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明顯是亂碼啊
❷ 如何解碼分析wireshark捕獲的數據包
方法/步驟:
運行wireshark軟體,打開一個保存的數據包文件。
以第4360號http數據包為例,進行解析。雙擊該數據包,進入解碼頁面。
❸ 網路分析儀中的S11和S21怎麼轉成以dB為單位的,請寫出轉換公式
Return loss = -20lg(|S11|)。測量器件的回波損耗,取負號是為了得到正數值。
Insertion Loss = -20Lg|S21|。測量器件的插入損耗。
Gain = 20Lg|S21|。測量器件(如放大器)的增益。
❹ 網頁編碼 為utf-8的該如何解析
統一改為其中的一種格式,最簡單的一種方法是用記事本打開,另存為,改最下面一行「編碼」就可以了
❺ 如何選擇SVM,邏輯回歸和神經網路演算法
神經網路的設計要用到遺傳演算法,遺傳演算法在神經網路中的應用主要反映在3個方面:網路的學習,網路的結構設計,網路的分析。
1.遺傳演算法在網路學習中的應用
在神經網路中,遺傳演算法可用於網路的學習。這時,它在兩個方面起作用
(1)學習規則的優化
用遺傳演算法對神經網路學習規則實現自動優化,從而提高學習速率。
(2)網路權系數的優化
用遺傳演算法的全局優化及隱含並行性的特點提高權系數優化速度。
2.遺傳演算法在網路設計中的應用
用遺傳演算法設計一個優秀的神經網路結構,首先是要解決網路結構的編碼問題;然後才能以選擇、交叉、變異操作得出最優結構。編碼方法主要有下列3種:
(1)直接編碼法
這是把神經網路結構直接用二進制串表示,在遺傳演算法中,「染色體」實質上和神經網路是一種映射關系。通過對「染色體」的優化就實現了對網路的優化。
(2)參數化編碼法
參數化編碼採用的編碼較為抽象,編碼包括網路層數、每層神經元數、各層互連方式等信息。一般對進化後的優化「染色體」進行分析,然後產生網路的結構。
(3)繁衍生長法
這種方法不是在「染色體」中直接編碼神經網路的結構,而是把一些簡單的生長語法規則編碼入「染色體」中;然後,由遺傳演算法對這些生長語法規則不斷進行改變,最後生成適合所解的問題的神經網路。這種方法與自然界生物地生長進化相一致。
3.遺傳演算法在網路分析中的應用
遺傳演算法可用於分析神經網路。神經網路由於有分布存儲等特點,一般難以從其拓撲結構直接理解其功能。遺傳演算法可對神經網路進行功能分析,性質分析,狀態分析。
遺傳演算法雖然可以在多種領域都有實際應用,並且也展示了它潛力和寬廣前景;但是,遺傳演算法還有大量的問題需要研究,目前也還有各種不足。首先,在變數多,取值范圍大或無給定范圍時,收斂速度下降;其次,可找到最優解附近,但無法精確確定最擾解位置;最後,遺傳演算法的參數選擇尚未有定量方法。對遺傳演算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其數學基礎理論;還需要在理論上證明它與其它優化技術的優劣及原因;還需研究硬體化的遺傳演算法;以及遺傳演算法的通用編程和形式等。
❻ 怎樣將數據包解碼、或編譯為明文謝謝啦~
CSNA網路分析社區請問用科萊抓到數據包以後,我怎麼才能解碼那些所抓到
...
規定漢字(或字母)與ASCII碼的二進制一一對應,但抓包出來的不是明文
❼ 遺傳演算法在求解TSP問題中是如何編碼解碼的 二進制如何編碼 如何求解
我來回答!!!
此次研究對象的初始基因是固定的,不會出現漏選,所以運用這種編碼方法。
初始種群可以隨機產生,也可以通過某種演算法生成,但需要保證群體的多樣性。在種群初始化時,需要可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1、根據問題固有的知識,設法把握最優解所佔的空間在整個問題空間中的分布范圍,然後,在次分布范圍內設定初始群體。
2、隨機生成一定數目的個體,然後從中挑選出最好的個體加入群體。這一過程不斷進行迭代,直到初始種群中個體數達到了預先確定的規模。
親和度設置為1/f f為總路徑長度
此後根據城市序號在進行選擇,交叉,變異即可
❽ 常常聽人說"編碼".怎麼解釋.
