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互聯網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一般情況下,網路從上至下分為五層: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每一層都有各自需要遵守的規則,稱之為「協議」。TCP/IP協議就是一組最常用的網路協議。
⑵ 手機中的應用是如何與互聯網上的伺服器通信的
手機中的應用是通過手機上網,即網路與互聯網上的伺服器通信,和即手機如果能上互聯網就可以與互聯網上的伺服器通信,所以只需要讓手機上互聯網就行了,而手機上互聯網現在很普通,所有的運營商都支持這種業務,手機把信號送到信號塔後,信號塔就再把信號往移動、聯通的機房送,然後就連到互聯網了,反過來一樣,
⑶ 誰知道像電信、網通這些網路運營商是如何接入互聯網的
一般 指省與省,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網路,一般帶寬10G(萬兆)左右,
而普通的就是城市內部的網,一般1G(千兆)以下
主幹網是通過橋接器與路由器把不同的子網或LAN連接起來形成單個匯流排或環型拓撲結構,這種網通常採用光纖做主幹線。主幹網是構建企業網的一個重要的體系結構元素。它為不同區域網或子網間的信息交換提供了路徑。主幹網可將同一座建築物、校園環境中的不同建築物或不同網路連接在一起。通常情況下,主幹網的容量要大於與之相連的網路的容量。
主幹網是一種大型的傳輸網路,它用於連接小型傳輸網路,並傳送數據。
(1)在本地層面,主幹網是一條或一組線路,提供本地網路與廣域網的連接,或者提供本地區域網之間跨距離的有效傳輸。(例如,兩棟大樓之間)。
(2)在互聯網和其它廣域網中,主幹網是一組路徑,提供本地網路或城域網之間的遠距離連接。連接的點 一般稱為網路結點,或者通訊數據轉接交換(DSEs)。
主幹網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分布式主幹網,它貫穿於建築物或校園,為區域網提供連接點:另一種是緊縮主幹網,它以網路集線器和交換機的形式存在。圖B-1所示為這兩種拓撲結構。一個混合配置將幾個緊縮主幹網集線器或交換機與一個分布式主幹網連接在一起。
分布式主幹網是基於分布式路由通道的結構。分布式主幹網說明網路(此處為FDDI環)是如何延伸到建築物中的每個部門或樓層。每個網路均通過路由器連接到主幹網。類似於以上的解決方案,每一個LAN子網的內部成員之間互相競爭帶寬。FDDI由於是環形拓撲而添加了容錯功能。如果其中的某個路由器出現故障,該網路的其他部分仍保持連接。
分布式主幹網滿足了連接需求,盡管如此,採用分布式主幹網有兩個重要的不利之處:
(1)共享介質主幹網路提供的帶寬受到其上運行的網路技術能提供的數據速率的限制。在很多時候下,這就是快速乙太網或FDDI。當主幹網帶寬需求增加時,共享介質技術的採用會帶來性能的下降。
(2)將路由設備份布於整棟大樓里的花費非常大,而且分散這些設備會使管理變得復雜。
在右側顯示的緊縮主幹網中,電纜從每個部門(或樓層)的網路敷設到中央集線器或交換機(通常位於建築物的布線室或管理中心)。主幹網簡化成集線器或交換機而網路配置成星形接線拓撲。集線器或交換機使用各種體系結構設計,如匯流排、共享存儲器或矩陣。主幹網通常是一個將其他網路連接在一起的網路。在交換網路設計中,主幹網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它通常只是將附屬網路通信量聚集到一起的高速交換網路。
迄今為止,主幹網僅局限於一座建築物。主幹網可將校園環境中的多個網路鏈接在一起,還可將廣域網鏈接中的網路連接到一起,這兩種方法。FDDI的容錯環形拓撲比較適合於校園主幹網。另一個解決方案是與中心交換機相連的吉比特乙太網光纖鏈路。
對廣域網而言,這兩種方法均可採用。圖B-2的右側所示為專用網路方法。安裝專用租用線路可將所有站點連接在一起,但該方法成本高,尤其是當站點彼此間相隔較遠時,更是如此,這是由於租用線路的成本隨距離的增加而增加。
構建廣域主幹網的一個更佳的方法是利用提供幀中繼、ATM或其他相似服務的電信公司和服務提供商的網路。
⑷ 同個房間不同網路服務商的2台電腦如何通信
主機使用兩個網卡,添加一條從主機到從機的路由,然後開共享,就行了。在主機上安裝2塊網卡,他們分別連接兩個不同的網段由於網路的需要他們都有不同的網關,如A網卡IP地址:192。168。30。4/24 gateway:192.168.30.254 ,,,,B網卡IP地址:202。99。17。4/24 gateway:202.99.17.1
我們可手工添加一個靜態路由,來實現雙網關的功能:
具體方法:
1、分別在A網卡上設置好IP地址,掩碼,網關,,,,在B網卡上設置IP地址,掩碼,不設置網關
2、CMD,,回到DOS下,輸入route add -p 202.99.17.0 mask 255.255.255.0 202.99.17.1
回車。加入-P 的主要作用是讓剛才輸入的IP永久的加入到路由表中。。
3、最後可用。ROUTE PRINT命令查看一下剛才添加的情況!
