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什麼時候使用載波

計算機網路什麼時候使用載波

發布時間:2022-10-07 23:16:55

⑴ 在電腦網線中傳輸的是數字信號調制高頻載波的嗎

雙絞線是現在最普通的傳輸介質,它由兩條相互絕緣的銅線組成,典型直徑為1毫米。兩根線絞接在一起是為了防止其電磁感應在鄰近線對中產生干擾信號。現行雙絞線電纜中一般包含4個雙絞線對,具體為橙1/橙2、藍4/藍5、綠6/綠3、棕3/棕白7。計算機網路使用1-2、3-6兩組線對分別來發送和接收數據。雙絞線接頭為具有國際標準的RJ-45插頭和插座。雙絞線分為屏蔽(shielded)雙絞線STP和非屏蔽(Unshielded)雙絞線UTP,非屏蔽雙絞線有線纜外皮作為屏蔽層,適用於網路流量不大的場合中。屏蔽式雙絞線具有一個金屬甲套(sheath),對電磁干擾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適用於網路流量較大的高速網路協議應用。雙絞線根據性能又可分為5類、6類和7類,現在常用的為5類非屏蔽雙絞線,其頻率帶寬為100MHz,能夠可靠地運行4MB、ICME和16MB的網路系統。當運行100MB乙太網時,可使用屏蔽雙絞線以提高網路在高速傳輸時的抗干擾特性。6類、7類雙絞線分別可工作於200MHz和600MHz的頻率帶寬之上,且採用特殊設計的RJ45插頭(座)。值得注意的是,頻率帶寬(MHz)與線纜所傳輸的數據的傳輸速率(Mbps)是有區別的——Mbps衡量的是單位時間內線路傳輸的二進制位的數量,MHz衡量的則是單位時間內線路中電信號的振盪次數。雙絞線最多應用於基於CMS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sion Detection,載波感應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技術,即10BASE-T(10Mbps)和100BASE-T(100Mbps)的乙太網(Ethernet)中,具體規定有:
● 一段雙絞線的最大長度為100米,只能連接一台計算機。
● 雙絞線的每端需要一個RJ45插件(頭或座)。
● 各段雙絞線通過集線器(Hub的10BASE-T重發器)互連,利用雙絞線最多可以連接64個站點到重發器(Repeater)。
● 10BASE-T重發器可以利用收發器電纜連到乙太網同軸電纜上。

同軸電纜(Coaxial)

廣泛使用的同軸電纜有兩種:一種為50Ω(指沿電纜導體各點的電磁電壓對電流之比) 同軸電纜,用於數字信號的傳輸,即基帶同軸電纜;另一種為75Ω同軸電纜,用於寬頻模擬信號的傳輸,即寬頻同軸電纜。同軸電纜以單根銅導線為內芯,外裹一層絕緣材料,外覆密集網狀導體,最外面是一層保護性塑料。金屬屏蔽層能將磁場反射回中心導體,同時也使中心導體免受外界干擾,故同軸電纜比雙絞線具有更高的帶寬和更好的雜訊抑制特性。
現行乙太網同軸電纜的接法有兩種——直徑為0.4厘米的RG-11粗纜採用鑿孔接頭接法,直徑為0.2厘米的RG-58細纜採用T型頭接法。粗纜要符合10BASE5介質標准,使用時需要一個外接收發器和收發器電纜,單根最大標准長度為500米,可靠性強,最多可接100台計算機,兩台計算機的最小間距為2.5m。細纜按10BASE2介質標準直接連到網卡的T型頭連接器(即BNC連接器)上,單段最大長度為185米,最多可接30個工作站,最小站間距為0.5米。

光導纖維(Fiber Optic)

光導纖維是軟而細的、利用內部全反射原理來傳導光束的傳輸介質,有單模和多模之分。單模(模即Mode,入射角)光纖多用於通信業。多模光纖多用於網路布線系統。
光纖為圓柱狀,由3個同心部分組成——纖芯、包層和護套,每一路光纖包括兩根,一根接收,一根發送。用光纖作為網路介質的LAN技術主要是光纖分布式數據介面(Fiber-optic Data Distributed Interface,FDDI)。與同軸電纜比較,光纖可提供極寬的頻帶且功率損耗小、傳輸距離長(2公里以上)、傳輸率高(可達數千Mbps)、抗干擾性強(不會受到電子監聽),是構建安全性網路的理想選擇。

微波傳輸和衛星傳輸

這兩種傳輸方式均以空氣為傳輸介質,以電磁波為傳輸載體,聯網方式較為靈活。

⑵ 關於一道計算機網路的題

已知要發送的序列為101011,生成多項式為G(x)=x4+x+1,所對應的二進制比特序列為10011,進行如下的二進制除法,被除數為101011乘以2的5次方,即1010110000,除數,10011,把得到的余數加在101011後面就是要發送的比特序列,我算的結果是100,即要發送的比特序列為101011100。
而讓你檢驗收到的碼字100100011的正確性就是用收到的結果去除以G(x),即用100100011去除以10011,看余數是否為0,如為0則是正確的,不為0則是不正確的,我的答案是不正確。
呵呵,這個正好剛剛學過,就替你解決了!!

⑶ 計算機網路基礎調制速率的原理是什麼

指信號元素對載波的調制速率,它用單位時間內載波調制狀態的改變次數來表示,其單位為波特(Baud)。
波特率(單位時間內傳輸的信號元素數)=信號元素數/傳輸時間(Band)
一般而言,

