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網路設備是如何構成一個系統的

網路設備是如何構成一個系統的

發布時間:2022-04-28 19:10:56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由通信子網和什麼組成的

一從數據通信和數據處理的功能上分析,一般從邏輯上將網路分為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兩個部分。
般而論,計算機網路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若干個主機,它們為用戶提供服務;一個通信子網,它主要由結點交換機和連接這些結點的通信鏈路所組成;一系列的協議,這些協議是為在主機和主機之間或主機和子網中各結點之間的通信而採用的,它是通信雙方事先約定好的和必須遵守的規則。
1.通信子網
通信子網由通信控制處理機(CCP)、通信線路與其他通信設備組成,負責完成網路數據傳輸、轉發等通信處理任務。
通信控制處理機在網路拓撲結構中被稱為網路結點。它一方面作為與資源子網的主機、終端連結的介面,將主機和終端連入網內;另一方面它又作為通信子網中的分組存儲轉發結點,完成分組的接收、校驗、存儲、轉發等功能,實現將源主機報文准確發送到目的主機的作用。
通信線路為通信控制處理機與通信控制處理機、通信控制處理機與主機之間提供通信信道。計算機網路採用了多種通信線路,如電話線、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無線通信信道、微波與衛星通信信道等。

2.資源子網
資源子網由主機系統、終端、終端控制器、連網外設、各種軟體資源與信息資源組成。資源子網實現全網的面向應用的數據處理和網路資源共享,它由各種硬體和軟體組成。
(1)主機系統(Host)。它是資源子網的主要組成單元,裝有本地操作系統、網路操作系統、資料庫、用戶應用系統等軟體。它通過高速通信線路與通信子網的通信控制處理機相連接。普通用戶終端通過主機系統連入網內。早期的主機系統主要是指大型機、中型機與小型機。
(2)終端。它是用戶訪問網路的界面。終端可以是簡單的輸入、輸出終端,也可以是帶有微處理器的智能終端。智能終端除具有輸入、輸出信息的功能外,本身具有存儲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終端可以通過主機系統連入網內,也可以通過終端設備控制器、報文分組組裝與拆卸裝置或通信控制處理機連入網內。
(3)網路操作系統。它是建立在各主機操作系統之上的一個操作系統,用於實現不同主機之間的用戶通信,以及全網硬體和軟體資源的共享,並向用戶提供統一的、方便的網路介面,便於用戶使用網路。
(4)網路資料庫。它是建立在網路操作系統之上的一種資料庫系統,可以集中駐留在一台主機上(集中式網路資料庫系統),也可以分布在每台主機上(分布式網路資料庫系統),它向網路用戶提供存取、修改網路資料庫的服務,以實現網路資料庫的共享。
(5)應用系統。它是建立在上述部件基礎的具體應用,以實現用戶的需求。如圖1.6所示,表示了主機操作系統、網路操作系統、網路資料庫系統和應用系統之間的層次關系。圖中Unix、Windows為主機操作系統,NOS為網路操作系統,NDBS為網路資料庫系統,AS為應用系統。

⑵ 計算機網路系統的構成要素

構成計算機網路系統的要素 :
(1)計算機系統:工作站(終端設備,或稱客戶機,通常是PC機)、網路伺服器(通常都是高性能計算機)。
(2)網路通信設備(網路交換設備、互連設備和傳輸設備):包括網卡、網線、集線器(HUB)、交換機、路由器等。
(3)網路外部設備:如高性能列印機、大容量硬碟等
(4)網路軟體:包括網路操作系統,如Unix、NetWare、Windows NT等;客戶連接軟體(包括基於DOS、Windows、Unix操作系統的等);網路管理軟體等。

