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看待網路語言
這是一個大問題,
首先我們講,網路語言是新生事物,新生事物就它傳播性與流行性而言,傳播快,流行快,就會滋生一些問題。
其一,我尤其強調這一點,因為別的弊端是可以克服的,唯獨這一點,過多濫用網路語言使人與人之間共性成指數增長,毀滅性抹殺個性與創新,生活中新的青年人交流詞彙過於局限,個性缺失會讓人的交流模式化,人不是機器,機器可以復制一套一模一樣的模版,人不一樣,舉個例子,學校可以說是社交頻繁的場所,即使不太喜歡網路語言的學生也被迫使用,因為社交需要。三五個人看過去全是共性,沒有個性沒法革新啊。人的獨特性是很重要的,語言又是一個人特點直接體現的手段,如果一味效仿使用網路語言,勢必就把自己劃到同一個克隆人群體了。事實上,人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創新意識。
其二,某些網路用語違反公序良俗網路用語由於流傳於網路這一非現實場所,不免有許多糟粕的詞彙,甚至受到廣大網民的歡迎,有些可以適當講,比如背鍋,點贊,給力可以講,目前也可以用在文章中,因為這些詞一來符合語法,二來合適。有些允許講,比如神馬,浮雲,886,2333,但不可用在正式文體。有些堅決抵制,不可以講,也不可以用,不是說很多人在用就沒事,真理永遠是客觀的。
其三,某些網路用語結構漏洞較多,內涵膚淺,使用者淺嘗輒止,聽者不以為意,降低了語言的」力量「。假如不出來一些內涵豐富的語言,那麼這會使得語言本質性的發展越來越難。網路詞彙的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這個特點我們也看到,來得兇猛,走得悄無聲息,幹嘛這么客氣啊,事實上這就是結構漏洞內涵膚淺的影響結果說實在話,有些網路用語不僅不值得推敲與品味了,而且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必須合乎語法,如果不合乎這些,即使這些詞彙感情再豐富,壽命也不會太長。
批判歸批判,一切事物都要一分為二去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里再講一下優點。第一,在某種程度上說,網路語言的語言特點通俗易懂,人們或多或少許多時候能用幾句網路用語交朋友。網路用語促進了人們表達自己觀點與想法的積極性,人民更愛」說話「了,以前詞彙比較」嚴肅「,人們比較拘謹。此外,網路語言使用頻率很高的詞彙一般集中在表達人物情感詞語,在情感特點上絕大多數都直抒胸臆,感情的表達十分直接,這對現實社會人們受到限制,壓力頗大的現狀是一個很好的釋放。譬如說,就拿2333來說,笑的表達很直接。有的詞彙還象形,QAQ,OZR等,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說,這些算不上詞彙,只能說是符號,但姑且放在網路用語這一大類。
第二,網路用語極大解放了人們交流方式,網路用語本身形式偏向簡單,詞彙縮寫現象普遍,直接使打字交流更加方便,這是有利的。
第三,網路用語風格偏向幽默,快樂倒是最重要的,而且形式新穎,有點打破成規成說的意思,倒也有點創新,但必須還是在語法內,否則連漢語都不算,這與上述其缺點裡面提到的並不矛盾。
第三,網路用語是發展的產物,世界是永恆發展的,網路的發展自然會衍生出其附屬品,網路用語就其定義來說,是與時俱進的,本身是值得扶持與鼓勵的,網路化時代自然要有適應於網路交流的用語,這無可厚非,肯定要體現方便性,普適性,娛樂性。
我的態度是只要不違反公德,符合友善的價值觀,在合適的場合都是可以適量(不濫用)使用的網路用語。
② 你是如何看待如今網路用語大行其道的
網路用語大行其道,是因為現在交流更便利才會有的現象,沒有什麼好和壞,能使用,又不扭曲傳統語言規范即可。
從最早聊天室里出現的“灌水 美眉、霉女、青蛙”等詞彙,到現在的”奧利給”等,網路用語也有非常多的花樣。也流行字母型的網路用語,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還有數字型的用語,如“886(拜拜啦)”。還有混合型和詞意變異型等等,時勢產網路用語。
③ 如何看待網路語言
網路語言也是一種語言實踐,能在學生中間風靡,就說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網路語言寫出來的東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響了溝通,也就失去了語言的意義。同時,老師和家長應該用寬容和理解的心態看待這種現象。
在語言的長期發展中會出現一些新的詞彙,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會被淘汰,這些新出現的網路詞彙中有些可能成為漢語的新詞彙。網路語言是年輕人的一種調侃語言,它也有個生命力的問題。對網路語言我們要有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過程。對網路語言的出現不要大驚小怪,視為洪水猛獸。
④ 作為中學生,應該怎麼對待網路用語
謝謝邀請。在現代這個網路時代 網路用語以其簡潔生動而又詼諧等特點,迅速發展,得到廣大網民的偏愛。但因其文化特性 也頗受爭議。
反對網路用語的原因大多有三:
第一、部分網路用語詞不達意,晦澀難懂,表達更是牽強附會,容易造成誤會,出現交流障礙。
