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樺甸幫助信息網路安全判決

樺甸幫助信息網路安全判決

發布時間:2022-05-04 16:38:37

① 涉嫌幫助網路犯罪活動罪該怎麼判決

幫助網路犯罪提供信息是屬於犯罪行為,是需要被判刑的 。《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二,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伺服器託管、網路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有前兩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所以安全教育應該從學校做起 ,從小做起 ,網路安全的教育,已經是迫在眉睫了 。網路帶給我們便捷的同時,也時時刻刻的威脅著我們的生活 ,我們的信息安全也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給利用了 ,網路詐騙也層出不窮 ,預防網路詐騙也是非常的迫在眉睫 。

② 幫助網路信息犯罪活動罪會判多久

法律分析:

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針對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伺服器託管、網路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的行為獨立入罪。一般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二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伺服器託管、網路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有前兩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關於辦理非法利用信息網路、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幫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二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為三個以上對象提供幫助的;

(二)支付結算金額二十萬元以上的;

(三)以投放廣告等方式提供資金五萬元以上的;

(四)違法所得一萬元以上的;

(五)二年內曾因非法利用信息網路、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受過行政處罰,又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的;

(六)被幫助對象實施的犯罪造成嚴重後果的;

(七)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實施前款規定的行為,確因客觀條件限制無法查證被幫助對象是否達到犯罪的程度,但相關數額總計達到前款第二項至第四項規定標准五倍以上,或者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應當以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③ 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判幾年,司法適用是什

准確把握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明知」之內涵
陰建峰 人民法院報
2016年底通過的《關於辦理電信網路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並未過多著墨於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的認定。不過,由於缺乏對犯意聯絡的必要證明,幫助實施電信網路詐騙行為並非都能認定為詐騙罪等相關本犯之共犯,也有構成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之可能。為進一步依法懲治電信網路詐騙等犯罪活動,《關於辦理電信網路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二)》(以下簡稱《意見二》)得以頒行。其第八條對電詐案件中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之「明知」的認定提供了明確的依據。而如何理解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之「明知」,學界爭議頗大。現結合《意見二》的規定對此略抒己見。

一、「明知」內容的理論辨析

在電詐案件中,對於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明知」內容的把握,關鍵在於釐清「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之內涵。所謂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既包括對被幫助者的明知,也包括對其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的明知。由於幫助者和被幫助者均隱藏在各自的虛擬身份之後,只是通過網路的資源和信息共享機制發生關聯,故而對於作為幫助對象的他人的明知,並不需要知道被幫助者的准確身份信息,也不需要知道被幫助者是否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而只需要知道其系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的行為人即可。那麼,此處對於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的「犯罪」如何理解,即究竟是完全符合犯罪構成意義上的犯罪,還是僅指犯罪客觀方面的行為要件?對此,有觀點認為必須進行嚴格解釋,應當限定為符合我國刑法相應規定犯罪構成的、應被認定為相應罪名的犯罪行為。也有觀點認為,此處的犯罪應是「犯罪行為意義上的犯罪」。筆者更為認同後者,這里的「犯罪」應理解為犯罪客觀方面的危害行為而非犯罪構成意義上的犯罪。

首先,網路犯罪無國界之特點使得幫助者與被幫助者可能不在同一地域,彼此之間甚至也可能互不相識。在網路環境中,幫助者盡管認識到被幫助者所實施的可能是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但對其是否具備刑事責任能力或是否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往往無從判斷,對其支配實施該犯罪行為的罪過形式也難以把握。如果要求幫助者必須明知被幫助者利用信息網路所實施的是符合具體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則意味著對於被幫助者利用信息網路所實施的行為,若幫助者無從知曉被幫助者的刑事責任能力、刑事責任年齡或其具體的罪過形式,就不能認定為此處的「犯罪」,也即意味著因欠缺主觀上的「明知」而不能以本罪追究幫助者的刑事責任。這會極大限縮本罪的適用范圍,與本罪獨立成罪的立法初衷不相吻合。

