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網路改變新世界的關鍵詞是什麼

網路改變新世界的關鍵詞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8 21:31:11

㈠ 網路改變著世界作文200字

著名的「發明大王」愛迪生。他一生發明了無數發明,造福了世界,當然,他的每項發明都遭受過失敗,可他為了科學,一直堅持,最為人知的便是他發明的電燈。以前人們只能用蠟燭照明,可是因為電燈的傳播,是我們看到了萬家燈火,明亮閃爍。可他卻是經歷了999次的沉痛失敗的打擊下,用科學的力量,強撐著,發明了這項造福人類,震驚世界的成就,說他是在發明,還不如說是攀登一座世界巔峰,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他?是科學的魔力,這真是一個奇跡,一個人類科學史上的奇跡

㈡ 網路行動能改變世界嗎說明文閱讀

網路行動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讓原本零星的個體行為產生規模效應。網路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改進了集體行動的邏輯。網路行動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設置「議程」。
簡而言之,大眾媒體報道的「大事」和人民群眾心中的「大事」,有著很強的對應關系。媒體沒法決定我們「怎麼想」,但是能告訴我們「該想什麼」。


12月嚴重的霧霾天氣里,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條呼籲刷屏了:
既然無法短期內從根本上解決霧霾,就請給所有學校包括幼兒園安裝可去除PM2.5的新風系統或空氣凈化器,並定期更換濾芯。
往前幾個月,微信朋友圈出現了「人販子一律判死刑」帖,讓網民做出承諾,建議國家修改販賣兒童的法律,買賣孩子的都判死刑。「不求點贊,只求擴散」更讓這一話題迅速發酵,在網路和傳統媒體引發了熱烈討論。
美國白宮在2011年開通了一個請願網站。一項請願只要在一個月內收集到10萬個簽名表示支持,政府就會審議相關請求,並做出回應。中國網民就朱令案、Gmail解封、豆腐腦應該是甜的還是鹹的等等大事小事進行了踴躍的越洋上訪。
以上幾例盡管時間、地點、人物大相徑庭,卻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可歸為網路行動。這個詞泛指各種利用互聯網來推進或影響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保護等公共事務的行為。
互聯網時代,「行動」的門檻變得前所未有的低。點個贊,簽個名,轉發一項倡議,參與一項討論,只要在網路上對某個公共話題付出些微的努力,都可以說是「行動」的一種。正因為它包羅萬象,這一現象也出現了眾多別名,比如「懶漢行動主義」「點擊主義」「鍵盤俠」等等。種種別名雖各有側重,卻都難免帶有嘲謔甚至譴責的意味。

嘲謔的原因之一,是網路行動的動因往往經不起推敲。
給一篇文章點贊前,你真的仔細讀明白了嗎?分享一條捐款鏈接之前,你真的搞清楚錢捐給誰和怎麼花了嗎?就某個話題大發宏論之前,你真的了解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嗎?在參與熱火朝天的網路罵戰之前,你真的抱著開放、理性的心態,為理解對立面的觀點而做出真誠的努力了嗎?
可惜,對一部分網路行動而言,以上答案都是否定的。
在互聯網空間,參與公共事務的行為本身具有了自我標榜的意義。特別是社交媒體,提供了一個半公開的空間,給了普通人一個展示自己的舞台。網民在社交媒體上可以構建一個更積極、更「高大上」的自我。研究表明,大多數人在社交媒體上公開狀態(針對所有好友)和私人消息(只針對特定好友)的內容和語調有明顯不同。前者往往比後者傳遞了更多積極正面的情緒(也就是說,在社交媒體上「裝」是一種必然)。轉發、點贊,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公共參與行動,是一種建構自我形象的過程。當個體的虛榮心和表現欲得到滿足以後,網路行動往往止步於此。
而在匿名的網路社區,參與網路行動的動機則更加多樣。匿名性給了我們一層虛假的保護膜(可以說,真正的匿名性在互聯網上並不存在),在某種程度上可為所欲為。媒體研究者Joseph
Reagle稱,匿名評論是網路世界的「下只角」,在鍵盤後面是各種人性的陰暗面。殊不見,公知大V的微博留言里,俯拾皆是掐架的、泄憤的、寫段子的、傳謠言的、占沙發的、打醬油的、搞行為藝術的、做小廣告的……鍵盤一點,便是刷存在感的方式。

