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社會思潮的6大特點
(1)歷史性。表現為社會思潮總是社會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並帶有該時代的印記,對該時代人們的精神層面、生活層面起著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影響。
(2)區域性。表現為不同國家和地區由於文化背景、生產力水平的差異而生成的各異的社會思潮。社會思潮有國外引進的,也有本土產生的。
(3)群體性。表現為社會思潮在一定階級或階層的人群中得到較為廣泛的傳播與支持,顯現出絕大多數人的共鳴與趨同。
(4)功利性。表現為社會思潮作為一定社會利益集團的一種願望表達,它總是帶有明顯的目的亦即功利色彩,與其利益和要求聯系在一起。
(5)變異性。表現為社會思潮的時效,並非一成不變。當現有思潮與主流意識形態方向一致時,其思潮就能保持、維護、控制在穩定的狀態;反之,就會刺激社會信息反饋機制的調整,迫使意識形態升級換代,以新的面目出現。
(6)癥候性。表現為社會思潮是社會心理和社會情感的表徵,是政治、經濟矛盾運動的直接反映。大量社會潛意識的產生和郁積會蔓延成某種癥候,並以象徵化的符號來宣洩。
社會思潮也可以定義為:經過思想家倡導而在大眾中持續流行,與時代和社會重大問題相關的較系統較集中的那些思想觀點的運動。
Ⅱ 社會網路的特徵有哪些
1、基於「網路」(節點之間的相互連接)構成的一種社會結構;
2、具有個人化與互動性,信息傳播更加自主化、個人化,每個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創造者;
3、社會網路是一對一交流,基於多樣化群體;
4、以朋友為基礎建立關系,較弱的社會控制及轉向其他網路,與其他網路界限模糊;
5、更偏向於私人空間和線上活動,是屬於網路化組織。
6、社會網路具有多變性、不確定性。
(2)社會思潮網路傳播的特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社會網路的發展
社會網路作為一種社會學視角發端於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並在 1960 年代隨著冷戰的開始和西方普遍出現的社會動亂開始在西方廣為發展。
一個多世紀以來,社會科學家都在使用「社會網路」這一隱喻表示不同尺度上的各種復雜社會關系。直到 1950 年代,才開始系統化而自知地使用這一詞彙表示一種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有邊界的社會群體和將人看作分離的個體的社會類別的聯系方式。
Ⅲ 網路傳播有哪些特點
特點:
網路營銷傳播活動就是宣傳網站、提高品牌忠誠力的營銷手段。它具有與傳統傳播方式截然不同的本質特徵:
⑴互動性;⑵即時性;⑶個性化;⑷傳播成本費用低;⑸權利平等性;⑹多元性。
Ⅳ 網路傳播的特點及現狀
傳播的快捷性。網路傳播省略了傳統媒體的印刷、製作、運輸、發行等中間環節,而且網路傳播的內容可以方便地實現刷新,在內容上具有極強的時效性。
Ⅳ 網路輿論的特點
輿情監測類型
一、網路輿情的自由性。
輿情監測類型互聯網是完全開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間,給了所有人發表意見和參議政事的便利,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網路信息的發布者,每個人都有選擇網路信息的自由,通過BBS,新聞點評和博客網站,網民可以立即發表意見,下情直接上達,民意表達更加暢通。由於互聯網的匿名特點,多數網民會自然地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實情緒。因此,網路輿情比較客觀地反映了現實社會的矛盾,比較真實地體現了不同群體的價值。
二、網路輿情的交互性。
小學校園網路輿情信息監測處置機制在互聯網上,網民普遍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意識。在對某一問題或事件發表意見、進行評論的過程中,常常有許多網民參與討論,網民之間經常形成互動場面,贊成方的觀點和反對方的觀點同時出現,相互探討、爭論,相互交匯、碰撞,甚至出現意見交鋒。這種網民之間的互動性實時交流,使各種觀點和意見能夠快速地表達出來,討論更廣泛更深入,網路輿情能夠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觀念和情緒心態。
三、網路輿情的多元性。
網上輿情的主題極為寬泛,話題的確定往往是自發、隨意的。從輿情主體的范圍來看,網民分布於社會各階層和各個領域;從輿情的話題來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輿情來源上看,網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擾的情況下預先寫好言論,隨時在網上發布,發表後的言論可以被任意評論和轉載。
四、網路輿情的偏差性。
由於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一些網路言論缺乏理性,比較感性化和情緒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聯網作為發泄情緒的場所,通過相互感染,這些情緒化言論很可能在眾人的響應下,發展成為有害的輿論。
五、網路輿情的突發性。
網路輿論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個熱點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就可以成為點燃一片輿論的導火索。當某一事件發生時,網民可以立即在網路中發表意見,網民個體意見可以迅速地匯聚起來形成公共意見。同時,各種渠道的意見又可以迅速地進行互動,從而迅速形成強大意見聲勢。
