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什麼是互聯網突發事件
網路突發事件的應急對策與治理環境的建設
曲成義
在黨中央關於「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和「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戰略動員下,信息化建設正在我國快速展開,並滲透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國防等各個領域中,在保障國家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提升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這種趨勢逐漸更加明顯。很多領域或行業如果離開了數字化、網路化和智能化,將招致重大的損失甚至是致命的打擊。在這種社會對信息化的依賴逐漸增強的情況下,認真研究」 網路突發事件」的應急治理就變得更加重要。
一、網路突發事件的特點和類型
網路世界的突發事件不同於物理世界的突發事件,它具有明顯的「高技術性」和「新穎性」,因此必須採用高技術手段和非常規的措施應對這些威脅才可能奏效。
我們通常可以將這些威脅歸成三大類:
(一)「電子威脅」
隨著互聯網快速進入政府、企業、社區、軍事設施,黑客群體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網路攻擊、病毒、諜件大面積泛濫,甚至造成重要信息系統和關鍵性基礎設施的癱瘓。這些「電子威脅」藉助高技術手段而花樣翻新、日新月異,使信息安全防不勝防。2001年,日本東京國際機場因航管系統遭受「紅色蠕蟲病毒」的攻擊而陷入癱瘓,致使幾百架飛機不能正常起落,幾千名乘客行程受阻。
(二)「物理威脅」
隨著物理世界威脅的發生,它可能迅速波及到重要信息系統和網路基礎設施,甚至導致網路系統嚴重癱瘓和失去全部的重要信息。如2001年美國「911」事件中雙塔樓的倒塌,致使其中沒有容災設施的800家企業儲存的信息徹底消失,從而使這些企業一蹶不振;而有容災設施的400家企業迅速恢復營業而生存下來,如紐約交易所,因長年堅持採取商業連續性計劃和災難恢復計劃(BCP/DRP)的預防措施,很快便能在異地開展工作。
(三)「內容威脅」
互聯網是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的最好平台,為社情民意的反饋提供了有效的渠道,為促進和諧社會創造了有利的環境。但是作為一個開放的網路平台,其中也容納著各種人群、各類思潮。社會上的一些敏感點出現在網上而引起一些人的共鳴是正常現象,但一旦這些敏感點向熱點演變,最後變成爆發點,特別是當其引發群眾的違規和過激行動時,將影響到社會安定並導致出現其他問題。這就是「內容威脅」引發的網路突發事件。
無論是「電子威脅」、「物理威脅」還是「內容威脅」導致的網路突發事件,它們與物理世界的突發事件一樣,都將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而網路突發事件因其高技術性和新穎性的特點,使人們對其防範手段比較陌生,防範意識相對薄弱。但這類事件能夠造成的災難性後果是一樣的,而且在有些領域會更加嚴重,甚至難以恢復。隨著信息化建設的高速推進,我們應高度重視這種「網路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制定配套的法規和標准,動員有效的應急防範資源,針對其特點採取正確的對策和適當的治理技術措施,把網路突發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後果降到最小。
二、網路突發事件應急治理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網路突發事件的應急治理工作要遵照中辦發[2003]27號文件精神,堅持「積極防禦、綜合防範」的方針,強化組織管理,努力提升對網路突發事件的駕馭能力;掌握應急治理的主動權,加強網上先進文化的有效供給,形成網上輿論的強勢;盡快研究開發出網路突發事件治理的高新技術,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產品;加速建設網路突發事件治理的基礎設施,給應急響應提供強大支撐;同時盡快建立健全與網路社會發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對作案者形成強大的威懾力。
在應急治理中,還應該堅持「屬地原則」和」縱向專業支持」緊密結合的方針,在應急支援和病毒防治中, 則要落實「小核心、大社會」原則。由於網路突發事件的高技術性和新穎性,必須採取「小核心、大社會」的治理策略,構建一批有高技術手段支持的「小核心」作為專業治理中心,並發動社會相關力量構成比較完整的體系,協同治理以求實效。
三、大力推進「網路突發事件應急響應基礎設施」建設
網路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流程包括:信息安全事件監控、預警;信息安全事件通報;啟動應急預案;事件應急抑制;事件應急根除;事件應急恢復和應急審計評估。
在網路突發事件應急響應基礎設施的建設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幾個體系的建設:
1.網路安全監控與預警體系。重點對城域網、廣域網和公用網所面臨安全威脅的監控,並對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流量、特徵)進行早期預報。
2.網路信息安全事件通報與會商體系。建立網上突發事件的即時通報機制、並協同相關部門進行會商,為應急預案的啟動實施迅速提供決策依據。
3.網路應急支援體系。由於信息網路已滲透到各個行業領域,一旦出現大面積的災難,除了應急支援中心外,動員社會上的科研機構和信息安全服務企業等社會力量是必要的。應急支援中心作為核心力量,應在救援信息資源庫、檢測工具與技術、檢測與阻斷能力、取證分析能力、系統恢復能力、培訓與宣傳能力上有足夠的優勢。
4.網路病毒防治服務體系。當前網路病毒傳播迅速,破壞力增強。因此,堅持「小核心、大社會」的原則,發動防治服務中心、信息安全企業和部門的綜合力量是必需的。防治服務中心應在及時發現疫情、診斷和預報、防治工具提示與發布和防治技能培訓等方面發揮骨幹作用。
5.災難恢復基礎設施。災難恢復是應急救援的最後一道防線,目前各領域和部門都非常重視做好災難恢復設施的建設與應急演練工作。災難恢復類型分為數據級和應用級兩大類和六小類;國信辦正在制訂我國的災難恢復工作指南。
6.網路保密檢查體系。為了發現和阻止可能出現的網上泄密事件,國家職能部門對可能出現的泄密渠道和泄密內容,將採取技術和管理上的對策,以保護國家重要信息的安全。
7.網路安全偵控體系。為了保護信息網路正常和健康的使用,控制各種非法信息內容在網上的傳遞和擴散,採取必要的技術和管理對策,以保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8.網路輿情掌控與治理體系。網上出現輿情突發事件的原因是復雜的,並可能波及到社會。為了正確引導網上輿論,使網上輿情成為一種網路健康民主的動力,而不至於演變為破壞力,應健全網路輿情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應有在海量信息中發現敏感點、進行熱點預警和爆發點掌控的技術支撐;同時,應有先進文化的有效供給和引導,形成先進輿論的強勢,使健康的網路輿情成為推動社會文明發展的動力。
網路突發事件的應急治理是國家應急管理指揮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網路突發事件雖然與物理世界的突發事件不同,但後果是相關聯的,都應在應急指揮中心的統一指揮和協調下完成其治理任務。
❷ 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 的內容是什麼謝謝
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級,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但不損害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
第二級,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產生嚴重損害,或者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損害,但不損害國家安全。
第三級,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嚴重損害,或者對國家安全造成損害。
第四級,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別嚴重損害,或者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損害。
第五級,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國家安全造成特別嚴重損害。
企業辦理等級保護的原因是:
1、通過等級保護工作發現單位信息系統存在的安全隱患和不足,進行安全整改之後,提高信息系統的信息安全防護能力,降低系統被各種攻擊的風險,維護單位良好的形象。
2、等級保護是我國關於信息安全的基本政策,國家法律法規、相關政策制度要求單位開展等級保護工作。如《網路安全等級保護管理辦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
3、很多行業主管單位要求行業客戶開展等級保護工作,目前已經下發行業要求文件的有:金融、電力、廣電、醫療、教育等行業等。
4、落實個人及單位的網路安全保護義務,合理規避風險。