第二、一些網路用語存在粗話,不文明用語。
第三、對傳統語言文化的沖擊,很多年輕一代對網路用語樂此不疲,傳統詩文成語逐漸落寞。
網路用語確有弊端,但事物總是具有兩面性。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具體意義。
《人民日報》在2010年11月10號刊登了《江蘇給力「文化強省」》;在十八大期間《人民日報》又相繼出現了時下最熱網路用語「元芳,你怎麼看」「屌絲心態」,這足以表明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不斷創新和改革,符合馬克思思想中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三貼」原則。
房德里耶斯的《語言—歷史的語言學引論》中明確說到「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語言更是依託社會這個集團存在,其發展趨勢也是由社會發展趨勢所決定。
面對鋪天蓋地的網路用語,我們應該理性對待,理性使用。既要有開闊的胸懷,也要冷靜思考和鑒別,積極引導,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去除其消極作用。
我們是文化的傳承者,努力繼承傳統文化中的優良部分。同樣也是文化的創造者,創造屬於我們的文化歷史。
⑤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網路詞語
我們應該理性看待。網路詞語雖然新穎、時尚、生動、幽默,但也存在許多不符合語言規范的問題,特別是由諧音引起的排版現象。要認真判斷,學好漢字,遵守語言規范。
網路詞語是一種新興的、創造性的詞語,在網路世界中非常流行。我們的同學經常使用網上聊天,如「川菜」、「蘑菇酷」、「媽媽達」和「666」。我們可以互相理解,為生活增添一點快樂的色彩。像「點贊」、「給力」、「正能量」這樣的詞有時在作文中使用,報紙和雜志也使用這個詞。
有時它們是縮寫的,因為它們短、有趣、時髦。比如我經常把「想你」簡化為「3Q」,但老師說它不規范,規模小,也不提倡使用。所以我認為網路用語應該有選擇地使用,不失規范、有時代氣息的網路流行語可以更多地使用。
⑥ 從漢語角度大學生如何正確對待網路語
一、網路語言及其特點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網路語言業已廣泛地進人人們的社會生活,並由此對語言文字的
運用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網路語言具有獨特的文化底蘊,豐富而自由的表達方式,多采
多姿的話語風格,正因如此,就使得它在當今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有著相當程度的使用價值。
公文作為各種社會組織機構傳遞策令、溝通信息、交流經驗的書面文字工具,在大力提倡和
推行辦公自動化的今天,不能不受到網路語言的滲透、交融與沖擊。這是當前公文寫作領 域必須直面的重要課題之一。
不可否認,網路語言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書面語言,使之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立體態
勢。由於網路語言往往是以中英文夾雜、拼音數字化的形式出現,具有言簡意賅、含蓄美
妙、形象生動的特點,故而在傳遞信息和表情達意等方面具有傳統的書面語言所不能替代
的功用。例如VG(很好)、SG(帥哥)、JJ(姐姐)、BF(男朋友)、520(我愛你)、
PMP(拍馬屁)、MM(妹妹e799bee5baa6e58685e5aeb)、3KS(謝謝)、88(拜拜)。
二、公文中如何對待網路語言
對於網路語言這一新生事物,我們必須採取正確的態度加以對待。與社會流行語一
樣,既不能不分皂白,一概排斥,也不可兼收並蓄,統統拿來。應當堅持積極慎重的方針,既
要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又要堅決避免粗製濫用的現象。既然網路語言已經成為一種社會
存在,並業已為人們所接受和運用,那麼我們就沒有必要對其噤若寒蟬,談之色變,而應因
勢利導,盡其所用。不過,由於公文的特殊性,在公文寫作過程中,對於網路語言的使用應
當慎之又慎,除非用不可的情況以外(如要制定一份有關網際網路使用管理方面的法規等),
一般不宜使用,以免影響公文語意的准確表達,妨害公文的效用的發揮。更何況在網路語
言中存在著大量的語言垃圾,如偶像(嘔吐的對象)、WBD(王八蛋)、TMD(他媽的)、NND(奶奶的)、謝謝你送給我有屎以來最有糞量的禮物等等,均應讓其物歸原
處。
⑦ 該怎麼看待網路語言
提到網路語言,最多指的就是生於網路長於網路的一種語言,當然它最多就是用一種有意思的方式,被用多種多樣的方式混合表現出來,而這種表現又極具傳播性。於是乎,我們最常常見到的就是,它像病毒一樣的被廣泛使用,並且以不可思議的方式衍生出,更多更有意思的新興語言,甚至是衍生出表情包和顏文字等等。
由此可見,「網路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們對於一些熱點事件的縮減以至經驗總結,雖然不能夠全部被引進教科書當中,但是依舊可以幫助我們達到排解生活苦悶,快速與對方拉近距離的小「竅門」,我想這對於「網路語言」而言,就已經足夠了!
