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網路安全網格架構

網路安全網格架構

發布時間:2022-04-25 06:52:41

1. 網格化的網格化管理信息系統

建立網格標准規范體系
根據其地理布局、屬地管理、現狀管理等原則,將管轄地域的人員劃分成若干個網格狀的單元,再根據劃分好的網格結構,按照對等方式整合公共服務資源,添加政府的服務團隊人員,對網格內的居民進行多元化、精細化、個性化的各種服務功能,讓網格化管理的工作人員,對每個網格進行點對點的單獨操作,使政府開展的各種工作能夠細膩度的滲透到每一個群眾中去。
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基礎信息資料庫
結合地區基層調查數據和已有的各專業部門(公安、民政、房產、計生、政法、黨建等)數據,構建「網格化管理」基礎資料庫。該資料庫同時具備添加、更新、刪除、搜索、查詢、統計等功能。既能反映網格內每戶家庭的基本情況,又能反映某個區域內某方面或某一類的總體情況,更為政府領導及工作人員提供了方便的數據獲取方式。
建立民情日誌,加強黨群關系
民情日誌是黨員聯系群眾的重要體現,網格負責人定期去走訪群眾,然後將本次走訪情況或體會寫成一篇日誌,其中可以涉及到在走訪中發現的任何問題。最後,對本日誌中所描繪的事情進行具體的處理,如果自己無法解決,還可以開啟流程,與服務辦事模塊互相映射,進行上報處理。並且,在每次處理完一篇日誌所描繪的問題後,還要對本次處理的效果進行考核。上級也可以通過日誌來督查網格服務團隊的服務頻率和服務質量,考核服務團隊。
建立辦事服務模塊,為群眾解決實事
網格服務隊員通過簡訊平台、群眾來訪及組團服務人員定期上門調查收集等渠道,收集群眾的各方面的反映和要求後,進入系統受理,對於受理的各類事件,首先由各網格、社區、鄉鎮(街道)、縣區、市各級相關單位和人員處理。對每件事件的受理、處理、辦結及反饋評價等情況能在平台上全面反映,並可按事件類型、責任人、辦理時間等要素進行分類查詢,各級領導根據授權,可以通過平台了解辦理進度、進行督辦。
建立簡訊互動平台,加強黨群互動
設立全市統一的特服號碼,面向各網格內群眾已登記在冊的通訊工具(移動、聯通、小靈通等)開放提交各類建議、訴求,受理後能夠快速處理和答復,並以簡訊形式向各類特定的群體發布各類信息。
建立考核系統,提高基層執政能力
考核分為幾個部分:具體在網格化業務功能里的考核,比如民情日誌,辦事服務、基礎數據的完善、老百姓訴求解決的滿意率等等,這些都是具體的業務應用考核;履約考核,主要針對基層幹部競選或者任前承諾,進行相應的考核比較;關鍵指標考核(KPI考核);整體幹部工作展現。 界面友好、操作簡易;
系統從網路安全、系統安全、設備安全等方面和角度深層次的把控;
平台具備較強的擴展性;
架構保證先進性,穩定性,復用性;
多終端接入、多語言支持;
兼容性好、負載能力強。
1、網格化定義:網格化管理,直接表現為管理單元的細化,實質是針對現行管理制度弊端,開展的一次行政管理和社會管理的機制創新,是按照轉變領導方式,落實「三具兩基一抓手」要求,推進人、財、物、權、責全面下沉,強化基層基礎建設的制度再造。
2、網格化核心:是以網格化管理為載體,以差異化職責為保障,以信息化平台為手段,促進條塊融合,聯動負責,形成社區(村)管理、服務和自治有效銜接,互為支撐的治理結構,實現政府職責特別是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在基層的有效落實
3、網格化的意義:一是解決現行管理制度弊端,強化政府職責落實的迫切需要,二是轉變領導方式,深化「堅持依靠群眾推進工作落實」長效機制的有效載體,三是強化幹部監督管理,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的有效措施
4、網格化基本架構:明確一個目標,堅持兩個原則,細化三級網格,搭建四級平台,形成五級聯動。
5、明確一個目標:努力營造穩定、有序、和諧的發展環境和群眾生活環境
6、堅持兩個原則:一是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續,二是條塊融合、職責明確、聯動負責、逐級問責
7、三級網格:一級網格是鄉(鎮)辦,二級網格是村(社區),三級網格是村組(樓院、街區)
4、四級平台:市、縣(市區)、鄉(鎮)辦、村(社區)聯網的社會公共管理信息平台
5、五級聯動:市、縣(市區)、鄉(鎮)辦、村(社區)、村組(樓院、街區)由地方黨委政府、職能部門、群眾工作隊三方聯動聯責,逐層領導下沉分包,構建「事事有人管,人人都有責」的工作格局

2. 什麼是智慧消防網格化管理系統平台,其整體架構是咋樣的

智慧消防網格化管理系統平台:

隨著通信與信息技術的發展,通過新技術實現信息的快速收集與傳播已經成為各行業信息系統建設的重要技術手段。消防安全涉及各級轄區管理的地理區域,利用移動互聯網及計算機技術來完成消防安全檢查、管理是實現消防安全網格化管理的有效技術路線。各地紛紛加強消防信息化建設,通過搭建智慧消防管理平台、建立消防管理系統,來簡化消防巡檢工作程序,提高防火工作效率。

智慧消防網格化管理系統是什麼?

消防安全網格化管理基於網格化管理方式的消防安全管理信息系統,依託雲計算、移動互聯網、地理信息技術,以GIS地圖為展示形式,構建消防安全「網格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構建網格化、層次化、模塊化的消防安全信息平台和網格化巡檢方式。以網格化作為管理手段提升區域消防業務管理服務水平,消防GIS數據分析提供決策支撐,強調消防服務理念。

系統通過按地理區域劃分網格,實施樹形協同管理方式實現網格化管理方法,清晰界定各網格工作職責和內容,並藉助移動互聯網技術為末端抓手,實現責任落實到人,從而調動各層級力量,有效消除安全隱患,提升消防管理水平。

智慧消防網格化管理系統平台整體架構:

智慧消防管理系統架構分為感知層、傳輸層、服務層、應用層。

1、感知層是通過感知識別技術自動採集消防系統中各類數據信息,是綜合安全物聯網區別於其他網路最獨特的地方,消防物聯網的感知層主要由消防報警各類感測器網路、視頻監控系統、無線探測器構成。消防火災報警系統通過設備的數據介面採集數據,通過無線或有線的方式與數據中心進行數據交互,實時提取控制器發出的探測器報警、設備故障、設備動作、屏蔽等狀態信息。對於消防水系統,可以安裝各類壓力、水位、電流、電壓、溫濕度感測器對重點設備的運行參數進行監控。

2、傳輸層將感知層獲取到的信息傳遞到服務層,作為物聯網重要的基礎設施,傳輸層包括所有無線和有線、長/短距離通信系統。傳輸層解決的是感知層獲取數據的傳遞問題,這些數據可以通過移動通信網、TCP/IP專用網路或公共寬頻網路、公用電話網等多種方式單獨或混合組網。