嘲謔的原因之二,是網路行動到底有什麼用?
微信上無數人販子的死刑帖,的確在虛擬空間產生了短暫的轟動效應,但它們對社會現實的改變約等於零。在信息轟炸的今天,網民們的注意力,須臾便會轉向新的事件和訴求。
要推進或影響任何公共事務,需要長期不懈的實際行動。而網路行動者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接地氣」的實際行動。
最可怕的是,參與網路行動後帶來的那一絲自我陶醉和自我肯定,能給網民們「我已經盡過力了」的錯覺,進一步減少了其後續行動的可能性。
巴黎遭遇暴恐襲擊後,一些巴黎民眾在推特上啟用了「#Porte
Ouverte」標簽(法語「開門」),願敞開家門,為處於困境中的遊客提供臨時避難所。在媒體報道下,這一網路行動漸成當時的熱點。這一標簽很快在推特上涌現,淹沒了真正有價值的信息——避難所。這一事例表明,盡管網路行動者的出發點很相似,但對某個行動的多元解讀很可能帶來副作用,甚至反作用。

雖然網路行動的動機不純粹,直接效果不明顯,卻也並非一無是處。
網路行動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讓原本零星的個體行為產生規模效應。
曼瑟爾·奧爾森在他的代表作《集體行動的邏輯》里,提出了著名的集體行動困境:當一件事情的受益者越多,反而越不容易成功。因為個體都有搭便車心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就越不容易為一件事情出力。簡而言之,就是「三個和尚沒水喝」。且和尚越多,挑水的可能性越小。
推進和影響公共事務的努力好比挑水。以往,線下行動費時費力,和尚越多,越難組織和協調。最終的結果往往是絕大部分和尚袖手旁觀,剩下極小一部分承擔大部分的行動成本。投入大,見效慢,很不容易成功。
網路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改進了集體行動的邏輯。原本極高的組織和協調壁壘變得幾乎不存在。喝水問題不變,但行動的方式再不限於肩挑手提,可以給挑水者鼓勁(點贊),動員更多和尚參與(轉發),集資挖井(募捐、簽名)等等,不一而足。當每個人參與的成本趨近於零,斤斤計較個人得失就無從談起。
2015年《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現有網民6.68億,手機網民5.94億。超過九成網民使用QQ、微信等即時通信工具,超過三成使用微博,在如此大的基數下,如果有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的網民,花幾秒鍾參與到一項網路行動中來,規模將是極其驚人的。

網路行動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設置「議程」。何為「議程」?就是大家該討論的事情。
簡而言之,大眾媒體報道的「大事」和人民群眾心中的「大事」,有著很強的對應關系。媒體沒法決定我們「怎麼想」,但是能告訴我們「該想什麼」。
12歲的彝族小女孩木苦依五木,寫了一篇「最悲傷小學生作文」,引發網路熱議。雖然這起事件自始至終飽受質疑,但它把涼山地區的貧困現狀提上了議事日程。
郭美美在微博炫富,引來大量網友對中國紅十字會善款流向的質疑。在傳統媒體紛紛跟進和警方的介入下,紅十字會和郭美美的關系水落石出。
人販子死刑帖在網上廣為流傳,隨後,不少法律專家撰文指出「一律死刑」遠非根除販賣人口這一痼疾的良策。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點贊、轉發、評論、募捐等等網路行動是否能直接推動變革,已經不重要。網民的提議正確與否,可行與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能讓某件「不算個事」的事成為普通民眾和有關部門「該關心的事」。

