郵件系統通過DNS查找mydomain.com這個域名的MX記錄,如果MX記錄存在, 用戶計算機就將郵件發送到MX記錄所指定的郵件伺服器上。
5. CNAME記錄CNAME(Canonical Name )別名記錄,允許您將多個名字映射到同一台計算機。通常用於同時提供WWW和MAIL服務的計算機。例如,有一台計算機名為 「host.mydomain.com」(A記錄),它同時提供WWW和MAIL服務,為了便於用戶訪問服務。可以為該計算機設置兩個別名(CNAME):WWW和MAIL, 這兩個別名的全稱就「www.mydomain.com」和「mail.mydomain.com」,實際上他們都指向 「host.mydomain.com」。
6. TXT記錄
TXT記錄,一般指某個主機名或域名的說明,如:admin IN TXT "管理員, 電話:XXXXXXXXXXX",mail IN TXT "郵件主機,存放在xxx , 管理人:AAA",Jim IN TXT "contact: [email protected]",也就是您可以設置 TXT 內容以便使別人聯繫到您。 TXT的應用之一,SPF(Sender Policy Framework)反垃圾郵件。SPF是跟DNS相關的一項技術,它的內容寫在DNS的TXT類型的記錄裡面。MX記錄的作用是給寄信者指明某個域名的郵件伺服器有哪些。SPF的作用跟MX相反,它向收信者表明,哪些郵件伺服器是經過某個域名認可會發送郵件的。SPF的作用主要是反垃圾郵件,主要針對那些發信人偽造域名的垃圾郵件。例如:當郵件伺服器收到自稱發件人是[email protected]的郵件,那麼到底它是不是真的gmail.com的郵件伺服器發過來的呢,我們可以查詢gmail.com的SPF記錄,以此防止別人偽造你來發郵件。
7. TTL值TTL(Time-To-Live)原理:TTL是IP協議包中的一個值,它告訴網路路由器包在網路中的時間是否太長而應被丟棄。有很多原因使包在一定時間內不能被傳遞到目的地。例如,不正確的路由表可能導致包的無限循環。一個解決方法就是在一段時間後丟棄這個包,然後給發送者一個報文,由發送者決定是否要重發。TTL的初值通常是系統預設值,是包頭中的8位的域。TTL的最初設想是確定一個時間范圍,超過此時間就把包丟棄。由於每個路由器都至少要把TTL域減一,TTL通常表示包在被丟棄前最多能經過的路由器個數。當記數到0時,路由器決定丟棄該包,並發送一個ICMP報文給最初的發送者。 簡單的說,TTL就是一條域名解析記錄在DNS伺服器中的存留時間。當各地的DNS伺服器接受到解析請求時,就會向域名指定的NS伺服器發出解析請求從而獲得解析記錄;在獲得這個記錄之後,記錄會在DNS伺服器中保存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如果再接到這個域名的解析請求,DNS伺服器將不再向NS伺服器發出請求,而是直接返回剛才獲得的記錄,而這個記錄在DNS伺服器上保留的時間,就是TTL值。
TTL值設置的應用:
一是增大TTL值,以節約域名解析時間,給網站訪問加速。 一般情況下,域名的各種記錄是極少更改的,很可能幾個月、幾年內都不會有什麼變化。我們完全可以增大域名記錄的TTL值讓記錄在各地DNS伺服器中緩存的時間加長,這樣在更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訪問這個網站時,本地ISP的DNS伺服器就不需要向域名的NS伺服器發出解析請求,而直接從緩存中返回域名解析記錄。 二是減小TTL值,減少更換空間時的不可訪問時間。 更換空間99.9%會有DNS記錄更改的問題,因為緩存的問題,新的域名記錄在有的地方可能生效了,但在有的地方可能等上一兩天甚至更久才生效。結果就是有的人可能訪問到了新伺服器,有的人訪問到了舊伺服器。僅僅是訪問的話,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如果涉及到了郵件發送,這個就有點麻煩了,說不定哪封重要信件就被發送到了那已經停掉的舊伺服器上。
為了盡可能的減小這個各地的解析時間差,合理的做法是: 第一步,先查看域名當前的TTL值,我們假定是1天。 第二步,修改TTL值為可設定的最小值,可能的話,建議為1分鍾,就是60。 第三步,等待一天,保證各地的DNS伺服器緩存都過期並更新了記錄。 第四步,設置修改新記錄,這個時候各地的DNS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更新到新的記錄。 第五步,確認各地的DNS已經更新完成後,把TTL值設置成您想要的值。 一般操作系統的默認TTL值如下: TTL=32 Windows 9x/Me TTL=64 LINUX TTL=128 Windows 200x/XP TTL=255 Unix
8. PTR值PTR是pointer的簡寫,用於將一個IP地址映射到對應的域名,也可以看成是A記錄的反向,IP地址的反向解析。 PTR主要用於郵件伺服器,比如郵箱[email protected]給郵箱[email protected]發了一封郵件,yahoo郵件伺服器接到郵件時會查看這封郵件的頭文件,並分析是由哪個IP地址發出來的,然後根據這個IP地址進行反向解析,如果解析結果對應XXX.com的IP地址就接受這封郵件,反之則拒絕接收這封郵件。
9. 泛域名與泛解析泛域名是指在一個域名根下,以 *.Domain.com的形式表示這個域名根所有未建立的子域名。 泛解析是把*.Domain.com的A記錄解析到某個IP 地址上,通過訪問任意的前綴.domain.com都能訪問到你解析的站點上。
10. 域名綁定域名綁定是指將域名指向伺服器IP的操作。
11. 域名轉向域名轉向又稱為域名指向或域名轉發,當用戶地址欄中輸入您的域名時,將會自動跳轉到您所指定的另一個域名。一般是使用短的好記的域名轉向復雜難記的域名。