3、服務層處理傳輸層傳遞的數據信息,並對外部用戶提供應用服務,在結合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後為用戶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務。

4、應用層作為物聯網技術與消防行業專業技術的深度融合,結合行業需求實現消防行業的智能化,消費物聯網應用層利用分析處理後的感知數據,為用戶提供豐富的特定服務。

實現消防設施運行及監管的現代化必須構建有效的的消防監控物聯網系統,採用消防自動報警系統已有的各種感知設備、視頻採集設備等,將感知採集到的大量現場信息,藉助消防物聯網傳輸到消防指揮中心,將過去封閉、功能單一的火災報警系統改造為網格化、智能化的智慧消防綜合管理平台。

3. 網格技術的成功關鍵

就像TCP/IP協議是Internet的核心一樣,構建網格計算也需要對標准協議和服務進行定義。包括Global Grid Forum、研究模型驅動體系結構(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的對象管理組織(OMG)、致力於網路服務與語義WWW研究的W3C,以及標准化團體蠢蠢欲動。
OMG、W3C、Grid Forum等標准化組織與來自學術、商業領域的人士出席了「軟體服務網格研討會」,加快全球大網格(GGG)標準的制定。接著,另一開放源代碼網格標准組織——Globus也集會研究通過廣域網聯接的高性能計算的基礎設施問題。Globus正致力於開發標準的網格架構和其他技術。
迄今為止,網格計算還沒有正式的標准,但在核心技術上,相關機構與企業已達成一致:由美國Argonne國家實驗室與南加州大學信息科學學院(ISI)合作開發的Globus Toolkit已成為網格計算事實上的標准,包括Entropia、IBM、Microsoft、Compaq、Cray、SGI、Sun、Veridian、Fujitsu、Hitachi、NEC在內的12家計算機和軟體廠商已宣布將採用Globus Toolkit。作為一種開放架構和開放標准基礎設施,Globus Toolkit提供了構建網格應用所需的很多基本服務,如安全、資源發現、資源管理、數據訪問等。所有重大的網格項都是基於Globus Tookit提供的協議與服務建設的。
除了標准以外,安全和可管理性、IT人才的缺乏也是網格計算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否則將無法成為企業的商業架構。在內部系統環境中常常視而不見的問題,如安全、認證和可靠性,在任何分布式環境下都必須得到解決。研究咨詢公司StencilGroup的合夥人Brent Sleeper認為:「這要求具有高層次的架構技能,而不是簡歷上列出的編程語言。」如果把全球的網格都聯在一起,那麼就能借用彼此未用的資源,網格就會更強大和靈活。雖然這也是網格的最終目標,但把網格聯在一起也會帶來政治問題。IBM為大學建設網格或Unilever建設內部的網格都只是單純的IT決策,而將私有網格聯接,形成能力更大的共享網格,其中的風險卻大得多。在客戶需要時,相互競爭的網格提供商是否願意出售彼此多餘的資源?此外,網格應用常涉及大量的數據和計算,需要在各組織間共享安全資源,這不是當前的Internet和網路基礎設施所能做到的。看來在網格計算實現商業應用之前,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然而,設想一下運用前所未聞的計算能力所能完成的工作,我們都會明白,構建全球網格的前景幾乎是無法抗拒的。美國Argonne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Rick Stevens指出:「就像最初的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中心一樣,就把Teragrid看做是形成全球網格中心的雛形吧!」

4. 空間信息網格框架及關鍵技術

1.2.4.1空間信息網格框架

空間信息網格提供了一體化的空間信息獲取、處理與應用服務的基本技術框架以及智能化的空間信息處理平台和基本應用環境,在該網格中,各種空間信息資源被統一管理和使用,空間信息處理是分布式協同和智能化的,用戶可以通過單一的邏輯門戶透明地訪問所有空間信息資源(杜娟等,2005)。

美國Globus項目提出的網路體系結構,採用網格結構層、網格服務層、網格應用工具層和網格應用層的四層結構。美國Argonne國家實驗室、芝加哥大學、南加州大學以及IBM公司共同倡議的開放網格服務體系結構(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OGSA),採用構造層、連接層、資源層、協作層和應用層的五層沙漏型結構。

國內對於空間信息網格框架的研究,大多是在網格技術發展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應用需求進行探討。《網格計算與GridGIS體系結構與關鍵技術探討》一文從GIS集成運算與數據共享的角度概括了GridGIS的框架,主要包括應用層、中間件層與資源層(姜永發等,2005)。方金雲等(2002)在分析網路空間數據特徵的基礎上,提出了網格GIS的5層體系結構模型,並分析了空間(元)數據標准、空間服務標准、分布空間對象技術、構件與構件庫技術、基於框架的互操作技術、中間件技術等(圖1.4)。夏曙東等(2002)在CARBA的基礎上提出基於空間智能體(GeoAgent)的空間信息格網體系結構(圖1.5),空間信息格網系統中的格網界面Agent(GIAgent)負責獲取用戶的應用服務請求,記錄用戶個性化信息,以便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格網資源信息獲取Agent(GSICAgent)負責獲取各個格網節點的計算資源描述信息,格網系統中的格網資源分配Agent(GSDA-gent)負責把計算資源分配到各個格網計算Agent(GCAgent),格網計算Agent分別處理不同的用戶應用服務請求,由數據智能體(DataAgent)通過元資料庫到相應的資料庫提取數據,提供給計算智能體,最後由格網界面Agent(GI—Agent)負責為用戶提供一致的處理結果。空間信息格網系統中的格網管理智能體(GMAgent)負責智能體注冊、命名、訪問控制、生命周期管理等。沈占鋒等(2003)結合中間件技術,給出了網格GIS的應用架構(圖1.6),整個系統由五層組成,層與層之間有著明顯的層次關系,而每一層內的各單元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順序關系。從底層向上分別是基礎層、資源層、控制層、實現層及應用層組成。基礎層包括網路基礎結構,同時需在此層規定適合網格GIS體系的特定協議;資源層指當前系統可用的各種資源,包括本地資源及異地已注冊可利用資源;控制層是整個系統的核心,它指導著系統正確地運行;實現層是系統的具體的實現部分,由各種中間件來協助完成,各中間件通過可擴展的特定介面與系統連接;最上層是應用層,由具體的用戶應用界面組成。

圖1.4 五層結構模型(據方金雲等,2002)

圖 1.5 基於空間智能體(GeoAgent)的空間信息格網體系結構(據夏曙東等,2002)

圖 1.6 網格 GIS 五層體系架構

空間信息網格框架是指空間信息網格的運行體系,在網格系統中,其架構體系決定了整個網格的運行穩定性與可擴展性。網格架構定義了網格內及網格結點間的各種協議及API,用以指導網格系統及相應應用程序間的操作(Foster et al.,1999)。雖然目前對體系結構較多的提法,但體系結構的實踐與證明較為缺乏。目前實踐較多的則是由資源層、服務層和應用層構成的三層體系結構(圖 1.7)。

(1)資源層構成空間信息網格的硬體基礎。該層主要包括各種空間信息獲取儀器(例如航空/航天遙感器、地面遙測設備等)、存儲設備(例如大型磁碟陣列)、空間資料庫(例如基礎地理資料庫、地物光譜資料庫等)、信息處理設備(例如超級計算機、PC、PDA 等),它們通過 Internet 或各種無線通信設備實現物理連接。

