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網路熱詞頻出,中小學生怎麼防
網路語言對現代漢語的發展利弊共存。 它給漢語言的發展注入了的新的活力,首先,網路語言簡潔生動,傳遞迅速。網路快餐時代講究「快捷,方便,經濟」的原則。被簡化和縮略的網路用語成了最有效的工具。數字、符號、拼音、漢字、英文字母雜糅在一起,看上去似乎沒有任何規律,但其實無論是諧音詞、簡縮略語、借用還是疊加等等各種方式,都比原來傳統的表達方式更加簡單易用。其次,網路語言張揚個性,崇尚創新。網路語言是基於年輕人需要有一套專屬的區別於傳統的表達方式而產生的語言系統,它通過廣泛的的群體創作產生、流傳,這其中所折射出的正是年輕人對於創新創造的渴求,對於張揚個性的期待。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了的創新激情,可以在網路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為了要脫穎而出,就必須與眾不同。網路語言成了網友展示其個性的最好的工具,風趣幽默、新奇的網語自然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現代的年輕人追求一種特立獨行的自我表現方式,這使得以年輕人為主體的網友不僅主動地使用網路語言,而且積極地創作網語,使得幾乎每天都有新生的網語出現,這也是網路語言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網路語言有著極其頑強的生命力。 但是,網路語言也給漢語帶來了某些負面影響。 比如,有些網語內容淺薄、粗俗,產生很多不文明現象,頻繁出現的網路臟話還有「WBD」(王八蛋)、「NQS」(你去死)、「NMD」(你媽的)等等。這些網語趣味低俗,許多就是現實生活中粗話臟話的翻版。它們主要來自游戲、聊天、網上論戰等網路活動,而上網的人群多以自控能力較差,模仿能力較強的青少年為主。一旦長久接觸使用的話,會帶來比較嚴重的後果。再比如,網語的使用會給書面語言的交流帶來一定的混亂。不規范的網語和規范的現代漢語日益頻繁的交叉,可能會污染書面語言的使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人們的溝通交流。 更重要的是,網路語言會對漢字系統產生損害。學生因為上網人數眾多,對於新奇簡便和身份認同情有獨鍾,而且小學生對於復雜的漢字還不太會寫,於是,受網路語言影響的孩子們用數字、字母、諧音借代的辦法使用語言文字。比如用:)代替「笑」,用T_T代替「哭」,這種由好奇、方便而採用的書寫形式,很可能成為他們今後難以改變的書寫習慣,進而影響漢字的純潔和規范。 所以,90後必須從網路語言中吸其精華,祛除糟粕。對於一些下流低俗的網路用語,90後要從自身做起,堅決予以抵制,消除網路上的不文明現象,努力創造一個綠色、文明的網路環境。同時,要確定用語環境。許多網路用語只限於網路交際,不能用於中小學生作文中,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提倡認認真真地講普通話、寫規範字。
㈡ 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路語言
「周末,讀大學的GG(哥哥)回來,給我帶了很多好東西,都系『偶』(我)非常『稀飯』(喜歡)的。就『醬紫』(這樣子),『偶』(我)就答應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比薩餅、麥當勞)……」相信很多人看了這段文字都會不知所雲,但這卻是天津市某中學生作文里的一段文字。時下,這些時髦的網路「新語言」已成為不少青少年掛在嘴邊的常用語。
走進各所大中學校,我們隨處可以聽見「恐龍」「青蛙」「灌水」「BF(男朋友)」「MM(妹妹)」等這樣的網路語言,有的學生甚至把它們當作書面語言,在作文中使用。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網路語言究竟是新新人類的文字游戲,還是現代漢語的積極發展?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學生時髦有趣干嗎不用?
