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正確規范網路語言
當網路語言亂到一定地步的時候,就會有人越來越重視文字的規范化,從而往好的方向發展。
『貳』 如何規范網路語言建議
網路語言規范相當復雜,討論要不要規范的問題,需要先釐清最基本的問題,才能有的放矢。
區分本體與內容
對各界抨擊的網路語言不規范現象,其實應該區分為語言本身和語言表達內容兩個層面的問題。
語言本身的不規范現象,指的是網路中使用的字、詞、句等語言成分打破了既有的中國語言文字系統規則,以及不遵守語言法規、規范和標准。具體到網路語言的不規范現象又可分為三種情況:
(1)打破現有語法規則或改變現有字詞的形音義關系,如「XX控、恐龍、壕、666」等。
(2)生造詞,如「顏值」「白富美」「喜大普奔」「人艱不拆」等。
(3)夾雜使用圖形、符號、外來語等,如用「∶)」表示開心,在漢語動詞後加-ing表示正在做某事,用「hold住」表示堅持等。
還有一種網路語言不規范現象,就是網路與計算機術語的中文翻譯規范問題,主要是缺乏統一翻譯標准,民間會使用一些「俗」的翻譯,如「E-mail」譯為「伊妹兒」,「download」譯成「當」。
另一層面,語言表達內容的問題,是指語言使用者在網路平台中用不文雅、粗俗的語言發布信息、評論等,或使用詈罵語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其中會出現具有負面感情色彩、違背文化禁忌、反映社會丑惡現象以及不健康思想觀念等的語言成分,如「屌絲、綠茶婊、逼格」等。廣受詬病的網路語言污染、語言暴力「亂象」其實指的是這類情況。這實際上是語言所表達內容和語言使用者行為方面的問題,不是語言本身的規范問題。
語言的功能變體
談網路語言規范,要界定清楚什麼是網路語言,然後才能確定規范對象。網路語言有兩種含義:一是指跟互聯網及計算機技術與應用有關的術語和詞彙;二是人們利用計算機互聯網媒介進行交際與表達活動時所使用的語言。
另外,網路上還有很多信息並非原創於網路,包括各類組織、機構及部分個人發布的正式的、內容嚴肅並具有權威性和專業性的信息,基本上使用常規的語言表達方式,其傳播對象和范圍相對開放,屬於大眾傳播性質,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網路語言范疇。
公眾熱議的不規范現象主要是針對上述第二種定義的網路語言,因為其中包含很多打破常規的語言形式。這些非常規語言成分,是語言學所說的語言變異成分。
網路語言是語言的一種功能變體,就像語言中存在書面語和口語變體、正式語體和非正式語體變體一樣,是由於交際對象、交際媒介與工具和交際場景等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
網路中一些特殊語言形式的產生,最初來自網路社區成員之間的交際,交際對象限於特定群體內部,話題相對局限在某個范圍內。信息發布者並不期待其語言為特定網路群體之外的人所理解和接受,甚至有意不讓其他人理解,因此會產生一些類似行話、黑話的成分,使其有別於日常語言。
這種交際通過非面對面的電子屏幕傳輸媒介的影響,以及鍵盤輸入、文字輸入法、輸入速度等條件制約,難免會使用一些「新異」的語言或非語言符號,以取得期待的交際效果和效率。
作為一種語言變體,它與大眾傳播性質的網路語言信息不同,而更接近日常口語語體,風格比較隨意,體現出個人之間交際的特點,屬於人際傳播性質。只不過這種交際藉助網路記錄、傳播而被「示眾」,容易引起更多關注。
如何規范網路語言
語言規范是指政府或社會團體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語言文字及其使用進行干預的語言規劃的工作,是對語言文字本身進行規范化、標准化,目的是更好地滿足社會交際需要。規范的對象主要是社會公共領域使用語言時可能造成交際不便和混亂的問題,如建立語言文字使用標准、統一字形、字音等,而非公共領域的個人語言使用則不在規范范圍內。
語言規范只針對語言符號系統本身,而不能約束語言使用者的思想觀念認知。語言規范的基本原則是要從社會生活和語言生活的實際情況和實際交際需要出發,不能脫離語言的本質——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語言的存在與使用,從根本上說,無所謂合理不合理,滿足需要、好用即可。語言的發展變化是社會與人類思維發展變化的產物,是約定俗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即使今天的規范實現了規范,也難保明天就不過時。所以,語言規范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進行,且只能因勢利導,不能人為一刀切或強制推行。想規定不許使用某些詞語或語言形式是不科學的,也是徒勞的。
弄清以上基本前提後,我們對該不該以及如何規范網路語言就可能有更科學的認識。
要區分不同性質的網路語言。大眾傳播性質的網路語言屬於規范對象,應該規范。我國現有語言文字法規和標准就提供了依據和操作標准。而且這部分語言產品也是正面樹立規范的有效依託,應該充分發揮其對語言規范的示範、引導作用。而對於人際傳播性質的網路語言信息,適宜按個人語言生活領域對待,不應用全民語言去看待和要求,可以順其自然,靜觀其變,不必過於強調規范。
為了更好發揮語言的全民交際工具的作用,適當保持語言系統的規范也是必要的。這種規范在根本上應該正面引導,從提高全民語文修養入手,讓人們更好掌握典範、文雅的語體,分清全民語言與各種功能語言變體的區別。在網路空間里,應重點加強公共機構、權威媒體的語言規范,發揮其示範、引領作用。同時強化語言文字法規及標準的普及。
至於那些語言暴力、粗俗等所謂不健康語言現象,屬於思想內容問題,可能是人的修養問題,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用語言表達不健康思想,不能歸罪於語言,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文化修養才是治本。
『叄』 如何規范使用網路語言
要規范的使用網路用語,主要就是不要進行一些語言性的攻擊,並且要健康的語言環境,還需要進行自我進這種規范性的語言調整,然後完成每一個人的自我修養提升。