(2)服務層提供一個空間信息一體化管理與處理平台,通過屏蔽資源層中分散、動態、異構的各種資源,從而實現空間信息資源的共享、集成和互操作,為應用層提供透明的、一致使用介面,以支持用戶在應用層上的開發。該層主要包括: 遙感信息處理軟體、大型地理信息系統、空間信息搜索引擎、空間數據和信息的整合與組織管理、空間信息的在線分析和智能處理以及各種協議軟體和服務規范等。

圖 1.7 網格 GIS 三層體系結構

(3)應用層提供一個面向應用領域的空間信息集成應用環境。在服務層的基礎上,用戶可以根據各自具體的應用領域,針對空間信息的使用模式和使用特點,運用相應的應用軟體工具、應用開發平台以及空間信息使用政策和協議等,開發適用於該領域的應用系統。

1.2.4.2 空間信息網格關鍵技術

(1)網格計算結點的構建: 地理空間信息網格計算結點的構建技術是重要的支撐技術。地理空間信息網格計算結點主要包括: 計算、通信、存儲等多種技術組合。為了實現真正意義的資源共享,地理空間信息網格的介面技術是至關重要的。在接入網格的每個結點上應運行一個支持網格機制的網格管理軟體,利用此軟體將網格分布於不同地點、鬆散置放的資源相對緊密地聯系起來。網格管理軟體應定義一系列標准介面,所有實體只要遵循網格管理軟體定義的標准介面,就可以方便地接入網格,成為地理空間信息網格的一個部分。網格管理軟體應包括從硬體到應用幾乎所有的協議、標准、規范、實現程序、檢驗等,與中間件相比,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要遠遠超出前者。

(2)空間信息語義互操作: 不同領域中廣泛存在的信息語義沖突,極大地限制了空間信息資源的共享和交流。建立空間信息語義網格,把不同領域里已經存在的空間信息系統有機地集成一個無縫虛擬的邏輯組織,進而將其擴展並與其他領域的信息系統集成和融合。在利用現有的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空間信息網路協議規范的基礎上,需引入描述空間信息語義的本體系統,為用戶提供基於語義的一體化空間信息應用服務的信息平台。在這個平台上,空間信息處理是基於語義和分布式協作的,用戶可以在空間信息的語義層上,從單一的邏輯門戶透明地對所有空間信息資源實現基於語義的訪問。最終把 Internet 上的空間信息服務站點在語義層上連接起來,實現基於語義的集成和互操作。

(3)空間信息網格服務: 空間信息網格為用戶提供一體化服務,對於用戶提出的信息訪問與處理需求,雖然要通過並發、並行以及先後分離的多個環節來共同完成,但對用戶而言,卻只是通過一次請求便可以實現。一體化服務實現的重要條件是建立空間信息網格服務規范,該規范能夠提供標準的服務體系結構和公共的介面交換協議(杜娟等,2005)。

(4)元數據管理:良好的表示、存儲、訪問和使用大量資源信息是空間信息網格運行的基本前提。由於空間信息網格中的各種資源在物理上是健分布的,因此需要使用元數據來命名、描述、收集、組織和管理。空間信息網格中的所有元數據構成元數據目錄。該目錄應為空間數據的統一管理打下基礎,為空間信息網格中的各種實體對象建立統一邏輯視圖,為用戶身份認證、數據定位、訪問控制、數據復制等提供支持。元數據目錄應採用具有良好擴展性的層次分布式結構,保證空間信息網格在不斷發展的情況下,仍能提供高效的元數據服務。

(5)安全機制:由於地理空間信息網格與網路有著密切的關聯性,而網路的開放性又在客觀上導致了網上信息的竊取、篡改、偽裝身份、非法佔用等都有成為現實的可能,因此,計算機網路遇到的安全或安全威脅,地理空間信息網格也同樣會遇到。如用戶認證、訪問控制、內部泄漏、非法入侵,以及數據方面(數據精度保證、數據完整性、數據不可否認性、數據保密性等)的問題。此外,地理空間信息網格還要面對自身特徵帶來的安全威脅。地理空間信息網格的充分共享性特徵、虛擬抽象性特徵、有機集成性特徵、合理協商性特徵以及多方參與性特徵等決定了該系統除了需要網路通信技術、存儲技術、網路協議技術支持外,還有地理空間信息網格自身的介面技術。地理空間信息網格的介面技術相對於一般的計算機介面技術來說要復雜得多。這是因為在地理空間信息網格資源上還要運行用戶程序,這雖是地理空間信息網格的優勢和特點所在,但也帶來了安全問題。隨著地理空間信息網格的構建、節點的增加、規模的擴大和應用的普及,注冊用戶會越來越多,安全問題也會越發顯現出來,因此對地理信息網格安全機制的研究也就顯得越發重要。

5. 什麼叫網格技術

網格技術基本概念:
一家票務公司要銷售滾石樂隊的告別演出門票,IT部門經理擔心,開始網上售票後,公司的伺服器和軟體會不會不堪重負?但實際上該公司並沒有增加數十個伺服器和存儲系統,有關IT人員只是擰開開關,將公司的骨幹網與一個「網格」相聯。結果公司在3分鍾內銷售了90萬張門票,沒有一個顧客因系統處理能力不足而被拒之門外。

上述情景並非可望而不可及。網格作為一種能帶來巨大處理、存儲能力和其他IT資源的新型網路,可以應付臨時之用。網格計算通過共享網路將不同地點的大量計算機相聯,從而形成虛擬的超級計算機,將各處計算機的多餘處理器能力合在一起,可為研究和其他數據集中應用提供巨大的處理能力。有了網格計算,那些沒有能力購買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超級計算機的機構,也能利用其巨大的計算能力。

計算的「烏托邦」?

Gartner公司的Rob Batchelder認為,網格的構想一直是計算領域的「烏托邦」,在科技應用上雖有巨大前景,但最大的缺陷是缺乏明顯的商業應用。自20世紀90年代在歐美出現以來,網格主要被用於幫助分散的大學研究人員分析粒子加速器和巨型望遠鏡的數據。但在過去的兩年中,網格的概念和GlobusToolkit已在研究和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數十項全球性的大項目採用這些技術,以挑戰科學計算中的海量計算問題。

目前網格技術雖主要為學術機構所控制,但企業也在陸續跟進。事實上,全球網格論壇(GlobalGridForum)的主要贊助企業就包括Unilever——一家以經銷肥皂、冰淇淋著稱的企業。與許多正在研究和評估網格技術的企業一樣,Unilever自己對於如何利用此技術仍秘而不宣。而Johnson&Johnson與Merck等制葯公司、BMW與波音等製造企業卻已利用這一技術的處理能力和存儲空間進行模擬試驗,例如葯品能否保護細胞免受病毒侵襲?飛機機翼是否會在暴風雨中折斷?