⑶ 計算機網路硬體系統包括哪些主要硬體他們的用途分別是什麼

網線
要連接區域網,網線是必不可少的。在區域網中常見的網線主要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三種.
網卡(有線無線)
網卡是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網路組件,是區域網中連接計算機和傳輸介質的介面,不僅能實現與區域網傳輸介質之間的物理連接和電信號匹配,還涉及幀的發送與接收、幀的封裝與拆封、介質訪問控制、數據的編碼與解碼以及數據緩存的功能等。
集線器(hub)
集線器的主要功能是對接收到的信號進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擴大網路的傳輸距離,同時把所有節點集中在以它為中心的節點上。它工作於OSI(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參考模型第一層,即「物理層」。集線器與網卡、網線等傳輸介質一樣,屬於區域網中的基礎設備,採用CSMA/CD(一種檢測協議)訪問方式。
交換機
交換機是一種基於MAC地址識別,能完成封裝轉發數據包功能的網路設備。交換機可以「學習」MAC地址,並把其存放在內部地址表中,通過在數據幀的始發者和目標接收者之間建立臨時的交換路徑,使數據幀直接由源地址到達目的地址
路由器
路由器的一個作用是連通不同的網路,另一個作用是選擇信息傳送的線路。選擇通暢快捷的近路,能大大提高通信速度,減輕網路系統通信負荷,節約網路系統資源,提高網路系統暢通率,從而讓網路系統發揮出更大的效益來
防火牆
防火牆對流經它的網路通信進行掃描,這樣能夠過濾掉一些攻擊,以免其在目標計算機上被執行。防火牆還可以關閉不使用的埠。而且它還能禁止特定埠的流出通信,封鎖特洛伊木馬。最後,它可以禁止來自特殊站點的訪問,從而防止來自不明入侵者的所有通信

⑷ 計算機網路系統由什麼組成

早期的計算機網路是由計算機——通信路線——終端組成系統。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4)網路設備是如何構成一個系統的擴展閱讀:

三個階段的演進:

1、從單個網路ARPAnet向互聯網發展:1969年美國國防部創建了第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只是一個單個的分組交換網,所有想連接在它上的主機都直接與就近的結點交換機相連,它規模增長很快,到70年代中期,人們認識到僅使用一個單獨的網路無法滿足所有的通信問題。

於是ARPA開始研究很多網路互聯的技術,這就導致後來的互聯網的出現。1983年TCP/IP協議稱為ARPAnet的標准協議。同年,ARPAnet分解成兩個網路,一個進行試驗研究用的科研網ARPAnet,另一個是軍用的計算機網路MILnet。1990,ARPAnet因試驗任務完成正式宣布關閉。

2、建立三級結構的網際網路:1985年起,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就認識到計算機網路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1986年,NSF圍繞六個大型計算機中心建設計算機網路NSFnet,它是個三級網路,分主幹網、地區網、校園網。它代替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要部分。

1991年,NSF和美國政府認識到網際網路不會限於大學和研究機構,於是支持地方網路接入,許多公司的紛紛加入,使網路的信息量急劇增加,美國政府就決定將網際網路的主幹網轉交給私人公司經營,並開始對接入網際網路的單位收費。

3、多級結構網際網路的形成:1993年開始,美國政府資助的NSFnet就逐漸被若干個商用的網際網路主幹網替代。

這種主幹網也叫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ISP,考慮到網際網路商用化後可能出現很多的ISP,為了使不同ISP經營的網路能夠互通,在1994創建了4個網路接入點NAP分別由4個電信公司經營,本世紀初,美國的NAP達到了十幾個。

NAP是最高級的接入點,它主要是向不同的ISP提供交換設備,使它們相互通信。網際網路已經很難對其網路結構給出很精細的描述,但大致可分為五個接入級:網路接入點NAP,多個公司經營的國家主幹網,地區ISP,本地ISP,校園網、企業或家庭PC機上網用戶。

⑸ 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和體系結構

一、計算機網路的基本組成

計算機網路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它由許多計算機軟體、硬體和通信設備組合而成。下面對一個計算機網路所需的主要部分,即伺服器、工作站、外圍設備、網路軟體作簡要介紹。

1.伺服器(Server)

在計算機網路中,伺服器是整個網路系統的核心,一般是指分散在不同地點擔負一定數據處理任務和提供資源的計算機,它為網路用戶提供服務並管理整個網路,它影響著網路的整體性能。一般在大型網路中採用大型機、中型機和小型機作為網路伺服器,可保證網路的可靠性。對於網點不多,網路通信量不大,數據安全性要求不太高的網路,可以選用高檔微機作網路伺服器。根據伺服器在網路中擔負的網路功能的不同,又可分為文件伺服器、通信伺服器和列印伺服器等。在小型區域網中,最常用的是文件伺服器。一般來說網路越大、用戶越多、伺服器負荷越大,對伺服器性能要求越高。

2.工作站(Workstation)

