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克制網路綜合症
自己注意點,上網時多出去透氣,做做運氣
❷ 到底什麼是網路綜合症有什麼辦法可以克服
以前我做辯論的時候留的資料,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網路成癮現象
大學生群體是社會中最富有理想和激情、敢於探索和追求、具有開拓和創新精神的群體。他們總是試圖打破傳統的規范,不斷地尋求和嘗試新的生活方式。在當前的網路社會中,他們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把自己的生活納入網路之中,共享「網路文化」成果,甚至追求「網人」共生。然而,由於這一特殊群體身心發育和社會化尚未完成,他們對網路使用、網路環境以及網路交往等信息的甄別往往缺乏深刻的認知,尤其在當前學校教育側重於學業成績,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比較重的情況下,網路極易成為大學生躲避負擔和壓力的「防空洞」,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由此,便產生了一個新的社會問題——大學生網路成癮。
2001年11月15日,河北燕山大學120多名大學生因過度沉迷網路荒廢學業被勸退,退學總數佔在校生人數的1.11%,震動整個教育界。同年,一學生因過度上網猝死在電腦前。還有筆者身邊許多因迷戀網路而影響健康、學業的事例……一系列沉重的事實迫使我們不得不將目光聚集到大學生網路成癮的問題上。
四、網路成癮原因分析
網路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會讓人如吸食毒品般的失去自我無法自拔?又為何有那麼多的大學生會被網路制約而喪失自主性。關於大學生網路成癮的可能原因可以從上網者的心理層面、網路特質以及大學生自身的特點,這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個人心理因素
每個人在生活中常常都會處於一種具有威脅性刺激的情境中,如:明天有一個重要的考試,這樣一個對人來說是重要的考試,就是一個威脅性的刺激。假若我們無法脫離威脅的困境進而產生了某種被壓迫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壓力。也就是說,若無法准備好明天的考試,壓力就會產生。反之,如果有充分的准備,壓力就會消除。如果一個人所處情境中的威脅性刺激已成了此人生活中長期存在的事件,同時使他在心理上有種被壓迫的感受,這種感受經常因某些生活事件而持續存在,便是生活壓力。高考給學生們帶來長期的壓力就是一個例子。
壓力的來源有許多,大致上是因為生活上遇到重大改變或是日積月累令人煩心的日常瑣事。每個人因生活情境的不同有不同的生活壓力,因而也產生了許多心理上的沖突、困頓與許多的負面情緒,比如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或是處於一種不知該如何選擇的兩難境地,這些都是人會產生負面情緒的因素,也都是人人不想面對的情境。一旦人遇到這樣的情況且無力解決時,個人的心理防衛機制就會開始激活。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與人格動力理論中提到了組成人格的三個部分:具有食、睡、性、攻擊與破壞等本能慾望的本我(id);代表著良心、理想,由內化的社會道德規范所形成的超我(superego);以及調節、緩沖超我與本我之沖突的自我(ego)。當自我無法處理因本我與超我沖突所形成的心理困境時,個人便會改變自身的行為以減少焦慮,這就是防衛作用。簡單來說就是逃避帶來壓力的種種生活情境之作用。
許多網路成癮者可能就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所帶來的壓力,進而躲到網路的世界中。許多同學的學業成績不理想,在課業上缺乏成就感,故將注意力轉到一個能讓他發揮自己能力開創一番豐功偉業的網路游戲中,並由游戲中建立起的成就感來補償在現實學業生活中的無力感以減少焦慮的發生。這即是防衛作用中間接補償作用的過程與效用。而在網路世界中不受現實社會規范制約,許多人將壓抑已久的本我慾望,宣洩在網路世界中。這樣的替代作用可從線上世界中充斥著暴力與斗爭,如:游戲中頻繁殘酷的殺人行為與許多論壇的火爆言論等,或是聊天室的網路性愛中看見。另外還有其它的網友是因為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而無法解決,便使自己置身於另一個充滿幻想的虛擬世界中以逃避面對現實時所產生的壓力,或是將自己依附在自己創造的線上角色來逃避真實生活中的角色,也就是幻想與認同防衛作用的發生。