基因研究是網格技術的自然應用,這一領域所需的投資很難由一家企業來承擔,生物科技企業可用網格技術來分析基因數據;醫生可以用網格技術製作出病人器官的三維模型,作為診斷疾病的輔助手段;網格可以處理來自商店現金記錄或金融市場的數據流。其他行業,如航空、保險、運輸和國防,也會從中受益。如此看來,網格計算並非是可望不可及的烏托邦,其商業應用的廣闊前景就在眼前。

爭奪控制權

網格計算被譽為繼Internet和Web之後的「第三個信息技術浪潮」,有望提供下一代分布式應用和服務,對研究和信息系統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主要IT廠商早就為獲得網格計算的控制權展開了競爭。

Sun公司日前發布了「網格引擎」企業版5.3的測試版,使企業內部的計算機網格更容易聯接,提供更好的管理和資源分配。網格引擎軟體提供了開放源代碼版本,自2000年發布到目前為止,共被下載了1.2萬次,共有11.8萬個CPU利用該軟體進行管理。Sun公司技術產品營銷經理PeterJeffcock認為,網格計算有明顯的三個階段:群集網格、校園網格和全球網格,目前發布的GridEngine企業版5.3使Sun向功能校園網格邁進了一步。Sun還與競爭對手一起支持AVAKI與Globus等行業組織,積極參與網格計算開放標準的建立。

Microsoft的研究部門也參與了各項分布式計算研究項目,包括容錯遠程文件系統Farsite,以及建設分布式系統的Millenium;HP也表示將提供Coolbase軟體,使用戶可以通過Internet共享各種計算設備;Compaq宣布正在制定一個全球性的網格計算解決方案計劃,向尋求網格計算系統的客戶提供軟硬體和技術支持。為此,Compaq與加拿大PlatformComputing結盟,充分利用該技術,以及CompaqTru64UnixAlpha伺服器系統和運行Linux的CompaqProLiant伺服器,為用戶提供完整的、集成的、開放的網格解決方案。Compaq還建立了網格計算高級研究中心,繼續對該技術進行研究。日本的企業在網格計算方面也躍躍欲試。NTT宣布將於2002年中期開展為期6個月的網格計算試驗,參與者包括了Intel、SGI等。

今年8月,IBM宣布在網格計算領域投資40億美元,在全球建設40家數據中心,正式進入網格計算領域。IBM被英國政府選中,負責NationalGrid(國家網格)項目,這項預算達2500萬美元的網格會把8所大學的計算機相連。IBM目前正與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將數家醫院聯接,構建一個復雜的計算網格。參與的醫院可快速利用遠方的醫療數據,並共享分析程序。日前,IBM還宣布了一項名為北卡羅萊納生物信息科學網格的項目,涉及60家企業、大學和生物醫學研究公司,這是全球第一個主要由私營行業參與的網格項目。而此時距IBM進入網格計算領域僅僅3個月。看來IBM是要立志做網格技術的「領頭羊」。

那麼,這一項目的實施是否標志網格計算已開始進入商業應用呢?

標準是成功關鍵

就像TCP/IP協議是Internet的核心一樣,構建網格計算也需要對標准協議和服務進行定義。目前,包括Global Grid Forum、研究模型驅動體系結構(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的對象管理組織(OMG)、致力於網路服務與語義WWW研究的W3C,以及Globus.org等標准化團體蠢蠢欲動。

今年7月,OMG、W3C、Grid Forum等標准化組織與來自學術、商業領域的人士出席了「軟體服務網格研討會」,加快全球大網格(GGG)標準的制定。接著,另一開放源代碼網格標准組織——Globus也集會研究通過廣域網聯接的高性能計算的基礎設施問題。Globus目前正致力於開發標準的網格架構和其他技術。

迄今為止,網格計算還沒有正式的標准,但在核心技術上,相關機構與企業已達成一致:由美國Argonne國家實驗室與南加州大學信息科學學院(ISI)合作開發的Globus Toolkit已成為網格計算事實上的標准,包括Entropia、IBM、Microsoft、Compaq、Cray、SGI、Sun、Veridian、Fujitsu、Hitachi、NEC在內的12家計算機和軟體廠商已宣布將採用Globus Toolkit。作為一種開放架構和開放標准基礎設施,Globus Toolkit提供了構建網格應用所需的很多基本服務,如安全、資源發現、資源管理、數據訪問等。目前所有重大的網格項目都是基於Globus Tookit提供的協議與服務建設的。

除了標准以外,安全和可管理性、IT人才的缺乏也是網格計算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否則將無法成為企業的商業架構。在內部系統環境中常常視而不見的問題,如安全、認證和可靠性,在任何分布式環境下都必須得到解決。研究咨詢公司StencilGroup的合夥人Brent Sleeper認為:「這要求具有高層次的架構技能,而不是簡歷上列出的編程語言。」如果把全球的網格都聯在一起,那麼就能借用彼此未用的資源,網格就會更強大和靈活。雖然這也是網格的最終目標,但把網格聯在一起也會帶來政治問題。IBM為大學建設網格或Unilever建設內部的網格都只是單純的IT決策,而將私有網格聯接,形成能力更大的共享網格,其中的風險卻大得多。在客戶需要時,相互競爭的網格提供商是否願意出售彼此多餘的資源?此外,網格應用常涉及大量的數據和計算,需要在各組織間共享安全資源,這不是當前的Internet和網路基礎設施所能做到的。看來在網格計算實現商業應用之前,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然而,設想一下運用前所未聞的計算能力所能完成的工作,我們都會明白,構建全球網格的前景幾乎是無法抗拒的。美國Argonne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Rick Stevens指出:「就像最初的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中心一樣,就把Teragrid看做是形成全球網格中心的雛形吧!」

網格的商業應用

生物醫學:網格可提供葯品開發人員所需的計算能力,用以研究葯物和蛋白質分子的形態與運動。

工程:波音、福特、bmw公司都在嘗試用網格計算進行復雜的模擬與設計。

數據搜集/分析:製造、石油加工、貨物運輸、甚至零售企業都要維護昂貴的設備,時常會出現問題,造成不好的結果。同無線感測器一樣,網格能夠存儲和處理所有交易。

6. 網格的優勢

所謂藍牙(Bluetooth)技術,實際上是一種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利用「藍牙」技術,能夠有效地簡化掌上電腦、筆記本電腦和行動電話手機等移動通信終端設備之間的通信,也能夠成功地簡化以上這些設備與Internet之間的通信,從而使這些現代通信設備與網際網路之間的數據傳輸變得更加迅速高效,為無線通信拓寬道路。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藍牙技術使得現代一些輕易攜帶的移動通信設備和電腦設備,不必藉助電纜就能聯網,並且能夠實現無線上網際網路,其實際應用范圍還可以拓展到各種家電產品、消費電子產品和汽車等信息家電,組成一個巨大的無線通信網路。

