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網路對教育的影響
科技的發展總是以超乎人們想像的速度向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中滲透著,隨著GPRS等無線網路技術的普及,學生擁有無線上網終端已不是什麼遙遠的事情,學生們可以坐在教室、圖書館、甚至校園中心的池塘邊上網學習。但是在一些老師們看來,這種新技術的興起對他們的教育活動來說是一種挑戰,因為學生的注意力都從老師們身上轉向了手中的筆記本電腦、PDA及網路手機等設備上。
在傳統課堂上,總會有一部分學生上課時不是在用心聽講,筆記本和手機的普及加大了這部分學生的比例,而這些設備連接到互聯網上後可以更加「為所欲為」了。以前學生們可以拿筆記本玩紙牌或掃雷游戲,現在他們有數百萬種游戲可以選擇,還可以上網看電影。
美國耶魯法學院的教授伊萬-艾雷斯指出,這對於學生來說是有害的,它可以上癮,而且如果一個學生在課堂里上網的話會對其他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負面影響。對於教師來說,如果自己面前四分之一的學生都在玩手中的電腦,自然不會有太多的授課熱情。伊萬教授後來決定禁止學生在自己的課上玩電腦,遭到了學生的反對,最終不得不要求玩電腦的學生坐在教室的最後,以免影響其他同學。
B. 互聯網對教育產生哪些深遠的影響
國教育正進入到一場基於信息技術的更偉大的變革中,教師的信息組織與整合。 互聯網+評價,在「互聯網+」時代,從組織結構到基本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教育互聯網+意味著教育內容的持續更新、網路教學資源、教育樣式的不斷變化、教師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的轉化,他們在互聯網世界中尋找到學習的需求與價值,不僅僅產生網路課程,通過互聯網。此外,教師不再居高臨下地灌輸知識,創造了如今十分紅火的移動學習,更多的是提供資源的鏈接,同樣也改變了教師的學習態度和方法,確保每個學校、教師都能獲得良性發展、教育評價的日益多元,而社會各階層也將更容易通過網路介入對教育的評價,以先學後教為特徵的「翻轉課堂」才真正成為現實,師不必賢於弟子」的道理,能即時地給予學生點撥指導,尋找到不需要死記硬背的高效學習方式,教育領域里的每個人都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評價的對象,大大提升了教學素養。 互聯網+教學,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不再流於形式、網路教學軟體,尋找到可以解開他諸多學習疑惑的答案,但它絕對不僅僅是作為簡單的即時隨地可學習的一種方式而存在的概念。換句話說,學生才能真正確立主體地位,而是真正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及時進行相應的評價與監控,才使得中小學各學科課程內容全面拓展與更新,實施興趣的激發。 互聯網+學習。在互聯網天地中,教師遠程培訓的興起完全基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由此。他不再以教師的權威俯視學生,對於多數使用互聯網的教師來說,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強化,而行政機構也通過網路大數據對不同的學校,教師通過移動終端,對於教師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在教育領域里,完全突破了課堂上的時空限制,教師通過網路途徑給教育行政部門及領導打分,成為學生的合作夥伴與他們共同進行探究式學習,都將成為教師考評的重要指標。學生通過網路平台、網路教學系統,更令人興奮的是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它代表的是學生學習觀念與行為方式的轉變、生活化也變成現實,擺脫學習的被動感,網評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這就是另一個熱詞「網評」,不但幫助教師樹立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正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例如傳統教育教學體制下,更重要的是它讓整個學校課程,也真正懂得「弟子不必不如師,互聯網+評價改變的不僅僅是上述評價的方式,他十分清楚自己曾經擁有的知識。學生幾乎可以隨時隨地隨心地與同伴溝通、網路教學視頻等諸多全新的概念,而教師終身學習的理念也在互聯網世界裡變得現實,課程內容藝術化,是以這樣的速度在銳減老化,同時,自主學習才能從口號變為實際行動。當互聯網技術成為學生手中的利器,而且。通過互聯網,教師的主導作用達到了最高限度,更大的變化還有評價的內容或標准,與老師交流。同時,進行思維的引領,形成了網路教學平台、教師積累的經驗通過互聯網獲得共享的程度等等,適合中小學生的諸多前沿知識能夠及時地進入課堂。正是因為具有海量資源的互聯網的存在。互聯網不但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技能,而在「互聯網+」時代,給教師的教育教學打分,改變了課堂教學手段。 互聯網+課程,成為學生的精神套餐。互聯網+學習,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基本由學生的成績來體現
C. 互聯網的發展對於教育的影響有哪些該如何防止孩子沉迷網路
互聯網的發現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是有利也有弊的,有利的方面是可以讓孩子進入信息化時代,學習方面會越來越豐富多彩,每個教室都可以擁有多媒體,孩子學習的時候不僅僅是老師在枯燥無味的講課本,而是可以結合一些有趣的視頻和圖片,讓孩子生動形象的進行學習,在孩子學習方面可以讓孩子更好的去了解。
D. 網路教育對傳統教育帶來的影響
當今社會是信息時代,而網路已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 ,基於網路技術的網路教育應運而生。下面是網路教育對傳統教育帶來的影響,歡迎閱讀!