其次,把此處的「犯罪」界定為危害行為意義上的犯罪,更為契合網路犯罪的實際狀況。網路中的主流犯罪模式是「一對多」的關系,幫助行為面對的往往是不特定多數人。當技術提供者為多個實行行為危害性不足以成立犯罪的主體提供技術幫助時,盡管分別實施危害行為的各行為人尚未達到犯罪的程度,但技術提供者多次提供技術幫助的行為實際上已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甚至在已形成的網路犯罪鏈中,那些為他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提供職業性技術幫助的行為之危害要遠超被幫助者的行為。事實上,網路技術對網路環境中犯罪行為的實施與完成發揮著關鍵作用,甚至可以說,沒有技術支持的網路犯罪寸步難行,技術幫助行為在網路犯罪中已然具有相當的獨立地位。如果對於網路技術幫助行為的刑法規制一味強調審慎與克制,並把此處的「犯罪」嚴格解釋為完全充足具體犯罪構成的犯罪,則無法客觀反映網路犯罪「一對多」的主流犯罪模式,與網路犯罪的實際狀況明顯脫節。故此處的「犯罪」不應再從嚴格的形式意義上去解讀,而應側重從受幫助行為的性質去認定,以避免基於網路幫助行為「一對多」的特徵引發的個體受幫助行為危害性不夠的評價困境。

再次,被幫助的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的危害社會行為是否構成犯罪須經由法院審判才能確定,幫助者在提供技術幫助時其實很難確定該行為的犯罪屬性。何況,現行刑法也有相關條文雖採用「犯罪」之表述,但並不意味著行為人的行為必須齊備具體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如刑法第三百一十條窩藏、包庇罪中所謂「犯罪」便不能從嚴格意義上理解。可見,刑法中的「犯罪」究竟是指符合具體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還是僅指犯罪客觀方面的危害行為,不能一概而論。

此外,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以「情節嚴重」為構成犯罪的條件,從危害行為意義上來界定此處的「犯罪」,並不會違背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導致網路技術提供者動輒得咎,也無須擔心會過分損及信息網路的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

具體到電詐案件而言,《意見二》第八條第一款對明知內容的把握及認定提供了依據。對於此處所謂「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應當根據行為人收購、出售、出租其第七條規定的信用卡、銀行賬戶、非銀行支付賬戶、具有支付結算功能的互聯網賬號密碼、網路支付介面、網上銀行數字證書,或者他人手機卡、流量卡、物聯網卡等的次數、張數、個數,並結合行為人的認知能力、既往經歷、交易對象、與實施信息網路犯罪的行為人的關系、提供技術支持或者幫助的時間和方式、獲利情況以及行為人的供述等主客觀因素,予以綜合認定。

二、「明知」程度的妥當理解

對於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主觀「明知」的程度,目前學界大致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明知」就是「確知」,不包括「可能知道」;若行為人僅是模糊地知道,或僅有一定的合理懷疑,不能認定為「明知」。二是認為「明知」包括「知道」和「應當知道」。「知道」指有證據證明行為人知道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的事實;「應當知道」即行為人在提供技術支持或者幫助行為時,根據現實情況,應當知道他人是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

前者將「明知」僅界定為「確知」,其對明知的限定范圍過於狹窄,容易為犯罪分子所利用,借口未被明確告知而不明知,故而令筆者難以苟同。本罪獨立成罪的根由便在於網路幫助犯罪出現異化,幫助者與受幫助者無直接、明確的犯意聯絡成為常態,以致傳統的共犯理論已難以應對。在此情形下,提供網路服務的幫助者更為常見的心態是明知他人可能利用自己所提供的支持、幫助實施犯罪行為,但卻聽之任之、放任不管。就認識因素而言,幫助者雖然也可以是明確知道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但更多則體現為明知可能,即對他人是否已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持或然的心態。如果把「明知」限定為「確知」,會將更為常態的法益侵害現象排除在外,不符合網路幫助犯罪的現實情況。

對於後者所謂「應當知道」,從字面意思解讀就是行為人本來可以知道,但由於諸多原因導致最終的結果為不知道,其側重點應當歸結於行為人的「不知道」。易言之,將行為人本來可以知道之事實寄託於其業務經驗、法律常識等認識能力上,實際上將其主觀方面歸於過失可能更為合理。把應當知道這種明顯具有過失成分的認識因素解釋成故意的內容,不適當地擴大了故意的范圍,屬於將過失強行解釋為故意。

