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線網路 > 阿克塞無線網路覆蓋

阿克塞無線網路覆蓋

發布時間:2022-08-01 13:28:42

Ⅰ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的地理環境

阿克塞縣多山,主要山脈有:
(1)黨河南山,屬祁連山山脈組成之一。西北、東南走向。最西起於阿克塞縣境內,東至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的馬雅雪山,長約900千米,寬250~300千米,地勢自西向北傾斜,緩慢降低,最高處海拔5327米。山間分布許多峽谷和小盆地,水草豐茂,是良好的牧場,分布有許多雪山,是河西走廊的「天然水庫」。
(2)野牛脊山,地處黨河南山南部。黨河南山東南脈與野牛脊山東北脈相連。山脊海拔一般為40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4904米,東南部連接青海省。
(3)喀克吐蒙克山,地處野牛脊山和土爾根達坂山中部,山脊海拔3592米,在建設鄉東南。
(4)塞什騰山,地處海子草原南部,北坡連接著海子南岸。山脊海拔一般3600~40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4576米。山南為青海馬海。
(5)土爾根達坂山,地處海子草原東南部。山脊海拔高50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5280米。
(6)大小紅山,地處阿爾金山北部、多壩溝西部,在多壩溝鄉與和平鄉中間地帶。根據有關史料推斷,屬漢唐時期的西紫亭山。大紅山海拔高2640米,小紅山海拔高2052米。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礦產資源豐富,有金、銅、鐵、石棉、水晶、蛇紋岩、雲母、硭硝等金屬、非金屬礦藏40多種。特別是石棉儲量最大,約4500萬噸以上,年產量20萬噸左右,佔中國石棉產銷量的一半。石棉是自治縣的支柱產業。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主要有化石溝銅多金屬礦、大紅山花崗岩飾面石材礦、安南壩石棉礦、向陽煤礦、莫壩爾煤、雁丹圖鉛鋅礦、雁丹圖稀土礦、大鄂博圖白雲岩礦、苦水泉錳礦、紅柳溝鐵礦、安南壩鐵礦等。紅柳溝石棉礦、長草溝石灰岩礦等。從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情況看,阿克塞縣優勢的礦產有石棉、銅、石灰岩、花崗岩、芒硝、白雲岩、砂石、粘土等。 阿克塞縣土壤共劃分10個土類、14個亞類。其中土類主要以風沙土、灰棕漠土、鹽土為主,其次草甸土、草甸沼澤土、高山寒漠土、高山漠土、高山草原土、亞高山草原土、粗骨土在也佔一部分。
阿克塞縣可利用草場面積1480萬畝,正常年景載畜量為18.9萬個羊單位。 阿克塞縣礦產資源豐富,是資源相對富集的地區,工業在經濟中佔有較大份額。改革開放以來,阿克塞縣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特別是「十一五」末提出了主攻資源綜合利用、現代農牧業和民族旅遊業三大產業,加快培育五大產業集群的發展戰略,經濟結構調整實現了新的突破。三次產業結構由1964年的32.5:6.5:61調整為2013年的3.7:65.3:31,三次產業內部結構也逐步趨向優化。
2013年,阿克塞縣生產總值達到130847萬元,比1978年的349萬元增長了374倍,人均GDP由1978年的496元增加到2013年的146574元,增長了295倍;財政收入達到17907萬元,比1978年的268萬元增長了66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279元增加到2013年的17340元,增長了62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717元增加到2013年的22859元,增長了31倍。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是一個傳統的純牧業縣,畜牧業是自治縣的基礎產業,也是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82%來自於畜牧業。
1954年建縣以來,農牧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克服了各種困難,通過整合優化產業布局,畜牧業開始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型,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型,由靠天養畜向科學養畜轉變,農業經濟結構、經濟總量實現了巨大的飛躍。
從建縣初期到1978年,阿克塞縣農牧業生產關系和管理制度出現了新的變革,實現了農業從無到有、畜牧業穩定發展的過程。農牧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200萬元增長到2013年的7327萬元,增長了35.64倍;農牧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179萬元增長到2013年的4792萬元,增長了25.77倍。21世紀初,農牧業以提高效益、促進農牧民增收為目標,通過打造升級支柱產業、重點建設特色產業和精心培育富民產業等戰略措施,強力推進農牧業全面協調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阿克塞縣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引導農牧民調整產業結構,以傳統畜牧業發展為抓手,逐步轉變成為農、畜並重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格局,形成了糧、經、草三元種植結構。從2010年起至2014年,先後累計投人4157.86萬元,建設紅柳灣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建成高標准戈壁石砌牆設施溫室126座,通過推行有機生態無土栽培技術,配套建成蔬菜保鮮庫、貯藏地窖、多功能管理房、交易市場以及膜下滴灌、自動卷簾機等基礎設施,將農業生產由單一的以農補牧、以牧促農,逐步向高效、特色現代農業轉變,徹底改變了本地長期以來蔬菜靠外調用的歷史,填補了農業生產空白。截至2013年底,農作物播種面積達8299畝,糧經草比例調整為16:28:56,種植業由糧食型轉為經濟型。
自2007年起至2014年,累計投資1256.5萬元,共建成設施養殖小區2處、種畜擴繁場1個,修建高標准棚舍72座,發展設施養殖戶82戶,農牧業生產綜合效益明顯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步伐逐步加快。
2008年,自治縣被確定為新農村、新牧區建設試點,按照「一心兩點」模式,即兩個村建立1個中心社區聚集點、2個一般集聚點,分階段改撤16個自然村落,將分散居住的農牧民逐步集聚到農牧村社區中,讓草場集約化經營,村莊成塊、農田成片。
21世紀以來,阿克塞縣先後培育發展了霍爾勒斯養殖專業合作社、合眾佳克斯農機農民合作社和達木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等9個合作組織,「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格局已初步形成,農牧業規模化龍頭企業初步顯現。通過實施農牧業機械化推廣普及、牲畜改良社會化服務等,積極推動畜牧業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發展,為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礎。
21世紀以來,阿克塞縣畜牧業實現了單純數量型發展到數量質量並舉的轉變,通過引進牛羊等優良品種,飼養方式也由傳統粗放的散養方式向設施精養的方向轉變。自2000年阿克塞縣種畜繁育中心成立以來,先後引進紐西蘭波德代、無角陶賽特、新疆哈薩克大尾羊、遼寧蓋縣絨山羊等優質畜種7130隻,發展了生態型地方畜種,2014年,良種羊覆蓋率達91%以上。 早在1957年,阿克塞縣木器廠就已成立,同時建起了小型火電站,後來又建成了阿克塞縣向陽煤礦,初步奠定了自治縣工業發展的基礎。
1978年以來,阿克塞縣國營石棉礦、修造廠成為工業支柱企業。隨著縣農修廠、縣石棉礦、縣供電所、建築安裝公司和各鄉工業企業的快速成長,賽寶包裝公司、神威化工公司、萬噸石棉選廠、石棉設備製造、石棉市場等大型企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順利誕生,增強了工業經濟發展的後勁。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1999年阿克塞縣工業園區正式建成運營,經過10多年發展之後,如今成長為對外開放的窗口、招商引資的平台,已經形成了「一區(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三園(阿克塞循環經濟產業園、阿克塞風電產業園、阿克塞光電產業園)」。阿克塞工業園區佔地面積26.82平方公里,規劃建設面積6.2平方公里。21世紀以來,先後建成了1萬噸水選改性礦物纖維生產線、1.2萬噸膨化炸葯生產線、300萬條麻塑包裝袋生產線、10萬噸水泥粉磨生產線、120萬噸干法水泥生產線、1萬噸精製硫化鹼生產線、40萬噸鐵精粉生產線、400萬噸石棉尾礦濕法選礦工藝回收利用、煤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項目及1.6萬噸乳化膠狀炸葯生產線擴建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
阿克塞縣工業園區建園以來,園區內共有各類工業企業及個體工商戶60戶,其中石棉礦山開采企業14戶,入園企業30戶,醫療通訊業3戶,個體工商服務業13戶,各類從業人員4000餘人(包括紅柳溝石棉礦區)。園區固定資產投資從成立時的7000多萬元增加到2014年的3.4億元,同比增長385%;工業總產值從「十一五」末的7.2億元,增加到11.7億元,同比增長62.5%;工業增加值2.2億元,增加值6.07億元,同比增長175%。
21世紀,計劃實施新、續、改擴建工業項目19項,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45.7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非能源類工業項目11項,能源內項目8項,為「十二五」規劃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在21世紀,阿克塞縣把「工業強縣」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首要戰略,以工業轉型發展為目標,緊緊圍繞「3341」項目工程及中心工作,工業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工業園區產業集聚效應日益凸顯,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加。已經形成了以石棉開采加工、礦山機械、化工、包裝材料、非金屬礦物研究開發、飲食服務等為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成為拉動經濟快速發展的有力支撐。 1987年,阿克塞縣成立了面積為119.6平方公里的省級自然湖和候鳥自然保護區,分別是大小蘇干湖;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了佔地為39.6萬公頃的野駱駝自然保護區。通過設立自然保護區,有效保持了生態資源平衡發展。
1999年,為了進一步改善牧區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草原資源,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該縣採取生態自然恢復與人工措施並舉的方式,在阿勒騰鄉海子地區先後實施了牧區開發示範縣建設和草原「三化」綜合治理項目,建設人工草地4360畝、改良草場24.7萬畝、人畜引水渠28.4公里、綜合治理草原57.5萬畝、購置機械設備6台(套)、引進種畜576隻,全面促進了草原的可持續發展。
自2003年啟動實施退牧還草工程以來至2013年,累計投資2.32億元,建設圍欄1200萬畝,補播改良76萬畝,建成人工飼草基地1萬畝,這些項目實施以來,該縣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改善,農牧民生活質量大幅提高。
自2011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啟動以來至2014年,為1046戶、3022個農牧民累計發放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資金8709萬元,確定禁牧面積480萬畝、草畜平衡999.29萬畝、牧草良種補貼2.9萬畝,完成減畜任務2.485萬個羊單位。
2014年城區綠化面積已達到53.44萬平方米,栽植各類園林樹種40.5萬株,人均公共綠地面積41.8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9.6%。在全國園林綠化縣城驗收中,成為甘肅省第一個「國家園林縣城」。
截止至2014年,已累計接待遊客50.6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886億元,使旅遊業由以往的邊緣經濟正在向主導經濟逐步發展。