『貳』 1974年為什麼提出了沒有網路體系結構,卻沒有網際互聯的網路體系

互聯網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成為當今高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撐環境,互聯網的巨大成功有目共睹。現在被全球廣泛使用的互聯網協議IPv4是「互聯網協議第四版」,已經有30年的歷史。從技術上看,盡管IPv4在過去的應用具有輝煌的業績,但是現在看來已經露出很多弊端。現有的IPv4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網路市場對地址空間、端到端的IP連接、服務質量、網路安全和移動性能的要求。因此人們寄希望於新一代的IP協議來解決IPv4中所存在的問題。IPv6協議正是基於這一思想提出的,它是「互聯網協議第六版」的縮寫。在設計IPv6時不僅僅擴充了IPv4的地址空間,而且對原IPv4協議各方面都進行了重新考慮,做了大量改進。除了提出龐大的地址數量外,IPv6與IPv4相比,還有很多的工作正在進行以期得到更高的安全性、更好的可管理性,對QoS和多播技術的支持也更為良好。 關鍵詞:IPv4 IPv6協議 互聯網 正文 前言 互聯網是一個由各種不同類型和規模的、獨立運行和管理的計算機網路組成的世界范圍的巨大計算機網路,它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成為當今高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撐環境,互聯網的巨大成功有目共睹。現在被全球廣泛使用的互聯網協議IPv4是「互聯網協議第四版」,已經有30年的歷史。從技術上看,盡管IPv4在過去的應用具有輝煌的業績,但是現在看來已經露出很多弊端,例如地址匱乏等等。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縮寫,也被稱作下一代互聯網協議,它是為了解決IPv4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而提出的,在IPv6的設計過程中除了一勞永逸地解決地址短缺問題以外,還考慮了在IPv4中解決不好的其它問題。IPv6的主要優勢體現在以下幾方面:擴大地址空間、提高網路的整體吞吐量、改善服務質量(QoS)、安全性有更好的保證、支持即插即用和移動性、更好實現多播功能。當然,IPv6並非十全十美、一勞永逸,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IPv6隻能在發展中不斷完善,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過渡需要時間和成本,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IPv6有利於互聯網的持續和長久發展。經過一個較長的IPv4和IPv6共存的時期,IPv6最終會完全取代IPv4在互連網上占據統治地位。 第一章 IPv4協議的概況 1.1 互聯網的起源和發展 網際網路源於美國國防部的ARPANET。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正是冷戰的高峰,美國國防部希望有一個命令和控制網路能夠在核戰爭的條件下倖免於難,而傳統的電路交換的電話網路則顯得太脆弱。國防部指定其下屬的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解決這個問題,此後誕生的一個新型網路便稱為ARPANET。1983年,TCP/IP協議成為ARPANET上唯一的正式協議以後,ARPANET上連接的網路、機器和用戶得到了快速的增長。當ARPANET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建成的NSFNET互聯以後,其上的用戶數以指數增長,並且開始與加拿大、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網路連接。到了80年代中期,人們開始把互聯的網路稱為互聯網。互聯網在1994年進入商業化應用後得到了飛速的發展,1998年,網際網路全球用戶人數已激增到1.47億。 70年代中期,ARPA為了實現異種網之間的互聯與互通,開始制定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規范。時至今日,TCP/IP協議也成為最流行的網際互聯協議。它不是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的,卻已成為互聯網協議上的標准,並由單純的TCP/IP協議發展成為一系列以IP為基礎的TCP/IP協議簇。TCP/IP協議簇為互聯網提供了基本的通信機制。隨著互聯網的指數增長,其體系結構也由ARPANET基於集中控制模型的網路體系結構演變為由ISP運營的分散的基於自治系統(Autonomous systems,AS)模型的體系結構。互聯網目前幾乎覆蓋了全球的每一個角落,其飛速發展充分說明了TCP/IP協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2 IPv4工作原理 TCP/IP協議是用於計算機通信的一組協議,我們通常稱它為TCP/IP協議族。之所以說TCP/IP是一個協議族,是因為TCP/IP協議包括TCP、IP、UDP、ICMP、RIP、TELNETFTP、SMTP、ARP、TFTP等許多協議,這些協議一起稱為TCP/IP協議。 TCP/IP協議棧(按TCP/IP參考模型劃分) IPv4,是互聯網協議IP的第四版,也是第一個被廣泛使用,構成現今互聯網技術的基石的協議,它包含定址信息和控制信息 ,可使數據包在網路中路由(把信息從源穿過網路傳遞到目的地的行為,在路上,至少遇到一個中間節點)。IP協議是TCP/IP協議族中的主要網路層協議,與TCP 協議結合組成整個網際網路協議的核心協議。IP協議同樣都適用於LAN(區域網)和WAN(廣域網)通信。 IP 協議有兩個基本任務:提供無連接的和最有效的數據包傳送;提供數據包的分割及重組以支持不同最大傳輸單元大小的數據連接。對於互聯網路中 IP 數據報的路由選擇處理,有一套完善的 IP 定址方式。每一個 IP 地址都有其特定的組成但同時遵循基本格式。IP 地址可以進行細分並可用於建立子網地址。TCP/IP 網路中的每台計算機都被分配了一個唯一的 32 位邏輯地址,這個地址分為兩個主要部分:網路號和主機號。網路號用以確認網路,如果該網路是網際網路的一部分,其網路號必須由InterNIC統一分配。一個網路伺服器供應商(ISP)可以從 InterNIC 那裡獲得一塊網路地址,按照需要自己分配地址空間。主機號確認網路中的主機,它由本地網路管理員分配。 當你發送或接受數據時(例如,一封電子信函或網頁),消息分成若干個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包」。每個包既包含發送者的網路地址又包含接受者的地址。由於消息被劃分為大量的包,若需要,每個包都可以通過不同的網路路徑發送出去。包到達時的順序不一定和發送順序相同, IP 協議只用於發送包,而 TCP 協議負責將其按正確順序排列。 以採用TCP/IP協議傳送文件為例,說明TCP/IP的工作原理,其中應用層傳輸文件採用文件傳輸協議(FTP)。 TCP/IP協議的工作流程如下: 1.在源主機上,應用層將一串應用數據流傳送給傳輸層。 2.傳輸層將應用層的數據流截成分組,並加上TCP報頭形成TCP段,送交網路層。 3.在網路層給TCP段加上包括源、目的主機IP地址的IP報頭,生成一個IP數據包,並將IP數據包送交鏈路層。 4.鏈路層在其MAC幀的數據部分裝上IP數據包,再加上源、目的主機的MAC地址和幀頭,並根據其目的MAC地址,將MAC幀發往目的主機或IP路由器。 5.在目的主機,鏈路層將MAC幀的幀頭去掉,並將IP數據包送交網路層。 6.網路層檢查IP報頭,如果報頭中校驗和與計算結果不一致,則丟棄該IP數據包;若校驗和與計算結果一致,則去掉IP報頭,將TCP段送交傳輸層。 7.傳輸層檢查順序號,判斷是否是正確的TCP分組,然後檢查TCP報頭數據。若正確,則向源主機發確認信息;若不正確或丟包,則向源主機要求重發信息。 8.在目的主機,傳輸層去掉TCP報頭,將排好順序的分組組成應用數據流送給應用程序。這樣目的主機接收到的來自源主機的位元組流,就像是直接接收來自源主機的位元組流一樣。 1983年TCP/IP協議被ARPAnet採用,直至發展到後來的互聯網。那時只有幾百台計算機互相聯網。到1989年聯網計算機數量突破10萬台,並且同年出現了1.5Mbits的骨幹網。 1.3 IPv4的現狀 1.3.1 IP地址的分布現狀 由於IPv4地址的分配採用的是「先到先得,按需要分配」的原則,互聯網在全球各個國家和各個國家內的各個區域的發展又是極不均衡的,這就勢必造成大量IP地址資源集中分布在某些發達國家和各個國家的某些發達地區的情況。全球可提供的IPv4地址大約有40多億個,估計在不久的將來被分配完畢。 1.3.2 IP地址的應用現狀 由於IP地址分布的極不均衡,使得真正應用中就出現了部分國家和某些國家部分區域的不夠用的現狀,這也就出現了IP地址資源跨區域交易的現象。 盡管如此,但目前全球各國幾乎全部使用的還是IPv4地址,幾乎每個網路及其連接的設備都支持的是IPv4。現行的IPv4自1981年RFC 791標准發布以來並沒有多大的改變。事實證明,IPv4具有相當強盛的生命力,易於實現且互操作性良好,經受住了從早期小規模互聯網路擴展到如今全球范圍Internet應用的考驗。所有這一切都應歸功於IPv4最初的優良設計。 