『肆』 如何規范和篩選網路語言
為規范使用語言文字,山西太原各小學紛紛開展糾正用字不規范活動。李尚鴻戴曉傑攝 4月4日,媒體報道福建審議本省《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草案修訂稿)》時,就如何規范網路用語進行了立法討論。這是繼 3月1日起上海推行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後,又一省級政府對網路用語是否應該立法規范進行討論。上海對網路用語作出這樣的規定:「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和新聞報道中將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彙和語法規范的網路語言。」這一規定再次引起了社會各界對網路語言的討論:網路語言的使用狀況如何?網路語言不規范的危害有多大?如何規范和引導網路語言的使用? 聽不懂的網路語言 互聯網的出現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便捷,沒有局限,網民交流的語言更是五花八門,從早期出現的「美眉(美女)」、「88(再見)」到正在流行的「偶(我)」、「稀飯(喜歡)」,網路語言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 網路語言的風趣簡約,使其很快形成了氣候。一些青少年甚至將網路語言帶進了日常生活,讓家長和老師們摸不著頭腦。於是,老師們擔心:網路語言會不會讓學生養成不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壞習慣?家長們著急:網路語言會不會造成他們和孩子溝通的障礙?語言專家們也開始擔憂:網路語言是否會對漢語的健康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網路語言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會對規范的現代漢語形成沖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晁繼周這樣分析。「青少年處於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階段,對他們來說,正確的語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在網路世界裡亂用慣了,就有可能把那些不合規范的詞語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對語言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除了語言學家,就連普通的網民也對此表示了憂慮。一位網友在題為《網路語言將破壞漢語的純潔》的文章中寫道:「當網路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的時候,我真擔心漢語的純潔性將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我們的下一代,他們將從小生活在網路中,他們也許將不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標准漢語!」 「這位青年網友的擔心絕非杞人憂天。」晁繼周說。 中國傳媒大學在讀博士生汪磊對網路語言問題作了相關的調查和研究。通過數據統計,他發現了網路語言的弊病:網路交際中的確存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彙和語法規范的現象,比如在漢語詞後面加上了英語時態形式,如「關注ing」、「期待ing」等,而且網路詞彙中存在著大量的污言穢語。 汪磊指出:「一些人將網路上運用的詞彙擴大到日常生活中來,出現了與漢語語言形式不相符的字母、數字、符號和時態變化。這些語言如果太多地進入日常生活,肯定會對語言的表現形式產生影響。」 網路語言對現代漢語是挑戰還是補充 網路語言對日常交流的影響是必然的,但是,「網路語言並不是洪水猛獸。」一些專家的意見或許可以減輕老師和家長的憂慮。 「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是完全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相反,語言和語言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不可能完全隔開。網路上的語言不可能只存在於網路,必然會有一部分網路語匯進入到日常生活中來。」汪磊指出。「這種影響是正常的,而且是必然的,但是不能將其誇大。」 汪磊在他的《網路媒體語言使用狀況報告》中進一步表明:無論是網路論壇還是在線聊天,日常詞語仍在網路語言中佔主流,常規的詞彙和語法仍然是網上語言表達的主要手段。報告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統計數據顯示:被各種媒體、研究文章反復引用,代表經典網路語言的語匯,如「748(去死吧)」、「7456(氣死我了)」、「醬紫(這樣子)」、「蝦米(什麼)」等等,使用頻率很低,有的甚至為零! 「網路語言既是為了彌補網路交流的缺陷而產生的,比如由於看不到表情,就會用一些特殊的語匯和符號進行表達。這種特殊性造成了網路語言使用上的局限性,因此難以造成巨大的影響。」汪磊指出:「我們要從網路語言的特殊性來考慮其存在,而不能僅僅用網下的語言行為規范去衡量網上的語言表達形式,進而將其看作『洪水猛獸』。」 引導+疏導:規范網路語言的兩劑葯 「語言和人體一樣,有著自己穩定的、健康的發展機制,即在某個范圍內是可以維護自身健康的。」北京語言大學應用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張普教授告訴記者。「這個機制就是約定俗成的規律,即語言要被大多數人認可和使用。」 「規范網路語言,需要疏導和引導。」