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連接 > 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金鍾

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金鍾

發布時間:2022-11-01 07:05:32

① 中科院大咖聊中國創造:深空深海深藍深

出品:中國科普博覽 SELF格致論道講壇

沒錯!又到了一月一期的中科院SELF講壇活動總結!(這次很牛掰)

昨天10月30號,wuli講壇發了個大招,一口氣邀請了6個高大威猛的男神!他們的演講主題包攬了天上、地下、深海、生命科學,這幾個關系人類未來發展的重要話題!

本次「SELF格致論道」活動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與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共同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特別支持,吸引了來自網易科技、一點資訊、觀察者網、今日頭條、騰訊精品課、鳳凰視頻、網易公開課、騰訊科技、手機人民網、新浪科技、環球科技、優酷教育、環球科學、喜馬拉雅FM、瞭望智庫等多家媒體的強烈關注。特備感謝網易新聞、網易科技對活動直播的大力支持!

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的公益講壇,每月一期。SELF是Science, Ecation, Life, Future的縮寫,提倡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嘗試打破過去純粹以「知識傳播」為主的科普形式,專注於思想的傳播,力圖從思想的源頭上促進公眾參與科學的積極性,打造具有中國科學院特色的、融合創新、科學與人文關懷並存的公益演講品牌。

② 中科院研究所有哪些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考研試題

鏈接:https://pan..com/s/12ERlBf8DiPYRbyERmmRUXA

提取碼:mby6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來自網路網盤超級會員v1的分享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③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的歷史沿革

1989年8月 國家計委組織專家對世界銀行貸款項目「中國國家計算與網路設施」(簡稱NCFC,國內稱為「中關村教育與科研示範網」)項目進行投標評審,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參加投標,中國科學院中標。自此,開始啟動NCFC建設。
1990年5月 中國科學院批復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中心成立,掛靠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
1990年11月 國家計委批復NCFC立項,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中心承擔建設任務。
1993年11月 NCFC主幹網網路開通並投入運行。 1994年4月 NCFC網路與美國Internet互聯成功,中國與Internet實現了全功能的網路連接,並投入運行,這是我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
1994年5月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中心在國內設置了CN域名伺服器,對中國用戶進行域名注冊登記,並管理和運行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
1995年3月 為統一組織NCFC和「科學資料庫及其信息系統」兩大工程任務的建設和服務,加強網上信息資源建設和便於對國家重點工程的運行管理,經國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CNIC)」。1995年3月24日,中科院轉發國家科委批文。1996年12月13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文,1997年1月11日中科院轉發中編委批文。
1996年2月 中國科學院決定正式明確將以NCFC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科學院互聯網路命名為「中國科技網(CSTNET)」。

④ 中科院將攜手科技企業為「中國科技雲」提速

牽頭建設「中國科技雲」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6日在北京與兩家科技企業簽約合作,宣布共同成立「中國科技雲技術發展研究院」,以進一步提速「中國科技雲」的建設與發展。

2017年12月,「中國科技雲」建設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正式啟動。2018年4月,「中國科技雲」門戶上線發布,正式擔負起服務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內容來源:鳳凰網

⑤ Internet的發展、接入與信息服務

一、什麼是Internet

Internet,曾被譯為「國際互聯網」、「國際網」等,現在我們稱為「網際網路」,它是以美國ANSNET為主幹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主幹網通過接入Internet主幹網而連入Internet,從而構成了一個全球范圍的互聯網路。Internet就是將世界各個地方已有的各種廣域網和區域網連接起來,形成一個跨越國界范圍的龐大的互聯網路。它實際並不是「一個」網路,而是將成千上萬個不同類型的網路連接起來,因此有「計算機網路的網路」之稱。

二、Internet的產生和發展

1.Internet的雛形——ARPAnet的誕生

Internet,這個人類歷史上如此偉大的工程,究竟誕生在什麼時候,各界說法不一,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說它誕生於1969年10月29日,以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出資建成的ARPAnet上UCLA(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第一節點與SRI(斯坦福研究院)第二節點的連通,實現分組交換技術的遠程通訊作為正式誕生的標志。最初只有分布在四所大學的四台計算機接入,到1972年時,ARPAnet網上的網點數已達40多個。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隨著ARPAnet的發展,成功設計了TCP/IP協議,解決了異種網路的互聯。到1983年ARPAnet被分解為ARPAnet(民用網)和MIL NET(軍用網)。這使ARPAnet的公用部分從其軍用部分分離出來,而同年1月1日起,在ARPAnet中,NCP協議全面終止,所有參與ARPAnet的網路全部轉向TCP/IP協議。當時的Internet被定義成連接到ARPAnet的基於TCP/IP協議的網路。

2.NSFNET的形成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簡稱NSF)於1985年首先將全美五大超級計算機中心利用通信干線連接起來,在1986年建成了NSFNET主幹網,逐漸成為全美最大的TCP/IP網路,從而取代ARPAnet成為了Internet的主幹網。

3.美國國內互聯網的形成

在1990年以前,NSF網路主要用於教育與科研。隨著WWW的產生和發展,計算機網路迅速發展到了金融和商業部門,美國政府已無法提供巨資資助Internet主幹網。

1990年ARPAnet停止運作的同時,由IBM、MCI、MERIT三家公司組建了ANS(advanced network and services)公司,建成了更快速的 ANSnet 主幹網,並逐漸取代了 NSFNET(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運作)成為目前的Internet主幹。

4.Internet的全球化

1995年,ANSnet轉為民間公司經營,這一年被稱為Internet年。

由於Internet的開放性以及它很強的信息資源共享和交流能力,它從形成之日起就吸引了很多的用戶。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214個國家和地區連入Internet,到2005年年底,全球網上用戶已超過10億。

5.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

Internet在我國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7—1993)是與Internet電子郵件連通

1987年9月14日,錢天白教授發出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

此後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相繼實現了與Internet的電子郵件連通。

第二階段(1994至今)與Internet的全功能TCP/IP連接

1994年4月,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通過64 Kbps的國際專線連入美國,開通路由器,標志著我國正式全功能加入Internet。自1994年4月初我國正式加入Internet,成為第71個成員單位以來,入網用戶飛速增長,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網上調查,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國接入Internet的用戶數已達1.37億。

我國已建成了國內互聯網,目前建成的有十大網路主幹。其中非營利單位有四家:中國科技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和中國長城互聯網。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都擁有獨立的國際出口,它們的國際出口帶寬總和已達到256,696 M,連接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其中各個主幹國際出口帶寬(以下數據來源於CNNIC發布的網上調查)如表6-2所示。

