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網路安全基礎知識大全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下面就讓我帶你去看看網路安全基礎知識,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點擊獲取「網路安全」相關內容↓↓↓
★ 網路安全宣傳周活動總結 ★
★ 網路安全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
★ 網路安全知識主題班會教案 ★
★★ 網路安全知識內容大全 ★★
網路安全的基礎知識
1、什麼是防火牆?什麼是堡壘主機?什麼是DMZ?
防火牆是在兩個網路之間強制實施訪問控制策略的一個系統或一組系統。
堡壘主機是一種配置了安全防範 措施 的網路上的計算機,堡壘主機為網路之間的通信提供了一個阻塞點,也可以說,如果沒有堡壘主機,網路間將不能互相訪問。
DMZ成為非軍事區或者停火區,是在內部網路和外部網路之間增加的一個子網。
2、網路安全的本質是什麼?
網路安全從其本質上來講是網路上的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對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護,包括物理安全、網路 系統安全 、數據安全、信息內容安全和信息基礎設備安全等。
3、計算機網路安全所面臨的威脅分為哪幾類?從人的角度,威脅網路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答:計算機網路安全所面臨的威脅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對網路中信息的威脅,二是對網路中設備的威脅。從人的因素考慮,影響網路安全的因素包括:
(1)人為的無意失誤。
(2)人為的惡意攻擊。一種是主動攻擊,另一種是被動攻擊。
(3)網路軟體的漏洞和「後門」。
4、網路攻擊和防禦分別包括那些內容?
網路攻擊:網路掃描、監聽、入侵、後門、隱身;
網路防禦: 操作系統 安全配置、加密技術、防火牆技術、入侵檢測技術。
5、分析TCP/IP協議,說明各層可能受到的威脅及防禦 方法 。
網路層:IP欺騙攻擊,保護措施;防火牆過濾、打補丁;
傳輸層:應用層:郵件炸彈、病毒、木馬等,防禦方法:認證、病毒掃描、 安全 教育 等。
6、請分析網路安全的層次體系
從層次體繫上,可以將網路安全分成四個層次上的安全:物理安全、邏輯安全、操作系統安全和聯網安全。
7、請分析信息安全的層次體系
信息安全從總體上可以分成5個層次:安全的密碼演算法,安全協議,網路安全,系統安全以及應用安全。
8、簡述埠掃描技術的原理
埠掃描向目標主機的TCP/IP服務埠發送探測數據包,並記錄目標主機的相應。通過分析相應來判斷服務埠是打開還是關閉,就可以知道埠提供的服務或信息。埠掃描可以通過捕獲本地主機或伺服器的注入/流出IP數據包來監視本地主機運行情況。埠掃描只能對接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幫助我們發現目標主機的某些內在的弱點,而不會提供進入一個系統的詳細步驟。
9、緩沖區溢出攻擊的原理是什麼?
緩沖區溢出攻擊是一種系統的攻擊手段,通過往程序的緩沖區寫超出其長度的內容,造成緩沖區的溢出,從而破壞程序的堆棧,使程序轉而執行其他指令,以達到攻擊的目的。
緩沖區溢出攻擊最常見的方法是通過使某個特殊的程序的緩沖區溢出轉而執行一個shell,通過shell的許可權可以執行高級的命令。如果這個特殊程序具有system許可權,攻擊成功者就能獲得一個具有shell許可權的shell,就可以對程序進行操控。
10、列舉後門的三種程序,並闡述其原理和防禦方法。
(1)遠程開啟TELNET服務。防禦方法:注意對開啟服務的監護;
(2)建立WEB和TELNET服務。防禦方法:注意對開啟服務的監控;
(3)讓禁用的GUEST用戶具有管理許可權。防禦方法:監護系統注冊表。
11、簡述一次成功的攻擊,可分為哪幾個步驟?
隱藏IP-踩點掃描-獲得系統或管理員許可權- 種植 後門-在網路中隱身。
12、簡述SQL注入漏洞的原理
利用惡意SQL語句(WEB缺少對SQL語句的鑒別)實現對後台資料庫的攻擊行為。
13、分析漏洞掃描存在問題及如何解決
(1)系統配置規則庫問題存在局限性
如果規則庫設計的不準確,預報的准確度就無從談起;
它是根據已知的是安全漏洞進行安排和策劃的,而對網路系統的很多危險的威脅確實來自未知的漏洞,這樣,如果規則庫更新不及時,預報准確度也會相應降低;
完善建議:系統配置規則庫應能不斷地被擴充和修正,這樣是對系統漏洞庫的擴充和修正,這在目前開將仍需要專家的指導和參與才能實現。
(2)漏洞庫信息要求
漏洞庫信息是基於網路系統漏洞庫的漏洞掃描的主要判斷依據。如果漏洞庫
完善建議:漏洞庫信息不但應具備完整性和有效性,也應具備簡易性的特點,這樣即使是用戶自己也易於對漏洞庫進行添加配置,從而實現對漏洞庫的及時更新。
14、按照防火牆對內外來往數據的處理方法可分為哪兩大類?分別論述其技術特點。
按照防護牆對內外來往數據的處理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包過濾防火牆和應用代理防火牆。
包過濾防火牆又稱為過濾路由器,它通過將包頭信息和管理員設定的規則表比較,如果有一條規則不允許發送某個包,路由器將其丟棄。
在包過濾系統中,又包括依據地址進行過濾和依據服務進行過濾。
應用代理,也叫應用網關,它作用在應用層,其特點是完全「阻隔」了網路的通信流,通過對每個應用服務編制專門的代理程序,實現監視和控制應用層通信流的作用。
代理伺服器有一些特殊類型,主要表現為應用級和迴路級代理、公共與專用代理伺服器和智能代理伺服器。
15、什麼是應用代理?代理服務有哪些優點?