必須承認,網路行動,特別是中國語境下的網路行動,還有種種不盡如人意之處。
比如網路暴力。在網路社區(特別是匿名的),往往能看到超出正常評論范圍的言行:侮辱性的言論、侵犯當事人隱私權的「人肉搜索」大行其道,有的暴力行為甚至從線上延伸到了線下。
又比如網路謠言。各種各樣的假消息、虛假募捐和網路騙局,層出不窮。又因為社交媒體的傳播特性,使得謠言傳播更快,影響更廣,辟謠更困難。
再比如網上的眾聲喧嘩。翻一翻評論區,真正理性開放的對話依然貧乏。對公共議題的討論往往演變成喊口號式的謾罵。雖然網民們已有了發聲的權力,但大多自說自話,真正的聆聽和說服非常少。由於沒人聽,討論不再是討論,而被迫變成大喊大叫,彷彿聾人的對話。
以上種種問題,盡管廣泛存在,卻不可怕,也並非中國獨有。這是人類和新技術在發展磨合過程中都會經歷的階段,不必因此對網民們責之過苛。
其實,更可怕的問題乃是「行動」的反面,即漠不關心、無所作為。
媒體社會學家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說:「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替代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這在當今中國的媒體生態下,已經更像現實而不是預言。互聯網的泛娛樂化是一個趨勢,微博上粉絲最多的是明星,微信上轉發最多的是雞湯和段子。如果網民們能夠在網上追劇、打游戲、聊八卦、看街拍、刷淘寶的間隙,花一點點時間,關心一下個體之外的公共事務,為把社會變得更好做出一點點努力,也就沒有完全辜負新技術賦予我們的表達和參與的權力。無論這種關心多麼膚淺,努力多麼有限,至少,比不關心、不努力要強。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特別是在中國,由於教育的原因,公民素養先天不足,公共參與的意識還很缺乏。從BBS到論壇社區,再到社交媒體,中國的網民們在技術的快速更新換代中,也在學習和適應著新媒體賦予他們的話語權和參與權。我們有理由相信,假以時日,互聯網法律法規會更加完善,網民群體的公共參與意識也會愈加成熟。

㈢ 我們什麼要科學文明的使用網路什麼認識網路之外的世界填關鍵詞

應該科學文明地使用網路,因為我們每個人在享有權利的同時,應該自覺地履行之義務。

㈣ 調查網路對我們的影響

[摘要] 在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日益交融的社會環境下,人的虛實和諧發展指的是在發展外延上,既要尋求在現實社會場域中的發展,也要謀求在虛擬社會場域中的發展;在發展內涵上,力求人在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中發展各要素與結構得到進一步整合和優化。因此,探討網路化社會視域下人的虛實和諧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必然,也是探索人全面發展的途徑?a href="http://www.studa.cn/">方法。

[關鍵詞] 網路社會;虛實發展;和諧

在日益網路化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已同時生活於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兩種不同社會場域。作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來說,人的虛實和諧發展就是在發展外延上,既要尋求在現實社會場域中的發展,也要謀求在虛擬社會場域中的發展;在發展內涵上,力求人在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中發展各要素與結構得到進一步整合和優化。