一4G簡述在移動通信領域,每10年就發生一次革命性變化。80年代的第一代模擬移動通信系統和90年代的第二代蜂窩移動通信系統主要用於話音業務和支持電路交換類型的業務,這兩代系統的空中介面速率只有幾百kbit/s。將在21世紀初投入使用的3G系統IMT-2000在室內環境下能提供2Mbit/s的速率,在車載情況下速率至少為144kbit/s。移動通信已成為當代通信領域發展潛力最大、市場前景最廣的熱點技術。當今移動通信系統正向高數據率、高度移動性和大范圍覆蓋方向發展。盡管3G系統標准比現有無線技術更強大,但也將面臨競爭和標准不兼容等問題。人們呼籲移動通信標準的統一,期望通過第四代移動通信標準的制定來解決兼容問題。國際電信聯盟(ITU)目前已開始研究制定4G系統標准,把移動通信系統同其他系統(如無限區域網,WLAN)結合起來,產生4G技術,2010年前使數據傳輸速率達到100Mbit/s。提供更有效的多種業務,實現商業無線網路、區域網、藍牙、廣播、電視衛星通信等的無縫銜接並相互兼容。4G應具有更高的數據率和頻譜利用率,更高的安全性、智能性和靈活性,更高的傳輸質量和服質量(QoS)。4G系統應體現移動與無線接入網及IP網路不斷融合的發展趨勢。因此4G 系統應當是一個全IP的網路。二4G的技術特點4G是多功能集成寬頻移動通信系統,比3G更接近於個人通信。其特點主要有:(1)高速率。4G的信息傳輸速率要比3G高一個等級,從2Mbit/s提高到10Mbit/s。(2)靈活性強。4G擬採用智能技術,可自適應地進行資源分配。採用智能信號處理技術對信道條件不同的各種復雜環境進行信號的正常收發。有很強的智能性、適應性和靈活性。(3)兼容性好。目前ITU承認的、已有相當規模的移動通信標准有GSM、CDMA和TDMA三大分支,可通過4G標準的制定來解決兼容問題。(4)用戶共存性。4G能根據網路的狀況和信道條件進行自適應處理,使低、高速用戶和各種用戶設備能夠並存與互通從而滿足多類型用戶的需求。(5)業務多樣性。未來通信中所需的是多媒體通信:個人通信、信息系統、廣播和娛樂等將結合成一個整體。4G能提供各種標準的通信業務,滿足寬頻和綜合多種業務需求。(6)技術基礎較好。4G將以幾項突破性技術為基礎,如OFDM、無線接入、軟體無線電等,能大幅提高頻率使用效率和系統可實現性。(7)隨時隨地的移動接入。4G利用無線接入技術,提供話音、高速信息業務、廣播及娛樂等多媒體業務接入方式,用戶可隨時隨地接入系統。(8)自治的網路結構。4G網路將是一個完全自治、自適應的網路。可自動管理、動態改變自己的結構以滿足系統變化和發展的要求。三4G網路結構4G系統針對各種不同業務的接入系統,通過多媒體接入連接到基於IP的核心網中。基於IP技術的網路結構使用戶可實現在3G、4G、WLAN及固定網間無縫漫遊。4G網路結構可分為三層:物理網路層、中間環境層、應用網路層。物理網路層提供接入和路由選擇功能,中間環境層的功能有網路服務質量映射、地址變換和完全性管理等。物理網路層與中間環境層及其應用環境之間的介面是開放的,使發展和提供新的服務變得更容易,提供無縫高數據率的無線服務,並運行於多個頻帶,這一服務能自適應於多個無線標准及多模終端,跨越多個運營商和服務商,提供更大范圍服務。4G網路有如下特徵:(1)支持現有的系統和將來系統通用接入的基礎結構;(2)與Internet集成統一,移動通信網僅僅作為一個無線接入網;(3)具有開放、靈活的結構,易於擴展;(4)是一個可重構的、自組織的、自適應網路;(5)智能化的環境,個人通信、信息系統、廣播、娛樂等業務無縫連接為一個整體,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6)用戶在高速移動中,能夠按需接入系統,並在不同系統無縫切換,傳送高速多媒體業務數據;(7)支持接入技術和網路技術各自獨立發展。四4G通信系統的關鍵技術4.1OFDM調制技術未來無線多媒體業務既要求數據傳輸速率高,又要保證傳輸質量,這就要求所採用的調制解調技術既要有較高的信元速率,又要有較長的碼元周期,OFDM 技術正滿足這一需求。OFDM是一種無線環境下的高速傳輸技術。無線信道的頻率響應曲線大多是非平坦的,OFDM技