coding
編碼定義
編碼是根據一定的協議或格式把模擬信息轉換成比特流的過程。
在計算機硬體中,編碼(coding)是在一個主題或單元上為數據存儲,管理和分析的目的而轉換信息為編碼值(典型地如數字)的過程。在軟體中,編碼意味著邏輯地使用一個特定的語言如C或C++來執行一個程序。在密碼學中,編碼是指在編碼或密碼中寫的行為。
將數據轉換為代碼或編碼字元,並能譯為原數據形式。是計算機書寫指令的過程,程序設計中的一部分。在地圖自動制圖中,按一定規則用數字與字母表示地圖內容的過程,通過編碼,使計算機能識別地圖的各地理要素。
n位二進制數可以組合成2n個不同的信息,給每個信息規定一個具體碼組,這種過程也叫編碼。
數字系統中常用的編碼有兩類,一類是二進制編碼,另一類是二—十進制編碼。
漢字的編碼體系
1.ASCII與Binary
我們日常接觸到的文件分ASCII和Binary兩種。ASCII是「美國信息交換標准編碼」的英文字頭縮寫,可稱之為「美標」。美標規定了用從0到127的128個數字來代表信息的規范編碼,其中包括33個控制碼,一個空格碼,和94個形象碼。形象碼中包括了英文大小寫字母,阿拉伯數字,標點符號等。我們平時閱讀的英文電腦文本,就是以形象碼的方式傳遞和存儲的。美標是國際上大部分大小電腦的通用編碼。
然而電腦中的一個字元大都是用一個八位數的二進制數字表示。這樣每一字元便可能有256個不同的數值。由於美標只規定了128個編碼,剩下的另外128個數碼沒有規范,各家用法不一。另外美標中的33個控制碼,各廠家用法也不盡一致。這樣我們在不同電腦間交換文件的時候,就有必要區分兩類不同的文件。第一類文件中每一個字都是美標形象碼或空格碼。這類文件稱為「美標文本文件」(ASCII Text Files),或略為「文本文件」,通常可在不同電腦系統間直接交換。第二類文件,也就是含有控制碼或非美標碼的文件,通常不能在不同電腦系統間直接交換。這類文件有一個通稱,叫「二進制文件」(Binary Files)。
2.國標、區位、「准國標」
「國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的簡稱。國標表(基本表)把七千餘漢字、以及標點符號、外文字母等,排成一個94行、94列的方陣。方陣中每一橫行叫一個「區」,每個區有九十四個「位」。一個漢字在方陣中的坐標,稱為該字的「區位碼」。例如「中」字在方陣中處於第54區第48位,它的區位碼就是5448。
其實94這個數字。它是美標中形象碼的總數。國標表沿用這個數字,本意大概是要用兩個美標形象符代表一個漢字。由於美標形象符的編碼是從33到126,漢字區、位碼如果各加上32,就會與美標形象碼的范圍重合。如上例「中」字區、位碼加上32後,得86,80。這兩個數字的十六進制放在一起得5650,稱為該字的「國標碼」,而與其相對應的兩個美標符號,VP,也就是「中」字的「國標符」了。
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如何區分國標符與美標符的問題。在一個中英文混用的文件里,「VP」到底代表「中」字呢,還是代表某個英文字頭縮寫?電子工業部第六研究所開發CCDOS的時候,使用了一個簡便的解決方案:把國標碼的兩個數字各加上128,上升到非美標碼的位置。(改變後的國標碼,習慣上仍叫「國標」。)
這個方案固然解決了原來的問題,可是新的問題隨之產生。中文文件成了「二進制文件」,既不能可靠地在不同電腦系統間交換,也不與市場上大部分以美標符號為設計對象的軟體兼容。
為了區分以上兩種「國標」,我們把原與美標形象碼重合的國標碼稱為「純國標」 ,而把CCDOS加上128的國標碼稱為「准國標」。
3.GBK碼:
GBK碼是GB碼的擴展字元編碼,對多達2萬多的簡繁漢字進行了編碼,簡體版的Win95和Win98都是使用GBK作系統內碼。
從實際運用來看,微軟自win95簡體中文版開始,系統就採用GBK代碼,它包括了TrueType宋體、黑體兩種GBK字型檔(北京中易電子公司提供),可以用於顯示和列印,並提供了四種GBK漢字的輸入法。此外,瀏覽器IE4.0簡體、繁體中文版內部提供了一個GBK-BIG5代碼雙向轉換功能。此外,微軟公司為IE提供的語言包中,簡體中文支持(Simplified Chinese Language Support Kit)的兩種字型檔宋體、黑體,也是GBK漢字(珠海四通電腦排版系統開發公司提供)。其他一些中文字型檔生產廠商,也開始提供TrueType或PostScript GBK字型檔。
許多外掛式的中文平台,如南極星、四通利方(Richwin)等,提供GBK碼的支持,包括字型檔、輸入法和GBK與其他中文代碼的轉化器。
