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計算機網路OSI參考模型
OSI是網路界的法律,主要目的是實現各廠商設備的兼容操作 OSI每層功能及特點
1、物理層:其作用是傳輸BIT信號,典型設備代表如HUB(集線器)。
2、數據鏈路層:包括LLC和MAC子層,LLC負責與網路層通訊,協商網路層的協議。MAC負責對物理層的控制。本層的典型設備是SWITCH(交換機)。
3、網路層:本層的作用是負責路由表的建立和維護,數據包的轉發。本層的典型設備是ROUTER(路由器)。
4、傳輸層:本層將應用數據分段,建立端到段的虛連接,提供可靠或者不可靠傳輸。
5、會話層:本層負責兩個應用之間會話的管理和維護。
6、表示層:本層解決數據的表示、轉換問題,是人機之間通訊的協調者,如進行二進制與ASCII碼的轉換。
7、應用層:本層是人機通訊的介面。典型的應用程序如FTP、HTTP等。
2.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OSI體系結構模型和TCP/IP體系結構模型的內容及其特點
OSI(開放系統互聯模型)分7層,
而TCP/IP模型一般分四層或五層(最底層網路接入層可以分為兩層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
現在網路層次術語仍然使用OSI模型所定義的層次結構,
但現在建立的大多數網路所使用的網路標准和協議是根據TCP/IP模型的。
OSI是早期的網路模型,相比較TCP/IP模型更符合現在的網路結構。
3.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osi參考模型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縮寫,意為開放式系統互聯。 一般都叫OSI參考模型,是ISO(國際標准化組織)組織在1985年研究的網路互聯模型。該體系結構標準定義了網路互連的七層框架(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即ISO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在這一框架下進一步詳細規定了每一層的功能,以實現開放系統環境中的互連性、互操作性和應用的可移植性。[
4. 計算機網路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初級的計算機網路模型。此階段網路應用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這個階段的網路嚴格說來仍然是多用戶系統的變種。美國在1963年投入使用的飛機定票系統SABBRE-1就是這類系統的代表。
第二階段:在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基礎上,實現了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完整的計算機網路。此階段網路應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網路數據共享和網路硬體設備共享。這個階段的里程碑是美國國防部的ARPAnet網路。目前,人們通常認為它就是網路的起源,同時也是Internet的起源
第三階段:計算機解決了計算機聯網與互連標准化的問題,提出了符合計算機網路國際標準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 RM)」,從而極大地促進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此階段網路應用已經發展到為企業提供信息共享服務的信息服務時代。具有代表性的系統是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NSFnet。
第四階段:計算機網路向互連、高速、智能化和全球化發展,並且迅速得到普及,實現了全球化的廣泛應用。代表作是Internet。
(4)計算機網路最初的模型是什麼擴展閱讀:
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這個新型網路必須滿足一些基本要求:
1:不是為了打電話,而是用於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送。
2:能連接不同類型的計算機。
3:所有的網路節點都同等重要,這就大大提高了網路的生存性。
4:計算機在通信時,必須有迂迴路由。當鏈路或結點被破壞時,迂迴路由能使正在進行的通信自動地找到合適的路由。
5:網路結構要盡可能地簡單,但要非常可靠地傳送數據。
根據這些要求,一批專家設計出了使用分組交換的新型計算機網路。而且,用電路交換來傳送計算機數據,其線路的傳輸速率往往很低。
因為計算機數據是突發式地出現在傳輸線路上的,比如,當用戶閱讀終端屏幕上的信息或用鍵盤輸入和編輯一份文件時或計算機正在進行處理而結果尚未返回時,寶貴的通信線路資源就被浪費了。
雖然網路類型的劃分標准各種各樣,但是從地理范圍劃分是一種大家都認可的通用網路劃分標准。按這種標准可以把各種網路類型劃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和互聯網四種。