三、Internet的工作方式和特點

Internet好比一個貨運中心,當Internet傳輸數據或信息時,它會先在貨物里裝入集裝箱單(TCP協議),然後將它們分解,並在每個包中裝入一張單條(IP協議)。分解後的貨物經過的第一個「路口」就是路由器,它的作用就是檢查這些單條,確定無誤後就讓這些包走不同的路。上路後它們就根據單條(IP協議)上所記載的收信人的名稱地址,往收信人的地址送去。當所有的包都送到後,就按照集裝箱單(TCP協議),把它們重組成原來的模樣,文件的傳送就這樣完成了。如果在傳輸中其中的一部分丟失了,它就會根據TCP協議重發那一部分的數據,這樣就確保了數據的安全。Internet就是在TCP/IP協議的協調下,高速而有效的工作著。

表6-2 我國各大網路主幹國際出口帶寬

注意:表中「帶寬」是指網路傳輸的速度,通常用「bps」(bit percent second)為單位,即每秒多少二進制位;如56Kbps表示每秒傳輸56千位。而「Bps」(Byte percent second)通常是指每秒多少位元組。

Internet的運作有如下一些特點:

(1)採用了目前在分布式網路中最為流行的客戶機-伺服器模式,用戶在使用Internet的各種信息服務時可以通過安裝在自己主機上的客戶程序發出請求,與裝有相應伺服器程序的主機進行通信從而獲得所需要的信息。每台主機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需要選擇運行不同的客戶程序和伺服器程序。凡是裝有伺服器程序的主機均可以對其它主機提供信息服務;凡是裝有客戶程序的主機均可以獲取其它主機所提供信息服務。

(2)採用TCP/IP協議,即傳輸控制協議/網際協議。

(3)靈活多樣的入網方式,這是Internet獲得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任何計算機只要採用TCP/IP協議與Internet中的任何一台主機通信就可以成為Internet的一部分。

(4)把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超文本技術融為一體,體現了當代多種信息技術互相融合的發展趨勢。

(5)收費低廉,Internet的發展獲益於政府對信息網路的大力支持。現在的Internet是非官方的,完全由民間組織管理和經營。

(6)有極為豐富的信息資源,而且多數是免費的。

四、Internet的接入

Internet是一個開放系統,任何一台計算機要想接入Internet,只要以某種方式與已經連入Internet的一台主機進行連接即可訪問Internet上的資源。

1.Internet的接入方式

(1)撥號接入 其主要過程如圖6-4所示。

圖6-4 撥號入網

在電話撥號接入Internet方式中,可以分為模擬終端方式和SLIP/PPP方式。

①模擬終端方式:這種方式將用戶計算機接上數據機(Modem),經公用電話交換網PSTN,通過電話撥號登錄到服務系統,實現與Internet的連接。在用戶計算機上需要一個支持串列通信的模擬終端軟體,當通信時,自己的計算機當作Internet主機的遠程終端。終端用戶沒有IP地址,目前國內上網已經很少用這種方式。

②SLIP/PPP方式:這種方式利用電話撥號上網,上網方式簡單,上網費用低,但速度慢,適合於傳輸信息量小的用戶。目前國內大多數用戶從撥號上網轉移至寬頻上網,寬頻上網已經成為最主要的上網方式。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用戶是採用這種撥號方式接入Internet。

當採用這種方式上網時,是通過通信協議軟體把用戶計算機的串列口(Serial port)模擬成一塊網路通信卡,使用戶計算機能夠與Internet的其他主機系統直接通信。

串列線IP協議SLIP(Serial line internet protocol)和點對點傳輸協議PPP(Point-topoint)在功能上基本相同,SLIP是為在串列電話線上進行TCP/IP通信所開發的最原始的方法;PPP是由SLIP發展而來的。具體選擇哪一種方式,需要看用戶的ISP(網際網路接入供應商)能提供哪一種方式,但對個人用戶而言,國內ISP提供PPP方式更多一些。

在SLIP/PPP方式中,入網用戶的IP地址分配有靜態和動態兩種,大多數SLIP連接均有靜態IP地址。對於PPP連接,可在撥號上網時遠程主機系統為用戶分配一個動態IP地址,直到你與Internet斷開,主機回收IP資源,下次你撥號上網時,又重新分配一個給你。以這種方式上網需事先向提供接入的機構ISP申請IP地址(若採用動態分配則不需申請)、用戶名和口令等,在連接時必須輸入正確的用戶名、口令才能連接成功。

(2)專線接入 其主要過程如圖6-5所示。

一般適用於區域網的接入,區域網內計算機用戶可以通過此專線進入Internet,這種方式上網速度比較快,但價格也比較貴。比較流行的專線接入方式有以下兩種:

①DDN專線接入:DDN是光纖數字電路,速度從128 Kbps到2 Mbps,適合有大量數據傳輸的企業(如銀行、證券公司等)使用。速度快,性能穩定,價格也昂貴,主要面向集團企業。

圖6-5 專線接入

②光纖接入:這種方式傳輸速率目前可達100 Mbps~1000 Mbps,並具有高可靠性,損耗低,確保通信暢通無阻。

(3)寬頻接入 目前寬頻上網已經成為最主要的上網方式,據CNNIC的調查顯示,有近三分之二的用戶採用寬頻接入。寬頻接入方式可分為以下三種:

①ADSL專線接入:ADSL技術即非對稱數字用戶線,就是利用一對電話銅線,為用戶提供上下行非對稱的傳輸速率,上行為低速傳輸,上行傳輸可達1.5 Mbps,下行傳輸可達8 Mbps,但使用區域有限制,客戶端必須在局端的3公里直徑范圍內。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已開通了ADSL,逐漸取代了電話撥號上網,成為用戶上網的首選方式。

②HFC專線接線:這是目前與ADSL最具競爭力的一種寬頻接入,價格與ADSL相當,它是利用有線電視網的Cable modem技術,是一種基於光纖-同軸混合網(HFC)基礎上的一種技術,可在不影響有線電視廣播的頻帶內實現對Internet的接入與訪問,下行傳輸可達10 Mbps~36 Mbps,上行可達512 Kbps以上。目前我國各大城市均建有HFC網。