新華社消息,天津市43中學的高一女生李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網路語言活潑幽默,用起來非常方便也很時髦,很受同學們的歡迎。她還告訴記者說,誰要是在網上一本正經地和別人聊天,是會被人家挖苦取笑的。
也有一些學生對記者說,語言的使用本就應該不拘一格,生動有趣的網路語言其實和相聲、小品一樣,也是語言魅力的體現。很多暢銷的網路小說如《第一次親密接觸》、《豬八戒日記》里充斥了「美眉」「青蛙」這樣的網路語言,讀起來讓人耳目一新,如果把這些詞換成正統的表達,它的可讀性就差很多。
記者登錄了幾家國內網站的論壇和聊天室,滿眼充斥著讓人看得似懂非懂的網路語言:「蛋白質」指「笨蛋、白痴、神經質」,「尷尬」一定要說成「監介」,網路新手被稱作「菜鳥」,在網上亂留言叫「灌水」,「很S」形容的是說話拐彎抹角,而最常見的TAXI(計程車)在網路語言卻變成了「太可惜」……
老師網路語言沖擊語文教學
天津市求真高級中學高級教師王辛銘說,因受網路語言的影響,有同學在作文里會冷不丁地冒出個網路上的詞語。一些年紀大的老師根本搞不清是什麼意思。在平時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寫作文盡量用口語化的語言,可將學生作文收上來一看,還是有些學生會使用諸如「酷斃」、「卡哇依」之類的詞。他認為,對此若不加以引導,學生極有可能會養成不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壞習慣。
天津市求真高級中學高級教師王義明指出,學生面臨考試、升學的壓力,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如果一味地使用網路語言只會給自己帶來「不安全因素」。閱卷老師對網路語言一般都不會買賬,這樣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分數。
家長「網路語言」形成代溝
家住天津市和平區的許女士無意間發現女兒的日記中有這樣的文字:「……沒想到我最要好的朋友竟欺騙我,TMD(他媽的),7456(氣死我了),我恨不得一腳TST(踢死她)。」許女士看後不知所雲,直到女兒一番解釋她才明白過來。許女士無奈地對記者說:「這是什麼話呀,日記本成了密碼本,根本看不明白!看來我和孩子之間已經有了『網路溝』。」
家住天津南開區的小楠在上小學時擅長寫作文。入中學後,小楠開始迷上了網路。近日,老師在一次家長會上說,小楠寫的作文讓他有些看不懂,什麼「PF(佩服)」、「BT(變態)」、「4242(是啊)」都用進去了。小楠的母親翻開女兒的作文一看,到處是老師用紅筆畫的圈圈杠杠,都是「看不懂」的網路語言。
也有的家長認為,要讓孩子不受網路語言的影響,就要讓孩子們遠離網路。可孩子們都反映,網路世界豐富多彩,利用網路可以獲取很多知識,這令家長們左右為難。
專家寬容比扼殺更重要
有關專家表示,網路語言也是一種語言實踐,能在學生中間風靡,就說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網路語言寫出來的東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響了溝通,也就失去了語言的意義。同時,老師和家長應該用寬容和理解的心態看待這種現象。
王辛銘說,在語言的長期發展中會出現一些新的詞彙,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會被淘汰,這些新出現的網路詞彙中有些可能成為漢語的新詞彙。網路語言是年輕人的一種調侃語言,它也有個生命力的問題。對網路語言我們要有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過程。對網路語言的出現不要大驚小怪,視為洪水猛獸。
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湯吉夫認為,社會發展越快越迅猛,語言就會不斷地被豐富被更新。對於出現的網路流行語言不能簡單地判斷對錯,它進入人們的生活需要一個逐步被接受的過程,因此對網路語言寬容比扼殺更重要。現在很多老師和家長會擔心作文中大量使用網路語言會影響孩子的考試成績,這種想法其實是不科學的。在我國大力提倡全面進行素質教育的今天,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是一個必然趨勢,一些有鮮活生命力的語言將不再成為高考作文的禁忌。
天津市社會科學研究院輿情研究所所長王來華說,網路語言作為一種靈活變通的表達方式與常規語言相比具有新奇、簡單、有幽默感的特點,我們應當對它報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同時,我們應當加強對網路語言的研究,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並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引導,促使其使用規范性的語言文字,畢竟傳統的語言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
㈢ 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路
讓中小學生做到正確對待網路,有節制地有效地從中學到有用的知識增長才幹而不受虛假的有害的東西影響很不容易。
如何引導中小學生正確對待網路?