區域網一般來說只能是一個較小區域內,城域網是不同地區的網路互聯,不過在此要說明的一點就是這里的網路劃分並沒有嚴格意義上地理范圍的區分,只能是一個定性的概念。下面簡要介紹這幾種計算機網路。
這些非性能特徵與前面介紹的性能指標有很大的關系。
(1)費用
即網路的價格(包括設計和實現的費用)。網路的性能與其價格密切相關。一般說來,網路的速率越高,其價格也越高。
(2)質量
網路的質量取決於網路中所有構件的質量,以及這些構件是怎樣組成網路的。網路的質量影響到很多方面,如網路的可靠性、網路管理的簡易性,以及網路的一些性能。但網路的性能與網路的質量並不是一回事,例如,有些性能也還可以的網路,運行一段時間後就出現了故障,變得無法再繼續工作,說明其質量不好。高質量的網路往往價格也較高。
(3)標准化
網路的硬體和軟體的設計既可以按照通用的國際標准,也可以遵循特定的專用網路標准。最好採用國際標準的設計,這樣可以得到更好的互操作性,更易於升級換代和維修,也更容易得到技術上的支持。
(4)可靠性
可靠性與網路的質量和性能都有密切關系。速率更高的網路,其可靠性不一定會更差。但速率更高的網路要可靠地運行,則往往更加困難,同時所需的費用也會較高。
(5)可擴展性和可升級性
網路在構造時就應當考慮到今後可能會需要擴展(即規模擴大)和升級(即性能和版本的提高)。網路的性能越高,其擴展費用往往也越高,難度也會相應增加。
(6)易於管理和維護
網路如果沒有良好的管理和維護,就很難達到和保持所設計的性能。
5.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是如何劃分的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1、第一階段: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初級的計算機網路模型。此階段網路應用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這個階段的網路嚴格說來仍然是多用戶系統的變種。
2、第二階段:在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基礎上,實現了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完整的計算機網路。此階段網路應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網路數據共享和網路硬體設備共享。這個階段的里程碑是美國國防部的ARPAnet網路。
3、第三階段:計算機解決了計算機聯網與互連標准化的問題,提出了符合計算機網路國際標準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 RM)」,從而極大地促進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此階段網路應用已經發展到為企業提供信息共享服務的信息服務時代。
4、第四階段:計算機網路向互連、高速、智能化和全球化發展,並且迅速得到普及,實現了全球化的廣泛應用。代表作是Internet。
(5)計算機網路最初的模型是什麼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類型:
1、區域網
(Local Area Network;LAN) 通常我們常見的「LAN」就是指區域網,這是我們最常見、應用最廣的一種網路。區域網隨著整個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提高得到充分的應用和普及,幾乎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區域網,有的甚至家庭中都有自己的小型區域網。
2、城域網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這種網路一般來說是在一個城市,但不在同一地理小區范圍內的計算機互聯。城域網多採用ATM技術做骨幹網。ATM是一個用於數據、語音、視頻以及多媒體應用程序的高速網路傳輸方法。
3、廣域網
(Wide Area Network;WAN) 這種網路也稱為遠程網,所覆蓋的范圍比城域網(MAN)更廣,它一般是在不同城市之間的LAN或者MAN網路互聯,地理范圍可從幾百公里到幾千公里。
4、互聯網
互聯網,英文是internet,又稱國際網路,屬於傳媒領域。指的是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路。互聯網始於1969年美國的阿帕網。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聯網,而Internet則特指網際網路。
6. 世界上最初的計算機網路是什麼
ARPANet也稱阿帕網,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質意義上的計算機互聯網的雛形
ARPANET在不斷地壯大。1970年的ARPANET已初具雛形,並且開始向非軍用部門開放,許多大學和商業部門開始接入。但是它只有四台主機聯網運行,甚至連區域網(LAN)的技術也還沒有出現。也許,當時的那種聯網在今天看來實在是太初級了。當時用作介面機的Honeywell DDP516型小型機的內存只有12K。
7. 求解osi七層模型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