③小區寬頻(FTTx+LAN):小區內的交換機和終端交換機以光纖相連,採用光纜+雙絞線的方式對小區進行綜合布線,用戶理論上網速率可達10/100 Mbps。這種接入方式的特點在於其可靠性高、穩定性好、計費靈活等,是目前家庭用戶上網速度和質量較為理想的一種上網方式。

五、Internet的信息服務

1.電子郵件E-mail(Electronic mail)

電子郵件是網際網路最重要的服務之一。據有關資料表明,電子郵件E-mail的使用率是最高的,是Internet為用戶提供的一種快捷、簡單而又經濟的通信和信息交換方法,不用紙張,即可進行寫信、發信、讀信、回信、轉信。還可傳輸視頻、圖像、聲音等多媒體信息,訂閱各種電子雜志,參與學術討論等。

2.遠程登錄Telnet

遠程登錄是Internet最早最基本的服務功能。它是通過Internet登錄到網路上的另一台主機,分享主機提供的資源和服務,此時用戶計算機作為遠程計算機的終端。

例如,以遠程登錄方式使用Internet上的某台大型計算機處理用戶的海量數據。

3.文件傳輸FTP

在Internet上有許多有價值的信息、資料、公用的免費軟體等,允許用戶無償的復制,文件傳輸FTP服務允許用戶從一台計算機向另一台計算機復制文件。它與電子郵件不同的是,電子郵件對簡簡訊息的傳輸特別有用,而且一般僅限於兩人之間的通信。

例如,用FTP下載最新驅動軟體、免費軟體、上傳網頁等。

4.萬維網WWW(World Wide Web)

萬維網WWW是目前Internet上最為流行、最受歡迎的一種信息瀏覽服務。它是一種基於超文本(Hyper Text)方式的信息查詢工具,用戶通過WWW瀏覽器「所見即所得」的界面,簡便直觀地查詢並獲取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成千上萬台WWW伺服器的信息。除了瀏覽超文本信息外,還能瀏覽多媒體信息。

WWW是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的服務,它的出現被認為是Internet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對Internet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5.新聞組Usenet(又稱Newsgroup)

新聞組是一種利用Internet進行專題討論的國際論壇,到目前為止Usenet仍是最大規模的網路新聞組。用戶可以接收、閱讀別人發到新聞組伺服器上的信息,自己也可發表見解到新聞組伺服器。在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和國外,有著大量的用戶利用新聞組討論問題。

6.電子公告牌BBS(Bulletin board system)

電子公告牌也是Internet上較常用的服務功能之一,是與新聞組類似的另一種服務。用戶可以利用BBS服務與網友聊天、組織沙龍、獲得幫助、討論問題及為別人提供服務。國內有大量的用戶群利用BBS討論問題。在我國還沒有多少人使用Internet時,BBS已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網民。典型的BBS站點有清華大學的「水木清華站」、上海交大的「飲水思源站」等。

7.其他服務

除了上面所介紹的以外,Internet還有其他很多服務,如Gopher服務、Archie服務、Finger服務、WAIS服務、網上尋呼、網上炒股、網路電話(IP電話)、網路游戲、視頻點播(VOD)、網路電視、電子商務(網上購物、網上拍賣等)、網上聊天、網上醫療、遠程教育(如網校)等。

六、Internet網路地址

接入Internet的任何計算機都有一個唯一的網路地址。在使用Internet過程中,通常會遇到IP地址、域名地址。在弄清IP地址和域名地址之前,先了解一下物理地址。

1.物理地址

網路中每台主機都有一個可識別的真實的物理地址,通常是由網卡製造者製作在網卡上的無法改變的地址碼。由於網路技術和標准不同,網卡地址編碼格式也有所不同,例如,乙太網網卡採用48位二進制數編碼作為網卡物理地址。

2.IP地址

若直接採用物理地址作為Internet統一地址,則管理不便,跨網路通信困難;因此,Internet採用由網路層(IP層)通過上層軟體完成「統一」物理地址的方法,IP協議提供一種全網統一的地址格式,在統一管理下進行地址分配,保證一個地址對應一台Internet上的主機,而且這個地址在全網際網路是唯一的。

IP地址採用層次型結構,在邏輯上由兩部分組成,即網路標識(Netid)和主機標識(Hostid)。每個IP地址由32位二進制數組成(4個位元組),為了方便用戶理解和記憶,採用一種叫「點分十進制」的標記法,即將4個位元組的二進制數值轉換為四個十進制數值,每個數值小於255,數值中間用「·」隔開。例如:

二進制IP地址:11011110 10110010 10110100 00011000

用點分十進製表示為:222.178.180.24

每個IP地址按節點計算機所在網路規模的大小和應用的不同分為A、B、C、D、E五類,常用的是前三類,其餘留作備用和試驗用。表6-3列出了IP地址的類別與規模。

表6-3 A、B、C類IP地址空間

3.域名地址

由於IP地址只是一串數字,沒有任何意義,對用戶來說記憶起來十分困難,就像日常生活中,很少用身份證號去識別一個人,而使用姓名更方便。因此,Internet引入域名服務系統DNS(Domain Name System),負責將域名地址轉換為IP地址,Internet上的主機只能識別IP地址。

域名系統採用分層次統一管理,是一種樹型目錄結構。域名地址的格式如下:

主機名.主機所屬單位名.網路名.頂級域名

域名也可以少於或多於四個部分。

頂級域名由國際標准硬性規定,劃分採用兩種模式,即組織模式和地理模式,前七個域對應於組織模式,由3個字母組成;其餘的域對應於地理模式,這類域名代表國家或地區,由兩個字母組成。如表6-4。

表6-4 頂級域名代碼及意義

為加強域名管理,緩解域名資源的緊張,全球域名最高管理機構ICANN 已經於2001年11月作出決議,在傳統的7個頂級域名(com,net,org,e,gov,.mil,int)外,增加7個新的頂級域名。新增加7個新的頂級域名依次是:.biz,.info,.name,.pro,.aero,.coop,.museum。其中前4個是非限制性域,後3個是限制性域,如.aero需是航空業公司注冊,.museum需是博物館注冊,.coop需是集體企業(非投資人控制,無須利潤最大化)注冊。其中前面4個的用途如下:

.biz——用來替代.com的頂級域名,適用於商業公司;(註:biz是business的習慣縮寫);

.info——用來替代.com的頂級域名,適用於提供信息服務的企業;

.name——專用於個人的頂級域名;

.pro——專用於醫生、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員的頂級域名。(註:pro是professional的縮寫)