互聯網方面,許多網站網頁使用GBK代碼。
但是多數搜索引擎都不能很好的支持GBK漢字搜索,大陸地區的搜索引擎有些能不完善的支持GBK漢字檢索。
其實,GBK是又一個漢字編碼標准,全稱《漢字內碼擴展規范》(Chinese Internatial Code Specification),1995年頒布。GB是國標,K是漢字「擴展」的漢語拼音第一個字母。
GBK向下與GB-2312編碼兼容,向上支持ISO 10646.1國際標准,是前者向後者過渡的一個承啟標准。
GBK規范收錄了ISO 10646.1中的全部CJK漢字和符號,並有所補充。具體包括:GB 2312中的全部漢字、非漢字元號;GB 13000.1中的其他CJK漢字。以上合計20902個GB化漢字;《簡化總表中》未收入GB 13000.1的52個漢字;《康熙字典》以及《辭海》中未被收入GB 13000.1的28個部首及重要構件;13個漢字結構符;BIG-5中未被GB 2312收入、但存在於GB 13000.1的139個圖形符號;GB 12345增補的6個拼音符號;GB 12345增補的19個豎排圖形符號(GB 12345較GB 2312增補豎排標點符號29個,其中10個未被GB 13000.1收入,故GBK亦不收);從GB 13000.1的CJK兼容區挑選出的21個漢字;GB 13000.1收入的31個IBM OS/2專用符號。GBK亦採用雙位元組表示,總體編碼范圍為0x8140~0xFEFE之間,首位元組在0x81~0xFE之間,尾位元組在0x40~0xFE之間,剔除0x××7F一條線,總計23940個碼位,共收入21886個漢字和圖形符號,其中漢字(包括部首和構件)21003個,圖形符號883個。
4.BIG5碼:
BIG5碼是針對繁體漢字的漢字編碼,目前在台灣、香港的電腦系統中得到普遍應用。BIG5碼的編碼范圍參考下文。
5.HZ碼:
HZ碼是在Internet上廣泛使用的一種漢字編碼。「HZ」方案的特點,是以「純國標」的中文與美標碼混用。那麼「HZ」是怎樣區分國標符和美標符的呢?答案其實也很簡單:當一串美標碼中間插入一段國標碼的時候,我們便在國標碼的前面加上~,後面加上~。這些附加碼分別叫「逃出碼」和「逃入碼」。 由於這些附加碼本身也是美標形象碼,整個文件就儼然是一個美標文本文件,可以安然地 在電腦網上傳遞,也和大部分英文文本處理軟體兼容。
6.ISO-2022CJK碼:
ISO-2022是國際標准組織(ISO)為各種語言字元制定的編碼標准。採用二個位元組編碼,其中漢語編碼稱ISO-2022 CN,日語、韓語的編碼分別稱JP、KR。一般將三者合稱CJK碼。目前CJK碼主要在Internet網路中使用。
7.UCS 和 ISO 10646:
1993年,國際標准ISO10646 定義了通用字元集 (Universal Character Set, UCS)。 UCS 是所有其他字元集標準的一個超集。它保證與其他字元集是雙向兼容的。就是說, 如果你將任何文本字元串翻譯到 UCS格式,然後再翻譯回原編碼, 你不會丟失任何信息。
UCS 包含了用於表達所有已知語言的字元。不僅包括拉丁語,希臘語,斯拉夫語,希伯來語,阿拉伯語,亞美尼亞語和喬治亞語的描述, 還包括中文,日文和韓文這樣的象形文字,以及平假名,片假名,孟加拉語, 旁遮普語果魯穆奇字元(Gurmukhi), 泰米爾語, 印.埃納德語(Kannada),Malayalam,泰國語, 寮國語, 漢語拼音(Bopomofo), Hangul,Devangari,Gujarati, Oriya,Telugu 以及其它語種。對於還沒有加入的語言, 由於正在研究怎樣在計算機中最好地編碼它們, 因而最終它們都將被加入。這些語言包括Tibetian,高棉語,Runic(古代北歐文字),衣索比亞語, 其他象形文字,以及各種各樣的印-歐語系的語言,還包括挑選出來的藝術語言比如 Tengwar,Cirth 和 克林貢語(Klingon)。UCS 還包括大量的圖形的,印刷用的,數學用的和科學用的符號,包括所有由 TeX,Postscript, MS-DOS,MS-Windows, Macintosh, OCR 字體, 以及許多其他字處理和出版系統提供的字元。