其中,D=調制率,波特
R=數據率,bps
M=不同的信號元素個數=2L
L=每個信號元素中的比特數目

⑷ 計算機網路題

一、 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每小題2分,共50分)。
1、快速乙太網的介質訪問控制方法是(A )。
A.CSMA/CD B.令牌匯流排
C.令牌環 D.100VG-AnyLan
2、X.25網路是( A)。
A.分組交換網 B.專用線路網
C.線路交換網 D.區域網
3、Internet 的基本結構與技術起源於( B )
A.DECnet B.ARPANET
C.NOVELL D.UNIX
4、計算機網路中,所有的計算機都連接到一個中心節點上,一個網路節點需
要傳輸數據,首先傳輸到中心節點上,然後由中心節點轉發到目的節點,這
種連接結構被稱為 ( C )
A.匯流排結構 B.環型結構
C.星型結構 D.網狀結構
5、在OSI的七層參考模型中,工作在第二層上的網間連接設備是( C )
A.集線器 B.路由器
C.交換機 D.網關
6、物理層上信息傳輸的基本單位稱為 ( B ) 。
A. 段 B. 位
C. 幀 D. 報文
7、100BASE-T4的最大網段長度是:( B )
A.25米 B. 100米
C.185米 D. 2000米
8、ARP協議實現的功能是:( C )
A、域名地址到IP地址的解析
B、IP地址到域名地址的解析
C、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解析
D、物理地址到IP地址的解析
9、學校內的一個計算機網路系統,屬於( B )
A.PAN B.LAN
C.MAN D.WAN
10、下列那項是區域網的特徵( D )
A、傳輸速率低
B、信息誤碼率高
C、分布在一個寬廣的地理范圍之內
D、提供給用戶一個帶寬高的訪問環境
11、ATM採用信元作為數據傳輸的基本單位,它的長度為( D )。
A、43位元組 B、5位元組
C、48位元組 D、53位元組
12、在常用的傳輸介質中,帶寬最小、信號傳輸衰減最大、抗干擾能力最弱的一類傳輸介質是( C )
A.雙絞線 B.光纖
C.同軸電纜 D.無線信道
13、在OSI/RM參考模型中,( A )處於模型的最底層。
A、物理層 B、網路層
C、傳輸層 D、應用層
14、使用載波信號的兩種不同頻率來表示二進制值的兩種狀態的數據編碼方式
稱為( B )
A.移幅鍵控法 B.移頻鍵控法
C.移相鍵控法 D.幅度相位調制
15、在OSI的七層參考模型中,工作在第三層上的網間連接設備是( B )
A.集線器 B.路由器
C.交換機 D.網關
16、數據鏈路層上信息傳輸的基本單位稱為 ( C ) 。
A. 段 B. 位
C. 幀 D. 報文
17、下面說法錯誤的是( C )
A.Linux操作系統部分符合UNIX標准,可以將Linux上完成的程序經過重新修改後移植到UNIX主機上運行。
B.Linux操作系統是免費軟體,可以通過網路下載。
C.Linux操作系統不限制應用程序可用內存的大小
D.Linux操作系統支持多用戶,在同一時間可以有多個用戶使用主機
18、交換式區域網的核心設備是( B )
A.中繼器 B.區域網交換機
C.集線器 D.路由器
19、非同步傳輸模式(ATM)實際上是兩種交換技術的結合,這兩種交換技術是
( A )
A. 電路交換與分組交換 B. 分組交換與幀交換
C.分組交換與報文交換 D.電路交換與報文交換
20、IPv4地址由( C )位二進制數值組成。 A.16位 B.8位

C.32位 D.64位
21、決定區域網特性的主要技術一般認為有三個 , 它們是 ( C ) 。
A. 傳輸介質、差錯檢測方法和網路操作系統
B. 通信方式、同步方式和拓樸結構
C. 傳輸介質、拓撲結構和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D. 數據編碼技術、介質訪問控制方法和數據交換技術
22、對令牌環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它不可能產生沖突
B.令牌只沿一個方向傳遞
C.令牌網路中,始終只有一個節點發送數據
D.輕載時不產生沖突,重載時必產生沖突來。
23、網橋是在( A )上實現不同網路的互連設備。
A、數據鏈路層 B、網路層
C、對話層 D、物理層
24、NOVELL NETWARE 是( A )操作系統。
A、網路 B、通用 C、實時 D、分時
25、關於WWW服務,以下哪種說法是錯誤的? ( C )
A、WWW服務採用的主要傳輸協議是HTTP
B、WWW服務以超文本方式組織網路多媒體信息
C、用戶訪問Web伺服器可以使用統一的圖形用戶界面
D、用戶訪問Web伺服器不需要知道伺服器的URL地址

二、填空題(在空白處填上正確的答案,每空2分,共20分)。
1、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主要有星型拓撲結構、匯流排型拓撲結構、( 環型 )、樹型拓撲結構及( 網狀型 )。
2、計算機網路分類方法有很多種,如果從覆蓋范圍來分,可以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和( WAN )。
3、OSI參考模型是個開放性的模型,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具有分層結構,其中( 表示 )層具有的功能是規范數據表示方式和規定數據格式等。
4、路由器的功能由三種:網路連接功能、( 路由選擇 )和設備管理功能。
5、千兆乙太網有兩種標准,他們分別是( 單模光纖 )和( UTP千兆 )。
6、乙太網交換機的數據交換方式有( 直接 )交換方式、存儲轉發交換方式和改進直接交換方式。
7、從用戶角度或者邏輯功能上可把計算機網路劃分為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 )。
8、計算機網路最主要的功能是( 資源共享 )。
三、簡答題(對於下面每個題給出簡要回答,每題5分,共20分)
1、簡述OSI參考模型各層主要功能。
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

2、簡述乙太網的介質訪問控制方式的原理。
CSMA/CD

3、IP地址分成那幾類?簡述各分類地址第一個八位的取值范圍。
1-126 128-191 192-223 224-239 240-247

4、簡述各種數據交換技術。
電路交換
報文交換
虛電路
數據報
四、 論述分析題(共10分)
1.某單位申請到一個才C類IP地址,其網路號為192.168.1.0,現進行子網劃分,根據實際要求需劃分6個子網。請寫出子網掩碼以及第一個子網的網路號和主機地址范圍。

⑸ 計算機網路技術

出來的話可以當網路工程師,還有系統工程師,編輯方面的也是可以的。 其實計算機的就業機會是很多的,你是要學習么? 其實你想學習的話,先好好了解了解。 看看自己喜歡什麼,對什麼感興趣?適合學習哪門專業?

⑹ 求..........網路復習題目正確解答

ad
基帶信號(Baseband Signal)
信源(信息源,也稱發終端)發出的沒有經過調制(進行頻譜搬移和變換)的原始電信號,其特點是頻率較低,信號頻譜從零頻附近開始,具有低通形式。根據原始電信號的特徵,基帶信號可分為數字基帶信號和模擬基帶信號(相應地,信源也分為數字信源和模擬信源。)其由信源決定。說的通俗一點,基帶信號就是發出的直接表達了要傳輸的信息的信號,比如我們說話的聲波就是基帶信號。(如果一個信號包含了頻率達到無窮大的交流成份和可能的直流成份,則這個信號就是基帶信號。)
由於在近距離范圍內基帶信號的衰減不大,從而信號內容不會發生變化。因此在傳輸距離較近時,計算機網路都採用基帶傳輸方式。如從計算機到監視器、列印機等外設的信號就是基帶傳輸的。大多數的區域網使用基帶傳輸,如乙太網、令牌環網。常見的網路設計標准10BaseT使用的就是基帶信號
承載信息信號的高頻波叫做載波信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於1981年正式推薦了一個網路體系結構,稱為「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這是一個7層的網路體系結構,由於這個標准模型的建立,使得各種計算機網路向它靠攏,大大推動了網路通信標准化的進程。