一、人的虛實發展內涵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中的人,社會與人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說社會發展就是人的自身發展,兩者的發展是一個雙向的同步發展的統一運動過程。人與虛擬社會的關系是在虛擬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改變、共同發展的關系。
「發展」是一個具有多重意蘊的概念,也是一個現代性的概念,它產生於現代社會,是一個專屬於現代化的概念。劉森林教授認為,嚴格意義上的「發展是指現代社會才具有的一種向著物質富足、科學進步、社會分化、復雜性和完美性逐漸趨於明顯等方向不斷切近的過程。」[1]從廣義來看,發展是指「把已有的可能性發揮出來」,即從潛在到現實,這種意義的發展只強調從潛在到現實的過程,而不管發展的結果,只要將潛在轉變為現實就是發展,而其結果可能比發展前更高級,也可能比發展前低級,從而發展可能是進步,也可以是退步的。從狹義來看,發展是指從潛在到現實的過程,強調其結果必須是比發展前進步的、高級的,並且其過程的合規律性,其結果的合目的性,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從發展的形態來看,發展可能指社會的發展,也可以指人的發展。社會和人的發展兩者是一個雙向的同步發展的統一運動的過程,最終是為了人的發展,即「佔有自己的全面本質」。
人的發展主要是指每一個歷史的具體的人擺脫和超越各種內在和外在的限制與束縛,從而在社會關系、能力、素質與個性等方面所獲得的普遍提高與協調發展的過程與境界。經典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的論述中,實際上包括人的自由發展和全面發展兩個方面,所謂人的自由發展就是要擺脫人在生存中束縛人的各種內在和外在因素,擺脫不自由狀態下生存的境遇,特別是束縛人的外在因子,這種外在束縛實際上就是人的社會關系不夠豐富而導致人在生存過程中受到外在社會因子的束縛,限制人的發展自由。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那裡,人的外在束縛是指舊的強制分工,階級和私有制等導致人的發展是不自由的發展、片面的發展、畸形的發展。這也是馬克思著力要解決的問題,其目的就是優化人的生存環境和空間。自由發展是使人的社會關系得到普遍性和全面性發展。所謂人的全面發展,就是馬克思所指出那樣:「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佔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2]也就是實現「佔有自己的全面本質」的過程。所謂「以一種全面的方式」,指的是發展人的方式和手段應該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多緯度,而不是「單向度」。所謂「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強調的是發展人的前提和條件是「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被異化的人。所謂「完整的人」就是使人成為人,具有人的獨立性、自主性、能動性、自為性等主體特性。「佔有自己的全面本質」是人發展的終極目的。所以,實現人的發展,首先,要使人成為人,成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其次,是以一個完整的人用一種全面的方式去佔有自己全面的本質。
作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虛擬社會的形成與發展,不僅拓展了人的發展外延,而且豐富了人的發展內涵。因此,人的虛實發展實質上包括了兩個基本問題,一是人在虛擬社會中的發展問題;二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又不能局限於虛擬社會的發展,還必須是置於網路化社會環境中人的虛實和諧發展。如果僅限於人的虛擬發展,忽視人的現實發展或者不以人的現實發展為基礎和前提,會導致人的異化發展或片面發展甚至虛化發展。因此,人的虛實和諧發展是指在網路社會背景下作為完整的人以一種自覺、自由、全面的發展方式佔有自己的全面本質。其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人在虛擬社會中的虛擬性與現實性的協調發展;二是人在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中虛實和諧發展。
所謂網路社會背景是指當下社會正處在一個網路化邏輯擴散的社會時代。人總是處的一定社會背景下的具體的歷史的人。離開人所處在社會環境談人的發展,就會陷入抽象研究人的發展的境地。按照卡斯特在《網路社會崛起》的觀點,在網路化社會中網路構成了我們社會新形態,網路化邏輯的擴散實質地改變了生產、經驗、權利和文化過程中的操作和結果。他認為:「網路社會」之「網路」並非專指互聯網(internet),而是指「一組相互連接的節點(nodes),」而「什麼是具體的節點,根據我們所談的具體網路種類而定。」[3]所以,卡斯特所說的網路社會,實質上是作為社會形態的網路化社會,包含當下的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就其整個社會形態本身,與信息社會、後工業社會、信息化社會等名稱是在同一個層面上的。這是我們研究人的虛實發展的基本立足點。
所謂「作為完整的人」至少包含三層意思,其一是具有人之為人的潛在的為人的要素存在;其二是指人的自然性、社會性、精神性內在統一的社會人,是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性、自主性、能動性和自為性的主體存在;其三是指的是同時生活在當下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之中,是一個既現實又虛擬的人,並不是指只生活在其中一個社會環境(現實社會或虛擬社會)中的單一社會環境中的人。
所謂以一種自覺、自由、全面的方式佔有自己全面的本質,指的是當下人以一種自覺的而不是自發的,自由的而不是異化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方式實現自己在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中虛實和諧發展。其實質是一種人之為人的自主、自為的科學發展方式。當然,這種自覺、自由、全面的發展仍然是當下人的發展的應然狀態,而其實然狀態並非如此,就現階段人的發展狀況而言,人無論是在現實社會還是虛擬社會發展並非是一種自覺、自由、全面的發展,相反,人的自發、依賴、異化、片面的發展還普遍存在,特別是人在虛擬社會中的發展仍然是處在一種自發的、被信息異化的發展狀態之中。正因為此,需要進一步拓展和優化人的發展內涵。

二、人的虛實發展是人的現實發展的拓展和優化

本質上說,人的虛實發展是人在現實社會發展中的拓展與優化。所謂拓展,一是指人的發展向虛擬社會領域和空間的延伸,是一種人的虛實結合的發展,即人的虛擬發展與現實發展和諧發展;二是指人的發展內涵、發展要素、發展結構向虛擬社會延伸。所謂優化,一是人在虛擬社會領域中發展各要素之間的優化和整合,二是指人的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之間發展結構的虛實優化和整合。人的虛實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發展,即人在虛擬社會中的發展和人在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中的和諧發展。