「隱形殺手」害人不淺
【現象】
3月31日上午9點33分的一剎那,當羅華(化名)滾下鐵軌,目瞪口呆看著火車擦著他鼻尖疾馳而過時,他以為另兩名同學也會同樣死裡逃生。當列車員從車輪下抬出兩具血肉模糊的屍體,並要求他回學校找老師來解決問題時,14歲的羅華才從布滿鮮血、肉漿、腦漿的恐怖場景中暫時掙脫,奔到附近一家商店給學校打電話。4月1日,經學校證實,羅華和死者熊某、王某同為重慶沙坪壩區回龍壩鎮中學初一(5)班學生。
事發前,3人在網吧通宵玩電腦游戲,其中熊某連續沉湎電腦游戲達3個通宵。「如果不是在網吧玩昏了頭,我的同學一定會被火車驚醒,他們絕不會死!」羅華說。
4月的回龍壩鎮處處青山綠水,鴨子在池塘嬉戲,蝴蝶在嫩黃的野花上撲動雙翅。但這美麗的景色對這3個十四五歲的中學生毫無吸引力。他們在網吧游戲「傳奇」營造的砍砍殺殺中度過了一天又一天。對羅華來說,他彷彿做了一個長長的噩夢。然而,兩名同伴慘死眼前,並未拴住羅華去網吧的腳步。就在同伴被火車軋死當天,羅華仍然「情不自禁」到網吧玩電腦游戲。
「網吧對農村孩子的毒害越來越深!」回龍壩鎮中學德育處主任鄧黎明說,學校拿網吧沒辦法,只能求助鎮政府。政府對網吧進行整頓的行動就像一陣風,風一停,網吧馬上重新開業。回龍壩鎮中學校長袁成林說,學生由過去放學後到網吧發展為早晨上學時路過網吧就忍不住進去,一旦進去坐下,就忘乎所以,不去上學。
【聲音】
回顧近年來因青少年沉迷網路提供的電腦游戲而不斷引發的暴力事件,重慶沙坪壩區回龍壩鎮中學兩名學生之死,絕非偶然。
2001年9月至2003年11月,長期在網吧受虛擬空間暴力殺人游戲影響,河南省平輿縣玉皇廟鄉曾庄村村民黃勇先後從網吧、游戲廳、錄像廳等場所,以資助上學、外出旅遊和介紹工作為誘餌,將受害人騙到自己家中殺害。直至案發後,黃勇共殺害無辜青少年17人,輕傷1人。
2002年6月16日凌晨2時40分左右,北京海淀區學院路20號院內「藍極速」網吧發生火災,造成25人死亡、12人受傷,死傷者多為附近高校十七八歲到20歲不等的大學生。
「『黑網吧』年年整,月月查,為什麼反而越來越猖狂?」業內人士透露,由於網路游戲產業是橫跨軟體產業和文化產業的「兩棲產業」,監管難度較大。為此,有關專家呼籲政府整合文化稽查、工商、電信等部門,聯合對城市、農村網吧進行清理整頓。各鄉鎮人民政府要加強對農村網吧整治工作的領導,有關職能部門要建立信息通報制度,齊抓共管,不要把取締農村「黑網吧」工作僅限於一兩次專項集中行動,而是要加強部門間長期合作,實行長效管理。(新華社記者茆琛)
網路閱覽室變味
【現象】
不久前的一個星期天,記者到新疆一家圖書館查閱資料。當走進網路閱覽室,發現有許多中小學生在玩游戲。記者以為走錯了地方,退出來後再仔細看看,沒錯,這就是網路閱覽室。
在這個擁有100台左右電腦的閱覽室里,大約有40名左右的中小學生在熱火朝天地玩網路游戲。記者按要求交了10元壓金,打開一台電腦,桌面馬上顯示出一些游戲圖標。在記者查詢資料的過程中,還不斷有中小學生進來玩游戲,他們有的自己單獨掏錢,有的是合夥湊錢。在網上玩游戲的學生都顯得十分痴迷,還有的不時發出尖叫,引起一些讀者的不滿。
【聲音】
親眼目睹了這一場景,確實讓人感到不解:好端端一個網路閱覽室怎麼變成了這般模樣。
曾幾何時,人們渴望有一個想讀什麼書就能夠很快找到什麼書的查詢閱覽系統,隨著網路的發展,現在終於夢想成真了。圖書館的網路閱覽室不僅方便了廣大讀者,滿足了讀者的需要,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平台和空間。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寶貴的資源,如今在一些地方卻變相成為允許青少年進入的網吧和游戲廳。這實在是一個極大的浪費。
對於網路閱覽室的管理者來說,讓中小學生進入網路閱覽室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目的應該是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利用網路閱覽室進行閱讀和學習,而不是為了眼前一點小利——上網費,而讓其在網路閱覽室玩游戲、聊天。
網路閱覽室管理員如果只管收錢,而對於中小學生進入網路閱覽室干什麼卻不管不問;明知學生進網路閱覽室是為了玩游戲,但管理員卻裝著什麼也沒看見。這是一種責任的喪失。(中國教育報記者蔣夫爾)
網路與現實角色錯位
【現象】
