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設路由器A建立了如下的路由表,路由表中的三列分別是目的網路地址、目的網路的子網掩碼和路由信息(下一
(1) 192.4.153.17 匹配第三條靜態路由,所以A路由器會把數據轉發給路由器1
(2) 128.96.40.151 匹配第二條 所以 轉發到interface 1
(3) 192.168.1.1 因為有最後一招(靜態默認) 匹配最後一條 所以會轉發給路由器 2
② 「源地址路由」與「目的地址路由」分別是什麼
源路由是一種基於源地址的路由策略,可以根據不同的子網或內網地址有選擇地將數據包發送到不同的目的地址,例如,Intranet IP為A,外部IP為B。
源地址路由是當Intranet計算機訪問外部網路計算機時,內部網路計算機的IP為B,Intranet IP A被隱藏。
目的地址路由是為了允許外部網路計算機訪問內部網路計算機,它可以使用外部網路IPB,路由器收到請求後,便知道數據已傳輸到內部網路IPA。
(2)如何計算路由的目的網路地址擴展閱讀:
路由交換過程:
所謂交換,是指一台主機向另一台主機發送數據包時,源主機以某種方式獲取路由器地址,並通過協議將該數據包發送到指定的路由器物理地址(媒體訪問控制層)的過程。
通過使用交換演算法檢查數據包的目標協議地址,路由器可以確定它是否知道如何轉發數據包。如果路由器不知道如何將數據包轉發到下一個節點,則該數據包將被丟棄。
如果路由器知道如何轉發,則它將物理目標地址轉換為下一個節點的地址,然後轉發數據包,在傳輸過程中,物理地址會更改,但是協議地址始終保持不變。
③ 路由器是如何根據目的IP確定網路號的
知道網路層的設備是什麼,路由器吧,你知道路由器的原理嗎,路由器是根據路由表來轉發數據!
④ 配置靜態路由器中的目標網路地址如何確定
首先,你的目的地址是11.1.2.0 255.255.255.0這個網段,所謂三個255,一個0這樣的網段,說白了就是說你的主機位可以有255-0-2個主機地址(不知道能不能明白,減去的2代表一個廣播地址和一個管理地址)。
這對你所說的子網劃分對寫靜態語句有沒有影響,我可以告訴你,在一般情況下沒有任何影響,所謂一般情況,就是通常你都會在題目中知道子網掩碼是多少,並且你也知道你這條靜態路由的目的ip地址,所以以後再寫靜態路由的時候,目的地址可以直接寫埠地址,不用再像你這樣寫這個管理地址了,系統會根據你後面的子網掩碼,自動分析出目的地址的管理地址,能明白么?
舉個例子吧,192.168.1.5是目的地址,掩碼是255.255.255.252,下一調是192.168.2.1
像這樣一個實例的靜態就應該是
ip rout 192.168.1.5 255.255.255.252 192.168.2.1
看懂了么,就是我把目的地址一點沒變化的放上去了,只要後面掩碼沒錯就行,嘿嘿,加油!!
⑤ 路由器靜待目的網路地址是什麼
默認路由是0.0.0.0,當然這個要設置為最後一條,否則所有數據包都會按照默認路由進行轉發。
配置靜態路由格式為 目的網路 子網掩碼 下一跳路由器埠IP地址,舉個例子: 192.168.1.0 255.255.255.0 192.168.4.1 。建議看看計算機網路這本書,相信你會有更多的理解
⑥ 怎麼由路由表計算下一跳
把分組的目的站IP地址和子網掩碼做「與」運算,得到網路號,把網路號和路由表上的網路號比較(從上到下),匹配到的就是下一跳地址。如果沒有匹配到,則下一跳地址是默認網關。
比如:目的IP地址為:128.96.40.12,子網掩碼:255.255.255.128,與運算後得:128.96.40.0,則下一跳為網關3,路由表如下:
(6)如何計算路由的目的網路地址擴展閱讀
路由表中的一行,每個條目主要由目的網路地址、子網掩碼、下一跳地址、發送介面四部分組成,如果要發送的數據包的目的網路地址匹配路由表中的某一行,就按規定的介面發送到下一跳地址。
路由表中的最後一行,主要由下一跳地址和發送介面兩部分組成,當目的地址與路由表中其它行都不匹配時,就按預設路由條目規定的介面發送到下一跳地址。
路由表的每個項的目的欄位含有目的網路前綴。其次,每個項還有一個附加欄位,還有用於指定網路前綴位數的子網掩碼(subnet
mask)。第三,當下一跳欄位代表路由器時,下一跳欄位的值使用路由的IP地址。
參考資料:網路-路由表
⑦ 路由器是如何確定一個數據包的目的IP的網路地址的
因為是按照最長匹配原則轉發的。咱們看你說的例子。
路由表有條目172.16.1.0/24和172.16.0.0/16,當某個包的目的IP為172.16.2.3時,會按照172.16.0.0/16轉發,因為172.16.1.0/24根本不匹配。