OSI參考模型的7層網路體系結構如圖1-6所示,從底層往上依次為物理層(PH)、數據鏈路層(DL)、網路層(N)、傳輸層(T)、對話層(S)、表示層(P)和應用層(A)。其中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通常被稱為媒體層,屬於計算機網路中的通信子網,主要用於創建兩個網路設備間的物理連接,是計算機網路工程師研究的對象;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則被稱為主機層,屬於計算機網路中的資源子網,主要負責互操作性,是網路用戶所面對的內容。
OSI參考模型各層的功能如下。
1.物理層
物理層處於體系結構的第1層,即最底層,向下直接與物理傳輸介質相連接。物理層協議是各種網路設備進行互聯時必須遵守的底層協議,與其他協議無關。物理層定義了數據通信網路之間物理鏈路的電氣或機械特性,以及激活、維護和關閉這條鏈路的各項操作。物理層的特徵參數包括電壓、數據傳輸率、最大傳輸距離和物理連接介質等。

2.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位於體系結構的第2層,介於物理層與網路層之間。設立數據鏈路層的主要目的是將一條原始且有差錯的物理鏈路變為對網路層無差錯的數據鏈路。它把從物理層來的原始數據組成幀即用於傳送數據的結構化的包。數據鏈路層負責幀在計算機之間的無差錯傳遞。其特徵參數包括物理地址、網路拓撲結構、錯誤警告機制、所傳數據幀的排序和流量控制等。數據鏈路層對等節點間的通信一般要經過數據鏈路建立、數據傳輸與數據鏈路釋放三個階段,因此數據鏈路連接與物理連接是有區別的。數據鏈路連接建立在物理連接之上,一個物理連接生存期間允許有多個數據鏈路生存期。數據鏈接釋放時,物理連接不一定釋放。
3.網路層
網路層在體系結構的第3層,介於數據鏈路層與傳輸層之間,定義網路操作系統通信用的協議,為傳送的信息確定地址,將邏輯地址和名字翻譯成物理地址。同時負責確定從源計算機沿著網路到目的計算機的路由選擇,處理交通問題,如交換、路由和數據包阻塞的控制等,路由器的功能在這一層實現。網路層的主要功能是將報文分組以最佳路徑通過通信子網送達目的主機,這樣網路用戶就不需要關心網路的拓撲結構及所使用的通信介質。網路層還提供面向連接的虛電路服務和非連接的數據報服務,虛電路服務可以保證報文分組無差錯、不丟失、不重復和順序傳輸。
4.傳輸層
傳輸層是體系結構的第4層,位於網路層與會話層之間,負責端到端的信息傳輸錯誤處理,包括錯誤的確認和恢復,確保信息的可靠傳遞。在必要時,也對信息重新打包,把過長信息分成小包發送。在接收端,再將這些小包重構成初始的信息。在這一層中最常用的協議就是TCP/IP中的傳輸控制協議(TCP)、Novell中的順序包交換協議(SPX),以及 Microsoft NetBIOS/NetBEUI協議。傳輸層主要對上層提供透明(不依賴於具體網路)的可靠的數據傳輸。在OSI參考模型中,人們經常將7層分為高層和低層。如果從面向通信和面向信息處理角度進行分類,傳輸層一般劃在低層;如果從用戶功能與網路功能角度進行分類,傳輸層又被劃在高層。這種差異正好反映出傳輸層在OSI參考模型中承上啟下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5.會話層
會話層在OSI體系結構的第5層,處於傳輸層和表示層之間,允許在不同計算機上的兩個應用間建立、使用和結束會話,實現對話控制,管理何端發送、何時發送和佔用多長時間等。會話層利用傳輸層提供的可靠信息傳遞服務,使得兩個會話實體之間不用考慮相互間的距離、使用何種網路通信等細節,進行數據的透明傳輸。從OSI參考模型看,會話層之上各層是面向用戶的,會話層以下各層是面向網路通信的。會話層在兩者之間起到連接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是向會話的應用進程之間提供會話組織和同步服務。
6.表示層
OSI體系結構的第6層是表示層,在會話層與應用層之間。表示層則要保證所傳輸的數據經傳送後意義不改變,它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描述數據結構並使之與機器無關。該層定義了一系列代碼和代碼轉換功能,包含處理網路應用程序數據格式的協議,以保證源端計算機發送的數據在目的端計算機同樣能夠被識別。表示層從應用層獲得數據,將其排序成一個有含義的格式提供給會話層。這一層還通過提供數據加密服務解決安全問題,通過提供壓縮數據服務盡量減少網路上需要傳送的數據量。表示層提供兩類服務:相互通信的應用進程間交換信息的表示方法服務與表示連接服務。
7.應用層
應用層位於第7層,是體系結構的頂層,主要功能是直接為用戶服務,通過應用軟體實現網路與用戶的直接對話。這一層是最終用戶應用程序訪問網路服務的地方,負責整個網路應用程序協同工作。

面向連接服務的特點:
面向連接服務的數據傳輸過程必須經過連接建立、連接維護與釋放連接的三個過程;
面向連接服務的在數據傳輸過程中,各分組可以不攜帶目的結點的地址;
面向連接服務的傳輸連接類似一個通信管道,發送者在一端放入數據,接收者從另一端取出數據;
面向連接數據傳輸的收發數據順序不變,傳輸可靠性好,但是協議復雜,信效率不高。

無連接服務的特點:
無連接服務的每個分組都攜帶完整的目的結點地址,各分組在系統中是獨立傳送的;
無連接服務中的數據傳輸過程不需要經過連接建立、連接維護與釋放連接的三個過程;
數據分組傳輸過程中,目的結點接收的數據分組可能出現亂序、重復與丟失的現象;
無連接服務的可靠性不好,但是協議相對簡單,通信效率較高。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rect),即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方法是一種爭用型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它起源於美國夏威夷大學開發的ALOHA網所採用的爭用型協議,並進行了改進,使之具有比ALOHA協議更高的介質利用率。
CSMA/CD是一種分布式介質訪問控制協議,網中的各個站(節點)都能獨立地決定數據幀的發送與接收。每個站在發送數據幀之前,首先要進行載波監聽,只有介質空閑時,才允許發送幀。這時,如果兩個以上的站同時監聽到介質空閑並發送幀,則會產生沖突現象,這使發送的幀都成為無效幀,發送隨即宣告失敗。每個站必須有能力隨時檢測沖突是否發生,一旦發生沖突,則應停止發送,以免介質帶寬因傳送無效幀而被白白浪費,然後隨機延時一段時間後,再重新爭用介質,重發送幀。CSMA/CD協議簡單、可靠,其網路系統(如Ethernet)被廣泛使用。

CSMA/CD控制方式的優點是:原理比較簡單,技術上易實現,網路中各工作站處於平等地位 ,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優先順序控制。但在網路負載增大時,發送時間增長,發送效率急劇下降。

最後,忙活了半天,給點分吧!