❸ 求開題報告《我國信息安全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長期以來,人們對保障信息安全的手段偏重於依靠技術, 從早期的加密技術、數據備份、防病毒到近期網路環境下的防火牆、 入侵檢測、身份認證等等。 廠商在安全技術和產品的研發上不遺餘力, 新的技術和產品不斷涌現;消費者也更加相信安全產品, 把僅有的預算也都投入到安全產品的采購上。 但事實上僅僅依靠技術和產品保障信息安全的願望卻往往難盡人意, 許多復雜、多變的安全威脅和隱患靠產品是無法消除的。「 三分技術,七分管理」這個在其他領域總結出來的實踐經驗和原則, 在信息安全領域也同樣適用。據有關部門統計, 在所有的計算機安全事件中,約有52%是人為因素造成的,25% 由火災、水災等自然災害引起,技術錯誤佔10%, 組織內部人員作案佔10%,僅有3% 左右是由外部不法人員的攻擊造成。簡單歸類, 屬於管理方面的原因比重高達70%以上, 而這些安全問題中的95%是可以通過科學的信息安全管理來避免。 因此,管理已成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基礎。 一、我國信息安全管理的現狀 (1)初步建成了國家信息安全組織保障體系 國務院信息辦專門成立了網路與信息安全領導小組, 成員有信息產業部、公安部、國家保密局、國家密碼管理會員會、 國家安全部等強力部門,各省、市、 自治州也設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2003年7月, 國務院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上專題討論並通過了《 關於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見》, 同年9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 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見》( 2003[27]號文件)。 27號文件第一次把信息安全提到了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 保障國家安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並提出了「積極防禦、 綜合防範」的信息安全管理方針。 2003年7月成立了國家計算機網路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 簡稱CNCERT/CC),專門負責收集、匯總、核實、 發布權威性的應急處理信息、為國家重要部門提供應急處理服務、 協調全國的CERT組織共同處理大規模網路安全事件、 對全國范圍內計算機應急處理有關的數據進行統計、 根據當前情況提出相應的對策、 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CERT進行交流。 目前已經在全國各地建立了31個分中心, 並授權公共互聯網應急處理國家級服務試點單位10家、 公共互聯網應急處理省級服務試點單位20家, 還有國內的10家骨幹互聯網運營企業成立自己的應急處理中心( CERT),這10家互聯網運營企業與中國數千家的ISP、 個人用戶和企業用戶,成為了CNCERT/CC的主要聯系成員, 由此形成了一個立體交錯的應急體系, 形成了信息上下暢通傳遞的通報制度。 2001年5月成立了中國信息安全產品測評認證中心( 簡稱CNITSEC), 代表國家開展信息安全測評認證工作的職能機構, 依據國家有關產品質量認證和信息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管理和運行國 家信息安全測評認證體系。 負責對國內外信息安全產品和信息技術進行測評和認證、 對國內信息系統和工程進行安全性評估和認證、 對提供信息安全服務的組織和單位進行評估和認證、 對信息安全專業人員的資質進行評估和認證。目前建有上海、東北、 西南、華中、 華北五個授權評認證中心機構和兩個系統安全與測評技術實驗室 。 (2) 制定和引進了一批重要的信息安全管理標准 為了更好地推進我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公安部主持制定、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17895 -1999《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等級劃分准則》, 並引進了國際上著名的《ISO 17799:2000:信息安全管理實施准則》、《BS 7799-2:2002: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實施規范》、《 ISO/IEC 15408:1999(GB/T 18336:2001)-信息技術安全性評估准則 》、《SSE-CMM:系統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 等信息安全管理標准。信息安全標准化委會設置了10個工作組, 其中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組負責對信息安全的行政、技術、 人員等管理提出規范要求及指導指南,它包括信息安全管理指南、 信息安全管理實施規范、人員培訓教育及錄用要求、 信息安全社會化服務管理規范、 信息安全保險業務規范框架和安全策略要求與指南。 (3) 制定了一系列必須的信息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起,為配合信息安全管理的需要,國家、 相關部門、行業和地方政府相繼制定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 商用密碼管理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 計算機病毒防治管理辦法》、《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軟體產品管理辦法》、《電信網間互聯管理暫行規定》、《 電子簽名法》等有關信息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文件。 (4) 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工作已經得到重視和開展 風險評估是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2003年7月, 國信辦信息安全風險評估課題組就啟動了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相關標准 的編制工作, 國家鐵路系統和北京移動通信公司作為先行者已完成了的信息安全風 險評估試點工作,國家其它關鍵行業或系統(如電力、電信、 銀行等)也將陸續開展這方面的工作。 二、 我國信息安全管理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1、信息安全管理現狀仍還比較混亂, 缺乏一個國家層面上的整體策略。實際管理力度不夠, 政策的執行和監督力度不夠。部分規定過分強調部門的自身特點, 而忽略了在國際政治經濟的大環境下體現中國的特色。 部分規定沒有準確地區分技術、管理和法制之間的關系,以管代法, 用行政管技術的做法仍較普遍,造成制度的可操作性較差。 2、具有我國特點的、動態的和涵蓋組織機構、文件、控制措施、 操作過程和程序以及相關資源等要素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還未建立起 來。 3、具有我國特點的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標准體系還有待完善, 信息安全的需求難以確定,要保護的對象和邊界難以確定, 缺乏系統、全面的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和評價體系以及全面、 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4、信息安全意識缺乏,普遍存在重產品、輕服務,重技術、 輕管理的思想。 5、專項經費投入不足,管理人才極度缺乏, 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薄弱,嚴重依賴國外, 對引進的信息技術和設備缺乏保護信息安全所必不可少的有效管理和 技術改造。 6、技術創新不夠,信息安全管理產品水平和質量不高, 尤其是以集中配置、集中管理、 狀態報告和策略互動為主要任務的安全管理平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還 很落後。 7、缺乏權威、統一、專門的組織、規劃、 管理和實施協調的立法管理機構, 致使我國現有的一些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法階層次不高, 真正的法律少,行政規章多,結構不合理,不成體系; 執法主體不明確,多頭管理,政出多門、各行其是,規則沖突, 缺乏可操作性,執行難度較大,有法難依;數量上不夠, 內容上不完善,制定周期太長,時間上滯後,往往無法可依; 監督力度不夠,有法不依、執法不嚴; 缺乏專門的信息安全基本大法,如信息安全法和電子商務法等; 缺乏民事法方面的立法,如互聯網隱私法、互聯網名譽權、 網路版權保護法等;公民的法律意識較差,執法隊伍薄弱, 人才匱乏。 8、我國自己制定的信息安全管理標准太少,大多沿用國際標准。 在標準的實施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國家監督管理機制和法律保護, 致使有標准企業或用戶可以不執行, 而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得不到及時、妥善解決。 三、對我國信息安全管理的一些對策 (1)在領導體系方面,建議建立 「國家信息安全委員會」, 作為國家機構和地方政府以及私營部門之間合作的主要聯絡人和推動 者,負責對跨部門保護工作做全面協調, 盡快建立具有信息安全防護能力、隱患發現能力、 網路應急反應能力和信息對抗能力的國家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2)以開放、發展、積極防禦的方式取代過去的以封堵、隔離、 被動防禦為主的方式,狠抓內網的用戶管理、行為管理、 內容控制和應用管理以及存儲管理,堅持「多層保護,主動防護」 的方針。加強信息安全策略的研究、制定和執行工作。 國家信息安全主管部門和標准委員會應該為組織制定信息安全策略提 供標准支持, 保證組織能夠以很低的費用制定出專業化的信息安全策略, 提高我國的整體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3)進一步完善國家互聯網應急響應管理體系的建設, 實現全國范圍內的統一指揮和分工協作, 全面提高預案制定水平和處理能力。 在建立象SARS一樣的信息分級匯報制度的同時, 在現有公安系統中建立一支象現在的「110」和「119」 一樣的「信息安全部隊」,專門負責信息網路方面安全保障、 安全監管、安全應急和安全威懾方面的工作。 