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看待網路上出現很多的對黑人的歧視現象
我不是100%肯定的,但這可以歸因於西方人認為的美的標准。這也可以歸因於西方媒體如何以非常消極的方式描繪黑人(好萊塢電影經常對黑人負面描繪,男人經常被描繪成暴徒、罪犯、毒販、暴力,而女人則被描繪為狂暴、庸俗、侵略性等)在電影中,白人經常被描繪成英雄,而黑人經常被描繪為無能。而且,西方世界的美麗標準是藍色的眼睛和金色的頭發。
大多數人都是跟風者,缺乏主見性,所以他們從媒體得知的一切,然後在意識里形成固有看法。如果媒體以一種友好的方式描繪黑人,那麼人們往往會認為胡說八道。大多數美國黑人並不是媒體描繪的負面形象。隨著美國黑人在大銀幕上的貶值,非洲移民在其他非西方國家也面臨著很多歧視。
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所以他們相信電影中所講的一切。全世界約有17億黑人學習數以千計的不同文化,講數千種不同的語言。然而,人們只能看到他們的皮膚顏色,而不是他們心中的內容。
種族主義是一種社會疾病,但盡管許多人知道這種疾病很糟糕,但人們拒絕採取行動,而是一勞永逸地若無其事。
在中國也存在很嚴重的黑人種族歧視,人們不喜歡懶惰、暴力、強奸的黑人。在中國這樣的溫和的民族,是不喜歡那些外來的、野蠻的、掠奪的民族的。
B. 如何正確看待「歧視」危害和正確對待「歧視」問題
1、保持自尊,積累力量:因貧困或失勢而受到歧視,要挺直腰桿子,保持應有的自尊。在公開場合受到歧視時,你的自尊心會面臨著挑戰,這時的你千萬別發作,不妨多想一想你的職責,為了完成任務達到目標,迅速加大自尊的承受力度。某些幼小的動物在生存條件對自己變得不利的情況下,選擇冬眠,以躲避嚴冬的傷害。它其實並沒有死亡,而是在不斷地保存和積累著生命的能量,以迎接新的生活。人在受到歧視時,為避免再進一步受到環境的加害,也該學學這些幼小的動物,暫時隱蔽起自己的身體,不斷地沉澱和反思,暗暗地凝聚自己的學識和才幹,磨礪和錘煉自己的生命力。
2、樹立志向,改變印象:有些東西是人所無法選擇的,比如生於窮鄉僻壤,出身寒微,人們嘲笑的往往也不是這個。一個人,只有當他毫無志向的時候,人們才會輕視乃至歧視他。人在受到歧視的時候,首先應當問一問自己,到底是他人勢利,還是由於自己不努力才被人瞧不起?沒有志向的人,不受到別人的歧視才怪呢!而有志向的人,當遇到因難的時候,人們一般都會伸以援手。有時候,你在生活中受到歧視,主要原因是他人對你尚不了解。如果剛受到歧視,就對自己產生懷疑,並使自己的理智受到遮蔽,就無法拉近同他人的距離。要讓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不妨處歧視而不驚,始終不亢不卑理智行事。
3,轉移方向,走向成功:歧視,意味著挫折和阻力。在某一方向上受到歧視,朝這一方向的前進就會變得更加艱難。因此,有時堅守著某一方向,還不如及時轉移到新的方向上去工作。如果自己是一個真有志向的人,即使暫時受到一點歧視也不用害怕。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換一下取柴的方式就是了。
確實,人的一生,擁有尊嚴就必須正確面對歧視,成功者有一種重要的氣質叫做「胸懷」,我們身處不平的環境時,正是磨練自我的良好時機。因此,讓我們善待曾遭受或至今仍遭受的歧視,把它當作我們一生中最寶貴的一道亮麗的風景,讓歧視得到禁止。這個過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需要我們有堅韌不拔的毅力。經過這樣的歷程,你的人生就變得富有價值,生命就會發出璀璨的光芒。
歧視會教人成熟。魯迅先生說,有誰從繁華走入困頓,便能體驗到人生的真諦。人處順境時,所注意的不過是那些漂亮的、浮在表面的東西,人一旦受到歧視,既不會為名利忙,也少為時勢潮流所裹挾,這時反而能夠沉靜下來,獲得一次審視生命的機會,得到平時不易得到的發現,使自己的人生真正地步人成熟,獲得和積蓄新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自尊自愛,正確地對待歧視問題,並運用法律法規以及憲法賦予人們的免受歧視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社會應當在不同場合避免歧視問題的產生,增加社會認同感,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增進團結和民族凝聚力,預防和禁止歧視。