⑺ 計算機網路與Internet的內容提要

本書全面深入地講解了計算機網路與網際網路的各個方面,包括數據傳輸、包傳送、網路互連和網路應用4大部分。數據傳輸部分解釋了最底層承載信息的電子信號如何穿越電纜,並介紹了數據怎樣用電子信號進行編碼;第2部分解釋了計算機網路為何使用數據包、數據如何聚合成發送的包,以及數據包如何被傳送到它的目的地址;第3部分主要介紹網路互連,討論了將異構網路組合成一個大規模的、無縫的通信系統的動機和實現方法;最後一部分主要介紹了應用系統如何使用底層網路進行通信。本書的附錄和光碟還提供了網路術語的解釋以及大量的網路編程和實驗的例子、圖表、動畫等,這對於深入理解網路互連技術及組織網路素材都大有裨益。
本書可作為本科生和低年級的研究生教材或教學參考書。對於從事網路研究、網路工程、技術服務的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來說,本書也是一本很好的基礎性參考讀物。
前 言
本書如此受歡迎令我欣喜異常。除了幾百所美國學校用它作為計算機網路課程的教材以外,許多專業人士還寫信說它正用於工業界,而且還有來自海外譯本的熱情洋溢的評論。在市場上充斥著網路書籍的今天,本書的成功特別令人感到滿意。它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在於它覆蓋面廣、條理清晰、對概念的闡述透徹並關注於Internet,而且隨書附帶的光碟以及下面的網站也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http://www.netbook.cs.pure.e
新版對原書做了徹底的修訂和更新,增加了3章(第3章,第14章和第25章)和許多新的小節,並增加了80多個術語。光碟和Web站點的內容也重新做了整理和擴展。
新增的3章內容是應教師和讀者的需求而增加的。第3章是專門為那些想初步了解網路應用和編程知識的讀者設計的。該章在介紹網路底層技術和協議設施之前,揭示了怎樣構造通過Internet操作的應用。並且,第3章還給出了一個簡化的API (包括可用的代碼),舉例說明Internet應用如何使用這個API進行通信。即便讀者對編程不感興趣,也會贊賞許多例子程序所達到的效果。
第14章是應那些要求更詳細地了解面向連接網路的讀者而編寫的。該章以ATM為例,介紹了面向連接的網路範例。除了解釋諸如標簽交換等概念和細節之外,還提供了對這一技術的評估,並討論了為什麼ATM沒有達到它雄心勃勃的設計目標。
第25章是應那些要求增加Internet路由和Internet路由協議內容的讀者而編寫的。該章討論了靜態和動態路由,覆蓋了自治系統的概念和具體的路由協議,如RIP,OSPF和BGP等。最後,該章還討論了組播路由傳播。
本書從最廣泛的意義上回答了「計算機網路和國際互聯網是怎樣操作的?」這一基本問題。它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涵蓋了從網路中最底層的數據傳輸和電纜到最高層的應用軟體的學習旅程。在每個層次中,本書都展示了下一個層次怎樣使用和擴展底層所提供的設施和服務。因此,本書在描述了一個數據機怎樣使用載波編碼以後,就開始介紹Internet這樣的分組交換系統如何使用數據機發送幀;在描述了乙太網這樣的幀傳輸技術以後,就開始介紹像TCP這樣的協議怎樣利用這些傳輸設施實現對數據的可靠傳輸。最後,本書介紹了Internet應用,解釋萬維網(World Wide Web)在這樣一個基礎設施之上是怎樣操作的。
本書是為那些沒有或只有一點網路背景的讀者准備的。書中沒有使用復雜的數學描述,也不需要讀者有操作系統的知識。相反,本書清楚地定義了概念,使用實例和插圖說明技術是怎樣操作的,闡明了分析結果但並沒有給出數學證明。
在引言(第1~3章)之後,本書的正文含有4部分:第1部分(第4~6章)簡要說明了底層的硬體是怎樣工作的。這一部分解釋了載波信號的概念,討論了載波的調制,說明了數據機怎樣把發送的數據編碼成載波信號。這一部分還討論了非同步、面向字元的數據傳輸,並定義了以後章節中出現的術語,諸如帶寬、波特等。
第2部分(第7~16章)關注於分組交換。這一部分介紹了使用分組的動機,然後描述了用於網路分類的特徵,如區域網、廣域網、本地環、公共網路和私有網路、面向連接的網路或無連接網路,還有基本的網路拓撲結構和電纜模式。這一部分還介紹了如下一跳、路由、交換、協議分層等在每一章都要使用的術語。最後舉例說明幾種常見的網路,包括乙太網、FDDI、令牌環、ATM和ADSL。
第3部分(第17~25章)著重介紹Internet協議。討論網路互連的動機之後,這一部分描述了互連網的體系結構以及路由器、互連網編址、地址綁定、TCP/IP協議等。詳細回顧了IP,TCP,ICMP和ARP協議,讓學生理解概念是怎樣聯繫到實際的。在第24章介紹了TCP,其內容覆蓋了傳輸協議的可靠性這一重要的、深層次主題。附錄5通過建設一個家庭網路、使用一個IP地址把多台計算機連接到Internet上,展示了怎樣把理論付諸實踐。
最後一部分(第26~38章)研究了網路應用。像本書其他部分一樣,這一部分的覆蓋面也是相當寬廣的——既包括通用的原理,也包括具體的應用。這一部分首先描述了網路應用用以通信的客戶-伺服器模型,然後描述了套接字(socket)API,並給出了使用套接字進行通信的客戶與伺服器示例代碼。這一部分還描述了域名系統中的名字解析和應用,如電子郵件、文件傳輸、Web瀏覽等,還通過使用CGI,Java,JavaScript的例子,介紹了動態文檔和主動文檔。在介紹每一種技術的過程中,均描述了軟體結構並解釋了客戶和伺服器之間怎樣交互以便提供服務。第35章還討論了中間件(middleware),其中包括過程式的和面向對象的中間件技術。這一部分後面的章節討論了網路安全,並介紹了如何使用應用軟體進行網路管理。最後,第38章還探討了有趣的初始化問題,介紹了應用層軟體怎樣實現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用協議軟體獲取正在使用的協議軟體在初始化時必需的信息。
本書最適合於作為一學期的網路高級引論課程使用。由於涉及目標的廣泛性,所以本書覆蓋了網路從電纜到應用的所有主題。比如,在普渡(Pure)大學,學生有每周一次的實驗室作業以強化概念的理解,並提供動手的經驗。到完成該課程時,每個學生都可以:知道IP路由器怎樣使用路由表轉發IP數據報;描述一個數據報怎樣穿越Internet;解釋集線器和2層交換機之間的不同;了解TCP如何識別一個連接;知道為什麼當前的Web伺服器能夠在80埠上同時處理多個連接;描述網橋和IP路由器之間概念上的不同;計算一個比特穿越100BaseT網路的時間長度;解釋為什麼TCP歸於端到端一類;區分乙太網使用的CSMA/CD介質訪問機制和令牌傳遞模式;了解DSL如何使用多路復用技術高速傳輸數據。
一門課程的目標是廣泛的,而不是深奧的——它覆蓋所有的主題,讀者可以不必專注於少數幾種技術或概念。因此,一門成功課程的關鍵在於保持一個敏捷的步伐,在一個學期里覆蓋基礎的主題。本書第1部分中基礎的內容可以壓縮在一周之內完成,網路和網路互連部分可以分配五周時間,留下幾個星期給應用和網路管理與安全等主題。
教師應該向學生強調概念和原理的重要性:具體的技術可能幾年後過時了,但是原理是不變的。另外,教師應該激發學生徹底學習網路的動力。
盡管沒有一個單獨的主題是具有挑戰性的,但學生仍可以發現許多內容不很容易接受。特別是,當學生們面對過多新的術語時。縮寫的網路術語和行話可能會非常令人困惑: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才能習慣這些術語。為幫助學生掌握術語,附錄1包含了一個術語和縮寫詞彙表。為更加清晰起見,詞彙表中的詞彙定義是單獨描述的,而不是在文中逐字逐句說明的。
由於編程和實驗對幫助學生學習網路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所以實驗室練習是任何一門網路課程的重要部分。附錄6描述了Pure大學本科生網路實驗室的體系結構,展示了怎樣用一些廉價的硬體設備構造一個有用的實驗環境。我們的實驗課程強調網路的兩個重要方面:套接字編程和數據包分析。我們讓學生構造客戶軟體訪問網路並提取數據(如編寫程序列印當前的溫度)。第3章介紹了簡單的API,使用我們的API,學生可以在了解協議、地址、套接字之前編寫可運行的代碼。當然,學生在學期後面會學習如何使用套接字API。最後,學生需要編寫一個並發的Web伺服器(CGI支持是可選的)。除了應用編程之外,學生們還需要使用實驗室設施從一個真實的網路中捕獲數據包,然後編寫程序解碼數據包頭。
讓學生訪問網路提高了他們的熱情,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們做實驗——我們的經驗表明,訪問過實際網路的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主題。因此,如果沒有專用的包分析儀,可以在一個標准PC上安裝相應的軟體來配置一個廉價的分析儀。對那些無法訪問網路設施的學生來說,光碟中包含了包跟蹤的例子,學生們可以編寫程序來讀取蹤跡並處理包,就像從網路中捕獲它們一樣。
本書所帶的光碟和Web站點都包含許多材料,有助於教學和讀者對本書內容的理解。對於教師,光碟包含了課程的內容,文中的圖表可以做演示,生動的圖表有助於闡明概念。光碟還包括書中沒有的內容,包括網路電纜和設備的照片以及用於學生工程作業中的數據文件。
為幫助教授和學生們定位信息,光碟還包括一個關鍵字搜索機制。給定一個術語,該搜索機制從聯機詞彙表中定位術語的定義以及與該術語相關的其他術語。最後,光碟包含了指向Web 站點的鏈接,該站點在不斷地更新。本書專門建立了兩個電子郵件列表:一般的信息可以從[email protected]獲得,關於本書教學內容的討論參見[email protected]。欲加入列表,向相應列表名字發一封電子郵件信息,郵件體由subscribe組成。為避免郵件伺服器通過Internet發送一個消息的多個拷貝,教師需要為他們站點的所有學生建立一個單獨的本地別名(alias)。
感謝所有對本書的新版做出貢獻的人:Dennis Brylow和John Lin校對了本書的所有章節,Jennifer Seitzer,Abllah Abonamah和George Varghese審讀了早期的版本,並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Mike Evangelista 寫了第3章中的客戶和伺服器應用代碼和API,並把這個API移植到Linux,Solaris和Windows 平台。Ralph Droms准備了光碟,並且管理Web的內容。Jim Griffioen審讀了新增加的3章,提供了全球的前景和技術細節。特別感謝我的妻子和夥伴,Chris,本書的許多進步來源於她細心的編輯和有益的提議。