1.4 IPv4現存的問題 隨著Internet的發展尤其是規模爆炸式的增長,IPv4固有的一些缺陷也逐漸暴露出來,主要集中於以下三個方面: 1.4.1 地址枯竭 IPv4使用32位長的地址,地址空間超過40億。但由於地址類別的劃分不盡合理,目前地址分配效率系數H(=log地址數 /位數)約為0.22~0.26,即只有不到5%的地址得到利用,已分配的地址尤其是A類地址大量閑置,但可用來分配的地址所剩無幾,據估計在2005~2011年IPv4地址將出現枯竭。另外,目前佔有互聯網地址的主要設備早已由20年前的大型機變為PC機,並且在將來,越來越多的其他設備也會連接到互聯網上,包括PDA、汽車、手機、各種家用電器等。特別是手機,為了向第三代移動通信標准靠攏,幾乎所有的手機廠商都在向國際網際網路地址管理機構ICANN申請,要給他們生產的每一部手機都分配一個IP地址。而競爭激烈的家電企業也要給每一台帶有聯網功能的電視、空調、微波爐等設置一個IP地址。IPv4顯然已經無法滿足這些要求。 1.4.2 路由瓶頸 Internet規模的增長也導致路由器的路由表迅速膨脹,路由效率特別是骨幹網路路由效率急劇下降。IPv4的地址歸用戶所有,這使得移動IP路由復雜,難以適應當今移動業務發展的需要。在IPv4地址枯竭之前,路由問題已經成為制約Internet效率和發展的瓶頸。 1.4.3 安全和服務質量難以保障 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的基礎是網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語音視頻等新業務的開展對服務質量(QoS)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IPv4本身缺乏安全和服務質量的保障機制,很多黑客攻擊手段(如DDoS)正是利用了IPv4的缺陷。 盡管NAT(英文全稱是「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中文意思是「網路地址轉換」)、CIDR(英文全稱「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中文譯名「 無類別域際路由選擇」)等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IPv4的危機,但都只是權宜之計,同時還會帶來費用、服務質量、安全等方面的新問題。因此,新一代網路層協議IPv6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IPv4的危機。 第二章 IPv6協議 2.1 IPv6產生的背景 隨著互聯網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遠遠出乎於二十多年前互聯網的先驅們制定TCP/IP協議時的意料之外,他們從未想過互聯網會發展到如此的規模,並且仍在飛速增長。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路同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已經密切相關。同時伴隨互聯網用戶數膨脹所出現的地址不足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為了緩解地址危機的發生,相應地產生了兩種新的技術無類型網路區域路由技術CIDR和網路地址翻譯技術NAT。 無類別域間路由(CIDR)是開發用於幫助減緩IP地址和路由表增大問題的一項技術。CIDR的基本思想是取消IP地址的分類結構,將多個地址塊聚合在一起生成一個更大的網路,以包含更多的主機。CIDR支持路由聚合,能夠將路由表中的許多路由條目合並為成更少的數目,因此可以限制路由器中路由表的增大,減少路由通告。同時,CIDR有助於IPv4地址的充分利用。 NAT的主要作用是節約了地址空間,減少了對合法地址的需求,多個內部節點共享一個外部地址,使用埠進行區分(Network Address Port Translation,NAPT),這樣就能更有效的節約合法地址。由於目前要想得到一個A類或B類地址十分困難,因此許多企業紛紛採用了NAT 。NAT使企業不必再為無法得到足夠的合法IP地址而發愁了。然而,NAT也有其無法克服的弊端。首先,NAT會使網路吞吐量降低,由此影響網路的性能。其次,NAT必須對所有IP包進行地址轉換,但是大多數NAT無法將轉換後的地址信息傳遞給IP包負載,這個缺陷將導致某些必須將地址信息嵌在IP包負載中的高層應用如FTP和WINS注冊等的失敗。 NAT示意圖 2.2 下一代網路協議IPng的目標和提案 2.2.1 IPng的設計目標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早在90年代初期,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就開始著手下一代互聯網協議IPng的制定工作。IETF在RFC1550里進行了徵求新的IP協議的呼籲,並公布了新的協議需實現的主要目標: 1.支持幾乎無限大的地址空間 2.減小路由表的大小 3.簡化協議,使路由器能更快地處理數據包 4.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實現IP級的安全 5.支持多種服務類型,尤其是實時業務 6.支持多目傳送,即支持組播 7.允許主機不更改地址實現異地漫遊 8.支持未來協議的演變 9.允許新舊協議共存一段時間 10.支持未來協議的演變以適應底層網路環境或上層應用環境的變化 11.支持自動地址配置 12.協議必須能擴展,它必須能通過擴展來滿足將來網際網路的服務需求;擴展必須是不需要網路軟體升級就可實現的 13.協議必須支持可移動主機和網路 2.2.2 下一代互聯網協議IPng的提案 1.TUBA:含有更多地址的TCP和UDP,採用ISO/OSI的CLNP協議來代替IPv4,這種解決方案允許用戶有20位元組的NSAP地址,以及一個可以使用的OSI傳輸協議的平台。 2.IP in IP,IPAE:IP in IP是1992年提出的建議,計劃採用兩個IPv4層來解決互聯網地址的匱乏:一層用於全球骨幹網路,另一層用於某些特定的范圍。到了1993年,這個建議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名稱也改為了IPAE(IP Address Encapsulation),並且被採納為SIP的過渡方案。 3.SIP:SIP(Simple IP)是由Steve Deering在1992年11月提出的,他的想法是把IP地址改為64位,並且去除IPv4中一些已經過時的欄位。這個建議由於其簡單性立刻得到了許多公司的支持 4.PIP:PIP(Paul』s Internet Protocol)由Paul Francis提出,PIP是一個基於新的結構的IP。PIP支持以16位為單位的變長地址,地址間通過標識符進行區分,它允許高效的策略路由並實現了可移動性。1994年9月,PIP和SIP合並,稱為SIPP。 5.SIPP:SIPP(Simple IP Plus,由RFC1710描述)試圖結合SIP的簡單性和PIP路由的靈活性。SIPP設計為在高性能的網路上運作,比如ATM,同時也可以在低帶寬的網路上運行,如無線網路。SIPP去掉了IPv4包頭的一些欄位,使得包頭很小,並且採用64位地址。與IPv4將選項作為IP頭的基本組成部分不同,SIPP中把IP選項與包頭進行了隔離。該選項如果有的話,將被放在包頭後的數據報中並位於傳輸層協議頭之前。使用這種方法後,路由器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會對選項頭進行處理,這樣一來就提高了對於所有數據進行處理的性能。 2.3 IPv6協議 1994年7月,IETF決定以SIPP作為IPng地基礎,同時把地址數由64位增加到128位。新的IP協議稱為IPv6。其版本是在1994年由IETF批準的RFC1752,在RFC1884中介紹了IPv6的地址結構。現在RFC1884已經被RFC2373所替代。 制定IPv6的專家們充分總結了早期制定IPv4的經驗以及互聯網的發展和市場需求,認為下一代互聯網協議應側重於網路的容量和網路的性能。IPv6繼承了IPv4的優點,摒棄了它的缺點。IPv6與IPv4是不兼容的,但它同所有其他的TCP/IP協議簇中的協議兼容。即IPv6完全可以取代IPv4。同IPv4相比較,IPv6在地址容量、安全性、網路管理、移動性以及服務質量等方面有明顯的改進,是下一代互聯網可採用的比較合理的協議。 2.4與IPv4比較,IPv6協議的主要特徵 2.4.1 IPv6的地址格式和結構 IPv6採用了長度為128位的IP地址,而IPv4的IP地址僅有32位,因此IPv6的地址資源要比IPv4豐富得多。 IPv6的地址格式與IPv4不同。一個IPv6的IP地址由8個地址節組成,每節包含16個地址位,以4個十六進制數書寫,節與節之間用冒號分隔,其書寫格式為x:x:x:x:x:x:x:x,其中每一個x代表四位十六進制數。除了128位的地址空間,IPv6還為點對點通信設計了一種具有分級結構的地址,這種地址被稱為可聚合全局單點廣播地址(aggregatable global unicast address),開頭3個地址位是地址類型前綴,用於區別其它地址類型,其後依次為13位TLA ID、32位 NLA ID、16位SLA ID和64位主機介面ID,分別用於標識分級結構中自頂向底排列的TLA(Top Level Aggregator,頂級聚合體)、NLA(Next Level Aggregator,下級聚合體)、SLA(Site Level Aggregator,位置級聚合體)和主機介面。