工作站有時也稱為「節點」或「客戶機(Client)」,是指通過網路適配器和線纜連接到網路上的計算機,是網路用戶進行信息處理的個人計算機。它和伺服器不同,伺服器是為整個網路提供服務並管理整個網路,而工作站只是一個接入網路的設備,它保持原有計算機的功能,作為獨立的計算機為用戶服務,同時又可按一定的許可權訪問伺服器,享用網路資源。

工作站通常都是普通的個人計算機,有時為了節約經費,不配軟、硬碟,稱為「無盤工作站」。

3.網路外圍設備

是指連接伺服器和工作站的一些連線或連接設備,如同軸電纜、雙絞線、光纖等傳輸介質,網卡(NIC)、中繼器(Repeater)、集線器(Hub)、交換機(Switch)、網橋(Bridge)等,又如用於廣域網的設備:數據機(Modem)、路由器(Router)、網關(Gateway)等,介面設備:T型頭、BNC連接器、終端匹配器、RJ45頭、ST頭、SC頭、FC頭等。

4.網路軟體

前面介紹的都是網路硬體設備。要想網路能很好地運行,還必須有網路軟體。

通常網路軟體包括網路操作系統(NOS)、網路協議軟體和網路通信軟體等。其中,網路操作系統是為了使計算機具備正常運行和連接上網的能力,常見的網路操作系統有UNIX、Linux、Novell Netware、Windows NT、Windows 2000 Server、Windows XP等;網路協議軟體是為了各台計算能使用統一的協議,可以看成是計算機之間相互會話使用的語言;而運用協議進行實際的通信則是由通信軟體完成的。

網路軟體功能的強弱直接影響到網路的性能,因為網路中的資源共享、相互通信、訪問控制和文件管理等都是通過網路軟體實現的。

二、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

所謂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是指網路中各結點(包括連接到網路中的設備、計算機)的地理分布和互連關系的幾何構形,即網路中結點的互連模式。

網路的拓撲結構影響著整個網路的設計、功能、可靠性和通信費用等指標,常見的網路拓撲結構有匯流排型、星型、環型等,通過使用路由器和交換機等互連設備,可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更大網路。

1.匯流排型

在匯流排型結構中,將所有的入網計算機接入到一條通信傳輸線上,為防止信號反射,一般在匯流排兩端連有終端匹配器如圖6-1(a)。匯流排型結構的優點是信道利用率高,可擴充性好,結構簡單,價格便宜。當數據在匯流排上傳遞時,會不斷地「廣播」,第一節點均可收到此信息,各節點會對比數據送達的地址與自己的地址是否相同,若相同,則接收該數據,否則不必理會該數據。缺點是同一時刻只能有兩個網路結點在相互通信,網路延伸距離有限,網路容納的節點數有限。在匯流排上只要有一個結點連接出現問題,會影響整個網路運行,且不易找到故障點。

圖6-1 網路拓撲結構

2.星型

在星型結構中,以中央結點為中心,其他結點都與中央結點相連。每台計算機通過單獨的通信線路連接到中央結點,由該中央結點向目的結點傳送信息,如圖6-1(b),因此,中央結點必須有較強的功能和較高的可靠性。

在已實現的網路拓撲結構中,這是最流行的一種。跟匯流排型拓撲結構相比,它的主要的優勢是一旦某一個電纜線段被損壞了,只有連接到那個電纜段的主機才會受到影響,結構簡單,建網容易,便於管理。缺點是該拓撲是以點對點方式布線的,故所需線材較多,成本相對較高,此外中央結點易成為系統的「瓶頸」,且一旦發生故障,將導致全網癱瘓。

3.環型

在環型結構中,如圖6-1(c)所示,各網路結點連成封閉環路,數據只能是單向傳遞,每個收到數據包的結點都向它的下一結點轉發該數據包,環游一圈後由發送結點回收。當數據包經過目標結點時,目標結點根據數據包中的目標地址判斷出是自己接收,並把該數據包拷貝到自己的接收緩沖中。

環型拓撲結構的優點是:結構簡單,網路管理比較簡單,實時性強。缺點是:成本較高,可靠性差,網路擴充復雜,網路中若有任一結點發生故障都會使整個網路癱瘓。

三、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

要弄清網路的體系結構,需先弄清網路協議是什麼。

網路協議是兩台網路上的計算機進行通信時使用的語言,是通信的規則和約定。為了在網路上傳輸數據,網路協議定義了數據應該如何被打成包、並且定義了在接收數據時接收計算機如何解包。在同一網路中的兩台計算機為了相互通信,必須運行同一協議,就如同兩個人交談時,必須採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和語速。