網路名是第二級域名,表示主機所在單位類型,在我國還代錶行政區域。若代錶行政區域,則由兩個字母組成。例如:bj(北京地區)、cq(重慶地區)、sh(上海地區)、ha(河南地區)等。

主機所屬單位名一般表示所屬域或單位。如:tsinghua表示清華大學、pku代表北京大學、sina表示新浪網公司、swnu表示西南師范大學。

下面是域名與IP地址對照實例:

中國教育科研網的域名地址是www.e.cn,而IP地址為202.112.0.36,屬C類。

北京大學的域名地址是www.pku.e.cn,IP地址為162.105.129.12,屬B類。

清華大學域名地址是www.tsinghua.e.cn,IP地址為166.111.4.100,屬B類。

美國密執安州大學的域名地址是www.msu.e,IP地址為35.9.2.152,屬A類。

從形式上看,一台主機的域名很像IP地址,IP地址用了3個句點分隔4個十進制數,而域名地址是用幾個句點分隔的字元串表示,但是域名的每一部分與IP地址的每一部分間沒有任何關系。

⑥ 中國第一個使用互聯網的人是誰

錢天白。1987年9月20日,錢天白先生通過國際互聯網向前西德卡爾斯魯厄大學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穿越長城,走向世界》錢天白先生為我國互聯網創始人。1990年11月28日,他代表CANET在美國的國際互聯網中心正式注冊了中國的頂級域名CN,他也成為頂級域名CN的行政管理者,標志著中國網路在國際上有了自己的位置。

錢教授之於中國網路事業,就等同於詹天佑之於中國的鐵路運輸事業。是他,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從此揭開了中國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是他代表中國正式注冊登記了中國的頂級域名CN;是他,改變了中國的CN頂級域名伺服器放在國外的歷史,中國的互聯網才能迅速發展到繁榮局面。

(6)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金鍾擴展閱讀

為了推廣Internet,錢天白可以說是不遺餘力。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件輝煌大事以外,他還在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作為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客座研究員、CNNIC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務院信息辦安全專家組成員,他為CNNIC的籌備、運行、管理。

我國第一個域名管理政策法規的制定以及我國信息網路的安全運行作出了重大貢獻。他主持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在Internet中正式注冊並投入正常運行的CANET網路中心。作為我國在Internet中的代表,他負責國際國內網路互連的技術協調工作,同時致力於推動我國國家級科研教育計算機網的規劃建設工作。

⑦ 公鑰理論是什麼

要理解公鑰就要先理解密鑰.在網路上,密鑰定義為一種參數,它是在明文轉換為密文或將密文轉換為明文的演算法中輸入的數據.密鑰分為兩類,一為公鑰,另一中為私鑰.私鑰是自己保留的一個解密數據,而公鑰則是對外公開的.公鑰和私鑰是通過一種演算法得到的一個密鑰對,公鑰加密數據就必須用私鑰解密,如果用私鑰加密也必須用公鑰解密. 至於其他的...似乎滿多的,我就不一一詳解了.畢竟密鑰理論是整個密碼學的基礎.如果要全部詳解,就可以寫本書出來了

⑧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待遇怎麼樣啊

待遇應該不錯吧?我見過幾位,都挺美的樣子,因為我所在單位跟他們有合作

⑨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的國際交流

2000年3月13-16日、12月4日-5日CODATA中委會與美國CODATA委員會分別在華盛頓D.C.和北京舉行了二次合作研討會,雙方達成了共識,簽定會議備忘錄,重點在自然科學數據領域內建立雙邊合作。
2000年5月,CSTNET承辦了2000年中美高級網路研討會(CANS』2000),Internet之父Vinton G Cerf先生和Internet協會兩主席之一的Douglas E Van Houwelling以及時代華納和其他國際著名高等學府的代表均到會祝賀,並發表了精彩的演講。
2002年7月和2004年6月,為了加強兩岸三院信息技術應用的
溝通、交流與合作,構建海峽學術交流的平台,中科院、社科院、中研院的網路中心成功的舉辦了兩屆《兩岸三院信息技術與應用交流研討會》,來自兩岸信息領域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了這兩次會議,會上三方決定將會議作為三院常設性的年會在海峽兩岸輪流召開,,每年一次的會議為兩岸學者相互了解形成了有效的溝通渠道,為兩岸信息領域長期交流構建了穩定的平台,為推進兩岸信息科學領域內的合作搭建了堅實的橋梁;
2002年10月,與澳大利亞Deakin大學在北京聯合舉辦了「第五屆並行處理演算法與結構國際會議(ICA3PP2002)」。來自美國、日本、印度、台灣、香港等國家及地區的80多名專家
與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主要在並行與分布式的計算這兩個領域開展了討論,內容包括結構與演算法、網路與系統應用。
2002年8月在新疆舉辦了「科學資料庫第六屆學術研討會」,並主編出版了《科學資料庫與信息技術論文集(第六集)》。中國科學院內外38個單位的代表和來自美國、日本、韓國,以及台灣地區的特邀嘉賓共124人參加了會議,會議圓滿結束,得到領導和專家的好評。
2002年10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和中國互聯網協會共同承辦ICANN上海會議,這是ICANN會議第一次在中國舉行。
2003年9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舉行了「亞太地區互聯網統計技術研討會」。會議的主要目的式了解互聯網在亞太各地區的發展現狀,並對相關的統計方法進行交流與探討,議題內容涉及到互聯網統計學科的各個方面。來自信息產業部、國家統計局、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國內指明研究機構的專家以及韓國、台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出席了會議。
2004年,CODATA中委會充分利用國際合作的優勢,組織和協調國內相關研究單位和人員參加了一系列國際數據領域的會議和合作,包括CODATA氣體水合物工作組中國地區會議暨研討會;與科技部基礎司等單位共同舉辦了科學數據共享戰略國際研討會。並參加了在德國柏林舉行的CODATA第19屆國際學術會議;組織我國科學家參加亞太地區數據源工作組會議,2004年,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閻保平主任擔任新一屆CODATA亞太數據源工作組主席(2004-2006)。通過舉辦和參加這些會議,展示了中科院在科技數據領域中的工作成果以及國外的最新研究動態,促進和推動我國在數據領域盡快與國際接軌,推進了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促進雙邊可能的合作。
2004年5月在CNIC北京舉辦了PRAGMA第六次會議。來自39個機構的150多名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為期兩天的會議就網格資源、數據網格、網格應用等議題結合PRAGMA的工作進行了充分的研 討,並特別邀請國內主要網格相關項目的負責人和知名專家介紹了中國在網格方面的工作。

⑩ 已證實地球磁北極未來將變成磁南極,那麼地磁倒轉後人類會怎樣

首先 地磁反轉這個現象確實存在, 但並沒有證據顯示 :咱們正在經歷或者即將經歷地磁反轉!(因為關於地磁為何會反轉,至今都沒有統一信服的解釋)

其次 地磁反轉這個事件,人類經歷過,在78萬年前有過一次(人類出現於400萬年前左右,以直立行走為標志),那時人類還沒有進化成現代人,但也沒有發生物種滅絕的可怕的後果。

最後再說假如地磁反轉發生了,會對現代人類 社會 產生什麼影響?