TLA是與長途服務供應商和電話公司相互連接的公共網路接入點,它從國際Internet注冊機構(如IANA)處獲得地址。NLA通常是大型ISP,它從TLA處申請獲得地址,並為SLA分配地址。SLA也可稱為訂閱者(subscriber),它可以是一個機構或一個小型 ISP。SLA負責為屬於它的訂閱者分配地址。SLA通常為其訂閱者分配由連續地址組成的地址塊,以便這些機構可以建立自己的地址分級結構以識別不同的子網。分級結構的最底層是網路主機。 2.4.2 IPv6中的地址配置 當主機IP地址需要經常改動的時候,手工配置和管理靜態IP地址是一件非常煩瑣和困難的工作。在IPv4中,DHCP協議可以實現主機IP地址的自動設置。其工作過程大致如下:一個DHCP伺服器擁有一個IP地址池,主機從DHCP伺服器申請IP地址並獲得有關的配置信息(如預設網關、DNS伺服器等),由此達到自動設置主機IP地址的目的。IPv6繼承了IPv4的這種自動配置服務,並將其稱為全狀態自動配置(stateful autoconfiguration)。除了全狀態自動配置,IPv6還採用了一種被稱為無狀態自動配置(stateless autoconfiguration)的自動配置服務。在無狀態自動配置過程中,主機首先通過將它的網卡MAC地址附加在鏈接本地地址前綴1111111010之後,產生一個鏈接本地單點廣播地址(IEEE已經將網卡MAC地址由48位改為了64位。如果主機採用的網卡的MAC地址依然是48位,那麼IPv6網卡驅動程序會根據IEEE的一個公式將48位MAC地址轉換為64位MAC地址)。接著主機向該地址發出一個被稱為鄰居探測(neighbor discovrey)的請求,以驗證地址的唯一性。如果請求沒有得到響應,則表明主機自我設置的鏈接本地單點廣播地址是唯一的。否則,主機將使用一個隨機產生的介面ID組成一個新的鏈接本地單點廣播地址。然後,以該地址為源地址,主機向本地鏈接中所有路由器多點廣播一個被稱為路由器請求(router solicitation)的數據包,路由器以一個包含一個可聚合全局單點廣播地址前綴和其它相關配置信息的路由器公告來響應該請求。主機用它從路由器得到的全局地址前綴加上自己的介面ID,自動配置全局地址,然後就可以與Internet中的其它主機通信了。用無狀態自動配置,無需手動干預就能夠改變網路中所有主機的IP地址。 2.4.3 IPv6中的安全協議 安全問題始終是Internet與生俱來。由於在 IP協議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安全性,因而在早期的Internet上時常發生諸如企業或機構網路遭到攻擊、機密數據被竊取等不幸的事情。為了加強Internet的安全性,從1995年開始,IETF著手研究制定了一套用於保護IP通信的IP安全(IPSec)協議。IPSec是IPv4的一個可選擴展協議,是IPv6的一個必須組成部分。 IPv6協議內置安全機制,並已經標准化。IPSec的主要功能是在網路層對數據分組提供加密和鑒別等安全服務,它提供了兩種安全機制:認證和加密。認證機制使 IP通信的數據接收方能夠確認數據發送方的真實身份以及數據在傳輸過程中是否遭到改動。加密機制通過對數據進行編碼來保證數據的機密性,以防數據在傳輸過程中被他人截獲而失密。IPSec的認證報頭(Authentication Header,AH)協議定義了認證的應用方法,安全負載封裝(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ESP)協議定義了加密和可選認證的應用方法。在實際進行IP通信時,可以根據安全需求同時使用這兩種協議或選擇使用其中的一種。AH和ESP都可以提供認證服務,不過,AH提供的認證服務要強於ESP。 做為IPv6的一個組成部分,IPSec是一個網路層協議。它從底層開始實施安全策略,避免了數據傳輸(直至應用層)中的安全問題。但它只負責其下層的網路安全,並不負責其上層應用的安全,如Web、電子郵件和文件傳輸等。 作為IPSec的一項重要應用,IPv6集成了虛擬專用網(VPN)的功能,使用IPv6可以更容易地、實現更為安全可靠的虛擬專用網。 2.4.4 IPv6的功能變化 IPv6技術在IP報頭中刪除了一些不必要的IPv4功能,加強了IPv4原有的一些功能,並且還增加了許多新功能。這些新增的功能是: 1.anycast功能 anycast是指向提供同一服務的所有伺服器都能識別的通用地址(anycast地址)發送IP分組,路由控制系統可以將該分組送至最近的伺服器。 例如,利用anycast功能用戶可以訪問到離他最近的DNS伺服器和文件伺服器等。 2.即插即用功能 即插即用功能是指計算機在接入Internet時可自動獲取、登錄必要的參數的自動配置功能和地址檢索等功能。 3.QoS功能 利用IPv6頭標中的4比特優先順序域和24比特的流標記域為進行業務優先順序控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隨著互聯網接入設備的日益復雜化和服務類型的多樣化,網路基礎設施為上層提供各種服務質量已經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 4.手機上網功能 IPv6為手機上網提供了良好的協議平台和許多增值特性,將成為全球移動IP的基礎域名解析 2.4.5 報頭簡化 IPv6對數據報頭作了簡化,以減少處理器開銷並節省網路帶寬。IPv6的報頭由一個基本報頭和多個擴展報頭(Extension Header)構成,基本報頭具有固定的長度(40位元組)(當然,由於欄位長短的關系,總的來說,Ipv4的基本報頭長度要短的多),放置所有路由器都需要處理的信息。由於Internet上的絕大部分包都只是被路由器簡單的轉發,因此固定的報頭長度有助於加快路由速度。IPv4的報頭有15個域,而IPv6的只有8個域,IPv4的報頭長度是由IHL域來指定的,而IPv6的是固定40個位元組。這就使得路由器在處理IPv6報頭時顯得更為輕松。與此同時,IPv6還定義了多種擴展報頭,這使得IPv6變得極其靈活,能提供對多種應用的強力支持,同時又為以後支持新的應用提供了可能。這些報頭被放置在IPv6報頭和上層報頭之間,每一個可以通過獨特的「下一報頭」的值來確認。除了逐個路程段選項報頭(它攜帶了在傳輸路徑上每一個節點都必須進行處理的信息)外,擴展報頭只有在它到達了在IPv6的報頭中所指定的目標節點時才會得到處理(當多點播送時,則是所規定的每一個目標節點)。在那裡,在IPv6的下一報頭域中所使用的標準的解碼方法調用相應的模塊去處理第一個擴展報頭(如果沒有擴展報頭,則處理上層報頭)。每一個擴展報頭的內容和語義決定了是否去處理下一個報頭。因此,擴展報頭必須按照它們在包中出現的次序依次處理。一個完整的IPv6的實現包括下面這些擴展報頭的實現:逐個路程段選項報頭,目的選項報頭,路由報頭,分段報頭,身份認證報頭,有效載荷安全封裝報頭,最終目的報頭。 2.4.6 域名解析 在IPv6中,域名的體系結構仍然保持了Ipv4的層次原理。而且IPv6地址本身的層級體系也就更加支持了域名解析體系中的地址集聚和地址更改。同樣,在IPv6的域名解析中包括了正向解析和反向解析。正向解析是從域名到IP地址的解釋。IPv6地址的正向解析目前有兩種資源記錄,即「AAAA」和「A6」記錄。其中「AAAA」較早提出,它是對IPv4協議「A"」錄的簡單擴展,由於IP地址由32位擴展到128位,擴大了4倍,所以資源記錄由「A」擴大成4個「A」。但「AAAA」用來表示域名和IPv6地址的對應關系,並不支持地址的層次性。「A6」是在RFC2874基礎上提出,它是把一個IPv6地址根據其本身的層次性分解,然後多個「A6」記錄建立聯系,每個「A6」記錄都只包含了IPv6地址的一部分,結合後拼裝成一個完整的IPv6地址。反向解析則是從IP地址到域名的解釋。它與IPv4的「PTR」一樣,但地址表示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用「.」分隔的半位元組16進制數字格式(Nibble Format),低位地址在前,高位地址在後,域後綴是「IP6.INT.」。另一種是二進制串(Bit-string)格式,以「\[」開頭,16進制地址(無分隔符,高位在前,低位在後)居中,地址後加「]」,域後綴是「IP6.ARPA.」。 目前,Windows 2000、Unix、Solaris操作系統的一些測試版本中已經引入了IPv6,其他一些操作系統的IPv6版本也正在逐步開發。另外,已經有廠商嘗試應用IPv6開發新型應用軟體。 IPv6是用於建立可靠的、可管理的、安全和高效的IP網路的一個長期解決方案。因此,盡管IPv6的實際應用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是了解和研究IPv6的重要特性以及它針對目前IP網路存在的問題而提供的解決方案,對於制定企業網路的長期發展計劃,規劃網路應用的未來發展方向,都是十分有益的。 第三章 IPv4向IPv6過渡方案 如今,Internet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應用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項新技術所產生的影響和帶來的變化,實踐證明,IPv4不僅是健壯的、而且是易於實現的,並具有很好的互操作性。這些都充分肯定了IPv4協議初始設計的正確性。但是隨著Internet迅速發展,接入Internet的網路設備和運行在其上的應用程序急劇增加,由此帶來了IP地址的迅速耗盡與路由表膨脹等問題,對IP地址范圍的擴大也迫在眉睫。針對IP地址的問題,IETF提出了
gtt860Q7!