其實,關於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主觀明知的歧見不過是學界如何理解刑法中「明知」之紛爭的縮影與具體化。周光權教授將行為人的主觀認識進行分類,把明知區分為確知、實知、或知、應知。筆者對此難以認同,因為所謂確知、或知是就客觀事實層面來說的,而實知、應知則是運用證據證明的法律事實層面的認識,該分類把不同層面的認識混為一談,難免導致具體類型的重疊或分類的不周延。筆者認為,要將「明知」進行更為細致的劃分,需要分別從客觀事實與法律事實這兩個層面進行分析。僅就客觀事實層面而言,行為人的知道應當包括「確知」和「或知」。不過,在法律事實層面,「確知」又有四種情形:一是承認且證據顯示其明確知道;二是雖拒不承認但證據顯示其實際上知道;三是雖承認但無足夠的證據證明;四是拒不承認也無足夠證據證明。後兩種情形由於無從證明,故不涉及刑事責任的承擔問題,這是遵循無罪推定原則之要求。但前兩種情形均可能導致刑事責任的承擔,當可歸諸「實知」。而「或知」在法律事實層面通過證據調查與運用也會得出兩種結果,即「實知」和「確實不知」。也就是說「實知」是證據運用的結果,屬於客觀事實層面的「確知」與「或知」之下的行為人在法律事實層面的認識。

具體到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而言,筆者同樣認為,行為人的主觀「明知」在程度上應當包括「確知」和「或知」,兩者在法律事實層面均可體現為「實知」。之所以將「或知」涵括在此處的「明知」之中,是根據本罪的立法背景和立法宗旨來考慮的。在很多情況下,作為提供支持、幫助的幫助者可能並不「確知」對方實施的具體犯罪行為,但是根據對方的要求、具體的操作流程及其業務經驗,完全可以判斷對方利用信息網路所實施的行為之法益侵害性,只是為了謀取利益而採取放任的態度。「或知」不是「可能知道」和「不可能知道」之間各半的關系,而是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可以判斷行為人可能知道的概率很大,可能知道的蓋然性遠遠高於可能不知道,故而可以認定其存在明知。在具體案件中,可以由司法人員結合案件的直接、間接證據加以判斷,最終由最初的「或知」確定為「實知」。無論是在「確知」還是「或知」中,「實知」就是司法機關運用確實充分的證據查實的行為人主觀方面的「明知」。總之,將「明知」含義理解為包括「確知」和「或知」更符合立法初衷,也更有利於打擊網路犯罪利益鏈條上的每一環節,可更好地維護信息網路安全。

以電詐案件為例,對於收購、出售、出租單位銀行結算賬戶、非銀行支付機構單位支付賬戶,或者電信、銀行、網路支付等行業從業人員利用履行職責或提供服務便利,非法開辦並出售、出租他人手機卡、信用卡、銀行賬戶、非銀行支付賬戶等的,《意見二》第八條第二款將之認定為《關於辦理非法利用信息網路、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第7項規定的「其他足以認定行為人明知的情形」,是妥當的。這實際上是基於行為人的業務經驗而作出的高概率性判斷,認定行為人雖在客觀事實層面出於「確知」或「或知」,但在法律事實層面則可認定為「實知」,契合「明知」之內涵。而且,考慮到上述判斷畢竟只是立足於高度蓋然性,所以該條同時確立了允許反證的除外規則。

來源: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作者: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 陰建峰
編輯:何雨瀟