OSI七層模型的最初的目的是定義網路互聯的基本架構,但實際使用中並沒有完全遵循它的結構,對於計算機網路已經比較成熟的當今來說,他也只是一個計算機網路學習者學習網路的一個模型和實際工作中做為一種排錯的參考模型。對於原理一二句話說不清。
各層功能是這樣的,從上往下依次為:
第七層:應用層 數據 用戶介面,提供用戶程序「介面」。
第六層:表示層 數據 數據的表現形式,特定功能的實現,如數據加密。
第五層:會話層 數據 允許不同機器上的用戶之間建立會話關系,如WINDOWS
第四層:傳輸層 段 實現網路不同主機上用戶進程之間的數據通信,可靠
與不可靠的傳輸,傳輸層的錯誤檢測,流量控制等。
第三層:網路層 包 提供邏輯地址(IP)、選路,數據從源端到目的端的
傳輸。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幀 將上層數據封裝成幀,用MAC地址訪問媒介,錯誤檢測
與修正。
第一層:物理層 比特流 設備之間比特流的傳輸,物理介面,電氣特性等。
然後我找了個簡單的傳輸圖片有助於你去理解。
每層往細了說那可就多了,有什麼不懂可以追問,望採納。
8. 計算機網路OSI模型是怎樣工作的
O S I 模型的第三層,其主要功能是將網路地址翻譯成對應的物理地址,並決定如何將數據從發送方路由到接收方。
網路層通過綜合考慮發送優先權、網路擁塞程度、服務質量以及可選路由的花費來決定從一個網路中節點A 到另一個網路中節點B 的最佳路徑。由於網路層處理,並智能指導數據傳送,路由器連接網路各段,所以路由器屬於網路層。在網路中,「路由」是基於編址方案、使用模式以及可達性來指引數據的發送。
網路層負責在源機器和目標機器之間建立它們所使用的路由。這一層本身沒有任何錯誤檢測和修正機制,因此,網路層必須依賴於端端之間的由D L L提供的可靠傳輸服務。
網路層用於本地L A N網段之上的計算機系統建立通信,它之所以可以這樣做,是因為它有自己的路由地址結構,這種結構與第二層機器地址是分開的、獨立的。這種協議稱為路由或可路由協議。路由協議包括I P、N o v e l l公司的I P X以及A p p l e Ta l k協議。
網路層是可選的,它只用於當兩個計算機系統處於不同的由路由器分割開的網段這種情況,或者當通信應用要求某種網路層或傳輸層提供的服務、特性或者能力時。例如,當兩台主機處於同一個L A N網段的直接相連這種情況,它們之間的通信只使用L A N的通信機制就可以了(即OSI 參考模型的一二層)。
9. OSI參考模型的歷史基於怎樣的發展歷程提出的,提出前和提出後網路的改變是什麼
在在計算機網路產生之初,每個計算機廠商都有一套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的概念,它們之間互不相容。為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79年建立了一個分委員會來專門研究一種用於開放系統互連的體系結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簡稱OSI,"開放"這個詞表示:只要遵循OSI標准,一個系統可以和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OSI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連接。這個分委員提出了開放系統互聯,即OSI參考模型,它定義了連接異種計算機的標准框架。 OSI參考模型分為7層,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各層的主要功能及其相應的數據單位如下: · 物 理 層(Physical Layer) 我們知道,要傳遞信息就要利用一些物理媒體,如雙紐線、同軸電纜等,但具體的物理媒體並不在OSI的7層之內,有人把物理媒體當作第0層,物理層的任務就是為它的上一層提供一個物理連接,以及它們的機械、電氣、功能和過程特性。 如規定使用電纜和接頭 的類型,傳送信號的電壓等。在這一層,數據還沒有被組織,僅作為原始的位流或電氣電壓處理,單位是比特。 · 數 據 鏈 路 層(Data Link Layer) 數據鏈路層負責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線路上,無差錯的傳送以幀為單位的數據。每一幀包括一定數量的數據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和物理層相似,數據鏈路層要負責建立、維持和釋放數據鏈路的連接。在傳送數據時,如果接收點檢測到所傳數據中有差錯,就要通知發方重發這一幀。 · 網 絡 層(Network Layer) 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將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數據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信息-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 傳 輸 層(Transport Layer) 該層的任務時根據通信子網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網路資源,並以可靠和經濟的方式,為兩個端系統(也就是源站和目的站)的會話層之間,提供建立、維護和取消傳輸連接的功能,負責可靠地傳輸數據。