張普認為,現在網路語言顯然還是存在許多問題的,「就像人體雖然有了自身的調節還是會生病一樣,約定俗成中也會出現習非成是的成分。」 「上海市的規定限定了網路語言的適用范圍,這就是引導措施的一種。」晁繼周說。張普還強調了動態規范的問題:「我們對新生事物要進行研究,在新的發展條件下考慮語言文字的標准和規范問題。」 但什麼才算是規范的語言呢?張普認為,編纂規范詞語的詞典自然是敦促大眾使用規范和標准語言的最有力措施之一。「編纂辭書的人需要大量地吸收新的詞語。詞語發展太快,要是老不把新詞語及時讓大眾查閱到、看到的話,就不能跟上語言文字發展規范的步伐。」 同時也是《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修訂主持人的晁繼周透露:「辭書在促進語言規范化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收錄了近些年來出現的漢語新詞兩千多個,但是沒有收錄那些只在網路上使用的詞語。因為那些詞語對全社會而言並不具有普遍意義。」 語言也有「優勝劣汰」 從商朝的甲骨文到現在,漢字已經流傳了三千多年。它不斷地變化著,發展著,一直處在一種非規范與規范的對立統一之中。猶如大浪淘沙一般,留下來的詞彙都是經過了無數重篩選的。 張普教授認為:「我國的通用語言一直處於一種開放式的發展之中,它可以吸收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語匯甚至是方言,但是這些語匯都有一個特點――符合漢語構詞規律和修辭手法。比如以前只有文藝界才使用的『走穴』、『穿幫』等語匯就進入了現代漢語中。」張普預料:「同樣地,網路語言中符合語言發展規律,能夠被大眾採納的那一部分,也是有可能進入到現代漢語體系中的。比如上海市的規定,是『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彙和語法規范的網路語言』,符合規范的則不在禁用之列。」 「交際決定一切。」中國傳媒大學從事應用語言研究的於根元教授指出,對於網路語匯,如果在人們的日常交際中需要面比較廣,它就可能進入我們的現實生活,也有可能成為「規范」中的成員;而達不到交際目的那一部分自然會被慢慢淘汰。 事實上,這種淘汰已表現出來。有學者曾對網路語言的使用現狀進行了一個調查,發現很多早期的網路詞語,像CU(英語再見)、748(去死吧)、米蝦米(沒什麼)的使用已經基本消失了。 「流行語都是有一定流行周期的,這個流行期一過有可能就不再使用了。」張普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解釋,「網路上的那些狹義的流行語,可能隨著這一代青少年、兒童的成長而不再流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上網的人跟看電視的人、看報紙的人相比是少數,上網的人中經常使用QQ、BBS的也是少數,隨著這部分人的變化,更多的網路語匯將會成為過眼雲煙。」 那麼網路語言的未來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汪磊從語言的發展規律出發,進行了清晰的描繪:一些適應網路傳播表現特點的語匯將被長期使用下去,但整體上將呈衰減的趨勢;有些網路語匯與漢字的表達形式一致,意義也比較固定,就有可能進入到日常口語的流通中,成為現代漢語的一部分,例如「版主」一詞已經被收錄到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P36);有些網路詞彙可能會為現代漢語詞彙增加某些義項,比如「沙發」、「灌水」等。另一部分網路語匯則將逐漸被網民廢棄不用。 一方面有自身的穩態機制,一方面有辭書的規范作用,再加上大眾的「交際選擇」,我們有理由相信,有了這三劑「良方」,網路語言會逐漸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機制當中。 鏈接 中國語言文字工作大事記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國最早的全國性文字改革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之後又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和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等。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先後召開,簡化字和推廣普通話的方針、步驟等得以確定。 ■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正式發布,簡化字推行、普通話推廣進入實施階段。 ■1958年2月11日,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推行《漢語拼音方案》。 ■1982年通過的新《憲法》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1985年,國務院決定將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改名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施行,19個地方法規和規章相繼發布實施。 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 ■第八條下列情形,應當以普通話為基本用語:(一)國家機關的公務活動用語;(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育教學和集體活動用語;(三)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播音、主持和采訪用語,電影、電視劇用語,漢語文音像製品、有聲電子出版物用語;(四)本市召開或者舉辦的各類會議、展覽、大型活動的工作用語。
『伍』 網路語言是否應該規范化
兩種可能性: 1.網路就是一個虛擬的世界。語言規不規范沒什麼太重要的!