C. 如何看待網路上的「地域黑」現象
北京西單大悅城發生了一起持械傷人事件。兇手是一個河南籍男子,他被捕後承認行凶是為了發泄不滿、報復社會。關於此條社會新聞,在微博、新聞客戶端等消息媒介上,不出所料的出現了大量地域黑的言論。河南人,再次成為眾矢之的。"地域黑"和"反地域黑"的討論此起彼伏。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近兩年,東北雪鄉、青島大蝦、麗江打人,這些"著名"的社會新聞都在輿論發酵過程中引出了許多"地域黑"言論。基本論調就是:XX地的人都很XX。可以填補進去的形容詞也很單一,比如沒素質、壞、兇悍,等等。
進入社交網路時代,除卻大眾媒介的信息,輿論中還摻雜著大量不經審視的個人言論。"地域黑"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頻現。
很多"地域黑"重災區的人,要麼奮起回擊,罵戰"綿延不絕"下去;要麼無奈自黑,在自嘲中消解沖突。
D. 在網上碰見歧視低學歷的貼子,怎麼辦
1、現在該怎麼辦,調節自己的心態當然是最重要的。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自由,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讓自己想問題的心理在一個平衡的點上,盡量往好的想,別人說好也罷,不好也罷,自己的心理客觀的評價事物,接受事物。人要向前看,向前走,做現在自己的,做自己最想要的,無需因為別人的一句無意的話而不能釋懷2、出言不遜的人,那是他們自身素質問題了,還需跟這種人計較?嘴長在他們身上,讓他們說去吧!你又不會損失什麼。不要理會,無需評價。3、感謝他們的提醒吧,讓自己清楚你還要努力。4、你本來就是個大學生,在你的心理,你永遠都可以自己稱自己是個大學生。但大學生的稱呼真的那麼重要嗎,現在大學生是大批量生產的產品,我也是個大學生,但我覺得應該注重的是個人的能力。培養自己的能力。
E. 如何看待網路招聘不得含有性別等歧視性內容這件事
我們都知道,現在講究的是人人平等相性別歧視,這種事情出現真的是讓人感到非常的厭惡的。現在的網路招聘有一些公司就明令要求只招男生或者女生,這真的是非常的帶有性別歧視的色彩了,對於這種公司應該堅決的抵制。
一、已經2020年了還存在這種性別歧視,真的讓人感到厭惡。已經2020年了,如果還有存在性別歧視這種事情的話,那真的是讓人感到非常的震驚的。除了個別職業實在不適合女性工作的,比如說消防員之類的不招女性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畢竟是很苦很累的體力活,但是其他的職位,如果只招男性不著女性的話,那真的讓人感到非常的厭惡。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如果招聘廣告裡面有性別歧視的話,那麼這家公司的企業文化一定也不是好的。對此,你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評論區里說一下,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
F. 網路招聘不得含性別歧視性內容,社會應該如何破除性別歧視問題
我們一直都在追求男女平等,但是想要做到真正的男女平等是非常困難的,再加上中國已經有了幾千年的重男輕女的思想,直到現在依舊還沒辦法徹底消除,所以即便是現在,還有很多女性經常受到歧視,在社會上遭到不公平對待。女性從一出生就處於弱勢狀態,不管是平時和家人相處,還是在社會,都會受到一些條條框框的限制,讓女性根本就沒辦法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和社會地位。
社會應該如何破除性別歧視問題?