(一)人的虛擬發展
人在虛擬社會中的發展,即人的虛擬發展,其發展的前提條件就是人在虛擬社會中的虛擬性與現實性和諧統一,協調發展。虛擬性和現實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在虛擬社會中,虛擬不僅是一種技術手段,稱之為「虛擬技術」,也是一種存在方式,即虛擬存在。人在虛擬社會中發展,從事各種虛擬實踐和交往活動,其實質也是人在虛擬社會中的一種虛擬存在物。清華大學網路思想教育研究課題組提出:「人是一種虛擬的動物」和「虛擬是人性的重要方面」命題。所以,虛擬是人的一種虛擬,是虛擬社會中人的思維能力,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數字化和人的本質屬性的重要體現。當然,虛擬社會的人首先是現實社會中的現實的人,只是現實的人以數字化方式的存在,其虛擬實踐活動是在身體缺場虛擬出場的情況下進行的,虛擬社會的人無論如何數字化和虛擬化,其實並沒有改變人的本質屬性——現實性。值得注意的是,強調人的虛擬性並沒有否定人的現實性,虛擬性和現實性是人本質屬性的兩極,正如張世英所說:「人性總是包含有現實性與虛擬性兩極,人類的一切都是這兩極性的緊張關系的表現,不同的只是兩極之間的比例關系,有時是一極佔主導地位,有時是另一極佔主導地位。在過著庸俗生活的人那裡,現實性佔了壓倒的地位,在第二和第三層次的真實中,現實的固定性和法則的重復性仍大大地束縛著人,只有在詩意的境界中,虛擬性才壓倒了現實性,從而超越了固定性和重復性,使創新占據了更突出的地位。」[4]所以,人在虛擬社會中發展,首要的是理好人的虛擬性與現實性的關系問題,實現人的虛擬協調發展。
人的虛擬協調發展,蘊涵兩個方面內容:一是人的虛擬自由發展,二是人的虛擬全面發展。實質上是人的自由、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而不是片面的發展,更不是畸形的發展。

人的虛擬自由發展,是指人在虛擬社會中自由發展適應虛擬社會的個性、能力和關系。人的虛擬自由發展的前提條件就是人的虛擬自由,人的虛擬自由包括人的意識自由、虛擬行為和虛擬關系的自由。是指在虛擬社會領域中,按照自己在虛擬社會關系中所處的地位和權利,在不妨害他人的地位和權利的條件下,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和願望自主行動,從而實現自己所需要的一種利益狀態。因此,人的虛擬自桑�褪前諭研檳饃緇崢吞宥災魈宸⒄溝氖�浚�乇鶚切畔⒍勻說囊旎�褪�俊U飧齬�桃彩僑說男檳饃緇嶧�蛐檳飠��嗣薔��檳饃緇嶧��螅�說淖暈乙旎�玫攪嘶航猓�說母鞣矯奼局實幕�巫刺�梢雜嘔��說囊磺懈芯鹺吞匭鑰梢緣玫澆夥牛�廡└芯鹺吞匭暈蘼墼謚魈逕匣故強吞逕隙際粲諶俗隕恚�說娜鮮逗褪導�陀辛朔⒄溝淖雜傘?
人的虛擬全面發展,是指在科學性原則和價值原則下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佔有人的虛擬本質,豐富人的本質內涵。包括兩個層次的發展,其一,在科學性原則下,人在虛擬社會基本生存需要的發展。即每一個具體的現實的人進入虛擬社會生存,第一個前提條件就是發展適應虛擬社會生存的基本技能,了解虛擬社會的各種規范,懂得虛擬社會生活方式,學會使用的交往話語等。虛擬社會生存需要的發展,是虛擬社會發展的第一個前提,也只有滿足了第一個條件,人才能在虛擬社會中進一步謀求更高層次的能力和素質的全面發展。其二,在價值性原則下,使人在虛擬社會中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就是要發展人適應虛擬社會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各種非智力因素,並使非智力各要素協調統一,結構不斷完善,培養人在虛擬社會生存所需要的應有的情感和意志力。因此,如果只強調人的虛擬生存第一方面的發展,忽視其第二方面的發展,即使一個人對於虛擬社會中各種事物和各種活動都非常熟練,但因各種原因不能體驗到虛擬社會帶來的自由和幸福,就不能說是在虛擬社會中得到了發展,相反卻是人被虛擬社會所異化。因此,只有在科學性和價值性相統一的原則指導下,人的虛擬全面才能得以實現,進一步實現人在現實社會發展的優化。