『叄』 數據結構中鏈隊列QueuePtr Ptr是什麼意思呀

Queue,隊列,ptr一般為pointer即指針的縮寫。

『肆』 在TCP/IP網路體系結構中,DNS服務工作於哪一層

互聯網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成為當今高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撐環境,互聯網的巨大成功有目共睹。現在被全球廣泛使用的互聯網協議IPv4是「互聯網協議第四版」,已經有30年的歷史。從技術上看,盡管IPv4在過去的應用具有輝煌的業績,但是現在看來已經露出很多弊端。現有的IPv4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網路市場對地址空間、端到端的IP連接、服務質量、網路安全和移動性能的要求。因此人們寄希望於新一代的IP協議來解決IPv4中所存在的問題。IPv6協議正是基於這一思想提出的,它是「互聯網協議第六版」的縮寫。在設計IPv6時不僅僅擴充了IPv4的地址空間,而且對原IPv4協議各方面都進行了重新考慮,做了大量改進。除了提出龐大的地址數量外,IPv6與IPv4相比,還有很多的工作正在進行以期得到更高的安全性、更好的可管理性,對QoS和多播技術的支持也更為良好。

關鍵詞:IPv4 IPv6協議 互聯網

正文
前言

互聯網是一個由各種不同類型和規模的、獨立運行和管理的計算機網路組成的世界范圍的巨大計算機網路,它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成為當今高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撐環境,互聯網的巨大成功有目共睹。現在被全球廣泛使用的互聯網協議IPv4是「互聯網協議第四版」,已經有30年的歷史。從技術上看,盡管IPv4在過去的應用具有輝煌的業績,但是現在看來已經露出很多弊端,例如地址匱乏等等。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縮寫,也被稱作下一代互聯網協議,它是為了解決IPv4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而提出的,在IPv6的設計過程中除了一勞永逸地解決地址短缺問題以外,還考慮了在IPv4中解決不好的其它問題。IPv6的主要優勢體現在以下幾方面:擴大地址空間、提高網路的整體吞吐量、改善服務質量(QoS)、安全性有更好的保證、支持即插即用和移動性、更好實現多播功能。當然,IPv6並非十全十美、一勞永逸,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IPv6隻能在發展中不斷完善,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過渡需要時間和成本,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IPv6有利於互聯網的持續和長久發展。經過一個較長的IPv4和IPv6共存的時期,IPv6最終會完全取代IPv4在互連網上占據統治地位。
第一章 IPv4協議的概況
1.1 互聯網的起源和發展
網際網路源於美國國防部的ARPANET。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正是冷戰的高峰,美國國防部希望有一個命令和控制網路能夠在核戰爭的條件下倖免於難,而傳統的電路交換的電話網路則顯得太脆弱。國防部指定其下屬的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解決這個問題,此後誕生的一個新型網路便稱為ARPANET。1983年,TCP/IP協議成為ARPANET上唯一的正式協議以後,ARPANET上連接的網路、機器和用戶得到了快速的增長。當ARPANET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建成的NSFNET互聯以後,其上的用戶數以指數增長,並且開始與加拿大、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網路連接。到了80年代中期,人們開始把互聯的網路稱為互聯網。互聯網在1994年進入商業化應用後得到了飛速的發展,1998年,網際網路全球用戶人數已激增到1.47億。
70年代中期,ARPA為了實現異種網之間的互聯與互通,開始制定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規范。時至今日,TCP/IP協議也成為最流行的網際互聯協議。它不是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的,卻已成為互聯網協議上的標准,並由單純的TCP/IP協議發展成為一系列以IP為基礎的TCP/IP協議簇。TCP/IP協議簇為互聯網提供了基本的通信機制。隨著互聯網的指數增長,其體系結構也由ARPANET基於集中控制模型的網路體系結構演變為由ISP運營的分散的基於自治系統(Autonomous systems,AS)模型的體系結構。互聯網目前幾乎覆蓋了全球的每一個角落,其飛速發展充分說明了TCP/IP協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2 IPv4工作原理
TCP/IP協議是用於計算機通信的一組協議,我們通常稱它為TCP/IP協議族。之所以說TCP/IP是一個協議族,是因為TCP/IP協議包括TCP、IP、UDP、ICMP、RIP、TELNETFTP、SMTP、ARP、TFTP等許多協議,這些協議一起稱為TCP/IP協議。
TCP/IP協議棧(按TCP/IP參考模型劃分)

IPv4,是互聯網協議IP的第四版,也是第一個被廣泛使用,構成現今互聯網技術的基石的協議,它包含定址信息和控制信息 ,可使數據包在網路中路由(把信息從源穿過網路傳遞到目的地的行為,在路上,至少遇到一個中間節點)。IP協議是TCP/IP協議族中的主要網路層協議,與TCP 協議結合組成整個網際網路協議的核心協議。IP協議同樣都適用於LAN(區域網)和WAN(廣域網)通信。
IP 協議有兩個基本任務:提供無連接的和最有效的數據包傳送;提供數據包的分割及重組以支持不同最大傳輸單元大小的數據連接。對於互聯網路中 IP 數據報的路由選擇處理,有一套完善的 IP 定址方式。每一個 IP 地址都有其特定的組成但同時遵循基本格式。IP 地址可以進行細分並可用於建立子網地址。TCP/IP 網路中的每台計算機都被分配了一個唯一的 32 位邏輯地址,這個地址分為兩個主要部分:網路號和主機號。網路號用以確認網路,如果該網路是網際網路的一部分,其網路號必須由InterNIC統一分配。一個網路伺服器供應商(ISP)可以從 InterNIC 那裡獲得一塊網路地址,按照需要自己分配地址空間。主機號確認網路中的主機,它由本地網路管理員分配。
當你發送或接受數據時(例如,一封電子信函或網頁),消息分成若干個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包」。每個包既包含發送者的網路地址又包含接受者的地址。由於消息被劃分為大量的包,若需要,每個包都可以通過不同的網路路徑發送出去。包到達時的順序不一定和發送順序相同, IP 協議只用於發送包,而 TCP 協議負責將其按正確順序排列。
以採用TCP/IP協議傳送文件為例,說明TCP/IP的工作原理,其中應用層傳輸文件採用文件傳輸協議(FTP)。
TCP/IP協議的工作流程如下:
1.在源主機上,應用層將一串應用數據流傳送給傳輸層。
2.傳輸層將應用層的數據流截成分組,並加上TCP報頭形成TCP段,送交網路層。
3.在網路層給TCP段加上包括源、目的主機IP地址的IP報頭,生成一個IP數據包,並將IP數據包送交鏈路層。
4.鏈路層在其MAC幀的數據部分裝上IP數據包,再加上源、目的主機的MAC地址和幀頭,並根據其目的MAC地址,將MAC幀發往目的主機或IP路由器。
5.在目的主機,鏈路層將MAC幀的幀頭去掉,並將IP數據包送交網路層。
6.網路層檢查IP報頭,如果報頭中校驗和與計算結果不一致,則丟棄該IP數據包;若校驗和與計算結果一致,則去掉IP報頭,將TCP段送交傳輸層。
7.傳輸層檢查順序號,判斷是否是正確的TCP分組,然後檢查TCP報頭數據。若正確,則向源主機發確認信息;若不正確或丟包,則向源主機要求重發信息。
8.在目的主機,傳輸層去掉TCP報頭,將排好順序的分組組成應用數據流送給應用程序。這樣目的主機接收到的來自源主機的位元組流,就像是直接接收來自源主機的位元組流一樣。
1983年TCP/IP協議被ARPAnet採用,直至發展到後來的互聯網。那時只有幾百台計算機互相聯網。到1989年聯網計算機數量突破10萬台,並且同年出現了1.5Mbits的骨幹網。
1.3 IPv4的現狀
1.3.1 IP地址的分布現狀
由於IPv4地址的分配採用的是「先到先得,按需要分配」的原則,互聯網在全球各個國家和各個國家內的各個區域的發展又是極不均衡的,這就勢必造成大量IP地址資源集中分布在某些發達國家和各個國家的某些發達地區的情況。全球可提供的IPv4地址大約有40多億個,估計在不久的將來被分配完畢。
1.3.2 IP地址的應用現狀
由於IP地址分布的極不均衡,使得真正應用中就出現了部分國家和某些國家部分區域的不夠用的現狀,這也就出現了IP地址資源跨區域交易的現象。
盡管如此,但目前全球各國幾乎全部使用的還是IPv4地址,幾乎每個網路及其連接的設備都支持的是IPv4。現行的IPv4自1981年RFC 791標准發布以來並沒有多大的改變。事實證明,IPv4具有相當強盛的生命力,易於實現且互操作性良好,經受住了從早期小規模互聯網路擴展到如今全球范圍Internet應用的考驗。所有這一切都應歸功於IPv4最初的優良設計。
1.4 IPv4現存的問題
隨著Internet的發展尤其是規模爆炸式的增長,IPv4固有的一些缺陷也逐漸暴露出來,主要集中於以下三個方面:�
1.4.1 地址枯竭
IPv4使用32位長的地址,地址空間超過40億。但由於地址類別的劃分不盡合理,目前地址分配效率系數H(=log地址數 /位數)約為0.22~0.26,即只有不到5%的地址得到利用,已分配的地址尤其是A類地址大量閑置,但可用來分配的地址所剩無幾,據估計在2005~2010年IPv4地址將出現枯竭。另外,目前佔有互聯網地址的主要設備早已由20年前的大型機變為PC機,並且在將來,越來越多的其他設備也會連接到互聯網上,包括PDA、汽車、手機、各種家用電器等。特別是手機,為了向第三代移動通信標准靠攏,幾乎所有的手機廠商都在向國際網際網路地址管理機構ICANN申請,要給他們生產的每一部手機都分配一個IP地址。而競爭激烈的家電企業也要給每一台帶有聯網功能的電視、空調、微波爐等設置一個IP地址。IPv4顯然已經無法滿足這些要求。
1.4.2 路由瓶頸
Internet規模的增長也導致路由器的路由表迅速膨脹,路由效率特別是骨幹網路路由效率急劇下降。IPv4的地址歸用戶所有,這使得移動IP路由復雜,難以適應當今移動業務發展的需要。在IPv4地址枯竭之前,路由問題已經成為制約Internet效率和發展的瓶頸。
1.4.3 安全和服務質量難以保障
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的基礎是網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語音視頻等新業務的開展對服務質量(QoS)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IPv4本身缺乏安全和服務質量的保障機制,很多黑客攻擊手段(如DDoS)正是利用了IPv4的缺陷。
盡管NAT(英文全稱是「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中文意思是「網路地址轉換」)、CIDR(英文全稱「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中文譯名「 無類別域際路由選擇」)等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IPv4的危機,但都只是權宜之計,同時還會帶來費用、服務質量、安全等方面的新問題。因此,新一代網路層協議IPv6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IPv4的危機。