應用代理,也叫應用網關,它作用在應用層,其特點是完全「阻隔」了網路的通信流,通過對每種應用服務編制專門的代理程序,實現監視和控制應用層通信流的作用。
代理伺服器有以下兩個優點:
(1)代理服務允許用戶「直接」訪問互聯網,採用代理服務,用戶會分為他們是直接訪問互聯網。
(2)代理服務適合於進行日誌記錄,因為代理服務遵循優先協議,他們允許日誌服務以一種特殊且有效的方式來進行。
史上最全的計算機 網路 安全知識 匯總
一、計算機網路面臨的安全性威脅計算機網路上的通信面臨以下的四種威脅:
截獲——從網路上竊聽他人的通信內容。
中斷——有意中斷他人在網路上的通信。
篡改——故意篡改網路上傳送的報文。
偽造——偽造信息在網路上傳送。截獲信息的攻擊稱為被動攻擊,而更改信息和拒絕用戶使用資源的攻擊稱為主動攻擊。
二、被動攻擊和主動攻擊被動攻擊
攻擊者只是觀察和分析某一個協議數據單元 PDU 而不幹擾信息流。
主動攻擊
指攻擊者對某個連接中通過的 PDU 進行各種處理,如:
更改報文流
拒絕報文服務
偽造連接初始化
三、計算機網路通信安全的目標
(1) 防止析出報文內容;
(2) 防止通信量分析;
(3) 檢測更改報文流;
(4) 檢測拒絕報文服務;
(5) 檢測偽造初始化連接。
四、惡意程序(rogue program)
計算機病毒——會「傳染」其他程序的程序,「傳染」是通過修改其他程序來把自身或其變種復制進去完成的。
計算機蠕蟲——通過網路的通信功能將自身從一個結點發送到另一個結點並啟動運行的程序。
特洛伊木馬——一種程序,它執行的功能超出所聲稱的功能。
邏輯炸彈——一種當運行環境滿足某種特定條件時執行其他特殊功能的程序。
五、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內容
保密性
安全協議的設計
訪問控制
六、公鑰密碼體制
公鑰密碼體制使用不同的加密密鑰與解密密鑰,是一種「由已知加密密鑰推導出解密密鑰在計算上是不可行的」密碼體制。
1、公鑰和私鑰:
在公鑰密碼體制中,加密密鑰(即公鑰) PK(Public Key) 是公開信息,而解密密鑰(即私鑰或秘鑰) SK(Secret Key) 是需要保密的。
加密演算法 E(Encrypt) 和解密演算法 D 也都是公開的。
雖然秘鑰 SK 是由公鑰 PK 決定的,但卻不能根據 PK 計算出 SK。
tips:
在計算機上可容易地產生成對的 PK 和 SK。
從已知的 PK 實際上不可能推導出 SK,即從 PK 到 SK 是「計算上不可能的」。
加密和解密演算法都是公開的。
七、 數字簽名1、數字簽名必須保證以下三點:
(1) 報文鑒別——接收者能夠核實發送者對報文的簽名;
(2) 報文的完整性——發送者事後不能抵賴對報文的簽名;
(3) 不可否認——接收者不能偽造對報文的簽名。
現在已有多種實現各種數字簽名的方法。但採用公鑰演算法更容易實現。
2、數字簽名的實現 :
因為除 A 外沒有別人能具有 A 的私鑰,所以除 A 外沒有別人能產生這個密文。因此 B 相信報文 __ 是 A 簽名發送的。
若 A 要抵賴曾發送報文給 B,B 可將明文和對應的密文出示給第三者。第三者很容易用 A 的公鑰去證實 A 確實發送 __ 給 B。
反之,若 B 將 __ 偽造成 __『,則 B 不能在第三者前出示對應的密文。這樣就證明了 B 偽造了報文。
八、鑒別
在信息的安全領域中,對付被動攻擊的重要措施是加密,而對付主動攻擊中的篡改和偽造則要用鑒別(authentication) 。
報文鑒別使得通信的接收方能夠驗證所收到的報文(發送者和報文內容、發送時間、序列等)的真偽。
使用加密就可達到報文鑒別的目的。但在網路的應用中,許多報文並不需要加密。應當使接收者能用很簡單的方法鑒別報文的真偽。
鑒別的手段
1 報文鑒別(使用報文摘要 MD (Message Digest)演算法與數字簽名相結合)
2 實體鑒別
九、運輸層安全協議1、安全套接層 SSL(Secure Socket Layer)
SSL可對萬維網客戶與伺服器之間傳送的數據進行加密和鑒別。
SSL 在雙方的聯絡階段協商將使用的加密演算法和密鑰,以及客戶與伺服器之間的鑒別。
在聯絡階段完成之後,所有傳送的數據都使用在聯絡階段商定的會話密鑰。
SSL 不僅被所有常用的瀏覽器和萬維網伺服器所支持,而且也是運輸層安全協議 TLS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的基礎。
1.1 SSL 的位置
1.2 SSL的三個功能:
(1) SSL 伺服器鑒別 允許用戶證實伺服器的身份。具有 SS L 功能的瀏覽器維持一個表,上面有一些可信賴的認證中心 CA (Certificate Authority)和它們的公鑰。
(2) 加密的 SSL 會話 客戶和伺服器交互的所有數據都在發送方加密,在接收方解密。
(3) SSL 客戶鑒別 允許伺服器證實客戶的身份。
2、安全電子交易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
SET 的主要特點是:
(1) SET 是專為與支付有關的報文進行加密的。
(2) SET 協議涉及到三方,即顧客、商家和商業銀行。所有在這三方之間交互的敏感信息都被加密。
(3) SET 要求這三方都有證書。在 SET 交易中,商家看不見顧客傳送給商業銀行的信用卡號碼。
十、防火牆(firewall)
防火牆是由軟體、硬體構成的系統,是一種特殊編程的路由器,用來在兩個網路之間實施接入控制策略。接入控制策略是由使用防火牆的單位自行制訂的,為的是可以最適合本單位的需要。
防火牆內的網路稱為「可信賴的網路」(trusted network),而將外部的網際網路稱為「不可信賴的網路」(untrusted network)。
防火牆可用來解決內聯網和外聯網的安全問題。
防火牆在互連網路中的位置
1、防火牆的功能
防火牆的功能有兩個:阻止和允許。
「阻止」就是阻止某種類型的通信量通過防火牆(從外部網路到內部網路,或反過來)。
「允許」的功能與「阻止」恰好相反。
防火牆必須能夠識別通信量的各種類型。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防火牆的主要功能是「阻止」。
2、防火牆技術的分類
(1) 網路級防火牆——用來防止整個網路出現外來非法的入侵。屬於這類的有分組過濾和授權伺服器。前者檢查所有流入本網路的信息,然後拒絕不符合事先制訂好的一套准則的數據,而後者則是檢查用戶的登錄是否合法。
(2) 應用級防火牆——從應用程序來進行接入控制。通常使用應用網關或代理伺服器來區分各種應用。例如,可以只允許通過訪問萬維網的應用,而阻止 FTP 應用的通過。
網路安全知識有哪些?
什麼是網路安全?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可以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被中斷。
什麼是計算機病毒?
計算機病毒是指編制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且能夠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什麼是木馬?
木馬是一種帶有惡意性質的遠程式控制制軟體。木馬一般分為客戶端和伺服器端。客戶端就是本地使用的各種命令的控制台,伺服器端則是要給別人運行,只有運行過伺服器端的計算機才能夠完全受控。木馬不會象病毒那樣去感染文件。
什麼是防火牆?它是如何確保網路安全的?
使用功能防火牆是一種確保網路安全的方法。防火牆是指設置在不同網路(如可信任的企業內部網和不可信的公共網)或網路安全域之間的一系列部件的組合。它是不同網路或網路安全域之間信息的惟一出入口,能根據企業的安全策略控制(允許、拒絕、監測)出入網路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較強的抗攻擊能力。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務、實現網路和信息安全的基礎設施。
什麼是後門?為什麼會存在後門?
後門是指一種繞過安全性控制而獲取對程序或系統訪問權的方法。在軟體的開發階段,程序員常會在軟體內創建後門以便可以修改程序中的缺陷。如果後門被其他人知道,或者在發布軟體之前沒有刪除,那麼它就成了安全隱患。
什麼叫入侵檢測?
入侵檢測是防火牆的合理補充,幫助系統對付網路攻擊,擴展系統管理員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審計、監視、進攻識別和響應),提高信息安全基礎結構的完整性。它從計算機網路系統中的若干關鍵點收集信息,並分析這些信息,檢查網路中是否有違反安全策略的行為和遭到襲擊的跡象。
什麼叫數據包監測?它有什麼作用?
數據包監測可以被認為是一根竊聽電話線在計算機網路中的等價物。當某人在「監聽」網路時,他們實際上是在閱讀和解釋網路上傳送的數據包。如果你需要在互聯網上通過計算機發送一封電子郵件或請求一個網頁,這些傳輸信息時經過的計算機都能夠看到你發送的數據,而數據包監測工具就允許某人截獲數據並且查看它。
網路安全基礎知識相關 文章 :
★ 網路安全基礎知識大全
★ 【網路安全】:網路安全基礎知識點匯總
★ 計算機網路基礎技能大全
★ 網路安全的基礎知識
★ 【網路安全】:學習網路安全需要哪些基礎知識?
