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物聯網的升溫如何促進市場的發展
物聯網是信息產業領域新一輪發展與競爭的制高點。世界各發達國家正在加大這方面投入,力圖占據領先位置。朗德華信(北京)自控技術有限公司作為研發和生產符合IP物聯網自適應控制系統中IPV4、IPV6規劃的IP 控制器,也充分利用了物聯網的技術優勢。
物聯網的最新技術有以下五點:
1、射頻識別與感測節點技術:超高頻射頻識別、各類新型感測器、低功耗感測節點、中高速感測網系統設備及節點專用操作系統。
2、物聯網組網與協同處理技術:網路體系架構、網路與信息安全、感測節點間通信與組網及協同感知與處理。
3、物聯網系統集成技術:功能集成、網路集成、軟硬體操作界面集成及智能控制、系統級軟體或中間件 。
4、物聯網應用抽象及標准化技術:技術協議與規范、平台軟體開發環境、開發工具、核心框架及中間件構造。
5、共性支撐技術:可編程、系統測試、情境感知、隱私保護等共性技術研發及現代信息通信、計算機及網路、先進微電子、新材料、新能源等基礎支撐技術。
所以我國也已經將物聯網產業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其核心技術的研發、感測器、網路傳輸、雲計算和行業應用、以及產業聯盟協同創新等方面都已經擁有了比較好的基礎。
作為政府從戰略層面進行推進的產業,物聯網如何從願景走向現實應用並得到快速發展已成為廣受各界關注的話題。易觀國際在國內率先構建了物聯網研究的系統理論體系,並推出《中國物聯網機遇與挑戰》系列白皮書,通過多部報告,有層次、有重點的對中國物聯網進行分析闡述,透視產業機會,發掘產業價值,為政府、企業、投資人提供決策依據。
易觀分析:
根據易觀國際(AnalysysInternational)發布的國內首部物聯網全景報告《中國物聯網白皮書之一——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機遇與挑戰》中數據顯示,作為物聯網現階段發展核心的無線感測器網路(WSN)產業,其市場規模將在未來兩年內增長15倍,達到40億元。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發展,還將帶動RFID等其他物聯網產業,為其提供更明確的應用方向和更豐富的市場機會。
易觀國際通過對物聯網產業的宏微觀分析,對物聯網進行了清晰的定義,指出「物聯網是指通過各種感測和傳輸手段,將現實世界的信息進行自動化、實時性、大范圍、全天候的標記、採集、傳輸和分析,並以此為基礎搭建信息運營平台、構建應用體系,從而增強社會生產生活中信息互通性和決策智能化的綜合性網路系統。」,並將物聯網劃分為信息採集、信息傳輸、信息運營和整合應用四個層級。
現階段,由信息採集層和信息傳輸層構成的信息感知體系是物聯網應用推進的主要領域,而在其中起到關鍵推動作用的就是無線感測器網路行業。
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SensorNetwork,簡稱WSN)的基本功能是將一系列在空間上分散的感測器單元通過自組織的無線網路進行連接,從而將各自採集的數據進行傳輸匯總,以實現對空間分散范圍內的物理或環境狀況的協作監控,並根據這些信息進行相應的分析和處理。因具有成本低、范圍大、布設靈活、移動支持等特點,無線感測器網路在工業監控、智能電力、礦山安全、醫療健康、環境監測等行業的應用一直廣受重視;與此同時,無線感測器網路也面臨著延長節點工作時間、增加通信距離、小型化、標准化等技術挑戰和尋找應用場景等市場挑戰。
無線感測器網路已經成為政府推進物聯網發展的首要著力點,在政府的高度關注和明確支持以及產業的技術發展、需求推動等協同作用下,中國無線感測器網路市場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以超過200%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增長,並於2015年達到20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
在此期間,無線感測器網路不但是政府扶持和行業應用的熱點,還將成為市場競爭和產業投資的熱點,大量企業將進入這一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並受到投資人的高度關注。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發展將幫助物聯網實現社會生產生活中信息感知能力、信息互通性和智能決策能力的全面提升,為我國爭奪國際經濟科技制高點、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性目標和國家的跨越性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易觀建議:
實際應用是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產業各方除了關注概念以外,更應以推進實際應用為要務;在競爭中,產業實踐經驗豐富、自主研發能力強的企業也將得以勝出。
政府、投資界以及客戶等各方在選擇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扶持和投資對象時,都應該注重其自主研發能力、產業應用實踐以及與行業標準的結合程度。
關於《物聯網白皮書》:
易觀國際在國內率先構建了物聯網研究的系統理論體系,並計劃推出《中國物聯網機遇與挑戰》系列白皮書,通過多部報告,有層次、有重點的對中國物聯網進行分析闡述,透視產業機會,發掘產業價值,為政府、企業、投資人提供決策依據。
本報告是系列白皮書的第一部;在本報告中,我們將在對物聯網進行全局描述的基礎上,重點討論在物聯網的信息感知體系中發揮核心作用並被國家作為物聯網發展要點的無線感測器網路產業,全面分析該產業所面臨的發展機會和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本系列計劃發布的報告包括:
《物聯網白皮書系列之一——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機遇與挑戰》
《物聯網白皮書系列之二——電信運營的新疆域》
《物聯網白皮書系列之三——典型應用場景的探索與趨勢》
Enfogrowth解決方案介紹
經過超過八年的運營經驗和長達16年的知識積累,易觀國際已成功為國內外客戶提供了超過五百項獨立的咨詢服務。成為中國互聯網、電信和信息技術及其應用(以下簡稱:TMT)領域,完成咨詢項目數量最多的咨詢公司之一,並率先推出專門應用於國內TMT領域的咨詢服務解決方案——Enfo-Growth。
Enfo-Growth共包括七款子產品:EnfoMarket(新市場發現)、EnfoProct(精確營銷)、EnfoStrategy(戰略規劃與對標)、EnfoSystem(運營體系優化)、EnfoeService(服務互聯網化)、EnfoeMarketing(營銷互聯網化)、EnfoeProct(產品互聯網)。
❷ 無線感測網路的發展
這個問題的范圍有點大。
簡而言之,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作為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IOT)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智能家居、精準農業、林業監測、軍事、智能建築、智能交通等領域都在逐漸展開應用。能被感測器sensor感知的物理參量(溫度、濕度、震動、加速度、二氧化碳濃度...),包括video、image、audio等多媒體數據,通過wsn節點的自組網,遠程採集、傳輸至監控端。
目前制約wsn普及的因素主要有:能耗(通常wsn節點較小,2節電池供電)、傳輸范圍(射頻晶元cc2430,我們做實驗,在150m左右,信號已經很差),還有最重要的,硬體成本。
wsn特別適合:無人監守、不適合人去的地方(如山體滑坡監測等、煤礦瓦斯濃度監測...等)
以上文字原創。只是簡要回答你的問題,因為問題范圍有點大。
❸ 工業互聯網市場目前到底怎樣
工業互聯網的未來是什麼?我認為是工業智能。人工智慧起源於1956年,但直到最近才爆發,這期間核心在於互聯網的發展,催生的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千萬台設備的互聯,邊緣計算植入,都將催生更高級的智能。可能單個機械臂所具有的計算處理能力有限,但是互聯之後,這些龐大群體就有可能產生所謂的群體智能。
所謂群體智能,是指無智能或僅具簡單智能的個體通過分布式、自組織式的群體協作,涌現出高級宏觀智能行為的特性一隻螞蟻智力水平有限,當你把它單獨拿出來時,就會看到它漫無目的四處亂串,不知道去哪,不知道從出口在哪裡。然而蟻群有數百萬只螞蟻,他們就能建造起一座城市,他們能成群穿過街道,並以最短的路徑找到食物。當大量智愚個體聚集在一起,並通過某種規則相互協作,他們就能產生不可思議的智能。
人腦其實也是無數智愚部分相互連接,而出現的高級智能。大腦皮層每一個不同部位,控制人體不同功能,有的部位專門控制視覺、有的部位專門控制聽覺,同樣要是只把某一部分拿出來,它的智慧不會和一隻螞蟻有太大區別,正式由於神經網路的互聯,才出現了意識、記憶、邏輯判斷等高級智慧行為工業互聯網通過將全球所有設備互聯,每一台設備、每一個邊緣計算器,它所擁有的智慧及其有限,但當他們實現互聯,實現大規模協作後,它們也必將實現某種智能;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人類的智慧是不可以遺傳的。
你小時學會了1+1=2,你的孩子任然需要從零還是學習,你的畢生所學不會遺傳給你的孩子。但機器不一樣,它可以遺傳得到上一代的經驗。當然現有人工智慧也在不斷的進化,通過工業互聯產生的海量數據,不斷餵食,現有小學水平的人工智慧,也將很快進化到大學、研究生水平……..