ISO 10646 定義了一個 31 位的字元集。 然而, 在這巨大的編碼空間中, 迄今為止只分配了前 65534 個碼位 (0x0000 到 0xFFFD)。這個UCS的16位子集稱為基本多語言面 (Basic Multilingual Plane, BMP)。 將被編碼在16位BMP以外的字元都屬於非常特殊的字元(比如象形文字), 且只有專家在歷史和科學領域里才會用到它們。按當前的計劃, 將來也許再也不會有字元被分配到從0x000000到0x10FFFF這個覆蓋了超過100萬個潛在的未來字元的 21 位的編碼空間以外去了。ISO 10646-1標准第一次發表於1993年, 定義了字元集與 BMP 中內容的架構。定義 BMP以外的字元編碼的第二部分 ISO 10646-2 正在准備中, 但也許要過好幾年才能完成。新的字元仍源源不斷地加入到 BMP 中, 但已經存在的字元是穩定的且不會再改變了。
UCS 不僅給每個字元分配一個代碼, 而且賦予了一個正式的名字。表示一個 UCS 或 Unicode 值的十六進制數, 通常在前面加上 「U+」, 就象U+0041 代表字元「拉丁大寫字母A」。UCS字元U+0000到U+007F 與 US-ASCII(ISO 646) 是一致的, U+0000 到 U+00FF 與 ISO 8859-1(Latin-1) 也是一致的。從 U+E000 到 U+F8FF,已經BMP 以外的大范圍的編碼是為私用保留的。
1993年,ISO10646中定義的USC-4 (Universal Character Set) ,使用了4 個位元組的寬度以容納足夠多的相當可觀的空間,但是這個過於肥胖的字元標准在當時乃至現在都有其不現實的一面,就是會過分侵佔存儲空間並影響信息傳輸的效率。 與此同時,Unicode 組織於約 10 年前以 Universal, Unique和Uniform 為主旨也開始開發一個16位字元標准, 為避免兩種16位編碼的競爭,1992年兩家組織開始協商,以期折衷尋找共同點,這就是今天的 UCS-2 (BMP,Basic Multilingual Plane,16bit) 和Unicode,但它們仍然是不同的方案。
8.Unicode碼:
關於Unicode我們需要追溯一下它產生的源源。
當計算機普及到東亞時,遇到了使用表意字元而非字母語言的中、日、韓等國家。在這些國家使用的語言中常用字元多達幾千個,而原來字元採用的是單位元組編碼,一張代碼頁中最多容納的字元只有28=256個,對於使用表意字元的語言是在無能為力。既然一個位元組不夠,自然人們就採用兩個位元組,所有出現了使用雙位元組編碼的字元集(DBCS)。不過雙位元組字元集中雖然表意字元使用了兩個位元組編碼,但其中的ASCII碼和日文片假名等仍用單位元組表示,如此一來給程序員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因為每當設計到DBCS字元串的處理時,總是要判斷當中的一個位元組到底表示的是一個字元還是半個字元,如果是半個字元,那是前一半還是後一半?由此可見DBCS並不是一種非常好的解決方案。
人們在不斷尋找這更好的字元編碼方案,最後的結果就是Unicode誕生了。Unicode其實就是寬位元組字元集,它對每個字元都固定使用兩個位元組即16位表示,於是當處理字元時,不必擔心只處理半個字元。
目前,Unicode在網路、Windows系統和很多大型軟體中得到應用。
關於GB編碼的一些常識
GB編碼標准中,比較常用的是GB2312和GBK兩種,GB2312是GBK的一個子集,GB2312編碼范圍是 0xA1A1 - 0xFEFE ,如果純粹的 GB2312編碼,處理起來是什分簡單的,但處理GBK字元集時有些小的提示,先說說GBK編碼的標准吧:
GBK 採用雙位元組表示,總體編碼范圍為 8140-FEFE,首位元組在 81-FE 之間,尾位元組在 40-FE 之間,剔除 xx7F 一條線。總計 23940 個碼位,共收入 21886 個漢字和圖形符號,其中漢字(包括部首和構件)21003 個,圖形符號 883 個。
全部編碼分為三大部分:
1. 漢字區。包括:
a. GB 2312 漢字區。即 GBK/2: B0A1-F7FE。收錄 GB 2312 漢字 6763 個,按原順序排列。
b. GB 13000.1 擴充漢字區。包括:
(1) GBK/3: 8140-A0FE。收錄 GB 13000.1 中的 CJK 漢字 6080 個。
(2) GBK/4: AA40-FEA0。收錄 CJK 漢字和增補的漢字 8160 個。
CJK 漢字在前,按 UCS 代碼大小排列;增補的漢字(包括部首和構件)在後,按《康熙字典》的頁碼/字位排列。
2. 圖形符號區。包括:
a. GB 2312 非漢字元號區。即 GBK/1: A1A1-A9FE。其中除 GB 2312 的符號外,