同時,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網路所具有的特性又使得網路輿論的自由化帶來了一系列的消極影響:比如一些網民通過網路散布謠言、披露隱私、進行偏激和非理性的謾罵與人身攻擊。由此可見,網路輿情已然成為影響社會持續有序發展、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因勢利導,提高新形勢下輿情信息的分析能力,及時准確地掌握社會輿情動態,積極引導社會輿論,是網路這一新興媒體所面臨的嚴肅課題與嚴峻挑戰。
Ⅵ 社會思潮的特徵
一、群體性
群體性是指社會思潮並非個人或極少數人的思想反映,而是以一定的利益要求為基礎,以特定的群體為其主體,在相當大的范圍內產生社會影響的思想潮流。一方面社會思潮的形成與發展都是以一定的社會群體為基礎的。僅僅是個人的理論觀點稱不上社會思潮,只有當一種思想認識為廣大人們所流傳,被社會所需要,引起了人們思想和心理上的共鳴,被相當一部分人所接受,即被社會群體認可才能成為社會思潮。另一方面社會思潮是代中表特定群體利益的群體意識。一種社會思潮之所以能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並在日常活動中影響到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在於社會思潮本身反映的就是一定階級、階層或社會群體的利益、要求、願望和理想。
二、復雜多樣性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由於社會生活和社會現實的復雜多樣性,反映特定社會存在的社會意識即社會思潮也必然具復雜性。首先,社會思潮的內容是復雜多樣的,由於社會思潮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當社會上出現的敏感問題以及出現的社會矛盾都會匯聚到社會思潮,使社會思潮容納著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並動態反映社會現實,成為時代社會的縮影。例如,在當代中國,既有積極、進步的社會思潮,如愛國主義思潮、生態主義思潮等等。也有消極、落後的社會思潮,如新自由主義思潮、實用主義思潮、歷史虛偽主義思潮等等。其次,社會思潮的影響是多樣的,其中那些反映時代發展要求,代表社會發展方向的正確的、先進的、革命的社會思潮,可以促進社會進步;反之,那些錯誤的、落後的、反動的社會思潮則會阻礙社會的進步。再次,社會思潮的演進過程也具有復雜性。一種新的社會思潮剛剛出現時,與同時代的其他社會思潮相比力量可能比較薄弱。但是,如果它正確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它的力量就會慢慢壯大,並最終會被廣大社會群體所認可和接受。
三、傳播性
傳播性是指社會思潮以動態的形式反映社會利益關系的思想潮流。傳播史社會思潮的題中之義。一種社會思潮如果要想是自己的思想和理論觀點成為大多數人普遍都接受的一種觀念,即得到社會的認可,那麼,它就必須通過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兩種途徑向大眾宣傳自己的理論觀點。同時,這種理論觀點還必須打破理論和現實的界限,影響和干預到人們的現實生活。
不同的社會思潮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在傳播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情形。符合時代要求和社會需要的社會思潮,其傳播速度很快,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成為在社會上左右其他輿論的力量;不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思潮,其傳播速度則會相對較慢。
四、時代性
社會思潮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和社會現實的反映。社會思潮是時代的產物。當社會發展到某個階段或某個年代,人們在當時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下,形成一些比較流行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即當時社會所需要餓社會思潮。隨著時代發展,科技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隨之發生改變,某種社會思潮也會興起或跌落。社會思潮的興衰起落與時代發展的需要密切相關,有些社會思潮隨著時代的演進在性質上有時也會發生變化,甚至在過去曾經是革命的、進步的社會思想,在後來有可能轉化為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反動的、錯誤的社會思潮。因而,社會思潮,是由社會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具有時代特徵。
五、政治性
政治性是指社會思潮是反映著特定階級、階層間最基本的經濟關系、利益關系的集中表現。社會思潮屬於意識形態領域,其必然反映一定時期中某階級、某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無論何種社會思潮,都是從一定社會的某個階級的實際需要出發,以維護本階級的利益為根本目的。所以,代表某階級的利益問題歸根結底是政治問題。因此,所以社會思潮都帶有政治性。那些具有較強政治性的社會思潮,能從某種程度上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所以影響較大。
六、理論性