所以逃避現實生活中的挫折、沖突、壓力是從個人心理層面看到網路使用者會沉迷網路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另一個心理的因素便是從個人的需求來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他的人格理論中提到了人的基本需求的四個層次,他認為人就是為了自我實現而存在,而人若要滿足自我實現這個需求,就一定要先滿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及尊重需求,四個基本需求。這四個需求是依照順序來滿足,一定要滿足較低的需求才能滿足較高的需求。先從最低的生理需求來看,網路上大量色情信息的容易獲取滿足了眾人對性的生理需求。而網路的匿名特質也給人在人際交往間和顯露出真實自我時一份保護與安全感,其滿足了安全需求。再者,虛擬社區的互動也能給人被他人關心、愛護、欣賞、鼓勵等愛與隸屬的需求。最後,藉由在虛擬世界所建立的成就或是與他人成功的互動,都能獲得他人與自身的高度認同,進而得到別人的尊重與重視且也肯定自己的價值並尊重自己。如此看來,網路的確能滿足個人的許多需求,人們也因要滿足自身的需求而主動投身至數字世界中。
(二)網路的因素
個人固然有許多的原因與動力來使自己主動的投入網路世界中,但是網路本身的特質也正因為符合能滿足個人上網目的的條件,且與網路上癮的個人心理因素相呼應,而產生更強大的吸引力。匿名性、安全性、自由性使人能放心的在網上與他人互動,不會有現實世界與他人交際時的陌生焦慮,也不會有面對面接觸的危險性與壓力,同時可以呈現自我,使得個人的自主權擴大;網上行為的不受限制,可讓人在網中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盡情的發泄或滿足慾望;網路的便利性與互動性使人能輕而易舉的建立起新的社群關系,並置身其中。其實將各種網路的性質綜合起來便產生了一種最吸引人的特質,那就是可創造性。網路的可創造性使人能輕易的創造出一個理想的美好世界,這個美好世界的建構針對於現實世界的缺乏,成為人們最美好的避風港,也使得人們忘了真實世界的存在。
三)大學生自身的特點
1.擁有了「自主權」。大學生脫離了家長與老師的約束,擁有了滿足打破循規蹈矩生活願望的機會,即使放縱一下自己,也不會看家長的臉色了。於是,擺脫了「束縛」的大學生們開始尋找新的刺激,網路成為他們最好的選擇。
2.充足的機動時間。大學生上課時間一般每周不超過二十小時,三四年級更少一些,從而有大量的時間要自己安排,這就為大學生長時間逗留在網上提供了前提。部分學生開始只是想消遣一下,打發無聊的時間,但Internet卻像個黑洞一樣連他們睡眠和學習的時間也消耗掉了。當上網成為高校一種時尚時,有些同學盲目地進入了豐富多彩的網路世界,最終迷失了自己。
3.承受著壓力。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為了取得好的職業,大學生們紛紛為自己加壓,除了完成專業課程,還要去拿各種資格證書。同時,在高校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也遠非中學時那麼簡單。承受著巨大壓力的大學生當然會發現網路對緩解他們壓力有意想不到的作用。網上無論何時都會有人傾聽你訴說自己對學業的焦慮、承受的挫折及對人際交往的抱怨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緩解壓力,但經過一次一次的強化,很多大學生逐漸把網際網路作為逃避問題的手段。
4.希望卓越。大學生是一個充滿活力和進取心的群體,他們渴望卓越,追求成功,而網路恰恰為他們在期望與現實的沖突間提供了一種緩沖的方式,他們在虛擬的世界裡充分體驗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有一些受到挫折的人轉而滿足到網上去追求那種虛擬的成就感。
5.渴望交流。當代大學生多是八十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有鮮明的個性。他們渴望在新的環境中多交流,但現實利益的沖突使得一些學生更願意到虛擬環境中去尋求友誼。網路的開放性滿足了大學生渴望交流的內驅力,在網上更容易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但網路環境的開放性並不是絕對的,現實生活的封閉性「如影隨形」緊跟而至。網路的開放性反而給現實生活帶來了封閉性的效應,這恐怕是一些已陷入這個惡性循環的學生在上網之初想像不到的。