⑹ 運營商怎麼連接網際網路的是靠物理線路(光纖)還是伺服器和伺服器之間傳送數字信號(無線)類似手機通信
internet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廣域網,所有上網的人、設備、信息、網站組成了網際網路;
運營商建設了寬頻網(以光纖、同軸電纜為主),用寬頻把家庭用戶、企業用戶、網站包括伺服器、存儲、交換、路由等等,使得我們能夠上網互聯,形成城域網;
同時,運營商還建設了城際之間的光纖干線,用於把各個不同的城域網連接起來,形成更大的廣域網,連接、容納更多的用戶、設備、網站;
運營商還有像海底光纜這樣的出口電路,用於把中國的網際網路連接到世界,把chinanet連接到internet。
當前,運營商接入網際網路的傳輸接入方式,以光纖為主,以電纜、維保、wifi為輔。
⑺ 網路服務商的基本規范
網路服務商是指ISP,這是英文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的縮寫,字面意思就是網路服務提供者。網路服務商的類型包括物理網路運營者NP、接入服務者IAP、Web伺服器、虛擬主機提供者、電子公告板、郵件新聞組、聊天室、網路會議室經營者認證服務者和中介服務者等。
二、網路服務主要類型
1、物理網路運營者NP(Network Provider)。它們為用戶進入Internet 進行信息交流提供物理基礎——網路,多指各國的電信企業。
2、接入服務者IAP(Internet Access Provider)。它們通過租用電信企業的公用通信線路或者自己鋪設的專用線路為用戶提供接入服務。
3、Web伺服器、虛擬主機提供者、電子公告板、郵件新聞組、聊天室、網路會議室經營者。它們為用戶在網路上的信息交流提供空間場所服務。
4、技術支持服務者IPP(Internet Presence Provider)。為專業用戶提供鏈接、信息搜索工具、主頁設計與維護、網站寄存與管理、BBS自動生成等技術服務。
5、認證服務者和中介服務者。他們為參與網路交易各方的各種認證提供數字證書,使交易與支付各方彼此能夠識別對方的身份。
三、網路服務商的主要作用
為信息交流提供技術支撐,為信息提供者與接受者提供中介服務,所以,它本身一般不是信息交流的主體。正因如此,ISP一般對信息的傳送、信息的內容以及信息的接受者不做有效的組織,也不負責進行篩選和審查,而只是提供一個信息傳輸的通道,或者是提供一個信息儲存的空間,或者僅僅是技術支持。而且,在信息傳遞的整個過程中,ISP的服務往往都是通過計算機技術或其他技術自動完成的。
四、網路服務分類
1、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即網路聯線服務商,專指提供網路通路以使用戶與網路連線的從業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提供接入網路服務的運營商。
2、IAP(Internet Access Provider)建立網路中轉站、租用信道和電話線路,以提供中介服務,包括連線服務、IP地址分配,電子公告板BBS等。
3、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即網路內容提供商,是利用IAP線路,通過設立網站提供信息服務的經營者,新浪、雅虎、搜狐等等門戶網站以及提供Web 網頁的個人網站都屬於此類服務。ICP為用戶提供發布信息和查詢信息的服務,不提供接入服務。