Ⅱ 有誰了解阿克塞的情況嗎

你好。我就在阿克塞這邊上班的。很願意跟您交朋友的。

阿克塞,即哈薩克語中白色的意思,表示素潔晶瑩。

阿克塞地理位置;甘肅省酒泉市離敦煌75km的一個小縣城。全縣人口1萬左右,分布漢族、回族、哈薩克族等多個名族,阿克塞礦產資源豐富,2011隻截止目前入駐大型企業有恆亞水泥廠、楚雄礦業、海原礦業等多個上億企業、礦產資源有石棉、煤礦、鐵礦等眾多資源。是你開創事業是沃土。生活在縣城中。您是不會有高原反應的。當然,你要是去山上,比如哈爾騰,最高海拔4000多,你會稍有感覺不舒服的。飲食一般就是麵食、米飯。對了。阿克塞的風干羊肉很是出門。你可以試試。危險基本沒有。這個縣城很安逸。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發案低。很安全。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成立於1954年,1997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是甘肅省唯一一個以哈薩克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地處甘、青、新三省(區)交界處,位於河西走廊西陲,青藏高原北緣。東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接壤,北與國際旅遊名城敦煌市為鄰,南與青海省接連,西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隔沙漠相望。全縣轄五鄉一鎮,13個村,總面積3.1萬平方公里,佔全區總面積的15.9%,有哈薩克、漢、回、蒙、維吾爾等11個民族,總人口9100人,其中哈薩克族3760人,佔全縣總人口的41.3%。縣域屬高原季風性氣候,平均海拔3200米,年平均氣溫3.5℃,無霜期90天左右,年降水量90--110毫米,年蒸發量2490毫米以上。自治縣既有美麗的山川、草原,壯麗的高原、湖泊,又有浩瀚無際的大漠戈壁。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初步探明的有金、銅、錳、水晶石、石棉、雲母、芒硝等41種礦藏,尤以石棉貯量最大,約4500萬噸以上,現年開采量13萬噸,佔全國石棉產銷量的40%,並以品質優良在全國石棉市場中享有盛名。全縣可利用草場面積1480萬畝,正常年景載畜量為18.9萬個羊單位。境內有哈爾騰國際狩獵場、大小蘇干湖候鳥自然保護區和安南壩野駱駝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野氂牛、野駱駝、藏原羚、藏野驢、盤羊、雪豹、雪雞等28個種類。深山峻嶺、戈壁邊緣、河床平原還遍布種類繁多的中葯材,有雪蓮、三色補血草、鎖陽、蟲草等30餘種,人稱「天然動植物園」。縣域境內水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河流有大小哈爾騰河和安南壩河三條,流域面積8560多平方公里,年徑流量4.52億立方米。地處海子草原的大、小蘇干湖,水域面積119.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米,蓄水量1.96億立方米。自治縣境內由新縣城民族風情--大小蘇干湖水上游樂、候鳥自然保護區--海子草原——哈爾騰國際狩獵場旅遊東線、由新縣城--柳城子生態自然林--梧桐溝自然觀光--安南壩野駱駝自然保護區旅遊西線;新縣城--民族風情園--紅柳林——沙山沙療攀登遊玩,以及古樸的哈薩克民族風情(主要以草原賽馬、叼羊、姑娘追,別具一格的民族服飾、民族歌舞及民族飲食等)和具有現代氣息的民族特色新縣城等得天獨厚的旅遊探險資源吸引著中外遊客觀賞遊玩。建縣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在黨的民族政策照耀下,全縣上下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改革開放政策,思進圖強,銳意進取,使自治縣各項事業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縣農牧村整體實現小康目標,正在向寬裕型小康邁進;自治縣地方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主導產業正在興起,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經濟增長方式逐步步入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城鄉居民群眾生活明顯改善。全縣金融保險機構健全,交通、電力等各項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國道215線、省道314線橫貫全境。以程式控制為主體,功能齊全、方便的電信網路覆蓋全縣。全縣供電能力達12250千伏安。1998年9月,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海拔2700米的博羅轉井鎮,整體搬遷到氣候溫和、自然環境較為理想的紅柳灣鎮(現駐地海拔為1600米)。新縣城的城市道路硬化率、有線電視普及率、供電、供熱普及率、自來水入戶率、城市天然氣入戶率、城市居民住房成套率都已達到了100%。

Ⅲ 酒泉,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甘肅省酒泉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肅州區,郵政編碼:735000,電話區號:0937。 整個酒泉市行政區域東接甘肅省張掖市和內蒙古自治區,南接青海省,西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接蒙古國。東西長約680公里,南北寬約550公里,總面積19萬1200平方公里,占甘肅省面積的42%。城區面積 76.4 9 平方公里(不含嘉峪關),城區規劃總面積273平方公里(不含嘉峪關規劃的260平方公里) 全省第二大。 酒泉市人口合計110萬(2010年)其中城市人口70萬,城鎮化比率64%。在全省14市中排名第3,前2名依次為:蘭州 、天水、接下來是酒泉。酒泉城區人口40萬人,在甘肅僅次於蘭州,天水。全區共轄肅州區、金塔縣、瓜州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代管敦煌市、玉門市,市政府駐肅州區。全區有漢、蒙古、哈薩克、回等24個民族。 酒泉人在浩漠奇山裡創造了新時代壯美畫卷:酒泉大地擁有15萬公頃耕地、466.3萬公頃牧草地。在48個礦種的572處礦床中,舉世無雙的礦產令人驚心羨慕,其中塔爾溝鎢礦為亞洲第一大鎢礦,老君廟則是我國最早的天然石油基地,黑溝鐵礦被酒泉的鐵山精神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並與酒鋼之魂一齊寫在了共和國的工業史上。 夏、商、周、春秋戰國到秦,古老的西、氐、月氏、烏孫、匈奴等游牧民族先後在這里游牧狩獵,互爭雄長。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派遣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出擊河西,大敗匈奴後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據兩關」(酒泉、武威、張掖、敦煌、陽關、玉門關),修長城,設亭障,移民屯田,發展農耕,開通絲路,掀開了這里開拓發展的新篇章。從此,在這片神奇的綠洲上,孕育發展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關隘要塞、長城烽燧、大漠駝鈴、畫工青燈、石窟佛陀,悲壯的征戰、開拓的艱辛、傳奇的故事、豪邁的詩篇,構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各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張騫「鑿空西域」後,這里成為漢朝經營河西、開拓西域的重要基地和戰略前哨。綿延起伏的漢、明長城,立守千年的陽關、玉門關、肩水金關,為雄偉的長城文化增添了濃重的一筆。兩漢、魏晉、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延伸、擴展、繁榮,作為「華所交」之地,這里成為東方與西方經濟、文化、藝術交流的必經通道和重要中轉站,為促進中西兩大文明的廣泛交流,互相吸納,共同發展發揮了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全區境內分布著一千餘個獨具魅力的西部文化勝跡。以莫高窟、榆林窟為代表的古代石窟藝術;以瓜州城、橋灣城區、玉門關、陽關、漢、明長城及100餘座烽燧為代表的古長城、關隘遺址;以酒泉鍾鼓、白馬塔、金塔為代表的古建築藝術;以敦煌祁家灣、酒泉下河清等為代表的古墓群遺址,加上火燒溝文化遺址、趙家水磨道遺址以及被譽為本世紀文史資料第五大發現的「懸泉置」遺址等,都向人們追述著酒泉地區昔日的風采。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輝煌的歷史文化為酒泉留下了豐厚的資源。純朴、勤勞的人民也為酒泉創造了解優越的經濟、文化環境,集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形成了特有的三大資源優勢: 一是豐饒富庶、開發便利的水利的水土資源。全區有發源於祁連山冰川積雪區的三大河系、16條河流,地表水年徑流量33億立方米,其中可供工農業開發的27億立方米。地下水總補給量29.7億立方米,可開采利用的水能蘊藏量22萬千瓦解。總耕地面積226萬畝,森林81萬畝,草原6689萬畝,還有宜農宜林荒地478萬畝。 二是得天獨厚、儲量豐富的礦產資源。全區礦藏種類多,儲量大,品們高。已探明的5個成礦帶共有礦點572處,其中經國家地礦部門勘察認定,構成礦床的92處,礦種48類,均分布在走廊南北的山脈中。金屬礦藏主要有金、銀、銅、鐵、鉛、鋅、錳、鎢、鉻等,其中位於肅北縣塔爾溝的鎢礦儲量居亞洲第一,大道爾吉鉻礦儲量居全國第三,黃金開采量居甘肅省首位。非金屬礦藏主要有石油、石棉、菱鎂、螢石、芒硝、煤炭、大理石、花崗岩等。其中石棉儲量居全國第三,菱鎂儲量居甘肅省第一。石油資源也十分豐富,是全國最早開發的石油工業基地。 三是絢麗多姿、聞名遐邇的旅遊資源。全區境內遺存著大量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勝跡。已查明的文物景點有1153個,其中國家級文物景點14處。省級208處。目前,已開發利用98處。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矗立千年的陽關、玉門關,神奇的鳴沙山、月牙泉,別具一格的民谷游、廟會、狩獵等旅遊項目,吸引著海內外旅遊觀光者,是古絲綢之路上旅遊黃金地段。 由於該區地處亞歐內陸地區,獨特的自然生態形成了四大優越的環境: 一是農業開發環境優越。全區海拔1100—1500米,年日照時數3033—3316小時,年平均氣溫3.9—9.3℃,晝夜溫差13.9—16.4℃,有效積溫1755—3611℃,平均無霜期118—159天,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適合發展農牧業。耕地大部分由雪山融水自流灌溉,農田水利設施成龍配套,農作物產量高,品質好。目前已種植糧食局、棉、油品種500個,林果、蔬菜品種300多種,養殖農畜、家禽20多種,魚類十幾種。其中錦豐梨、早酥梨、鳴山大棗、李廣杏等瓜果品種被評為部優、省優產品。全區已建成全國、全省商品糧棉基地、瓜果蔬菜基地和畜牧業基地。這里還是全國重要的玉米繁種基地,是全國三大對外瓜菜制種基地中最具優勢的地區之一,先後與美國、日本、德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制種,具有良好的國際信譽。 二是基礎設施條件優越。全區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蘭新鐵路、312國道橫貫東西,215國道通達南北,是新亞歐大陸橋的必經通道。干線公路與縣鄉公路相配套的公路網路覆蓋全境。境內的敦煌機場、嘉峪關機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機場、酒泉下河清機場與全國各大城市通航,並提供旅遊包機服務。全區長話、市話全部程式控制化,農村電話基本實現自動化,形成了以程式控制交換為主體,以光纜、微波數字傳輸、移動通信、數據通信內容,功能齊全、方便快捷、靈活高效的郵電通信網。境內有4個火電廠和27個小型水電站,總裝機29.2萬千瓦,年發電20億瓦。區內電網通過永嘉330千伏輸電系統,與西北大電網聯為一體,電力供應充裕。在建的甘肅酒泉風電基地是我國規劃建設的第一座千萬千瓦級風電示範基地。自2009年8月8日一期工程開工以來,風電基地各項建設進展順利,預計年內風電裝機容量將突破200萬千瓦。 三是周邊經濟環境優越。境內和周邊分布著玉門石油管理局、酒泉鋼鐵公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青海石油管理局後勤基地等中央(省屬)大中型企業,實力雄厚,技術密集,人才薈萃,市場巨大。另外,全區內地通往新疆的必經之路,與新開發的吐哈油田相望,南邊與青海經濟重鎮格爾木及柴達木盆地相連,北邊通過馬鬃山口岸與蒙古國通商。這些頗具優勢的企業和經濟區域,既是全區工農業產品的區大市場,同時也對全區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強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四是自身的經濟環境優越。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全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猛、成果卓著,實現了從貧困、溫飽、小康的三個大的飛躍。2001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完成82.2億元,增長12.5%,其中第一產業18.4億元,第二產業36億元,第三產業27.8億元;人均GDP達到1035美元。作為基礎產業的農業穩步發展,2001年農業總產值達到28.41億元,糧食總產量達24.1萬噸,畝產達575.5公斤,棉花總產量達153萬擔,水果產量達11.19萬噸,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14元。全區七個縣市全部基本實現了小康目標,走在全省小康建設的前列。工業持續發展,地方工業體系初步形成,2001年轄區內全部工業總產值達104億元,工業增加值達27.8億元。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旅遊業的「龍頭」作用日益明顯,經濟增長方式逐步轉向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市場商品充裕、物價平穩、購銷兩旺。2001年全區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8.7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5.26億元;全轄區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136.75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90億元,人均儲蓄9000元。