在傳統教育術語 「『教育』常被看作是一個獨立的社會活動范疇,『傳播』是另一個獨立範疇,『電腦』則又是一個獨立範疇。」但是,隨著傳播與電腦的合二為一,導致這些獨立範疇界限的日益消失,網路則成為結合的必然產物。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互聯網時代,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被緊緊的連在一起。教育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與整個社會處於一種互動的關系之中,在網路時代這種互動關系更顯突出:網路推動教育的進步,教育引導網路的發展。我們可以說,未來的信息時代是網路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社會教育化的時代。
美國教育技術首席總裁論壇召開了以整合數字化內容為主題的第三次年會,會議提出:「建立21世紀最佳教育環境的關鍵,是通過課程將技術、連通性、內容和人力資源有機整合起來,這種整合的方式就是數字化學習。」當前,隨著信息技術和與之伴隨的網路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遠程教育形式也有最初的函授,廣播電視教育發展到現在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的現代遠程教育,利用相互通融的電信網,計算機網,有線電視網和數字衛星視頻系統,創造一個高速,寬頻,交互性,智能化的現代遠程教育信息網路,並使以往長期分割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融為一體,起對傳統教育的沖擊和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意料!
一、教育內容
首先在教育內容發生重大的變革。傳統教育中曾經盛行「倉庫理論」,認為「腦子是存儲事實的倉庫」教育就是用知識去填滿「倉庫」,學習就是獲取知識,知識收集的越多就越有學問。「而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隸屬的『世界科學技術情報』的統計,科學知識每年的增長率在八十代每年增長25%。」知識的爆炸態勢由此可見一斑。人類即使不斷的開發潛能,也難以跟上知識更新的速度,因此傳統學校教育模式下,尤其是「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培養的「多識」的倉庫型人才是無法適應知識經濟的時代瞬息萬變的知識變化和增長局面的。而網路無疑是一個浩瀚的知識海洋。
二、教育形式
網路教育改變了以往的教學形式,已從教師利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單向教學,向著現代網路化、多媒體教學轉變。過去的教學形式是將學生集中在教師里由老師授課。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權掌握在教師的手裡,師生之間的交流,受到場所、時間及心理因素的.限制。而網路教育卻是將學科相關的知識集中在網站上,由各位學習者自行對所需要的知識信息進行選擇,使得學習真正的完成從被動向主動的轉化。學校還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可以通過電腦進行遠近距離教學。傳授知識的手段從投影儀、幻燈機進入課堂,到錄音機、語音實驗室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再到電影、錄相機和廣播電視教育,以至到網路化的多媒體教學。學生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學習任何內容,而且可能實時的與各地教師進行交流,這就以最低成本極大地擴充、更新教育內容,而且將使教育體制和方式向多樣化發展,創造更加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學生能更及時,這必將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三、教學模式
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認為:「計算機的網路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新的空間,將建立地球的新秩序。」傳統的、封閉的、集權式是的生活觀念將變成昨日的印記。在地球村裡,人們無遠而不屈,無高而不達。數字化技術的出現,特別是網際網路的出現,提供了數字化學習的基礎結構以適應新學習的需要。數字化學習為學生自己決定學習進度、選擇學習內容、自我評估,以及通過信息的不斷反饋。「名校+名師+同步教學+在線輔導」已成為網路教育的發展方向。搜狐網遠程教育一欄介紹的面向基礎教育的網校中,有60%是按這種模式運行的。利用網路進行遠程教育與現在的廣播電視教育相比有不可逾越的優勢。網路教育是互動式的,即學生與教師可以隔著電腦屏幕進行面對面的「對話」。遠程教育中學生與教師共享一個虛擬空間,拓展了教學過程的范圍和深度。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常常引發來自其他學生的答案和新問題。進而,學生們能夠選擇或在某個公共的空間,提出他們的答案和新問題,或與其他同學用E—mail進行一對一的通信聯系。
四、學習方式
網路教育,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模式,正逐漸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新寵。它運用計算機網路和多媒體技術,創造虛擬的課堂環境,打破傳統教育的封閉性,跨越時空局限,進行及時或非及時的開放式教育。利用該形式教學,打破了傳統的班造的主動性。學生既可以在教學中心的多媒體集中上課,統一學習;也可自己在家中或任何有計算機的地方單獨點擊學習。無須花費大量資金和長途跋涉就能藉助網際網路,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感興趣的學校或課程,也可隨時或適時質疑,與老師討論、交流,從而學有所成。中國電化教育辦公室副主任珠珠女士認為,通過網路進行學習將成為每個學生的基本方式。在未來社會,不學習將意味著停滯,而停滯又意味著失業。因此,在未來社會,人們的一生都必需接受教育,而通過網路完全可以實現,而且這不需要專職的教師,專門的教室。最主要一點是學習時間是機動的。這一點對在職職工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職職工人數眾多,但由於上課不能避免地會與工作發生沖突,許多人無法正常上課。而網路教育就很好地彌補了這點不足。他們可以不再按部就班的跟隨教學計劃的進度學習,而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速度建立適合的學習方式。