★ 區域網絡安全防範基礎知識大全
★ 計算機網路知識大全
★ 計算機網路安全基本知識
★ 信息網路安全管理
★ 系統安全基礎知識大全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Ⅱ 簡述網路安全攻擊的四種形式
網路安全攻擊的四種形式包括:
中斷攻擊:這種攻擊的目的是使目標系統的服務或網路完全癱瘓,無法對合法用戶提供服務。例如,通過洪水攻擊等手段,讓目標網站無法訪問,造成服務中斷。
截獲攻擊:攻擊者會在數據傳輸的過程中非法獲取數據,這是對機密性的攻擊。想像一下,你的重要郵件或密碼在傳輸過程中被人偷偷截獲,信息就泄露了。
篡改攻擊:這種攻擊會修改通過網路傳輸的信息內容,破壞信息的完整性。比如,黑客入侵系統後,修改網站的內容,或者更改資料庫中的關鍵數據,造成信息錯誤或混亂。
偽造攻擊:攻擊者會偽造數據並通過網路發送,欺騙接收者相信這些數據是合法來源發送的,從而達到混淆視聽的目的。比如,偽造電子郵件地址發送詐騙郵件,誘導用戶點擊惡意鏈接或下載病毒文件。
Ⅲ 網路安全與防範措施
網路安全與防範措施【1】
摘要: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路安全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越來越多的計算機用戶足不出戶就可訪問到全球網路系統豐富的信息資源,經濟、文化、軍事和社會活動也強烈依賴於網路,一個網路化的社會已呈現在我們面前。
隨著網路應用的不斷增多,網路安全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由於計算機網路聯接形式的多樣性、終端分布的不均勻性、網路的開放性和網路資源的共享性等因素,致使計算機網路容易遭受病毒、黑客、惡意軟體和其它不軌行為的攻擊。
為確保信息的安全與暢通,研究網路的安全與防範措施已迫在眉捷。
本文分析了影響網路安全的主要因素及攻擊的主要方式,從管理和技術兩方面就加強計算機網路安全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
關鍵詞:網路安全;防範;隱患;措施
引言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計算機網路的新月異,網路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計算機網路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我們每天通過互聯網路與朋友通信,和同行交流,通過互聯網了解新聞獲取信息的同時,我們對這個網路究竟了解多少,我們是否能意識到給我們生活、工作帶來快捷、便利的網路所潛伏的不安全因素。
1計算機網路安全的概念
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具體定義會隨著使用者的變化而變化,使用者不同,對網路安全的認識和要求也就不同。
例如從普通使用者的角度來說,可能僅僅希望個人隱私或機密信息在網路上傳輸時受到保護,避免被偷聽、篡改和偽造;而網路提供商除了關心這些網路信息安全外,還要考慮如何應付突發的 自然 災害、軍事打擊等對網路硬體的破壞,以及在網路出現異常時如何恢復網路通信,保持網路通信的連續性。
從本質上來講,網路安全包括組成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在網路上傳輸信息的安全性,使其不致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攻擊遭到破壞,網路安全既有技術方面的問題 ,也有管理方面的問題,兩方面相互補充,缺一不可。
人為的網路入侵和攻擊行為使得網路安全面臨新的挑戰。
2、計算機網路安全的隱患及攻擊形式
2.1計算機網路硬體安全隱患
計算機網路硬體設施是互聯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硬體設施本身就有著安全隱患。
電子輻射泄露就是其主要的安全隱患問題,也就是說計算機和網路所包含的電磁信息泄露了,這增加了竊密、失密、泄密的危險;此外安全隱患問題也體現在通信部分的脆弱性上,在進行數據與信息的交換和通信活動時,主要通過四種線路,即光纜、電話線、專線、微波,除光纜外其它三種線路上的信息比較容易被竊取;除上述方面外,計算機的操作系統與硬體組成的脆弱性,也給系統的濫用埋下了隱患。
?另外,移動存儲介質。
移動存儲介質比如U盤、移動硬碟等,由於其自身具有方便小巧、存儲量大、通用性強、易攜帶等特點,應用比較廣泛,尤其是涉密單位,這給網路系統的信息安全造成很大的隱患。
2.2計算機軟體漏洞
黑客通過精心構造的惡意代碼,攻擊某些網站並上傳惡意代碼到被攻擊網站的伺服器。
用戶訪問被攻擊的網站時,可能導致用戶隱私信息泄露。
無論多強大的軟體在設計之初都難免存在缺陷或漏洞,操作系統軟體也不例外。
系統主機之間互異的操作系統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同樣性質的漏洞,也會由於操作系統軟體設計開發過程的不同,而具有不一樣的表現形式。
攻擊者可以很「方便」的通過漏洞對計算機系統進行破壞,造成主機癱瘓、重要資料丟失等,嚴重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
2.3黑客攻擊和計算機病毒攻擊
這是一種最嚴重的網路安全威脅。
攻擊者通過各種方式尋找系統脆弱點或系統漏洞,由於網路系統同構冗餘環境的弱點是相同的,多個系統同時故障的概率雖小,但被攻破可能性卻大,通過攔截、竊取等多種方式,向系統實施攻擊,破壞系統重要數據,甚至系統癱瘓,給網路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網路病毒發病和傳播速度極快,而許多計算機用戶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安裝殺毒軟體或不能及時更新殺毒軟體病毒庫,造成網路病毒泛濫,病毒程序輕者降低系統工作效率,重者導致系統崩潰、數據丟失,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不僅嚴重地危害到了用戶計算機安全,而且極大的消耗了網路資源,造成網路擁塞,給每一個用戶都帶來極大的不便。
2.4網路自身的安全缺陷
網路是一個開放的環境,TCP/IP是一個通用的協議,即通過IP地址作為網路節點的唯一標識,基於IP地址進行多用戶的認證和授權,並根據IP包中源IP地址判斷數據的真實和安全性,但該協議的最大缺點就是缺乏對IP地址的保護,缺乏對源IP地址真實性的認證機制,這就是TCP/IP協議不安全的根本所在。
通過TCP/IP協議缺陷進行的常見攻擊有:源地址欺騙、IP欺騙、源路由選擇欺騙、路由選擇信息協議攻擊、SYN攻擊等等。
3.網路安全的防範措施
3.1防火牆技術
防火牆是網路安全的屏障,配置防火牆是實現網路安全最基本、最經濟、最有效的安全措施之一。
防火牆是指一個由軟體或和硬體設備組合而成,處於企業或網路群體計算機與外界通道之間,限制外界用戶對內部網路訪問及管理內部用戶訪問外界網路的許可權。
當一個網路接上Inter net之後,系統的安全除了考慮計算機病毒、系統的健壯性之外,更主要的是防止非法用戶的入侵,而目前防止的措施主要是靠防火牆技術完成。
3.2數據加密技術
數據加密技術就是對信息進行重新編碼,從而隱藏信息內容,使非法用戶無法獲取信息的真實內容的一種技術手段。
數據加密技術是為提高信息系統及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秘密數據被外部破析所採用的主要手段之一。
數據加密技術按作用不同可分為數據存儲,數據傳輸、數據完整性的鑒別,以及密鑰的管理技術。
