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調制編碼技術

計算機網路調制編碼技術

發布時間:2022-10-25 12:50:45

『壹』 現代計算機網路的技術基礎有哪些

第1章 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
1.1 計算機網路的產生與發展
1.2 計算機網路概述
1.2.1 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1.2.2 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
1.3 計算機網路的功能
1.4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和拓撲結構
1.4.1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1.4.2 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
1.5 計算機網路的應用
小結
習題1
第2章 數據通信技術
2.1 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 信息、數據與信號
2.1.2 模擬信號與數字信號
2.1.3 基帶信號與寬頻信號
2.1.4 信道及信道的分類
2.1.5 數據通信的技術指標
2.1.6 通信方式
2.2 傳輸介質的主要特性和應用
2.2.1 傳輸介質的主要類型
2.2.2 雙絞線
2.2.3 同軸電纜
2.2.4 光纖
2.2.5 雙絞線、同軸電纜與光纖的性能比較
2.3 無線與衛星通信技術
2.3.1 電磁波譜
2.3.2 無線通信
2.3.3 微波通信
2.3.4 衛星通信
2.4 數據交換技術
2.4.1 電路交換
2.4.2 存儲轉發交換
2.5 數據傳輸技術
2.5.1 基帶傳輸技術
2.5.2 頻帶傳輸技術
2.5.3 多路復用技術
2.6 數據編碼技術
2.6.1 數據編碼的類型
2.6.2 數字數據的模擬信號編碼
2.6.3 數字數據的數字信號編碼
2.6.4 脈沖編碼調制
2.7 差錯控制技術
2.7.1 差錯產生的原因與差錯類型
2.7.2 誤碼率的定義
2.7.3 差錯的控制
小結
習題2
第3章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
3.1 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概述
3.1.1 網路體系結構的概念
3.1.2 網路協議的概念
3.1.3 網路協議的分層
3.1.4 其他相關概念
3.2 OSI參考模型
3.2.1 OSI參考模型的概念
3.2.2 OSI參考模型各層的功能
3.2.3 OSI參考模型中的數據傳輸過程
3.3 TCP/IP參考模型
3.3.1 TCP/IP概述
3.3.2 TCP/IP參考模型各層的功能
3.4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
3.4.1 兩種模型的比較
3.4.2 OSI參考模型的缺點
3.4.3 TCP/IP參考模型的缺點
3.4.4 網路參考模型的建議
小結
習題3
第4章 區域網
4.1 區域網概述
4.2 區域網的特點及其基本組成
4.3 區域網的主要技術
4.3.1 區域網的傳輸介質
4.3.2 區域網的拓撲結構
4.3.3 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4.4 區域網體系結構與IEEE 802標准
4.4.1 區域網參考模型
4.4.2 IEEE 802區域網標准
4.5 區域網組網技術
4.5.1 傳統乙太網
4.5.2 IBM令牌環網
4.5.3 交換式乙太網
4.6 快速網路技術
4.6.1 快速乙太網組網技術
4.6.2 吉比特乙太網組網技術
4.6.3 ATM技術
4.7 VLAN
4.7.1 VLAN概述
4.7.2 VLAN的組網方法
4.8 WLAN
4.8.1 WLAN概述
4.8.2 WLAN的實現
4.8.3 WLAN組網實例——家庭無線區域網的組建
小結
習題4
第5章 廣域網接入技術
5.1 廣域網概述
5.2 常見的廣域網接入技術
5.2.1 數字數據網(DDN)
5.2.2 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
5.2.3 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
5.2.4 分組交換數據網(PSDN)
5.2.5 幀中繼(Frame Relay)
5.2.6 數字用戶線路xDSL
小結
習題5
第6章 網路互聯技術
6.1 網路互聯的基本概念
6.1.1 網路互聯概述
6.1.2 網路互聯的要求
6.2 網路互聯的類型和層次
6.2.1 網路互聯的類型
6.2.2 網路互聯的層次
6.3 典型網路互連設備
6.3.1 中繼器
6.3.2 網橋
6.3.3 網關
6.3.4 路由器
6.4 路由協議
6.4.1 路由信息協議(RIP)
6.4.2 內部路由協議(OSPF)
6.4.3 外部路由協議(BGP)
6.5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6.5.1 路由器的介面
6.5.2 路由器的配置方法
小結
習題6
第7章 Inter基礎知識
7.1 Inter的產生和發展
7.1.1 ARPANET的誕生
7.1.2 NSFNET的建立
7.1.3 全球范圍Inter的形成與發展
7.2 Inter概述
7.2.1 Inter的基本概念
7.2.2 Inter的特點
7.3 Inter的主要功能與服務
7.3.1 Inter的主要功能
7.3.2 Inter的主要服務
7.4 Inter的結構
7.4.1 Inter的物理結構
7.4.2 Inter協議結構與TCP/IP
7.4.3 客戶機/伺服器的工作模式
7.5 Inter地址結構
7.5.1 IP地址概述