4、OSP(Online Service Provider)提供在線服務,提供國際網路資料庫、檢索查詢和論壇服務。
5、IPP(Internet Presence Provider)即網路平台服務商,為用戶提供信息交流和技術服務的空間。
6、IEP(Internet Equipment Provider)他是為ISP、ICP等提供接入設備和技術服務的網路產品生產商。
7、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即應用服務提供商,向用戶提供一切可能的網路應用服務。
五、網路服務商簡單劃分
1.單純提供聯線服務的網路服務商
2.單純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商
3.綜合服務商
六、兩種最基本劃分
其一,是網路中介服務商
其二,是網路內容提供商。網路中介服務商是指為網路提供信息傳播中介服務的經營者。根據其對上網信息實際控制能力的不同,又包含了接入服務提供商和主機服務提供商。
七、規范ISP間接侵權行為的建議
(一)完善立法,制定具體實施規定
(二)健全網路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
(三)合理適度地加強技術支持
⑻ 廣域網中使用的三種通信方式是什麼
廣域網的通信方式有三種:點到點連接、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1.點到點連接
點到點(PPP)連接也稱為線路租用,它是電信運營商為兩個用戶點提供專用的連接通信通道,是一種永久式的專用物理通道,比如DDN(Digital Data Network)。
2.電路交換
電路交換也是一種廣域網交換方式,網路通過介質鏈路上的載波為每個通信會話臨時建立一條專有物理電路,並維持電路直到通信結束後終止這一連接,比如ISDN和PSTN。
3.分組交換
分組交換網採用虛電路和數據報文兩種服務方式實現網路通信。所謂虛電路方式,就是採用了多路復用技術在一條物理鏈路上建立若干條邏輯上的虛電路,從而實現一對多同時通信。所謂數據報文服務,是指通過分組交換機進行存儲,然後根據不同的路徑將分組轉發出去,這樣可以動態利用線路的帶寬。比如幀中繼、X.25和ATM等即為分組交換通信方式。
⑼ 集群伺服器如何通信
一、 集群通信系統的概念
集群(英文名為:Trunking),是一種多用戶共用一組通信信道而不互相影響的技術。集群這一技術概念其實已在雙向的無線通信領域中被廣泛應用。
集群通信系統能使大量的用戶共享相對有線的頻率資源,即系統的所有可用信道可為系統內所有用戶共用,具有自動識別用戶,自動並動態地分配無線信道的功能,是一種多用途,高效率的移動調度通信系統
二、 集群通信系統的特點
1、 集群使用的頻率
集群的工作頻段為800兆頻段,具體的:
· 上行頻段為:806~821(MHz);下行頻段為:851~866(MHz);
· 鄰道之間的頻率間隔為:25KHz;
· 集群系統中,通信的雙方(基站和用戶終端)採用兩個頻率為一組,實現雙向通信;
· 一組頻點的上下行頻率間隔為:45MHz;
2、 集群通信的工作方式
集群系統中基站採用雙頻全雙工的工作方式,用戶終端則根據不同的工作模式採用不同的工作方式:
調度模式下,採用雙頻半雙工方式;
電話模式下,若用戶終端為全雙工類型的終端可採用雙頻全雙工方式;若為單工用戶機,則只能採用雙頻半雙工方式;
雙頻全雙工的定義:通信雙方採用兩個頻率為一組,通信的任何一方在發射的同時也能接收,操作方便,無需進行按鍵通信。
雙頻半雙工的定義:通信的雙方採用兩個頻率為一組,通信的一方(基站)為全雙工方式工作;另一方為單工方式,即在發射的同時無法接收,在接收的同時也無法發射,只能採用按鍵發話,松鍵收聽的方式。