有關專家指出,互聯網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黃毒侵害、上網成癮、陷入虛幻。網路的特殊性還使得一部分青少年學生在現實社會與網路社會的人格表現不完全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是好學生,在網路社會中卻可能正扮演著「光明破壞神」的角色。
據了解,目前幾乎所有中小學教師都能理性看待學生對網路的鍾愛,並表示對學生網上道德問題不能「堵」,而要「疏」。但同時,一些中小學教師特別是年紀稍長者也承認,對網路還不是很熟悉,這個現象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聲音】
如今,互聯網這一高科技工具已被中小學生廣泛使用,但由於其開放性和包容性,網路不可避免地又會產生一些負面作用。
石家莊市文化局副局長左春和提出,針對青少年上網的道德偏差問題,應該發動廣大的教師、幹部、家長、專家學者都來上網,在網上和青少年對話,形成一股聲勢強大的正確導向力量。成年人把自己和中小學生擺在平等的位置,跟他們傾心交談,能更好地引起思想共鳴。
對於青少年來說,他們自製能力弱,獵奇心強,尚未形成較為成熟的是非觀,容易受到誤導誤入歧途,但如果受到良好及時的引導,也能度過網路人生的危險期。有關部門應向家長和學生推薦好的優秀的兒童網站,讓他們在文明網站上汲取健康的營養。(江山高魯劍)
中國教育報
㈣ 如何引導中小學生正確使用網路
一、積極進取,提高班主任的「網路素質」
網路作為新生事物往往讓老班主任望而卻步,因此大多數班主任對學生上網問題避而不談,怕講錯會引起學生笑話;或缺乏對網路的認識,堅決反對學生上網,稱上網和玩電子游戲機一樣只會消磨時光。這是兩個極端的做法,都不可取。班主任應該具備以下「網路素質」。
1.了解、掌握一些簡單的網路知識。首先要學會電腦的基本操作,特別是青年教師,打字、windows操作、利用電腦備課是必修之課。其次,要了解一些網路術語,如域名、虛擬社區、搜索引擎、防火牆等等。積極參加電腦等級考試,也是促使自己掌握電腦知識的一種途徑。
2.學會上網獲取信息、收發郵件、下載軟體,對教育、藝術、游戲、聊天等網路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將自己或學生有關的網站點收入收藏夾。
3. 學會利用網路搜集教育資料,如教育新聞、教育論文、心理咨詢資料等等,這些都有助於我們班主任的工作。
只有自身具備了上網知識和上網經驗,才會與學生在網路方面有共同的話題,才有發言權,才能與學生交流。
二、社會、家庭、學校齊配合,還給青少年網路上的一片「凈土」。
順德市政府在整頓電子游戲機室方面已經加大力度,目前,順德市的電子游戲機室已由幾百家減少到50多家,而且,都在電子游戲機室里,張貼「非節假日不接待中小學生」的字樣。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許多網吧,象雨後春荀,紛紛開業。我個人認為,政府、工商管理部門應規范網吧的經營行為,安裝能夠過濾網路色情與暴力的防火牆軟體等。其次,學校與家長密切配合,特別是讓家長也了解網路的基本知識,一般家長都有一種「望子成龍」的心理,為了讓孩子學好電腦,幾千塊錢掏出來買台電腦,都是毫無怨言。但許多家長由於文化程度不高,對網路知識缺乏了解,或是由於工作繁忙的關系,對孩子在家電腦的使用,缺乏監控。班主任應該利用家長會等機會,向家長們介紹一些簡單的網路知識,學校或者安排一部分家長回校,聽一下電腦課,了解自己的子女在學校學習電腦的情況,提高家長的網路認識,才能有效地引導他們的子女正確對待上網。
三、用「愛」去喚醒沉淪網海的「羔羊」。
《中國教育報》2001年5月10日的《中小學生觸網的美麗與哀愁》中寫道:當網路來到我們身邊並融入我們的生活時,孩子們首當其沖大步邁進了虛擬世界。網路在把豐富的知識和信息奉獻給了他們的同時,也把「垃圾」和「黃毒」塞到了他們手中。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擺在我們的面前,網路色情和網路游戲吸引著大量的學生網民,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五光十色的網路世界提供的信息集文、圖、聲、像於一體,形成一個具有高度動感而逼真的模擬世界,使精力充沛、涉世未深、傾向於獵奇冒險的青少年學生如痴如醉,樂此不疲。