第二章 IPv6協議
2.1 IPv6產生的背景
隨著互聯網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遠遠出乎於二十多年前互聯網的先驅們制定TCP/IP協議時的意料之外,他們從未想過互聯網會發展到如此的規模,並且仍在飛速增長。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路同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已經密切相關。同時伴隨互聯網用戶數膨脹所出現的地址不足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為了緩解地址危機的發生,相應地產生了兩種新的技術無類型網路區域路由技術CIDR和網路地址翻譯技術NAT。
無類別域間路由(CIDR)是開發用於幫助減緩IP地址和路由表增大問題的一項技術。CIDR的基本思想是取消IP地址的分類結構,將多個地址塊聚合在一起生成一個更大的網路,以包含更多的主機。CIDR支持路由聚合,能夠將路由表中的許多路由條目合並為成更少的數目,因此可以限制路由器中路由表的增大,減少路由通告。同時,CIDR有助於IPv4地址的充分利用。
NAT的主要作用是節約了地址空間,減少了對合法地址的需求,多個內部節點共享一個外部地址,使用埠進行區分(Network Address Port Translation,NAPT),這樣就能更有效的節約合法地址。由於目前要想得到一個A類或B類地址十分困難,因此許多企業紛紛採用了NAT 。NAT使企業不必再為無法得到足夠的合法IP地址而發愁了。然而,NAT也有其無法克服的弊端。首先,NAT會使網路吞吐量降低,由此影響網路的性能。其次,NAT必須對所有IP包進行地址轉換,但是大多數NAT無法將轉換後的地址信息傳遞給IP包負載,這個缺陷將導致某些必須將地址信息嵌在IP包負載中的高層應用如FTP和WINS注冊等的失敗。

NAT示意圖
2.2 下一代網路協議IPng的目標和提案
2.2.1 IPng的設計目標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早在90年代初期,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就開始著手下一代互聯網協議IPng的制定工作。IETF在RFC1550里進行了徵求新的IP協議的呼籲,並公布了新的協議需實現的主要目標:
1.支持幾乎無限大的地址空間
2.減小路由表的大小
3.簡化協議,使路由器能更快地處理數據包
4.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實現IP級的安全
5.支持多種服務類型,尤其是實時業務
6.支持多目傳送,即支持組播
7.允許主機不更改地址實現異地漫遊
8.支持未來協議的演變
9.允許新舊協議共存一段時間
10.支持未來協議的演變以適應底層網路環境或上層應用環境的變化
11.支持自動地址配置
12.協議必須能擴展,它必須能通過擴展來滿足將來網際網路的服務需求;擴展必須是不需要網路軟體升級就可實現的
13.協議必須支持可移動主機和網路
2.2.2 下一代互聯網協議IPng的提案
1.TUBA:含有更多地址的TCP和UDP,採用ISO/OSI的CLNP協議來代替IPv4,這種解決方案允許用戶有20位元組的NSAP地址,以及一個可以使用的OSI傳輸協議的平台。
2.IP in IP,IPAE:IP in IP是1992年提出的建議,計劃採用兩個IPv4層來解決互聯網地址的匱乏:一層用於全球骨幹網路,另一層用於某些特定的范圍。到了1993年,這個建議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名稱也改為了IPAE(IP Address Encapsulation),並且被採納為SIP的過渡方案。
3.SIP:SIP(Simple IP)是由Steve Deering在1992年11月提出的,他的想法是把IP地址改為64位,並且去除IPv4中一些已經過時的欄位。這個建議由於其簡單性立刻得到了許多公司的支持
4.PIP:PIP(Paul』s Internet Protocol)由Paul Francis提出,PIP是一個基於新的結構的IP。PIP支持以16位為單位的變長地址,地址間通過標識符進行區分,它允許高效的策略路由並實現了可移動性。1994年9月,PIP和SIP合並,稱為SIPP。
5.SIPP:SIPP(Simple IP Plus,由RFC1710描述)試圖結合SIP的簡單性和PIP路由的靈活性。SIPP設計為在高性能的網路上運作,比如ATM,同時也可以在低帶寬的網路上運行,如無線網路。SIPP去掉了IPv4包頭的一些欄位,使得包頭很小,並且採用64位地址。與IPv4將選項作為IP頭的基本組成部分不同,SIPP中把IP選項與包頭進行了隔離。該選項如果有的話,將被放在包頭後的數據報中並位於傳輸層協議頭之前。使用這種方法後,路由器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會對選項頭進行處理,這樣一來就提高了對於所有數據進行處理的性能。
2.3 IPv6協議
1994年7月,IETF決定以SIPP作為IPng地基礎,同時把地址數由64位增加到128位。新的IP協議稱為IPv6。其版本是在1994年由IETF批準的RFC1752,在RFC1884中介紹了IPv6的地址結構。現在RFC1884已經被RFC2373所替代。
制定IPv6的專家們充分總結了早期制定IPv4的經驗以及互聯網的發展和市場需求,認為下一代互聯網協議應側重於網路的容量和網路的性能。IPv6繼承了IPv4的優點,摒棄了它的缺點。IPv6與IPv4是不兼容的,但它同所有其他的TCP/IP協議簇中的協議兼容。即IPv6完全可以取代IPv4。同IPv4相比較,IPv6在地址容量、安全性、網路管理、移動性以及服務質量等方面有明顯的改進,是下一代互聯網可採用的比較合理的協議。
2.4與IPv4比較,IPv6協議的主要特徵

