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窩無線移動網路么?目前發展了4代
第一代是模擬技術的,就是手機是大哥大的那一代,目前早已完全退出歷史舞台
第二代是以gsm和cdma為代表的數字蜂窩技術,嚴禁版本加入了gprs,edge,cdma1x等數據業務網路。
第三代是以wcdma,tdscdma,cdma2000位主流的網路技術
第四代是我們所說的4G,或者LTE,也是目前商用了的最先進的技術
第五代還在研究中預計2020前後出商用系統
『貳』 互聯網發展史的4個階段分別是什麼
在互聯網發展的過程中主要有4個階段,我為大家整理了這四個階段中的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閱讀!
互聯網發展史的4個階段
在互聯網發展的同時,移動互聯網也呈現出爆發式增長,CNNIC 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56 億,同比增長17.5%,增長勢頭強勁。這個階段的產品呈現跨平台的趨勢,在移動互聯網上都有產品戰略布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分如下四個主要階段。
1.互聯網發展史第一階段(2000 年—2002 年)
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初級階段。2000 年11 月10 日,中國移動推出“移動夢網計劃”,打造開放、合作、共贏的產業價值鏈。2002 年5月17 日,中國電信在廣州啟動“互聯星空”計劃,標志著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和ICP(InternetContent Provider,互聯網內容服務商)開始聯合打造寬頻互聯網產業。2002 年5月17日,中國移動率先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推出GPRS 業務。這個階段的主要產品有文字信息、圖案及鈴聲。
2互聯網發展史第二階段(2003 年—2005 年)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無線應用協議)時期,用戶主要在移動互聯網上看新聞、讀小說、聽音樂,這是一個內容為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階段開始出現移動互聯網產品經理,如SP(Service Provider,服務提供商)產品經理或WAP 產品經理等。
3 .互聯網發展史第三階段(2006 年—2008 年)
這時的中國移動互聯網除了內容之外,開始有了一些功能性的應用,比如:手機QQ、手機搜索、手機流媒體等,手機單機游戲和手機網游起步,移動互聯網開始作為傳統互聯網的補充,占據了用戶大量的碎片時間,這是一個互動娛樂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階段,移動互聯網產品經理得到一定的發展,對產品經理的需求也逐漸在擴大。
4.互聯網發展史第四個階段(2009 年至今)
隨著3G 的應用,新浪微博等社交網路、基於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的應用、iPhone 的移動APP、互聯網電子商務在手機上廣泛應用,互聯網上的應用移植,開始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SoLoMoCo——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動的)、Commerce(商務化)。這個階段,移動互聯網產品經理得到進一步發展,呈現出發展態勢,逐漸受到重視,有的公司設立專門的移動終端部門,負責公司產品在移動終端上的戰略布局和發展。
縱觀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行業起步較晚導致產品經理的起步也比較晚,發展時間比較短,5~10 年的時間,產品經理和產品管理體系不成熟,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供參照,目前產品經理和產品管理體系及規范還處於探索階段。
『叄』 無線網路技術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各階段的特點是什麼
經歷了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計算機——計算機網路、開放式標准化網路和網路計算的新時代等4個階段。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的特點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連接多個終端,組成一個遠程聯機系統。只有中心計算機具有自主處理信息的能力。
計算機——計算機網路的特點是將多台計算機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這里的多台計算機都有自主處理能力,不存在主從關系。
開放式標准化網路的特點是計算機互連,並具有統一的體系結構,遵守統一的國際標准化協議,這樣可以使不同的計算機方便地互連在一起。
網路計算機的新時代的特點是網路的發展和應用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平,計算機已經進入了以網路為中心的時代,每台計算機必須以某種形式連網,並共享信息或協同工作,否則就無法充分發揮其效用。
『肆』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是如何劃分的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1、第一階段: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初級的計算機網路模型。此階段網路應用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這個階段的網路嚴格說來仍然是多用戶系統的變種。
2、第二階段:在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基礎上,實現了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完整的計算機網路。此階段網路應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網路數據共享和網路硬體設備共享。這個階段的里程碑是美國國防部的ARPAnet網路。