⑻ 計算機網路選擇題 高手幫我

1 CSMA(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控制策略中有三種堅持退避演算法,其中一種是:「一旦介質空閑就發送數據,假如介質是忙的,繼續監聽,直到介質空閑後立即發送數據;如果有沖突就退避,然後再嘗試」這種退避演算法稱為 (1) 演算法。這種演算法的主要特點是 (2) 。CSMA/CD在CSMA的基礎上增加了沖突檢測功能。網路中的某個發送站點一旦檢測到沖突,它就立即停止發送,並發沖突碼,其他站點都會 (3) 。如果站點發……
1 CSMA(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控制策略中有三種堅持退避演算法,其中一種是:「一旦介質空閑就發送數據,假如介質是忙的,繼續監聽,直到介質空閑後立即發送數據;如果有沖突就退避,然後再嘗試」這種退避演算法稱為 (1) 演算法。這種演算法的主要特點是 (2) 。CSMA/CD在CSMA的基礎上增加了沖突檢測功能。網路中的某個發送站點一旦檢測到沖突,它就立即停止發送,並發沖突碼,其他站點都會 (3) 。如果站點發送時間為1,任意兩個站之間的傳播延遲為t,若能正常檢測到沖突,對於基帶匯流排網路,t的值應為 (4) ;對於寬頻匯流排網路,t的值應為 (5) 。 (2001年試題)

(1)A.1-堅持CSMA B.非堅持CSMA C.P-堅持CSMA D.O-堅持CSMA

(2)A.介質利用率低,但可以有效避免沖突

B.介質利用率高,但無法避免沖突

C.介質利用率低,且無法避免沖突

D.介質利用率高,且可以有效避免沖突

(3)A.處於待發送狀態 B.相繼競爭發送權 C.接收到阻塞信號 D.有可能繼續發送數據

(4)A.t≤0.5 B.t>0.5 C.t≥1 D.0.5(5)A.t>0.25 B.t≥0.5 C.t≤0.25 D.0.25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CSMA/CD協議的相關知識點。

載波監聽(Carrier Sense)的思想是:站點在發送幀訪問傳輸信道之前,首先監聽信道有無載波,若有載波,說明已有用戶在使用信道,則不發送幀以避免沖突。多路訪問(Multiple Access)是指多個用戶共用一條線路。

CSMA技術中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當偵聽信道已經被佔用時,如何確定再次發送的時間,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

堅持型CSMA(1—persistent CSMA):其原理是若站點有數據發送,先監聽信道,若站點發現信道空閑,則發送;若信道忙,則繼續監聽直至發現信道空閑,然後完成發送;若產生沖突,等待一隨機時間,然後重新開始發送過程。其優點是減少了信道空閑時間;缺點是增加了發生沖突的概率;廣播延遲對協議性能的影響:廣播延遲越大,發生沖突的可能性越大,協議性能越差。

