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理性參與網路生活政治
網路政治空間下的公民政治參與無疑是正在成長的新生事物。傳統意義上,面對新生事物的出現,我們總是抱有警惕性,擔心其負面效應超出正面作用,特別是面對一些消極公共輿論時,我們常規的做法。要麼是採用「拖」、「堵」、「刪」、「等」的方式加以遏制,要麼是避而遠之。事實上,根據「社會安全閥」理論,面對大量的網路輿論特別是消極輿論,如果我們一味地用「要麼遠離、要麼壓制」的態度來消極應付,那樣只怕會讓真相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其結果,不但不能消弭民聲與官聲的斷裂,反而會激發民眾強烈的質疑和逆向心理,甚至引發政府與公民對立。網路是公民宣洩情緒的重要窗口,網路政治參與的魔力就在於信息的公開化。面對來自網路不同的民眾訴求,政府不能敷衍塞責,而應以積極的心態,善用、善待、善管這一治國理政的重要媒體。謠言止於智者,更止於治者。理性的網路政治文化的建構,要求政府部門遵循公開原則,動用一切社會協同力量,尤其是網路力量,努力提升政府公開、透明、包容和高效的公共管制能力。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要對合法與非法的界限進行必要的區分,及時建立健全互聯網監管的法律體系,嚴格做到「依法管網」和「以法治網」,提高政府對網路政治空間的駕馭和管控能力;同時,也要求政府能夠從這種新型政治參與方式中具有逐步提高總結經驗、把握規律的能力,把因公共決策活動而推動的一系列網路生活中虛擬的政治參與巧妙地「鏈接」到現實生活的政治參與中去,然後不斷升華、完善,努力把這些網路參政的成功經驗轉化為制度規范,並將行之有效的互聯網監督納入現存的監督體系范圍之中,切實發揮監督的長效機製作用,以利於切實提高政府在面對新媒體時的管控能力。
②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網路
寫作思路:明確讀者,根據讀者需求來寫合適的文字,在寫文章時,也需要考慮到專業術語的使用。如果使用專業術語並且不向讀者解釋,讀者就會不明白我們所指的內容,邏輯上會出現不連貫。
正文:
當今時代,網路發展迅速,我們的生活因互聯網而更加豐富多樣,世界也因互聯網而更加絢麗多彩。但同時,互聯網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因此,我們要正確利用網路。
網路豐富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它讓我們生活中的信息傳遞和交流變得方便迅捷。世界成了一個「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人們即使相隔萬里,也如近在咫尺。
互聯網還像是一座移動圖書館,它給人們提供了海量信息,我們可以藉助互聯網查閱資料,互聯網成為了我們重要的學習工具,從而也提高了我們的學習效率。我們還可以通過互聯網休閑娛樂,聽幾首喜歡的歌,看一部有趣的電影,都可以讓我們放鬆身心。
但網路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切不可沉迷網路。一些網癮患者無法控制自己的上網時間,他們關注網上的情況超過現實生活,對網路之外的事情沒有多少興趣,只有上網時才充滿激情。
他們因為沉迷於網路而疏離了現實的人際關系,這不僅會影響他們學習、工作和生活,還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如此說來,預防迷網的重要性也就顯而易見了。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預防沉迷網路呢?
首先,因為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互聯網上有無限的信息,所以我們要注意瀏覽、尋找與學習和工作有關的信息,不應在冗餘信息面前耗費時間,也不應再無聊信息上浪費精力,更不可沉溺於網路。
其次,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並不強,所以還需要家長指引並履行監護職責,做到教導有方,幫助未成年人辨別不良信息和虛假信息。
第三,還要多些陪伴,我們應與家人勤溝通,勤交流,融入親情,感受關愛,搞好現實人際關系,注重日常生活,而不是一味沉迷於虛擬世界中的交往。
第四,我們還可以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比如攝影、繪畫、書法、寫作等,這些愛好能夠豐富自己的課餘生活,讓自己的假期多些趣味和活力,這樣就不會長時間沉迷於網路了。
最後,學校也要協同並幫助學生遠離網路。例如,老師可以通過開班會的方式來加強教育;學校可以做出明確表率,嚴格禁止學生帶手機入校園,若違反規定,則對其進行疏導並適當懲處。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控制好自己,合理使用網路,理性參與網路生活,加強預防沉迷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