數據存儲加密技術是防止在存儲環節上的數據丟失為目的,可分為密文存儲和存取兩種,數據傳輸加密技術的目的是對傳輸中的數據流加密。
數據完整性鑒別是對介入信息的傳送、存取,處理人的身份和相關數據內容進行驗證,達到保密的要求,系統通過對比驗證對輸入的特徵值是否符合預先設定的參數,實現對數據的安全保護。
3.3防病毒技術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病毒變得越來越復雜和高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構成極大的威脅。
在病毒防範中普遍使用的防病毒軟體,從功能上可以分為網路防病毒軟體和單機防病毒軟體兩大類。
單機防病毒軟體一般安裝在單台PC上,即對本地和本地工作站連接的遠程資源採用分析掃描的方式檢測、清除病毒。
網路防病毒軟體則主要注重網路防病毒,一旦病毒入侵網路或者從網路向其它資源傳染,網路防病毒軟體會立刻檢測到並加以刪除。
病毒主要由數據破壞和刪除、後門攻擊、拒絕服務、垃圾郵件傳播幾種方式的對網路進行傳播和破壞,照成線路堵塞和數據丟失損毀。
那麼建立統一的整體網路病毒防範體系是對計算機網路整體有效防護的解決辦法。
3.4伺服器訪問控制策略
伺服器和路由器這樣的網路基礎設備,避免非法入侵的有效方法是去掉不必要的網路訪問,在所需要的網路訪問周圍建立訪問控制。
另外對用戶和賬戶進行必要的許可權設置。
一是要限制資料庫管理員用戶的數量和給用戶授予其所需要的最小許可權。
二是取消默認賬戶不需要的許可權選擇合適的賬戶連接到資料庫。
3.5建立更安全的電子郵件系統
目前有些優秀的電子郵件安全系統具有強大的高准確率和低誤報率,獨特的策略模塊可以幫助用戶輕松地實現郵件系統的管理與維護,有的電子郵件系統判別垃圾郵件的准確率接近百分之百。
各用戶要多方分析、比較,選擇優秀的電子郵件安全系統保證網路的郵件系統安全,以改變郵件系統存在垃圾郵件、郵件病毒、郵件泄密等安全隱患的現狀。
3.6提高網路工作人員的素質,強化網路安全責任
為了強化網路安全的責任,還有一項重要任務――提高網路工作人員的管理素質。
要結合數據、軟體、硬體等網路系統各方面對工作人員進行安全教育,提高責任心,並通過相關業務技術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操作技能,網路系統的安全管理要加以重視,避免人為事故的發生。
由於網路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因此網路安全技術還有待提高和發展。
此外,為了保障網路能夠安全運行,我們還應該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完善法規、法律,提高人們對網路安全的認識,加大對計算機犯罪的法律制裁。
4.結束語
計算機網路的安全性越來越受到重視,網路環境的復雜性、多變性,以及信息系統的脆弱性,決定了計算機網路不能僅僅依靠防火牆,而涉及到管理和技術等方方面面。
總的來說,網路安全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安全管理問題。
我們必須綜合考慮安全因素,制定合理的目標、技術方案和相關的配套法規等。
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安全的網路系統,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網路安全防護技術也必然隨著網路應用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需要仔細考慮系統的安全需求,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並將各種安全技術與管理手段結合在一起,才能生成一個高效、通用、安全的計算機網路系統。
網路安全與防範措施【2】
[摘要]隨著計算機網路的普及,我們對網路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網路的開放性使得網路信息的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
我們必須積極採取各種有效的防範措施以確保重要信息不受損失。
本文主要從分析計算機網路安全隱患入手來探究其防範措施。
[關鍵詞]計算機網路;網路安全;防範措施;防火牆
隨著高新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已滲透各個領域,對行業現代化建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特別是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廣泛滲透和發展,不但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模式、辦公方式、管理方式。
信息化已作為社會發展的核心內容,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助推器。
然而,隨著信息網規模的逐漸擴大和系統應用的不斷深入。
各種網路安全問題也隨之而來。
例如系統不穩定、網速緩慢或癱瘓:訪問登錄失敗、設備和信息安全事故、黑客和計算機病毒入侵等故障,嚴重影響,網路的正常使用,成為阻礙網路進一步深化和發展的瓶頸。
因此,研究網路安全防範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計算機網路安全的概念
網路安全從本質上講就是網路上的信息安全,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數據受到保護,免受破壞、更改和泄露,系統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小中斷;從用戶的角度來看,他們希望涉及個人和商業的信息在網路上傳輸時受到機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的保護,避免其他人利用偷聽,篡改、抵賴等於段對自己的利益和隱私造成損害和侵犯;從網路運營商和管理者的角度來說,他們希望對本地網路信息的訪問、讀寫等操作受到保護和控制,避免出現病毒、非法存取、拒絕服務和網路資源的非法佔用和黑客的攻擊。
計算機安全主要是為數據處理系統建立和採取的技術和管理的安全保護,保護計算機硬體、軟體數據不因偶然和惡意的元兇而遭到破壞,更改和泄漏。
從本質上來講,網路安全包括組成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住網路上傳輸信息的安全性,使其不致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攻擊遭到破壞。
網路安全既有技術方面的問題,也有管理方面的問題,兩方面相互補充,缺一不可。
2網路安全的隱患
對計算機信息構成不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人為的因素、自然的因素和偶發的因素。
其中,人為因素是指一些不法之徒利用計算機網路存在的漏洞,或者潛入計算機房,盜用計算機系統資源,非法獲取重要數據、篡改系統數據、破壞硬體設備、編制計算機病毒。
人為因素是對計算機信息網路安全威脅最大的因素。
計算機網路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計算機網路的脆弱性
互聯網是對全世界都開放的網路,任何單位或個人都可以在網上方便地傳輸和獲取各種信息,互聯網這種具有開放性、共享性、國際性的特點就對計算機網路安全提出了挑戰。
在使用互聯網時應注意以下幾項不可靠的安全性。
2.1.1網路的開放性,網路的技術是全開放的,使得網路所面臨的攻擊來自多方面。