還有 10 個小寫羅馬數字和 GB 12345 增補的符號。計符號 717 個。
b. GB 13000.1 擴充非漢字區。即 GBK/5: A840-A9A0。BIG-5 非漢字元號、結構符和「○」排列在此區。計符號 166 個。
3. 用戶自定義區:分為(1)(2)(3)三個小區。
(1) AAA1-AFFE,碼位 564 個。
(2) F8A1-FEFE,碼位 658 個。
(3) A140-A7A0,碼位 672 個。
第(3)區盡管對用戶開放,但限制使用,因為不排除未來在此區域增補新字元的可能性。
這里有幾個小技巧:
一、在php中,字元編碼是按所發送的編碼為準的,因些使用的就是用戶輸入的編碼,不會自動改變,但在asp中,默認的編碼是unicode,這樣我們很容易就能得到gbk->unicode的編碼對照表,這樣即使在毫無基礎庫的情況下也能很容易的實現gbk到utf-8的轉換了;
二、由於GBK是高位最低數值是0x40,即是64,因此,有時候組織一些涉及中文的字串時,分割字元最好用64之前的ascii碼,這樣在任意情況下替換或分割都不會出現亂碼,比較常用的是 ","、";"、":"、" "、" "、" ",這些字元永遠都不會給gb編碼添亂。
字元集編碼轉換輕松實現
一、利用iconv函數族進行編碼轉換
在LINUX上進行編碼轉換時,既可以利用iconv函數族編程實現,也可以利用iconv命令來實現,只不過後者是針對文件的,即將指定文件從一種編碼轉換為另一種編碼。
iconv函數族的頭文件是iconv.h,使用前需包含之。
#include <iconv.h>
iconv函數族有三個函數,原型如下:
(1) iconv_t iconv_open(const char *tocode, const char *fromcode);
此函數說明將要進行哪兩種編碼的轉換,tocode是目標編碼,fromcode是原編碼,該函數返回一個轉換句柄,供以下兩個函數使用。
(2) size_t iconv(iconv_t cd,char **inbuf,size_t *inbytesleft,char **outbuf,size_t *outbytesleft);
此函數從inbuf中讀取字元,轉換後輸出到outbuf中,inbytesleft用以記錄還未轉換的字元數,outbytesleft用以記錄輸出緩沖的剩餘空間。 (3) int iconv_close(iconv_t cd);
此函數用於關閉轉換句柄,釋放資源。
例子1: 用C語言實現的轉換示常式序
/* f.c :代碼轉換示例C程序 */
#include <iconv.h>
#define OUTLEN 255
main()
{
char *in_utf8 = "姝e?ㄥ??瑁?";
char *in_gb2312 = "正在安裝";
char out[OUTLEN];
//unicode碼轉為gb2312碼
rc = u2g(in_utf8,strlen(in_utf8),out,OUTLEN);
printf("unicode-->gb2312 out=%sn",out);
//gb2312碼轉為unicode碼
rc = g2u(in_gb2312,strlen(in_gb2312),out,OUTLEN);
printf("gb2312-->unicode out=%sn",out);
}
//代碼轉換:從一種編碼轉為另一種編碼
int code_convert(char *from_charset,char *to_charset,char *inbuf,int inlen,char *outbuf,int outlen)
{
iconv_t cd;
int rc;
char **pin = &inbuf;
char **pout = &outbuf;
cd = iconv_open(to_charset,from_charset);
if (cd==0) return -1;
memset(outbuf,0,outlen);
if (iconv(cd,pin,&inlen,pout,&outlen)==-1) return -1;
iconv_close(cd);
return 0;
}
//UNICODE碼轉為GB2312碼
int u2g(char *inbuf,int inlen,char *outbuf,int outlen)
{
return code_convert("utf-8","gb2312",inbuf,inlen,outbuf,outlen);
}
//GB2312碼轉為UNICODE碼
