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物聯網應用技術
物聯網應用技術是物聯網在大學專科(高職)層次的唯一專業,屬於計算機系,升本專業為物聯網工程。
物聯網應用技術是掌握射頻、嵌入式、感測器、無線傳輸、信息處理、物聯網域名等物聯網技術,掌握物聯網系統的感測層、傳輸層和應用層關鍵設計等專門知識和技能,具有從事 WSN、RFID 系統、區域網、安防監控系統等工程設計、施工、安裝、調試、維護等工作。
物聯網是指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感測設備,通過物聯網域名,將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概念。泛在網、物聯網和感測網是依次包容的關系。感測器網路專注於物與物之間的末端聯系,它專注於物理世界信息的感知和採集,專注於網路的分發和匯聚效率;專注於低速高效,低功低耗。
物聯網是面向物與物和人與物的網路,它包含多種感知單元(感測器、RFID 等等),同時支持一種或幾種網路通信方式,為現實世界提供服務和應用。泛在網涵蓋並高於物聯網,講求多網路和多技術融合,探索通信和服務的無縫連接,探索人與人之間新的通信和服務方式。
② 題目:簡述什麼是移動感測系統、什麼是物聯網,兩者的區別是什麼,無線傳輸技術
先說結論:移動感測系統是物聯網應用的一種表現。
再來詳述兩者聯系,物聯網是指通過 各種信息感測器、射頻識別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等各種裝置與技術,實時採集任何需要監控、 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採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 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通過各類可能的網路接入,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泛在連接,實現對物品和過程的智能化感知、識別和管理。再來看移動感測系統,它由三個不同的部分組成:1)智能手機,可追蹤身體活動、位置、手機使用情況和環境光線;2)健身追蹤器,監測心臟功能、睡眠、壓力以及體重和卡路里消耗等身體指標;3)位置信標,放置在家裡和辦公室,可在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提供相關信息。從構成和應用原理來看就是物聯網的使用表現,把硬體感測器獲取的各種信息通過網路傳輸到軟體系統並進行分析和利用!
最後看兩者區別,一是場景,移動感測器的主要場景是非固定式的,員工在哪就要利用固定的通信系統或者無線網路進行數據傳輸和同步,而大物聯網主要場景對應的硬體設備相對是固定的,比如你家裡的熱水器,工廠里的自動化機器人等,二是對象,移動感測器適合企業和個人,適配對象不受地點限制更加靈活,但傳統物聯網仍是以家庭生活,企業生產製造為主。
③ 物聯網是什麼東西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英文名稱是「TheInternetofthings」。由此,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
這有兩層意思:
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路;
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因此,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感測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
首先,它是各種感知技術的廣泛應用。物聯網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種類型感測器,每個感測器都是一個信息源,不同類別的感測器所捕獲的信息內容和信息格式不同。感測器獲得的數據具有實時性,按一定的頻率周期性的採集環境信息,不斷更新數據。
其次,它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上的泛在網路。物聯網技術的重要基礎和核心仍舊是互聯網,通過各種有線和無線網路與互聯網融合,將物體的信息實時准確地傳遞出去。在物聯網上的感測器定時採集的信息需要通過網路傳輸,由於其數量極其龐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傳輸過程中,為了保障數據的正確性和及時性,必須適應各種異構網路和協議。
還有,物聯網不僅僅提供了感測器的連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處理的能力,能夠對物體實施智能控制。物聯網將感測器和智能處理相結合,利用雲計算、模式識別等各種智能技術,擴充其應用領域。從感測器獲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處理出有意義的數據,以適應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發現新的應用領域和應用模式。