由於網路結點之間的連接可能是很復雜的,因此,為了減少協議設計的復雜性,在制定協議時,一般把復雜成分分解成一些簡單成分,再將它們復合起來,而大多數網路都按層來組織,並且規定:(1)一般是將用戶應用程序作為最高層,把物理通信線路作為最低層,將其間再分為若干層,規定每層處理的任務,也規定每層的介面標准;(2)每一層向上一層提供服務,而與再上一層不發生關系;(3)每一層可以調用下一層的服務傳輸信息,而與再下一層不發生關系。(4)相鄰兩層有明顯的介面。

除最低層可水平通信外,其他層只能垂直通信。

層和協議的集合被稱為網路的體系結構。為了幫助大家理解,我們從現實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來理解網路的層次關系。假如一個只懂得法語的法國文學家和一個只懂得中文的中國文學家要進行學術交流,那麼他們可將論文翻譯成英語或某一種中間語言,然後交給各自的秘書選一種通信方式發給對方,如圖6-2所示。

圖6-2 中法文學家學術交流方式

下面介紹兩個重要的網路體系結構:OSI參考模型和TCP/IP參考模型。

1.OSI參考模型

由於世界各大型計算機廠商推出各自的網路體系結構,不同計算機廠商的設備相互通信困難。為建立更大范圍內的計算機網路,必然要解決異構網路的互連,因而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於1977年提出「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即著名的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將計算機網路規定為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等七層,受到計算機界和通信界的極大關注。

2.TCP/IP參考模型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協議是Internet使用的通信協議,由ARPANET研究中心開發。TCP/IP是一組協議集(Internet protocol suite),而TCP、IP是該協議中最重要最普遍使用的兩個協議,所以用TCP/IP來泛指該組協議。

TCP/IP協議的體系結構被分為四層:

(1)網路介面層 是該模型的最低層,其作用是負責接收IP數據報,並通過網路發送出去,或者從網路上接收網路幀,分離IP數據報。

(2)網路層 IP協議被定義駐留在這一層中,它負責將信息從一台主機傳到指定接收的另一台主機。主要功能是:定址、打包和路由選擇。

(3)傳輸層 提供了兩個協議用於數據傳輸,即傳輸控制協議TCP和通用數據協議UDP,負責提供准確可靠和高效的數據傳送服務。

(4)應用層 位於TCP/IP最高層,為用戶提供一組常用的應用程序協議。例如:簡單郵件傳輸協議SMTP、文件傳協議FTP、遠程登錄協議Telnet、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該協議是後來擴充的)等。隨著Internet的發展,又開發了許多實用的應用層協議。

圖6-3是TCP/IP模型和OSI模型的簡單比較:

圖6-3 TCP/IP模型和OSI模型的對比

⑹ 什麼是網路網路由哪些部分組成

計算機網路是由計算機系統、網路節點和通信鏈路等組成的系統。從邏輯功能上看,一個網路可分成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兩個部分構成。
網路系統以通信子網為中心,通信子網處於網路的內層。通信子網實現網路通信功能,包括數據的加工、傳輸和交換等通信處理工作。即將一個主計算機的信息傳送給另一個主計算機。通信子網主要包括交換機、路由器、網橋、中繼器、集線器、網卡和纜線等設備及相關軟體。
資源子網實現資源共享功能,包括數據處理、提供網路資源和網路服務。資源子網主要包括主機及其外設、伺服器、工作站、網路列印機和其他外設及其相關軟體。計算機網路連接的計算機系統可以是巨型機、大型機、小型機、工作站、微型機或其他數據終端設備。
通信子網由網路節點、通信設備、通信線路等組成獨立的數據通信系統,承擔全網的數據傳輸、交換、加工和變換等通信處理工作。
網路節點也就是網路單元,是網路系統中的各種數據處理設備、數據通信控制設備(CCP)和數據終端設備的統稱。網路節點分轉接節點和訪問節點兩類。轉接節點是支持網路連接性能的節點,它通過通信線路來轉接和傳遞信息,如集中器、終端控制器等。訪問節點是信息交換的源節點和目標節點,起信源和信宿的作用,如終端、主計算機等。
通信設備指各種網路連接設備,包括中繼器、網橋、交換機、路由器等。
通信線路指的是傳輸介質及其介質連接部件,包括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等。
除了上述物理組成外,計算機網路還應具有功能完善的軟體系統,以支持資源共享、數據傳輸等網路功能。為了在各網路組成部分之間進行數據通信,通信雙方就必須有一套能夠彼此了解,全網一致遵守的通信規則或約定。如數據傳送的格式、數據傳送的起始和停止位, 傳送速度,傳送中的差錯控制等等。這些規則或約定稱為網路協議。它是區別計算機網路與一般計算機互連的重要標志。可以說計算機網路通信是以網路協議為前提的。