五、思考與對策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由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筆者認為對於網路成癮者的治療也應從「內」、「外」兩方面入手。
????第一,要恰當地處理大學生迷戀網路的問題,我們首先應當意識到,真正的症結不在於網路本身,正如前面提到過,網路本身無所謂好壞。大學生在這個階段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心理需求,而網路只不過是恰好能滿足這些需求而已。所以任何粗暴的單純否定和隔離,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這些心理暗流不從網路發泄出來和得到滿足,也必然會以其它形式表現出來。因此,如何適當宣洩學生不穩定情緒和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才是真正的對策。
高校作為大學生培養和教育的主要陣地,應當緊緊圍繞這一宗旨開展工作。學校應該採取鼓勵機制代替以往的批評管理機制,鼓勵同學和自身比較,而不是同學間的橫向比較;鼓勵大部分同學,而不是表揚優秀的一小部分同學;多組織一些課外的集體活動或義務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到其實身邊的集體和社會很需要他們;多發展各項活動,讓每個同學都有發揮自己能力的舞台,在自己擅長的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信心和友誼。同時,加強對心理教育的普及,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努力提高他們的免疫力。一旦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心理狀況和形成的機理,他們會改變對自己的懷疑和自卑,正確有效地面對自己的問題。
第二,要大力營造積極、健康的網路環境。優化網路環境,首先要正確把握網路的宏觀導向。面對網上針對青少年的各種思想文化爭奪,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和緊迫感,牢牢掌握宏觀導向的主動權。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我們不去主動佔領,那麼必然就會被其他意識所佔領。因此,要通過網路確立主流價值觀的主導地位,用科學、正確的知識來滿足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
其次,要切實加強微觀監管,規范網路行為,控制信息源頭,最大限度地阻止各類不健康的信息與學生接觸。尤其要加強對公共網吧的管理力度,嚴厲打擊網吧私自「包宿」等非法經營行為,還學生一個清新、安寧的學習環境。
再次,要多開辟健康有益的心理網站,提供心理服務和心理治療。當「網路成癮者」意識到自身的問題時,能在網路上找到救命的「降落傘」、「安全墊」,「哪裡跌倒又從哪裡爬起來」。這種網上的心理服務比如心理測驗,心裡療法等,使大學生「網蟲」這群迷途羔羊找到方向,這種方式也是他們較為容易接受的一種方式。
最後,要加強「校園網」建設,實現網吧進學校。學校成為學生上網的主渠道是避免學生網路成癮的最好方式。建立校園網路,學生既可以主動地在自己學校的各終端上索取區域網上的所有資源,也可通過外聯網站接入Internet,搜索更加豐富的信息。為了滿足學生交流和宣洩的心理需求,可以在校園網上有選擇地建立一些游戲室和聊天室,由老師來進行管理,輪流做版主。這樣,老師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了解其真實心態,因地制宜地給予學生教育和幫助,從而也就不致陷入心理誤區。
❸ 這樣才能徹底擺脫網路的困擾
首先 你要找一樣你喜歡的運動,把你在網路上的精力投入到運動上來,把原來上網的時間都用來運動。這點很重要,因為你是不可能光作思想斗爭就戒除網癮的,你開始運動之後,你的精力就會逐漸從網路上轉向運動上,你對網路也不會那麼依賴,從而有機會戒除。(這是最重要的)
然後 在適當的時候寫一篇心情日記,並對自己進行一些反思和要求,這很重要,在心裡想的與寫在紙上完全是兩回事。所謂適當的時候就是你覺得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或者當你覺得有進步的時候。這日記可以是隨手寫的兩行字甚至是幾行詩,或者一些心裡話。
另外你最好將你在網游里的人物自殺或者把電腦里的游戲全部刪除不要殘留,以體現決心,不管多少級,這很難,但前途和短暫的快感相比,誰輕誰重不必我多說,等你到了大學以後想怎麼玩就怎麼玩(當然還是節制點好),還在乎現在這點東西干嗎?