「藍牙」的形成背景是這樣的:1998年5月,愛立信、諾基亞、東芝、IBM和英特爾公司等五家著名廠商,在聯合開展短程無線通信技術的標准化活動時提出了藍牙技術,其宗旨是提供一種短距離、低成本的無線傳輸應用技術。這五家廠商還成立了藍牙特別興趣組,以使藍牙技術能夠成為未來的無線通信標准。晶元霸主Intel公司負責半導體晶元和傳輸軟體的開發,愛立信負責無線射頻和行動電話軟體的開發,IBM和東芝負責筆記本電腦介面規格的開發。1999年下半年,著名的業界巨頭微軟、摩托羅拉、三康、朗訊與藍牙特別小組的五家公司共同發起成立了藍牙技術推廣組織,從而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股「藍牙」熱潮。全球業界即將開發一大批藍牙技術的應用產品,使藍牙技術呈現出極其廣闊的市場前景,並預示著21世紀初將迎來波瀾壯闊的全球無線通信浪潮。

簡單地講,網格是把整個互聯網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級計算機,實現計算資源、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的全面共享。當然,我們也可以構造地區性的網格(如中關村科技園區網格)、企事業內部網格、區域網網格、甚至家庭網格和個人網格。網格的根本特徵並不一定是它的規模,而是資源共享,消除了資源孤島。

由於網格是一種新技術,它也就具有新技術的兩個特徵。第一,不同的群體用不同的名詞來稱謂它。第二,網格的精確含義和內容還沒有固定,而是在不斷變化。

目前網格技術雖主要為學術機構所控制,但企業也在陸續跟進。事實上,全球網格論壇(GlobalGridForum)的主要贊助企業就包括Unilever——一家以經銷肥皂、冰淇淋著稱的企業。與許多正在研究和評估網格技術的企業一樣,Unilever自己對於如何利用此技術仍秘而不宣。而Johnson&Johnson與Merck等制葯公司、BMW與波音等製造企業卻已利用這一技術的處理能力和存儲空間進行模擬試驗,例如葯品能否保護細胞免受病毒侵襲?飛機機翼是否會在暴風雨中折斷?

基因研究是網格技術的自然應用,這一領域所需的投資很難由一家企業來承擔,生物科技企業可用網格技術來分析基因數據;醫生可以用網格技術製作出病人器官的三維模型,作為診斷疾病的輔助手段;網格可以處理來自商店現金記錄或金融市場的數據流。其他行業,如航空、保險、運輸和國防,也會從中受益。如此看來,網格計算並非是可望不可及的烏托邦,其商業應用的廣闊前景就在眼前。

爭奪控制權

網格計算被譽為繼Internet和Web之後的「第三個信息技術浪潮」,有望提供下一代分布式應用和服務,對研究和信息系統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主要IT廠商早就為獲得網格計算的控制權展開了競爭。

Sun公司日前發布了「網格引擎」企業版5.3的測試版,使企業內部的計算機網格更容易聯接,提供更好的管理和資源分配。網格引擎軟體提供了開放源代碼版本,自2000年發布到目前為止,共被下載了1.2萬次,共有11.8萬個CPU利用該軟體進行管理。Sun公司技術產品營銷經理PeterJeffcock認為,網格計算有明顯的三個階段:群集網格、校園網格和全球網格,目前發布的GridEngine企業版5.3使Sun向功能校園網格邁進了一步。Sun還與競爭對手一起支持AVAKI與Globus等行業組織,積極參與網格計算開放標準的建立。

Microsoft的研究部門也參與了各項分布式計算研究項目,包括容錯遠程文件系統Farsite,以及建設分布式系統的Millenium;HP也表示將提供Coolbase軟體,使用戶可以通過Internet共享各種計算設備;Compaq宣布正在制定一個全球性的網格計算解決方案計劃,向尋求網格計算系統的客戶提供軟硬體和技術支持。為此,Compaq與加拿大PlatformComputing結盟,充分利用該技術,以及CompaqTru64UnixAlpha伺服器系統和運行Linux的CompaqProLiant伺服器,為用戶提供完整的、集成的、開放的網格解決方案。Compaq還建立了網格計算高級研究中心,繼續對該技術進行研究。日本的企業在網格計算方面也躍躍欲試。NTT宣布將於2002年中期開展為期6個月的網格計算試驗,參與者包括了Intel、SGI等。

今年8月,IBM宣布在網格計算領域投資40億美元,在全球建設40家數據中心,正式進入網格計算領域。IBM被英國政府選中,負責NationalGrid(國家網格)項目,這項預算達2500萬美元的網格會把8所大學的計算機相連。IBM目前正與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將數家醫院聯接,構建一個復雜的計算網格。參與的醫院可快速利用遠方的醫療數據,並共享分析程序。日前,IBM還宣布了一項名為北卡羅萊納生物信息科學網格的項目,涉及60家企業、大學和生物醫學研究公司,這是全球第一個主要由私營行業參與的網格項目。而此時距IBM進入網格計算領域僅僅3個月。看來IBM是要立志做網格技術的「領頭羊」。

那麼,這一項目的實施是否標志網格計算已開始進入商業應用呢?

標準是成功關鍵

就像TCP/IP協議是Internet的核心一樣,構建網格計算也需要對標准協議和服務進行定義。目前,包括Global Grid Forum、研究模型驅動體系結構(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的對象管理組織(OMG)、致力於網路服務與語義WWW研究的W3C,以及Globus.org等標准化團體蠢蠢欲動。

今年7月,OMG、W3C、Grid Forum等標准化組織與來自學術、商業領域的人士出席了「軟體服務網格研討會」,加快全球大網格(GGG)標準的制定。接著,另一開放源代碼網格標准組織——Globus也集會研究通過廣域網聯接的高性能計算的基礎設施問題。Globus目前正致力於開發標準的網格架構和其他技術。

迄今為止,網格計算還沒有正式的標准,但在核心技術上,相關機構與企業已達成一致:由美國Argonne國家實驗室與南加州大學信息科學學院(ISI)合作開發的Globus Toolkit已成為網格計算事實上的標准,包括Entropia、IBM、Microsoft、Compaq、Cray、SGI、Sun、Veridian、Fujitsu、Hitachi、NEC在內的12家計算機和軟體廠商已宣布將採用Globus Toolkit。作為一種開放架構和開放標准基礎設施,Globus Toolkit提供了構建網格應用所需的很多基本服務,如安全、資源發現、資源管理、數據訪問等。目前所有重大的網格項目都是基於Globus Tookit提供的協議與服務建設的。

除了標准以外,安全和可管理性、IT人才的缺乏也是網格計算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否則將無法成為企業的商業架構。在內部系統環境中常常視而不見的問題,如安全、認證和可靠性,在任何分布式環境下都必須得到解決。研究咨詢公司StencilGroup的合夥人Brent Sleeper認為:「這要求具有高層次的架構技能,而不是簡歷上列出的編程語言。」如果把全球的網格都聯在一起,那麼就能借用彼此未用的資源,網格就會更強大和靈活。雖然這也是網格的最終目標,但把網格聯在一起也會帶來政治問題。IBM為大學建設網格或Unilever建設內部的網格都只是單純的IT決策,而將私有網格聯接,形成能力更大的共享網格,其中的風險卻大得多。在客戶需要時,相互競爭的網格提供商是否願意出售彼此多餘的資源?此外,網格應用常涉及大量的數據和計算,需要在各組織間共享安全資源,這不是當前的Internet和網路基礎設施所能做到的。看來在網格計算實現商業應用之前,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然而,設想一下運用前所未聞的計算能力所能完成的工作,我們都會明白,構建全球網格的前景幾乎是無法抗拒的。美國Argonne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Rick Stevens指出:「就像最初的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中心一樣,就把Teragrid看做是形成全球網格中心的雛形吧!」