工業互聯也是我國的國家戰略,也已經出台了《工業互聯網發展白皮書》。但作為企業來說,不能為了互聯而互聯,互聯不是目的,降本、增收才是目的。
❹ 無線感測器國內外研究現狀請高人指點,謝謝
更小、更廉價的低功耗計算設備代表的「後 PC 時代」沖破了傳統台式計算機和高性能伺服器的設計模式;普遍的網路化帶來的計算處理能力是難以估量的;微機電系統(micro-electro-mechanism system,簡稱 MEMS)的迅速發展奠定了設計和實現片上系統(system on chip,簡稱 SOC)的基礎.以上 3 方面的高度集成又孕育出了許多新的信息獲取和處理模式,感測器網路就是其中一例.隨機分布的集成有感測器、 數據處理單元和通信模塊的微小節點通過自組織的方式構成網路,藉助於節點中內置的形式多樣的感測器測量所在周邊環境中的熱、紅外、聲納、雷達和地震波信號,從而探測包括溫度、濕度、雜訊、光強度、壓力、土壤成分、移動物體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等眾多我們感興趣的物質現象.在通信方式上,雖然可以採用有線、無線、紅外和光等多種形式,但一般認為短距離的無線低功率通信技術最適合感測器網路使用,為明確起見,一般稱作無線感測器網路.但也不絕對,Berkeley 的 Smart Dust因為可以像塵埃一樣懸浮在空中,有效地避免了障礙物的遮擋,因此採用光作為通信介質. 無線感測器網路與傳統的無線網路(如 WLAN 和蜂窩行動電話網路)有著不同的設計目標,後者在高度移動的環境中通過優化路由和資源管理策略最大化帶寬的利用率,同時為用戶提供一定的服務質量保證.在無線感測器網路中,除了少數節點需要移動以外,大部分節點都是靜止的.因為它們通常運行在人無法接近的惡劣甚至危險的遠程環境中,能源無法替代,設計有效的策略延長網路的生命周期成為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核心問題.當然,從理論上講,太陽能電池能持久地補給能源,但工程實踐中生產這種微型化的電池還有相當的難度.在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研究初期,人們一度認為成熟的Internet技術加上Ad-hoc路由機制對感測器網路的設計是足夠充分的,但深入的研究表明:感測器網路有著與傳統網路明顯不同的技術要求.前者以數據為中心,後者以傳輸數據為目的.為了適應廣泛的應用程序,傳統網路的設計遵循著「端到端」的邊緣論思想,強調將一切與功能相關
的處理都放在網路的端系統上,中間節點僅僅負責數據分組的轉發,對於感測器網路,這未必是一種合理的選擇.一些為自組織的 Ad-hoc 網路設計的協議和演算法未必適合感測器網路的特點和應用的要求.節點標識(如地址等)的作用在感測器網路中就顯得不是十分重要,因為應用程序不怎麼關心單節點上的信息;中間節點上與具體應用相關的數據處理、融合和緩存也顯得很有必要.在密集性的感測器網路中,相鄰節點間的距離非常短,低功耗的多跳通信模式節省功耗,同時增加了通信的隱蔽性,也避免了長距離的無線通信易受外界雜訊干擾的影響.這些獨特的要求和制約因素為感測器網路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技術問題.
這是引用軟體學報《無線感測器網路》的一段話。
國內做的好的無線感測器網路/物聯網:中科院、國防科大、哈工大、西北工業大學等等
國外相當好的:UC Berkeley、mit 、 貝爾實驗室、韓國諸多院校、香港科技大學(這個大家都是這么歸類的,不是我賣國)等。
提問者可以上中國知網搜EI源刊看一看國內研究現狀
再上google學術搜索wsn,如果有條件就直接去sci的搜索平台搜一下研究現狀。
❺ 試述無線電感測網路在某一領域的應用,與其他信息探測系統和網路比較,無線感測網路有哪些優勢
摘要 你好很榮幸幫你解答--
❻ 物聯網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應用領域有哪些
主要特點
大規模
為了獲取精確信息,在監測區域通常部署大量感測器節點,可能達到成千上萬,甚至更多。感測器網路的大規模性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感測器節點分布在很大的地理區域內,如在原始大森林採用感測器網路進行森林防火和環境監測,需要部署大量的感測器節點;另一方面,感測器節點部署很密集,在面積較小的空間內,密集部署了大量的感測器節點。
感測器網路的大規模性具有如下優點:通過不同空間視角獲得的信息具有更大的信噪比;通過分布式處理大量的採集信息能夠提高監測的精確度,降低對單個節點感測器的精度要求;大量冗餘節點的存在,使得系統具有很強的容錯性能;大量節點能夠增大覆蓋的監測區域,減少洞穴或者盲區。
自組織
在感測器網路應用中,通常情況下感測器節點被放置在沒有基礎結構的地方,感測器節點的位置不能預先精確設定,節點之間的相互鄰居關系預先也不知道,如通過飛機播撒大量感測器節點到面積廣闊的原始森林中,或隨意放置到人不可到達或危險的區域。這樣就要求感測器節點具有自組織的能力,能夠自動進行配置和管理,通過拓撲控制機制和網路協議自動形成轉發監測數據的多跳無線網路系統。
在感測器網路使用過程中,部分感測器節點由於能量耗盡或環境因素造成失效,也有一些節點為了彌補失效節點、增加監測精度而補充到網路中,這樣在感測器網路中的節點個數就動態地增加或減少,從而使網路的拓撲結構隨之動態地變化。感測器網路的自組織性要能夠適應這種網路拓撲結構的動態變化。
動態性
感測器網路的拓撲結構可能因為下列因素而改變:①環境因素或電能耗盡造成的感測器節點故障或失效;②環境條件變化可能造成無線通信鏈路帶寬變化,甚至時斷時通;③感測器網路的感測器、感知對象和觀察者這三要素都可能具有移動性;④新節點的加入。這就要求感測器網路系統要能夠適應這種變化,具有動態的系統可重構性。
可靠性
WSN特別適合部署在惡劣環境或人類不宜到達的區域,節點可能工作在露天環境中,遭受日曬、風吹、雨淋,甚至遭到人或動物的破壞。感測器節點往往採用隨機部署,如通過飛機撒播或發射炮彈到指定區域進行部署。這些都要求感測器節點非常堅固,不易損壞,適應各種惡劣環境條件。
❼ 有沒有人知道國內有哪幾家公司是研究無線感測器網路方面的。還有待遇怎麼樣呢
編號 單位名稱
001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002 中國電子技術標准化研究所
003 重慶郵電大學
004 深圳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
005 杭州家和物聯技術有限公司
006 山東省計算中心
007 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
008 安徽大學
009 上海北京大學微電子研究院
010 清華大學
011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012 東南大學
013 中國科學院嘉興無線感測網工程中心
014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015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016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017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018 上海大學
019 西安西電捷通無線網路通信有限公司
020 蘇州博聯科技有限公司
021 西北工業大學
022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
023 北京郵電大學