首先由於地磁在反轉的過程中,磁場會減弱,那麼會導致地球抵禦太陽風的能力減弱,而這正是能對現代 社會 產生不利影響的主要一方面,比如無線通訊、航天航空設備、部分地區的電力系統等會出現失靈或者損害;

其次太陽風也會將地球的大氣層吹走一部分,先例就是火星的大氣被太陽風吹走,但那是因為火星的磁場太弱導致的,地球不會有那麼嚴重的後果。

補充: 地球反轉這個現象是早已被證實,科學家利用海洋海嶺岩石的剩磁方向判斷出,地球在這46億年裡,發生過多次反轉事件,最近的一次發生在78萬年前。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已證實地球磁北極未來將變成磁南極,那麼地磁倒轉後人類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首先,雖然地磁場只是一個弱磁場。其強度只有7萬納特,而納特是10的負九次方特斯拉。而一個條形磁鐵的磁場就可能就會達到1個特斯拉,即為地球磁場的上萬倍。但是,由於人類已經適應了地球磁場的強度和方向。如果地球南北磁極倒轉,就會對人類產生巨大的影響。比如人類的方向感就會受到巨大的影響,甚至可能找不到方向。

其次,就是地球磁場的倒轉,會使得各種動物和導航設備等都受到巨大影響。比如你會看到各種動物都迷路了,都在亂走;而各種導航設備也都要以磁場北極為參照。現在情況完全顛倒,因而導航設備也會失靈。這樣帶來的結果是飛機無法起飛,高鐵也無法運行。長途 汽車 也無法正常行駛。因此人類會像失去了雙腿一樣,寸步難行。

磁場反轉話題是一個老梗,已經爭論了許多年了,並沒有確確實實的證據證明其存在。

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磁場反轉是個常態,每50萬年反轉一次,在過去7000萬年中,已經反轉過百餘次。如果這種說法成立的話,磁場反轉就似乎對生態並沒有很大的破壞和影響,否則生態不就50萬年毀滅一次了?

恐龍統治地球近2億年,如果地磁反轉50萬年一次,這期間就反轉了400餘次,豈不滅絕了400餘次?但考古和基因分析似乎並沒發現這種情況。

如果50萬年地磁倒轉一次的說法成立,就得出不會對生態造成重大影響的結論;如果地磁倒轉會對生命造成重大影響,就沒有50萬年倒轉一次的說法。

所以,我們看問題不能孤立的看,只有普遍聯系的看才能得到一個正確的結論。這就是哲學說的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的觀點。

現在,地磁是如何形成的並沒有一個最終的結論,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太陽磁場與地球自轉產生電流有關,也有地球自轉與地心在熔岩下轉動方向速度不一致產生了電流之說。

這兩種說法看起來差不多,實際上主次正好相反。但原理就是一個,地軸就像一根鐵棒,地球就像一個大線圈,是發電機還是電動機效應導致地球產生磁場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

由於月亮的存在,使得地球的自轉相對穩定,因此磁極也相對穩定。如果地球旋轉不穩定,大幅度擺來擺去,磁極就會混亂。因為地球自轉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一個虛擬的,它圍繞著哪個軸心轉,那個軸心就是軸,軸的兩邊就是南北極(實際上地理軸和地磁軸有11.5度的角度偏差)。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地球磁場受太陽磁場變化的牽制,太陽磁場每過3740年就會對調一次,導致地球磁極的對調,會導致生物大面積滅種。但 歷史 記載或考證也沒有發現這種現象,純屬無稽之談。

所以,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表明地球過去有過地磁反轉的情況,也沒有任何理論和證據能夠說明地磁今後一定會反轉。

但地軸並不是豎得筆直的,它與公轉平面有一個66度34分的角度,正是這個角度形成了地球與太陽光照的變化關系,也是地球一年四季的由來。

當然這個無形的地軸也會擺動,叫地軸進動,只是角度不大,因此那根看不見得地軸延長線一直在南北極的上空畫圈圈,這個圈圈每過25800年完成一個閉合,這就導致了北極星會輪流坐莊,並不是一顆恆星終身制。

1200年前當值北極星的是「北極五」,公元1200年至今是「勾陳一」,再過400多年就讓位於「勾陳四」,公元13500年「織女星」將執政北極星,到了公元28000年左右,今天的「勾陳一」又卷土重來。

地軸進動當然也會帶動地磁的擺動,磁場應該會有變化,但這種變化很微小,似乎對人類和生態並沒有多大影響。

如果真正的地磁發生反轉的話,我想首先受到影響的是依靠地磁辨別方向的各種動物禽類,氣候和人類有多大影響,現在不好評估。一些人提出睡覺要按磁力線方向睡怎麼怎麼好,但人類睡覺似乎很少注意這些的,這種說法並無依據。

當然如果地磁消失,肯定對人類和整個地球生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地球將失去保護,太陽風和紫外線會肆意的摧殘生命,大氣也將被太陽風漸漸吹散,這種後果比地磁反轉要嚴重的多。

地磁會消失嗎?誰也不知道,我們只有自祈多福。

時空通訊觀點,歡迎討論點評。

原創作品,版權保護,抄襲可恥,侵權必究。感謝理解支持。

人們都知道,地球是個大磁場。然而,地球的磁場並非亘古不變,它的南北磁極曾經多次對換過位置,這就是所謂的「磁極倒轉」。

早在1906年,B.布倫赫斯就發現法國熔岩的磁化方向與現在地磁場方向相反,初步推測地磁場可能發生過倒轉。1929年,M.松山根據日本、朝鮮等新生代熔岩的研究結果,首先提出了第四紀早期地磁場發生過倒轉。