④ 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20萬獲利600元罪一般怎麼判

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法定最高刑為有期徒刑三年,也就是無論情節多嚴重,只要認定為這個罪名,最多就是三年。
法律規定構成這個罪名需要情節嚴重,根據相關司法解釋,情節嚴重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為三個以上對象提供幫助的;(2)支付結算金額二十萬元以上的;(3)以投放廣告等方式提供資金五萬元以上的;(4)違法所得一萬元以上的;(5)二年內曾因非法利用信息網路、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受過行政處罰,又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的;(6)被幫助對象實施的犯罪造成嚴重後果的;(7)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也就是說,如果達不到以上標准,就不構成犯罪,具體認定還要綜合全案去分析。至於能否緩刑,需要具體分析,你參與的情節、社會危害性、有無犯罪前科、是否自首、認罪認罰、如實供述、立功、是否符合社區矯正條件等去衡量。
#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法律相關人員辯護思路---山東大地人好的刑事部主任王同生 什麼是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 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伺服器託管、網路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有前兩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怎樣認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他人實施犯罪提供技術支持或者幫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行為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但是有相反證據的除外:(一)經監管部門告知後仍然實施有關行為的;(二)接到舉報後不履行法定管理職責的;(三)交易價格或者方式明顯異常的;(四)提供專門用於違法犯罪的程序、工具或者其他技術支持、幫助的;(五)頻繁採用隱蔽上網、加密通信、銷毀數據等措施或者使用虛假身份,逃避監管或者規避調查的;(六)為他人逃避監管或者規避調查提供技術支持、幫助的; (七)其他足以認定行為人明知的情形。 根據刑法規定,構成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以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前提。實踐中存在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行為人確實不知道,只是疏於管理;另一種情形則是行為人雖然明知,但放任或者允許他人的犯罪行為,而司法機關又難以獲得其明知的證據,雖然導致刑事打擊遇到障礙,但必須堅持主客觀相一致原則,只有符合以上七個方面中的一個或以上,才會構成「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否則,不構成該罪。 其中「(七)其他足以認定行為人明知的情形。」應該從嚴把握,不要成為「口袋條款」,作為辯護法律相關人員應該仔細研判證據、法律規定、司法解釋、犯罪構成,依法辯護。 「但是有相反證據的除外」的論述在刑事法律、司法解釋裡面很少見。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個法律常識問題,沒有必要寫上這句話,可為什麼在這里寫上這句話呢?立法原意是什麼?對被告人辯護有沒有幫助?被告人在行使辯護權的時候,如何利用好這一條呢?這應該是被告方,是每一個辯護法律相關人員需要關注的問題。要結合法律規定關注;要結合案件證據關注;要結合犯罪構成關注。 如何認定「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情節嚴重」?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幫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二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拓展資料】
(一)為三個以上對象提供幫助的;(二)支付結算金額二十萬元以上的;(三)以投放廣告等方式提供資金五萬元以上的;(四)違法所得一萬元以上的;(五)二年內曾因非法利用信息網路、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受過行政處罰,又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的;(六)被幫助對象實施的犯罪造成嚴重後果的;(七)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實施以上規定的行為,確因客觀條件限制無法查證被幫助對象是否達到犯罪的程度,但相關數額總計達到前款第二項至第四項規定標准五倍以上,或者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應當以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客觀條件限制」如何認定? 「被幫助對象實施的犯罪行為可以確認,但尚未到案、尚未依法裁判或者因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等原因依法未予追究刑事責任的,不影響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的認定。」這些內容很有意思,既然未到案、未裁判,又怎樣確認?法律規定的確認依據是什麼?既然很有意思,也就很有辯護的空間。 「單位實施本解釋規定的犯罪的,依照本解釋規定的相應自然人犯罪的定罪量刑標准,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定罪處罰,並對單位判處罰金。」怎樣才能認定「單位是實施犯罪」或者「是單位實施的犯罪」?需要結合犯罪構成理論和單位犯罪的構成來綜合分析認定。