7.5.2 IP地址的組成與分類
7.5.3 特殊類型的IP地址
7.5.4 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轉換
7.6 子網和子網掩碼
7.6.1 子網
7.6.2 子網掩碼
7.6.3 A類、B類、C類IP地址的標准子網掩碼
7.6.4 子網掩碼的確定
7.7 域名系統
7.7.1 域名系統的層次命名機構
7.7.2 域名的表示方式
7.7.3 域名伺服器和域名的解析過程
7.8 IPv4的應用極其局限性
7.8.1 什麼是IPv4
7.8.2 IPv4的應用
7.8.3 IPv4的局限性
7.9 IPv6簡介
7.9.1 IPv6的發展歷史
7.9.2 IPv4的缺點及IPv6的技術新特性
7.9.3 IPv4與IPv6的共存局面
7.9.4 從IPv4過渡到IPv6的方案
7.9.5 IPv6的應用前景
小結
習題7
第8章 Inter接入技術
8.1 Inter接入概述
8.1.1 接入到Inter的主要方式
8.1.2 ISP
8.2 電話撥號接入Inter
8.2.1 SLIP/PPP概述
8.2.2 Winsock概述
8.3 區域網接入Inter
8.4 ADSL接入技術
8.4.1 ADSL概述
8.4.2 ADSL的主要特點
8.4.3 ADSL的安裝
8.4.4 PPP與PPPoE
8.5 Cable Modem接入技術
8.5.1 CATV和HFC
8.5.2 Cable Modem概述
8.5.3 Cable Modem的主要特點
8.6 光纖接入技術
8.6.1 光纖接入技術概述
8.6.2 光纖接入的主要特點
8.7 無線接入技術
8.7.1 無線接入概述
8.7.2 WAP簡介
8.7.3 當今流行的無線接入技術
8.8 連通測試
小結
習題8
第9章 Inter的應用
9.1 Inter應用於家庭
9.1.1 家庭用戶連入Inter
9.1.2 使用瀏覽器瀏覽Inter
9.1.3 家庭娛樂
9.2 Inter應用於電子商務
9.2.1 電子商務及其起源
9.2.2 電子商務的特點
9.2.3 電子商務的內容
9.3 Inter應用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9.4 Inter應用的發展趨勢與研究熱點
小結
習題9
第10章 移動IP與下一代Inter
10.1 移動IP技術
10.1.1 移動IP技術的概念
10.1.2 與移動IP技術相關的幾個重要術語
10.1.3 移動IP的工作原理
10.1.4 移動IP技術發展的3個階段
10.2 第三代Inter與中國
10.2.1 什麼是第三代Inter
10.2.2 第三代Inter的主要特點
10.2.3 中國的下一代互聯網
小結
習題10
第11章 網路操作系統
11.1 網路操作系統概述
11.1.1 網路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
11.1.2 網路操作系統的基本功能
11.1.3 網路操作系統的發展
11.2 Windows NT Server操作系統
11.2.1 Windows NT Server 的發展
11.2.2 Windows NT Server的特點
11.3 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統
11.3.1 Windows 2000 Server簡介
11.3.2 Windows 2000 Server的特點
11.4 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統
11.4.1 Windows Server 2003簡介
11.4.2 Windows Server 2003的特點
11.5 NetWare操作系統
11.5.1 NetWare操作系統的發展與組成
11.5.2 NetWare操作系統的特點
11.6 UNIX操作系統
11.6.1 UNIX操作系統的發展
11.6.2 UNIX操作系統的特點
11.7 Linux操作系統
11.7.1 Linux操作系統的發展
11.7.2 Linux操作系統的特點
小結
習題11
第12章 網路安全
12.1 網路安全的現狀與重要性
12.2 防火牆技術
12.2.1 防火牆的基本概念
12.2.2 防火牆的主要類型
12.2.3 防火牆的主要產品
12.3 網路加密技術
12.3.1 網路加密的主要方式
12.3.2 網路加密演算法
12.4 數字證書和數字簽名
12.4.1 電子商務安全的現狀
12.4.2 數字證書
12.4.3 數字簽名
12.5 入侵檢測技術
12.5.1 入侵檢測的基本概念
12.5.2 入侵檢測的分類
12.6 網路防病毒技術
12.6.1 計算機病毒
12.6.2 網路病毒的危害及感染網路病毒的主要原因
12.6.3 網路防病毒軟體的應用
12.6.4 網路工作站防病毒的方法
12.7 網路安全技術的發展前景
12.7.1 網路加密技術的發展前景
12.7.2 入侵檢測技術的發展趨勢
12.7.3 IDS的應用前景
小結
習題12
第13章 網路管理
13.1 網路管理概述
13.1.1 網路管理的基本概念
13.1.2 網路管理體系結構
13.2 網路管理的功能
13.3 MIB
13.3.1 MIB的結構形式
13.3.2 MIB的訪問方式
13.4 SNMP
13.4.1 SNMP的發展
13.4.2 SNMP的設計目標
13.4.3 SNMP的工作機制
13.5 網路管理工具
13.5.1 HP Open View
13.5.2 IBM TME 10 NetView
13.5.3 Cisco Works 2000
13.5.4 3Com Transcend
13.6 網路管理技術的發展趨勢
小結
習題13
第14章 網路實驗
14.1 實驗1 理解網路的基本要素
14.2 實驗2 雙絞線的製作與應用
14.3 實驗3 使用「超級終端」進行串列通信
14.4 實驗4 網路連接性能的測試
14.5 實驗5 組建一個小型對等網
14.6 實驗6 服務
14.7 實驗7 使用電子郵件
14.8 實驗8 DHCP伺服器的安裝與配置
14.9 實驗9 DNS伺服器的安裝與配置