網格的商業應用

生物醫學:網格可提供葯品開發人員所需的計算能力,用以研究葯物和蛋白質分子的形態與運動。

工程:波音、福特、bmw公司都在嘗試用網格計算進行復雜的模擬與設計。

數據搜集/分析:製造、石油加工、貨物運輸、甚至零售企業都要維護昂貴的設備,時常會出現問題,造成不好的結果。同無線感測器一樣,網格能夠存儲和處理所有交易。

娛樂產業:特殊效果設計。

7. 消防安全網格共分幾級網格

消防安全網格共分三級網格。
大,中,小三級網格,即以鎮行政轄區為大網格,以社區,村為中網格,以樓院,村民小組為小網格,將轄區所有單位,場所納入監管視線,實現全覆蓋,無盲區的消防管理網路。
消防安全網格化管理責任:
1、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責任,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是消防安全網格化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分管負責人為主要責任人;
2、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責任。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主任是網格中消防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對本網格消防安全管理全面負責;
3、居民樓院,村組責任。居民樓院,村組要建立由樓院長,村組負責人牽頭的群眾性消防安全志願組織,在居民群眾中確定消防管理員和消防宣傳員,實行多戶聯防,區域聯防,開展消防安全自我檢查,自我宣傳,自我管理等群防群治工作;
4、社會單位,場所責任。網格中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要全面落實消防安全主體責任,開展消防安全四個能力;
5、基層有關監管部門責任。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綜治辦要組織治安巡防隊員,基層治保員等綜治力量,積極開展防火檢查巡查和消防宣傳。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
第八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車通道、消防裝備等內容的消防規劃納入城鄉規劃,並負責組織實施。
城鄉消防安全布局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應當調整、完善;公共消防設施、消防裝備不足或者不適應實際需要的,應當增建、改建、配置或者進行技術改造。第十八條 同一建築物由兩個以上單位管理或者使用的,應當明確各方的消防安全責任,並確定責任人對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築消防設施和消防車通道進行統一管理。
住宅區的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對管理區域內的共用消防設施進行維護管理,提供消防安全防範服務。

8. 網格設計中有哪幾個步驟

步驟如下:

1,需求調研

2,需求分析

3,概要設計

4,詳細設計

設計方案內容包括:網路拓撲、IP地址規劃、網路設備選型等等。

(8)網路安全網格架構擴展閱讀:

網路工程設計原則

網路信息工程建設目標關繫到現在和今後的幾年內用戶方網路信息化水平和網上應用系統的成敗。在工程設計前對主要設計原則進行選擇和平衡,並排定其在方案設計中的優先順序,對網路工程設計和實施將具有指導意義。

1,實用、好用與夠用性原則

計算機與外設、伺服器和網路通信等設備在技術性能逐步提升的同時,其價格卻在逐年或逐季下降,不可能也沒必要實現所謂「一步到位」。所以,網路方案設計中應採用成熟可靠的技術和設備,充分體現「夠用」、「好用」、「實用」建網原則,切不可用「今天」的錢,買「明、後天」才可用得上的設備。
2,開放性原則

網路系統應採用開放的標准和技術,資源系統建設要採用國家標准,有些還要遵循國際標准(如:財務管理系統、電子商務系統)。其目的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有利於網路工程系統的後期擴充;第二,有利於與外部網路互連互通,切不可「閉門造車」形成信息化孤島。

3,可靠性原則

無論是企業還是事業,也無論網路規模大小,網路系統的可靠性是一個工程的生命線。比如,一個網路系統中的關鍵設備和應用系統,偶爾出現的死鎖,對於政府、教育、企業、稅務、證券、金融、鐵路、民航等行業產生的將是災難性的事故。因此,應確保網路系統很高的平均無故障時間和盡可能低的平均無故障率。

4, 安全性原則

網路的安全主要是指網路系統防病毒、防黑客等破壞系統、數據可用性、一致性、高效性、可信賴性及可靠性等安全問題。為了網路系統安全,在方案設計時,應考慮用戶方在網路安全方面可投入的資金,建議用戶方選用網路防火牆、網路防殺毒系統等網路安全設施;網路信息中心對外的伺服器要與對內的伺服器隔離。

5, 先進性原則

網路系統應採用國際先進、主流、成熟的技術。比如,區域網可採用千兆乙太網和全交換乙太網技術。視網路規模的大小(比如網路中連接機器的台數在250台以上時),選用多層交換技術,支持多層幹道傳輸、生成樹等協議。

6,易用性原則

網路系統的硬體設備和軟體程序應易於安裝、管理和維護。各種主要網路設備,比如核心交換機、匯聚交換機、接入交換機、伺服器、大功率長延時UPS等設備均要支持流行的網管系統,以方便用戶管理、配置網路系統。

7,可擴展性原則

網路總體設計不僅要考慮到近期目標,也要為網路的進一步發展留有擴展的餘地,因此要選用主流產品和技術。若有可能,最好選用同一品牌的產品,或兼容性好的產品。在一個系統中切不可選用技術和性能不兼容的產品。