2.4.1 IPv6的地址格式和結構
IPv6採用了長度為128位的IP地址,而IPv4的IP地址僅有32位,因此IPv6的地址資源要比IPv4豐富得多。
IPv6的地址格式與IPv4不同。一個IPv6的IP地址由8個地址節組成,每節包含16個地址位,以4個十六進制數書寫,節與節之間用冒號分隔,其書寫格式為x:x:x:x:x:x:x:x,其中每一個x代表四位十六進制數。除了128位的地址空間,IPv6還為點對點通信設計了一種具有分級結構的地址,這種地址被稱為可聚合全局單點廣播地址(aggregatable global unicast address),開頭3個地址位是地址類型前綴,用於區別其它地址類型,其後依次為13位TLA ID、32位 NLA ID、16位SLA ID和64位主機介面ID,分別用於標識分級結構中自頂向底排列的TLA(Top Level Aggregator,頂級聚合體)、NLA(Next Level Aggregator,下級聚合體)、SLA(Site Level Aggregator,位置級聚合體)和主機介面。TLA是與長途服務供應商和電話公司相互連接的公共網路接入點,它從國際Internet注冊機構(如IANA)處獲得地址。NLA通常是大型ISP,它從TLA處申請獲得地址,並為SLA分配地址。SLA也可稱為訂閱者(subscriber),它可以是一個機構或一個小型 ISP。SLA負責為屬於它的訂閱者分配地址。SLA通常為其訂閱者分配由連續地址組成的地址塊,以便這些機構可以建立自己的地址分級結構以識別不同的子網。分級結構的最底層是網路主機。
2.4.2 IPv6中的地址配置
當主機IP地址需要經常改動的時候,手工配置和管理靜態IP地址是一件非常煩瑣和困難的工作。在IPv4中,DHCP協議可以實現主機IP地址的自動設置。其工作過程大致如下:一個DHCP伺服器擁有一個IP地址池,主機從DHCP伺服器申請IP地址並獲得有關的配置信息(如預設網關、DNS伺服器等),由此達到自動設置主機IP地址的目的。IPv6繼承了IPv4的這種自動配置服務,並將其稱為全狀態自動配置(stateful autoconfiguration)。除了全狀態自動配置,IPv6還採用了一種被稱為無狀態自動配置(stateless autoconfiguration)的自動配置服務。在無狀態自動配置過程中,主機首先通過將它的網卡MAC地址附加在鏈接本地地址前綴1111111010之後,產生一個鏈接本地單點廣播地址(IEEE已經將網卡MAC地址由48位改為了64位。如果主機採用的網卡的MAC地址依然是48位,那麼IPv6網卡驅動程序會根據IEEE的一個公式將48位MAC地址轉換為64位MAC地址)。接著主機向該地址發出一個被稱為鄰居探測(neighbor discovrey)的請求,以驗證地址的唯一性。如果請求沒有得到響應,則表明主機自我設置的鏈接本地單點廣播地址是唯一的。否則,主機將使用一個隨機產生的介面ID組成一個新的鏈接本地單點廣播地址。然後,以該地址為源地址,主機向本地鏈接中所有路由器多點廣播一個被稱為路由器請求(router solicitation)的數據包,路由器以一個包含一個可聚合全局單點廣播地址前綴和其它相關配置信息的路由器公告來響應該請求。主機用它從路由器得到的全局地址前綴加上自己的介面ID,自動配置全局地址,然後就可以與Internet中的其它主機通信了。用無狀態自動配置,無需手動干預就能夠改變網路中所有主機的IP地址。
2.4.3 IPv6中的安全協議
安全問題始終是Internet與生俱來。由於在 IP協議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安全性,因而在早期的Internet上時常發生諸如企業或機構網路遭到攻擊、機密數據被竊取等不幸的事情。為了加強Internet的安全性,從1995年開始,IETF著手研究制定了一套用於保護IP通信的IP安全(IPSec)協議。IPSec是IPv4的一個可選擴展協議,是IPv6的一個必須組成部分。
IPv6協議內置安全機制,並已經標准化。IPSec的主要功能是在網路層對數據分組提供加密和鑒別等安全服務,它提供了兩種安全機制:認證和加密。認證機制使 IP通信的數據接收方能夠確認數據發送方的真實身份以及數據在傳輸過程中是否遭到改動。加密機制通過對數據進行編碼來保證數據的機密性,以防數據在傳輸過程中被他人截獲而失密。IPSec的認證報頭(Authentication Header,AH)協議定義了認證的應用方法,安全負載封裝(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ESP)協議定義了加密和可選認證的應用方法。在實際進行IP通信時,可以根據安全需求同時使用這兩種協議或選擇使用其中的一種。AH和ESP都可以提供認證服務,不過,AH提供的認證服務要強於ESP。
做為IPv6的一個組成部分,IPSec是一個網路層協議。它從底層開始實施安全策略,避免了數據傳輸(直至應用層)中的安全問題。但它只負責其下層的網路安全,並不負責其上層應用的安全,如Web、電子郵件和文件傳輸等。
作為IPSec的一項重要應用,IPv6集成了虛擬專用網(VPN)的功能,使用IPv6可以更容易地、實現更為安全可靠的虛擬專用網。
2.4.4 IPv6的功能變化
IPv6技術在IP報頭中刪除了一些不必要的IPv4功能,加強了IPv4原有的一些功能,並且還增加了許多新功能。這些新增的功能是:
1.anycast功能
anycast是指向提供同一服務的所有伺服器都能識別的通用地址(anycast地址)發送IP分組,路由控制系統可以將該分組送至最近的伺服器。 例如,利用anycast功能用戶可以訪問到離他最近的DNS伺服器和文件伺服器等。
2.即插即用功能
即插即用功能是指計算機在接入Internet時可自動獲取、登錄必要的參數的自動配置功能和地址檢索等功能。
3.QoS功能
利用IPv6頭標中的4比特優先順序域和24比特的流標記域為進行業務優先順序控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隨著互聯網接入設備的日益復雜化和服務類型的多樣化,網路基礎設施為上層提供各種服務質量已經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
4.手機上網功能
IPv6為手機上網提供了良好的協議平台和許多增值特性,將成為全球移動IP的基礎域名解析
2.4.5 報頭簡化
IPv6對數據報頭作了簡化,以減少處理器開銷並節省網路帶寬。IPv6的報頭由一個基本報頭和多個擴展報頭(Extension Header)構成,基本報頭具有固定的長度(40位元組)(當然,由於欄位長短的關系,總的來說,Ipv4的基本報頭長度要短的多),放置所有路由器都需要處理的信息。由於Internet上的絕大部分包都只是被路由器簡單的轉發,因此固定的報頭長度有助於加快路由速度。IPv4的報頭有15個域,而IPv6的只有8個域,IPv4的報頭長度是由IHL域來指定的,而IPv6的是固定40個位元組。這就使得路由器在處理IPv6報頭時顯得更為輕松。與此同時,IPv6還定義了多種擴展報頭,這使得IPv6變得極其靈活,能提供對多種應用的強力支持,同時又為以後支持新的應用提供了可能。這些報頭被放置在IPv6報頭和上層報頭之間,每一個可以通過獨特的「下一報頭」的值來確認。除了逐個路程段選項報頭(它攜帶了在傳輸路徑上每一個節點都必須進行處理的信息)外,擴展報頭只有在它到達了在IPv6的報頭中所指定的目標節點時才會得到處理(當多點播送時,則是所規定的每一個目標節點)。在那裡,在IPv6的下一報頭域中所使用的標準的解碼方法調用相應的模塊去處理第一個擴展報頭(如果沒有擴展報頭,則處理上層報頭)。每一個擴展報頭的內容和語義決定了是否去處理下一個報頭。因此,擴展報頭必須按照它們在包中出現的次序依次處理。一個完整的IPv6的實現包括下面這些擴展報頭的實現:逐個路程段選項報頭,目的選項報頭,路由報頭,分段報頭,身份認證報頭,有效載荷安全封裝報頭,最終目的報頭。
2.4.6 域名解析
在IPv6中,域名的體系結構仍然保持了Ipv4的層次原理。而且IPv6地址本身的層級體系也就更加支持了域名解析體系中的地址集聚和地址更改。同樣,在IPv6的域名解析中包括了正向解析和反向解析。正向解析是從域名到IP地址的解釋。IPv6地址的正向解析目前有兩種資源記錄,即「AAAA」和「A6」記錄。其中「AAAA」較早提出,它是對IPv4協議「A"」錄的簡單擴展,由於IP地址由32位擴展到128位,擴大了4倍,所以資源記錄由「A」擴大成4個「A」。但「AAAA」用來表示域名和IPv6地址的對應關系,並不支持地址的層次性。「A6」是在RFC2874基礎上提出,它是把一個IPv6地址根據其本身的層次性分解,然後多個「A6」記錄建立聯系,每個「A6」記錄都只包含了IPv6地址的一部分,結合後拼裝成一個完整的IPv6地址。反向解析則是從IP地址到域名的解釋。它與IPv4的「PTR」一樣,但地址表示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用「.」分隔的半位元組16進制數字格式(Nibble Format),低位地址在前,高位地址在後,域後綴是「IP6.INT.」。另一種是二進制串(Bit-string)格式,以「\[」開頭,16進制地址(無分隔符,高位在前,低位在後)居中,地址後加「]」,域後綴是「IP6.ARPA.」。
目前,Windows 2000、Unix、Solaris操作系統的一些測試版本中已經引入了IPv6,其他一些操作系統的IPv6版本也正在逐步開發。另外,已經有廠商嘗試應用IPv6開發新型應用軟體。
IPv6是用於建立可靠的、可管理的、安全和高效的IP網路的一個長期解決方案。因此,盡管IPv6的實際應用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是了解和研究IPv6的重要特性以及它針對目前IP網路存在的問題而提供的解決方案,對於制定企業網路的長期發展計劃,規劃網路應用的未來發展方向,都是十分有益的。
第三章 IPv4向IPv6過渡方案
如今,Internet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應用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項新技術所產生的影響和帶來的變化,實踐證明,IPv4不僅是健壯的、而且是易於實現的,並具有很好的互操作性。這些都充分肯定了IPv4協議初始設計的正確性。但是隨著Internet迅速發展,接入Internet的網路設備和運行在其上的應用程序急劇增加,由此帶來了IP地址的迅速耗盡與路由表膨脹等問題,對IP地址范圍的擴大也迫在眉睫。針對IP地址的問題,IETF提出了