⑺ 計算機網路的系統組成有哪些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一個集計算機硬體設備、通信設施、軟體系統及數據處理能力為一體的,能夠實現資源共享的現代化綜合服務系統。計算機網路系統的組成可分為三個部分,即硬體系統,軟體系統及網路信息系統。

1. 硬體系統
硬體系統是計算機網路的基礎。硬體系統有計算機、通信設備、連接設備及輔助設備組成,如圖1.6.4所示。硬體系統中設備的組合形式決定了計算機網路的類型。下面介紹幾種網路中常用的硬體設備。

⑴伺服器

伺服器是一台速度快,存儲量大的計算機,它是網路系統的核心設備,負責網路資源管理和用戶服務。伺服器可分為文件伺服器、遠程訪問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列印伺服器等,是一台專用或多用途的計算機。在互聯網中,伺服器之間互通信息,相互提供服務,每台伺服器的地位是同等的。伺服器需要專門的技術人員對其進行管理和維護,以保證整個網路的正常運行。

⑵工作站

工作站是具有獨立處理能力的計算機,它是用戶向伺服器申請服務的終端設備。用戶可以在工作站上處理日常工作,並隨時向伺服器索取各種信息及數據,請求伺服器提供各種服務(如傳輸文件,列印文件等等)。

⑶網卡

網卡又稱為網路適配器,它是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直接或間接傳輸介質互相通信的介面,它插在計算機的擴展槽中。一般情況下,無論是伺服器還是工作站都應安裝網卡。網卡的作用是將計算機與通信設施相連接,將計算機的數字信號轉換成通信線路能夠傳送的電子信號或電磁信號。網卡是物理通信的瓶頸,它的好壞直接影響用戶將來的軟體使用效果和物理功能的發揮。目前,常用的有10Mbps、100Mbps和10Mbps/100Mbps自適應網卡,網卡的匯流排形式有ISA和PCI兩種。

⑷數據機

數據機(Modem)是一種信號轉換裝置。它可以把計算機的數字信號「調制」成通信線路的模擬信號,將通信線路的模擬信號「解調」回計算機的數字信號。數據機的作用是將計算機與公用電話線相連接,使得現有網路系統以外的計算機用戶,能夠通過撥號的方式利用公用電話網訪問計算機網路系統。這些計算機用戶被稱為計算機網路的增值用戶。增值用戶的計算機上可以不安裝網卡,但必須配備一個數據機。

⑸集線器

集線器(Hub)是區域網中使用的連接設備。它具有多個埠,可連接多台計算機。在區域網中常以集線器為中心,用雙絞線將所有分散的工作站與伺服器連接在一起,形成星形拓撲結構的區域網系統。這樣的網路連接,在網上的某個節點發生故障時,不會影響其他節點的正常工作。

集線器分為普通型和交換型(Switch),交換型的傳輸效率比較高,目前用的較多。集線器的傳輸速率有10Mbps、100Mbps和10Mbps/100Mbps自適應的。

⑹網橋

網橋(Bridge)也是區域網使用的連接設備。網橋的作用是擴展網路的距離,減輕網路的負載。在區域網中每條通信線路的長度和連接的設備數都是有最大限度的,如果超載就會降低網路的工作性能。對於較大的區域網可以採用網橋將負擔過重的網路分成多個網路段,當信號通過網橋時,網橋會將非本網段的信號排除掉(即過濾),使網路信號能夠更有效地使用信道,從而達到減輕網路負擔的目的。由網橋隔開的網路段仍屬於同一區域網,網路地址相同,但分段地址不同。