(二)人的虛實和諧發展
人在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和諧發展,實質是人的虛實和諧發展。現在人們無論是工作、交往還是生活越來越離不開虛擬社會,虛擬社會已成為越來越多的現代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新場域。因此,人的發展不僅是現實的發展,同時還是虛擬的發展,是一種虛實和諧的發展。人既要在現實社會中發展自己,佔有自己的本質,也要在虛擬社會中發展自己,佔有自己的本質,更要在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中虛實和諧發展自己,佔有自己全面的本質。從這個語境來說,人既是一個現實具體的人,也是一個虛擬具體的人,是現實性與虛擬性協調統一,虛實和諧的完整的人。因此,人虛實和諧發展,前提就是要正確處理好人在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中活動的各種復雜的關系。不能因為人的基本生存和需要離不開現實社會,就以現實社會取代和壓制,甚至決絕虛擬社會,因為虛擬社會已經無可置疑地成為一個客觀存在的社會場域;同時,我們也不能以虛擬社會取代和消解現實社會,更不能遠離現實社會,因為人的物質需要、情感、親情等需要在現實社會中完成,再加上虛擬社會只有在現實社會基礎上才能健康有序地發展,那種離開現實社會追求在虛擬社會生活的人,不僅不能發展自己,反而限制自己的發展,導致自己畸形地發展。因此,人的虛實和諧發展,最主要的是要處理好虛擬自由與現實自由、虛擬幸福與現實幸福等關系。
三、人的虛實發展的基本階段與形態
虛擬社會是人創造的社會,但同時虛擬社會又為人的發展提供了一個不同於現實社會又與現實社會聯系的新場域。人的虛實發展大致要經歷對技術依賴、對信息依賴基礎上人的虛實主體性階段和人的虛實自由可持續發展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因此人的發展形態相應地表現為人的技能發展、人的信息素養發展和人的虛實和諧發展等三種不同的形態。
人的虛實發展最初階段,表現為人對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依賴,在人的發展形態上表現為技能發展。人對技術依賴集中表現在:其一,對技術的依賴或盲從崇拜。尤其對現代信息技術的依賴,使獲得技術作為一種時尚,成為一種「快餐式的技術」。人對網路信息技術的追求,無論是硬體技術還是軟體技術,關注焦點不在於技術本身及其運用,而在於技術是否是最時尚的,成為一種「快餐式的技術」消費。比如手機作為通訊工具的使用,是方便人們的交流溝通,為人的交流服務,但是現代人對手機的更換頻率越來越高,有些人幾個月更換一次,其原因是追求手機的款式、功能、技術時尚,過分地依賴手機技術變化。其二,對技術的恐懼、恐慌。依照摩爾定律(Moore's law),網路技術發展和更新速度以幾何級數增長,對於個人來說,對技術的關注和運用往往是滯後於技術的發展,對技術往往來不及消化和運用就被新的技術所替代。加上網路技術、通訊技術,特別是虛擬實在技術容易給人產生敬畏感,容易誘發「技術恐慌症」和「技術疲勞症」。在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很多人生怕自己處於技術競爭的弱勢,總覺得有學不完的技術,成了為技術而技術。
在這個階段人的發展形態上,表現為人的技能發展形態。這種發展形態,表現為發展人的虛擬生存技能,客觀上,要求人具有適應虛擬社會生存的一定的技能,才能通過「界面」進入,從事瀏覽網站、網頁等虛擬活動。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活動還不能稱作虛擬實踐活動,最多是上網活動。這種人也還不是完全意義的虛擬的人,只是一個上網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現實的人,即使進入虛擬社會中,也還沒有確定自己的主體地位,虛擬的人與虛擬社會還沒有分離,沒有擺脫虛擬社會各種束縛和限制,人在虛擬社會中不是一個獨立的人。這是人在虛擬社會中生存的最初階段,也是不可逾越的數字化發展鴻溝。