④ 物聯網的主要技術有哪些
物聯網的三項關鍵技術與領域包括,關鍵技術:感測器技術、RFID標簽、嵌入式系統技術。領域:公共事務管理(節能環保、交通管理等)、公眾社會服務(醫療健康、家居建築、金融保險等)、經濟發展建設(能源電力、物流零售等)。
「物聯網」的概念是在 1999 年提出的,它的定義很簡單: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感測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也就是說,物聯網是指各類感測器和現有的互聯網相互銜接的一個新技術。
2005 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 報告指出, 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 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主動進行交換。射頻識別技術(RFID)、感測器技術、納米技術、智能嵌入技術將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2008年3月在蘇黎世舉行了全球首個國際物聯網會議「物聯網 2008」, 探討了「物聯網」的新理念和新技術與如何將「物聯網」推進發展的下個階段 。
⑤ 什麼是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是一個通過信息技術將各種物體與網路相連,以幫助人們獲取所需物體相關信息的巨大網路。物聯網通過使用射頻識別RFID、感測器、紅外感應器、視頻監控、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採集設備,通過無線感測網、無線通信網路(如Wi-Fi、WLAN等)把物體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物與物、人與物之間實時的信息交換和通訊,以達到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目的。
物聯網是未來互聯網的組成部分,是互聯網的應用延伸和拓展。未來進一步發展,將可能成為工作平台,因為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是從連接人到物。最早是連接人的,後來連接各種各樣的服務,現在連接各種各樣的物體。美國在下一代研究互聯網的計劃中就提到,要建設一個安全可信的互聯網,能支持移動應用的移動互聯網,能連接現實和虛擬的一切物體的物聯網,能夠隨時隨地的、並可以自組織的泛在網。它是有著自我配置能力的全球動態網路,在其中,物質和虛擬的「物」都有著自己的身份、物質屬性、虛擬特性和可使用的智能介面,並無縫集成到信息網路。它涉及從信息獲取、傳輸、存儲、處理、應用的全過程,材料、器件、軟體、系統、網路各方面的創新都會促進物聯網的發展。
在物聯網中,人們將成為商業、信息、社會的積極參與者。從發展戰略或者長遠目標來說,物聯網將建立在標准通信協議基礎之上,計算機網路、媒介網路、服務網路將整合為一個全球人們共同擁有的互聯網平台和無縫信息網路。
我們不難看到這樣一幅未來藍圖:在「物聯網」時代,鋼筋混凝土、電纜將與晶元、寬頻、無線網路整合為統一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更像是一塊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運轉就在它上面進行,其中包括經濟管理、生產運行、社會管理乃至個人生活。
下一代互聯網將成為公共基礎設施,每個人都可以像使用空氣、水、電一樣使用互聯網,並能動態地隨著「物」之間的相互連接而改善使用的體驗,方便性和快捷性也將大大增強。由此,物聯網中的通信將不僅發生在人與人之間,也發生在人與他們所處的環境之間,這樣的互動方式無疑將推動人與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之間關系的改善及和諧化,也就會推動社會公共空間、公共利益的建設。並且,當物聯網能夠實現智能化的自我配置、感知環境的時候,那麼它的行為自然能夠自我管理、自我調整,與環境適應,比如在生命周期結束時,對拆卸、回收利用進行提醒和智能管理,以保護環境。
⑥ 物聯網是什麼
物聯網一詞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實上,物聯網技術的原理就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建覆蓋全球上千棟建築的「物聯網」。在這個網路中,建築物(物品)可以在沒有人工干預的情況下相互通信。
我們也可以簡單理解為:物聯網=物+聯網,物=處理器+感測器+動作器,聯網=數據傳輸+伺服器+用戶端。物聯網終端採集數據,將數據傳輸到伺服器,伺服器對數據進行存儲和處理,並將數據顯示給用戶。
物聯網技術能夠讓萬物實現互聯通,使各個行業具備精準定位、智慧監控、遠程監控等功能,離不開以下三種技術的支持,即:RFID技術、感測器技術、無線傳輸技。
⑦ 無線網與物聯網的區別
你指的應該是無線感測網(WSN wireless senser network)和物聯網的關系吧?