3、 集群系統的組網方式
模擬集群系統一般採用小容量大區制的覆蓋(又稱為單站結構),模擬聯網的集群系統和數字集群系統一般採用大容量小區制的覆蓋(又成為蜂窩網結構);
所謂大區制是指用一個基站覆蓋整個業務區,業務區半徑一般為30km左右,以可大至60km。大區制一般可容納幾千至上萬用戶。
所謂小區制是將整個服務區話分為若干無線小區(有稱基站區),每個小區服務半徑為2~10km。採用該組網方式的系統中頻率可以重復利用,而且根據小區分割模式不同可採用不同的頻率復用方式。
4、 集群系統的基本功能
集群系統所共有的基本功能如下:
1、具有強勁的調度通信功能;
2、兼備有與公共電話網和公共移動通信網互聯的電話通信功能;
3、智能化的用戶移動行管理功能;
5、 智能化的無線信道分配管理、系統控制和交換功能;
三、 集群通信系統分類
1、按控制方式分
有集中控制和分布控制。集中控制是指一個系統中有一個獨立的智能控制器統一控制、管理資源和擁護。分布式控制方式是指每個信道都有一個單獨的控制起,這些控制器分別獨立的控制、管理相應的系統資源和一部分用戶。
2、按信令方式分
有共路信令和隨路信令方式。共路信令是指基站或小區內設定了一個專門的信道作為控制信道,用以接收用戶機發出的通信、入網等請求信號,同時傳輸系統的控制信令,向用戶下達信道分配信息和用戶通知信息。
3、按通話佔用信道分
有信息集群、傳輸集群和准傳輸集群。信息集群是指用戶完成一次通信後,該信道仍為該用戶保留一段時間(一般為10秒左右),以確保該用戶在這段時間內再次呼叫時仍能成功佔用信道,如此來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傳輸集群是指當用戶完成一次通信後,新道立即釋放,以提供系統再次分配,如此來提高系統資源的利用率;准傳輸集群是介於以上兩種之間的一種集群方式,即信道保留的時間略短於信息集群(一般為3秒左右)。
4、按信令占信道方式分
有固定式和搜索式。固定實是指信令信道(控制信道)是系統中固定的一個信道,用戶在入網或業務請求式固定向該信道發起請求;搜索式是指信令信道不固定,由系統隨機指定,用戶每次入網或業務請求均必須搜索信令信道。
模擬集群
一、設備及組織結構
本公司三個集群基站均採用美國MOTOROLA公司生產的集群移動通信系統SMARTNETII,系統組成如圖所示,主要由中央控制器、電話互聯終端、集群信道機、收發天線共用器、天線、系統管理終端、系統監視終端、移動台和手機等設備組成。如圖3-1
中央控制器:
負責控制和管理整個系統的運行,包括:選擇和分配可用信道;監視話音信道活動;監測和報告告警情況;為系統管理提供介面等。
電話互聯終端(CIT):
是集群通信網與有線電話網的介面,供調度台和移動台自動接入有線電話網之用。
集群信道機:
分為控制信道和話音信道,提供中央控制器與用戶設備間的介面。每個信道機要求一部發射機和一部收發信機全雙工工作。
系統管理終端:
提供系統操作員輸入或修改系統運行參數、設備狀態及告警報告、調整系統定時及系統接續參數、報告信道工作狀態及控制用戶接入系統等。
天饋系統:
天饋系統包括從天線到傳輸線接頭為止的所有匹配、平衡、移相或其他耦合裝置,包括天線、發射機合路器、接收機多路耦合器、傳輸線、雷電保護和避雷器及塔頂放大器等。
模擬集群系統組織結構圖
二、功能簡介
1、 用戶終端實現的功能:
組呼:通話小組是集群系統中最基本的通信組織。通過用戶機編碼可以將多個用戶機編在一個通話小組中,用戶機按鍵進行組呼,只有同一組碼的用戶機才能與本小組內的成員進行通信。
私線呼叫(單呼):一個用戶機能有選擇性地指定用戶與其建立單獨通話。
呼叫提示:由一方用戶機發起的對另一方用戶機的尋呼,被叫的一方機器會間隔幾秒鍾發出"嘟嘟"的響聲,直到被叫用戶響應,同時被叫方的機器將會顯示主叫方的用戶ID;被叫用戶此時若直接按鍵,會向主叫方發起一次私線呼叫。