或是來自物理傳輸線路的攻擊,或是來自對網路通信協議的攻擊,以及對計算機軟體、硬體的漏洞實施攻擊。
2.1.2網路的國際性,意味著對網路的攻擊不僅是來自於本地網路的用戶,還可以是互聯網上其他國家的黑客,所以,網路的安全面臨著國際化的挑戰。
2.1.3網路的自由性,大多數的網路對用戶的使用沒有技術上的約束,用戶可以自由的`上網,發布和獲取各類信息。
2.2操作系統存在的安全問題
操作系統是一個支撐軟體,是計算機程序或別的運用系統在上面正常運行的一個環境。
操作系統提供了很多的管理功能,主要是管理系統的軟體資源和硬體資源。
操作系統軟體自身的不可靠安全性,是計算機系統開發設計的不周而留下的破綻,都給網路安全留下隱患。
2.2.1操作系統結構體系的缺陷。
操作系統本身有內存管理、CPU管理、外設的管理,每個管理都涉及一些模塊或程序,如果在這些程序裡面存在問題,比如內存管理的問題,外部網路的一個連接過來,剛好連接一個有缺陷的模塊,可能出現的情況是,計算機系統會因此崩潰。
所以,有些黑客往往是針對操作系統的不完善進行攻擊,使計算機系統,特別是伺服器系統立刻癱瘓。
2.2.2操作系統支持在網路上傳送文件、載入或安裝程序,包括可執行文件,這些功能也會帶來不安全因素。
網路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文件傳輸功能,比如FTP,這些安裝程序經常會帶一些可執行文件,這些可執行文件都是人為編寫的程序,如果某個地方出現漏洞,那麼系統就可能會造成崩潰。
像這些遠程調用、文件傳輸,如果生產廠家或個人在上面安裝間諜程序,那麼用戶的整個傳輸過程、使用過程都會被別人監視到,所有的這些傳輸文件、載入的程序、安裝的程序、執行文件,都可能給操作系統帶來安全的隱患。
所以,建議盡量少使用一些來歷不明,或者無法證明它安全性的軟體。
2.2.3操作系統有守護進程的防護功能,它是系統的一些進程,總是在等待某些事件的出現。
所謂的守護進程,就是監控病毒的監控軟體,當有病毒出現就會被捕捉。
但是有些進程是一些病毒,碰到特定的情況就會把用戶的硬碟格式化,這些進程就是很危險的守護進程,平時可能不起作用,可是在某些條件下發生後,就會發生作用。
如果操作系統守護進程被人為地破壞掉就會出現這種不良的安全隱患。
3網路安全的防患措施
上面已經分析了網路安全所存在的一系列隱患,其中包括網路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性和一些管理上的失當等原因。
而作為計算機用戶,應該積極地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患,以避免嚴重後果發生的可能性。
網路安全採用的主要防範措施如下:
3.1提高安全意識,加大安全管理力度
(1)配備專業的安全管理人員。
安全管理要有專人負責,同時還要有技術人員去落實。
(2)控制對網路的訪問和使用。
控制用戶對網路的訪問和使用的目的是保證網路資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訪問。
(3)增強防病毒意識。
查、殺病毒是確保網路系統安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4)及時做好數據備份工作,確保網路信息的安全。
3.2及時修補「漏洞」
網路軟體不可能無缺陷、無漏洞,這些漏洞和缺陷正是黑客攻擊的首選目標。
3.3利用網路安全技術
3.3.1防火牆技術
目前保護網路安全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就是構築防火牆。
防火牆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其實它是一種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相結合的技術,是在受保護網與外部網之間構造一個保護層,把攻擊者擋在受保護網的外面。
這種技術強制所有出入內外網的數據流都必須經過此安全系統。
它通過監測、限制或更改跨越防火牆的數據流,盡可能地對外部網路屏蔽有關受保護網路的信息和結構來實現對網路的安全保護。
因而防火牆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訪問控制機制,用來在不安全的公共網路環境下實現局部網路的安全性。
3.3.2身份認證
身份認證是任何一個安全的計算機所必需的組成部分。
身份認證必須做到准確無誤地將對方辨認出來,同時還應該提供雙向的認證,即互相證明自己的身份,網路環境下的身份認證比較復雜,因為驗證身份的雙方都是通過網路而不是直接接觸,傳統的指紋手段等已無法使用,所以目前通常採用的是基於對稱密鑰加密或公開密鑰加密的方法,以及採用高科技手段的密碼技術進行身份驗證。
3.3.3訪問控制
訪問控制也叫接入控制,阻止非授權用戶進入網路,防止任何對計算機資源和通信資源的非授權訪問。
即根據用戶的身份賦予其相應的許可權,也就是說按事先確定的規則決定主體對客體的訪問是否合法。
訪問控制主要通過注冊口令、用戶分組控制、文件許可權控制三個層次來實現。
3.3.4基於密碼論的技術
密碼技術是集數學、計算機科學、電子與通信等諸多學科於一體的交叉學科,是保護信息安全的主要手段之一,它不僅具有保證信息機密性的信息加密功能,而且具有數字簽名、身份驗證、秘密分存、系統安全等功能。
(1)密鑰技術。
密鑰技術的任務是在一個密碼系統中控制密鑰的選擇和分配。
密鑰是一段數字信息,它與加密演算法相互作用,以控制信息的加密。
(2)數字簽名。
數字簽名是一種用於鑒別的重要技術。
數字簽名是一個數,它依賴於消息的所有位以及一個保密密鑰。
它的正確性可以用一個公開密鑰來檢驗。
數字簽名可以用於鑒別服務,也可以用於完整性服務和無拒絕服務。
當數字簽名用於無拒絕服務時,它是和公證一起使用的。
公證是通過可信任的第三方來驗證消息的。
(3)驗證技術。
驗證技術可分為基於共享密鑰的認證和基於公鑰的認證。
前者實際上是執行一種查詢―問答協議,發送方發送一個隨機數給接收方,接收方解密後以一種特殊形式轉換它並傳回結果,從而實現認證。
該協議的關鍵是如何建立共享密鑰。
3.3.5反病毒軟體
即使有防火牆、身份認證和加密措施,人們仍擔心遭到病毒和黑客的攻擊。
隨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攜帶病毒和黑客程序的數據包和電子郵件越來越多,打開或運行這些文件,計算機就有可能感染病毒。
假如安裝有反病毒軟體,就可以預防、檢測一些病毒和黑客程序。
總之,網路安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技術、設備、管理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安全解決方案的制定需要從整體上進行把握。
網路安全解決方案是綜合各種計算機網路信息系統安全技術,將安全操作系統技術、防火牆技術、病毒防護技術、入侵檢測技術、安全掃描技術等綜合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協調一致的網路安全防護體系。
我們必須做到管理和技術並重,安全技術必須結合安全措施,並加強網路立法和執法的力度,建立備份和恢復機制,制定相應的安全標准。
此外,由於網路病毒、網路犯罪等技術是不分國界的,因此必須進行充分的國際合作,來共同對付日益猖獗的網路犯罪和網路病毒等問題,確保網路安全。
參考文獻:
[1]白斌.防火牆在網路安全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07(35).
[2]彭,高.計算機網路信息安全及防護策略研究[J].計算機與數字工程,2011(01).
[3]陳愛梅.基於防火牆技術的網路安全的研究[J].科協論壇(下半月),2008(05).
[4]郭勇.計算機網路安全淺析[J].科技廣場,2009(09).