3、第三階段:計算機解決了計算機聯網與互連標准化的問題,提出了符合計算機網路國際標準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 RM)」,從而極大地促進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此階段網路應用已經發展到為企業提供信息共享服務的信息服務時代。
4、第四階段:計算機網路向互連、高速、智能化和全球化發展,並且迅速得到普及,實現了全球化的廣泛應用。代表作是Internet。
(4)無線網路發展第二階段主要目標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類型:
1、區域網
(Local Area Network;LAN) 通常我們常見的「LAN」就是指區域網,這是我們最常見、應用最廣的一種網路。區域網隨著整個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提高得到充分的應用和普及,幾乎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區域網,有的甚至家庭中都有自己的小型區域網。
2、城域網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這種網路一般來說是在一個城市,但不在同一地理小區范圍內的計算機互聯。城域網多採用ATM技術做骨幹網。ATM是一個用於數據、語音、視頻以及多媒體應用程序的高速網路傳輸方法。
3、廣域網
(Wide Area Network;WAN) 這種網路也稱為遠程網,所覆蓋的范圍比城域網(MAN)更廣,它一般是在不同城市之間的LAN或者MAN網路互聯,地理范圍可從幾百公里到幾千公里。
4、互聯網
互聯網,英文是internet,又稱國際網路,屬於傳媒領域。指的是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路。互聯網始於1969年美國的阿帕網。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聯網,而Internet則特指網際網路。
『伍』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的四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的四個階段如下:
第一階段: 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計算機網路發展的萌芽階段。其主要特徵是:為了增加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把小型計算機連成實驗性的網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叫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實現了由通信網路和資源網路復合構成計算機網路系統。
標志計算機網路的真正產生,ARPANET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
第二階段: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區域網絡(LAN)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主要特徵為:區域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進入產業部門。區域網技術是從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派生出來的。
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乙太網(Ethernet),它成功地採用了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的基本原理,使之發展成為第一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絡。
英國劍橋大學計算機研究所開發了著名的劍橋環區域網(Cambridge Ring)。這些網路的成功實現,一方面標志著區域網絡的產生,另一方面,它們形成的乙太網及環網對以後區域網絡的發展起到導航的作用。
第三階段: 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計算機區域網絡的發展時期。其主要特徵是:區域網絡完全從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
計算機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局域互連、區域網與各類主機互連,以及區域網與廣域網互連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標志著區域網絡的飛速發展。
第四階段: 20世紀90年代初至現在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階段,其主要特徵是:計算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發展以及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盛行。
計算機的發展已經完全與網路融為一體,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口號。
目前,計算機網路已經真正進入社會各行各業,為社會各行各業所採用。另外,虛擬網路FDDI及ATM技術的應用,使網路技術蓬勃發展並迅速走向市場,走進平民百姓的生活。
(5)無線網路發展第二階段主要目標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
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
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陸』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各個階段標志性的技術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
1、第一階段:計算機網路技術與理論准備階段 。
第一階段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這個階段的主要的特點與標志性成果主要表現在: (1)數據通信技術日趨成熟,為計算機網路的形成奠定了技術基礎;