『貳』 計算機網路基礎試題

第4題是 服務和協議

『叄』 數據編碼技術 什麼是數據編碼技術

數字數據編碼:在數字信道中傳輸計算機數據時,要對計算機中的數字信號重新編碼進行基帶傳輸,在基帶傳輸中,數字信號的變法方式主要有不歸零編碼、曼徹斯特編碼、差分曼徹斯特編碼三種方法
模擬數據編碼:將計算機中的數字數據在網路中用模擬信號表示,要進行調制,也就是要進行波行變換,或者嚴格地講,是進行頻譜變換,將數字信號的頻譜變換成適合於在模擬信道中傳輸的頻譜。基本的調制方法有調幅、調頻、調相三種方法。
功能:求出所有參數的算術平均值。 使

『肆』 什麼是編碼技術

字元編碼就是以二進制的數字來對應字元集的字元,目前用得最普遍的字元集是ANSI,對應ANSI字元集的二進制編碼就稱為ANSI碼,DOS和Windows系統都使用了ANSI碼,但在系統中使用的字元編碼要經過二進制轉換,稱為系統內碼。

漢字內碼:ANSI碼是單一位元組(8位二進制數)的編碼集,最多隻能表示256個字元,不能表示眾多的漢字字元,各個國家和地區在ANSI碼的基礎上又設計了各種不同的漢字編碼集,以能夠處理大數量的漢字字元。這些編碼使用單位元組來表示ANSI的英文字元(即兼容ANSI碼),使用雙位元組來表示漢字字元。由於一個系統中只能有一種漢字內碼,不能識別其它漢字內碼的字元,造成了交流的不便。

GB碼:GB碼是1980年國家公布的簡體漢字編碼方案,在大陸、新加坡得到廣泛的使用,也稱國標碼。國標碼對6763個漢字集進行了編碼,涵蓋了大多數正在使用的漢字。

GBK碼:GBK碼是GB碼的擴展字元編碼,對多達2萬多的簡繁漢字進行了編碼,簡體版的Win95和Win98都是使用GBK作系統內碼。

BIG5碼:BIG5碼是針對繁體漢字的漢字編碼,目前在台灣、香港的電腦系統中得到普遍應用。

HZ碼:HZ碼是在Internet上廣泛使用的一種漢字編碼。

ISO -2022CJK碼:IOS-2022是國際標准組織(ISO)為各種語言字元制定的編碼標准。採用二個位元組編碼,其中漢語編碼稱ISO- 2022 CN,日語、韓語的編碼分別稱JP、KR。一般將三者合稱CJK碼。目前CJK碼主要在Internet網路中使用。

Unicode碼:Unicode碼也是一種國際標准編碼,採用二個位元組編碼,與ANSI碼不兼容。目前,在網路、Windows系統和很多大型軟體中得到應用。

再就是壓縮編碼:
多媒體信息包括了文本,數據,聲音,動畫,圖形,圖像以及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雖然經過數字化處理後其數據量是非常大的,如果不進行數據壓縮處理,計算機系統就無法對它進行存儲和交換.另一個原因是圖像,音頻和視頻這些媒體具有很大的壓縮潛力.因為在多媒體數據中,存在著空間冗餘,時間冗餘,結構冗餘,知識冗餘,視覺冗餘,圖像區域的相同性冗餘,紋理的統計冗餘等.它們為數據壓縮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可能的條件.因此在多媒體系統中必須採用數據壓縮技術,它是多媒體技術中一項十分關鍵的技術.
數據壓縮方法的分類
(1)根據質量有無損失可分為有損失編碼和無損失編碼.
(2)按照其作用域在空間域或頻率域上分為:空間方法,變換方法和混合方法.
(3)根據是否自適應分為自適應性編碼和非適應性編碼.

依據壓縮演算法分類:
(1)脈沖編碼調制
(2)預測編碼
(3)變換編碼
(4)統計編碼
(5)混合編碼
(1)脈沖編碼調制
脈沖編碼調制實際上是連續模擬信號的數字采樣表示.脈沖編碼調制(PCM)編碼器和解碼器位於一個圖像編碼系統的起點和終點.下面幾種編碼方法都是在多媒體數據模擬信號經過PCM編碼後再進行的壓縮編碼方法.
(2)預測編碼
編碼器記錄與傳輸的不是樣本的真實值,而是它與預測值的差.這一方法稱為差值脈沖編碼調制(DPCM)方法.
(3)變換編碼
變換編碼的主要思想是利用圖像塊像素值之間的相關性,把圖像變換到一組新的基上,使得能量集中到少數幾個變換系數上,通過存儲這些系數而達到壓縮的目的.
在變換編碼中,由於對整幅圖像進行變換的計算量太大,所以一般把原始圖像分成許多個矩形區域子圖像獨立進行變換.
常用的有離散餘弦變換(DCT)
(4)統計編碼
最常用的統計編碼是Huffman編碼.它對於出現頻率大的符號用較少的位數來表示,而對出現頻率較小的符號用較多的位數來表示.其編碼效率主要取決於需編碼的符號出現的概率分布,越集中則壓縮比越高.
另外還有算術編碼,遊程編碼.
(5)混合編碼
混合編碼是指合並變換和預測技術的編碼,通常有兩種編碼形式

『伍』 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圖書目錄

第1章 計算機網路概述
1.1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過程
1.2 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1.3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1.4 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
1.5 思考題與實訓課題
第2章 數據通信基礎
2.1 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
2.2 數據通信系統的基本結構
2.3 數據傳輸
2.4 數據編碼與調制技術
2.5 多路復用技術
2.6 非同步傳輸和同步傳輸
2.7 差錯控制
2.8 思考題
第3章 網路體系結構
3.1 網路體系結構概述
3.2 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
3.3 IEEE802體系結構
3.4 TCP/TP協議簇
3.5 思考題與實訓課題
第4章 區域網技術
4.1 區域網基本概念
4.2 區域網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4.3 交換式乙太網與虛擬區域網技術
4.4 無線區域網技術
4.5 思考題與實訓課題
第5章 網路互聯技術
5.1 網路互聯概述
5.2 IP地址
5.3 地址解析
5.4 IP數據報
5.5 路由器與路由選擇
5.6 思考題與實訓課題
第6章 TCP與UDP
6.1 端對端通信
6.2 傳輸控制協議TCP
6.3 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6.4 思考題與實訓課題
第7章 網路應用服務
7.1 客戶機/伺服器模式
7.2 域名系統DNS
7.3 DHCP服務
7.4 WWW服

『陸』 網路技術主要學習什麼內容好

網路技術專業主要課程:

資料庫原理與SQLSERVER,,Oracle資料庫管理、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網路安全管理與維護技術,HTML與JavaScript,網路規劃、設計方向:Linux系統及網路管理、網路伺服器配置與管理、路由交換機配置與管理、構建企業網路、網路綜合布線技術、網路測試與故障診斷、網路入侵的檢測與防範;網站設計方向:ASP動態網站建設、JAVA網路程序開發,Dreamweaver firework Flash網頁設計。