⑧ 如何看待現在的網路流行語
具有時代活力。
語言是社會生活的符號,流行語則反映著時代的側面。近日,經過公開徵集、專家評選、媒體投票等環節,《咬文嚼字》編輯部公布了「2019年十大流行語」,「文明互鑒」「區塊鏈」等熱詞榜上有名,引發網友廣泛關注。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時間在語言上不斷留下「轍痕」。新表達、新句式、新修辭為開放的語言系統注入生命力,有的甚至沉澱為常用語。但另一方面,有的內涵有限,在網路空間、娛樂文化中熱鬧一時後,無法逃脫「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運。沉澱與流失,是語言流變的自然過程。
流行語是一個語言現象,更是一個社會現象,其中既有個人表達,也有宏大敘事。從更大層面看,正如「區塊鏈」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鑒」向世界宣示交流對話的中國主張,流行語的變化與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步伐相伴隨。
⑨ 怎樣看待網路語言暴力
面對網路暴力攻擊,對於施暴者來說,僅僅是一種負面情緒的發泄,一種變相欺凌取得的快感。他們絕對不去知道或者想知道,作為被害者而言,這種無形的暴力傷害也會和現實中的暴力侵害帶來同等的傷害,無論是精神還是肉體上,傷痛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久久不能癒合。在面對飛來的橫禍網路暴力攻擊時,不要做出只能傷害自己和家人的蠢事。而是盡快搜集暴擊者留下的證據,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權益。網路上的語言暴力是低成本的,甚至是無成本,只需要動動手指就可以做到,但是所產生的影響卻是巨大的。侵犯他人隱私,公然誹謗他人、侮辱他人人格,用謠言混淆視聽……種種網路語言暴力的行為已對社會造成了嚴重危害,任何一個人都可能變成下一個受害者。面對惡語相向的文字,連明星都無法承受,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 在互聯網匿名的掩護下,惡意濫用的人肉搜索、似是而非的謠言和刻薄殘忍的人身攻擊,正不斷地侵犯著人們的基本權利,不斷沖擊著道德和法律的底線。這些謠言不僅侮辱了當事人名譽和人格,損害了網路公信力,甚至成為觸發某些公共事件以致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網路語言暴力簡陋、粗俗,而且有極強的再生能力,要徹底根除尚屬不易。可預見的是,伴隨社會發展,網路語言暴力存在不斷升級、不斷創生的可能,將來其還有更多的表現形式。 民眾的表達權和言論自由需要保障,但是無端侵犯他人隱私權,公然誹謗他人、侮辱他人人格,用謠言混淆公眾視聽,這樣的「噪音」當然必須努力加以控制、清除。不能再讓網路語言暴力成為個人或社會的隱形殺手,社會需要一個干凈文明的交流環境。網路社會跟現實社會一樣,需要約束和規范。 75年前,年僅25歲的阮玲玉在悲憤中離開了人世,身後只留下「人言可畏」四個字。希望大家在評論人與事時,做到:慎思謹言,不要再讓語言暴力所釀造成的悲劇再發生。君子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正是有所不為,人才顯得優雅和高貴。
⑩ 怎樣看待網路用語
當今時代是一個互聯網時代,網路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同時人們的思維、語言也發生了變化。日常生活中的用語,經過網路的快速傳播和放大,成為網路流行語。網路流行語之所以能夠吸引眾人眼光,與它其中的修辭學內涵是密不可分的。
現代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無論哪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會感受到生活的壓力。網路上便出現了「鴨梨」,並迅速流傳,成為網路流行語,不少人在社交網路上直呼「鴨梨大」。分析起來,這個詞實際上是運用了諧音的修辭手法。諧音是漢語中常見的一種修辭方式,他是指在語言應用的過程中藉助音同或音近的語言特點表達豐富,隱晦或曲折的意思,從而形成特殊的語言表達效果。通過諧音的轉換,新詞可以表達原詞所不具備的意味,增加語言的藝術情趣。
把「壓力」說成「鴨梨」,體現了諧音修辭使原本呆板嚴肅的普通話變得生動活潑起來,符合人們日常生活與網路交際的需要。有壓力本來是一件十分消極的事情,會讓人產生挫敗感,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壓力」是個非常沉悶的詞語。而「鴨梨」,無論是文字外在形象還是讀起來,都有一種俏皮可愛的感覺,於是這種負能量似乎也變得沒有那麼黑暗,顯得生動活潑陽光。現代人們的聯想想像豐富。
鴨梨本來是河北的一個梨的品種名稱,網友將「壓力」說成「鴨梨」,也表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像吃鴨梨一樣,一口一口啃下去,鴨梨總會被吃完的,壓力也是總會過去的。網路語言也是一種語言實踐,能在學生中間風靡,就說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網路語言寫出來的東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響了溝通,也就失去了語言的意義。同時,老師和家長應該用寬容和理解的心態看待這種現象。
在語言的長期發展中會出現一些新的詞彙,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會被淘汰,這些新出現的網路詞彙中有些可能成為漢語的新詞彙。
網路語言是年輕人的一種調侃語言,它也有個生命力的問題。對網路語言我們要有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過程。對網路語言的出現不要大驚小怪,視為洪水猛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