Ⅳ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的獲得榮譽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先後兩次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被中央文明辦命名為「全國文明縣城」;被中國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國家衛生縣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全國城市園林綠化先進集體」,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命名為「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單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集體」;被中國殘聯命名為「全國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縣」。

Ⅳ 什麼是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的實施 產業扶貧實施方案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一般來說,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居民而言的,誰貧困就扶持誰。
實施方案:
為全面貫徹落實省、市關於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意見精神,進一步明確目標、靠實責任、細化任務、抓實見效,特製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精準目標
1、總體思路。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精準扶貧的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實施意見》要求,把扶貧開發作為最大任務,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深化雙聯、精準幫扶、責任到人、限期脫貧」的工作思路,深化拓展雙聯行動和「1236」扶貧攻堅行動,推動扶貧政策向貧困村聚集、扶貧資金向貧困村貧困戶聚焦、幫扶力量向貧困對象聚合,深入實施扶貧對象、目標、內容、方式、考評、保障六個精準,做到扶真貧、真扶貧,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
2、目標任務。到2017年,力爭所有貧困村實現脫貧,1.26萬戶4.7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其中:敦煌市、肅北縣、阿克塞縣2015年實現整體脫貧目標;肅州區、金塔縣2015年70%的貧困戶脫貧,2016年實現整體脫貧目標;玉門市、瓜州縣老鄉鎮貧困戶2015年實現整體脫貧,移民鄉村貧困戶2015年實現40%脫貧、2016年實現40%脫貧、2017年實現整體脫貧目標,移民人均純收入在2014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年均遞增25%以上,力爭達到9000元以上,確保與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精準對象
3、貧困戶建檔立卡。做到「五清」:即摸清家底狀況、致貧原因、收入來源、收入水平等基本情況,建立基礎檔案,做到「底數清」;摸清脫貧門路、需要解決的主要困難,建立問題台賬,做到「問題清」;摸清以往扶持情況、扶持效果,提出幫扶措施,制定幫扶計劃,做到「對策清」;確定幫扶單位、幫扶幹部,定戶定人定時定責幫扶,不脫貧不脫鉤,做到「責任清」;逐戶制定脫貧計劃,確定脫貧時限,做到「任務清」;建立幫扶檔案,做到一村一檔、一戶一卡、幫扶幹部有工作台帳。
4、貧困村建檔立卡。做到「五有」:有村情檔案,包括基本村情、基礎設施、主導產業、公共服務、貧困狀況、收入水平等;有問題台賬,包括主要制約因素、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瓶頸問題等;有需求清單,堅持問題導向,抓住主要矛盾,准確掌握貧困村貧困戶的脫貧致富需求;有領導聯系、單位幫扶、幹部駐村工作台帳;有村級綜合信息監測管理平台和增收計劃、脫貧時限。
5、精準識別對象。按照「五步一公示」(戶申請、組評議、村審查、鄉審核、縣審定,公開公示)的工作程序,抓好申請評議、公示公告、抽檢核查、信息錄入各環節工作,確保公平公正公開;嚴格標准和要求,摸底初篩審核,有效識別貧困村、貧困戶,剔除沒有脫貧能力的殘疾人、五保戶、低保戶等特殊群體,提高扶貧對象精準性和操作性。
責任單位:市扶貧辦牽頭,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6月中旬完成
三、精準內容
按照全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會議「1+17」總體工作部署要求和酒政辦發〔2014〕178號《深入貫徹「1236」扶貧攻堅行動實施六項工程工作方案》具體要求,各個縣市區和市直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明確責任,積極主動加強與省直相關部門對接聯系,認真落實各項政策,並有針對性的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做好項目、資金申報爭取等工作,確保政策落地見效,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任務落實到位。
6、實施產業扶貧
(1)發展特色產業。根據省上《關於精準扶貧富民產業培育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堅持「做精一產」的發展思路,制定貧困村貧困戶發展高效特色產業專項扶持政策,大力扶持貧困鄉村發展畜牧養殖、設施蔬菜、優質林果、高效制種、中葯材等優勢特色產業,對土地貧瘠的鄉村和貧困戶借鑒戈壁日光溫室的做法,重點扶持發展日光溫室、鋼架大棚、舍飼養殖,一步導入現代農業。積極推廣「戶均輸轉1個勞動力、種植2畝高效田、飼養30隻羊」的脫貧增收模式,加快「一鄉一業」產業對接和「一村一品」產業培育,推進農業標准化示範項目向貧困鄉傾斜、向貧困村覆蓋,到2017年移民區耕種面積達到30萬畝,其中設施蔬菜1萬畝,葡萄2萬畝,枸杞3萬畝,甘草4萬畝,苜蓿5萬畝,高效特色產業種植面積達到總耕地面積的70%以上。按照「小群體、大規模」的發展要求,引導和鼓勵移民群眾發展肉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到2017年,羊飼養量達到70萬頭(只)以上,人均來自畜牧業的收入達到20%以上。推進標准化生產,完善標准體系,到2017年,主要農產品標准化覆蓋率達到80%,三品一標農產品覆蓋90%以上的貧困村。
責任單位:市農牧局牽頭,市林業局、市扶貧辦、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2)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根據省上《關於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堅持把勞務經濟作為增收的重要支柱來培育,鼓勵能人帶動務工,打造提升勞務品牌,促進勞務輸轉從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整合培訓資源,開展訂單、訂崗、定向、菜單式等精準培訓,對「兩後生」開展2—3年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對務工青年開展3個月左右就業技能培訓和勞務品牌培訓,對在崗務工人員開展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對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開展創業培訓,加強對創業和技能帶頭人的示範培訓。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和學歷證書「雙證書」制度。建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機制,每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000人。強化勞務輸轉,開展訂單培訓、定向培訓,提高移民區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力,每年開展勞務技能培訓5000人以上,輸轉勞動力2萬人以上。
責任單位:市人社局牽頭,市教育局、市農牧局、市扶貧辦、市婦聯、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3)發展農村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農村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農超對接、直供直銷、連鎖經營等新型流通業態服務。推進電商扶貧,拓展特色農產品網上銷售渠道,鼓勵郵政、快遞企業在農村特別是貧困村伸腿設點,推動貧困地區農產品進城,促進工業消費品和農業生產資料下鄉;支持發展鄉村旅遊、民俗文化、光伏發電等增收產業,優先吸納貧困戶參與項目建設與經營。開展旅遊強縣、旅遊名鎮名村創建,推進旅遊扶貧試點。
責任單位:市商務局牽頭,市旅遊局、市供銷社、市文廣新局、市能源局、市郵政局、市扶貧辦、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4)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帶動蔬菜、林果、中葯材、牛羊等特色產業深度開發,推進特色產業全產業鏈建設,提高產品附加值。傾斜支持貧困鄉村發展農產品儲藏、保鮮、加工和市場體系建設,推進農作物秸稈等農副產品綜合開發利用。支持貧困群眾以生產要素入股等形式參與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訂單生產、原料加工等方式,促進貧困群眾在參與農產品加工流通中增加收入。到2017年,貧困地區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以上。
責任單位:市農牧局牽頭,市商務局、市扶貧辦、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5)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快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產業協會、合作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引導貧困農戶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土地經營權,推進貧困地區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加快貧困鄉村土地確權登記辦證工作,建立風險防範和補償機制,鼓勵支持貧困農戶以土地和農業設施、機械等作價入股,參與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貧困群眾的組織化程度和產業化經營水平。到2017年,每個貧困村至少建立1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或1個資金互助協會,基本實現貧困農戶參與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全覆蓋。
責任單位:市農牧局牽頭,市國土局、市扶貧辦、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7、實施基礎設施扶貧
把破解田、水、路、林、房等瓶頸問題作為扶貧攻堅的關鍵來抓,用好國家和省上相關政策項目資金,優先安排移民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力爭到2017年實現3個全覆蓋、4個全配套,即貧困鄉村安全飲水、危房改造、通村道路等全部覆蓋,水利設施、農田林網、農村快遞、信息網路等全部配套。
(1)農村安全飲水和農田水利建設。根據省上《關於精準扶貧飲水安全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和「1236」扶貧攻堅工作方案,改造提升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提高水質達標率和自來水入戶率,2017年實現安全飲水戶戶通,農村飲水安全普及率達到100%。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疏勒河、九甸峽和「兩西」移民等貧困片區為重點,著力加強農田水利設施配套建設,著力解決「地高渠低」、「渠小地大」等問題。到2017年,新建、改建移民貧困片各類渠道425公里。
責任單位:市水務局牽頭,市扶貧辦、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2)交通通暢工程建設。根據省上《關於精準扶貧交通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依託「6873」交通突破行動,採取爭取中央和省上扶持、地方自籌、群眾投工投勞等方式籌集資金,著力推進移民鄉村道路建設。到2017年,全市實現鄉鄉通國省道,村村通瀝青(水泥)路,村村通班線車,城市半徑20公里范圍內通公交;到2020年,實現縣縣通高速,鄉鄉通國省道的目標。
責任單位:市交通局牽頭,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3)危舊房改造。根據省上《關於精準扶貧農村危房改造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加快移民危舊房改造,到2017年移民鄉村消滅危房。
責任單位:市建設局牽頭,市扶貧辦、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4)農電保障。根據省上《關於精準扶貧貧困村動力電覆蓋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加快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確保實現貧困村、貧困戶照明電、動力電正常供應。
責任單位:市能源局牽頭,市扶貧辦、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5)生態環境建設。根據省上《關於精準扶貧生態環境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大力開展移民區農田林網、綠色通道、防風治沙等林業生態建設,到2017年累計完成農田林網、綠色通道、防風治沙面積6萬畝,有效改善貧困鄉村生態環境。
責任單位:市林業局牽頭,市扶貧辦、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6)信息網路和農村郵政快遞網路建設。根據省上《關於精準扶貧電商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加快移民鄉村寬頻網路建設,推動光纜入鄉入村入戶,到2017年底,實現貧困村寬頻信息網路全覆蓋。加快推進電商扶貧,積極對接阿里巴巴集團「千縣萬村」和京東集團「千縣燎原」計劃,支持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建立農村電商服務體系,鼓勵郵政、快遞企業在貧困村設立服務網點,到2017年,快遞服務基本覆蓋貧困村。
責任單位:市商務局牽頭,市工信委、市郵政管理局、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7)村容村貌整治。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完善村莊建設規劃,全面實施村莊凈化、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開展以臟亂差治理、人畜分離、垃圾污水處理、村莊綠化為重點的環境突出問題整治,推進改廁、改圈(舍)、改灶、改院和治棄、治污、治理亂搭亂建工作,制定村規民約,健全完善群眾自我管護村內公共設施和環境衛生機制,創建干凈整潔、村莊優美的農村人居環境。