『伍』 匯編PTR和HLT分別是干什麼的

ptr是顯示申明,hlt會使計算機休眠,直到下一個硬體中斷被喚醒

『陸』 DNS域名 域名系統可以雙向解析嗎

「PTR 反向解析」

什麼是DNS反向解析(PTR記錄)?

DNS反向解析就是將IP反向查詢為域名,在相關IP授權DNS伺服器上增加您的IP地址的PTR記錄。反向域名解析的意義是這個IP地址的網路身份是被認可的。在垃圾郵件泛濫,實施反向解析能夠抵禦部分垃圾郵件,如AOL(美國在線)要求必須實施IP反解的郵件伺服器才能向AOL/AIM郵箱發送郵件。

如何申請反向解析?

反向解析和域名注冊服務商無任何關系,向提供您寬頻接入服務的ISP申請,如果ISP無授權做反解,則只有向ISP的上層運營商電信、網通申請,通常情況ISP會收取DNS反向解析服務費後,再向上層運營商下工單申請IP反解,申請周期長的可能需要1個月(如上海網通的IP反解申請一般需要北京來做,周期長)

DNS反向解析費用

DNS反向解析通常需要支付年費,原因是電信運營商投入了DNS伺服器運營來負責IP地址的反解,幾乎所有電信運營商都將DNS反向解析列入收費項目,如果您透過ISP申請,ISP需要付費給電信運營商,產生的費用可能較高。

即使做了PTR的,但是也不能解決所有郵件外發問題,例如國際帶寬不穩定,IP被列入黑名單等,由於現在很多郵件伺服器採用發送和接受分開的採用前端和後端的部署,發送都是通過郵件網關來中繼發送,力郵提供境內外多伺服器多鏈路自動路由轉發。而對方只檢查發送伺服器的PTR記錄,所以只需給發送伺服器(郵件網關)的IP地址做反向解析即可,而且反向解析的值也是無所謂的,只要有就行。並不一定要對應到發送郵箱的域名商上。

『柒』 BYTE PTR和WORD PTR分別是什麼意思

BYTE PTR和WORD PTR分別意思如下所示

BYTE PTR 表示[DI]處一個位元組,指明了指令訪問的內存單元是一個位元組單元,也就是8位,也就是最大的數為 0FFH,化成10進制數為256。

指令訪問的是內存,是因為加方括弧的都是存儲器定址,方括弧里的DI是變址寄存器,整個代表以DI里的內容作為偏移地址,然後以(DS)*16+(DI)得到的值作為在存儲器里的物理地址。

要是沒有BYTE PTR的話,那個物理地址對應的是低位元組的內容,然後物理地址加1對應的物理地址對應的才是高位元組的內容。有了BYTE PTR後只要取該物理地址對應的一個位元組的內容即可。

WORD PTR表示指令訪問的內存單元是兩個位元組單元,這是強制定義為字大小。由於只是給出一個內存地址,不知道希望賦予ax的,是byte還是word,所以需要用word明確指出,ptr是顯示申明。

mov ds:[si],10f 這是不允許的操作,因為si指向的空間只有8bit(1byte)大小,所以mov WPRD PTR ds:[SI],10f就是為了告訴CPU mov的源地址是2byte大小的,10f是可以存儲進去的。

(7)ptr計算機網路擴展閱讀

位元組是二進制數據的單位。一個位元組通常8位長,但是,一些老型號計算機結構使用不同的長度,為了避免混亂,在大多數國際文獻中,使用詞代替byte。

在多數的計算機系統中,一個位元組是一個8位長的數據單位,大多數的計算機用一個位元組表示一個字元、數字或其他字元;一個位元組也可以表示一系列二進制位。

在一些計算機系統中,4 個位元組代表一個字,這是計算機在執行指令時能夠有效處理數據的單位。一些語言描述需要2個位元組表示一個字元,這叫做雙位元組字元集,一些處理器能夠處理雙位元組或單位元組指令,位元組通常簡寫為「B」,而位通常簡寫為小寫「b」,計算機存儲器的大小通常用位元組來表示。

參考資料:網路-位元組

閱讀全文

與ptr計算機網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清理網路上的數據 瀏覽:37
路由器接網路出去沒網怎麼辦 瀏覽:802
cmd斷開網路連接 瀏覽:630
信號好的時候網路為什麼會卡 瀏覽:578
天翼網關設置完了沒有網路 瀏覽:926
計算機網路監控學徒 瀏覽:969
手機可以用幾種3g網路 瀏覽:308
雙卡雙待手機哪個卡槽網路號 瀏覽:943
怎樣用伺服器共享網路 瀏覽:96
如何將2g網路變為5g 瀏覽:364
qq如何顯示實時網路 瀏覽:987
港版蘋果6s換電信號碼沒網路 瀏覽:289
網路播報站名在哪裡 瀏覽:635
網路連接不上顯示需要網頁認證 瀏覽:159
wifi電腦無法加入網路怎麼回事 瀏覽:366
中國移動網路哪個好 瀏覽:962
vbox虛擬機連接網路怎麼解決 瀏覽:592
有電腦沒有網路怎麼回事 瀏覽:961
提示連接失敗請檢查網路 瀏覽:534
為什麼無線網路時不時會斷網 瀏覽:239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