對關鍵設施或系統制定好應急預案, 並定期更新和測試信息安全應急預案。 (4)加快信息安全立法和實施監督工作,建議成立一個統一、 權威、專門的信息安全立法組織與管理機構, 對我國信息法律體系進行全面規劃、設計與實施監督與協調, 加快具有我國特點的信息安全法律體系的建設, 並按信息安全的要求修補已頒布的各項法律法規。 盡快制定出信息安全基本法和針對青少年的網上保護法以及政府信息 公開條例等政策法規。尤其是為配合《電子簽名法》的實施和落實《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 應抓緊研究電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認證、在線支付、稅收、 市場准入、隱私權保護、信息資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問題, 盡快提出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推動網路仲裁、 網路公證等法律服務與保障體系的建設。 (5)加快信息安全標准化的制定和實施工作, 盡早制定出基於ISO/IEC 17799國際標準的、並適合我國的信息安全管理標准體系, 尤其是建立與完善信息安全風險評估規范標准和管理機制, 對國家一些關鍵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如經濟、科技、統計、 銀行、鐵路、民航、海關等, 要依法按國家標准實行定期的自評估和強制性檢查評估。 (6)堅持「防內為主,內外兼防」的方針,通過各種會議、網站、 廣播 電視、報紙等媒體加大信息安全普法和守法宣傳力度, 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識, 尤其是加強組織或企業內部人員的信息安全知識培訓與教育, 提高員工的信息安全自律水平。在國家關鍵部門和企事業單位中, 明確地指定信息安全工作的責職, 建議由黨政一把手作為本單位信息安全工作責任人, 在條件允許的企業里增設CSO(首席安全官)職位, 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領導管理體制。 (7)建議政府制定優惠政策,設立信息安全管理專項基金, 鼓勵風險投資,提高信息安全綜合管理平台、管理工具、網路取證、 事故恢復等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究能力與產品開發水平。 (8)重視和加強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 對重要信息安全產品實行強制性認證, 特定領域用戶必須明確采購通過認證的信息安全產品。 (9)加強信息安全管理人才與執法隊伍的建設工作, 特別是加大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 (10) 加大國際合作力度,尤其在標准、 技術和取證以及應急響應等方面的國際交流、協作與配合。( 作者系貴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國家信息安全有關課題負責人)
❹ 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業務怎麼開展
首先要明白:
為什麼要開展等級保護工作呢?
第一、開展等保的最重要原因是通過等級保護工作,發現單位信息系統與國家安全標准之間存在的差距,查明目前系統存在的安全隱患和不足,通過安全整改之後,提高信息系統的信息安全防護能力,降低系統被各種攻擊的風險。
第二、等級保護是我國關於網路安全的基本政策,《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03]27 號,以下簡稱「27 號文件」)明確要求我國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實行等級保護制度,提出「抓緊建立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的管理辦法和技術指南」。
第三、很多行業主管單位要求行業客戶開展等級保護工作,目前已經下發行業要求文件的有:金融、電力、廣電、醫療、教育、電子政務等行業,還有一些主管單位發過相關文件或通知要求去做。另外信息安全主管單位要求我們去開展等級保護工作開展網路安全工作,主要有:公安、網信辦等行業主管單位。不做等保的話,沒法向相關主管單位及行業主管單位匯報自己單位的網路安全工作。
第四、合理地規避風險。每年都會出現一些大的信息安全事件,我們日常經常聽到或看到的有,某某網站網頁被篡改了,用戶敏感信息被泄露了,更多的一些小范圍安全事件我們不清楚但是在發生。
對於發生比較大的安全事件,首先主管單位們要去現場調查,如果你沒有開展等級保護工作,最直接的一個結論就是你的信息安全工作沒有開展好,沒有開展到位,國家最基本的等級保護工作都沒做,你說你買了很多防火牆,很多安全設備,那都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不如你實實在在拿出備案證明,拿出測評報告說服力強。
如何開展等保工作?