電話互連:集群用戶可以通過系統撥打有線電話(市話、長話),市話用戶也可通過二次撥號與集群用戶建立電話通信。
緊急呼叫:由用戶按緊急呼叫鍵發起,緊急呼叫具有最高等級,當信道遇忙時,通常有兩種方式:隊首式和強拆式。
2、 系統管理實現的功能:
系統對用戶機ID碼的識別和管理
用戶每一次申請,系統都必須對其ID碼進行認別,以辨別其合法性及小組歸屬。
用戶機功能的遙閉、授權、開啟
系統可以根據需要對分散在各處的用戶機進行空中關閉---遙閉或開啟。系統也可以對用戶機優先等級、電話功能等進行遠程授權或取消。
遇忙排隊
當用戶發起呼叫申請時,系統內無空閑信道,則系統記錄下用戶機的ID碼並進行排隊,按一定的程序進行處理。
動態的信道分配
由系統中央控制器根據系統當前的狀態按一定的順序進行向用戶提供動態的信道分配。
故障弱化模式
當中央控制器或所有的控制信道故障時,系統會工作在故障弱化模式下,這時所有用戶機以常規模式工作,佔用用戶機編程時設定的故障弱化信道進行通信。
系統的故障診斷和處理、狀態監視、系統參數的調整
· 系統能對於當前發生在信道機或控制器部件上的故障作出響應和處理,將故障的部件自動暫閉,以使系統不再將用戶的通信分配上去。
· 系統對當前的運行狀態進行不斷的監視,如哪些/哪個信道機被佔用,哪些空閑,哪些故障等,以便在信道分配時作出准確的處理。
· 系統內有大量的參數,可以通過系統管理終端進行及時的遠程調整。
數字集群
IDEN(Integrated Digital Enhanced Networks)是美國MOTOROLA公司生產的800M數字集群移動通信系統,這個系統是利用了多項先進的數字話技術,能在一部iDEN用戶機上集成了調度、電話、簡訊、數傳四項功能。其先進的無線射頻技術使得一個25kHz的載頻上容納6路話音,從而使得有限的頻點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利用。iDEN數字集群通信網具有大容量、大覆蓋區、高保密和高通話清晰度的特點。
1、 組織結構及設備
iDEN的基本組織結構包含:調度子系統、互聯子系統、操作維護子系統、計費及用戶數據管理子系統和基站子系統;
運行管理中心(MSO):是上層網路控制和交換設備所在的機房,負責執行系統的日常管理,為長期的網路工程系統監控和規劃工具提供資料庫資料。在MSO中包含的子系統為:調度子系統、互聯子系統、OMC子系統、計費及用戶數據管理子系統;
操作維護中心(OMC):承擔對全網設備的管理,對運行參數進行設置和修改,收集運行數據,監控系統運行情況。
計費及用戶數據管理子系統(ADC):實現對用戶進行的開、關、授權、採集計費數據等功能。
基站子系統: 包含了分布在全市各個方向上的基站(EBTS-增強型基站傳輸系統)。各個基站通過E1數字中繼線路與MSO設備聯接。在本公司的iDEN基站系統中目前分布在外環線以內的基站均為3扇區的基站,分布在外環線以外的基站為全向基站。
調度子系統包含以下設備:
調度應用處理器(DAP):為調度通信提供了總體的協調、控制和實時的調度呼叫處理,實現了調度通信時所需的資源管理、用戶訪問控制、位置跟蹤和調度子系統內所有設備的網路管理,同時也為OMC子系統提供介面;DAP包含了D-HLR、D-VLR、i-HLR
· D-HLR:調度歸屬位置寄存器,是一個駐留在硬碟上的用戶資料庫。用以記錄用戶與調度通信相關的身份碼、許可權、通話組號、開設的調度業務類別等;
· D-VLR:調度訪問位置寄存器,是一個駐留在內存上的用戶資料庫,用以記錄在系統中當前一開機的調度用戶狀態、位置以及相關許可權等;
· i-HLR:分組業務歸屬位置寄存器,是一個與分組數傳業務相關的用戶資料庫,用以記錄為用戶的分組數傳業務分配的IP地址;