計算機網路技術專業主要培養從事網路集成與工程監理、Web網頁製作與網站設計、信息安全與網路管理的高級網路技術應用型人才。本專業培養的學生在掌握網路的相關理論知識基礎上,具有從事計算機網路與信息系統集成、網路設備配置、網路管理和安全維護的基本能力,以及基於Web的軟體開發等方面的初步能力。通過學習和實訓,畢業生能在企業單位從事一線網路技術工作。

『柒』 什麼是網路編碼技術

應用網路編碼,可以解決傳統路由、跨層設計等技術無法解決的問題,提高網路性能。網路編碼在無線網路中的應用可以提高網路的吞吐量,尤其是組播吞吐量。可以減少數據包的傳播次數,降低無線發送能耗。當網路部分節點或鏈路失效時採用隨機網路編碼,最終在目的節點仍然能恢復原始數據,增強網路的容錯性和魯棒性。網路編碼對無線網路的性能改善主要體現在提高網路編碼的吞吐量上,網路編碼已經被證明對於提高某些網路的吞吐量有著很大的作用。運用網路編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網路吞吐量,但是同時會增加網路的復雜性。不少研究者在研究提高無線網路的組播吞吐量的同時,研究如何降低因採用網路編碼帶來的復雜性。在網路狀況惡劣的條件下,網路編碼和路由之間組播吞吐量的差別不大,網路編碼的優勢體現在降低網路復雜性上;在網路狀況較好的條件下,網路編碼相對於路由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組播吞吐量。這為根據網路狀況動態調整網路編碼演算法提供了可能。