非堅持型CSMA(nonpersistent CSMA):其原理是若站點有數據發送,先監聽信道,若站點發現信道空閑,則發送;若信道忙,等待一隨機時間,然後重新開始發送過程;若產生沖突,等待一隨機時間,然後重新開始發送過程。它的優點是減少了沖突的概率;缺點是增加了信道空閑時間,數據發送延遲增大;信道效率比1-堅持CSMA高,傳輸延遲比1-堅持CSMA大。

p-堅持型CSMA(p-persistent CSMA):適用於分槽信道,它的原理是若站點有數據發送,先監聽信道,若站點發現信道空閑,則以概率p發送數據,以概率q=l-p延遲至下一個時槽發送。若下一個時槽仍空閑,重復此過程,直至數據發出或時槽被其他站點所佔用;若忙,則等待下一個時槽,重新開始發送;若產生沖突,等待一隨機時間,然後重新開始發送。

CSMA/CD載波偵聽多路存取/沖突檢測的原理是站點使用CSMA協議進行數據發送,在發送期間如果檢測到沖突,立即終止發送,並發出一個瞬間干擾信號,使所有的站點都知道發生了沖突,在發出干擾信號後,等待一段隨機時間,再重復上述過程。

CSMA/CD的代價是用於檢測沖突所花費的時間。對於基帶匯流排而言,最壞情況下用於檢測一個沖突的時間等於任意兩個站之間傳播時延的兩倍。因此2t≤1,即t≤0.5。對於寬頻匯流排而言,由於單向傳輸的原因,沖突檢測時間等於任意兩個站之間最大傳播時延的4倍。因此4t≤1,即t≤0.25。

答案 (1)A (2)B (3)C (4)A (5)C

2 IEEE802.5令牌環(Token Ring)網中,時延是由 (1) 決定。要保證環網的正常運行,環的時延必須有一個最低限度,即 (2) 。如果達不到這個要求,可以採用的一種辦法是通過增加電纜長度,人為地增加時延來解決。設有某—個令牌環網長度為400m,環上有28個站點,其數據傳輸率為4Mbit/s,環上信號的傳播速度為200m/μs,每個站點具有1bit時延,則環上可能存在的最小和最大時延分別是 (3) bit和 (4) bit。當始終有一半站點打開工作時,要保證環網的正常運行,至少還要將電纜的長度增加 (5) 。(2002年試題)

(1)A.站點時廷和信號傳話時廷 B.令牌幀長短和數據幀長短

C.電纜長度和站點個數 D.數據傳輸單和信號傳播速度

(2)A.數據幀長 B.令牌幀長 C.信號傳播時延 D.站點個數

(3)A.1 B.8 C.20 D.24

(4)A.9 B.28 C.36 D.48

(5)A.50 B.100 C.200 D.400

解析

本題考查令牌環網的相關知識,應該牢固掌握。

首先要了解令牌環網的工作原理。當節點A想要發送數據時的步驟如下:

①A節點要等待令牌的到來,並檢測該令牌是否為空閑狀態。若是空閑狀態進行步驟2,否則繼續等待;

②將得到的令牌改為忙碌(busy)狀態;

③構成一個信息幀,即將數據(data)與忙碌的Token附在一起發送出去;

④當忙碌的token沿著環型網經過每一個節點時,每個節點首先會先檢查數據單元中的目的地址。如果目的地址與本節點地址相符,則由本節點將數據接收下來,進行拷貝操作,並以應答報文的形式作出回答,然後再傳送給下一個節點。當忙碌的Token與數據單元回到原來發送節點時,該節點將會除去數據單元,並將忙碌的Token改為空閑狀態;

⑤接著檢查目的節點送來的應答信息,如果為ACK(確認),則表示目的節點接收正確,至此,完成了一次數據傳送。反之,需要等待再得到令牌時進行重發。

因此令牌環內需要保證三個位元組令牌幀的流動,即時延不能低於24bit。

當網路取得最小時延即在每個站點都不停留,得400/200=2μs,2×10-6×4×106=8bit,即最小時延8bit。

網路取得最大時延時即在每個站點都停留,這時增加1×28bit,共36bit

當網路中始終有一半站點工作時,使用類似的方法可得這時的最大時延是8+14=22bit,而為了保證令牌不網正常工作,還需要添加2bit,即增加2/(4*106)=0.5μs,可知需要增加0.5×200=100m的電纜。

答案 (1)A (2)B (3)B (4)C (5)B

3 採用星型拓撲結構的區域網典型實例是( )。

CBX(計算機交換分機)

FDDI(光纖分布數據介面)

Ethernet(乙太網)

Token Ring(令牌環)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區域網的拓撲結構。

區域網採用的拓撲結構通常有星型、環型、匯流排型和樹型4種。在題中給出的4類區域網中,CBX(計算機交換分機)以數字交換網路為整個網路的中心,各部件與數字交換網路相連,構成了星型結構。FDDI(光纖分布數據介面)的拓撲結構物理上是反向循環的雙環,環上有各類工作的站和集中器,集中器可以與一些工作站相連,構成以集中器為中心的星型結構,即FDDI網路的拓撲結構為環型+星型。Ethernet(乙太網)採用的拓撲結構為匯流排型,網上的伺服器與工作站均與匯流排相連,通過匯流排傳輸數據,採用CSMA/CD介質訪問控制方式。Token Ring(令牌環)採用環型拓撲結構,各結點依次互連,構成環型結構,所有數據及令牌均沿環依次傳遞,採用Token Ring協議。由以上分析可知,採用星型拓撲結構的區域網典型實例應為CBX。

答案 A

4 通常認為,決定區域網特性的主要技術有3個,它們是( ) 。

傳輸媒體、差錯檢測方法和網路操作系統

通信方式、同步方式和拓撲結構

傳輸媒體、拓撲結構和媒體訪問控制方式

數據編碼技術、媒體訪問控制方法和數據交換技術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區域網的基本知識。

區域網是一種地理范圍有限的計算機網路,其典型特性如下:

(1)高數據速率(0.1~1000Mbit/s)

(2)短距離(0.1~25km)

(3)低誤碼率(10-8~10-11)

通常,決定區域網特性的主要技術有傳輸媒體、拓撲結構和媒體訪問控制方式(MAC)。因此本題選C

答案 C

5 令牌匯流排網中,當所有站都有報文要發送時,最壞情況下等待獲得令牌和發送報文的時間應等於( )。

所有站點傳送令牌的時間總和

所有站點傳送令牌和發送報文的時間的總和

所有站點傳送令牌時間和的一半

所有站點傳送令牌和發送報文時間的總和的一半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令牌匯流排的工作原理。