小黃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學生,初一入學時,他的成績是全班第9名,但他已經是有兩年「網齡」的網民了,小黃在小學一至五年級都是品學兼優的學生,就在他念五年級的時候,父母鬧離婚,他受不了這個打擊,開始跟著同學去游戲機室、泡網吧,而且,一玩就沉迷下去,難以自拔,後來甚至逃學上網,為了網路游戲流連忘返、徹夜不歸。是他的父親把他痛打一頓後,送他去考升學考試。到了初一,曾有一段時間,他都極力剋制自己不上網吧,但不久,許多科任老師就告訴我,小黃上課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甚至有時不來上課。我知道小黃又去網吧了,我多次找他談心,了解他的思想動向,關心他的生活,原來,他的父母已經分居了,而且,他的父親是保安員,上班時間不定,他又偷偷到網吧去了,我沒有直接去批評他,而是讓他思考,上網與自己將來的前途,哪一樣重要呢?小黃好象是明白了,以後一段時間,上課打瞌睡減少了,但他畢竟是玩了兩年,上網的誘惑戰勝了他的意志,我反復找他談心,多次家訪,有一次甚至和梁主任爬上他家的小閣樓,勸他上學,而且還請來了街
道青教小組的領導與他座談,老師、學校、社會對小黃無微不至的關懷,令小黃的家長也非常感動,小黃在後段時間再也沒有缺課,而且,還認真復習去迎接期末考試。
四、引導學生正確上網。
許多學生上網都沒有明確的目的,上網後隨意瀏覽,花在游戲類的網站占上網時間比例較大,我們應將一些優秀的教育網站介紹給學生,鼓勵他們利用教育網站進行學習,各個學科可根據各自科目的特點,到網上尋找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如地理課,在學習中國地理時,可以「祖國山河知多少」為題,讓學生分組在網上收集資料。數學課,可以讓學生到網上收集「我國古代數學家」資料,下載一些名題,大家討論。班主任可通過班會,以「上網的利與弊」,讓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辯論中的出結論。
學生上網決不是「洪水猛獸」,我們不應只看到它的負面影響而忽視它的積極意義。只要對學生認真加以引導,端正學生的上網的態度,共同利用網路的優勢,有計劃地上網,對學生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網路成癮指個體反復過度使用網路導致的一種精神行為障礙,表現為對使用網路產生強烈慾望,突然停止或減少使用時出現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按照《網路成癮診斷標准》,網路成癮分為網路游戲成癮、網路色情成癮、網路關系成癮、網路信息成癮、網路交易成癮5類。
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已經日益深入普通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孩子是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人群,上網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同現實社會一樣,網路也不是一片凈土,由於年齡和社會經驗限制,孩子們很難抵禦網路垃圾帶來的侵擾。
成年人尤其是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上網,趨利避害,讓廣闊而純凈的網路世界給孩子們帶來更加豐富的知識和能力,帶來更多成的收獲與快樂,是現代家庭和社會必須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網路時代的到來,使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無時無刻都離不開網路,網路給我們帶來的便捷、及時和高效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最近幾年,「社會網吧」對未成年人的傷害有目共睹,如瀏覽黃色網站,「網聊」引發刑事案件,沉迷於玩網路游戲而荒廢學業,甚至過度緊張而猝死等事件頻頻發生。網路對於未成年人來說猶如洪水猛獸、糖衣炮彈、精神鴉片,孩子們的家長真是「談網色變」,社會各界對此也議論紛紛.
那麼,作為班主任應如何避免學生依賴網路,做好預防工作呢?