上世紀50年代,岩石的反向磁化在世界很多地區,如法國、冰島、蘇聯、日本、紐西蘭等地都有所發現。

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所做大量古地磁測量和實驗,進一步證實地磁場倒轉的存在。在全球范圍內,同一年齡的岩石,不論其類型如何,按其剩餘磁化方向所計算出的地磁極性是相同的。這些事實進一步說明,全球性的岩石反向磁化是地磁場倒轉的結果。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地球磁場方向發生這種反反復復的變化呢?科學家們莫衷一是。大多數科學家都相信,地球磁場是地球內部液態鐵質流圍繞著地核中心倒轉產生的。當地球內部的液態鐵流發生某種變化時,就可能導致流動方向的180度倒轉,從而使地球磁場發生倒轉。

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在過去的5億年中,地球發生過數百次地磁極倒轉。僅在近450萬年裡,就可以分出4個磁場極性不同的時期。有兩次和現在基本一樣的「正向期」,有兩次和現在正好相反的「反向期」。而且,在每一個磁性時期里,有時還會發生短暫的磁極倒轉現象。

地球的上一次磁極倒轉發生在78萬年前,它的過程持續了7000年左右的時間。

一種被多數科學家接受的觀點認為,地球磁極在倒轉過程中,磁場強度會迅速衰減,換句話說,如果地球磁場強度持續衰減,很可能就預示磁極倒轉即將到來。

有報道稱,地球磁場正在持續衰減,現在的地磁強度比100年前降低了約10%。但也有科學家指出,如果放在萬年時間尺度上,這種減弱已多次出現,而且這次降低是從比正常值高的情況下往下降的,所以這次強度降低不能理解成是地磁極將要倒轉的證據。換句話說,磁極倒轉一定伴隨著磁場強度的減弱,但磁場強度的減弱不一定意味將要倒轉。而且目前磁場的強度與 歷史 上的低值比較的話,還要高出很多,屬於正常波動。

那麼,如果真的出現地球磁極倒轉,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專家們指出,最大的災難莫過於強烈的太陽輻射。平時,這些宇宙射線在太空中就被地球磁場屏蔽了。然而地球兩極倒轉過程中一旦地球磁場消失,這些太陽粒子風暴將會猛擊地球大氣層。一些低軌道人造衛星也將完全暴露在太陽電磁風暴的吹打中,不久就會被完全摧毀。另外,許多靠地球磁場導航的生物,諸如燕子、羚羊、鯨魚、鴿子和趨磁性細菌等,都會迷失方向。

不過,盡管地球磁場對宇宙射線會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但保護人類和地球生命免受宇宙射線襲擊的主要還是大氣層。

至少,地球已經經歷了無數次磁極倒轉,並沒有給地球生物帶來什麼滅絕性影響。比如,在恐龍存在的1.6億年間,至少曾歷經3次北極變成南極,南極變成北極,但至少沒有導致恐龍的滅絕。

人在自然面前真的是渺小的,如果未來某一天,地球磁極發生的反轉,在這個過程中地球磁場在相長一段時間內消失了,肯定會給人類文明帶來巨大影響,人們會被迫做出種種應對和改變,但滅絕是不至於的。

關於地球磁極要倒轉的言論隔段時間就會在網路上涌現,2012年的時候甚至流傳過「地磁倒轉人類將迎末日」的謠言。近日,又有國外媒體稱地磁100年內即將逆轉,會導致輸電網路癱瘓、癌症發病率大增等一系列嚴重後果。

磁極倒轉在 歷史 上的確發生過,將來也會發生。 地球的年齡大約46億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里,曾發生過頻繁的地磁極倒轉,即地磁南極和地磁北極換位。 地球磁極倒轉是科學家在上世紀初發現的,是上世紀最重大的科學發現之一。根據古地磁學的研究, 這樣的磁極性倒轉是幾十萬年尺度發生的事情,距今最近的磁極倒轉發生在78萬年前,在它之前的兩次倒轉分別為距今99萬年前和107萬年前。

磁極倒轉將會對人類有什麼影響呢?

在地球磁場極性發生倒轉前直至新的磁極穩定之前 (倒轉過程),地磁場的強度會衰減,可以減弱到正常值的20%,但只是減弱,不會消失。 如果磁極倒轉並伴有磁強度減弱的話,對太陽風粒子的抵擋、屏蔽作用會降低,那麼就會有更多的高能帶電粒子會進入地球大氣,到達地表。

這對現代 社會 來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強烈地沖擊電離層,可能引起電離層暴,對無線電通信、在軌衛星、航天設備造成損害。對地球生物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靠磁導航的生物會迷失方向,如鴿子迷失方向等,也可能會引起一些生物生命活動中的生理紊亂。

在新地球物理科幻恐怖小說《地心末日》里,藝術家以地磁倒轉為設想,繪出這樣的一幅景象: 鳥類迷失方向,人類生活在頻繁的輻射報警中。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搜索觀看!

太陽系中飄,哪有不挨刀。

圖為NASA模擬火星大氣逐漸被太陽風吹離的過程,這是導致火星大氣壓只有地球0.6%的原因之一。

行走於太陽系的內行星也是不容易,無時無刻,它們都在經受著太陽的「狂風驟雨」——太陽風。

偶爾,太陽還會放大招,這就是無敵神掌耀斑!萬分幸運的是,地球有個金鍾罩——地球磁場!

所以,當你看到美麗的極光感受到浪漫時,你還可以告訴身旁的女友:這其實是地球在與太陽過招, 真正的刀光劍影!

如上,地球磁場真是太重要了!它罩著的不止是你,也不止是我,而是藍色星球上的所有生物。

而現在,地球物理學家們卻說,地磁曾經發生過多次大逆轉,也就是磁北極和磁南極互換位置,這是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無可辯駁!

地磁逆轉的證據

近墨者黑,近磁者磁。

當我們用一根小鐵釘在一塊磁鐵上摩擦幾下後,小鐵釘也就具有了磁性,你能用這根小鐵釘去吸引鐵屑,這就是一個磁化的過程。

而某種材料經過磁化到飽和以後,撤去外加磁場,這種材料在原來的外磁場方向上仍能保持一定的磁化強度,這就是「剩磁」。

剩磁就是證明地磁逆轉最最有力的證據!