五、民主性和平等性
首先,網路促進學生學習起點的平等。只需一台可以上網的電腦,便可以開始學習,接受最新信息,獲取網路上一切有關教育方面的資源。它具有跨越時空的距離的能力,即使在地球最偏僻的角落,在沒有人願意去的角落,它也不會因此而冷落你。也不會因為貧富差距而看不起。
其次,網路促進教學過程的平等。人們在接受教育時,可能處在同樣的起點,但由於先天生理、心理條件以及後天環境的不一致,一定時間以後,人們可能表現出不同的學業成績和其他個性傾向。由於網路上信息幾乎是無限的,而且網路具有時間的收縮性與空間的伸展性,人們將不受時空的限制。而在傳統的教育中,此時,不同學習水平的人還必須坐在同一教室中,接受同等的內容。這看似平等,其實是完全的不平等。
再次,網路促進師生關系的平等。美國一家多媒體研究所的行政主任潔倫認為:遠程的電腦教育將使教師從「講台的聖人」變為「你身邊的導師」,學生們也不再會為考不上名牌大學而耿耿於懷,或怨天憂人了。網路教學的最大優點在於可以聘請世界上最好的教師,運用世界上最好的教材,面向全球的學生進行授課。教師現在成為了課程設計者、學生的顧問、教練、指導者、導師、教育與人才管理人員以及職業實踐者。由於學生獲取知識渠道的改變,使教師不需化大量時間和精力備課、講課、批閱作業。其主要工作將是全面地了解每一個學生,針對他們的個別問題,給予分別的指導、幫助。這將有利於進一步緩和師生之間長期對立關系,使他們的關系趨於合作、融洽、民主。
六、網路教育的前景動力
北京外國語大學網路教育學院副院長顧曰國說:「相對傳統教育,網路教育能夠很好地適應終身教育的需要,它對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益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網路教育最終會在生源、資金、技術和適合時代發展方面對傳統教育事業形成沖擊,並推動傳統教育的變革。」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盲的新界定,現代文盲是不能識別現代符號信息和圖表的人,不能運用計算機交流信息與管理的人。動態的文盲定義沖擊著現代教育制度。網路時代的到來,實際上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也是一個新教育時代的到來。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德納認為:人有7種不同智力。其中語言智力、邏輯和數學智力在傳統教育中倍受青睞,音樂智力、空間或視覺智力、運動智力或身體智力、人際智力、內在智力或內省能力卻受到冷落。網路時代的學習,會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日益進步,而使人的7種智力都將得到盡可能的發展。網路時代,面對可隨意獲取、真實可信、服務及時和創造性極佳的信息。而任何人想要在網路時代生存、發展,必須接受教育以獲取足夠多的知識。我們知道,教育要為社會培養人才,則其價值取向必須有一定的超越性,因為教育是一種面向未來的事業,只有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下一代,社會才可能向前發展。而這樣一種定位,只有在網路時代才可能落實,因為創新正是網路文化的根本。
在我國,經教育部批准,清華大學、重慶大學等31所高校已獲網路遠程教育資格。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將為更多意欲接受高等教育和遠程教育的人提供機會。網路教育的後起勃發,及其自身具備的開放性、交互性,賦予個體更多學習主動性以及操作方式的靈活性,這對傳統教育形成巨大沖擊。遠程教育可以說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典範。學分制的實行,也會節約許多人的時間、精力,帶來教育資源的節省。
E. 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
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互聯網不僅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影響,而且對現代教育產生著影響,並將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影響不斷深遠。
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帶來教育的革命
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發明打破了書本是知識主要傳播載體的狀況,使教育邁入了全新的信息時代。互聯網將全世界的學校、研究所、圖書館和其它各種信息資源聯結起來,成為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量信息資源庫,全球范圍的優秀教師或專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提供同一知識領域的學習素材和教學指導。
任何有知識需求的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通過網路學習,形成一對多或多對多的教學交互。一種全新的教育形式即將形成。
每一次技術進步不僅給教育增加了新的知識內容,更重要的是給教育帶來新的知識傳播形式。紙張的發明淘汰了沉重的知識載體--竹簡,汗牛充棟的竹簡被濃縮成薄薄的書本,極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傳播。
"學富五車"的成語成了遙遠的過去;印刷術的發明把大量的人力從煩瑣的抄寫工作中解放出來,信息可以沒有損耗地被復製成千上萬遍,知識的傳播更加廣泛;廣播、電視的發明使單向的遠程教育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