人的虛實生存的第二階段為人對信息依賴基礎上人的虛實主體性確定階段。表現為人在虛實生活中對信息的依賴,在人的虛實發展形態上表現為發展人的信息素養,確定人的虛實主體性。對信息的依賴表現為:其一,人們進入虛擬社會獲取信息的主要目的不是作為一種資源運用,而是作為一種「生活式的快餐休閑文化」來對待,對信息只熱心瀏覽,不消化吸收。其二,對虛擬信息的盲目崇拜,形成「信息癖」甚至「信息強迫症」。[5]虛擬社會信息的內容豐富性、獲取信息方便快捷性等特點,只要通過鍵盤輸入關鍵詞就可以輕松獲取數以千萬計的相關信息,所以很容易產生對虛擬社會的信息的依賴,其依賴程度要超過現實社會提供的信息。所以就會產生信息崇拜,三天不上網就空虛,一上網就忘乎所以,甚至會不能自拔,失去自製力。其三,對信息的恐慌,表現為在虛擬世界中,面對浩瀚的信息海洋,對信息難作分辨與取捨,不知所選、不知所用、不知所措,被信息所困、所惑、所控,久而久之,就會陷入信息獲取的惶恐與疲勞之中。
這種對信息所產生的簡單依賴、盲目崇拜、莫名恐慌和迷茫困惑,其實質是人的一種信息異化。這種虛擬信息異化的實質,一方面,是人與信息主客體關系的顛倒,信息是人創造的產物,應為人所用,是人之客體,為人的虛實生活和發展服務。另一方面,是人的虛實主體性沒有確定,最直接體現虛擬社會的主體獨立性沒有確立,才導致盲目崇拜和迷茫困惑。所以,對信息異化的揚棄就是增強人的虛實主體性,確定人在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主體地位。
虛擬信息異化揚棄的過程,也就是人的信息素養和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虛擬社會發展日益完善,人在虛擬實踐和交往活動中需要具有一定信息素養和能力,即人的信息認識能力、運用能力、創造能力。逐步確定人的虛實主體地位,人與虛擬社會、現實社會和諧共同生存與發展,人才能夠自主地擺脫各種信息壓力,能夠在信息海洋中自主地過濾無效信息,自主地選擇有助於自身需要和發展的信息,擺脫各種不合理性的限制,實現人在虛擬社會中的自由生存和發展。
隨著人虛實和諧發展,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進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虛實和諧發展的階段,即人的虛實自由個性的發展階段。隨著人在虛擬社會中可持續性地發展,一方面,人能夠實現在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之間自由轉換;另一方面,每一個人依據自身發展需要,在虛實兩種場域中實現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同時,每一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推動整個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和諧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森林.重思發展——馬克思發展理論的當代價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123.
[3]曼紐爾·卡斯特.網路社會的崛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569.
[4]張世英.現實·真實·虛擬[J].江漢學刊,2003(1):20.
[5]鄭永廷等.試論人的信息異化及其揚棄[J].教學與研究,2005(6):72.