『捌』 計算機網路應用基礎的2007年版

作者:武新華陳恩波段玲華等
ISBN:10位[7560619134]13位[9787560619132]出版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1
定價:¥28.00元 本書全面系統地講解了組成計算機網路的各種硬體設備,詳細介紹了其原理、功能、分類、連接、設置技術等,使讀者通過對網路設備的了解掌握區域網的架設和維護技能,並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網路設備,組建出適合自己需求的區域網絡。
全書共12章,主要內容有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區域網基礎知識、區域網組建技術基礎、伺服器與組網規則、常見網路解決方案、安裝與配置區域網伺服器、劃分子網和分配IP地址、安裝和配置Web/FTP伺服器、安裝和配置其他網路伺服器、從區域網共享Internet連接、區域網的升級與維護、資源共享方案與常見故障等。
書中收錄了大量的網路設計實例和圖片,並在每一章結束提供了適量的練習題,讓讀者在學習網路各項技術的同時注意鞏固與提高。 第1章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1
1.1計算機網路的發展2
1.1.1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2
1.1.2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前景3
1.2計算機網路的定義和功能4
1.2.1計算機網路的定義4
1.2.2計算機網路的功能4
1.2.3計算機網路的類型5
1.3網路體系結構6
1.3.1網路體系結構7
1.3.2不同的網路協議層7
1.3.3TCP/IP協議8
自我突破習題10
第2章區域網基礎知識11
2.1區域網概述12
2.1.1區域網的基本概念12
2.1.2區域網的三要素13
2.1.3區域網介質訪問控制方法14
2.1.4IEEE802協議16
2.2區域網的組成16
2.2.1區域網的互聯設備16
2.2.2區域網伺服器與工作站20
2.2.3傳輸介質20
2.2.4網路互聯的定義和類型24
2.3區域網基本工作原理25
2.3.1區域網的技術特點及基本結構25
2.3.2高速區域網和交換區域網29
2.3.3虛擬區域網31
自我突破習題34
第3章區域網組建技術基礎35
3.1典型區域網概述36
3.1.1乙太網的基本概念36
3.1.2交換式乙太網概述37
3.1.3基於乙太網的VLAN38
3.1.4交換乙太網40
3.1.5無線區域網概述40
3.2區域網的操作系統40
3.2.1網路操作系統的概念41
3.2.2網路操作系統的分類41
3.2.3網路操作系統的選擇42
3.3網線製作材料和工具44
3.3.1雙絞線與水晶頭44
3.3.2網路布線的材料和工具46
3.3.3同軸電纜網線製作材料與工具47
3.3.4網線製作詳解50
3.3.5如何安裝網卡55
3.3.6選購不同的網路附件57
3.4WindowsServer2003伺服器安裝實戰58
3.4.1WindowsServer2003網路功能簡介58
3.4.2WindowsServer2003區域網的架設59
3.4.3在區域網中安裝WindowsServer2003系統62
3.5無線區域網的組建65
3.5.1無線區域網的傳輸方式65
3.5.2無線區域網的工作原理67
3.5.3無線區域網的組建68
自我突破習題70
第4章伺服器與組網規則71
4.1伺服器知識概述72
4.1.1伺服器的基本概念72
4.1.2伺服器的主要性能和外觀特點73
4.1.3伺服器的主要結構類型76
4.1.4伺服器的分類78
4.2需求分析與組網原則81
4.2.1網路拓撲選擇81
4.2.2網路布線規則82
4.3選擇與連接網路設備85
4.3.1選擇合適的路由參數85
4.3.2交換機的選擇86
4.3.3集線器的選擇88
自我突破習題90
第5章常見網路解決方案91
5.1區域網建設概述92
5.1.1網路建設的基本概念92
5.1.2建網的基本原則93
5.1.3建網的技術與方法94
5.1.4區域網共享中的技巧96
5.2結構化布線97
5.2.1結構化布線概述98
5.2.2結構化布線系統的構成99
5.2.3結構化布線系統的測試100
5.2.4結構化布線方案的確定101
5.3常見網路解決方案實例102
5.3.1解決方案的步驟與原則102
5.3.2實例1--商務中心網路系統解決方案105
5.3.3實例2--中小型辦公網路系統解決方案109
5.3.4實例3--校園網解決方案111
5.3.5實例4--IP電話網路解決方案113
5.4網路安全解決方案115
5.4.1網路安全概述115
5.4.2網路的不安全因素116
5.4.3網路安全技術117
5.4.5網路安全系統解決方案119
自我突破習題122
第6章安裝與配置區域網伺服器123
6.1安裝Windows2000伺服器124
6.1.1Windows2000伺服器的系統組成124
6.1.2安裝Windows2000伺服器127
6.1.3建立Windows2000伺服器的網路環境132
6.1.4建立Windows2000伺服器工作站137
6.2安裝WindowsXP伺服器138
6.2.1安裝WindowsXP伺服器的硬體要求138
6.2.2安裝WindowsXPProfessional伺服器的操作流程139
6.3安裝WindowsVistaServer伺服器145
6.3.1安裝WindowsVistaServer操作系統145
6.3.2架設WindowsVistaServer區域網148
自我突破習題152
第7章劃分子網和分配IP地址153
7.1子網的劃分154
7.1.1劃分子網的作用與意義154
7.1.2為何要使用子網掩碼154
7.1.3網路地址與廣播地址的計算156
7.1.4子網劃分實戰157
7.2分配IP地址158
7.2.1配置機器上的靜態IP地址158
7.2.2動態IP地址的配置159
7.2.3配置DHCP伺服器159
7.3對已分配的IP地址進行管理163
7.3.1安裝IP地址查看器163
7.3.2區域網查看工具164
7.3.3IP管理專家168
7.4「網路崗三代」使用實戰169
7.4.1監控服務與連接服務170
7.4.2監控對象的設置170
7.4.3對多個網段實現監控175
7.4.4設置操作員的操作許可權175
7.4.5監控上網流量數據176
7.4.6通過運行日誌實現檔案監控177
自我突破習題180
第8章安裝和配置Web/FTP伺服器181
8.1配置Web和FTP伺服器182
8.1.1Web伺服器的工作原理182
8.1.2安裝IIS6.0操作流程183
8.1.3配置Web伺服器185
8.1.4配置FTP伺服器193
8.2創建虛擬Web站點與目錄199
8.2.1創建虛擬Web站點199
8.2.2創建虛擬目錄201
8.2.3管理虛擬目錄203
8.3用Serv-U創建FTP伺服器204
8.3.1Serv-U的安裝與配置204
8.3.2設置自己的Serv-U208
8.4用IIS6.0架設ASP . net網站209
自我突破習題214
第9章安裝和配置其他網路伺服器215