Ⅳ 計算機網路安全的詳細解釋
計算機網路安全概述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互聯網路(Internet)起源於1969年的ARPANet,最初用於軍事目的,1993年開始用於商業應用,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到目前為止,互連網已經覆蓋了175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萬台計算機,用戶數量超過一億。隨著計算機網路的普及,計算機網路的應用向深度和廣度不斷發展。企業上網、政府上網、網上學校、網上購物......,一個網路化社會的雛形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在網路給人們帶來巨大的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網路信息的安全保密問題就是其中之一。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一.網路信息安全的涵義上海共享網
網路信息既有存儲於網路節點上信息資源,即靜態信息,又有傳播於網路節點間的信息,即動態信息。而這些靜態信息和動態信息中有些是開放的,如廣告、公共信息等,有些是保密的,如:私人間的通信、政府及軍事部門、商業機密等。網路信息安全一般是指網路信息的機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及真實性(Authenticity)。網路信息的機密性是指網路信息的內容不會被未授權的第三方所知。網路信息的完整性是指信息在存儲或傳輸時不被修改、破壞,不出現信息包的丟失、亂序等,即不能為未授權的第三方修改。信息的完整性是信息安全的基本要求,破壞信息的完整性是影響信息安全的常用手段。當前,運行於互聯網上的協議(如TCP/IP)等,能夠確保信息在數據包級別的完整性,即做到了傳輸過程中不丟信息包,不重復接收信息包,但卻無法制止未授權第三方對信息包內部的修改。網路信息的可用性包括對靜態信息的可得到和可操作性及對動態信息內容的可見性。網路信息的真實性是指信息的可信度,主要是指對信息所有者或發送者的身份的確認。上海共享網
前不久,美國計算機安全專家又提出了一種新的安全框架,包括:機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真實性(Authenticity)、實用性(Utility)、佔有性(Possession),即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實用性、佔有性,認為這樣才能解釋各種網路安全問題:網路信息的實用性是指信息加密密鑰不可丟失(不是泄密),丟失了密鑰的信息也就丟失了信息的實用性,成為垃圾。網路信息的佔有性是指存儲信息的節點、磁碟等信息載體被盜用,導致對信息的佔用權的喪失。保護信息佔有性的方法有使用版權、專利、商業秘密性,提供物理和邏輯的存取限制方法;維護和檢查有關盜竊文件的審記記錄、使用標簽等。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二.攻擊互聯網路安全性的類型上海共享網
對互聯網路的攻擊包括對靜態數據的攻擊和對動態數據的攻擊。 對靜態數據的攻擊主要有:上海共享網
口令猜測:通過窮舉方式搜索口令空間,逐一測試,得到口令,進而非法入侵系統。上海共享網
IP地址欺騙:攻擊者偽裝成源自一台內部主機的一個外部地點傳送信息包,這些信息包中包含有內部系統的源IP地址,冒名他人,竊取信息。上海共享網
指定路由:發送方指定一信息包到達目的站點的路由,而這條路由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繞過設有安全控制的路由。上海共享網
根據對動態信息的攻擊形式不同,可以將攻擊分為主動攻擊和被動攻擊兩種。上海共享網
被動攻擊主要是指攻擊者監聽網路上傳遞的信息流,從而獲取信息的內容(interception),或僅僅希望得到信息流的長度、傳輸頻率等數據,稱為流量分析(traffic analysis)。被動攻擊和竊聽示意圖如圖1、圖2所示: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除了被動攻擊的方式外,攻擊者還可以採用主動攻擊的方式。主動攻擊是指攻擊者通過有選擇的修改、刪除、延遲、亂序、復制、插入數據流或數據流的一部分以達到其非法目的。主動攻擊可以歸納為中斷、篡改、偽造三種(見圖3)。中斷是指阻斷由發送方到接收方的信息流,使接收方無法得到該信息,這是針對信息可用性的攻擊(如圖4)。篡改是指攻擊者修改、破壞由發送方到接收方的信息流,使接收方得到錯誤的信息,從而破壞信息的完整性(如圖5)。偽造是針對信息的真實性的攻擊,攻擊者或者是首先記錄一段發送方與接收方之間的信息流,然後在適當時間向接收方或發送方重放(playback)這段信息,或者是完全偽造一段信息流,冒充接收方可信任的第三方,向接收方發送。(如圖6)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三。網路安全機制應具有的功能上海共享網
由於上述威脅的存在,因此採取措施對網路信息加以保護,以使受到攻擊的威脅減到最小是必須的。一個網路安全系統應有如下的功能:上海共享網
1.身份識別:身份識別是安全系統應具備的最基本功能。這是驗證通信雙方身份的有效手段,用戶向其系統請求服務時,要出示自己的身份證明,例如輸入User ID和Password。而系統應具備查驗用戶的身份證明的能力,對於用戶的輸入,能夠明確判別該輸入是否來自合法用戶。上海共享網
2.存取許可權控制:其基本任務是防止非法用戶進入系統及防止合法用戶對系統資源的非法使用。在開放系統中,網上資源的使用應制訂一些規定:一是定義哪些用戶可以訪問哪些資源,二是定義可以訪問的用戶各自具備的讀、寫、操作等許可權。上海共享網
3.數字簽名:即通過一定的機制如RSA公鑰加密演算法等,使信息接收方能夠做出「該信息是來自某一數據源且只可能來自該數據源」的判斷。上海共享網
4.保護數據完整性:既通過一定的機制如加入消息摘要等,以發現信息是否被非法修改,避免用戶或主機被偽信息欺騙。上海共享網
5.審計追蹤:既通過記錄日誌、對一些有關信息統計等手段,使系統在出現安全問題時能夠追查原因。上海共享網
密鑰管理:信息加密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途徑,以密文方式在相對安全的信道上傳遞信息,可以讓用戶比較放心地使用網路,如果密鑰泄露或居心不良者通過積累大量密文而增加密文的破譯機會,都會對通信安全造成威脅。因此,對密鑰的產生、存儲、傳遞和定期更換進行有效地控制而引入密鑰管理機制,對增加網路的安全性和抗攻擊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四。網路信息安全常用技術上海共享網
通常保障網路信息安全的方法有兩大類:以「防火牆」技術為代表的被動防衛型和建立在數據加密、用戶授權確認機制上的開放型網路安全保障技術。上海共享網
1.防火牆技術:「防火牆」(Firewall)安全保障技術主要是為了保護與互聯網相連的企業內部網路或單獨節點。它具有簡單實用的特點,並且透明度高,可以在不修改原有網路應用系統的情況下達到一定的安全要求。防火牆一方面通過檢查、分析、過濾從內部網流出的IP包,盡可能地對外部網路屏蔽被保護網路或節點的信息、結構,另一方面對內屏蔽外部某些危險地址,實現對內部網路的保護。上海共享網
2.數據加密與用戶授權訪問控制技術:與防火牆相比,數據加密與用戶授權訪問控制技術比較靈活,更加適用於開放網路。用戶授權訪問控制主要用於對靜態信息的保護,需要系統級別的支持,一般在操作系統中實現。數據加密主要用於對動態信息的保護。前面已經提到,對動態數據的攻擊分為主動攻擊和被動攻擊,我們注意到,對於主動攻擊,雖無法避免,但卻可以有效的檢測;而對於被動攻擊,雖無法檢測,但卻可以避免,而實現這一切的基礎就是數據加密。數據加密實質上是對以符號為基礎的數據進行移位和置換的變換演算法。這種變換是受稱為密鑰的符號串控制的。在傳統的加密演算法中,加密密鑰與解密密鑰是相同的,或者可以由其中一個推知另一個,稱為對稱密鑰演算法。這樣的密鑰必須秘密保管,只能為授權用戶所知,授權用戶既可以用該密鑰加密信息,也可以用該密鑰解密信息。DES (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是對稱加密演算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它是IBM公司W.tuchman 和C.meyer 在1971年到1972年研製成功的,在1977年5月由美國國家標准局頒部為數據加密標准。DES可以對任意長度的數據加密,密鑰長度64比特,實際可用密鑰長度56比特,加密時首先將數據分為64比特的數據塊,採用ECB(Electronic CodeBook)、CBC(Ciper Block Chaining)、CFB(Ciper Block Feedback)等模式之一,每次將輸入的64比特明文變換為64比特密文。最終,將所有輸出數據塊合並,實現數據加密。如果加密、解密過程各有不相乾的密鑰,構成加密、解密密鑰對,則稱這種加密演算法為非對稱加密演算法,或稱為公鑰加密演算法,相應的加密、解密密鑰分別稱為公鑰、私鑰。在公鑰加密演算法下,公鑰是公開的,任何人可以用公鑰加密信息,再將密文發送給私鑰擁有者;私鑰是保密的,用於解密其接收的公鑰加密過的信息。典型的公鑰加密演算法如RSA (Ronald L Rivest,Adi Shamir,Leonard Adleman),是目前使用比較廣泛的加密演算法。在互聯網上的數據安全傳輸,如Netscape Navigator 和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都使用了該演算法。RSA演算法建立在大數因子分解的復雜性上,簡單來說,先選取兩個素數p、q,一般要求兩數均大於10的100次冪,計算 n=p*q,z=(p - 1)*(q - 1),選擇一個與z互質的數d,找一個數e滿足d*e ≡1 (mod z),將(e,n)作為公鑰,將(d,z)作為密鑰。RSA的保密性在於n的分解難度上,如果n分解成功,則可推知(d,z),也就無保密性可言了。上海共享網