責任單位:市委農辦牽頭,市建設局、市環保局、市林業局、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8)農村土地改良。大力推進鹽鹼地、板結地為重點的土地改良和標准化農田建設,實施鹽鹼地、板結地改良18萬畝。
責任單位:市國土資源局牽頭,市農牧局、市農發辦、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8、實施教育扶貧。根據省上《關於精準扶貧教育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加快推進教育扶貧,著力解決因學致貧的問題。實施標准化中小學建設工程,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鞏固提高「兩基」成果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工程,加快義務教育標准化學校建設,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穩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重點落實好貧困家庭本科和高職(專科)學生每生每年8000元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中職學生免學費、中職學校家庭經濟困難(按在校學生的20%確定)和涉農專業一二年級學生每人每年享受2000元國家助學金等政策。
責任單位:市教育局牽頭,市扶貧辦、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9、實施衛生扶貧。根據省上《關於精準扶貧衛生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加快推進衛生扶貧,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加強鄉村兩級衛生院(所)服務體系建設,落實好新建村衛生室補助10萬元的政策,到2017年實現貧困村衛生室建設全覆蓋。加強貧困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和技術培訓,到2017年貧困村村醫全部具備鄉村醫生執業資格。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提高貧困人口新農合住院費用和大病保險報銷比例,從2015年起,貧困人口新農合住院費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從2016年起,貧困人口大病保險報銷起付線由5000元降至3000元,使實際報銷比例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
責任單位:市衛計委牽頭,市扶貧辦、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10、實施文化扶貧。根據省上《關於精準扶貧貧困鄉村文化場所建設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加快移民鄉村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到2017年,全面完成11個移民鄉和60個移民村的文化站(室)、農家書屋建設,實現貧困村廣播、電視無線數字化覆蓋,活躍移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責任單位:市文廣新局牽頭,市扶貧辦、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11、實施科技扶貧。整合市縣科技力量,組建科技扶貧隊伍,到2017年,兩個插花縣建成2—3個科技示範基地,每個貧困村至少有1名科技特派員、培育2至3個農業科技示範戶。建立科技扶貧網路,建設「農業科技網路書屋」和農技推廣「雲平台」,免費為群眾提供各類科技服務,鼓勵科技人員以技術入股等形式領辦和創辦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牽頭,市扶貧辦、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12、實施金融扶貧。根據省上《關於精準扶貧小額信貸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到貧困鄉村設立服務網點,全面落實支農再貸款利率優惠政策,探索農村承包經營權、林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抵押擔保貸款辦法,實施精準扶貧小額貸款工程,力爭到2017年底,使所有有勞動能力、有貸款意願和一定還款能力的貧困戶都能夠得到免抵押、免擔保、5萬元以下、3年以內的小額信用貸款,解決貧困群眾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加大在貧困村建立扶貧互助資金的力度,重點落實好每個貧困村互助資金規模不少於50萬元等政策。
責任單位:市金融辦牽頭,市財政局、市扶貧辦、人民銀行酒泉分行、市銀監局、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13、實施社會扶貧。深入開展「10.17」扶貧日活動,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參與扶貧攻堅,開展一對一、手拉手精準幫扶;調動工青婦等群眾組織力量,推動愛心捐贈、結對幫扶、扶貧志願者行動、科技推廣等扶貧活動深入開展。深入推進「人大代表在行動」、「政協委員助推雙聯」、「愛心包裹」等社會扶貧活動。
責任單位:市委雙聯辦牽頭,市人大辦、市政協辦、市扶貧辦、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14、實施社會救助。根據省上《關於精準扶貧社會救助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制度的保底作用,對特殊貧困人口分類按標施保,落實大病醫療救助補助政策,優先解決重殘、重病、單親及生活極度困難扶貧對象的生活保障問題,逐年健全完善低保人口的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臨時救助制度和外出就業農民的社會保障跟進機制。
責任單位:市民政局牽頭,市扶貧辦、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15、強化人才支撐。按照省上《關於精準扶貧幹部人才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精準選好配強幹部,培養開發人才,使每個縣市區都有一支思想解放、奮發有為、能力強、作風實,真正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幹部隊伍;都有一批熟悉現代農業技術、善於經營管理、開展技能服務,能夠示範指導和帶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
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牽頭,市人社局、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四、精準方式
16、完善包抓方式。根據貧困程度,靠實包抓責任,市委牽頭包抓玉門市移民鄉村,市、縣幹部幫扶貧困戶;市政府牽頭包抓瓜州縣移民鄉村,市、縣幹部幫扶貧困戶;市人大牽頭包抓金塔縣,市人大、部分市直事業單位及縣科級及以上幹部幫扶貧困戶;市政協牽頭包抓肅州區,市政協、部分市直事業單位及區科級及以上幹部幫扶貧困戶,敦煌市、肅北縣、阿克塞縣由於貧困程度較輕,以縣為單位自行包抓。地級幹部負責包片抓組,既要抓好所包抓片區面上工作,又要協調指導片區內各個工作組,同時要聯系幫扶2-3戶貧困戶,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縣級幹部負責包組抓戶,既要抓好所在工作組面上工作,又要協調指導組內科級幹部包戶工作,同時要聯系幫扶3戶左右貧困戶,發揮承上啟下作用;科級幹部負責蹲點幫扶若干貧困戶,發揮骨幹帶動作用。
責任單位:市委雙聯辦牽頭,市扶貧辦、市直及駐酒各單位、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17、改革扶貧機制。加快貧困鄉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鼓勵土地依法規范有序流轉。縣鄉村三級要建立公告公示制度,全面公開扶貧對象、資金安排、項目建設等情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鼓勵貧困人口通過搬遷、務工、就業、創業等形式在城鎮落戶。
責任單位:市國土局牽頭,市農牧局、市公安局、市扶貧辦、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18、融合雙聯行動。從市、縣單位選派以科級幹部為主組成駐村蹲點包戶工作隊,常年輪流堅持開展幫扶工作,並整合雙聯幹部、到村任職(掛職)幹部、大學生村官和鄉鎮包村幹部,重點推動落實「六個精準」、協調實施扶貧項目、監督扶貧資金使用、宣傳各項惠農政策等工作。
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牽頭,市委雙聯辦、市直及駐酒各參聯單位、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19、創新投入方式。認真落實市級按當年地方財政收入增量的10%以上、插花縣按15%以上增列專項扶貧預算,有效整合各項涉農資金,當年清理回收存量資金中可統籌使用資金的50%以上用於扶貧開發,確保各類財政扶貧資金真正用到扶貧開發上。
責任單位:市財政局牽頭,市扶貧辦、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組織實施
五、精準考評
20、細化分解任務。市扶貧辦要將貧困村「六大突破」的各項任務和貧困戶增收減貧目標分解到縣(市、區)、具體到年度、落實到責任人,加強平時跟蹤檢查,准確掌握情況,為考核評價提供依據,推動幫扶措施和責任落實見效,每年參聯單位、幫扶幹部要向群眾述「扶貧帳」。
21、健全考核體系。市考核辦要將貧困村、貧困戶收入增長、如期脫貧作為科學發展業績考核的主要依據,將精準扶貧成效納入縣(市、區)黨政領導班子和各級領導幹部年度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增加扶貧績效考核指標,加大賦分權重,不斷健全完善精準扶貧考核評價辦法。
22、強化結果運用。加大對考核結果的運用力度,市委每年表彰獎勵扶貧脫貧成效顯著的班子和幹部,對完不成脫貧任務的班子不能評為「好」班子,完不成脫貧任務的幹部不能評為「優秀」等次。
責任單位:市考核辦牽頭,市委雙聯辦、市扶貧辦配合
時限要求:6月底前完善考核辦法,每年底由市考核辦考核評價。
六、精準保障
23、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市、區)、市直各部門單位要高度重視,調整充實領導小組力量,明確職責任務,制定精準扶貧方案,層層銜接,量化細化,分解任務,確保與「十三五」規劃相銜接配套。要按照分級負責,分層管理,點面結合的要求,履行好片區領導、組長單位領導和包抓科級幹部的責任,抓好貧困戶精準扶貧脫貧。各級各部門各單位主要領導要切實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班子成員要以身作則,點面結合,抓好精準扶貧工作。要分級分層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確保責任落實。
責任單位:市委辦牽頭,市政府辦、各縣(市、區)、市直及駐酒各單位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6月全面啟動,2015年至2017年全面組織實施。
24、嚴格責任落實。實行黨政一把手扶貧責任制,市縣鄉逐級簽訂扶貧目標責任書,縣鄉黨政主要領導為扶貧開發第一責任人,強化縣級主體責任,實行責任、資金、權力、任務「四到縣」制度。建立市級領導包抓移民鄉村扶貧攻堅制度和幹部駐村幫扶工作制度。
責任單位:市委辦牽頭,市政府辦、各縣(市、區)、市直及駐酒各單位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6月全面啟動,2015年至2017年全面組織實施。
25、加強分類指導。瓜州縣、玉門市要根據貧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實際情況,打好「整體戰」,重點瞄準移民鄉村實施精準扶貧。其他5個縣市區,貧困人口少而且分散,實行到戶到人的精準扶貧,打好「殲滅戰」,定點消除。到戶扶貧要差別化對待,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戶實施產業覆蓋和技能培訓,使他們增加收入;對於沒有勞動能力的困難戶,發揮低保等社會保障措施的「兜底」作用,解決基本生活問題。
責任單位:市扶貧辦牽頭,各縣(市、區)、市直及駐酒各單位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6月全面啟動,2015年至2017年全面組織實施。
26、強化動態管理。以村為基本單位,建立村級信息監測管理平台,每個貧困戶逐戶建立收支台賬,常年記錄,年底公示,接受監督。實施動態監測評估,每年對貧困村、貧困戶幫扶實績進行總結評估,對收入變化情況進行核算分析,准確掌握脫貧情況。要實行工作台賬管理,以村、戶為重點,編制「三表兩圖一指南」(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分布表、農民人均純收入目標表、減少貧困人口任務表,產業項目布局圖、基礎設施布局圖,扶貧攻堅明細資料指南) 扶貧攻堅路線圖,建立工作台賬,做到「戶有冊、村有本、鄉有檔、縣有庫」。
責任單位:市扶貧辦牽頭,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底建立網路管理系統、工作台賬,每半年分析監測,每年報送評估報告。
27、夯實基層基礎。以縣(市、區)為主,組織對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扶貧專乾和村黨組織書記進行輪訓。推進雙聯單位基層黨組織與聯系村黨組織互促共建,加強村級組織陣地建設,增強村黨組織服務功能。
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牽頭,各縣(市、區)、市直及駐酒各單位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6月全面啟動,2015年至2017年全面組織實施。
28、跟蹤督查檢查。各級督查部門要研究制定精準扶貧督查辦法,作為「工作落實年」督查檢查重點,納入每月分管領導檢查、督查部門雙月督查、季度常委帶隊檢查內容,嚴格督促檢查。雙聯辦、扶貧辦要建立跟蹤落實機制,定期調查研究,經常跟蹤指導,特別要加強對資金使用、項目實施、效益發揮和群眾受益等情況的日常檢查,掌握項目啟動、資金到位和扶貧進展等情況,認真研究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不斷提高精準扶貧水平。
責任單位: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牽頭,市委雙聯辦、市扶貧辦配合。
時限要求:2015年至2017年全程督促檢查
29、切實改進作風。各級幫扶幹部要進一步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結合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撲下身子,深入一線,親力親為,真心實意幫助貧困村、貧困戶落實精準扶貧措施,在為貧困群眾謀利益的同時,磨煉意志品質,轉變工作作風,增強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形成組長帶頭、組員緊跟,紀律嚴明、作風扎實、工作得力、成效顯著的工作合力,使精準扶貧成為群眾歡迎、幹部滿意的脫貧「催化劑」和致富「助推器」。
責任單位:市紀委(監察局)、市委組織部
時限要求:定期不定期進行督查。
30、努力營造氛圍。各級宣傳部門要制定專題宣傳方案,注重典型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多種媒體,開設專欄,一個階段突出一個主題,持續不斷地組織市內外新聞媒體全面客觀地報道精準扶貧的經驗做法和工作成效。要注重挖掘亮點和選樹典型,及時總結推廣,以點帶面,示範帶動,著力營造全市上下齊抓共管、創先爭優、攻堅克難,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濃厚氛圍。
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牽頭,市委雙聯辦、市扶貧辦、各縣市區配合
時限要求:6月底制定宣傳方案,2015年至2017組織實施。