性別歧視想要徹底消除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能通過長時間來逐漸破解。首先需要從立法這方面來讓大家意識到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歧視女性是不可取的一種行為。同時也需要加強對女性的教育,讓她們意識到自己的個體存在和對這個社會的貢獻,有自己的獨立意識,讓自己不再依附其他人,在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獨立。
G. 如何面對和回擊網路上的地域歧視
你也可以告訴他,這是屬於一種逆向的種族主義,你所說的這些話都屬於區別對待,然後就拉黑屏蔽他,不要讓他再出現在你所能看到的范圍內,因為對於這種人,最好的辦法就是無視,你和他說的越多,吵鬧的越多,反而會讓他更加的過分。
H. 對於網路上的地域歧視,我們應該怎麼去看待
對於地域黑,我是特別反感的,都是中國人都是一家人,千百年前都是一家人,誰就比誰高級了?只能是地域和地域之間風俗不一樣,誰規定你們的風土人情就比別人的高大上了,或者說誰又給了你一個標准讓你去說別人的風土人情不好,甚至還有可恨的直接說人家一個省的人都人品不好,我覺得這種人,幼稚而且狹隘。
我經常看到地域黑的地方就是微博上,最經常黑的就是東北河南還有廣東。一有那種沒有素質的新聞報出來,就走許多噴子在下面評論說肯定是河南的啊,這種事只有河南人做啊等等這些話,我不是當事人,我不是河南人,可是有時候我也會回復這些人,因為我覺得這種人內心特別骯臟,河南人怎麼別人了,憑什麼受你們攻擊?哪個地方沒有沒素質的人?還有東北人,網上一有什麼主播被抓啥啥的新聞,就又有一大批地域黑們說一定是東北的啊啥啥的,唉,沒辦法形容我看到這些話時候的無奈。還有廣東,其實要說廣東還好一些,不是純黑還有一些玩笑的成分,就是因為很多廣東人吃的比較……雜嘛。其實我覺得每個地方都有這種有錢沒素質的人,胡吃海喝的,跟地域沒有關系的。
還是那句話每個地方都有沒有素質的,可能那一段時間曝光的河南的沒素質的新聞比較多就導致人們有這種錯覺,可是並不能成為這些地域黑的借口,誰也不比誰高尚,不論是風土人情還是生活習俗,又或者說是因為輿論導向,你可以不認同,可是不能一棒子打死一船的人,你黑別人的時候,你已經把自己的身份拉低了。
I. 如何面對網路暴力
首先,預防自身遭受網路欺凌,我們可以:
謹慎發表言論網路空間雖然只存在於小小的電子設備里,但卻是一個很大的公共場合。我們在網上發表的任何言論,都有可能被數以千計,甚至更多的人瀏覽。而且,這些言論一旦發表,也不能簡單地通過「刪除」鍵來徹底刪除。比如,我們即興在網上發表了一些言論,事後對此感到後悔並刪除了相關信息,但這些言論很可能已被他人瀏覽和轉發。因此,在網上發表言論前,我們要多加考慮,想想如果在離線和他人面對面的時候,自己還會不會說類似的話,分享類似的信息?萬一相關的內容以後被公開,自己是否會後悔?
小心分享信息我們在網上分享的任何個人信息,比如姓名、年齡、地址、學校及個人照片等,也都有可能被傳播。例如,在一些網站注冊賬戶提供了個人信息後,這些信息可能會被網站在一些情況下使用或分享給其他人。同時,我們的個人信息也有可能會被看到的人存儲、轉發。因此,在分享個人信息時,我們可以仔細看看是否每項信息都必須提供,認真閱讀網站的隱私政策,了解自己的個人信息會如何被使用,並對個人賬戶進行隱私設置,限定哪些人才能瀏覽自己的全部個人信息,以免個人信息被濫用。此外,我們可以告知自己的朋友,在轉發我們的個人信息或照片前應該徵求我們的同意。這樣做,可以幫助我們規避一些遭遇網路欺凌的風險。
其次,謹防自己助長網路欺凌或是欺凌他人,我們可以換位思考。
有的時候,可能是出於「好玩」,或者「其他人也這么做了」,又或者是因為別的事情感到生氣想要發泄,我們可能會想要在網路上惡意對待別人。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想想:
對方可能會有什麼感受?如果是在離線的公共場合,我們是否還會這樣做?這樣做會對自己、他人以及網路上的「公共環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如果我們希望其他人尊重我們,那麼在網上發表言論時,我們應當做到不攻擊、侮辱、誹謗他人,不製造和傳播有關他人的不實信息,比如通過製作圖片來侮辱和誹謗他人,或傳播此類信息。同時,如果對方是我們認識的人,在轉發他/她的個人信息或照片前,我們應徵得他/她的同意。這樣做,可以盡量避免我們無心地欺凌了他人或是助長了網路欺凌。