⑺路由器

路由器(Router)是互聯網中使用的連接設備。它可以將兩個網路連接在一起,組成更大的網路。被連接的網路可以是區域網也可以是互聯網,連接後的網路都可以稱為互聯網。路由器不僅有網橋的全部功能,還具有路徑的選擇功能。路由器可根據網路上信息擁擠的程度,自動地選擇適當的線路傳遞信息。

在互聯網中,兩台計算機之間傳送數據的通路會有很多條,數據包(或分組)從一台計算機出發,中途要經過多個站點才能到達另一台計算機。這些中間站點通常是由路由器組成的,路由器的作用就是為數據包(或分組)選擇一條合適的傳送路徑。用路由器隔開的網路屬於不同的區域網地址。

2. 軟體系統
計算機網路中的軟體按其功能可以劃分為數據通信軟體、網路操作系統和網路應用軟體。

⑴數據通信軟體

數據通信軟體是指按著網路協議的要求,完成通信功能的軟體。

⑵網路操作系統

網路操作系統是指能夠控制和管理網路資源的軟體。網路操作系統的功能作用在兩個級別上:在伺服器機器上,為在伺服器上的任務提供資源管理;在每個工作站機器上,向用戶和應用軟體提供一個網路環境的「窗口」。這樣,向網路操作系統的用戶和管理人員提供一個整體的系統控制能力。網路伺服器操作系統要完成目錄管理,文件管理,安全性,網路列印,存儲管理,通信管理等主要服務。工作站的操作系統軟體主要完成工作站任務的識別和與網路的連接。即首先判斷應用程序提出的服務請求是使用本地資源還是使用網路資源。若使用網路資源則需完成與網路的連接。常用的網路操作系統有:Net ware系統、Windows NT系統、Unix 系統和Linux系統等。

⑶網路應用軟體

網路應用軟體是指網路能夠為用戶提供各種服務的軟體。如瀏覽查詢軟體,傳輸軟體,遠程登錄軟體,電子郵件等等。

⒊ 網路信息系統
網路信息系統是指以計算機網路為基礎開發的信息系統。如各類網站、基於網路環境的管理信息系統等

⑻ 構造一個網路系統的基本步驟是哪些

網路系統構造
構造一個網路系統的基本步驟如下:
① 規劃網路硬體系統。按照應用環境的要求,設計和規劃網路硬體系統。應用環境主要是指用戶對網路性能、網路規模、連接距離、網路互連等方面的需求以及用戶投資額度等,規劃網路硬體系統包括採用何種區域網技術(如10Mb/s Ethernet、100Mb/s Ethernet或其它類型的共享式或者交換式網路)、何種拓撲結構和傳輸介質、何種系統組成結構(層次化或非層次化結構)以及何種互連方式(基於交換機、網橋或路由器)等。
② 安裝網路硬體系統。按照網路硬體系統設計要求,敷設網路電纜系統和安裝網路硬體設備。在樓宇中敷設電纜系統時,通常採用綜合布線技術,使布線系統規范化、標准化、綜合化以及可更改化。網路硬體設備包括終端設備(如計算機、伺服器等)和連接設備(如網卡、集線器、交換機或路由器等),終端設備通過連接設備與布線系統相連,構成一個符合設計要求的網路硬體系統。當完成網路硬體系統安裝後,應當使用測試儀器或軟體測試網路的連通性。
③ 規劃網路軟體系統。選擇一種網路操作系統
,為用戶提供一種集成化的網路環境。目前主要的網路操作系統,如UNIX/LINUX、Windows NT Server等都能滿足一般的網路應用需要,選擇時考慮的因素是對大型應用軟體(如資料庫、Internet應用等)的支持能力、用戶的使用習慣、系統安全保證能力以及當前流行趨勢和今後發展空間等。
④ 安裝網路軟體系統。按照所選網路操作系統的安裝步驟,在網路伺服器和客戶機上安裝網路操作系統。在安裝過程中,要正確地設置網路參數,如網路傳輸協議(如TCP/IP或SPX/IPX等)、網路地址(如IP地址或IPX地址)等,網路伺服器和客戶機要選擇相同的網路協議,這樣才能保證網路的連通性。當完成網路操作系統安裝後,意味著整個網路系統已全部安裝完畢,通過客戶機連接伺服器來測試網路系統的連通性。如果連不通,說明在安裝過程中網路參數設置有誤,則要檢查和調整有關參數。
⑤ 建立網路應用環境。按照系統設計要求,建立一個能滿足應用需要的網路應用環境。建立網路應用環境包括注冊網路用戶、設置應用目錄結構、安裝應用系統、建立安全性體系、配置可靠性設施、啟動網路服務(如列印服務、Internet服務等)。網路應用環境建立起來後,網路系統可以進入常規運行狀態,已注冊的網路用戶可以使用網路資源或相互通信了。
⑥ 管理網路系統。在網路系統運行過程中,網路管理員使用管理工具對網路設備和運行狀態進行動態監控和管理,保證網路系統始終處於最佳的運行狀態,並及時排除網路不安全隱患,為用戶提供安全可靠的網路環境和良好的網路服務。
從以上步驟可以看出,網路硬體系統、網路操作系統和網路應用環境是建立一個網路系統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基本上涵蓋了網路技術的方方面面。從網路系統集成的觀點,網路操作系統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中間件,在網路系統中擔負著重要角色。