如果可以參加晚自習,一定要參加,不要猶豫,晚自習其實一點都不痛苦,並且你寫作業還會很投入,有利無弊。
我現在高二,我不過我是個想離開電腦隨時就可以電腦的人,我絕對不會讓電腦控制我的人腦。
❹ 如何防治「網路游戲綜合症」
當上網成為一種時尚,網路游戲也成為青少年手中的新寵。網路游戲令青少年沉迷其中,這不但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學習,游戲中的暴力行為也讓青少年在模仿和沖動下導致犯罪或有暴力傾向,網路中監控不力的網路游戲直接成為一些不良心理品質青少年的犯罪工具和犯罪對象,成為網路中的犯罪行為人,久而久之,這種行為勢必會從虛擬的網路中轉到現實生活中來。
有一種專門教你們在公路上開車撞人取樂的網路游戲,該網站提示:本游戲以調刺的意味告訴大家在開車時一定不要分心,以免發生交通事故。但游戲在介紹中卻充滿了戲謔的意味:「空曠的公路上發生了連環的殺人案件,知道兇手是誰嗎?……嘿嘿,就是你啦,你看,你開車那麼不小心,老是撞到人……」
游戲規則,一輛亮著燈的車,在公路到每撞死一個人,就會在虛擬的路面上留下一攤刺眼的血跡,游戲者的積分就會隨著撞死的人數而逐漸增加。該游戲把開車連環撞死人的這種極端殘暴的行為稱為「做掉」,這不能不讓玩游戲者產生暴力傾向。
這並非小說中的情節,而是網路游戲中的故事。在網路游戲中的歷史傳奇、英雄情結、神話元素與暴力在游戲中結合得天衣無縫。然而暴力卻依然在娛樂之中存在,所謂的「做掉」與其說是罪惡的象徵,倒不如說是一個符號,作者所營造的娛樂氣氛無非是為暴力行為做鋪墊,其根本目的是通過吸引青少年而獲得暴利。為了達到吸引游戲者的目的,游戲設計者不僅把暴力主題發揮到了極致,而且還復活了與現代行為觀相反的等級主義。
青少年在玩網路游戲的同時,操作的動作只發生在網路上,展現在電腦屏幕中,但相應的動作卻會在青少年的精神系統中被重現和復制。站在這個角度看,迷戀網路游戲的人絕不是置身於游戲之外的,而是真正的參與者。經常玩暴力游戲的青少年,其精神活動也都會以暴力為主題,一個人的行為是受精神控制的,因此,當青少年的精神以暴力為主題時,其行動出現暴力傾向也是必然的。
❺ 對於上網成癮的人 應該如何開導
網路成癮是一種心理障礙,不僅不利於個體的健康發展,還成為一種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它的形成既有網路傳播特性的原因,也有個體自身人格缺陷和現實社會生活壓力的原因。 網路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享受它帶來的便捷、高效的同時,也應充分認識到它的負面影響。科學家一組最新統計數字為我們敲響了警鍾。目前全球2億多網民中,約有1140萬人患有某種形式的網路心理障礙,約占網民人數的6%左右。這部分人在網上的沖浪體驗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對網路的心理依賴,隨著每次上網時間的不斷延長,這種依賴越來越強烈。這種不自主的強迫性現象已被稱為「網路成癮綜合症」。 「網路成癮綜合症」的主要表現,就是因為過份依賴網路,而失去對現實生活的興趣。其最明顯的症狀有:在網路上工作時間失控,長時間使用網路以獲得心理滿足;為了達到自我滿足,不惜增加網上停留時間,試圖減少操作時間但難以自控;對家人和朋友隱瞞自己是「網蟲」;有人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最終走上自殺的道路。 網路成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網路傳播的特點,使它比物理世界的人際傳播更輕松。網路使用者人格中的某些缺陷,使他們更易沉迷於網路。現實生活壓力過大,導致一些人沉溺於網路,在虛擬空間里尋求安慰和減壓。