接下來,正確應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網路)欺凌,我們可以:
拒絕「以暴制暴」有的時候,我們在網上或是離線的場景里,和他人因種種原因產生了矛盾,可能導致我們出於憤怒在網上攻擊對方。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停下來,想一想:
自己有哪些選擇?如何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在網上欺凌對方,那麼矛盾可能會愈演愈烈,而我們沖動之下發表的言論也可能會被對方或其他人傳播或轉而用來欺凌我們自身。同時,一味發泄憤怒並不能幫助我們積極地解決問題,有時反而會裹挾我們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的言行。面對和他人的矛盾和沖突,我們應當保持冷靜與自信,理性應對。
同理,如果矛盾的源頭就是因為對方先在網路上攻擊我們,我們遭遇了網路欺凌,也不應當選擇 「以暴制暴」,去欺凌對方。
及時尋求幫助我們應當謹記,遭遇網路欺凌並不是自己的錯。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樣,他人可能是出於一些不同的原因,比如從眾或是發泄情緒,從而攻擊我們。對於一些刻薄或侮辱性的惡言惡語,最佳的回應是不作回應,冷處理可能會讓對方自覺沒趣。如果對方仍然繼續,我們可以要求對方立刻停止。多數網路平台或手機運營商都設置了屏蔽功能和不良信息舉報的渠道,必要時我們可以藉助這些功能和渠道,阻止接受對方的信息,或要求平台禁言對方、刪除相應信息等。如果覺得情況超出了自己的控制,我們應當牢記及時告訴自己信任的朋友及成年人,比如父母和老師,共同商量對策。
同時,一些極端的網路欺凌已經屬於違法犯罪行為,比如人身威脅、敲詐、性侵等,我們也應該在成年人的協助下,保留相關證據,向公安機關報案,尋求進一步的干預。
最後,制止網路欺凌發生在他人身上,我們可以積極給予支持。
如果我們目睹了網路欺凌,當然不要因為「其他人都這樣做」,就加入轉發相應內容。同時,我們可以對遭受欺凌的人予以支持,鼓勵他們積極應對,舉報相關行為,或向自己身邊的人求助。如果網路欺凌是從線下生活中的矛盾和欺凌發展而來的,遭受欺凌或實施欺凌的人碰巧是我們的朋友或同學,我們也可以告知自己信任的成年人,在線下共同尋求解決方案。必要時,我們自己也可以向相關平台或運營商舉報,尋求干預。
J. 在面對地域歧視時,如何正確地回懟
地域歧視只會給中國人抹黑,丟的還是中國人的臉。從長遠利益上來看只會損害自己國家。往往這樣的人都是些不會獨立思考的人,缺乏理性沒有一點集體意識的人,聽風就是雨,輕而易舉的就把某個人群符號化,標簽化。這種社會現象已經引起了社會人們學者的高度關注。
1,一般這樣的人都來自身邊認識的人或者相隔千里網路上的噴子,
如果是認識的人這樣和你開玩笑請向他表達你的不滿,不要以為這是玩笑就一帶而過,這樣只會助長這樣的事情發生,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及時表達自己讓別人明白這個玩笑一點也不好笑,把苗頭及時滅掉,如果從法律個案上來講,如果一個地區的居民認為自己受到人格傷害是可以提起民事訴訟的,我國除了在憲法規定中有公民平等權外,民法通則中有明確規定名譽權,等具體民事權利。
2如果是在網路上遇到這種類似攻擊人格,詆毀尊嚴的地域歧視,一定要給予警告,如果是無意開這樣的玩笑,你可以舉出各種自己地域人的各種正面新聞實事,例如河南人最近在新聞中報道的年輕小伙勇敢入水搭救一婦女這樣的捨己救人的事件,這樣的事件在全國時時刻刻都有報道上新聞,多多舉例反駁才是硬道理,自身也要把握自己道德的這把尺子,不要講地域黑這樣低俗的笑話,任何歧視的無素質行為堅決不參與,不鼓動。我們的文明環境只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