024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025 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026 北京交通大學
027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NDSC)
028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七研究所
029 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
030 北京天地互連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031 江蘇省電子信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
032 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檢測中心
033 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
034 南京郵電大學
035 北京清遠華程科技有限公司
036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
037 中國海洋大學
038 野村綜研(上海)咨詢有限公司
039 江蘇省郵電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040 西安優勢微電子有限責任公司
041 廣州市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
042 上海城基中控技術有限公司
043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044 浙江大學
045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
046 合肥工大高科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047 鼎橋通信技術有限公司
048 國網信息通信有限公司
049 富士通研究開發中心有限公司
050 成都千嘉科技有限公司
051 上海華魏光纖感測技術有限公司
052 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
053 福建星網銳捷網路有限公司
054 成都衛士通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055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
056 北京時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
057 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058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059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
060 思科系統(中國)研發有限公司
061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
062 中國聯合網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063 山東中創軟體商用中間件股份有限公司
064 廣州國潤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65 中國物品編碼中心
066 四川久遠新方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067 鄭州輕工業學院
068 大連理工大學
069 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院
070 杭州物聯網路科技有限公司
071 愛思開電訊投資(中國)有限公司
072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073 華南理工大學
074 泰科電子(上海)有限公司
075 河南漢威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076 金鵬電子信息機器有限公司
077 無錫市第四人民醫院
078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079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080 邁普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081 重慶大學
082 中興軟體技術(南昌)有限公司
083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
084 蘇州華天亞迅科技有限公司
085 崑山雙橋感測器測控技術有限公司
086 晨訊科技集團希姆通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
087 成都倫力表具有限公司
088 威海北洋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089 中航電測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090 電子科技大學
北京威訊紫晶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天智系統技術有限公司
北京工業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研究院
常州視覺龍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成都理工大學
安徽建築工業學院
艾默生過程管理
霍尼韋爾工業
西門子
邦納
ABB
❽ 無線感測器網路可廣泛應用於哪些領域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出現了將傳統感測器採用點對點傳輸、連接感測控制器而構成感測網路雛形,我們把它歸之為第一代感測器網路。隨著相關學科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感測器網路同時還具有了獲取多種信息信號的綜合處理能力,並通過與感測控制的相聯,組成了有信息綜合和處理能力的感測器網路,這是第二代感測器網路。而從上世紀末開始,現場匯流排技術開始應用於感測器網路,人們用其組建智能化感測器網路,大量多功能感測器被運用,並使用無線技術連接,無線感測器網路逐漸形成。無線感測器網路是新一代的感測器網路,具有非常上世紀70年代,其發展和應用,將會給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的各個領域帶來深遠影響。無線感測器網路可以看成是由數據獲取網路、數據頒布網路和控制管理中心三部分組成的。其主要組成部分是集成有感測器、處理單元和通信模塊的節點,各節點通過協議自組成一個分布式網路,再將採集來的數據通過優化後經無線電波傳輸給信息處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