Ⅵ 酒泉環境怎麼樣啊

酒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輝煌的歷史文化為酒泉留下了豐厚的資源。純朴、勤勞的人民也為酒泉創造了解優越的經濟、文化環境,集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形成了特有的三大資源優勢:
一是豐饒富庶、開發便利的水利的水土資源。全區有發源於祁連山冰川積雪區的三大河系、16條河流,地表水年徑流量33億立方米,其中可供工農業開發的27億立方米。地下水總補給量29.7億立方米,可開采利用的水能蘊藏量22萬千瓦解。總耕地面積226萬畝,森林81萬畝,草原6689萬畝,還有宜農宜林荒地478萬畝。
二是得天獨厚、儲量豐富的礦產資源。全區礦藏種類多,儲量大,品們高。已探明的5個成礦帶共有礦點572處,其中經國家地礦部門勘察認定,構成礦床的92處,礦種48類,均分布在走廊南北的山脈中。金屬礦藏主要有金、銀、銅、鐵、鉛、鋅、錳、鎢、鉻等,其中位於肅北縣塔爾溝的鎢礦儲量居亞洲第一,大道爾吉鉻礦儲量居全國第三,黃金開采量居甘肅省首們。非金屬礦藏主要有石油、石棉、菱鎂、螢石、芒硝、煤炭、大理石、花崗岩等。其中石棉儲量居全國第三,菱鎂儲量居甘肅省第一。石油資源也十分豐富,是全國最早開發的石油工業基地。
三是絢麗多姿、聞名遐邇的旅遊資源。全區境內遺存著大量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勝跡。已查明的文物景點有1153個,其中國家級文物景點14處。省級208處。目前,已開發利用98處。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矗立千年的陽關、玉門關,神奇的鳴沙山、月牙泉,別具一格的民谷游、廟會、狩獵等旅遊項目,吸引著海內外旅遊觀光者,是古絲綢之路上旅遊黃金地段。
由於該區地處亞歐內陸地區,獨特的自然生態形成了四大優越的環境:
一是農業開發環境優越。全區海拔1100—1500米,年日照時數3033—3316小時,年平均氣溫3.9—9.3℃,晝夜溫差13.9—16.4℃,有效積溫1755—3611℃,平均無霜期118—159天,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適合發展農牧業。耕地大部分由雪山融水自流灌溉,農田水利設施成龍配套,農作物產量高,品質好。目前已種植糧食局、棉、油品種500個,林果、蔬菜品種300多種,養殖農畜、家禽20多種,魚類十幾種。其中錦豐梨、早酥梨、鳴山大棗、李廣杏等瓜果品種被評為部優、省優產品。全區已建成全國、全省商品糧棉基地、瓜果蔬菜基地和畜牧業基地。這里還是全國重要的玉米繁種基地,是全國三大對外瓜菜制種基地中最具優勢的地區之一,先後與美國、日本、德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制種,具有良好的國際信譽。
二是基礎設施條件優越。全區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蘭新鐵路、312國道橫貫東西,215國道通達南北,是新亞歐大陸橋的必經通道。干線公路與縣鄉公路相配套的公路網路覆蓋全境。境內的敦煌機場、嘉峪關機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機場、酒泉下河清機場與全國各大城市通航,並提供旅遊包機服務。全區長話、市話全部程式控制化,農村電話基本實現自動化,形成了以程式控制交換為主體,以光纜、微波數字傳輸、移動通信、數據通信內容,功能齊全、方便快捷、靈活高效的郵電通信網。境內有4個火電廠和27個小型水電站,總裝機29.2萬千瓦,年發電20億瓦。區內電網通過永嘉330千伏輸電系統,與西北大電網聯為一體,電力供應充裕。在建的甘肅酒泉風電基地是我國規劃建設的第一座千萬千瓦級風電示範基地。自2009年8月8日一期工程開工以來,風電基地各項建設進展順利,預計年內風電裝機容量將突破200萬千瓦。
三是周邊經濟環境優越。境內和周邊分布著玉門石油管理局、酒泉鋼鐵公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青海石油管理局後勤基地等中央(省屬)大中型企業,實力雄厚,技術密集,人才薈萃,市場巨大。另外,全區內地通往新疆的必經之路,與新開發的吐哈油田相望,南邊與青海經濟重鎮格爾木及柴達木盆地相連,北邊通過馬鬃山口岸與蒙古國通商。這些頗具優勢的企業和經濟區域,既是全區工農業產品的區大市場,同時也對全區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強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四是自身的經濟環境優越。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全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猛、成果卓著,實現了從貧困、溫飽、小康的三個大的飛躍。2001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完成82.2億元,增長12.5%,其中第一產業18.4億元,第二產業36億元,第三產業27.8億元;人均GDP達到1035美元。作為基礎產業的農業穩步發展,2001年農業總產值達到28.41億元,糧食總產量達24.1萬噸,畝產達575.5公斤,棉花總產量達153萬擔,水果產量達11.19萬噸,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14元。全區七個縣市全部基本實現了小康目標,走在全省小康建設的前列。工業持續發展,地方工業體系初步形成,2001年轄區內全部工業總產值達104億元,工業增加值達27.8億元。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旅遊業的「龍頭」作用日益明顯,經濟增長方式逐步轉向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市場商品充裕、物價平穩、購銷兩旺。2001年全區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8.7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5.26億元;全轄區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136.75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90億元,人均儲蓄9000元。