只找符合規定要求的等級保護測評機構。找有測評資質的的測評公司去開展,該單位至少具有該省市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協調小組辦公室發放的《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機構推薦證書》,同時部分省份要求測評機構在用戶單位所在地級市公安網安部門備案,備案成功後方可在當地開展等級保護測評工作。
❺ 違反網路安全法第27條,處多少罰款
不構成犯罪的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款。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
第六十三條 違反本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從事危害網路安全的活動,或者提供專門用於從事危害網路安全活動的程序、工具,或者為他人從事危害網路安全的活動提供技術支持、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沒收違法所得,處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款。
單位有前款行為的,由公安機關沒收違法所得,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款,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規定處罰。
違反本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人員,五年內不得從事網路安全管理和網路運營關鍵崗位的工作;受到刑事處罰的人員,終身不得從事網路安全管理和網路運營關鍵崗位的工作。
第二十七條 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從事非法侵入他人網路、干擾他人網路正常功能、竊取網路數據等危害網路安全的活動;不得提供專門用於從事侵入網路、干擾網路正常功能及防護措施、竊取網路數據等危害網路安全活動的程序、工具;明知他人從事危害網路安全的活動的,不得為其提供技術支持、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
(5)網路安全27號文件擴展閱讀
根據《刑法》
第二百八十五條【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罪】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前款規定以外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或者採用其他技術手段,獲取該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或者對該計算機信息系統實施非法控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提供專門用於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程序、工具,或者明知他人實施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違法犯罪行為而為其提供程序、工具,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前三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
第二百八十六條之一【拒不履行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罪】網路服務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經監管部門責令採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一)致使違法信息大量傳播的;
(二)致使用戶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後果的;
(三)致使刑事案件證據滅失,情節嚴重的;
(四)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有前兩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❻ 網路安全的工作前景怎麼樣
網路技術與信息安全眾多領域,崗位有網路工程師、運維工程師、網路安全工程師、系統集成工程師、售前工程師、網路安全工程師等就業方向。
❼ 網路安全建設的必要性
等級保護是我們國家的基本網路安全制度、基本國策,也是一套完整和完善的網路安全管理體系。等保不僅是「安全防護是否到位」的重要衡量指標,而且是眾多企事業信息安全管理的「必過標桿」。但是,等保合規成本只增不減,實施流程復雜。
從定級到等保測評,到本地化、系統化、專業化的等級保護合規建設與測評咨詢一站式的服務,才能幫助用戶更好的測評整改,提升安全防護能力,快速滿足國家實行的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
網路安全
【網路安全建設主要分為一下幾個方面】
服務安全可靠
行業資深的專家服務團隊,為降低等保合規風險,提供安全、可靠、專業的安全合規產品和服務,快速、高效提升您的合規能力。
合規生態完備
無需頭疼雲上的信息系統綜合規劃建設,專業的咨詢機構、測評機構通力合作,為您提供完整、持續的等保合規咨詢服務和等保測評服務。
防護架構嚴固
幫助您減少基礎環境和安全產品投入,建立完整的安全技術架構,形成安全縱深防禦,從而幫助您完成安全整改,以滿足等保的基礎合規技術要求。
合規產品優質
根據測評過程中發現的安全問題,為您提供全周期的安全解決方案。結合靈活便捷、按需的選用合規產品和服務,極大節省您的合規成本。
現在較為流行的是一站式等保合規解決方案,積累了諸多成功的案例,沉澱了豐富的安全經驗。
希望本篇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望採納~
❽ 網路安全法第27條
違反網路安全法第27條規定,即關於非法侵入他人網路、干擾他人網路正常功能、竊取網路數據等危害網路安全的活動的法律責任和具體處罰方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六十三條中進行了詳盡解釋。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六十三條
違反本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從事危害網路安全的活動,或者提供專門用於從事危害網路安全活動的程序、工具,或者為他人從事危害網路安全的活動提供技術支持、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沒收違法所得,處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款。單位有前款行為的,由公安機關沒收違法所得,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款,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規定處罰。違反本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人員,五年內不得從事網路安全管理和網路運營關鍵崗位的工作;受到刑事處罰的人員,終身不得從事網路安全管理和網路運營關鍵崗位的工作。