9. 網格的基礎設施

首先,我們來看看有哪些典型的網格基礎設施組件,每一種組件如何對應用程序的架構、設計和部署產生影響。下面是網格基礎設施中的一些主要組件:
安全性。安全性是網格計算中的重要問題。每一種網格資源都可能需要遵從多種不同的安全策略。單點登錄認證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方法。得到普遍遵守的協商授權機制也是很必要的。
資源管理。當提交一項任務的時候,網格資源管理器需要考慮如何為該任務指派資源、如何監視其狀態以及如何返回它的執行結果。
信息服務。由於網格資源管理器在指派資源之前要經過綜合全面的考慮,因此它需要知道哪些網格資源是可用的,以及這些資源的容量與當前使用的情況。這些有關網格資源的知識是通過網格信息服務(Grid Information Service,GIS)維護和提供的,又稱為監視與發現服務(Monitoring and Discovery Service,MDS)。
數據管理。數據管理主要解決任務如何傳輸數據以及如何訪問共享存儲的問題。
下面讓我們以Globus Toolkit為例分別詳細討論一下每一種組件。 如果您是一名用戶,要在遠程系統上運行一項任務,您會關心遠程系統是否安全,是否能保證其他人不能訪問到您的數據。如果您是提供資源的一方,用戶可以在您的系統中執行任務,那麼您必須確信所有的任務都不會遭到破壞和干擾,也不能訪問您系統中的其他私有數據。除了這兩方面的內容之外,網格環境也面臨著一般分布式計算環境中存在的其他所有安全問題。
網格安全基礎設施(Grid Security Infrastructure,GSI)是 Globus Toolkit 的基礎,它提供了很多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對網格環境中的安全問題進行管理。在您開發面向網格環境的應用程序時,您的腦子里必須時刻考慮到安全問題,並用 GSI 提供的工具來解決這些問題。網格架構中與安全性有關的功能主要負責完成認證、授權以及實現網格資源之間的安全通信。
在應用程序中啟用網格時的考慮:安全性。當我們設計一個能夠使用網格的應用程序時,安全性問題必須考慮在內。下面的列表總結了需要考慮的一些問題:
單點登錄。跨系統的 ID 映射。如上所述,GSI 提供了認證、授權以及安全的通信。然而,您需要對安全性管理及其含義有深刻完整的理解。比如說:您是否可以將多個用戶映射到目標系統中的同一個用戶 ID 上?是否需要特定的審計機制來確定實際發起應用程序的是哪一個用戶?應用程序不應該要求在使用網格上的不同資源時使用不同的用戶 ID 映射機制。
多種平台。盡管 GSI 基於開放的標准化軟體,可以在多種平台上運行,然而各種不同的平台其底層的安全機制並不總是一致。比如說,在傳統的 UNIX 或基於 Linux 的系統上,讀、寫、執行等操作的安全機制就與微軟的 Windows 環境不同。您應該考慮應用程序可能運行的平台。
使用 GSI。對於任何應用程序特有的、且可能需要進行認證或特殊授權的功能而言,應用程序的設計應該使用 GSI,這樣能夠簡化開發,並通過維護單一的登錄機制,使用戶的體驗也得到簡化。
數據加密。盡管 GSI 與後文將要討論到的數據管理工具一起,提供了跨網路的安全通信與數據加密,但是您也應該考慮到,當數據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比如說,如果一些敏感的數據傳遞到某項資源上供任務使用,隨後又以非加密的格式保存到本地磁碟上,那麼其他的用戶或應用程序也就能訪問這些數據了。 網格資源管理器致力於在任務提交時進行資源指派。它的角色就像是異質網格資源的抽象介面。資源管理組件提供的工具可以將任務分配給特定的資源,可以提供一種手段,在任務運行過程中獲取任務狀態信息,並獲取任務完成的信息,還可以提供終止任務或對其進行管理的能力。在 Globus 中,遠程任務提交是由 Globus Resource Allocation Manager(GRAM)負責處理的。
在應用程序中啟用網格時的考慮:資源管理。在與資源管理相關的應用程序架構、設計和部署方面,有一些問題需要考慮。GRAM 最簡單的形式是用於發出 globusrun 命令,在特定系統上發起一項任務。然而,應用程序必須與 MDS 一起(通常是通過一個代理函數)保證使用了適當的目標資源。下面列出一些需要考慮的內容:
選擇適當的資源。通過與代理聯合工作,來保證選擇適當的目標資源。這就要求應用程序能夠正確地指定所需的環境(操作系統、處理器、速度、內存,等等)。您為排除特定的依賴關系付出的努力越多,找到可用資源完成任務的機率也就越高。
多子任務。如果應用程序中包含多個任務,您必須理解(並降低)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否則,您就不得不構建一段邏輯來處理下面這些問題:
進程間通信
數據共享
並行任務提交
訪問任務的執行結果。
如果一項任務返回的是一個簡單的狀態值,或是輸出數據量很少,那麼應用程序可以僅僅通過 stdout 和 stderr 來獲取這些數據。要是必須獲取相當復雜的結果,這時就可能需要將結果寫入一個文件,並通過適當的工具,供目標機獲取/傳輸這個文件。
任務管理。GRAM 提供了查詢任務狀態的機制,還可以執行諸如終止任務之類的操作。應用程序可能會在必要的時候使用這些功能為用戶提供反饋、清除或釋放資源的操作。比如說,如果應用程序內有一項任務失敗了,其他依賴於這項任務的結果的任務可能就需要終止,以免無端消耗過多資源。 信息服務是網格基礎設施中至關重要的組件。它們維護了關於資源可用性、處理能力、當前使用情況的知識。不論在哪個網格中,CPU 和數據資源的情況都是不斷變動的,這種變動與其處理任務與共享數據的能力有關。隨著網格中的資源不斷被釋放,資源的狀態可以在網格信息服務中得到更新。客戶機、代理、網格資源管理器等等綜合這部分信息來進行資源的指派。信息服務提供方是指那些為目錄提供資源狀態信息的程序。下面列出一些如何收集信息的實例:
靜態主機
操作系統名稱、版本號、處理器提供商/類型/版本/速率/緩存大小、處理器數量、物理內存總量、虛存總量、設備、服務類型/協議/埠號等。
動態主機
負載水平、隊列入口等。
存儲系統
磁碟空間總量、可用磁碟容量等。 網路信息。
網路帶寬、延遲、是否可測量與可預報。
高度動態
空閑物理內存,空閑虛擬內存、空閑處理器數量等。
網路服務
網格信息服務,又稱為監視與發現服務,在 Globus 中負責提供信息服務。MDS 使用輕量級目錄訪問協議(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LDAP)作為訪問資源信息的介面。
在應用程序中啟用網格時的考慮:信息服務。對信息服務來說,需要考慮下面這些問題:
必須完全理解特定任務的需求,這樣才能對查詢進行正確地格式化,以返回適當的資源。這一點非常重要。 必須保證 MDS 中保存有適當的信息。在 MDS 中,預設情況下包含大量關於網格中所含資源的數據。不過,如果您的應用程序要求使用特定的資源或信息,而預設情況下沒有提供,您就需要編寫您自己的信息提供方,並把適當的資源加入模式中。這樣,您的應用程序或代理就可以進行查詢,看特定的資源或請求是否已經存在。
MDS 可以用匿名帳號訪問,或是經由一台已經通過 GSI 認證的代理來訪問。應用程序開發人員需要保證,能夠在必要的時候通過一台經過認證的代理。您的網格環境可能具有多級別的目錄結構。根據環境及其拓撲的復雜程度不同,您應該保證能夠訪問適當的目錄,在其中搜索您所要求的資源。 當您在構建網格的時候,網格中最重要的資產就是您的數據。在您的設計當中,您將必須確定您對數據的需求,以及如何在整個基礎設施中移動數據,要麼就是如何用一種安全有效的方式訪問所需的數據。您可以通過一組標准化的網格協議與您設計的任何數據資源進行通信。您也可以選擇構建一個聯邦資料庫,創建一個虛擬的數據存儲。還有其他一些選擇,如存儲區域網(Srorage Area Network)、網路文件系統,以及專用的存儲伺服器等。
Globus 為網格環境提供了 GridFTP 和 Global Access to Secondary Storage(GASS)兩種數據傳輸機制。此外,它還提供了一種復制管理機制,可以幫助您管理和訪問數據集的副本。在應用程序中啟用網格時的考慮:數據管理。數據管理問題源自如何最大化地使用有限的存儲空間、網路帶寬、計算資源等。下面列出一些在應用程序設計和實現中需要考慮的數據管理問題:
數據集的大小。對於大的數據集來說,要想將它移動到實際運行任務的系統上是不現實,甚至是不可能的。可能的解決方案是使用數據復制、或將完整數據集的一個子集拷貝到目標系統中。地理上分散的用戶、數據、計算以及存儲資源。如果您的目標網格在地理上是分散的,網路連接的速度也有限,那麼您在設計的時候就必須考慮到如何進行慢速和受限的數據訪問。
在廣域網上進行數據傳輸。當您要在 Internet 或者其他的 WAN 上移動數據時,必須考慮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性能等問題。您必須構建一些必要的邏輯來處理數據訪問速度慢,甚至被阻斷的情況。數據傳輸的調度。下面兩種情況至少要考慮一種:第一個是數據傳輸的調度,這樣當需要某項數據的時候數據就在它適當的位置上了。比如說,如果數據傳輸需要進行一個小時,而使用這項數據的任務必須在凌晨兩點鍾開始運行,那麼您就應該提前對數據傳輸進行調度,這樣,當需要它的任務運行的時候,數據就是可用的了。第二個是了解進出任何一項資源的任何並發文件傳輸的數量與規模。
選擇數據副本。如果您使用 Globus Data Replication 服務,也許想向應用程序中增加一段選擇適當副本的邏輯,也就是說,您想要選擇一個包含所需數據的副本,同時還要滿足您對性能的要求。