1.要宣傳網路成癮可能造成的危害
讓學生「遠離網吧」、「遠離網路」也許只是權宜之計,解燃眉之急。長此以往,網上信息資源的浪費是其次的,遠離信息時代最重要工具的青少年素質及心理健康會大受影響。我們理應避免「社會網吧」烏煙瘴氣的空氣,遠離「社會網吧」里的社會閑雜人員對學生的侵蝕。然而,孩子們選擇一些內容健康、知識性和趣味性強的網站、電子游戲,在規定時間內,讓其學習網路知識、上網查資料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與同齡人之間互相交流、溝通,玩一玩游戲以調劑緊張的學習也未嘗不可。但是如果孩子沒有節制的上網成癮,就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所以班主任應經常宣傳網路成癮造成的危害。比如播放一些專家的相關報告,推薦一些介紹網癮危害的書籍,與孩子一起分析網路成癮的實例。讓孩子充分了解網癮的危害,自覺合理安排上網時間,科學上網。上網是趨勢,引導是關鍵。
2.進行正面教育。
許多家長只是通過新聞媒體了解到諸如某某孩子上網成癮,幾天幾夜不回家,過度興奮、緊張猝死於網吧;某某女孩約見網友被騙等消息,而很少靜下來思考、研究網路是什麼?有什麼?能為做什麼?孩子上網需要什麼?其實,以上不良表現主要是家長不喑現代信息技術,沒有真正引導孩子充分應用網路的優勢,使用其孩子誤入歧途。
作為班主任應該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可以召開這方面的主題班會,以文明上網、正確使用網路為主題舉行一些演講比賽、徵文比賽、辯論賽等活動,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網路。
3.給學生提供合理使用網路,運用所學技能的機會。
孩子們雖然未成年,但是,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思索,他們需要信任,也需要尊重,更需要引導。因此我們可以 舉行一些flash製作比賽、網頁製作比賽,還有ppt製作比賽。班主任和老師也可以通過email布置作業、收發作業。還可以建班級的網頁,建立班級QQ聯絡群等。要讓學生感到網路有很多用處,把興趣從網游、網聊等方面轉移到正確的道路上來,這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上網是大勢所趨,引導孩子正確上網,充分發揮網路這把「雙忍劍」的作用,孩子與網路才會共成長!
㈤ 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路
現在是一個網路時代,隨著電腦的普及,網路幾乎成了城市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說大部分家庭都有計算機並且都具有上網功能。
不但如此,學校更是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開設電腦課程,這樣一來接觸電腦接觸網路對於當代青少年來說很平常也很容易。
網路雖然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但是它也有很多不利因素。
對於正在成長階段,喜歡效仿別人的青少年來說,網路中的一些不健康內容,一些垃圾語言等等就成為了危害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的極其不利因素。
青少年由於網路違法犯罪的實例越來越多。
所以學校對青少年進行良好的網路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要讓學生合理、良好的利用網路,又不讓學生被網路中的不良內容所影響,成了學校教育的又一個重點。
共青團中央首個「網路文明愛心大使」華中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陶宏開說:「電腦不是洪水猛獸,這不是事實,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要告訴孩子,說到底,電腦是一種工具,是給用的,而不是玩的;
學會用的人是聰明人,只會玩的人則是愚蠢的。
」這也是要有一個基本態度。
因此,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的同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路是非常必要的。
㈥ 開學延遲是否應該提前讓那個學生學習網路課俗話應該怎麼說
摘要 您好,我是綿綿很高興為您服務,您的問題我已收到,看完會及時回復,追問後,因為單子太多會依次回答,不會不回答的,請耐心等待!
㈦ 如何引導學生利用網路進行有效學習
二十一世紀是網路化的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也越來越多的應用到教育中,網路逐漸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有利資源,並成為教與學雙方的重要手段。
隨著教學信息化、教學網路化,網路已成為學生學習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我通過對任教班級觀察發現,學生對於網路資源不善加利用,卻用來進行娛樂消遣,我感到非常可惜。信息技術課程有其特殊性,它的講授不局限於課本,每接手新的班級,我都會和學生強調網路應用在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個別學生卻嗤之以鼻,他們認為網路就是看電影、打游戲、聊天等娛樂,在痛心之餘,我下定決心,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一定好好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而不是浪費寶貴的上課時間。如何能很好的引導學生利用網路資源進行有效地學習,確實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首先,利用信息技術(下冊)第10單元的內容,讓學生了解網路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應用,從思想上了解網路是一把雙刃劍。
正如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輔相成的,網路信息量非常豐富,使得它包含了許多無效信息、垃圾信息。特別是一些黃色信息,對學生的危害非常大。中學生還處在一個缺少道德判斷力又極易模仿的階段,網路信息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要遠遠大於電視等其他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