9.1安裝和設置DNS伺服器216
9.1.1DNS伺服器概述216
9.1.2DNS的作用218
9.1.3安裝與配置DNS伺服器220
9.2WinRoute代理伺服器的配置228
9.2.1WinRoute概述229
9.2.2WinRoute的配置流程231
9.3用QuickEasyFTPServer配置FTP伺服器233
9.3.1安裝QuickEasyFTPServer的FTP文件伺服器233
9.3.2創建自己的用戶帳戶235
9.3.3配置FTP文件伺服器237
9.3.4用戶帳戶的管理設置238
9.3.5對伺服器進行安全性設置239
9.3.6通過IE測試下載伺服器240
9.3.7在DOS環境下實現伺服器登錄241
9.4創建與設置IRC伺服器242
9.4.1安裝IRC伺服器端軟體242
9.4.2安裝IRC客戶端軟體244
9.4.3設置IRC伺服器247
9.4.4調試配置好的IRC伺服器250
自我突破習題254
第10章從區域網共享Internet連接255
10.1Internet上網概述256
10.1.1Internet的上網方式256
10.1.2家庭用戶的上網方式256
10.1.3組建家庭區域網的軟體選擇257
10.1.4在WindowsXP下設置ADSL259
10.2共享上網基礎261
10.2.1如何實現共享上網262
10.2.2代理伺服器技術262
10.2.3NAT技術概述264
10.2.4共享上網的網路實現264
10.3在WindowsXP中共享ADSL上網267
10.3.1共享WindowsXP區域網267
10.3.2通過網關在WindowsXP下實現共享上網268
10.3.3用網橋實現共享上網270
10.4在區域網中實現寬頻共享272
10.4.1從區域網接入寬頻Internet272
10.4.2使用共享上網代理軟體實現共享上網273
10.4.3使用NAT功能實現共享上網276
10.4.3使用ICS實現共享上網277
自我突破習題278
第11章區域網的升級與維護279
11.1硬體設備的增加或升級280
11.1.1增加或升級物理設備280
11.1.2配置伺服器硬體281
11.1.3網路設備的升級283
11.1.4撤銷硬體改變283
11.1.5升級主幹網284
11.2區域網的自動升級服務284
11.2.1安裝自動更新伺服器284
11.2.2配置自動更新伺服器287
11.2.3安裝自動升級客戶端290
11.2.4升級網路的應用程序293
11.2.5撤銷軟體升級293
11.3部署SUS實現系統更新293
11.3.1在伺服器端安裝SUS293
11.3.2同步SUS伺服器296
11.3.3設置SUS計劃同步297
11.3.4配置SUS的客戶端298
11.3.5SUS系統更新實戰300
11.4幾個常見的網路維護命令302
11.4.1Ping命令302
11.4.2Ipconfig命令304
11.4.3Tracert命令305
11.4.4Netstat命令305
11.4.5Arp命令306
11.4.6FTP命令307
11.4.7Netsh命令308
自我突破習題309
第12章資源共享方案與常見故障311
12.1資源共享方案312
12.1.1資源共享基礎312
12.1.2訪問安全性與許可權控制313
12.2常見資源共享故障解析316
12.2.1對等網路的資源共享316
12.2.2伺服器/客戶端網路的資源共享325
自我突破習題327
計算機網路應用基礎
系列名: 新編21世紀高等院校計算機系列規劃教材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書號: 9787030168610
作者: 王穎 劉水強 趙銳 張國慶
所屬類別: 教材 -> 計算機網路與通信
出版日期:2006年3月版別版次:2006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本書勘誤:有(0)條勘誤字數:373.464千字印張:16 1/2 印數:1-3000冊頁數:251附帶物: 無附帶物
內容簡介
本書是根據國家教育部制定的高等院校計算機網路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結合各位老師的教學經驗編寫而成。 本書內容與計算機網路發展的最新技術緊密結合。內容包括:計算機網路概述,數據通信,區域網,廣域網,無線網路,網路互聯和互聯網,Internet應用,網路安全等知識。 本書可以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或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網路課程教材,也可以作為廣大技術人員學習網路知識的參考書。
本書目錄
第1章 計算機網路概述
1.1 計算機網路的產生與發展
1.2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
1.3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1.4 計算機網路的功能與應用
1.5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思考題
第2章 數據通信
2.1 數據通信基礎
2.2 數據編碼和調制技術
2.3 多路復用
2.4 交換技術
2.5 流量控制
2.6 差錯控制
思考題
第3章 區域網
3.1 區域網概述
3.2 區域網體系結構
3.3 乙太網
思考題
第4章 廣域網
· · · · · · 第1章 計算機網路概述
1.1 計算機網路的產生與發展
1.2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
1.3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1.4 計算機網路的功能與應用
1.5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思考題
第2章 數據通信
2.1 數據通信基礎
2.2 數據編碼和調制技術
2.3 多路復用
2.4 交換技術
2.5 流量控制
2.6 差錯控制
思考題
第3章 區域網
3.1 區域網概述
3.2 區域網體系結構
3.3 乙太網
思考題
第4章 廣域網
4.1 概述
4.2 商業網路服務
4.3 住宅用戶服務
思考題
第5章 無線網路
5.1 無線網路概述
5.2 藍牙技術
5.3 移動通信技術
5.4 紅外通信技術
5.5 WiMAX技術
5.6 WLAN技術
思考題
第6章 網路互聯和互聯網
6.1 網路互聯設備
6.2 區域網互聯
6.3 互聯網體系結構
6.4 互聯網協議地址
6.5 協議地址聯編
6.6 IP數據報和數據報轉發
思考題
第7章 Internet應用
7.1 Internet概述
7.2 Internet應用
7.3 Internet用戶接入方式
7.4 網站設計與開發
思考題
第8章 網路安全
8.1 網路安全概述
8.2 網路安全防禦技術
8.3 網路安全面臨的熱點問題
8.4 網路安全協議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玖』 「現代光通信」 和「計算機網路」的主要技術是什麼