❾ 如何理解電子政務信息安全保障的關鍵在於管理
信息安全建設是電子政務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政務信息系統承載著大量事關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數據和信息;網路與信息安全不僅關繫到電子政務的健康發展,而且已經成為國家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乏安全保障的電子政務信息系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電子政務。
一、強化安全保密意識,高度重視信息安全,是確保政務網路信息系統安全運行的前提條件
目前,電子政務信息系統大都是採用開放式的操作系統和網路協議,存在著先天的安全隱患。網路攻擊、黑客入侵、病毒泛濫、系統故障、自然災害、網路竊密和內部人員違規操作等都對電子政務的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因此,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是一項關系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全局的長期性任務。
我們必須認真貫徹「一手抓電子政務建設,一手抓網路和信息安全」的精神和中辦發[2003]27號文件關於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總體要求,充分認識加強信息安全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高度重視網路和信息安全。這是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前提條件。「高度重視」首先要領導重視;只有領導重視才能把信息安全工作列入議事日程,放到重要的位置,才能及時協調解決信息安全工作所面臨的諸多難題。其次,要通過加強網路保密知識的普及教育,特別是對縣處級以上幹部進行網路安全知識培訓,大力強化公務員隊伍的安全保密意識,使網路信息安全宣傳教育工作不留死角,為網路信息系統安全運行創造條件。
二、加強法制建設,建立完善的制度規范,是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礎
確保政務網路信息安全,必須加強信息安全法制建設和標准化建設,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和工作規范辦事。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信息安全工作尤其如此。如果我們能夠堅持建立法制和標准,完善制度和規范並很好地執行,就會把不安全因素和失誤降到最低限度,使政務信息安全工作不斷登上新的台階。
為此,一要嚴格按照現行的法律法規規范網路行為,維護網路秩序,同時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法律制度。要加強信息安全標准化工作,抓緊制定急需的信息安全和技術標准,形成與國際標准相銜接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安全標准體系。
二要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和日常工作規范。要根據網路和信息安全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緊密聯系本單位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實際,本著「堵漏、補缺、管用」的原則,抓緊修訂、完善和新建信息安全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切實增強制度的科學性、有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信息安全工作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三要重視安全標准和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有了制度,不能把它束之高閣。不按制度辦事,是造成工作失誤和安全隱患的重要原因。很多不安全因素和工作漏洞都是由於沒有按程序辦事所造成的。因此,要組織信息化工作人員反復學習有關制度和規范,使他們熟悉和掌握各項制度的基本內容,明白信息安全工作的規矩和方法,自覺用制度約束自己,規范工作。
四要建立完善對制度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和激勵機制。工作程序、規章制度建立後,必須做到行必循之,把規章制度的每一條、每一款落到實處。執行制度主要靠自覺,但必須有嚴格的監督檢查。要通過監督檢查建立信息安全工作的激勵機制,把信息安全工作與年度考核評比及「爭先創優」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激勵先進,鞭策後進,確保各項信息安全工作制度落到實處。各地、各部門要不定期地對本地和本系統的制度落實情況進行自查自糾,發現問題及早解決。
三、建立信息安全組織體系,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制,是做好政務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關鍵
調查顯示,在實際的網路安全問題中,約有80%是由於管理問題造成的。因此,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機構,加強組織協調,發揮其統籌規劃、科學管理、宏觀調控和決策的作用,強化信息安全管理,形成全方位的信息安全管理組織體系至關重要。
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組織體系。該體系應包括各地、各部門成立的保密工作領導小組;有本部門主管領導參加的政務網路與信息安全協調小組;聘請國內外安全專家組成的安全咨詢專家小組。根據建設和應用情況需要,還可建立相應的信息安全管理執行機構(如「政府安全中心」),負責整個政務信息系統中的安全保密工作,包括提供相關服務。
另一方面,要在健全信息安全組織體系的基礎上,切實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制。明確各級、各部門行政一把手(或主管領導同志)作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技術部門主管或項目負責人作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直接責任人,強化對網路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的管理。切實把好用人關,對關鍵崗位實行A、B角色管理;對網路管理人員和涉密操作人員要簽訂保密協議,明確保密職責,實行持證上崗制度。要培養一批具有信息安全管理經驗的復合人才,充實到關鍵崗位,為政務信息化把好安全關。