int g2u(char *inbuf,size_t inlen,char *outbuf,size_t outlen)
{
return code_convert("gb2312","utf-8",inbuf,inlen,outbuf,outlen);
}
例子2: 用C++語言實現的轉換示常式序
/* f.cpp : 代碼轉換示例C++程序 */
#include <iconv.h>
#include <iostream>
#define OUTLEN 255
using namespace std;
// 代碼轉換操作類
class CodeConverter {
private:
iconv_t cd;
public:
// 構造
CodeConverter(const char *from_charset,const char *to_charset) {
cd = iconv_open(to_charset,from_charset);
}
// 析構
~CodeConverter() {
iconv_close(cd);
}
// 轉換輸出
int convert(char *inbuf,int inlen,char *outbuf,int outlen) {
char **pin = &inbuf;
char **pout = &outbuf;
memset(outbuf,0,outlen);
return iconv(cd,pin,(size_t *)&inlen,pout,(size_t *)&outlen);
}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char *in_utf8 = "姝e?ㄥ??瑁?";
char *in_gb2312 = "正在安裝";
char out[OUTLEN];
// utf-8-->gb2312
CodeConverter cc = CodeConverter("utf-8","gb2312");
cc.convert(in_utf8,strlen(in_utf8),out,OUTLEN);
cout << "utf-8-->gb2312 in=" << in_utf8 << ",out=" << out << endl;
// gb2312-->utf-8
CodeConverter cc2 = CodeConverter("gb2312","utf-8");
cc2.convert(in_gb2312,strlen(in_gb2312),out,OUTLEN);
cout << "gb2312-->utf-8 in=" << in_gb2312 << ",out=" << out << endl;
}
二、利用iconv命令進行編碼轉換
在LINUX上進行編碼轉換時,既可以利用iconv函數族編程實現,也可以利用iconv命令來實現,只不過後者是針對文件的,即將指定文件從一種編碼轉換為另一種編碼。
iconv命令用於轉換指定文件的編碼,默認輸出到標准輸出設備,亦可指定輸出文件。
用法: iconv [選項...] [文件...]
有如下選項可用:
輸入/輸出格式規范:
-f, --from-code=名稱 原始文本編碼
-t, --to-code=名稱 輸出編碼
信息:
-l, --list 列舉所有已知的字元集
輸出控制:
-c 從輸出中忽略無效的字元
-o, --output=FILE 輸出文件
-s, --silent 關閉警告
--verbose 列印進度信息
-?, --help 給出該系統求助列表
--usage 給出簡要的用法信息
-V, --version 列印程序版本號
例子:
iconv -f utf-8 -t gb2312 aaa.txt >bbb.txt
這個命令讀取aaa.txt文件,從utf-8編碼轉換為gb2312編碼,其輸出定向到bbb.txt文件。
小結: LINUX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編碼轉換工具,給我們帶來了方便。
❾ 網路分析法可解決什麼問題
檢查網線,這也是最特殊,最尷尬的情況。要排查也很簡單,打開控制面板,選擇」網路和Internet『,檢查「Wlan」或者「乙太網」是否連接。