有了信息加密的手段,我們就可以對動態信息採取保護措施了。為了防止信息內容泄露,我們可以將被傳送的信息加密,使信息以密文的形式在網路上傳輸。這樣,攻擊者即使截獲了信息,也只是密文,而無法知道信息的內容。為了檢測出攻擊者篡改了消息內容,可以採用認證的方法,即或是對整個信息加密,或是由一些消息認證函數(MAC函數)生成消息認證碼(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再對消息認證碼加密,隨信息一同發送。攻擊者對信息的修改將導致信息與消息認證碼的不一致,從而達到檢測消息完整性的目的。為了檢測出攻擊者偽造信息,可以在信息中加入加密的消息認證碼和時間戳,這樣,若是攻擊者發送自己生成的信息,將無法生成對應的消息認證碼,若是攻擊者重放以前的合法信息,接收方可以通過檢驗時間戳的方式加以識別。上海共享網
上海共享網
五。對網路信息安全的前景的展望上海共享網
隨著網路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網路安全面臨的挑戰也在增大。一方面,對網路的攻擊方式層出不窮:1996年以報道的攻擊方式有400種,1997年達到 1000種,1998年即達到4000種,兩年間增加了十倍,攻擊方式的增加意味著對網路威脅的增大;隨著硬體技術和並行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計算能力迅速提高,原來認為安全的加密方式有可能失效,如1994年4月26日,人們用計算機破譯了RSA發明人17年前提出的數學難題:一個129位數數字中包含的一條密語,而在問題提出時預測該問題用計算機需要850萬年才能分解成功;針對安全通信措施的攻擊也不斷取得進展,如1990年6月20日美國科學家找到了155位大數因子的分解方法,使「美國的加密體制受到威脅」。另一方面,網路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使人們對網路依賴的程度增大,對網路的破壞造成的損失和混亂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這些網路信息安全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網路信息安全學科的地位越顯得重要,網路信息安全必然隨著網路應用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上海共享網
Ⅳ 網路中斷是什麼意思
網路中斷是指與服務之間的連接中斷,電腦連接不到伺服器就會顯示網路被中斷。如下圖類似情況:
網路中斷通常有兩方面可能的原因:
1.你電腦到伺服器中間任意經過部分網路中斷。
2.你要連接的伺服器異常(過載或者斷電,伺服器端更新),連接伺服器人數太多是比較常見的原因.(伺服器根據性能本來設計連接數是有限制的)。
Ⅵ 中國網路安全現狀
計算機網路的日益發達,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又給人們帶來許多「麻煩」,主要是包括:人為攻擊(例如信息泄漏、信息竊取、數據篡改、數據刪添、計算機病毒等)。要保護這些信息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網路安全保護機制。那麼到底什麼是計算機網路安全?現在面臨哪些計算機網路安全問題?面對諸多的網路安全問題,我們又能採取哪些措施呢?
引言
隨著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在計算機上處理業務已由單機處理功能發展到面向內部區域網、全球互聯網的世界范圍內的信息共享和業務處理功能。網路信息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到國家的政府、軍事、經濟、文教等諸多領域。其中存貯、傳輸和處理的信息有許多是重要的政府宏觀調控決策、商業經濟信息、銀行資金轉帳、股票證券、能源資源數據、科研數據等重要信息。有很多是敏感信息,甚至是國家機密。由於計算機網路組成形式多樣性、終端分布廣和網路的開放性、互聯性等特徵,致使這些網路信息容易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人為攻擊(例如信息泄漏、信息竊取、數據篡改、數據刪添、計算機病毒等)。要保護這些信息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網派沖絡安全保護機制。那麼到底什麼是計算機網路安全?現在面臨哪些計算機網路安全問題?面對諸多的網路安全問題,我們又能採取哪些措施呢?
一、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定義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將「計算機網路安全」定義為:「為數據處理系統建立和採取的技術和管理的安全保護,保護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不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上述計算機安全的定義包含物理安全和邏輯安全兩方面的內容,其邏輯安全的內容可理解為我們常說的網路上的信息安全,是指對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護,而網路安全性的含義是信息安全的引申,即網路安全是對網路信息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護。嘩粗從廣義來說,凡是涉及到網路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路安全的研究領域。
網路安全應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徵:
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給非授權用戶、實體或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數據未經授權不能進行改變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儲或傳輸過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壞和丟失的特性。
可用性:可被授權實體訪問並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當需要時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網路環境下拒絕服務、破壞網路和有關系統的正常運行等都屬於對可用性的攻擊;
可控性:對信息的傳播及內容具有控制能力。
可審查性:出現的安全問題時提供依據與手段
當然,網路安全的具體含義會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從用戶(個人、企業等)角度,他們希望涉及個人隱私或商業利益的信息在網路上傳輸時受到機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的保護,避免其他人利用竊聽、冒充、篡改、抵賴等手段侵犯用戶的利益和隱私。從網路運行和管理者角度說,他們希望對本地網路信息的訪問、讀寫等操作受到保護和控制,避免出現「陷門」、病毒、非法存取、拒絕服務和網路資源非法佔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脅,制止和防禦網路黑客的攻擊。對安全保密部門來說,他們希望對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國家機密的信息進行過濾和防堵,避免機要信息泄露,避免對社會產生危害,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從社會教育和意識形態角度來講,網路上不健康的內容,會對社會的穩定和人類的發展造成阻礙,必須對其進行控制。
二、計算機網路安全現狀
近年來隨著Internet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網路的資源共享進一步加強,隨之而來的信息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據美國FBI統計,美國每年網路安全問題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75億美元。而全球平均每20秒鍾就發生一起Internet計算機侵入事件。在Internet/Intranet的大量應用中,Internet/Intranet安全面臨著重大的挑戰,事實上,資源共享和安全歷來是一對矛盾。在一個開放的網路環境中,大量信塵蘆殲息在網上流動,這為不法分子提供了攻擊目標。而且計算機網路組成形式多樣性、終端分布廣和網路的開放性、互聯性等特徵更為他們提供便利。他們利用不同的攻擊手段,獲得訪問或修改在網中流動的敏感信息,闖入用戶或政府部門的計算機系統,進行窺視、竊取、篡改數據。不受時間、地點、條件限制的網路詐騙,其「低成本和高收益」又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犯罪的增長。使得針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犯罪活動日益增多。
從人為(黑客)角度來看,常見的計算機網路安全威脅主要有:信息泄露、完整性破壞、拒絕服務、網路濫用。
信息泄露:信息泄露破壞了系統的保密性,他是指信息被透漏給非授權的實體。 常見的,能夠導致信息泄露的威脅有:網路監聽、業務流分析、電磁、射頻截獲、人員的有意或無意、媒體清理、漏洞利用、授權侵犯、物理侵入、病毒、木馬、後門、流氓軟體、網路釣魚。
完整性破壞:可以通過漏洞利用、物理侵犯、授權侵犯、病毒,木馬,漏洞來等方式實現。
拒絕服務攻擊:對信息或資源可以合法的訪問卻被非法的拒絕或者推遲與時間密切相關的操作。
網路濫用:合法的用戶濫用網路,引入不必要的安全威脅,包括非法外聯、非法內聯、移動風險、設備濫用、業務濫用。
常見的計算機網路絡安全威脅的表現形式主要有:竊聽、重傳、偽造、篡改、拒絕服務攻擊、行為否認、電子欺騙、非授權訪問、傳播病毒。
竊聽:攻擊者通過監視網路數據的手段獲得重要的信息,從而導致網路信息的泄密。
重傳:攻擊者事先獲得部分或全部信息,以後將此信息發送給接收者。
篡改:攻擊者對合法用戶之間的通訊信息進行修改、刪除、插入,再將偽造的信息發送給接收者,這就是純粹的信息破壞,這樣的網路侵犯者被稱為積極侵犯者。積極侵犯者的破壞作用最大。
拒絕服務攻擊:攻擊者通過某種方法使系統響應減慢甚至癱瘓,阻止合法用戶獲得服務。
行為否認:通訊實體否認已經發生的行為。
電子欺騙:通過假冒合法用戶的身份來進行網路攻擊,從而達到掩蓋攻擊者真實身份,嫁禍他人的目的.