⑼ 計算機網路主要由什麼系統構成

網路的構成
計算機網路的構成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由網路硬體和網路軟體組成的。在網路系統中,硬體的選擇對網路起著決定的作用,而網路軟體則是挖掘網路潛力的工具。

網路硬體

網路硬體是計算機網路系統的物質基礎。要構成一個計算機網路系統,首先要將計算機及其附屬硬體設備與網路中的其他計算機系統連接起來,實現物理連接。不同的計算機網路系統,在硬體方面是有差別的。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網路硬體日趨多樣化,且功能更強,更復雜。常見的網路硬體有伺服器、工作站、網路介面卡、集中器、數據機、終端及傳輸介質等。

伺服器

在計算機網路中,分散在不同地點擔負一定數據處理任務和提供資源的計算機被稱為伺服器。伺服器是網路運行、管理和提供服務的中樞,它影響著網路的整體性能。一般在大型網路中採用大型機、中型機和小型機作為網路伺服器,可以保證網路的可靠性。對於網點不多、網路通信量不大、數據的安全可靠性要求不高的網路,可以選用高檔微機作網路伺服器。

工作站

在計算機區域網中,網路工作站是通過網卡連接到網路上的一台個人計算機,它仍保持原有計算機的功能,作為獨立的個人計算機為用戶服務,同時它又可以按照被授予的一定許可權訪問伺服器。工作站之間可以進行通信,可以共享網路的其他資源。

網路介面卡

網路介面卡也稱為網卡或網板,是計算機與傳輸介質進行數據交互的中間部件,主要進行編碼轉換。在接收傳輸介質上傳送的信息時,網卡把傳來的信息按照網路上信號編碼要求和幀的格式接受並交給主機處理。在主機向網路發送信息時,網卡把發送的信息按照網路傳送的要求裝配成幀的格式,然後採用網路編碼信號向網路發送出去。

數據機

數據機(MODEM)是調制器和解調器的簡稱,是實現計算機通信的外部設備。數據機是一種進行數字信號與模擬信號轉換的設備。計算機處理的是數字信號,而電話線傳輸的是模擬信號,在計算機和電話線之間需要一個連接設備,將計算機輸出的數字信號變換為適合電話線傳輸的模擬信號,在接收端再將接收到的模擬信號變換為數字信號由計算機處理。因此,數據機成對使用。

終端

終端設備是用戶進行網路操作所使用的設備,它的種類很多,可以是具有鍵盤及顯示功能的一般終端,也可以是一台計算機。

傳輸介質

傳輸介質是傳送信號的載體,在計算機網路中通常使用的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微波及衛星通信等。它們可以支持不同的網路類型,具有不同的傳輸速率和傳輸距離。

網路軟體

在網路系統中,網路中的每個用戶都可享用系統中的各種資源,所以系統必須對用戶進行控制,否則就會造成系統混亂,造成信息數據的破壞和丟失。為了協調系統資源,系統需要通過軟體工具對網路資源進行全面的管理,進行合理的調度和分配,並採取一系列的保密安全措施,防止用戶不合理的對數據和信息的訪問,防止數據和信息的破壞與丟失。