10. 城市無線網路的網路網格


咖啡屋或其他地方的大部分無線上網熱點均採用集中星型設置。一個無線電裝置(中心)為多個用戶發送和接收數據(星型節點)。無線路由器通過纜線實際連接至互聯網,並通過這根纜線傳輸來自多個用戶的數據。
將無線路由器加入現有的有線連接是一種提供小范圍無線上網的簡單、易行的方式。無線路由器相對便宜。大部分無線路由器為用戶提供多種登錄和加密選項,以及不同的安全級別。
但是如果無線路由器出現故障,附近一般不會有另一個路由器能夠作為候補。並且從大范圍,比如整個城市來看,使用實際纜線將各個無線路由器連接至互聯網代價不菲。 這就是大部分城市無線網路均使用網格而不是集中星型方式的原因所在。網格由一系列無線電發射機組成,每個發射機均至少能夠與另外兩個發射機通信。這些通信構成覆蓋整個城市的無線電信號網。信號能夠通過這張網從一個路由器傳送到其他路由器。 在某些網路中,信號從一台接收器傳至另一台,直到到達與互聯網有線連接的節點。其他網路使用回傳節點。回傳節點的功能恰如其名——收集來自眾多發射機的所有數據,並通過把數據傳到有線連接的路由器將數據傳回互聯網。傳回節點通常為點對點或點對多點節點。它們可以只將一個點連接至另外一個點,也可以將一個點連接至多個點。
若使用筆記本電腦在網格網路中連接到互聯網,就會出現以下情況:
電腦偵測到附近的網路,然後您可以登錄。
控制網格的協議將確定數據傳送的最佳途徑。它會規劃經過最少連接節點到達有線連接或傳回節點的路徑。
數據按照協議設定的路徑傳輸。數據到達有線連接節點後,通過互聯網傳送,直至到達最終目的地。 如果您是在城市中有公共連接的地方,則可能無需額外設備即可無線上網。但如果您是想在家裡上網,可能需要較強的無線電信號和定向天線。盡管城市網路的信號的強度足以到達您家裡,但您的計算機發出的信號可能不夠強,因此無法傳回。大部分服務供應商考慮到了這一點,並以免費或收費方式為用戶提供必要的設備,如同在使用DSL或纜線數據機時所做的那樣。
這一系統與普通熱點的集中星型方式相比,有多個優勢。首先,由於這一系統使用的纜線更少,因此花費更少。如果有部分節點出現故障,網格中其他的節點可作為代替。與將高速纜線鋪設到城市各個角落相比,這一系統除便宜得多外,其建立起來速度也快得多。 當一個城市決定建設無線網路時,通常會發布計劃徵求書 (RFP) 。計劃徵求書只是向對建設無線網路有興趣的企業徵求信息的信。雖然每個城市理論上都可以建設自己的網路,但大部分會選擇將部分程序委託給在互聯網和網路技術方面有經驗的公司。
有興趣的企業會對計劃徵求書做出反饋,提供其對建設和維護無線網路的計劃。該計劃涵蓋從無線電裝置數量和類型到最終成本在內的方方面面的事情。無線網路的物理架構必須將城市的大小和布局、綠地覆蓋、地形及其他因素考慮在內。該計劃還包括將由誰最終擁有、運行和維護該網路——城市還是企業。
在某些最早計劃的網路中,城市自己擁有和控制網路,包括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和電信公司在內的企業被置於計劃之外。這些企業認為市政當局與私營單位之間的競爭是不公平甚至違法的。
今天,很多現有和計劃中的網路採取了以下四種模式之一:
城市擁有網路,且網路僅供市政使用。
城市擁有網路,且網路供市政或公眾使用。
城市擁有網路,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租賃其訪問權,然後向公眾提供訪問網路的服務。
服務供應商擁有及經營網路,向城市、公眾甚至其他服務供應商提供網路訪問服務。 城市會審閱所有計劃徵求書,然後決定接受哪一種計劃。例如EarthLink獲委任在加利福尼亞州的阿納海姆和賓西法尼亞州的費城建設網路,並成為多個其他城市網路建設的最後一批待選企業。EarthLink還與谷歌聯手在舊金山市建設無線網路。 事實上,建設無線網路的最終情況似乎取決於多個因素。 首先是城市到底需要將無線網路做什麼用途。一個覆蓋整個城市並向所有人開放的網路與僅向警察和消防員開放的公眾安全網路相比,可能會有巨大差別。(請參閱「無線應用」和「公眾安全」以了解更多有關無線網路應用的情況)
不同的企業計劃可能因其使用的硬體和協議的不同而有很大不同。EarthLink的計劃結合了網格和點對多點網路。其大部分計劃是將無線電發射機與遍布城市的燈柱整合,建起一張無線信號網。高樓或塔上的無線電天線還與無線信號網上的較小天線通信。這些點對多點天線可將來自有線互聯網信號網的數據傳回。
基本上,一旦城市決定由誰建設、運行和維護網路,最後一步就是試驗計劃。試驗計劃相當於較小版本網路的預覽或試運行。一般是取最終項目規模的一部分,可讓城市確認網路是否適用。

閱讀全文

與網路安全網格架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kc網路電話手機版下載 瀏覽:698
進口市場網路信號差 瀏覽:663
電腦呢一個軟體斷網但網路能用 瀏覽:553
計算機網路按照什麼劃分了七層 瀏覽:181
家人對電信網路詐騙知多少 瀏覽:414
如何做好房地產網路 瀏覽:494
安裝網路連接異常是什麼意思 瀏覽:976
蘋果手機怎麼連接上無線網路 瀏覽:508
計算機網路的興趣 瀏覽:939
無線網網路認證怎麼搞 瀏覽:665
華為p20網路信號好不好 瀏覽:758
網路連接里沒有藍牙 瀏覽:310
蘋果6p升級網路蜂窩 瀏覽:28
錘子4g手機網路慢 瀏覽:208
公司網路禁止app更新怎麼辦 瀏覽:804
計算機網路是一個選擇題 瀏覽:353
遠洋漁船手機有沒網路 瀏覽:611
無線網路連接的wps手機軟體 瀏覽:756
自己開通網路什麼意思 瀏覽:725
網路怎樣禁止路由器接入 瀏覽:478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