論文咨詢 [email protected]

網路營銷關鍵詞

網路營銷分公司定位 產品定位 價格定位 人群定位等等。你的關鍵詞也就要與這些定位相關。打個比方。你的人群定位在你們本市。那你就做地域關鍵詞就行了,不用做全國性的。所以在做網路營銷前。一定要把公司的所有定位先做好。不然後面走的全是彎路。

㈥ 網路營銷的5個關鍵詞

1.信息流


如今,在4G的支持下,信息傳輸的速度呈現出良好的態勢,未來5G的推廣將使其更加快速。信息的傳播可以基於平台,如我們聊天朋友圈,微博廣告等日常生活中經常被用戶接觸的平台,更好地幫助企業獲得廣泛、高速的信息傳播。


2.電商


出現電力供應商改變了傳統購物的框架,而且開拓這方面的營銷之路,並與更多業界知名的淘寶,它為企業提供了直接對接客戶的平台,但競爭力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可以放大直通車,鑽展宣傳等,也可以在合作的通過功率淘寶客,獲得深入用戶的營銷過程中的利益達成。


3.新媒體


新媒體技術作為我們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分享方式,不僅僅能夠幫助媒體人獲得市場經濟業務收入,還能夠幫助中國企業發展進行網路營銷推廣,現今流行的新媒體有抖音、火山、微博等。


4.問答


在網路和其他的瀏覽器,測驗的方式來幫助用戶解決他們的問題,因為在相當寬的,所以你可以營銷的主流方式,有社區服務,問答推廣,以獲得更好的效果,回答專業話術是必不可少的。


5.SEO


搜索排名優化,通過幫助搜索網站提供獲得更多的流量,然後優化搜索元素將讓原來的網站在頂部,積累期長就能達到你想要的營銷效果。


關於網路營銷的5個關鍵詞,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互聯網營銷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廣告營銷文案寫作、文案優化的方法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㈦ 互聯網改變世界了什麼

這個問題是你們老師布置的作業么?
說互聯網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大概不為過。互聯網改變了世界,這是我們都看得見的。但互聯網用什麼改變了世界呢?答案是,互聯網讓信息以光速傳遞,大大提高了信息利用的效率,世界因此改變。
在遠古,信息傳遞的速度,等於人移動的速度。人跑多快,信息就跑多快,但不可能更快,皇帝也不能例外,皇宮的詔書也要人把它帶到目的地。所以電報的發明,讓信息傳遞速度超過了人移動的速度,這確實是一次革命。
互聯網讓天涯變成咫尺,地球成了村莊,不僅提高了信息傳遞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在廣度上,遠遠超過了電報。但大家都住在同一個村子裡,世界就就被改變了嗎?一個村莊可能原來只有300人,現在藉助互聯網,6億人成了鄰居,那又怎麼樣?桃花源是一個村莊,但那裡的人們並不在乎信息,所以他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劉韌則給出了另一個答案,他認為數字化才是根本,數字化降低了信息傳遞和獲取的成本。當信息不再是寫在紙張上的文字,不再是刻在cd上的音樂,不再是印在膠片上的電影,當所有這一切都以數字的方式,在互聯網中流動,人類就進入了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描述的「比特」的世界。信息以比特的形式存在,而比特的流動不再依賴於物質實體,只要有一台聯入互聯網的終端,信息就在指尖。這讓過去信息擁有的壁壘瞬間坍塌,一個小孩,也可以點點滑鼠就擁有他想要的信息。
這種數字化的沖擊讓很多人感到沮喪甚至恐懼,他們把互聯網洪水猛獸,視為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因為它肯定要剝奪一部分人或團體所享有的特權,音樂工業和電影工業就是例子。數字化讓信息的流動不再像過去那樣容易被控制,對宗教、觀念、思想等意識形態的鉗制因此遭到空前的挑戰。這或許就是互聯網改變世界的力量吧。

㈧ 現在網上最流行的關鍵詞是什麼

奧運

㈨ 網站 關鍵詞 指的是什麼

就是指:你把想要搜的東西的關鍵語用簡潔的關鍵詞把它表示出就是的了--

閱讀全文

與網路改變新世界的關鍵詞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方便了哪些方面 瀏覽:811
聯想tab3網路設置 瀏覽:730
靈寶安電信無線網路多少錢 瀏覽:909
室外網路攝像頭多少錢 瀏覽:374
網路面板哪個網速好 瀏覽:937
網路慢會導致手機卡嗎 瀏覽:564
只要有無線網路就能打電話 瀏覽:709
5g網路來臨需要換電腦嗎 瀏覽:890
湖北廣電網路打哪個電話維修 瀏覽:394
靜安無線網路選哪家 瀏覽:77
微網路電話哪個好 瀏覽:860
無線網路能上微信不刷抖音 瀏覽:448
康佳電視的有線網路插口在哪裡 瀏覽:807
5g網路和光纖有什麼區別 瀏覽:978
通州區參考網路營銷銷售 瀏覽:198
聯想手機網路卡怎麼設置 瀏覽:599
李滄網路安全事件 瀏覽:650
學習形式函授和網路教育哪個好 瀏覽:971
seo網路推廣在哪裡 瀏覽:269
榮耀路由器有線埠沒有網路 瀏覽:803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