網路軟體是實現網路功能所不可缺少的軟環境。通常網路軟體包括網路協議軟體、網路通信軟體和網路操作系統。

網路結構

在不同的網路系統中,網路結構及所選擇使用的網路軟體是有差別的。對於實用的網路系統來說,選擇什麼硬體和軟體是根據系統的規模、系統的結構決定的。比如Novell區域網,如果網路系統所涉及的地理范圍小,同時系統所擁有的數據量和通信數據量不大,那麼只要一台網路伺服器,並具備系統所規定的工作站數,選擇適當的通信介質和相匹配的網路介面卡、網路軟體、網路操作系統就可以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網路系統。

在一個遠程網路系統中所需要的設備和技術更為復雜。在遠程通信網中,伺服器與工作站、伺服器通過集中器與工作站直接通信的部分是短程通信;而伺服器與各工作站通信需要經過數據機或前端處理機的通信部分屬於遠程通信。

計算機網路結構通常有星型結構、匯流排型結構、環型結構、樹型結構和網狀結構。

星型結構

星型結構是以一個節點為中心的處理系統,各種類型的入網機器均與該中心處理機有物理鏈路直接相連,與其他節點間不能直接通信,與其他節點通信時需要通過該中心處理機轉發,因此中心節點必須有較強的功能和較高的可靠性。

星型結構的優點是結構簡單、建網容易、控制相對簡單。其缺點是屬集中控制,主機負載過重,可靠性低,通信線路利用率低。

匯流排結構

將所有的入網計算機均接入到一條通信傳輸線上,為防止信號反射,一般在匯流排兩端連有終結器匹配線路阻抗。匯流排結構的優點是信道利用率較高,結構簡單,價格相對便宜。缺點是同一時刻只能有兩個網路節點在相互通信,網路延伸距離有限,網路容納節點數有限。在匯流排上只要有一個節點連接出現問題,會影響整個網路的正常運行。目前在區域網中多採用此種結構。

環型結構

環型結構將各個連網的計算機由通信線路連接成一個閉合的環。在環型結構的網路中,信息按固定方向流動,或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其傳輸控制機制較為簡單,實時性強,但可靠性較差,網路擴充復雜。

樹型結構

樹型結構實際上星型結構的一種變形,它將原來用單獨鏈路直接連接的節點通過多級處理主機進行分級連接。這種結構與星型結構相比降低了通信線路的成本,但增加了網路復雜性。網路中除最低層節點及其連線外,任一節點或連線的故障均影響其所在支路網路的正常工作。

網狀結構

網狀結構其優點是節點間路徑多,碰撞和阻塞可大大減少,局部的故障不會影響整個網路的正常工作,可靠性高;網路擴充和主機入網比較靈活、簡單。但這種網路關系復雜,建網不易,網路控制機制復雜。廣域網中一般用網狀結構。

網路拓撲結構圖

常用的網路拓撲結構圖如下,在組建區域網時常採用星型、環型、匯流排型和樹型結構。樹型和網狀結構在廣域網中比較常見。但是在一個實際的網路中,可能是上述幾種網路構型的混合。

星型結構圖 匯流排型結構圖

環型結構圖 樹型結構圖

網狀結構圖

http://210.41.4.20/course/53/53/whjc/computer/information/DOC/1-3-2.HTM#

閱讀全文

與網路設備是如何構成一個系統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葯品網路營銷思政 瀏覽:946
網路視頻違法怎麼投訴 瀏覽:817
智能化校區無線網路 瀏覽:43
路由器是怎麼接兩個網路的 瀏覽:78
天翼雲網路異常稍後重試 瀏覽:170
連接網路輸入用戶名後被清空 瀏覽:578
郵儲通聯支付雲音箱怎麼連接網路 瀏覽:640
東坑網路營銷外包 瀏覽:434
諾基亞的網路怎麼設置 瀏覽:69
電腦出不來網路列表 瀏覽:864
網路限制wifi發射 瀏覽:732
電腦的網路名稱後面加了一個2 瀏覽:13
騎車中控屏wifi版和網路版什麼意思 瀏覽:1001
蘋果11網路只有1X 瀏覽:744
網路營銷對比法 瀏覽:804
劉珺計算機網路 瀏覽:66
如何解決網路散熱 瀏覽:917
怎麼用唯品會顯示網路異常 瀏覽:386
上海網路電視需多少兆 瀏覽:30
WIN7系統安裝哪個網路適配器 瀏覽:555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