重新獲取IP地址信息,當排除網線故障後,網路仍然無法連接的時候,這是我們需要查看本機的IP地址,是否分配得當。Win8/8.1下,使用組合鍵(Win+X),選擇命令符(管理員身份),輸入ipconfig,進行查看。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或者IP地址是以169開頭的時候這就代表著網卡並沒有獲取到正確的IP地址。如果用戶是通過DHCP區域網方式獲取上網的IP地址的話,可以利用ipconfig /release命令釋放現有的IP地址信息,ipconfig /renew從DHCP獲取合適的IP地址。
診斷網路連接,在Win8/Win8.1系統下,可以藉助「Windows網路診斷」檢查出一些問題的原因。打開控制面板,選擇「網路和Internet」,查看「Wlan」或者「乙太網」的屬性,點擊「診斷」,進入「Windows網路診斷」進行檢查
如果檢查出相關的問題,可以根據找到的問題進行修復。
網卡驅動過新或者過舊,這個需要讀者朋友們自行排查,驅動一般以硬體廠商發行,並通過微軟認證的網卡驅動。
網路運營商問題,當我們享受著運營商提供的互聯網服務的時候,別忘了有時候無法上網的時候原因有一部分會是出自運營商方面。
❿ 曼碼編解碼是怎麼樣一種編解碼方式
曼徹斯特編碼(Manchester Encoding),也叫做相位編碼(PE),是一個同步時鍾編碼技術,被物理層使用來編碼一個同步位流的時鍾和數據。曼徹斯特編碼被用在乙太網媒介系統中。曼徹斯特編碼提供一個簡單的方式給編碼簡單的二進制序列而沒有長的周期沒有轉換級別,因而防止時鍾同步的丟失,或來自低頻率位移在貧乏補償的模擬鏈接位錯誤。在這個技術下,實際上的二進制數據被傳輸通過這個電纜,不是作為一個序列的邏輯1或0來發送的(技術上叫做反向不歸零制(NRZ))。相反地,這些位被轉換為一個稍微不同的格式,它通過使用直接的二進制編碼有很多的優點。
曼徹斯特編碼,常用於區域網傳輸。在曼徹斯特編碼中,每一位的中間有一跳變,位中間的跳變既作時鍾信號,又作數據信號;從高到低跳變表示"1",從低到高跳變表示"0"。還有一種是差分曼徹斯特編碼,每位中間的跳變僅提供時鍾定時,而用每位開始時有無跳變表示"0"或"1",有跳變為"0",無跳變為"1"。
對於以上電平跳變觀點有歧義:關於曼徹斯特編碼電平跳變,在雷振甲編寫的<<網路工程師教程>>中對曼徹斯特編碼的解釋為:從低電平到高電平的轉換表示1,從高電平到低電平的轉換表示0,模擬卷中的答案也是如此,張友生寫的考點分析中也是這樣講的,而《計算機網路(第4版)》中(P232頁)則解釋為高電平到低電平的轉換為1,低電平到高電平的轉換為0。清華大學的《計算機通信與網路教程》《計算機網路(第4版)》採用如下方式:曼徹斯特編碼從高到低的跳變是 0 從低到高的跳變是 1 。
兩種曼徹斯特編碼是將時鍾和數據包含在數據流中,在傳輸代碼信息的同時,也將時鍾同步信號一起傳輸到對方,每位編碼中有一跳變,不存在直流分量,因此具有自同步能力和良好的抗干擾性能。但每一個碼元都被調成兩個電平,所以數據傳輸速率只有調制速率的1/2。
就是說主要用在數據同步傳輸的一種編碼方式。
【在曼徹斯特編碼中,用電壓跳變的相位不同來區分1和0,即用正的電壓跳變表示0,用負的電壓跳變表示1。因此,這種編碼也稱為相應編碼。由於跳變都發生在每一個碼元的中間,接收端可以方便地利用它作為位同步時鍾,因此,這種編碼也稱為自同步編碼。】
Manchester encoding uses the transition in the middle of the timing window to determine the binary value for that bit period. In Figure , the top waveform moves to a lower position so it is interpreted as a binary zero. The second waveform moves to a higher position and is interpreted as a binary one .
【關於數據表示的約定】
事實上存在兩種相反的數據表示約定。
第一種是由G. E. Thomas, Andrew S. Tanenbaum等人在1949年提出的,它規定0是由低-高的電平跳變表示,1是高-低的電平跳變。
第二種約定則是在IEEE 802.4(令牌匯流排)和低速版的IEEE 802.3 (乙太網)中規定, 按照這樣的說法, 低-高電平跳變表示1, 高-低的電平跳變表示0。
由於有以上兩種不同的表示方法,所以有些地方會出現歧異。當然,這可以在差分曼徹斯特編碼(Differential Manchester encoding)方式中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