Ⅶ 蔚來正式打通河西走廊充換電網路 全線共設14座站點

自2020年9月啟動Power Up Plan補能計劃以來,蔚來已先後打通318川藏線、川西藏羌環線、獨庫公路、青藏線、太湖環線、遼西環線、山東半島環海線、粵西海濱線、浙北山野線、吉林長白山線、粵東海濱線和河西走廊充換電網路。

Ⅷ 跪求論文一篇,關於少數民族生態環境破壞和人口健康問題的

生態環境建設中河西少數民族地區城鎮發展研究

摘要:河西少數民族地區地處河西主要河流上游,是建設河西生態的關鍵地帶。在分析城鎮發展現狀和動力機制的基礎上,以加快城鎮化,減輕區域生態環境壓力,提高城鎮的生態貢獻度為主旨,提出了城鎮快速、持續發展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生態環境建設 特色產業 綠色人居

Research on Urban development of Hexi minority area for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DUAN Huan-e1 LI Zhi-gang2

(1.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Department, Lanzhou Jiao 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Hexi minority area is located in upper reaches of the chief rivers of Hexi corridor, so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this area become the key of resolving the eco-environment problem in Hexi corridor from fountainhead.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some tactic suggests for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advanced, arming at speeding up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and alleviating the pressure of eco-environment, so as to raise the eco-environment contribution degree of urban.

Key words: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pecial instry; green human settlements

河西少數民族地區主要指自東向西依次分布於河西走廊西南部的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等4縣,總面積13.2萬km2,位居石羊河、黑河、疏勒河、黨河等河西主要河流的上游,是河西地區水源涵養地帶及祁連山生態保護工程的主體。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河西生態環境問題日益成為我國西部環境建設與保護的熱點及難點,而如何盡快提高上游城鎮的發展水平,加快人口和產業集聚,減輕生態壓力,則是從源頭上改善河西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城鎮發展的現狀評價

1.1城鎮化比率較高,但城鎮發展缺乏二、三產業強有力的驅動

2002年,4個縣人口城鎮化比率分別為,阿克塞72..38%,肅北45.31%,肅南29.13%,天祝14.05%,除天祝縣較甘肅省平均水平(24.57%)低10.4個百分點外,阿克塞城鎮化水平已相當於甘肅省的3倍,肅北縣接近2倍。三次產業結構分別為:8.51:58.82:32.67、13.53:54.73:32.14、40.15:33.47:26.38和22.59:40.45:37.36,總體上形成了以第二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但一方面工業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產品附加價值低,工業生產對城鎮建設和人口城鎮化的拉動力弱;另一方面,阿克塞、肅北、肅南3縣的高城鎮化比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口基數小,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占城鎮人口較大比重,實際上二、三產業就業的城鎮人口比重較小,因而城鎮的發展仍然亟待人口和產業進一步集聚的支撐和驅動。

1.2城鎮規模小,行政空間布局極不均衡

4個民族自治縣現有4個縣城鎮,8個非縣城建制鎮,與縣域人口規模比較,城鎮數量不少,但行政區域分配極不均衡。天祝縣0.71萬km2面積上有8個建制鎮,基本形成了以華藏寺 (縣城)為核心,以G312和蘭新鐵路為主軸的華藏寺——打柴溝——安遠鎮縣域一級軸帶,和以華(藏寺)——天(堂寺)公路為主軸的華藏寺——石門鎮——炭山嶺鎮縣域二級軸帶,但縣城華藏寺2002年人口還不足2萬人。其他3縣基本上都是以縣城為單一中心的極核式空間結構,縣城以外的村鎮區位條件差,人口稀少,如果沒有大型企業或建設項目的拉動,很長時期內將難以形成一定規模的小城鎮。肅北縣北部的馬鬃山鎮則因與縣城跨度遙遠,無論勞動地域分工還是城鎮建設規劃都與縣域內其他區域相對獨立。因此,城鎮的凝聚和輻射作用都很弱,難以帶動縣域經濟的高效、協調發展。

1.3基礎設施落後,城鎮為經濟發展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差

全區除天祝縣G312沿線和阿克塞紅柳灣(G215)有交通干線聯系外,其他城鎮都偏離河西走廊交通主幹線,且距離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等河西中心城市較遠,缺乏外部的輻射和帶動。城鎮內部則由於投資缺口大、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等原因,除阿克塞紅柳灣在新城建設過程中實現了集中供水、供熱外,其他城鎮的供熱、給排水、垃圾處理等設施落後,文教、衛生等社會設施緊張,城鎮為經濟發展的服務能力極為有限。

1.4缺乏科學的規劃和前景設計,城鎮發展後勁不足

首先是對城鎮的規模和職能分工認識不夠明確,4個少數民族自治縣無論城鎮數量多少,都存在對城鎮發展規模的確定缺乏科學預測,城鎮產業重點確定缺乏有效的設計等問題,城鎮經濟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寄託在少數企業命運之上。其次,沒有充分挖掘自治縣之間及與周邊地區聯系等外部動力,4個縣無一例外地以所在地級市為最主要的外部引力中心,而縣城與地級市在規模、產業、區位條件方面的差異使這種力量的作用很有限,自治縣彼此之間和與甘肅中東部地區以及青海、新疆、內蒙古等地缺乏資源共享、協作開發方面的聯動機制,城鎮發展後勁不足。

2.城鎮發展的動力機制分析

2.1地方礦產和旅遊資源開發推動 資源豐富,空間組合較好是本區最為突出的優勢,天祝煤礦,肅北南、北山區礦產資源及阿克塞石棉等的開發有力地推動了炭山嶺鎮、馬鬃山鎮、黨城灣和紅柳灣的發展,天祝「小三峽」等旅遊資源的開發,則直接促成了石門鎮的城鎮建制與發展。

2.2生態移民 位居祁連山北麓的地理位置,使本區城鎮的發展一方面要為地區社會經濟建設構築平台,另一方面則具有安置生態移民,加快人口城鎮化,從而減輕廣大山區和草場的生態壓力,增強河西地區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等重大戰略意義。目前各個城鎮都集中了一定比例的生態移民,阿克塞紅柳灣則直接是由於生態移民發展起來的。現在,隨著西部生態恢復與重建工程的全面啟動,生態移民力度進一步加大,城鎮都在不同程度地接收和安置移民,城鎮人口規模將逐步擴大。

2.3跨區域交通、交流帶動 蘭新鐵路、G312等交通干線等級的逐步提高,有力地促進了沿線城鎮的發展。華藏寺、打柴溝、安遠鎮、馬鬃山等城鎮的發展,都直接受到交通交流的帶動。

2.4農牧業發展水平提高推動農村人口轉移 農業人口城鎮化是小城鎮人口規模擴大的主要原因,本區農牧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結構調整,有力地促進了城鎮的發展和規模擴大,如肅北縣72%、阿克塞縣82% 的農牧民在縣城定居,並逐步向農產品加工、商貿、餐飲等城鎮二、三產業轉移。

3.城鎮發展的策略選擇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本區城鎮的發展擔負著發展本地經濟和呵護整個河西地區生態安全的雙重任務。因此,城鎮發展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建立區域現代經濟、科技和管理的平台,從而吸引人口和產業集中,減輕農村生態壓力,促進環境保護與建設,逐步形成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機制。

3.1基本穩定城鎮數量,擴大城鎮規模,完善城鎮功能

前已提到,與區域人口規模比較,河西4個少數民族自治縣的城鎮數量並不少,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城鎮規模小,自我發展能力和帶動力弱。所以首先需要擴大縣城鎮的規模,形成縣域經濟凝聚中心和輻射源。在天祝縣要擴大G312沿線城鎮規模,強化以縣城為中心的縣域一級軸帶,擴大石門鎮規模,積極探索炭山嶺鎮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二級軸帶的發展,壯大以縣城為中心,以主要交通線路為紐帶的反「L」型空間網路構架。肅南縣可以利用馬蹄寺和祁豐區旅遊資源開發和距離交通主幹線較近的條件,設置建制鎮,形成縣域東、西兩個「門戶」, 構建「一個中心,兩個門戶」的城鎮體系結構。明花區是肅南縣生態移民的主要移入區,種植業和養殖業相對集中,可在遠景(2020年以後)規劃中設置小城鎮。肅北縣和阿克塞縣人口少,且肅北72%,阿克塞82%的牧民聚居在縣城,不宜再建新城鎮,今後的重點是要完善縣城功能,改善縣城環境,構築縣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堅實平台。

3.2 綜合開發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驅動型城鎮

特色是後進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內在動力。本區豐富的礦產資源,特殊的地貌和生態景觀,淳樸獨特的民族民俗,古樸悠遠的文化等旅遊資源,以及純天然環境中不斷發展壯大的畜牧業,為區域快速全面開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恰好與產業結構的地區轉移和旅遊市場上日益升溫的民族風情游、多元風光游、特色文化游、生態觀光游、康體健身游、懷古朝聖游等新熱點[4],以及食品市場上返璞歸真潮流等新的趨勢相吻合,但缺乏產業綜合協調發展的平台長期制約著特色經濟的發展。所以,應該強化城鎮發展方向的研究與設計,發展特色產業驅動型城鎮。

3.2.1改善城鎮環境,發展旅遊城鎮 1充分利用阿克塞紅柳灣、肅南縣紅灣寺、肅北縣黨城灣等城鎮已有的礦產資源和畜產品初加工工業基礎,強化資源的綜合開發,以工礦業發展作為縣城近期發展的動力和籌資手段,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鎮環境和服務水平,同時,加強城鎮與重點旅遊景區的交通網路建設,提高景區可達性,拓展服務項目,促進城鎮主導產業向旅遊業轉化。2加強天祝「小三峽」、肅南馬蹄寺、文殊寺等景區的規劃、開發與管理,強化生態建設與保護,突出石門鎮、馬蹄寺和祁豐區的旅遊特色。