其次,要培養學生利用網路進行學習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用強制和懲罰的方法來強迫他們。應當使學生樂在其中,採取一切可能的辦法,來激發對於知識和學習的強烈願望。不能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那樣會喪失持續學習的動機,也就失去了教導學生的最好的源動力。網路本身的多媒體效果已經吸引了眾多學生的眼球,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學也開始變得多姿多彩起來。倘若教學過程中再多使用一些生動有趣的網路效果來代替傳統的教學方式,則可以非常輕易的使學生「迷」上網路學習。
比如我在講授網頁製作這節內容時,就首先帶領學生在internet上遨遊了一些設計美觀的網站。在瀏覽這些網站時,讓他們觀察這些網站上包含的內容。學生們都有所發現,然後他們都爭相討論自己的新發現。顯然他們對新奇的事物都非常的感興趣,都想能很快的製作屬於自己的網頁。這時我再實施理論性的教學,他們就不會再有厭倦心理,而是非常用心的聽講了。同樣其它課程的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必須利用網路多向他們展示一些美妙新奇的事物,充分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進入神奇的網路學習的新世界。
在對學生的觀察中我發現,網路游戲、QQ聊天是學生們最喜歡的內容,而部分學生的自控能力比較差,甚至沉迷於網路。針對這種情況,我在任教的幾個班級建立了班級QQ群,並將各科任課老師加為群成員,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好QQ,每逢周末或空閑時,學生可以一起在網上交流學習,遇到不懂的可以請教老師,這樣學生不僅能很好的學習,而且老師還能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有利於教師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直面學生的心靈,實現心理上的零距離。為了讓學生不陷入網路游戲中,我還引導學生建立個人博客、QQ空間,這有利於將學生的目光從游戲和聊天中轉向製作個性網頁。學生可以發表個人日誌、興建個人相冊等等,和同齡人分享其中的快樂,同時可以組織一些比賽,看誰可以把個人網頁建的最美觀,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變網路空閑為網路運用,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
再次,利用信息技術(上冊)第1單元的內容,教會學生學會搜索有用的學習資料和好的學習方法,並能進行有效的歸納與總結。
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學,很多學生的計算機基礎不是很好。在開始的教學過程中,我經常會發現許多學生對於網路的利用是非常有限的,只會使用搜索網頁。針對這種情況,我特別指導學生如何在網路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我向學生推薦了另外的網上搜索引擎,比如Google。為了精確查找,我還特別向學生介紹了一些常用的搜索技巧,可以大大提高搜索的效率。通過對下載資料的歸類與總結,大大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體系,增加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
最後,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發揮學生在教與學的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自主學習是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和全面發展尤其重要。
前年為迎接教育現代化驗收,教育局組織建立了自主學習平台,經過二年多的應用,自主學習平台已經成為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重要媒介,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其中圖、文、聲、像並茂,動畫、視頻並存,學生還可以根據需要,圍繞關鍵詞等,利用搜索引擎等搜索工具方便快速地查找所需資料。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我會認真准備每一節課,力求以豐富的資源,讓學生通過平台自主學習,相互討論,變講為學,教師適當點撥。
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自我學習能力,而學習資源的獲得是提高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傳統的學習資源包括學校情境下的學習資源和社會情境下的學習資源。在學校情境的學習資源中,教材中的學習內容被視為權威,其它學習資源只能對教材內容的解釋、補充和說明。因此學生學習的目的只能是「學教材」,極大地制約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力。而信息技術的出現,使得學習資源信息化。信息化資源的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極大地提高了知識獲取、選擇與創新的效率。在信息化環境中,學習資源的廣度與深度都大大加強,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當然,一節課45分鍾的時間學生學習的知識畢竟有限,再加上學生之間的差異,學習效果未必理想。為了提高學習效果,我們還在校園網站上設置了資源下載欄目,讓學生通過訪問校園網,繼續學習。為了更好的利用網路資源,學校許多教師在泰州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平台建立了個人網頁,教師利用個人網頁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內容重組,不僅可以使學生進行網路復習,而且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學生提供適合個性發展的學習內容,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因材施教。因此,教師也要充分利用各種網路資源為教育教學工作服務,運用網路技術貢獻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和成果,使之成為網路資源的一部分,提供給學生選擇學習和提高。