四、結合實際注重實效,正確處理信息安全「五大關系」,是確保信息安全投資效益的最佳選擇
在電子政務建設中,信息安全方面的投資往往涉及很大金額。各地、各部門應緊密結合自身實際,正確處理和把握與信息安全相關的「五大關系」,使有限的資金發揮出最大的社會效益。
1、要正確處理發展與安全的關系。發展與安全是信息安全關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對關系,由此可以派生出其他一些關系。發展與安全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其中發展是目的,安全是保證。二者關系處理得好,安全會有保障並能促進發展;處理不好,安全就會制約並牽制發展。正確處理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就是要加快發展,確保安全。具體講,就是在加快發展過程中確保安全;在確保安全的條件下加快發展。這里要注意克服兩種傾向:一是過分強調發展而忽視安全;二是追求絕對安全而制約發展。為此,要堅持電子政務發展和網路信息安全「兩手抓」。要在電子政務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加強安全管理,完善安全措施,切實保障安全;同時要在適度安全、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培育業務需求,加大工作力度,促進電子政務事業加快發展。
2、處理好安全成本與效益的關系。成本與效益的關系是由信息安全基本關系派生出來的,二者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成本與效益的關系處理得好,安全成本就會下降同時效益提高;處理不好,安全成本就會上升同時效益下降。正確處理好安全成本與效益的關系,必須堅持綜合平衡。要根據中辦發[2003]27號文件中關於「信息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和不同信息系統不同的安全需求,必須從實際出發,綜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風險,優化信息安全資源的配置,確保重點」的要求,一方面千方百計降低安全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安全措施的實際效果,確保滿足重點項目、重點部位的安全需求,使有限的安全保障資金充分發揮出良好的使用效益。
3、處理好信息安全與共享(信息公開和保密)的關系。這也是從信息安全基本關系中派生出來的。開放和發展需要信息資源共享,而網路互聯為信息共享提供了條件。但信息公開和信息保護是一對不可迴避的矛盾。推進信息化建設既要強調資源共享,還要保證信息安全。我們應立足於電子政務建設的大系統,整體地、動態地看待信息安全與資源共享問題,用發展的眼光和辯證的觀點去處理問題。在這對矛盾中,目前資源共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當前我國各地方、各行業的信息資源建設普遍存在「數字鴻溝」、「信息孤島」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處理兩者之間關系時,應當緊緊圍繞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確保國家安全和尊重個人隱私的前提下,把當前工作的重點放在最大限度地促進信息資源共享方面,消除數字鴻溝和信息孤島,提高信息資源共享程度,使政務信息資源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4、處理好安全管理與技術的關系。安全管理與技術的關系也是信息安全體系中的基本關系之一。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中,安全管理和安全技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管理離不開技術,技術離不開管理;兩者緊密相連、相互滲透、互為補充。因此,在信息安全工作中,我們要堅持管理和技術並重,做到管理手段和技術手段相結合,也就是在加強管理的前提下,採用先進的安全技術,在提升技術的基礎上強化管理。信息安全問題的解決需要技術手段,但又不能單純依賴技術。信息化的過程其實是人與技術相互融合的過程,如何使管理與技術相得益彰十分重要。在這方面,我們要同時注意防止和克服「重管理、輕技術」和「單純技術觀點」兩種傾向,既要高度重視信息安全技術的重要作用,又要避免陷入唯技術論的怪圈。從理論上看,不存在絕對安全的技術;技術固然重要,但管理更不容忽視。雖然「三分技術,七分管理」的說法不一定準確,但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應以業務為主導,從全局的高度部署安全策略,採用先進技術,加強安全管理,把採取安全技術手段與加強日常管理和健全體制機制緊密結合起來,堅持一手抓安全技術手段開發,一手抓安全規章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提高政務網路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處理好信息安全工作中應急事件處理與建立長效機制的關系。要保證政務網路與信息系統的「長治久安」,必須著手建立一套長期有效的安全機制。但信息安全問題在信息化進程中廣泛存在且突發性強,所以又必須強調和重視應急事件的處理。一旦出現影響到國家利益的網路安全與信息安全事件,必須能夠立即採取有效措施,控制危機的發展,把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為此,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監控體系,及時發現和處置突發事件,提高對網路攻擊、病毒入侵、網路失竊密的防範能力,防治有害信息傳播,增強對政務網路和信息系統的監控、管理和保護。其次,要重視信息安全應急處理工作,建立健全應急管理協調機制、指揮調度機制和信息安全通報制度。要制定完善信息安全處置預案,加強信息安全應急支援服務隊伍建設,提高信息安全應急響應能力。
❿ 信息安全基本方針制定於什麼時候
2003年7月,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根據國家信息化發展的客觀需求和網路與信息安全工作的現實需要,制定出台了《關於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7號文件),文件明確了「積極防禦、綜合防範」的國家安全保障工作方針,提出了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原則,以及進一步提高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能力和水平、維護公眾利益和國家安全、促進信息化建設健康發展的具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