3.2.2 深化礦產開發,促進資源型城鎮可持續發展 本區擁有豐富的石棉、煤、鐵、錳、建材原料等礦產資源,礦產開發加工工業初具規模,天祝縣炭山嶺鎮以煤炭開發為主,阿克塞石棉收入佔全縣財政收入的90%以上,天祝縣華藏寺、哈溪鎮、肅南縣紅灣寺、肅北縣馬鬃山鎮等礦產資源開發都佔GDP的較大比重,應該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提高環保產品比重,並積極探索替代產業,及早避免「礦竭城衰」和以生態破壞為代價的發展方式,促進城鎮健康、持續發展。

3.2.3 加快畜牧業產業化,壯大特色農業型城鎮 畜牧業是河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的主體。本區天然牧場廣闊、無污染,距離酒泉、張掖綠洲的草業基地較近,白氂牛等畜種獨特,並有內蒙古草原興發等大集團的投資合作,加快畜牧業集團化、產業化發展,一方面可以延長畜牧業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動草場資源的集約化利用,強化草場統籌治理與管護,增強草場的水源涵養能力,同時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安置,既減輕草場的生態壓力,又促進農業型小城鎮的發展,提高畜牧業發展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天祝縣華藏寺、安遠鎮、哈溪鎮、肅南縣紅灣寺等畜產品加工都有一定的基礎,市場前景廣闊,應進一步改革草場土地流轉制度,積極開發與少數民族文化、習俗緊密結合的特色畜產品,實現畜牧業產業化發展,促進特色農業型城鎮的壯大。

3.2.4充分利用交通建設契機,發展交通服務型城鎮 本區靠近交通干線的城鎮主要有天祝縣華藏寺、打柴溝(蘭新鐵路、G312),阿克塞紅柳灣(G215)和肅北縣馬鬃山鎮,其中打柴溝鎮是烏鞘嶺鐵路隧道東端的中轉站,馬鬃山鎮是甘肅省唯一的內陸口岸,應該充分利用河西高速交通網路建設和改造的有利時機,加快物流設施規劃與建設,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服務水平。

3.3 強化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建設生態城鎮

本區位居祁連山生態敏感區,是河西生態環境的屏障,城鎮的發展必須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1提高節水意識,建設節水城鎮。雖然就數量而言,河西地區水資源人均佔有量較我國北方缺水地區多一點,地處河流上游又為本區用水提供了一定的優先條件,但從社會、經濟、生態和全流域發展考慮,水資源仍然是制約城鎮發展的首要因子。因此,必須強化節水意識,加大城鎮用水控制和管理力度,提高污水處理和資源化比率,加快水價調整步伐,促進水資源商品化。2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體系設計,建設「綠色城鎮」。主要是強化生態設施建設與改造,加強工業「三廢」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比率,加快城鎮綠地和防護林體系建設,把城鎮建設成為繁榮、和諧、整潔、優美的綠色人居空間;3合理規劃城鎮空間規模,建設節地城鎮。地廣人稀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特點,河西少數民族地區除天祝縣土地面積(0.71萬km2)較小外,與人口規模比較,土地面積非常廣闊,但山地、沙漠、戈壁比重大,所以城鎮的發展必須節約有限的可利用土地,科學規劃和控制用地規模。

3.4拓展空間協作網路,利用外部動力促進城鎮發展

與走廊平原比較,在今後較長時期內,區位偏遠,地域相對封閉,資金、人才、技術短缺將仍然是制約本區發展的瓶頸。因此,必須打破行政界限的分隔,建立全方位開放的城鎮空間協作網路:1東西向網路:以4個縣城為中心,以非縣城鎮為重要支點,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建設祁連山北麓民族地區以畜產品和礦產加工以及民俗、生態旅遊為特色的城鎮網路體系。2南北向網路:加強民族自治縣與河西中心城市以及蘭州、格爾木等城市之間的道路、通訊、技術、經濟聯系,加快民族地區城鎮與周邊乃至全國城鎮的協作和體系融合,利用大中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彌補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劣勢,為本區城鎮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5 體現民族文化,突出城鎮的民族特色

21世紀的城鎮,不光是經濟的競爭,科技的競爭,更是文化的競爭,環境的競爭[5]。本區悠遠的民族歷史,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習俗等與古絲路文化和現代文化的交融,使這里成為河西獨特的「民族文化綠洲」。所以,加大民族文化研究和開發力度,在城鎮建設中傳承和體現民族歷史文脈,把民族的文化展現在城鎮的建築風格、產業產品、人文精神等各個方面,增強城鎮景觀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是樹立區域形象,增強城鎮競爭力的重要選擇。

4.結束語

河西生態環境問題是整個河西乃至西北地區必須共同努力解決的一個長期的戰略問題,除了加快上游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減輕生態壓力,增強水源涵養外,還必須:1應用現代科技手段統籌規劃和統一管理水資源,協調城鎮與農村之間和上下游之間的配水份額,節約水資源,保護水環境;2加大生態移民的力度,把水源涵養區、退耕還林還草區、生態旅遊區和戈壁荒漠草場區的散居人口盡快移入城鎮,鼓勵其從事二、三產業;3建立城鎮產業利潤的生態回報體系,從城鎮產業稅收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生態投資基金,並建立下游對上游的補償機制,把下游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上游水源涵養保護掛起鉤來,全方位投入,努力推進河西生態環境的全面改善。

參考文獻:

[1] 陳友華,趙民.城市規劃概論.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上海,2000.7

[2] 李志剛.酒泉地區城鎮發展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9.3

[3] 謝文蕙,鄧衛.城市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1996.9

[4] 董曉峰,何新勝. 西北地區城市化推進的途徑研究.經濟地理,2004(2)

[5] 市培. 中國城科會召開城市形象建設研討會. 城市規劃通訊,2000(12)

Ⅸ 甘肅省阿克塞縣是貧困縣嗎

一、阿克塞縣是貧困縣,但在2015年已全面完成「減貧摘帽」的任務了。
二、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簡介:
1、少數民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簡稱阿克塞縣)隸屬於甘肅酒泉,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是甘肅省惟一一個以哈薩克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哈薩克族自治縣之一。
2、物產情況:阿克塞縣全縣總面積3.1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轄2鄉1鎮。阿克塞縣生活著哈薩克、漢、回、維吾爾、撒拉、藏等11個民族,總人口10600多人(2014年),其中哈薩克族3700多人(2014年),占總人口的34.8%。全縣可利用草場面積1480萬畝,正常年景載畜量為18.9萬個羊單位。阿克塞縣境內主要河流有大小哈爾騰河、安南壩河等3條內流河,流域總面積8560多平方公里,年徑流量4.52億立方米。阿克塞縣境內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有金、銅、鐵、石棉、水晶、蛇紋岩、雲母、硭硝等金屬、非金屬礦藏40多種。阿克塞縣旅遊資源豐富,境內設有哈爾騰國際狩獵場、大小蘇干湖候鳥自然保護區和安南壩野駱駝自然保護區。
3、主要山脈:(1)黨河南山(2)野牛脊山(3)喀克吐蒙克山(4)塞什騰山(5)土爾根達坂山(6)大小紅山
4、氣候:阿克塞縣處於柴達木盆地荒漠與河西走廊荒漠包圍之中,氣候的冷、熱、干、濕明顯差異。年均氣溫在3.9℃以下,最冷氣溫均在一月份,平均氣溫為-9—20℃,最熱氣溫在七月份,平均氣溫為11—16℃。年均降雨量在18.8—176毫米之間,而年蒸發量為1800—2500毫米。
5、榮譽: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先後兩次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被中央文明辦命名為「全國文明縣城」;被中國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國家衛生縣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全國城市園林綠化先進集體」,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命名為「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單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集體」;被中國殘聯命名為「全國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縣」。