(2)分組交換概念的提出為計算機網路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2、第二階段:計算機網路的形成
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60年代ARPANET與技術分組交換開始;ARPANET是計算機網路技術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它的研究對促進網路技術發展和理論體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並為Internet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個階段出現了三項標志性的成果: (1)ARPANET的成功運行證明了分組交換理論的正確性;
(2)TCP/IP協議的廣泛應用為更大規模的網路互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E-mail、FTP、TELNET、BBS等應用展現出網路技術廣闊的應用前景。
3、第三階段:網路體系結構的研究
第三階段大致是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這個時期,國際上各種廣域網、區域網與公用分組交換網技術發展迅速,各個計算機生產商紛紛發展自己的計算機網路,提出了個自的網路協議標准;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的標准化的研究,對更大規模的網路互聯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推動「開放系統互連(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參考模型」與網路協議標准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時它也面臨著TCP/IP協議的嚴峻挑戰;這個階段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
(1)OSI參考模型的研究對網路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在網路協議標准化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TCP/IP經受了市場和用戶的檢驗,吸引了大量的投資,推動了Internet應用的發展,成為業界標准。
4、第四階段:Internet應用、無線網路與網路安全技術研究的發展
第四階段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個階段最富有挑戰性的話題是Internet應用技術、無線網路技術、對等網路技術與網路安全技術;這個階段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Internet作為全球性的國際網與大型信息系統,在當今政治、經濟、文化、科研、教育與社會生活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Internet大規模接入推動了接入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計算機網路、電信通行網與有限電視網的「三網融合」;
(3)對等(Peer-to-Peer,P2P)網路技術的研究,使得「即時通信」等新的網路應用不斷涌現,進一步豐富了人與人之間信息交互與共享的方式;
(4)無線個人區域網、無線區域網與無線城域網技術日益成熟,並已進入應用階段;無線自組網、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研究與應用受到了高度重視;
(5)Internet應用中數據採集與錄入從人工方式逐步擴展到自動方式,通過射頻標簽RFID。各種類型的感測器與感測器網路(Sense Network),以及光學視頻感知與攝錄設備,能過方便、自動地採集各種物品與環境信息,拓寬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更為廣泛的信息交互,促進了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技術的形成與發展; (6)隨著網路應用的快遞增長,社會對網路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強烈的社會需求推動了網路安全技術的快速發展。
『柒』 網際網路的發展歷程,一共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什麼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我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網際網路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網際網路,從此我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網際網路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因特網路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網際網路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網際網路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網際網路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我國因特網路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捌』 寬頻中國的發展戰略
「寬頻中國」戰略:
通知提出了兩個階段性發展目標,即:到2015年,基本實現城市光纖到樓入戶、農村寬頻進鄉入村,固定寬頻家庭普及率達到50%,第三代移動通信及其長期演進技術(3G/LTE)用戶普及率達到32.5%,行政村通寬頻比例達到95%,學校、圖書館、醫院等公益機構基本實現寬頻接入;城市和農村家庭寬頻接入能力基本達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4Mbps,部分發達城市達到100Mbps;寬頻應用水平大幅提升,移動互聯網廣泛滲透;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到2020年,寬頻網路全面覆蓋城鄉,固定寬頻家庭普及率達到70%,3G/LTE用戶普及率達到85%,行政村通寬頻比例超過98%;城市和農村家庭寬頻接入能力分別達到50Mbps和12Mbps,發達城市部分家庭用戶可達1吉比特每秒(Gbps);寬頻應用深度融入生產生活,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技術創新和產業競爭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較為健全的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國務院近日印發「寬頻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 ,將「寬頻中國」計劃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方案起草組專家稱,這一戰略關乎國家如何通過創新爭取未來,最大限度實現決策的透明和民主等。這一方案實施後,改變的將不僅是網路。
「把『寬頻網路』定位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公共基礎設施』,這是以往任何文件沒有提到過的。」方案起草組組長、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總工程師余曉暉說,我國已經全面進入信息化社會,作為最重要的信息基礎設施,寬頻支撐著物聯網、雲計算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把寬頻發展作為國家戰略,提升發展「科技含量」,有助於我國在世界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此前,已有130多個國家有類似的戰略和行動計劃。
「寬頻網路是未來整個經濟社會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它改變的不僅是信息傳播的方式,對人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也會帶來根本的變化。讓信息獲取更加便捷,讓政府決策更加透明公開。」北京郵電大學舒華英教授說。
信息化的加強,讓政府網站服務意識增強,信息公開力度加大。2012年各級政府網站的政府文件等欄目及時更新比例超過80%,部、省、市政府網站在5個工作日內答復公眾來信來電比率達73.8%。
「信息與社會生活密不可分,也帶來了無限商機。」余曉暉說,此次戰略的出台,可看做是促進信息消費的配套政策,也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政策措施,將成為帶動消費、拉動投資的利器。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大。工信部一位官員曾介紹,基於信息技術的投資和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達到18%。中國科學院院士鄔賀銓指出,金融危機後,不少發達國家出台了由國家主導的寬頻戰略。如美國建立了寬頻扶持基金,日本政府對寬頻運營商提供無息貸款,瑞典政府承擔農村寬頻網建設成本的1/2、地方政府承擔11%。而中國的寬頻設施與國際水平的差距卻在拉大,與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更是不相匹配。
自2009年3G業務牌照發放以來,全國3G累計投資達到5846.9億元。基礎設施規模顯著擴大,有效拉動智能終端產業快速發展,2013年上半年3G手機出貨量達到2.05億部,同比增長86%。
2010年,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均啟動「光網城市」行動,分別在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實施「光進銅退」,光纖入樓、入戶成為現實。此後兩年,工信部連續啟動寬頻提速工程。
2011年中國寬頻發展水平在全球排78位,作為全球經濟體量第二大的國家,還退後一位。「上網慢、上網貴」成為消費者對信息消費的最主要不滿。
2012年,新增光纖入戶4900萬。2013年計劃新增光纖入戶3500萬,前四個月就完成了目標。發布的「寬頻中國」戰略從中長期的戰略考量制定了寬頻發展目標。
2012年起,中國將會展開「寬頻中國」戰略。大意是用幾年大的時間對中國的網速進行「降價提速」。這項工程由工信部實施,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快推進3G和光纖寬頻網路發展,擴大覆蓋范圍。爭取到2015年末,城市家庭帶寬達到20兆以上,農村家庭達到4兆以上,東部發達地區的省會城市家庭達到100兆。
2012年我國將以提速度、廣普及、惠民生、降價格為目標,實施寬頻上網提速工程。同時,繼續推動建立普遍服務資金,深入實施通信村村通工程和信息下鄉活動。繼續推進TD-LTE研發、產業化及擴大規模試驗。積極穩妥推進下一代互聯網發展演進,開展IPv6小規模商用試點,探索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和技術演進路線。
工信部統計顯示,2012年我國基礎電信運營商寬頻投資為3700億元,加上互聯網企業的投入,累計超過5000億元。 尚無權威數據顯示,「寬頻中國」戰略將會拉動多少投資,但工信部的一項數據顯示,2012年寬頻投資為3700億元。LTE、光通信相關股票的漲勢已經顯示資本市場對寬頻投資的青睞。
2013年8月17日據中國政府網消息,近年來,我國寬頻網路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傳輸和接入能力不斷增強,寬頻技術創新取得顯著進展,完整產業鏈初步形成,應用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電子商務、軟體外包、雲計算和物聯網等新興業態蓬勃發展,網路信息安全保障逐步加強,但我國寬頻網路仍然存在公共基礎設施定位不明確、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平衡、應用服務不夠豐富、技術原創能力不足、發展環境不完善等問題,亟需得到解決。國務院2013年8月17日發布寬頻中國戰略實施方案,要求到2013年底,城市重要公共區域實現無線網路覆蓋。
寬頻中國上升至國家戰略 為信息消費補短板
中國國務院2014年3月17日發布了「寬頻中國」戰略實施方案,部署未來8年寬頻發展目標及路徑,意味著「寬頻戰略」從部門行動上升為國家戰略,寬頻首次成為國家戰略性公共基礎設施。 14日,國務院發布促進信息消費的若干意見。