快速分組交換機(MPS):在DAP的控制下將來自基站的話音分組進行復制,根據DAP的指令在各個基站之間實現話音分組的交換。
移動數據網關(MDG):是一個企業基叫環路由器,通過該介面網關可以建立起與其他intranet或internet的互聯路由
互聯子系統包括以下設備:
移動交換中心(MSC):為iDEN用戶的電話通信提供了控制管理和實時的呼叫處理和話音交換功能。另一方面,又為MSC與公共電話網(PSTN)之間的互聯提供了介面。MSC包含了T-HLR和T-VLR
· T-HLR:電話歸屬位置寄存器,是一個集成在MSC交換機核心內的用戶資料庫。記錄了所有用戶與電話通信相關的身份碼、業務類型和狀態等。
· T-VLR:電話訪問位置寄存器,是一個駐留在交換機核心內存上的用戶資料庫。記錄了當前開機用戶的位置、狀態等。
短消息業務服務中心:(SMS-SC)為用戶的短消息提供接收、存儲和轉發功能。
基站控制器(BSC): 是基站與MSC之間的介面,又稱為A介面。它一方面實現了將電話通信的話音從EBTS接續至MSC進行交換;另一方面也將公共有線電話網內的交換信令轉換為行動電話應用信令,為移動用戶與PSTN之間的通信建立信令握手。BSC包括BSC-CP,和BSC-XCDR
· BSC-CP(基站控制器-處理器):承擔呼叫處理,包括信令轉換、話音接續等。
· BSC-XCDR(基站控制器-話音變碼器): 提供PSTN網內使用的PCM話音編碼和iDEN EBTS系統內使用的VSELP話音編碼之間的轉換
iDEN基本網路結構
二、關鍵技術
· 時分多址TDMA技術:是把時間分割成周期性的幀,每一幀在分割成若干個時隙。然後根據一定的時間分配原則,使各個移動台在每幀內只能按指定的時隙向基站發送信號,在滿足定時和同步的條件下,基站可以分別在各時隙中接受各移動台的信號而不混擾。同時基站發向多個移動台的信號都按順序安排在預定的時隙中傳輸,各移動台只要在指定的時隙內接收,就能在合路的時隙中把發給它的信號區分出來。
iDEN系統把每個25kHz信道分割為6個時隙,每個時隙佔15ms。
· VESLP語音編碼技術(矢量和激勵線性預測編碼技術):將90ms的模擬話音壓縮為15ms的數字信號。以適應其在一個15ms的時隙信道內傳送。
· M-16QAM調制技術(多路復用-16點陣正交振幅調制技術):這是一種專為集群系統設計的調制技術這種調制方式具有線形頻譜,克服時間擴散產生的影響。
三、 承載業務
1、新增的用戶機功能
新增的調度功能:
· 組呼
--本地呼叫(支持用戶在其歸屬的Service Area的小區內進行呼叫)
--選區呼叫(支持用戶選擇某一Service Area進行呼叫)
--廣域呼叫(支持用戶在iDEN區域網路的任何位置進行呼叫)
· 單呼
--私線呼叫
--呼叫提示
· 緊急呼叫-在按下緊急呼叫按鈕後,允許該用戶強拆本組用戶在用的通信,使本組內所有成員均收聽到其話音;
· 單站操作模式(ISO)---- ISO功能支持當一個基站失去與MSO的鏈接後,仍能保持在該機站范圍內的受限的調度功能
· 移動用戶狀態消息----允許有增強功能的MS單機向iDEN增強型調度台或其他有此功能的MS發送預定義的狀態簡訊;
· 多組通信(MSTG)---- MSTG支持調度模式下可訪問一個主要的通話組和3個輔助的通話組;
增強的電話功能:
· 蜂窩小區和雙工漫遊
· 呼叫等待、三方會談、呼叫轉移
· 自動漫遊和越區切換
短消息收發功能-在用戶機不具備接收簡訊的條件下(如:關機、不在服務區或手機存儲器已滿等),信息存儲在簡訊中心內,在用戶可以接受時(如開機並在服務區內等),信息發送給用戶;
分組數傳功能-在16QAM調制技術下,一個載頻的傳輸速率為22Kbit/s;
2、新增的系統管理功能
(1) 配置管理,如:改變顯示基站設備及系統網路管理設備的配置、改變和顯示控制用戶機的資料庫、報告所有資料庫的最新數據、確定用戶機的使用功能等