Ⅹ 酒泉 黃鶴樓 阿里山在哪個地區

酒泉地區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爾金山、祁連山與馬鬃山(北山)之間,東經93°~103°,北緯38°~43°。酒泉市位於東經98°20』~99°18』,北緯39°10』~39°59』之間。東與高台縣接壤,南依祁連山與肅南裕固族鄰。東西長104公里,南北寬84公里,面積3349平方公里。東接張掖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南接青海省,西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接蒙古人民共和國。東西長約680公里,南北寬約550公里,總面積19.12萬平方公里,占甘肅省面積的42%。全市共轄肅州、玉門、敦煌、金塔、瓜州、肅北、阿克塞7縣市區,市人民政府駐肅州區。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肅州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全市有漢、蒙古、哈薩克、回等24個民族,總人口近100萬人。這里是古絲綢之路黃金地段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一片充滿神奇魅力和無限生機的熱土。
酒泉,山脈連綿,戈壁浩瀚,盆地毗連,構成了雄渾獨特的西北風光。既有銀妝素裹的冰川雪景,也有碧波溪流的平原綠洲,還有沙漠戈壁的海市蜃樓。這別具一格的風光勝景,不但是一個令人嚮往的觀光樂園,而且表現著酒泉大地生態環境的個性特點和自然地理特徵,成為了解酒泉山山水水和學習生態環境變化規律的課堂,對戈壁明珠——酒泉綠洲缺少了解的人們,在這里會得到精神上的滿足,享受到獲取新知識的快樂。
在這里享受到最重要的新知識之一,就是在酒泉熱土上由於大自然的運動和人類的活動,創造了奇異瑰麗的自然美景和雄偉壯麗的建築工程(人文景觀)。這些文化和自然遺產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和歷史條件下產生,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成了人類的共同責任。由此,使我們想起了1972年在巴黎召開的第17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86年以來,經我國政府有關部門的努力,世界遺產委員會就先後將我國列入遺產名錄,從而大大提高了遺產所在地之一的酒泉地區的知名度。尤為使人慶幸的是,酒泉人一向把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要領結合在一起,打破了長期以來認為互相對立的觀念。
酒泉大地的自然環境,不能決定這片土地的歷史命運,但它本身對歷史命運,卻不能不產生重大影響。
酒泉人,曾經創造了輝煌的歷史文化,為古代亞、歐地區民間的聯系、交往,為絲綢之路的存在、發展、繁榮、興旺,也曾做出特殊的貢獻,付出過種種犧牲。在這片土地上,曾經演出了一幕幕扣人心弦、攝人魂魄的歷史話劇。那麼,這一切和它們曾藉以展開的歷史舞台,究竟是什麼樣的?具有怎樣的特徵呢?請看下面的敘述。
酒泉雄奇壯美的自然景觀,不僅使這里山河壯麗,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而且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輝煌的歷史留下了豐厚的積淀。
酒泉人在浩漠奇山裡創造了新時代壯美畫卷:酒泉大地擁有15萬公頃耕地、466.3萬公頃牧草地。在48個礦種的572處礦床中,舉世無雙的礦產令人驚心羨慕,其中塔爾溝鎢礦為亞洲第一大鎢礦,老君廟則是我國最早的天然石油基地,黑溝鐵礦被酒泉的鐵山精神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並與酒鋼之魂一齊寫在了共和國的工業史冊上。
酒泉的自然風貌具有無窮的魅力。莽莽黑戈壁灘上的每塊石頭,都能講出一個故事。無邊無際的黑色礫石,不知是烈日還是古戰場的烽火燒焦了它,放射出古老而又迷人的靈光。天無飛鳥,地無草木的金色沙粒上,柔和流暢的線條,如凝固的泥浪,流向天際。且不說三危山、鳴沙山、月牙泉之神、之奇、之美,僅宰吾結勒之頂的現代冰川就足以使人留戀忘返。這里一個個水晶石般的世界,使含情的綠洲被古老的絲綢之路連在一起,似一串綠寶石掛在大戈壁坦盪的胸前。
酒泉地區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東連張掖,西鄰新疆,南連青海,北界內蒙古和蒙古國。東西長約680公里,南北寬約550公里,總面積19.12萬平方公里,占甘肅省面積的42%。全區共轄酒泉、玉門、敦煌三市和金塔、安西、肅北、阿克塞四縣,地區行署駐酒泉市。全區有漢、蒙古、哈薩克、回等24個民族,總人口100萬人。這里是古絲綢之路黃金地段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一片充滿神奇魅力和無限生機的熱土。
夏、商、周、春秋戰國到秦,古老的西、氐、月氏、烏孫、匈奴等游牧民族先後在這里游牧狩獵,互爭雄長。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派遣驃騎馬將軍霍去病兩次出擊河西,大敗匈奴後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據兩關」(酒泉、武威、張掖、敦煌、陽關、玉門關),修長城,設亭障,移民屯田,發展農耕,開通絲路,掀開了這里開拓發展的新篇章。從此,在這片神奇的綠洲上,孕育發展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關隘要塞、長城烽燧、大漠駝鈴、畫工青燈、石窟佛陀,悲壯的征戰、開拓的艱辛、傳奇的故事、豪邁的詩篇,構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各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張騫「鑿空西域」後,這里成為漢朝經營河西、開拓西域的重要基地和戰略前哨。綿延起伏的漢、明長城,立守千年的陽關、玉門關、肩水金關,為雄偉的長城文化增添了濃重的一筆。兩漢、魏晉、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延伸、擴展、繁榮,作為「華所交」之地,這里成為東方與西方經濟、文化、藝術交流的必經通道和重要中轉站,為促進中西兩大文明的廣泛交流,互相吸納,共同發展發揮了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全區境內分布著一千餘個獨具魅力的西部文化勝跡。以莫高窟、榆林窟為代表的古代石窟藝術;以瓜州城、橋灣城區、玉門關、陽關、漢、明長城及100餘座烽燧為代表的古長城、關隘遺址;以酒泉鍾鼓、白馬塔、金塔為代表的古建築藝術;以敦煌祁家灣、酒泉下河清等為代表的古墓群遺址,加上火燒溝文化遺址、趙家水磨道遺址以及被譽為本世紀文史資料第五大發現的「懸泉置」遺址等,都向人們追述著酒泉地區昔日的風采。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輝煌的歷史文化為酒泉留下了豐厚的資源。純朴、勤勞的人民也為酒泉創造了解優越的經濟、文化環境,集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形成了特有的三大資源優勢:
一是豐饒富庶、開發便利的水利的水土資源。全區有發源於祁連山冰川積雪區的三大河系、16條河流,地表水年徑流量33億立方米,其中可供工農業開發的27億立方米。地下水總補給量29.7億立方米,可開采利用的水能蘊藏量22萬千瓦解。總耕地面積226萬畝,森林81萬畝,草原6689萬畝,還有宜農宜林荒地478萬畝。
二是得天獨厚、儲量豐富的礦產資源。全區礦藏種類多,儲量大,品們高。已探明的5個成礦帶共有礦點572處,其中經國家地礦部門勘察認定,構成礦床的92處,礦種48類,均分布在走廊南北的山脈中。金屬礦藏主要有金、銀、銅、鐵、鉛、鋅、錳、鎢、鉻等,其中位於肅北縣塔爾溝的鎢礦儲量居亞洲第一,大道爾吉鉻礦儲量居全國第三,黃金開采量居甘肅省首們。非金屬礦藏主要有石油、石棉、菱鎂、螢石、芒硝、煤炭、大理石、花崗岩等。其中石棉儲量居全國第三,菱鎂儲量居甘肅省第一。石油資源也十分豐富,是全國最早開發的石油工業基地。
三是絢麗多姿、聞名遐邇的旅遊資源。全區境內遺存著大量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勝跡。已查明的文物景點有1153個,其中國家級文物景點14處。省級208處。目前,已開發利用98處。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矗立千年的陽關、玉門關,神奇的鳴沙山、月牙泉,別具一格的民谷游、廟會、狩獵等旅遊項目,吸引著海內外旅遊觀光者,是古絲綢之路上旅遊黃金地段。
由於我區地處亞歐內陸地區,獨特的自然生態形成了四大優越的環境:
一是農業開發環境優越。全區海拔1100—1500米,年日照時數3033—3316小時,年平均氣溫3.9—9.3攝氏度,晝夜溫差13.9—16.4攝氏度,有效各溫1755—3611報氏度,平均無霜期118—159天,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適合發展農牧業。耕地大部分由雪山融水自流灌溉,農田水利設施成龍配套,農作物產量高,品質好。目前已種植糧食局、棉、油品種500個,林果、蔬菜品種300多種,養殖農畜、家禽20多種,魚類十幾種。其中錦豐梨、早酥梨、鳴山大棗、李廣杏等瓜果品種被評為部優、省優產品。全區已建成全國、全省商品糧棉基地、瓜果蔬菜基地和畜牧業基地。這里還是全國重要的玉米繁種基地,是全國三大對外瓜菜制種基地中最具優勢的地區之一,先後與美國、日本、德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制種,具有良好的國際信譽。
二是基礎設施條件優越。全區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蘭新鐵路、312國道橫貫東西,215國道通達南北,是新亞歐大陸橋的必經通道。干線公路與縣鄉公路相配套的公路網路覆蓋全境。境內的敦煌機場、嘉峪關機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機場、酒泉下河清機場與全國各大城市通航,並提供旅遊包機服務。全區長話、市話全部程式控制化,農村電話基本實現自動化,形成了以程式控制交換為主體,以光纜、微波數字傳輸、移動通信、無線尋呼、數據通信內容,功能齊全、方便快捷、靈活高效的郵電通信網。境內有4個火電廠和27個小型水電站,總裝機29.2萬千瓦,年發電20億瓦。區內電網通過永嘉330千伏輸電系統,與西北大電網聯為一體,電力供應充裕。
三是周邊經濟環境優越。境內和周邊分布著玉門石油管理局、酒泉鋼鐵公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青海石油管理局後勤基地等中央、省屬大中型企業,實力雄厚,技術密集,人才薈萃,市場巨大。另外,全區內地通往新疆的必經之路,與新開發的吐哈油田相望,南邊與青海經濟重鎮格爾木及柴達木盆地相連,北邊通過馬鬃山口岸與蒙古國通商。這些頗具優勢的企業和經濟區域,既是全區工農業產品的區大市場,同時也對全區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強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四是自身的經濟環境優越。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全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猛、成果卓著,實現了從貧困、溫飽、小康的三個大的飛躍。2001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完成82.2億元,增長12.5%,其中第一產業18.4億元,第二產業36億元,第三產業27.8億元;人均GDP達到1035美元。作為基礎產業的農業穩步發展,2001年農業總產值達到28.41億元,糧食總產量達24.1萬噸,畝產達575.5公斤,棉花總產量達153萬擔,水果產量達11.19萬噸,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14元。全區七個縣市全部基本實現了小康目標,走在全省小康建設的前列。工業持續發展,地方工業體系初步形成,2001年轄區內全部工業總產值達104億元,工業增加值達27.8億元。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旅遊業的「龍頭」作用日益明顯,經濟增長方式逐步轉向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市場商品充裕、物價平穩、購銷兩旺。2001年全區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8.7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5.26億元;全轄區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136.75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90億元,人均儲蓄9000元。

閱讀全文

與阿克塞無線網路覆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查找app網路許可權 瀏覽:726
視頻監控承載的網路是哪個 瀏覽:636
路由器在網路上怎麼接線 瀏覽:496
網路安全監控證 瀏覽:615
智能網路電視能連接路由器嗎 瀏覽:412
如何走到哪網路就連到哪 瀏覽:44
為什麼有網路卻上不了網 瀏覽:935
移動網路變紅怎麼了 瀏覽:838
路由器按復位鍵沒網路了 瀏覽:901
網路電纜拔出來一會本地已連接 瀏覽:65
筆記本接不上wifi一直顯示無網路 瀏覽:293
鍵盤控制網路是哪個鍵 瀏覽:604
山東網路營銷訂水軟體公司 瀏覽:740
騰訊與電信哪個網路好 瀏覽:994
手機總是顯示啟動wifi網路怎麼辦 瀏覽:99
霸屏網路營銷軟體 瀏覽:672
學pr在哪個網路可以免費學 瀏覽:664
醫院網路安全檢查工作 瀏覽:765
學習機網路機頂盒怎麼設置 瀏覽:718
電腦連移動網路不彈窗 瀏覽:845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