電子設計工程師終身受用的光通信術語
~~~~~~~~~~~~~~~~~~~~~~~~~~~~~~~~~
ADM Add Drop Multiplexer 分插復用器

利用時隙交換實現寬頻管理,即允許兩個STM-N信號之間的不同VC實現互連,並且具有無需分接和終結整體信號,即可將各種G.703規定的介面信號(PDH)或STM-N信號(SDH)接入STM-M(M>N)內作任何支路。

AON Active Optical Network 有源光網路

有源光網路屬於一點對多點的光通信系統,由ONU、光遠程終端OLT和光纖傳輸線路組成。

APON ATM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ATM無源光網路

一種結合ATM 多業務多比特率支持能力和無源光網路透明寬頻傳送能力的理想長遠解決方案,代表了面向21世紀的寬頻接入技術的最新發展方向。

ADSL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非對稱數字用戶線

非對稱數字用戶線系統ADSL是一種採用離散多頻音DMT線路碼的數字用戶線DSL系統。

AA Adaptive Antenna 自適應天線

一種天線提供直接指向目標的波束,比如行動電話的天線,能夠隨目標移動自動調整功率等因素,也稱為智能天線(SMART ANTENNA)。

ADPCM Adaptive Differential Pulse Code Molation 自適應脈沖編碼調制

一種編碼技術,將模擬采樣的比特數從8位降低到3到4位,完成傳輸信號的壓縮,ITU-T推薦 G.721 為32位ADPCM定義了一種演算法(每秒8000次采樣,每次采樣采4比特),與傳統PCM編碼相比,它的傳輸容量加倍。

ADFE Automatic Decree Feedback Equalizer自適應判決反饋均衡器

一種利用判決後的信號作為後向抽頭的輸入信號,可以消除雜訊對後向抽頭信號的影響的均衡器技術。

AMI Alternate Mark Inversion 信號交替反轉碼

一種數字傳輸中常用的編碼技術,邏輯0由空電平表示,而邏輯1由交替反轉的正負電壓表示。

AON All Optical Net 全光網

就是網中直到端用戶節點之間的信號通道仍然保持著光的形式,即端到端的全光路,中間沒有光電轉換器。這樣,網內光信號的流動就沒有光電轉換的障礙,信息傳遞過程無需面對電子器件處理信息速率難以提高的困難。

AOWC All Optical Wave Converter 全光波長轉換器

是指不經過電域處理,直接把信息從一個光波長轉換到另一個波長的器件。

ASK Amplitude Shift Keying 振幅鍵控

一種鍵控技術,對應二進制調制信號,承載信號在開啟和關閉之間切換,也就是常說的 ON-OFF鍵控。

ATPC Automatic Transfer Power Control自動發信功率控制

技術的要點是微波發信機的輸出功率在ATPC控制范圍內自動跟蹤接手段接收電平的變化而變化。它的優點有可減少對相鄰系統的干擾、減少上衰減問題、減低直流功率消耗、改善剩餘誤碼特性、在衰落條件下使輸出功率額外增加2dB。

AWF All Wave Fiber 全波光纖

消除了光纖1383nm的水峰,這樣就在1350-1450nm波段能增加120多個新的波長(間隔100GHZ)。對於城市接入網的用戶十分有利。

AU Administrative Unit 管理單元

提供高階通道層和復用段層之間適配功能的信息結構。

AUG Administrative Unit Group 管理單元組

由一個或多個在STM-N凈負荷中占據固定位置的、確定位置的管理單元組成。

APD Avalanche Diode 雪崩光電二極體

利用雪崩倍增效應使光電流得到倍增的高靈敏度的探測器。

BA Booster(power) Amplifier 光功率放大器

可補償光復用器的損耗,提高入纖功率的光放大器。

BBER Background Block Error Ratio 背景誤塊比

對於一個確定的測試時間而言,在可用時間出現的BBE數與扣除不可用時間和SES期間所有塊數的總塊數之比。

BR Basic Rate Access 基本速率接入

ITU-T定義為窄帶ISDN的一種介面速率,也稱為2B+D,B信道64K為承載信道,D信道16K為數字信令信道。

Bluetooth 藍牙

一種無線區域網標准,由設備製造商聯合制定的一種覆蓋范圍10M,工作頻段在2.4G的無線區域網標准。

C Band C波帶

即工作波長在1525~1560nm范圍內,帶寬約35nm。

Chirp 啁啾

當單縱模激光器工作於直接調制時,注入電流的變化會引起載流子密度的變化,進而使有源區的折射率指數發生變化,結果使激光器諧振腔的光路徑長度隨之變化,從而導致振盪波長隨時間漂移。一般需要採用外調制技術克服。

C Container C 容器

裝載各種速率業務信號的信息結構,表示為C-n(11,12,2,3,4),我國僅涉及C-12,C-3,C-4。容器的基本功能是完成適配,即碼速調整。

CSMA/C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載波偵聽多址接入/碰撞檢測協議

一種應用於有線區域網的多址接入技術。

CSMA/C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載波偵聽多址接入/避免沖撞協議

由於無線產品不易檢測信道是否存在沖突,因此802.11定義了一種新的協議,即(CSMA/CA)。一方面,載波偵聽--查看信道是否空閑;另一方面,避免沖撞--信道不空閑時,通過隨機的時間等待,直到有新的空閑信道出現時再優先發送,使信號沖突發生的概率減到最小。不僅如此,為了系統更加穩固,802.11還提供了帶確認幀ACK的CSMA/CA。在一旦遭受其他雜訊干擾,或者由於偵聽失敗時,信號沖突就有可能發生,而這種工作於MAC層的ACK此時能夠提供快速的恢復能力。

CNR Carrier to Noise Ratio 載噪比

在沒有經過任何調制之前,載波電平與雜訊電平之比,也作C/N。

CP Cross polarization 交叉極化

兩個天線系統用相同的頻率但一個使用水平極化而另一個使用垂直極化,提高頻譜利用率。

DCF Dispersion Compensating Fiber色散補償單模光纖 是具有大的負色散光纖,這類光纖是針對已敷設的1310nm設計的一種新型的光纖。在G.652光纖中加入一定的色散補償光纖,進行色散補償,以保證整條光纖線路的總的色散進似為零。

DFF Dispersion-flattened Fiber色散平坦光纖

將從1.3um到1.55um的較寬波段的色散,都能作到很低,幾乎達到零色散的光纖。

DR Diversity Receiver 分集接收

分集接收就是將相關性較小的(即同時發生質量惡化的)兩路以上的收信機輸出進行選擇或合成,來減輕由衰落所造成的影響的一種措施。具體又可以分為空間分集、頻率分集、極化分集、角度分集等不同的方式。

DPT Dynamic Packet Transport動態包傳輸技術

這是Cisco公司提出的一種全新的傳輸方法-IP優化的光學傳輸技術。這種技術提供了帶寬使用的高效率、服務類別的豐富性以及網路的高級自愈功能。

ODM Optical Division ltiplexer 光分用器

把多個波長分用到各根光纖中,使信道分離。

DSF Dispersion-Shifted Fiber 色散移位光纖

稱為1550nm性能最佳單模光纖,這種光纖通過設計光纖折射率剖面,使零色散移到1550nm窗口,從而與光纖的最小率減窗口獲得匹配,使超高速超長距離的傳輸成為可能。

DTM Dynamic 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動態同步傳送模式

一種基於高速電路交換和動態時隙分配的新技術。作為第二層的交換/傳輸技術,DTM具有更強的帶寬管理能力,適應光纖帶寬的不斷擴展。

DWDM 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密集波分復用

同一個低損耗窗口的多個光波復用,相對於不同低損耗窗口的光波復用的粗波分復用而言。

DLC Digital loop carrier 數字環路載波

有源光網路,適用於用戶比較密集的地區 。