在這一層,信息的傳送單位是報文。 · 會 話 層(Session Layer) 這一層也可以稱為會晤層或對話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數據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為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 表 示 層(Presentation Layer) 這一層主要解決擁護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 · 應 用 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需要以及提供網路與用戶應用軟體之間的介面服務。 OSI中的若干概念 上面我們簡單的說明了7層體系的OSI參考模型,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常常把上面的7個層次分為低層與高層。低層為1~4層,是面向通信的,高層為5~7層,是面向信息處理的。 開放系統互連是使世界范圍內的應用進程能開放式(而不是封閉式)的進行信息交換。目前形成的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的正式文件是ISO 7498國際標准,又記為OSI/RM,籠統的稱為OSI,我國的相應標準是GB 9387。 為了更好的理解OSI參考模型以及日後更深入的學習OSI的各個層次,我們將先對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闡述, 然後對ISO 7498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進行闡述。 首先,在上面我們已經說起過體系結構的問題,並且已經知道體系結構是抽象的,而實現是具體的。在一般情況下,"系統"是指實際運作的一組物體或物件,而在"OSI系統"這種說法中,"系統"具有其特殊含義(即參考模型),為了區別起見,我們用"實系統"表示在現實世界中能夠進行信息處理或信息傳遞的自治整體,它可以是一台或多台計算機以及這些計算機相關的軟體、外部設備、終端、操作員、信息傳輸手段的集合。若這種實系統和在和其他實系統通信時遵守OSI標准,則這個實系統就叫做開放實系統。但是,一個開放實系統的各種功能都不一定和互連有關,而我們以後要討論的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中的系統,只是在開放實系統中和互連有關的部分,我們把這部分系統稱為開放系統。 好,說了這么半天,我自己都搞暈了。現在我們就來看看ISO 7498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吧。 在OSI標準的制定過程中,所採用的方法是將整個龐大而復雜的問題劃分為若干個較容易處理的范圍較小的問題,在OSI中,問題的處理採用了自上而下逐步求精的方法。先叢最高一級的抽象開始,這一級的約束很少,然後逐漸更加精細的進行描述,同時加上越來越多的約束,在OSI中,採用了圖3-1的三級抽象,這三級抽象分別是:體系結構、服務定義和協議規范,規范也稱規格說明。 OSI體系結構也就是OSI參考模型,它是OSI所制定的標准中最高一級的抽象。用比較形式化的語言來講,體系結構相當於對象或客體的類型,而具體的網路則相當於對象的一個實例。OSI參考模型正是描述了一個開放系統所要用到的對象的類型,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些對象類型與這些關系之間的一些普遍的約束。 比OSI參考模型更低一級的抽象是OSI的服務定義。服務定義較詳細的定義了各層所提供的服務。某一層的服務就是該層及其一些各層的一種能力,它通過介面提供給更高的一層,各層所提供的服務與這些服務是怎樣實現的無關。此外,各種服務還定義了層與層之間的抽象介面,以及各層為進行層與層之間的交互而用的服務原語。但這並不涉及到這個介面是怎樣實現的。 OSI標准中最低層的抽象是OSI協議規范,各層的協議規范精確的定義:應當發送什麼樣的控制信息,以及應當用什麼樣的過程來解釋這個控制信息。協議的規范具有最嚴格的約束。 最後需要知道的是,在制定計算機網路標准方面起著很大作用的兩大國際組織CCITT和ISO。許多問題都是他們共同商議決定的。從歷史上看,CCITT與ISO的TC97工作領域是很不相同的,CCITT原來是從通信的角度考慮一些標準的制定,而TC97則關心信息處理。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通信與信息處理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了,於是通信與信息處理就成為CCITT和TC97所共同關心的領域。CCITT的建議書X.200就是關於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的,它和上面提到的ISO 7498 基本上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