IEEE 802.4標准描述令牌匯流排的媒體訪問控制方法。令牌匯流排媒體訪問控制是將物理匯流排上的站點構成一個邏輯環,每一個站都在一個有序的序列中被指定一個邏輯位置,而序列中最後一個成員又跟著第一個成員,每個站都知道在它之前和之後的站的標識。在物理結構上它是一個匯流排結構區域網,但是,在邏輯結構上,又成了一種環型結構的區域網。和令牌環一樣,站點只有取得令牌,才能發送幀,而令牌在邏輯環上依次傳遞。在正常運行時,當站點做完該做的工作或者時間終了時,它將令牌傳遞給邏輯序列中的下一個站。從邏輯上看,令牌是按地址的遞減順序傳送至下一個站點,但從物理上看,帶有目的地址的令牌幀廣播到匯流排上所有的站點,當目的站識別出符合它的地址,即把該令牌幀接收。匯流排上站的實際順序與邏輯順序並無關系。只有收到令牌幀的站點才能將信息幀送到匯流排上,取得令牌的站點有報文要發送則可發送,隨後,將令牌傳遞給下一個站點。如果取得令牌的站點沒有報文要發送,則立刻把令牌傳遞到下一站點。由於站點接收到令牌的過程是順序依次進行的,因此對所有站點都有機會傳遞數據。令牌匯流排的每個站傳輸之前必須等待的時間總量總是確定的,這是因為對每個站發送幀的最大長度可以加以限制。此外,當所有站都有報文要發送,則最壞的情況下等待取得令牌和發送報文的時間應該等於全部令牌傳送時間和報文發送時間的總和。另一方面,如果只有一個站點有報文要發送,則最壞情況下等待時間只是全部令牌傳遞時間之總和,實際等待時間在這一區間范圍內。對於應用於控制過程的區域網,這個等待訪問時間是一個很關鍵的參數,可以根據需求,選定網中的站點數及最大的報文長度,從而保證在限定的時間內,任一站點可以取得令牌權。由以上對令牌匯流排協議的敘述可知,B選項是正確答案。

答案 B

6 從介質訪問控制方法的角度來對區域網進行分類,它們是( )。

A.快速乙太網和慢速乙太網 B.光纖區域網和銅線區域網

C.環型區域網和星型區域網 D.共享式區域網和交換式區域網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對區域網進行分類的方法。

區域網從介質訪問控制方法的角度可以分為兩類:共享介質區域網與交換型區域網。匯流排型區域網通常採用的介質訪問控制方法是共享介質方式。

A是根據傳送速度來分;B是根據使用介質來分;C是拓撲結構來分。還可以根據操作系統來分等。

答案 D

⑼ 網路知識

一、 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每小題2分,共50分)。
1、快速乙太網的介質訪問控制方法是(A )。
A.CSMA/CD B.令牌匯流排
C.令牌環 D.100VG-AnyLan
2、X.25網路是( A)。
A.分組交換網 B.專用線路網
C.線路交換網 D.區域網
3、Internet 的基本結構與技術起源於( B )
A.DECnet B.ARPANET
C.NOVELL D.UNIX
4、計算機網路中,所有的計算機都連接到一個中心節點上,一個網路節點需
要傳輸數據,首先傳輸到中心節點上,然後由中心節點轉發到目的節點,這
種連接結構被稱為 ( C )
A.匯流排結構 B.環型結構
C.星型結構 D.網狀結構
5、在OSI的七層參考模型中,工作在第二層上的網間連接設備是( C )
A.集線器 B.路由器
C.交換機 D.網關
6、物理層上信息傳輸的基本單位稱為 ( B ) 。
A. 段 B. 位
C. 幀 D. 報文
7、100BASE-T4的最大網段長度是:( B )
A.25米 B. 100米
C.185米 D. 2000米
8、ARP協議實現的功能是:( C )
A、域名地址到IP地址的解析
B、IP地址到域名地址的解析
C、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解析
D、物理地址到IP地址的解析
9、學校內的一個計算機網路系統,屬於( B )
A.PAN B.LAN
C.MAN D.WAN
10、下列那項是區域網的特徵( D )
A、傳輸速率低
B、信息誤碼率高
C、分布在一個寬廣的地理范圍之內
D、提供給用戶一個帶寬高的訪問環境
11、ATM採用信元作為數據傳輸的基本單位,它的長度為( D )。
A、43位元組 B、5位元組
C、48位元組 D、53位元組
12、在常用的傳輸介質中,帶寬最小、信號傳輸衰減最大、抗干擾能力最弱的一類傳輸介質是( C )
A.雙絞線 B.光纖
C.同軸電纜 D.無線信道
13、在OSI/RM參考模型中,( A )處於模型的最底層。
A、物理層 B、網路層
C、傳輸層 D、應用層
14、使用載波信號的兩種不同頻率來表示二進制值的兩種狀態的數據編碼方式
稱為( B )
A.移幅鍵控法 B.移頻鍵控法
C.移相鍵控法 D.幅度相位調制
15、在OSI的七層參考模型中,工作在第三層上的網間連接設備是( B )
A.集線器 B.路由器
C.交換機 D.網關
16、數據鏈路層上信息傳輸的基本單位稱為 ( C ) 。
A. 段 B. 位
C. 幀 D. 報文
17、下面說法錯誤的是( C )
A.Linux操作系統部分符合UNIX標准,可以將Linux上完成的程序經過重新修改後移植到UNIX主機上運行。
B.Linux操作系統是免費軟體,可以通過網路下載。
C.Linux操作系統不限制應用程序可用內存的大小
D.Linux操作系統支持多用戶,在同一時間可以有多個用戶使用主機
18、交換式區域網的核心設備是( B )
A.中繼器 B.區域網交換機
C.集線器 D.路由器
19、非同步傳輸模式(ATM)實際上是兩種交換技術的結合,這兩種交換技術是
( A )
A. 電路交換與分組交換 B. 分組交換與幀交換
C.分組交換與報文交換 D.電路交換與報文交換
20、IPv4地址由( C )位二進制數值組成。 A.16位 B.8位

C.32位 D.64位
21、決定區域網特性的主要技術一般認為有三個 , 它們是 ( C ) 。
A. 傳輸介質、差錯檢測方法和網路操作系統
B. 通信方式、同步方式和拓樸結構
C. 傳輸介質、拓撲結構和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D. 數據編碼技術、介質訪問控制方法和數據交換技術
22、對令牌環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它不可能產生沖突
B.令牌只沿一個方向傳遞
C.令牌網路中,始終只有一個節點發送數據
D.輕載時不產生沖突,重載時必產生沖突來。
23、網橋是在( A )上實現不同網路的互連設備。
A、數據鏈路層 B、網路層
C、對話層 D、物理層
24、NOVELL NETWARE 是( A )操作系統。
A、網路 B、通用 C、實時 D、分時
25、關於WWW服務,以下哪種說法是錯誤的? ( C )
A、WWW服務採用的主要傳輸協議是HTTP
B、WWW服務以超文本方式組織網路多媒體信息
C、用戶訪問Web伺服器可以使用統一的圖形用戶界面
D、用戶訪問Web伺服器不需要知道伺服器的URL地址