官方預計到2015年,信息消費規模將超過3.2萬億元。城市寬頻接入速率達到20M,農村達到4M。到2020年,城市寬頻接入速率達到50M,農村達到12M。方案還對寬頻網路的覆蓋提出要求,到2015年,行政村通寬頻比率達到95%,2020年達到98%,通過基礎設施的均衡化縮小「信息鴻溝」。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也需要多種技術手段。在城市,主要實施「光纖入戶」,但在農村尤其是偏遠地區的農村、海島等,固定網路接入、3G/4G無線接入、同軸電纜、微波、衛星等多種方式都有可能被採用。
根據方案,「寬頻中國」建設資金來源為多管齊下,既有基礎電信企業的投資,也有專項資金、地方政府的投資,更有可能使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製得以運行。但專家表示,「寬頻中國」的諸多細節仍有待於相關配套措施的出台。
『玖』 從2G到5G發展各個階段的特點
我們經常聽別人說1G、2G、3G、4G、5G,可是你真的知道它們是什麼意思嗎?這里的G可不是計算機里的Gb,而是Generation「代」的意思,也就是第幾代,所以1G就是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5G就是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
移動無線網路現在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通信技術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向前進,下面,就來簡單介紹一下1G、2G、3G、4G、5G各階段的特點以及不同。
移動通信系統發展演進的過程
1G:The1s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即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就像早期港片裡面豬腳拿的那個「大磚頭」,使用的通信技術就是1G技術,那是模擬通信技術,只能打電話,不能上網。1G是已經淘汰的以模擬技術為基礎的蜂窩無線電話系統,在那個時代,由於技術限制,設計上因為使用模擬調制、FDMA(頻分多址),其抗干擾性能差,頻率復用度和系統容量都不高。
1G主要系統為AMPS,另外還有NMT及TACS,該制式在加拿大、南美、澳洲以及亞太地區廣泛採用,而國內在80年代初期移動通信產業還屬於一片空白,直到1987年的廣東第六屆全運會上蜂窩移動通信系統正式啟動。在第1代行動通信系統在國內剛剛建立的時候,我們很多人手中拿的還是大塊頭的摩托羅拉8000X,俗稱大哥大(一般人可用不起喲!)。那個年代雖然沒有現在的移動、聯通和電信,卻有著A網和B網之分,而在這兩個網背後就是主宰模擬時代的愛立信和摩托羅拉。
摩托羅拉大哥大
2G:由於1G有著很多缺陷,經常出現串號、盜號等現象。1999年A網和B網被正式關閉,2G時代也來到了我們身邊。1G到2G就是模擬調制到數字調制的過程,相比較第一代通信,2G在技術上更成熟,系統容量以及通話質量都有了極大的提升,不僅能打電話還能發簡訊、上網。那個時代,諾基亞徹底崛起,成為了手機界的霸主持續近十年。2G系統幾個主流的網路制式:GSM、TDMA、CDMA。
3G:隨著通信產業的發展,人們對於移動網路的需求不斷加大,第3代移動通信網路必須在新的頻譜上制定出新的標准,享用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在3G之下,有了高頻寬和穩定的傳輸,影像電話和大量數據的傳送更為普遍,行動通訊有更多樣化的應用,因此3G被視為是開啟行動通訊新紀元的重要關鍵。而支持3G網路的平板電腦也是在這個時候出現,蘋果,聯想和華碩等都推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平板產品。3G系統的幾個主要制式WCDMA,CDMA2000,TD-SCDMA,WiMAX。
4G:第四代通信技術是集3G與WLAN於一體並能夠傳輸高質量視頻圖像以及圖像傳輸質量與高清晰度電視不相上下的技術產品。4G系統能夠以100Mbps的速度下載,比撥號上網快2000倍,上傳的速度也能達到20Mbps。實質上現在我們所說的4G應該是LTE-Advanced,LTE只是作為3.9G移動互聯網技術。主要網路制式有:TD-LTE(時分雙工)和FDD(頻分雙工),二者相似度達90%,差異較小,但由於無線技術的差異、使用頻段的不同以及各個廠家的利益等因素,FDD-LTE的標准化與產業發展都領先於TD-LTE,成為當前世界上採用的國家及地區最廣泛的,終端種類最豐富的一種4G標准。
5G:即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國際電聯將5G應用場景劃分為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兩大類。5G呈現出低時延、高可靠、低功耗的特點,已經不再是一個單一的無線接入技術,而是多種新型無線接入技術和現有無線接入技術(4G後向演進技術)集成後的解決方案總稱。無線通信技術通常每10年更新一代,2000年3G開始成熟並商用,2010年4G開始成熟並商用,現在研究5G,2020年成熟應該是符合規律預期的,5G的誕生,將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活。
從1G到4G,從只能打電話到現在的不僅能打電話還能上網、瀏覽網頁、玩游戲,通信技術不僅更加成熟了,手機功能也更加豐富了,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相信5G時代,不僅帶來的是上網,在其他技術領域也將有更大幫助,未來的生活也將更加美好。
『拾』 互聯網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四個階段是什麼階段啊
互聯網發展到現在,主要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並即將經歷第四個階段(以主要流量來源和用戶行為目標為劃分依據):
第一階段是傳統網路,主要是傳統的網站當道,這個階段持續了十幾年。
第二階段主要是網站和內容流型社交網路並存,這個階段目前正在趨於尾聲,已經持續了七、八年。
第三階段,則是網站弱化、移動app與消息流型社交網路並存的階段。這個階段是目前正在發生的,卻也持續有兩、三年了。
第四階段則是即將發生的。超級app將以用戶為基礎,承載一切的內容與服務,最終完成互聯網信息的全面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