⑧ 在主機對數據進行路由選路時計算網路地址時,是用目的IP地址和本地子網掩碼計算還是和目的掩碼進行計算呢
目的
⑨ 路由器如何判斷網路地址及如何實現路徑選擇
路由器(Router)是一種典型的網路層設備,對經過的分組進行處理,同時它還要運行路由協議,生成路由表,對每一個分組進行尋路,並轉發到相應的輸出埠。 路由器用於連接多個邏輯上分開的網路,所謂邏輯網路是代表一個單獨的網路或者一個子網。當數據從一個子網傳輸到另一個子網時,可通過路由器來完成。因此,路由器具有判斷網路地址和選擇路徑的功能,它能在多網路互聯環境中,建立靈活的連接,可用完全不同的數據分組和介質訪問方法連接各種子網,路由器只接受源站或其他路由器的信息,屬網路層的一種互聯設備。它不關心各子網使用的硬體設備,但要求運行與網路層協議相一致的軟體。 一般說來,異種網路互聯與多個子網互聯都應採用路由器來完成。 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就是為經過路由器的每個數據幀尋找一條最佳傳輸路徑,並將該數據有效地傳送到目的站點。由此可見,選擇最佳路徑的策略即路由演算法是路由器的關鍵所在。為了完成這項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著各種傳輸路徑的相關數據――路徑表(Routing Table),供路由選擇時使用。路徑表中保存著子網的標志信息、網上路由器的個數和下一個路由器的名字等內容。路徑表可以是由系統管理員固定設置好的,也可以由系統動態修改,可以由路由器自動調整,也可以由主機控制。 1、靜態路徑表 由系統管理員事先設置好固定的路徑表稱之為靜態(Static)路徑表,一般是在系統安裝時就根據網路的配置情況預先設定的,當網路結構的改變時需管理員手工改動相應的表項。 2、動態路徑表 動態(Dynamic)路徑表是路由器根據網路系統的運行情況而自動調整的路徑表。路由器根據路由選擇協議(Routing Protocol)提供的功能,自動學習和記憶網路運行情況,在需要時自動計算數據傳輸的最佳路徑。 二、路由器的功能 1、協議轉換:能對網路層及其以下各層的協議進行轉換。 2、路由選擇:當分組從互聯的網路到達路由器時,路由器能根據分組的目的地址按某種路由策略,選擇最佳路由,將分組轉發出去,並能隨網路拓撲的變化,自動調整路由表。 3、能支持多種協議的路由選擇:路由器與協議有關,不同的路由器有不同的路由器協議,支持不同的網路層協議。如果互聯的區域網採用了兩種不同的協議,例如,一種是TCP/IP協議,另一種是SPX/IPX協議(即Netware的傳輸層/網路層協議),由於這兩種協議有許多不同之處,分布在互聯網中的TCP/IP(或SPX/IPX)主機上,只能通過TCP/IP(或SPX/IPX)路由器與其他互聯網中的TCP/IP(或SPX/IPX)主機通信,但不能與同一區域網中的SPX/IPX(或TCP/IP)主機通信。多協議路由器能支持多種協議,如IP,IPX及X.25協議,能為不同類型的協議建立和維護不同的路由表。這樣不僅能連接同一類型的網路,還能用它連接不同類型的網路。 4、流量控制:路由器不僅具有緩沖區,而且還能控制收發雙方數據流量,使兩者更加匹配。 5、分段和組裝:當多個網路通過路由器互聯時,各網路傳輸的數據分組的大小可能不相同,這就需要路由器對分組進行分段或組裝。即路由器能將接收的大分組分段並封裝成小分組後轉發,或將接收的小分組組裝成大分組後轉發。如果路由器沒有分段組裝功能,那麼整個互聯網就只能按照所允許的某個最短分組進行傳輸,大大降低了其他網路的效能。 6、網路管理:路由器是連接多種網路的匯集點,網間分組都要通過它,在這里對網路中的分組、設備進行監視和管理是比較方便的。因此,高檔路由器都配置了網路管理功能,以便提高網路的運行效率、可靠性和可維護行。 三、路由器的工作流程 傳統上路由器工作於網路7層協議的第三層,其主要任務是接收來自一個網路介面的分組,根據其中所含的目的地址,決定轉發到哪一個下一個目的地址(可能是路由器也可能就是目的主機),並決定從哪個網路介面轉發出去。這是路由器的最基本功能――分組轉發功能。為了維護和使用路由器,路由器還需要有配置或者說控制功能。 根據TCP/IP協議,路由器的分組轉發具體過程是: 1、網路介面接收分組。這一步負責網路物理層處理,即把經編碼調制後的數據信號還原為數據。不同的物理網路介質決定了不同的網路介面,如對應於10Base-T乙太網,路由器有10Base-T乙太網介面,對應於SDH,
⑩ 怎麼計算4個子網經路由匯聚後得到的網路地址
10.1.19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