2. 網路每個人都要用的東西! 在這種情況應該規范點。。畢竟在網路可以學到很多知識! 同樣有些不規范的語句也隨之而來!
個人認為網路語言應該規范些!
因為網路現在已經成為很多的辦公用具和學慣用材!
對於還在接受教育的學生們來說。。語言是應該要規范很多的!
『陸』 「打工人」的梗如何一夜間爆紅了網路
因為這個梗其實是非常符合現在社會的趨勢,幾乎社會上的90%都是“打工人”,不管是坐在辦公室的經理還是站在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指揮家,其實都是為“非打工人”服務的人員,都是“打工人”,所以引起的共鳴非常大,也就在網路上爆紅了。
雖然是“打工人”,但是也有自己的驕傲和資本,所以“打工人”這一個詞的背後更多的是褒義吧,表情包和語錄,其實都是有點自嘲的意味在裡面。
比如“
生活里80%的痛苦來源於打工,但是我知道,如果不打工,就會有100%的痛苦來源於沒錢,所以在打工和沒錢之間,我選擇打工。
打工可能會少活十年,不打工你一天也活不下去
這些看似是“毒雞湯”的語句,但是卻是我們的真實寫照,所以能紅爆網路,更是很正常的。
『柒』 打工人的梗爆紅網路,這個梗究竟是怎麼火起來的呢
現如今“打工人”這個詞爆紅網路,很多人紛紛自嘲為自己是打工人,不管是階層白領,還是在工地辛勤勞作的工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個梗究竟是怎麼火起來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對於一些積極的人來說,打工人一詞是自己奮斗的一個理由,而對於那些消極的人來說,打工的就是對生活的感慨以及對社會的無奈。所以我們更要努力,改變自己,希望有一天能主宰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喜歡的事,為自己打工!
『捌』 打工人,凡爾賽入選2020十大流行語,你對哪個網路詞最感興趣
網路的發展,這個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出現了很多的新詞語,讓很多人都感興趣,尤其是一些短視頻的發展,直接導致很多人都開始使用這些新的詞語,比如馬保國的話語,還有打工人等,所以人們會疑惑打工人,凡爾賽入選2020十大流行語,你對哪個網路詞最感興趣?我覺得我比較感興趣的就是打工人,畢竟代表了很多的事情,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其實我覺得最重要的應該是有一個積極的心態,不管發生什麼,一定要保持好自己的心態,很簡單的一個道理,生活即便很多困難,我們依舊在接著發生,活著是最重要的,我們需要面對很多的事情,打工的態度也要積極,不管發生什麼,大家的身份都是一樣的,根本屬性都是人,這是我的看法。
『玖』 網路語言會不會對現實語言產生負面影響應該如何規范談談你的看法
答:「網路語言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會對規范的現代漢語形成沖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晁繼周這樣分析。「青少年處於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階段,對他們來說,正確的語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在網路世界裡亂用慣了,就有可能把那些不合規范的詞語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對語言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既然現在還拿不出一個好的方案去規范網路語言,那麼網路語言將走向何方?美、英等國一些權威詞典已經收錄了部分網路語言,作為國內普通話用詞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是否也會收錄它們?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室一些專家表達了他們的看法。詞典室助理研究員張鐵文認為:「網路語言能否被收錄還要經歷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他舉了個例子,比如前幾年大家都把手機叫作「大哥大」,但是現在大家卻都叫手機,反而少有人叫「大哥大」了。主管部門沒有規定說「大哥大」不能叫,也沒用行政力量來強制執行。但大家覺得「大哥大」這個詞不好聽,帶點黑社會的性質。現在手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沒有必要把它叫成「大哥大」,於是這個詞就被淘汰出局,中間還不到兩三年的時間,這就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