社會形態轉型時期,生活中的未知變數太多,如工作上的失落、社會交往挫折、科技進步帶來的倫理難題等,壓力驟增。人們迫切需要一個宣洩減壓的寬松環境。網路成癮實際上是暴露了目前現實社會存在的問題,把網路成癮的症結完全歸於網路的使用者,是不夠全面的。 那些內向敏感、現實人際交往困難的人,易沉迷於網路。例如一位女性說:「在網上,我會主動與我不認識的男士說話,這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所以,提高他們的現實交流溝通能力,重塑自信是擺脫「癮症」的治本之途。首先必須合理安排時間,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其他活動,多與人交往,注意與親友、領導同事的關系;其次給予相應的現實生活方面的指導,如對人際溝通上有障礙的使用者,給予交流溝通技巧方面的指導,讓其體驗到真實人際交往的成功,從而幫助他們重建自信。總之,要讓網路成癮者融入、適應現實的社會生活。畢竟,人不能只活在電腦和網路的世界中,它們只是生活的一組成。 心理學家對網路使用者及其家屬還提出以下建議以預防「網路成癮綜合症」的發生:(1)嚴格控制上網的時間,一天不宜超過8小時;(2)每天應抽出2-3小時與家人和同事進行現實交流;(3)一旦發現有「網路成癮綜合症」的各種症狀出現,家屬要強行限定患者上網的時間並積極尋求心理咨詢和葯物治療。
❻ 如果得了網路綜合症要怎麼辦
你要把他們的注意力分散先,以前我也是迷上網路,也許是生活太無趣了,試著出去旅遊,散散心,為他們找別的興趣,慢慢的,就可以戒了的。
❼ 什麼叫做網路綜合症如何治療
網路綜合症(Net
Synthesis)是人們由於沉迷於網路而引發的各種生理、心理障礙的總稱。這是新近出現的疾病之一,目前各國正開展對它的研究。現在研究焦點在成癮性
(依賴性)、人際關系(包括網友、網戀、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障礙等)、創造毀滅欲和與此有關的抑鬱症、躁狂症等,而對於由於輻射、熒屏閃爍、久坐、注視疲勞
等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則因時間精力有限不予追蹤。
網路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關鍵是要把握好一個度。建議青少年每天
網路綜合症
上網時間不要超過3個小時,而且要有良好的心態:利用網路來開拓視野、增長知識和擴大交往面,而不是將自己與現實世界隔離,發泄情緒。同時學會自我調節,捨得放棄網路上那些虛擬的東西。此外,要豐富業余文化生活,比如旅遊、串門、下棋、體育運動等,不可陷入「非上網不可」的陷阱。一旦罹患網路綜合症,要盡快就醫,求得心理幫助。對於上網之人來說,一定要注意保持正常而規律的生活,不要把上網作為逃避現實生活問題或者消極情緒的工具;
上網要有明確的目的,有選擇性地瀏覽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上網過程中應保持平靜心態,不宜過分投入;
上網時間不宜過長。另外,由於上網時間過長,電腦熒屏的電磁輻射對人體健康不利,娛樂有度,不可過於痴迷。上網之前先限定時間。看一看你列在紙上的任務,用 一分鍾估計一下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假設你估計要用40分鍾,
那麼把小鬧鍾定到20分鍾,到時候看看你進展到哪裡了;
要注意遠離一切色情、暴力性節目。身體虛弱的成人最好不要上網。兒童、青少年正處於成長發育時期,家長更應對他們注意監督,從嚴控制,以免成為網路癮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