非授權訪問:沒有預先經過同意,就使用網路或計算機資源被看作非授權訪問。
傳播病毒:通過網路傳播計算機病毒,其破壞性非常高,而且用戶很難防範。
當然,除了人為因素,網路安全還在很大部分上由網路內部的原因或者安全機制或者安全工具本身的局限性所決定,他們主要表現在:每一種安全機制都有一定的應用范圍和應用環境、安全工具的使用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系統的後門是傳統安全工具難於考慮到的地方、只要是程序,就可能存在BUG。而這一系列的缺陷,更加給想要進行攻擊的人以方便。因此,網路安全問題可以說是由人所引起的。
三、計算機網路安全技術
計算機網路安全從技術上來說,主要由防病毒、防火牆、入侵檢測等多個安全組件組成,一個單獨的組件無法確保網路信息的安全性。早期的網路防護技術的出發點是首先劃分出明確的網路邊界,然後通過在網路邊界處對流經的信息利用各種控制方法進行檢查,只有符合規定的信息才可以通過網路邊界,從而達到阻止對網路攻擊、入侵的目的。目前廣泛運用和比較成熟的網路安全技術主要有:防火牆技術、數據加密技術、防病毒技術等,主要的網路防護措施包括:1、防火牆
防火牆是一種隔離控制技術,通過預定義的安全策略,對內外網通信強制實施訪問控制,常用的防火牆技術有包過濾技術、狀態檢測技術、應用網關技術。包過濾技術是在網路層中對數據包實施有選擇的通過,依據系統事先設定好的過濾邏輯,檢查數據據流中的每個數據包,根據數據包的源地址、目標地址、以及包所使用的埠確定是否允許該類數據包通過;狀態檢測技術採用的是一種基於連接的狀態檢測機制,將屬於同一連接的所有包作為一個整體的數據流看待,構成連接狀態表,通過規則表與狀態表的共同配合,對表中的各個連接狀態因素加以識別,與傳統包過濾防火牆的靜態過濾規則表相比,它具有更好的靈活性和安全性;應用網關技術在應用層實現,它使用一個運行特殊的「通信數據安全檢查」軟體的工作站來連接被保護網路和其他網路,其目的在於隱蔽被保護網路的具體細節,保護其中的主機及其數據。
2、數據加密與用戶授權訪問控制技術。
與防火牆相比,數據加密與用戶授權訪問控制技術比較靈活,更加適用於開放的網路。用戶授權訪問控制主要用於對靜態信息的保護,需要系統級別的支持,一般在操作系統中實現。數據加密主要用於對動態信息的保護。對動態數據的攻擊分為主動攻擊和被動攻擊。對於主動攻擊,雖無法避免,但卻可以有效地檢測;而對於被動攻擊,雖無法檢測,但卻可以避免,實現這一切的基礎就是數據加密。
數據加密實質上是對以符號為基礎的數據進行移位和置換的變換演算法,這種變換是受「密鑰」控制的。在傳統的加密演算法中,加密密鑰與解密密鑰是相同的,或者可以由其中一個推知另一個,稱為「對稱密鑰演算法」。這樣的密鑰必須秘密保管,只能為授權用戶所知,授權用戶既可以用該密鑰加密信急,也可以用該密鑰解密信息,DES是對稱加密演算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演算法。如果加密/解密過程各有不相乾的密鑰,構成加密/解密的密鑰對,則稱這種加密演算法為「非對稱加密演算法」或稱為「公鑰加密演算法」,相應的加密/解密密鑰分別稱為「公鑰」和「私鑰」。在公鑰加密演算法中,公鑰是公開的,任何人可以用公鑰加密信息,再將密文發送給私鑰擁有者。私鑰是保密的,用於解密其接收的公鑰加密過的信息。典型的公鑰加密演算法如RSA是目前使用比較廣泛的加密演算法。
3、安全管理隊伍的建設。
在計算機網路系統中,絕對的安全是不存在的,制定健全的安全管理體制是計算機網路安全的重要保證,只有通過網路管理人員與使用人員的共同努力,運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工具和技術,盡一切可能去控制、減小一切非法的行為,盡可能地把不安全的因素降到最低。同時,要不斷地加強計算機信息網路的安全規范化管理力度,大力加強安全技術建設,強化使用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安全防範意識。網路內使用的IP地址作為一種資源以前一直為某些管理人員所忽略,為了更好地進行安全管理工作,應該對本網內的IP地址資源統一管理、統一分配。對於盜用IP資源的用戶必須依據管理制度嚴肅處理。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計算機網路的安全可靠得到保障,從而使廣大網路用戶的利益得到保障。
總之,網路安全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涉及技術、管理、使用等許多方面,既包括信息系統本身的安全問題,也有物理的和邏輯的技術措施,一種技術只能解決一方面的問題,而不是萬能的。為此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網路安全體系,需要國家政策和法規的支持及集團聯合研究開發。安全與反安全就像矛盾的兩個方面,總是不斷地向上攀升,所以安全產業將來也是一個隨著新技術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產業。
參考文獻:
[1]朱理森,張守連.計算機網路應用技術[M].北京:專利文獻出版社,2001.
[2]謝希仁.計算機網路(第4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3]張民,徐躍進.網路安全實驗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6.
[4]許治坤,王偉等.網路滲透技術,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5-11.
[5]武新華,翟長森等,黑客攻防秘技大曝光,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6](譯)吳世忠、馬芳,網路信息安全的真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9-1.
正在學習網路信息安全嗎?網路搜索→中安致遠→進入主頁→與客服交流注冊賬號→下載客戶端→周一到周五晚上都有網路安全方面的課程講解。是完全免費的。遠程上課,不收費,你可以去試試!
另外還可以考取工信部認證 網路信息安全工程師 證書!
你可以看到有很多說這里是騙子的,其實一想也就知道是怎麼回事,我們這邊是完全免費的,跟某些人的關系沖突了,被詆毀了。。。我們是在線遠程上課,完全免費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