⑤ 不知情幫助信息網路犯罪判多久

刑法中沒有幫助網路信息罪,只有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不知情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關多久這個沒有具體的規定,需要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判決,在不知情的情況之下犯的罪行一般是可以從輕處罰的,如果危害極小,那麼也是可以免除刑事的責任。
法律分析
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的構成要件,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介紹。第一是主體。在我國,這個犯罪活動的主體屬於一般主體,也就是自然人,並沒有什麼其他的限制,只要是已經達到了可以負刑事責任的年齡就可以。人和單位都可以成為這個罪的犯罪主體,所以條件來講還是比較寬泛的。第二是主觀方面。就這個罪名來講,主觀方面要求是故意的,因為是知道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而不阻止,反而為其提供幫助,所以這里主觀心態一定是故意的,過失是不可能成為這個罪名的。所以在認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於當事人主觀心態的判斷,如果是故意的話,可以認定為這個罪,如果不是故意的話,那要通過別的方式來對主觀心態進行一個進一步的判斷。第三個是客觀方面。如果想認定為這個罪的話,那麼客觀上必須實施了《刑法》所明確規定的行為,即是為其他人提供了互聯網接入,或者是伺服器託管以及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來幫助他人進行犯罪,一定是有具體的行為的,這是一種作為性之類的犯罪,如果自己本身並沒有什麼做,或者是僅僅提供了精神上支持的話,是不屬於這一個幫助信息網路活動罪的。第四個是侵犯的客體。對於侵犯的客體來講,一定是對於我國的網路秩序和網路安全有著一定的威脅,對於這個方面的威脅是十分嚴重的,因為這非常有可能導致網路癱瘓,或者是他人的個人信息泄露而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所以我國對於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專門立了一個罪名來制止這種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八十七條 利用信息網路實施下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一)設立用於實施詐騙、傳授犯罪方法、製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的;「(二)發布有關製作或者銷售毒品、槍支、淫穢物品等違禁物品、管制物品或者其他違法犯罪信息的;「(三)為實施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發布信息的。「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有前兩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二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伺服器託管、網路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有前兩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⑥ 幫助網路信息活動罪,個人會比較被判刑嗎

幫助網路信息活動罪,個人會被判刑。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是指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伺服器託管、網路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法律分析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幫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 「情節嚴重」:(一)為三個以上對象提供幫助的;(二)支付結算金額二十萬元以上的;(三)以投放廣告等方式提供資金五萬元以上的;(四)違法所得一萬元以上的;(五)二年內曾因非法利用信息網路、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受過行政處罰,又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的;(六)被幫助對象實施的犯罪造成嚴重後果的;(七)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實施前款規定的行為,確因客觀條件限制無法查證被幫助對象是否達到犯罪的程度,但相關數額總計達到前款第二項至第四項規定標准五倍以上,或者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應當以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八十七條 利用計算機實施金融詐騙、盜竊、貪污、挪用公款、竊取國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定罪處罰。
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一 利用信息網路實施下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一)設立用於實施詐騙、傳授犯罪方法、製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的;(二)發布有關製作或者銷售毒品、槍支、淫穢物品等違禁物品、管制物品或者其他違法犯罪信息的;(三)為實施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發布信息的。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有前兩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二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伺服器託管、網路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有前兩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⑦ 幫助網路信息犯罪活動罪會判多久較輕

法律分析:一般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十三條 被幫助對象實施的犯罪行為可以確認,但尚未到案、尚未依法裁判或者因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等原因依法未予追究刑事責任的,不影響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的認定。

第十四條 單位實施本解釋規定的犯罪的,依照本解釋規定的相應自然人犯罪的定罪量刑標准,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定罪處罰,並對單位判處罰金。

第十五條 綜合考慮社會危害程度、認罪悔罪態度等情節,認為犯罪情節輕微的,可以不起訴或者免予刑事處罰;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以犯罪論處。

第十六條 多次拒不履行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非法利用信息網路、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構成犯罪,依法應當追訴的,或者二年內多次實施前述行為未經處理的,數量或者數額累計計算。

第十七條 對於實施本解釋規定的犯罪被判處刑罰的,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和預防再犯罪的需要,依法宣告職業禁止;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可以根據犯罪情況,依法宣告禁止令。

第十八條 對於實施本解釋規定的犯罪的,應當綜合考慮犯罪的危害程度、違法所得數額以及被告人的前科情況、認罪悔罪態度等,依法判處罰金。

《關於辦理非法利用信息網路、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一條 為他人實施犯罪提供技術支持或者幫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行為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但是有相反證據的除外:

1、經監管部門告知後仍然實施有關行為的;

2、接到舉報後不履行法定管理職責的;

3、交易價格或者方式明顯異常的;

4、提供專門用於違法犯罪的程序、工具或者其他技術支持、幫助的;

5、頻繁採用隱蔽上網、加密通信、銷毀數據等措施或者使用虛假身份,逃避監管或者規避調查的;

6、為他人逃避監管或者規避調查提供技術支持、幫助的;