總的來說,網路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網路的優勢很多,它能打破我們課堂空間的局限,使課堂延伸至廣闊的社會,實現課內與課外的溝通與融合。但如何更深入的探討這個問題,還要教師和學生在實踐中繼續共同探索、共同努力,才能把網路學習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取得最佳的學習的最佳效果。
㈧ 如何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路
(三)如何引導學生將注意力轉到有用的信息上,避免沉溺於網路娛樂
針對以上原因,家長和老師應該採取相應措施:
1、首先,家長和老師對待網路交友的問題應該不迴避、不否定,而是通過正面教育讓學生明白,習慣於網路交流方式,會降低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能力。特別是對於性格較為內向的同學,容易形成對網路的依賴心理,不利於形成健全的性格。另外,網路交流方式是通過昵稱之間的溝通來完成的,別人確認你存在的依據就是你的昵稱。如果換一個昵稱,在網路中你就是另一個全新的存在,一切從頭開始。正因為如此,網路上的人往往只是其真實個性在某個方面的投影,很難完整地認識一個人。網上聊天時一定要注意進行自我保護,「防人之心不可無」。同時自身也應該注意培養網路道德意識,「害人之心不可有」。
各種媒體上關於網路騙局的報道屢見不鮮,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能夠有助於引起學生的警惕、增加自我保護意識。
2、通過言傳身教,使學生更多地意識到網路作為資源寶庫的作用。
「身教重於言教」,德高才能為師。老師是學生最好的榜樣,應該在嚴格要求自身的同時,注重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
例如,當筆者有一次批評個別同學「上網只有聊天一件事好做嗎?」時,學生問筆者:「老師,你平時上網做什麼?」此時筆者並未將之作為學生的頂撞,而是態度平和地正面回答了他的提問:「每天必做的工作是收發郵件、查看校園網信息平台上有無新消息發布和了解天氣情況,另外常做的是到感興趣的站點了解一些相關信息。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更是離不開網路,它是我最好的信息庫。」既讓學生對自己單一的使用方式感到慚愧,又真切體會到網路的巨大作用。這樣的回答顯然比粗暴地批評效果好得多。
還有一次,學生問及一個問題時,筆者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指導她在Internet上搜索答案,結果她發現相關的解答很多,內容詳盡而且清楚。她高興地說,這樣的辦法太好了!
3、作為教師,應在現代信息技術和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整合方面花大力氣,創設出適合本學科的課程模式。在教學中盡量多設置研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利用網路這一信息工具分析與解決問題。從而用更多的精力關注網路上真正有價值的信息,通過網路接觸社會,提高學生的辨識和思考的能力。
例如,筆者在網頁製作課程中就指導學生建立自己的個人站點。選好主題後,素材怎麼搜集?教會學生使用GOOGLE這一當前最好用的搜索工具。搜集到的相關素材很多,哪些好用,哪些不好用?則要由學生判斷素材與自己主題的相關程度,然後進行選擇。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們對信息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比以前有了顯著提高。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只講授最為基本的知識點,然後推薦一些網路教學資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到相應網站進行學習,真正實現了教學的個性化,並引導學生在「學會學習」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當課程結束後,學生們能夠通過Internet瀏覽到自己的頁面,都有一種成就感,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4、與學生一起上網。
家長們應該意識到:作為主宰新世紀的一代,學生終歸是離不開網路的。所以,我們的家長不妨放下對網路的成見,權把它當作一種生活的工具來看待,和學生一起來上網。畢竟成人的社會經驗和辨識抵制能力比學生豐富,如果師長們對學生上網持的是支持但不失適當引導的態度,相信會比盲目的抵制更對學生有利。同時,對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家長們來說,信息能力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在與孩子一起上網的過程中,既能利用自己的社會經驗對孩子的網路行為適當加以引導,又能提高自身信息素養,實在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筆者認識的一位高中生家長就是在自己兒子的引導下走入網路世界的,讀高一的兒子成為他學習信息技術的「啟蒙老師」。他對筆者說,網路並沒有我以前想像的那麼神秘和混亂啊,還是有很多用處的。而他兒子也為擁有這樣一位「能和他一起上網吧」的老爸而自豪。作為一名教師,我多麼希望能多一些這種能讓孩子自豪的家長啊!
5、教師應該具備更強的信息技術能力,擁有更高的信息素養,從網路中發現更多積極的因素,因勢利導,促進學生的素質教育。
例如,網路游戲是學生們很感興趣的新生事物,可是由於它大量佔用學生的時間、精力甚至金錢,加之游戲中的暴力和色情成分,成為名副其實的「精神鴉片」。可是,一昧地反對學生接觸網路游戲是沒有用的,反而容易引發學生的逆反情緒,為教育帶來更大困難。其實,從辯證的觀點來看,沒有什麼事物是真正一無是處的。游戲也是依據現實構造的虛擬世界,游戲世界是虛擬的,但正義戰勝邪惡這個道理是同現實社會一樣的。在戰爭游戲中,參戰各方的損失都慘重,我們可以以此教育學生熱愛和平。只要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會發現許多新的內容,而這些新的思想正是我們引導學生時所必需的。
我相信,通過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將學生的網路活動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充分利用現有網路資源,提高全民信息素養。當然,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了足夠的耐心和愛心,還要求老師迅速提高自身信息能力,以適應信息社會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