(2) 計費管理:記錄用戶機在空中的使用時間和時長,輸出記錄的數據到計算機
(3) 錯誤診斷管理:顯示各類設備的故障報告、告警報告、輸出各設備的狀態變化信息、進行環路反饋的測試等。
(4) 安全保密管理:控制有關人員對系統資源的訪問、提供用戶機的無線遙斃、開啟功能等。
(5) 運行管理:對運行著的設備進行有針對性的監控、收集和處理各類運行數據。
四、用戶機編碼結構
· IMEI(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fier)-國際移動終端設備身份碼,這是一台用戶終端再生產過程中有生產廠家根據國際標准給移動台設立的,在國際范圍內唯一的機器編號。該編碼長15個位元組,編寫在移動台硬體晶元(如SIM卡)中。
· 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tation Identifier)- 國際移動台身份碼,這是由服務提供商為移動台設立的,在國際范圍內唯一的身份碼。改編碼長15個位元組,系統首先在上層網路設備中進行分配,在資料庫中建立並存儲起IMEI於IMSI的唯一對應關系,移動台在首次開機注冊時在通過了系統鑒定後,由控制信道上讀取並自動存儲在移動台內存中。
· TMSI(Temporary Mobile Station Identifier)-臨時的移動台身份碼,這是由系統在移動台每次的開機或更新位置區域時分配的編碼,在VLR范圍內唯一。該編碼是為了防止用戶身份的盜用,同時節省呼叫建立的時間。
· MSISDN(Mobile Station ISDN)-移動台ISDN號碼,是一個電話號碼,它唯一地標識了移動它在iDEN網和PSTN網內的身份,iDEN用戶在電話通信時使用該號碼。該號碼長度部超過15個位元組。
· FLEET & MEM-調度大組號及成員號,大組號在整個iDEN系統內唯一的標識了一個單位或團體;成員號則在該大組范圍內唯一的標識了一個調度用戶單機。
· Talkgroup-通話組號,在FLEET范圍內唯一,它將FLEET范圍內的成員組織為一個一個獨立調度的小組。
五、 用戶機與系統之間的部分叫呼過程
1、關於用戶機的身份碼分配過程
? 首先由管理員登錄到系統管理終端連接到系統的HLR(歸屬位置登記器),將記錄在用戶機CPU內存中的串號(IMEI-國際移動設備標識符)登記到HLR中,為其分配一個在系統中有效的且唯一的IMSI(國際移動用戶標識),以及一系列的其他參數,包括編組情況。所有這些參數必須確保在HLR內正確地成功注冊。
在HLR中IMEI和IMSI必須都保持唯一,即一個IMEI對應一個IMSI,一個IMSI也只能分配給一個用戶機。
2、 用戶機在系統中的登記過程
用戶機的每次開機時與系統之間相互傳遞數據的過程為登記過程。
用戶機在注冊後的首次登記時將IMEI通過基站傳送至系統中心設備,系統收到後與用戶機之間執行鑒證過程。當鑒證通過後,將IMSI、Indivial ID(一個半固定的身份碼)等通過基站發送給用戶機。
用戶機以後每次的開機時所觸發的登記過程向系統發送IMSI,在鑒證通過後收到Indivial ID等。
用戶機在成功地開機登記後到關機之前,每次位置更新和業務通信申請時,均向系統傳遞Indivial ID。
用戶機的鑒證過程:
系統HLR產生一個隨機數,傳送到系統的CPU上執行一次運算(特定的運算程序)得到與此隨機數相應的結果值,保存在VLR(訪問位置寄存器)中。隨機數通過基站發送給用戶機。
用戶機收到隨機數後由用戶機的CPU進行相關的運算,並將其得到的結果數通過基站傳送給VLR,VLR將此結果數與系統運算的結果數比較,兩數相等,則鑒證正確,通過;反之則鑒證失敗,系統拒絕該用戶機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