地球就是塊「大磁鐵」,它能磁化一切能磁化的物體,包括岩石。

火山噴發時,流出的熔岩冷卻後變成岩石,這些岩石內部,其剩磁的方向也就代表了地球磁場的方向。

調查300萬年前形成的岩石剩磁,我們也就知道了300萬年前地球的磁極方向。

你說,不對!那塊岩石在300萬年的時間里,不知翻滾了多少次,你這不是刻舟求劍嗎?

反駁有效,特別有效!

不過,這里的岩石是不會單獨跳出來掉轉方向的。

動圖來自USGS。

在大洋中有一些帶狀分布的海嶺(洋中脊),帶狀海嶺是下方熔岩的出口。不斷湧出的熔岩從海嶺流出,冷卻後成為堅硬的大洋地殼。而大洋地殼因為不斷受到新湧出溶岩的推擠而向兩旁移動,這就是海底擴展。

顯然,從帶狀海嶺湧出的熔岩冷卻後,它含有剩磁,而其剩磁方向也就代表了地球當時的磁極方向。

如上圖,海底擴張的過程中,新的大洋地殼,其剩磁方向必然指向當時的地球磁極方向。

如上圖,除非地磁曾經多次逆轉,否則,我們再也找不到其他理論來解釋帶狀海嶺兩旁的大洋地殼,為什麼其剩磁方向會頻繁地反向了。

在學術界,沒有人懷疑地磁逆轉,作為普通大眾的我們,也就不用勞神去懷疑了。除非你有恆心,付出十幾年時間去學習和研究後,才能得出自己有價值的看法,而只怕那時,你也只會得出地磁確實會逆轉的結論,同時發出感嘆:此生虧大矣!

逆轉後對人類的影響

地磁逆轉是那些持有強烈末世論的人的「 有力武器 」,他們宣稱,已經找到了過去地磁逆轉和物種滅絕之間的聯系!而且是緊密聯系。

這可嚇壞了無數大媽。

可事實真如此嗎?當然不是,因為這很好證明。

地球誕生於大約45.4億年前,可以肯定的是,自從地球產生磁場以來(至少已有35億年之久),它就已經逆轉了很多次。而科學家們利用同位素測年法測定大洋地殼的年齡後,統計了大約8千萬年內的上百次地磁逆轉,發現逆轉周期沒有規律性,有時幾十萬年逆轉一次,有時上百萬年才逆轉一次。而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大逆轉發生在78萬年前,這次逆轉以兩個地球物理學家的名字來命名,叫「 布容尼斯-松山反轉 」。

恐龍統治地球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在它們的生存年代,地球磁極曾發生多次逆轉,但沒有一次是直接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主流觀點是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是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

現代人類由古猿進化而來,古猿數百萬年前就已存在,如果地磁逆轉會導致物種滅絕,那麼78萬年前的那次大逆轉也會導致古猿滅絕,但是沒有,它們進化成了智人。

當然,我們也絕不能說它對人類就不會產生什麼影響,誰也不敢這么說,畢竟人類文明從未經歷過地磁逆轉。只是,這種影響是可控的,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地磁逆轉不是在一瞬間完成的,不是說指南針今天還指著北呢,明天它就掉頭指向南了。

根據研究,人們認為地磁逆轉的過程長達一千年之久,在這一千年內,人類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和應對。

笨如恐龍、各種鳥以及貓貓狗狗在它們的進化史上都經歷了許多次地磁逆轉,它們沒事,我們也會沒事。頂多就是在逆轉的過程中由於地磁減弱,人造衛星更容易受到太陽風的攻擊而已。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寒木釣萌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 社會 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

我們都知道地球的南磁極在南極點附近,北磁極則距離北極點不遠,磁極雖然沒有與極點重合,但相隔的距離並不是特別遠,不過其實它們的位置並不是固定的,有的時候它們會游移甚至會翻轉,當地球南北磁極倒轉時,這就是所謂地球磁極反轉了。



地球磁極反轉的形成原因很復雜,而且至今科學界沒有統一的解釋,通常認為和地球內部熔岩流動有關。這里不作深入探討,我們只討論一下磁極反轉對地球環境和人類的生活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當地球磁極發生反轉的時候,地球的磁場會相應的減弱,科學家認為屆時地球的磁場強度將只有平時的1/5左右,很顯然,這是地球磁場非常弱的時候,那麼如果這一時刻遭遇到太陽風強風暴的話,將會給地球大氣層帶來破壞性作用,要知道火星曾經也是有大氣層的,其表面大氣壓相當於地球大氣壓的30%左右,但是由於失去了磁場,如今火星表面大氣壓只相當於地球表面大氣壓的0.8%,可見地球磁場對地球大氣層的保護作用有多麼巨大,所以如果地球的磁場減弱為平時的20%,那麼遇到強烈的太陽風暴,地球大氣層高層中的大氣將會被吹走一部分,使得地球大氣層變得稀薄一些。

不過好在通常地球的磁場反轉時間不會太長,那麼只要太陽風暴不是一直的吹拂地球大氣層的話,就不至於會對人類所依賴的大氣環境造成較大的不利影響,所以通常是不必擔心的。

我們都知道太陽的強風暴有時會襲擊地球同步衛星等航天器,也會對靠近極地地區的電力系統造成不利影響,那麼當地球磁場,翻轉變弱的時候,太陽風在這方面的破壞力會更強一些,所以當地球磁場反轉之時,人類的航天器和電力系統或將遭到破壞。

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說某科學機構研究認為地球磁場可能在100年中發生反轉,於是有人說地球磁場反轉甚至會造成人類的毀滅,這是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地球磁場反轉在地球的 歷史 上,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有的時候十多萬年就會發生一次,有的時候則是上百萬年發生一次,最近的一次地球磁場反轉發生在78萬年前,不過在距今99萬和107萬年之前也各發生過一次,這個時候人類已經出現在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種類像現在一樣繁多,然而並沒有發生什麼物種滅絕的事情,所以其實人類是經歷過地球磁場反轉事件的,但並沒有看到多麼不利的情況發生,即便其發生在現在,也不會有多大的破壞力,我們還是放心地工作和生活就是了。

答:假如地球磁極發生反轉,對地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甚至是毀滅性的。

類似地球磁極翻轉的話題,艾伯菌我也在很多地方聽過,說法本身有一定道理,但是可信度還是值得懷疑。據相關資料表明,地球在數十萬年前就曾發生過磁極翻轉。


首先,地球磁極形成的原因,是地球內部處於高溫高壓狀態,物質形成等離子體,而自由電子又趨向於壓力較低的地幔,加上地球自轉,就形成了磁場(電生磁)。

關於磁極反轉的原因,猜測有兩種可能:

(1)地球遭遇劇烈的小行星撞擊,撞擊嚴重影響地球內部的動態變化,就有可能使得地球磁極發生偏移甚至倒轉;

(2)地球內部緩慢的動態變化,也可能使得地球磁極發生周期性位移甚至倒轉,這種變化的速度緩慢,磁極翻轉前地球磁場強度會出現明顯下降;


有相關學者認為,目前地球的磁場正在逐漸減慢,在過去4千年間減弱了近一半,並預測未來會發生第二種情況的磁極翻轉,至於具體時間無法預測,只能說還有數千年。

假如地球磁極發生反轉,猜測可能對地球造成如下影響:

(1)地磁翻轉前的強度大大降低,低緯度(赤道零緯度)地區幾乎完全處於無地球磁場狀態,地球失去了磁場保護,強烈的太陽風將徹底摧毀低緯度下的人造地球衛星,人類通信系統癱瘓;

(2)失去磁場保護的地球,太陽風將狠狠地吹拂著地球大氣層,低緯度下的地球大氣流失嚴重,將會影響整個地球的大氣活動,暴風雨、台風也會席捲全球;

(3)失去磁場保護的地球,臭氧層會被太陽風吹散,強烈的紫外線直達地面,將嚴重影響地球植物的光合作用過程;



(4)失去磁場保護的地球,太陽風的高能粒子直達地面,人類只能呆在厚厚的地下室,地面上的動植物死亡,必將引起一場生物大滅絕事件;

(5)磁極反正,說明地球內部流體發生了劇烈變化,必定影響到地殼的穩定性,到時候火山、地震、海嘯也將更頻繁。

以上,都是對地磁反轉做了最壞的預測,其實地球磁場的翻轉肯定是緩慢變化的,並不會出現突然反轉的情況,那麼地球生物就有足夠時間,通過進化來應對地磁場反轉帶來的負面影響。

比如科學家猜測過去數億年間,地球發生過數百次磁極反轉;但是恐龍照樣統治了地球上億年,人類同樣在地球上生活了300萬年;等磁極反轉完成,地球的保護傘又會撐起來,保護著地球的生命。


地球磁場極其微弱,即便真的發生倒轉也並不會對人體有多麼明顯的影響。



地磁倒轉假說是基於對過去岩石磁化的方向分析得出來的,科學家估計過去地磁曾發生過很多次倒轉現象。特別近年來,地球的磁場一直在慢慢減弱,只有150年前的85%-90%之間,減弱了10%-15%。如果地球磁場繼續降低,那麼千餘年間地球磁場就會衰減到一定程度從而反轉。不過現在的數據並不能夠完全支持地球磁場未來會繼續衰減,有可能地球磁場未來會回升也說不準。



地球的磁場強度平均只有1高斯,部分地球僅僅有0.5-0.6高斯。而一塊普通的磁鐵磁場強度都往往有幾個或者幾百高斯。所以地球這么弱的磁場,即便是消失對人體也沒有明顯的影響或者傷害。大不了找塊磁鐵綁在身上就行。而現在各種電器設備產生的磁場和電磁場,輻射強度都有可能比地球磁場強。而過去發生的多次地磁反轉,也並沒發現出現大規模生物滅絕現象。



不過,雖然地球磁場反轉對人類影響不大,但是可能會對地球造成一些影響,即爾波及人類 健康 。如果磁場完全消失,地球就你能夠阻擋太陽風對地球大氣的「腐蝕」作用,導致地球大氣流逝加快,甚至會出現臭氧空洞,增加紫外線等高能射線量,導致人類癌症發生率上升。當然了,失去磁場保護,地球上面的無線電通信也會收到太陽風的干擾,一些依靠地球磁場定位的設備、鳥類也會迷失方向。不過,總體上這種災害都處於可控范圍內。

地球磁場本質上是電磁場,即電生磁。

地核處溫度與壓力極高,這會導致地核內部流體成為離子體,帶電量不等。原子內部的電子跑了出來成為了自由電子,又由於自由電子傾向於朝著壓力較小的區域——地幔處移動,這就導致了地幔帶負電,地核帶正電。

地球在自轉,且地核、地幔、地殼的自轉不同步,電子的流動產生了電流,電產生了磁場。當然也正是因為地球不同結構自轉速度不一致導致了地磁的偏轉。

我們的地球磁場保護了地球上的生命,但地磁強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僅強度會變化,磁極也會變化,直接來個180°的大偏轉。科學家在研究地質時,已經確定了地球磁場會發生反轉的事實。

在過去的8000萬年間里,地球的磁場已經發生了170多次的磁場反轉,看起來,磁場反轉是個頻繁會發生的事情。

首先地磁倒轉的危害在於在倒轉的過程中磁場會變弱,那麼在那時候,人造的衛星將會受到重創,全球范圍性的停電。能夠造成的影響不會是災難性的,這是因為地球的磁場本身就是一種弱磁場,在偏轉的過程中,強度雖會減弱,但並不會太大,當地球磁場完成反轉後,一切就會恢復原樣的。

所以,地磁反轉並沒有大家聽說的那樣恐怖。再者來說,地磁反轉在千年以內不會發生,而千年以後的人類文明想必會發展到很高的層次了,更不會擔心。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

閱讀全文

與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金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ifi隱形網路 瀏覽:830
哪個設備可以充當網路防火牆 瀏覽:889
自己家的網路網址在哪裡 瀏覽:880
為什麼手機一聽音樂網路就卡 瀏覽:10
計算機網路與應用技術博士就業 瀏覽:760
手機連wifi為啥顯示網路不可用 瀏覽:61
電腦怎麼連接家裡的網路wifi 瀏覽:647
電腦如何設置自己的網路斷網 瀏覽:54
修改家庭的網路密碼 瀏覽:678
炒股軟體沒有網路怎麼回事 瀏覽:661
如何在網上自學網路安全 瀏覽:945
蘋果系統升級時候網路差 瀏覽:659
如何推進網路辦事 瀏覽:164
計算機網路cdma系統 瀏覽:259
哆點網路如何連接 瀏覽:870
移動網路電話如何安裝 瀏覽:408
塘廈網路營銷推廣哪家好 瀏覽:397
蘋果路由器連不到網路 瀏覽:170
安卓手機鎖屏顯示網路異常 瀏覽:381
網路工程師能在哪裡找工作 瀏覽:509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