7、其他足以認定行為人明知的情形。

⑧ 幫助網路信息犯罪活動罪會判多久

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是指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伺服器託管、網路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非法利用信息網路、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規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幫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 「情節嚴重」:
(一)為三個以上對象提供幫助的;
(二)支付結算金額二十萬元以上的;
(三)以投放廣告等方式提供資金五萬元以上的;
(四)違法所得一萬元以上的;
(五)二年內曾因非法利用信息網路、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受過行政處罰,又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的;
(六)被幫助對象實施的犯罪造成嚴重後果的;
(七)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實施前款規定的行為,確因客觀條件限制無法查證被幫助對象是否達到犯罪的程度,但相關數額總計達到前款第二項至第四項規定標准五倍以上,或者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應當以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第二百八十七條 之二
【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伺服器託管、網路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有前兩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⑨ 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但不參與罪判多久

《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 之二: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伺服器託管、網路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有前兩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2、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非法利用信息網路、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一條 為他人實施犯罪提供技術支持或者幫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行為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但是有相反證據的除外:
(一)經監管部門告知後仍然實施有關行為的;
(二)接到舉報後不履行法定管理職責的;
(三)交易價格或者方式明顯異常的;
(四)提供專門用於違法犯罪的程序、工具或者其他技術支持、幫助的;
(五)頻繁採用隱蔽上網、加密通信、銷毀數據等措施或者使用虛假身份,逃避監管或者規避調查的;
(六)為他人逃避監管或者規避調查提供技術支持、幫助的;
(七)其他足以認定行為人明知的情形。

第十二條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幫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二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為三個以上對象提供幫助的;
(二)支付結算金額二十萬元以上的;
(三)以投放廣告等方式提供資金五萬元以上的;
(四)違法所得一萬元以上的;
(五)二年內曾因非法利用信息網路、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受過行政處罰,又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的;
(六)被幫助對象實施的犯罪造成嚴重後果的;
(七)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實施前款規定的行為,確因客觀條件限制無法查證被幫助對象是否達到犯罪的程度,但相關數額總計達到前款第二項至第四項規定標准五倍以上,或者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應當以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第十三條 被幫助對象實施的犯罪行為可以確認,但尚未到案、尚未依法裁判或者因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等原因依法未予追究刑事責任的,不影響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的認定。

⑩ 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最後怎麼判

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二【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伺服器託管、網路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有前兩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刑法修正案(九)》增設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針對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伺服器託管、網路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的行為獨立入罪。



網路犯罪形成原因

青少年法治意識的談薄和守法行為習慣的嚴重缺乏,使其犯罪心理更容易形成。毋庸諱言,我國的立法以及執法水平的落後是事實、對於計算機犯罪的立法更相對落後於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我國發現第一起計算機網路犯罪的時間是1993年。

而《刑法》中列出計算機犯罪罪名的時間已是1997年。我國的網路警察隊伍也剛剛建立,其隊伍建設和職能發揮亦要逐步進行。對網路犯罪的打擊力度不夠的狀況,無疑助長了網路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閱讀全文

與樺甸幫助信息網路安全判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計算機網路發展前沿心得體會 瀏覽:166
路由器撥號連接沒有網路 瀏覽:3
江陰網路營銷企業策劃供應商家 瀏覽:551
哪個品牌電視有無線網路 瀏覽:270
晉江電腦網路登錄 瀏覽:481
創維酷開電視如何打開網路 瀏覽:839
wifi感嘆號網路不可用 瀏覽:41
綜合部和公司網路部哪個好 瀏覽:249
確定該公司網路被勒索軟體感染 瀏覽:644
兩個手機同一個網路ip一樣嗎 瀏覽:902
高一職高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 瀏覽:344
網路視頻銷售有哪些表現形式 瀏覽:94
中國移動網路要不要交網費 瀏覽:767
蘋果只有2g網路怎麼解決 瀏覽:415
我想做電腦以及網路綜合布線工作 瀏覽:96
視頻上出現網路異常是怎麼回事 瀏覽:243
公益網路安全宣傳官證書加分嗎 瀏覽:470
網路營銷我為家鄉代言 瀏覽:215
網路如何注冊新公司 瀏覽:747
hp台式機網路同傳怎麼關閉 瀏覽:683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