物聯網其英文名稱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
其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路;
其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無線感測器網路其英文名稱是(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一種分布式感測網路,它的末梢是可以感知和檢查外部世界的感測器。
WSN中的感測器通過無線方式通信,因此網路設置靈活,設備位置可以隨時更改,還可以跟互聯網進行有線或無線方式的連接。
無線感測器網路廣泛應用於軍事、智能交通、環境監控、醫療衛生等多個領域。
二者主要區別如下:
1、物聯網更廣泛
2、無線感測器網路只是物聯網的重要部分,用於各類環境參數監控
3、物聯網的基本分層可以分為:感知層面、傳輸層面、計算分析層面和應用層面(不同文獻說法不同)。
4、無線感測網處於感知層面,是物聯網信息的捕捉和獲取通道。
⑧ 什麼是物聯網物聯網的核心技術有哪些
物聯網是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行使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實現互聯互通的網路。
核心技術:
1、人工智慧
自主控制也並不依賴於網路架構。但目前的研究趨勢是將自主控制和物聯網結合在一起在未來物聯網可能是一個非決定性的、開放的網路,其中自組織的或智能的實體和虛擬物品能夠和環境交互並基於它們各自的目的自主運行。
2、架構
物聯網系統很可能是一個事件驅動的架構,由下而上進行構建,並囊括各種子系統。因此,模型驅動和功能驅動的方式將會共存,系統能夠較容易地加入新的節點,並能夠處理意外(Multi-agent systems, B-ADSc, etc.)。
在物聯網中,一個事件信息很可能不是一個預先被決定的,有確定句法結構的消息,而是一種能夠自我表達的內容,例如語義網。
3、系統
物聯網中並不是所有節點都必須運行在全球層面上,比如TCP/IP層。舉例來講,很多末端感測器和執行器沒有運行TCP/IP協議棧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它們通過ZigBee、現場匯流排等方式接入。這些設備通常也只有有限的地址翻譯能力和信息解析能力。
為了將這些設備接入物聯網,需要某種代理設備和程序實現以下功能:在子網中用「當地語言」與設備通信;將「當地語言」和上層網路語言互譯;補足設備欠缺的接入能力。因此該類代理設備也是物聯網硬體的重要組成之一。
4、M2M
Machine To Machine,以雙方或是所遵循的共通標准,以信息文字進行交互的一種機制。
5、通信協議
由於最終端連接的『物』有千百種,因此極難制定一種統一性的規格適合所有的應用,這是所有物聯網系統面對的難題.目前無論是MQTT、CoAP還是AMQP這類物聯網標准都嘗試著將終端應用抽象化,集成進一個固定的通信格式之內。
應用:
在物聯網上,每個人都可以應用電子標簽將真實的物體上網聯結,在物聯網上都可以查出它們的具體位置。通過物聯網可以用中心計算機對機器、設備、人員進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對家庭設備、汽車進行遙控,以及搜索位置、防止物品被盜等。
類似自動化操控系統,同時透過收集這些小事的數據,最後可以聚集成大數據,包含重新設計道路以減少車禍、都市更新、災害預測與犯罪防治、流行病控制等等社會的重大改變,實現物和物相聯。
物聯網將現實世界數字化,應用范圍十分廣泛。物聯網拉近分散的信息,統整物與物的數字信息,物聯網的應用領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運輸和物流領域、工業製造、健康醫療領域范圍、智能環境(家庭、辦公、工廠)領域、個人和社會領域等,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和應用前景。
⑨ 為什麼物聯網對無線傳輸網路關注較多
這個問題要從物聯網的構成來分析:
物聯網主要由感知層(主要是感測器)、網路層(負責數據傳輸)、應用層(負責數據處理、分析、控制等)構成。
其中感知層主要是感測器技術、射頻識別技術等,其本身已經比較成熟;
應用層主要是雲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現有技術對於物聯網來講已經足夠完成支撐;
網路層則還不夠成熟,在16年之前無線傳輸技術一般都由功耗較大或者通訊距離較短等缺點,這會導致感知層與網路層的實施存在困難(想像一下大量感測器部署後,由於無線網路模塊功耗高需要經常換電池、由於覆蓋距離短需要增設大量網關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