二、填空題(在空白處填上正確的答案,每空2分,共20分)。
1、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主要有星型拓撲結構、匯流排型拓撲結構、( 環型 )、樹型拓撲結構及( 網狀型 )。
2、計算機網路分類方法有很多種,如果從覆蓋范圍來分,可以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和( WAN )。
3、OSI參考模型是個開放性的模型,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具有分層結構,其中( 表示 )層具有的功能是規范數據表示方式和規定數據格式等。
4、路由器的功能由三種:網路連接功能、( 路由選擇 )和設備管理功能。
5、千兆乙太網有兩種標准,他們分別是( 單模光纖 )和( UTP千兆 )。
6、乙太網交換機的數據交換方式有( 直接 )交換方式、存儲轉發交換方式和改進直接交換方式。
7、從用戶角度或者邏輯功能上可把計算機網路劃分為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 )。
8、計算機網路最主要的功能是( 資源共享 )。
三、簡答題(對於下面每個題給出簡要回答,每題5分,共20分)
1、簡述OSI參考模型各層主要功能。
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

2、簡述乙太網的介質訪問控制方式的原理。
CSMA/CD

3、IP地址分成那幾類?簡述各分類地址第一個八位的取值范圍。
1-126 128-191 192-223 224-239 240-247

4、簡述各種數據交換技術。
電路交換
報文交換
虛電路
數據報
四、 論述分析題(共10分)
1.某單位申請到一個才C類IP地址,其網路號為192.168.1.0,現進行子網劃分,根據實際要求需劃分6個子網。請寫出子網掩碼以及第一個子網的網路號和主機地址范圍。

⑽ 計算機網路技術解析

計算機網路技術是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計算機網路是按照網路協議,將地球上分散的、獨立的計算機相互連接的集合。連接介質可以是電纜、雙絞線、光纖、微波、載波或通信衛星。計算機網路具有共享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的功能,具有對共享數據資源集中處理及管理和維護的能力。 計算機網路可按網路拓撲結構、網路涉轄范圍和互聯距離、網路數據傳輸和網路系統的擁有者、不同的服務對象等不同標准進行種類劃分。一般按網路范圍劃分為:(1)區域網(LAN);(2)城域網(MAN);(3)廣域網(WAN)。區域網的地理范圍一般在10千米以內,屬於一個部門或一組群體組建的小范圍網,例如一個學校、一個單位或一個系統等。廣域網涉轄范圍大,一般從幾十千米至幾萬千米,例如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洲際網路,此時用於通信的傳輸裝置和介質一般由電信部門提供,能實現較大范圍的資源共享。城域網介於LAN和WAN之間,其范圍通常覆蓋一個城市或地區,距離從幾十千米到上百千米。按網路的交換方式分類:(1)電路交換(2)報文交換(3)分組交換。電路交換方式類似於傳統的電話交換方式,用戶在開始通信前,必須申請建立一條從發送端到接收端的物理信道,並且在雙方通信期間始終佔用該通道。報文交換方式的數據單元是要發送的一個完整報文,其長度並無限制。報文交換採用存儲--轉發原理,這點有點像古代的郵政通信,郵件由途中的驛站逐個存儲轉發一樣。報文中含有目的地址,每個中間節點要為途經的報文選擇適當的路徑,使其能最終到達目的端。分組交換方式也稱包交換方式,1969年首次在ARPANET上使用,現在人們都公認ARPANET是分組交換網之父,並將分組交換網的出現作為計算機網路新時代的開始。採用分組交換方式通信前,發送端現將數據劃分為一個個等長的單位(即分組)這些分組逐個由各中間節點採用存儲--轉發方式進行傳輸,最終達到目的端。由於分組長度有限制,可以在中間節點機的內存中進行存儲處理,其轉發速度大大提高。除以上幾種分類外,還可以按所採用的拓撲結構將計算機網路分為星星網、匯流排網、環形網、樹形網和網形網;按其所採用的傳輸介質分為雙絞線網、同軸電纜網、光纖網、無線網;按信道的帶寬分為窄帶網和寬頻網;按不同的途徑分為科研網、教育網、商業網、企業網、校園網等。 計算機網路由一組結點和鏈絡組成。網路中的結點有兩類:轉接結點和訪問結點。通信處理機、集中器和終端控制器等屬於轉接結點,它們在網路中轉接和交換傳送信息。主計算機和終端等是訪問結點,它們是信息傳送的源結點和目標結點。 計算機網路技術實現了資源共享。人們可以在辦公室、家裡或其他任何地方,訪問查詢網上的任何資源,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進了辦公自動化、工廠自動化、家庭自動化的發展。 21世紀已進入計算機網路時代。計算機網路極大普及,計算機應用已進入更高層次,計算機網路成了計算機行業的一部分。新一代的計算機已將網路介面集成到主板上,網路功能已嵌入到操作系統之中,智能大樓的興建已經和計算機網路布線同時、同地、同方案施工。隨著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緊密結合和同步發展,我國計算機網路技術飛躍發展 專業培養目標:培養掌握計算機網路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計算機網路硬體組網與調試,網路系統安裝與維護,以及網路編程能力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專業核心能力:計算機網路安裝與維護能力、網路應用軟體的編程能力。 專業核心課程與主要實踐環節:組網技術與網路管理、網路操作系統、網路資料庫、網頁製作、計算機網路與應用、網路通信技術、網路應用軟體、JAVA編程基礎、伺服器配置與調試、網路硬體的配置與調試、計算機網路軟體實訓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程和實踐環節。 可設置的專業方向: 就業方向 :計算機系統維護、網路管理、程序設計、網站建設、網路設備調試、網路構架工程師、網路集成工程師、網路安全工程師、數據恢復工程師、網路安全分析師等崗位。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網路什麼時候使用載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網路安全市場現狀 瀏覽:561
博興網路審批軟體方案 瀏覽:631
一樓有網路一上二樓信號差 瀏覽:422
家庭網路老是斷連接 瀏覽:978
什麼樣的apn網路快 瀏覽:397
蘋果手機添加無線網後上不了網路 瀏覽:139
寬頻無線網路慢怎麼辦 瀏覽:129
tp固件升級網路異常 瀏覽:252
網路三通頭rj45如何接線 瀏覽:714
網路上的誹謗行為應適用什麼法律 瀏覽:116
計算機網路常用的通信傳輸介質 瀏覽:419
邢台網路營銷哪家服務好 瀏覽:722
微b450m網路介面在哪裡 瀏覽:114
計算機網路技術試驗網 瀏覽:301
電腦下部不顯示網路連接 瀏覽:780
網路暴力噴子哪個好 瀏覽:309
斷電後移動網路電視提示連接錯誤 瀏覽:852
手機怎樣拒掃wifi二維碼連接網路 瀏覽:631
黑龍江慶安移動網路怎樣交費 瀏覽:664
xp刪除網路連接 瀏覽:539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