社會思潮一般是以一定的理論和學說為基礎,以一種或多種思想體系為核心,它是一種對整個社會存在某個方面比較深刻和系統的理性認識,是在對現實問題進行批評和分析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社會思潮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也具有對現實的否定和對未來理想追求的一面。社會思潮與一般社會心理相比,具有自覺性、穩定性等特點。在社會思潮的形成過程中,理論性是社會思潮的一種內核。
七、可引領性
可引領性是指一個社會中各種社會思潮在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或者說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引領及其制度管理的規范下,其傳播方式、發展方向、社會功能等受到限制,朝著核心價值體系確立的方向轉化和流變。社會思潮的可引領性是針對整個社會思潮而言,不是說可以改變那些錯誤的、腐朽的、反動的社會思潮的性質。對於錯誤的、落後的社會思潮,通過對它們進行批判,削弱社會影響,減少其危害,擴大其進步的、先進的思想對人們的影響。社會思潮的可引領性,也包括改變某些人的信仰、使其拋棄對某種社會思潮的信仰、信念,轉而接受另一種社會思潮。
Ⅶ 網路輿論的特點是什麼
網路輿情的交互性、網路輿情的自由性。
網路輿情是指在互聯網上流行的對社會問題不同看法的網路輿論,是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公眾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熱點、焦點問題所持的有較強影響力、傾向性的言論和觀點。網路輿論則是是各種流行網路輿情的多元化集合。
網路輿情是以網路為載體,以事件為核心,廣大網民情感、態度、意見、觀點的表達、傳播與互動的集合。網路輿情是社會輿情在互聯網空間的映射,是社會輿情的直接反映。傳統的社會輿情存在於民間,存在於大眾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的街頭巷尾的議論之中。
相關信息
輿情是較多群眾關於現實社會及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社會突發事件很容易形成社會輿論焦點和熱點。網民根據自己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理解,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網路論壇等渠道交流自己的看法。
社會突發事件根據其性質、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可分為一般嚴重(Ⅳ級)、比較嚴重(Ⅲ級)、相當嚴重(Ⅱ級)和特別嚴重(Ⅰ級)等四級。突發公共事件的等級劃分可以作為網路輿情的級別劃分的參考。
Ⅷ 網路時代信息傳播有哪些特點
網路時代信息傳播具有平等化的特點,政府形象維護面臨失控的挑戰。互聯網改變了以往政府信息傳播主要由政府掌控的局面。傳統媒介時代,政府相關信息是發布還是不發布,發布多少,如何發布都由政府自己說了算,政府形象塑造權和維護權掌控在政府自己手中。
網路時代信息傳播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政府形象內涵面臨更新和豐富的挑戰。網路時代,信息傳播不僅具有平等化的特點,而且信息傳播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即信息的來源渠道眾多,信息內容所體現的價值取向也是多樣的。
3.網路時代信息傳播具有快捷化的特點,政府形象面臨瞬間受損且難以修復的挑戰。網路時代信息傳播不僅體現出內容豐富化的特點,而且體現在速度上具有瞬間傳播的特點。
Ⅸ 網路傳播的特點
(1)傳播的數字化。網路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高速數據傳遞系統,只傳遞0和1的數字(2) 傳播的互動性。網路公眾通過BBS論壇、QQ聊天室和網路調查等方式實現即時的信息交流、情感溝通。(3)傳播的快捷性。網路傳播省略了傳統媒體的印刷、製作、運輸、發行等中間環節,發布的信息能在瞬間傳遞給受眾,而且網路傳播的內容可以方便地實現刷新,在內容上具有極強的時效性。 (4)信息的大容量。互聯網路實現了在線資源共享,任何資料庫內的信息資源只要聯網,都成為公眾的共享資源。 (5)檢索的便利性。利用搜索引擎或新聞站點等多種檢索方式,可以快速地獲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6)媒體的綜合性。網路綜合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傳播方式,將文字、圖片、聲音、圖像綜合為一體,為公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7)信息的再生性。網路中傳播的信息可以復制或列印,成為個人信息。 (8)傳播的開放性。網路的開放性體現在傳播對象的平等性和傳播范圍的廣闊性。 (9)傳播的選擇性。網路傳播的網站眾多,內容豐富且分工精細,網民選擇范圍極為寬廣,每位網民都可自由選擇適合的個性化網站。
Ⅹ 社會化網路傳播有哪些特點社會化傳播效果如何衡量
社會化傳播這個概念本身並不確切,應該是基於社會化媒體的傳播。社會化媒體是Web2.0時代重要的傳播介質,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社會互動媒體。社會化媒體運用以網路為導向的技術將單向宣傳變為互動對話,形成「多對多」的傳播模式,具有集成化、高度開放化、社區化等特徵。在社會化媒體領域,有兩個關鍵詞:UGC(用戶創造內容)和 CGM(消費者產生的媒體)。社會化媒體體現了社會學、新聞傳播學的屬性,是結合網路技術的實踐發展。目前,最常見的社會化媒體有微博、博客、視頻類網站、社交網站(SNS)、社區論壇(BBS)、維基(wiki)等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