DXC Digital cross connect equipment 數字交叉連接器

具有一個或多個准同步數字體系(G.702)或同數字體系(G.707)信號埠的,可以在任何埠信號速率(及其子速率)間進行可控連接和再連接的設備。

EA Electricity Absorb Molation電吸收調制器

損耗調制器,工作在調制器材料吸收區波長處,當調制器無偏壓時,該波長處處於通狀態。隨著調制器上偏壓的增加,原來的波長處吸收系數變大,調制器成為斷狀態,調制器的通斷狀態即為光強度調制。

EB Error Block 誤塊

在SDH網路中對於高比特率通道的誤碼性能是以"塊",即通道中傳送的連續比特的集合。當塊內的任意比特發生差錯時,就稱該塊是誤塊。

ECC Embedded Control Channel 嵌入控制通路

傳遞網管信息的嵌入式控制通路,其物理通道是DCC,採用ITU-T G.784要求的七層協議棧。

EDFA Erbium-doped Fiber Amplifier 摻鉺光纖放大器

製作光纖時,採用特殊工藝,在光纖芯層沉積中摻入極小濃度的鉺離子,製作出相應的摻鉺光纖。光纖中摻雜離子在受到泵浦光激勵後躍遷到亞穩定的高激發態,在信號光誘導下,產生受激輻射,形成對信號光的相干放大。EDFA工作在1550窗口。已商用的EDFA雜訊低,增益曲線好,放大器帶寬大,與波分復用(WDM)系統兼容,泵浦效率高,工作性能穩定,技術成熟,在現代長途高速光通信系統中備受青睞。目前,"摻鉺光纖放大器(EDFA)+密集波分復用(DWDM)+非零色散光纖(NZDF)+光子集成(PIC)"正成為國際上長途高速光纖通信線路的主要技術方向。

EDFL Erbium-doped Fiber Laser摻鉺光纖激光器

光纖激光器的一種,其出射光波長落在1550nm窗口,由摻餌光纖和光泵以及其他相關光路元件,如波長選擇器,偏振控制器,輸入/輸出耦合器等組成光板,具有低閾值,及與光纖通信系統兼容等優點。特別是可調諧環形EDFL具有調諧范圍大,輸出功率高,成為可調諧激光器的主流,其主要類型有拋光型可調諧WDM器件型,DFB型,光纖雙折射調諧型,壓電調諧光纖F-P標准具型等。EDFL適用於大容量長距離光纖通信和WDM系統。

ES Errored Second 誤塊秒

當某1秒具有一個或多個誤塊時,就稱該秒為誤塊秒。

ESR Errored Second Ratio 誤塊秒比

對於一個確定的測試時間而言,在可用時間出現的ES數與總秒數之比。

FEC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前向糾錯

是一種數據編碼技術,傳輸中檢錯由接收方進行驗證,如果有錯則通知發送方重發。它允許從低比特誤碼的編碼數據中重新編碼構成一列無誤碼數據流。

『拾』 計算機網路應用基礎的2009年版

計算機網路應用基礎
作者: 嚴月浩 主編
出 版 社: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8-1
開本: 16開
I S B N : 9787564025250
定價:¥35.00 本書開創性地採用了「按照學生的思維、工程師的實用、教授的嚴謹」理念來編寫和組織教材知識體現結構,由來自6個院校13名一線優秀大學教師參與編寫。書中使用大量圖、表和例子都是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網路現象和普遍使用的網路軟體和設備,配備了大量的習題和答案。
本書共分為理論篇、應用篇、安全篇、實訓篇(獨立成冊)4篇11章,主要介紹計算機網路概論、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區域網技術、廣域網接人技術、Intemet基礎知識,網路操作系統及應用、Windows 2003伺服器的建立、組網技術、常用網路調試與故障調試,網路安全與病毒防護,實訓篇單獨成冊。
本教材適用各個高職及高專院校,計算機相關專業、信息管理相關專業、經濟類相關專業學生教學用書。 基礎篇
第1章 計算機網路概論
1.1 計算機網路的概念
1.1.1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
1.1.2 計算機網路基本組成
1.2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
1.3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1.3.1 按覆蓋的范圍分類
1.3.2 按拓撲結構分類
1.3.3 按傳輸介質分類
1.4 計算機網路的功能與應用
1.5 數據通信技術
1.5.1 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
1.5.2 數據傳輸的編碼和調制技術
1.5.3 數據交換技術
1.5.4 數據傳輸技術
本章小結
習題一
第2章 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
2.1 網路體系結構和網路協議
2.1.1 網路體系結構
2.1.2 網路協議
2.1.3 網路協議的分層
2.2 0S1參考模型
2.2.1 0S1參考模型的概念
2.2.2 0S1參考模型的數據傳輸過程
2.2.3 0S1參考模型各層的功能
2.3 TCP/IP參考模型
2.3.1 TCP/IP模型各層的功能
2.3.2 TCP/IP協議集
2.4 0S1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的比較
2.4.1 0S1參考模型的缺點
2.4.2 TCP,IP參考模型的缺點
2.4.3 一種建議的參考模型
本章小結
習題二
第3章 區域網技術
3.1 區域網概述
3.1.1 區域網的主要特點
3.1.2 區域網的拓撲結構
3.2 IEEE 802區域網標准與乙太網
3.2.1 IEEE 802參考模型
3.2.2 IEEE 802標准
3.2.3 乙太網的概念
3.3 共享式區域網的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3.3.1 帶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控制
3.3.2 令牌環
3.3.3 令牌匯流排
3.4 交換式區域網
3.4.1 交換式區域網的提出
3.4.2 交換機的工作原理
3.4.3 虛擬區域網
本章小結
習題三
第4章 廣域網接入技術
4.1 廣域網技術概述
4.2 常見的廣域網接入技術
4.2.1 公用電話交換網(PSlN)
4.2.2 數字數據網
4.2.3 綜合業務數字網
4.2.4 數字用戶線路
4.2.5 公用分組交換網
4.2.6 幀中繼
4.2.7 衛星通信技術
本章小結
習題四
第5章 Internet基礎知識
5.1 Internet概述
5.1.1 Internet的定義與組成
5.1.2 Internet物理結構與TCP/IP
5.2 Internet地址結構與域名
……
應用篇
第6章 網路操作系統及應用
第7章 Windows伺服器的建立
第8章 組網技術
第9章 常用網路調試與故障調試
安全篇
第10章 網路安全
習題參考答案
參考文獻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網路調制編碼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何謂計算機網路 瀏覽:475
普通大學生網路安全專業 瀏覽:449
電腦搜到網路但是連不上 瀏覽:465
用移動網路打游戲為什麼這么卡 瀏覽:699
蜜罐網路軟體 瀏覽:60
華為網路連接較差請稍後再試 瀏覽:104
長安汽車75plus怎麼連接網路 瀏覽:855
加強網路工作的重點是什麼 瀏覽:231
網路學習哪個方向最好 瀏覽:505
海爾電視網路連接正常卻上不了網 瀏覽:448
網路平台立案怎麼辦 瀏覽:958
電子商務和網路營銷哪個專業好 瀏覽:842
為什麼連接熱點時網路拒絕接入 瀏覽:978
網路機頂盒如何連接wifi 瀏覽:932
有線網路換成無線wifi 瀏覽:992
651網路連接不上路由器 瀏覽:965
ysl有什麼網路含義 瀏覽:251
騰達路由器網路差怎麼回事 瀏覽:527
網路講師去哪個平台 瀏覽:851
創維健康wifi王無法連接網路 瀏覽:362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