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線網路 > 無線網路接入文獻

無線網路接入文獻

發布時間:2022-11-20 10:14:50

Ⅰ 無線信號傳輸與接收系統類的參考文獻

[1]白倫博,陳棟,宋愛慧. 一種無線通信系統中無線信號傳輸間歇時發射數據突發的方法[Z]. CN1627658: ,2005.
[2]張默晗,張北,王天亮. 無線信號傳輸裝置及傳輸方法[Z]. CN101694740A: ,2010.
[3]陳哲智. 一種無線信號傳輸的實現方法及無線音視頻裝置[Z]. CN101742205A: ,2010.
[4]Vincent.Lee. 小巧的體積爆發強大的能量感,更融入前衛的無線信號傳輸技術 Sunfire SDS-12[J]. 家庭影院技術,2011,(4).
[5]陳鵬,曾偉,郭華. 井下無線信號傳輸特性的分析[J]. 煤礦安全,2010,(4).
[6]王延年,穆文靜. 基於ZigBee的無線信號採集傳輸系統的研究[J]. 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10,(4).
[7]袁鵬斌,余榮華,歐陽志英. 無線隨鑽測量信息傳輸的現狀與問題[J]. 焊管,2010,(10).
[8]李大偉,鄧傑,孫文博,何沁隆,葉雪榮. 基於磁場反饋的無線信號傳輸裝置的研製[J]. 電工電氣,2009,(2).
[9]張孝亮,李繼龍. 氣象因素對無線信號傳輸的影響[J]. 科技創新導報,2009,(6).
[10]川行於世. 探究無線信號傳輸的「強弩之末」[J]. 電腦愛好者,2009,(21).
[11]陳平,陳彥. 基於藍牙技術的信號無線傳輸及遙測技術的實現方法[J].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
[12]王瑤. 無線信號在建築物群中的傳播——反射、繞射及路徑搜索[D]. 鄭州大學: 鄭州大學,2010.
[13]張默晗,張北,王天亮. 無線信號傳輸裝置[Z]. CN201514694U: ,2010.
[14]曾省吾,吳春發. 一種無線信號傳輸與接收系統[Z]. CN1662062: ,2005.
[15]李正男,黃振家. 可傳送多個頻道的數據的無線信號傳輸裝置[Z]. CN1825916: ,2006.
[16]庄德基. 具有無線信號傳輸功能的游標指向裝置[Z]. CN2268954: ,1997.
[17]文敏. 家用無線信號傳輸器發射單元[Z]. CN3663033: ,2007.
[18]許嘉文,宋芳燕,朱祐諒,王婉麗,邱宗文,蕭富仁. 天線裝置及具有該天線裝置的無線信號傳輸裝置[Z]. CN101420059: ,2009.
[19]李羿承,林俊嘉. 無間斷無線信號傳輸方法及裝置[Z]. CN101442343: ,2009.
[20]林群堯. 無線信號傳輸裝置[Z]. CN301028800: ,2009.

Ⅱ 求助~論文題目為「蜂窩移動寬頻無線接入技術」求基本參考文獻

太少啦

Ⅲ 互聯網接入技術論文(2)

互聯網接入技術論文篇二
移動互聯網接入 網路技術

摘 要:移動互聯網是當前信息技術領域的熱門話題之一,而接入網路則是移動互聯網的重要基礎設施。對目前的接入網路技術:衛星通信網路、無線城域網、無線區域網、無線個域網、蜂窩網路的特點及應用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接入網路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各種網路的融合演進, 報告 了異構 無線網路 融合的特點及應用。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 接入網路技術

中圖分類號:TN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 編號:1672-3791(2013)03(b)-0009-02

移動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是信息技術領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兩項技術的發展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移動互聯網是一個新型的融合型網路,是移動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充分融合的產物。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人們可以通過智能手機、PDA、車載終端等設備通過移動網訪問互聯網,隨時隨地的享受互聯網提供的服務。

2011年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在《移動互聯網白皮書》中指出:“移動互聯網是以移動網路作為接入網路的互聯網及服務,包括三個要素:移動終端、移動網路和應用服務[1]。”簡而言之,移動終端是移動互聯網的前提,接入網路是移動互聯網的基礎,而應用服務則成為移動互聯網的核心。本文詳細描述了接入網路技術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1 接入網路技術現狀

現有的無線接入網路主要有五類:衛星通信網路、無線城域網(WMAN)、無線區域網(WLAN)、無線個域網(WPAN)、蜂窩網路(2G網路、3G網路等)[2]。它們在帶寬、覆蓋、移動性支持能力和部署成本等方面各有利弊。

1.1 衛星通信網路

1.1.1 概述

簡單來講,衛星通信就是把衛星作為中繼站,在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層大氣中)的通信站點間進行通信。衛星和地球站就是衛星通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衛星通信新技術主要包括VSAT系統,即甚小口徑終端;中低軌道的移動衛星通信系統等。

1.1.2 特點及應用

衛星通信具有通信區域大、距離遠、頻段寬、容量大的特點,即只要是在衛星發射電波覆蓋范圍內的任意兩點間,都可以互相通信。其次,衛星通信的可靠性高、質量好、雜訊小、可移動性強,即不容易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但是,衛星通信存在傳輸時延大、回聲大、費用高的問題[3]。

目前,衛星通信主要用於電視廣播、遠距離的越洋電話、軍事通信、應急通信等。衛星通信作為一種特殊的通信技術,其基本定位必然是地面系統的有效支持、補充與延伸[4],對於農村及偏遠地區的通信發揮重要的作用,使實現全球通信海陸空一體化的無縫覆蓋成為可能。衛星通信的廣播與多播等技術優勢,結合現代Internet技術,在地面互聯網路擁塞的狀態下,可充分發揮以IP為基礎的多媒體遠距離傳送與高速連接,將寬頻高速數據業務進行有效地傳送。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衛星通信與3G、4G技術的相互融合將成為衛星通信發展的必然趨勢。

1.2 無線城域網(WMAN)

1.2.1 概述

無線城域網主要用於解決整個城市區域的接入問題,以微波等無線傳輸為介質,以無線方式為主要接入手段,提供同城數據高速傳輸,以及 其它 如圖像、視頻等多媒體通信業務和Internet接入服務[5]。而WiMax是受到較多關注的無線城域網通信技術。WiMax(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即全球微波互聯接入,是一項基於IEEE 802.16標準的無線接入技術[6],它採用有線方式為企業、家庭提供“最後一英里”的無線接入。覆蓋范圍大於無線區域網,可以覆蓋幾千米到幾十千米的范圍。

1.2.2 特點及應用

WiMax具有傳輸距離遠、覆蓋面積大、接入速度快等特點。WiMax所能實現的50 km的無線信號傳輸距離是無線區域網所不能比擬的,網路覆蓋面積是3G發射塔的10倍[7],最高接入速度70M是3G所能提供的寬頻速度的30倍。此外,WiMax具有高效、靈活、經濟的組網方式,以及較為完備的Qos機制。支持移動和固定寬頻無線接入的特點,使它集成了無線接入技術的移動性與靈活性以及DSL等傳統寬頻接入技術的高帶寬特性,為用戶提供了優良的最後一公里網路接入服務及廣泛的多媒體通信服務。但是,WiMax技術目前無法支持用戶在移動過程中無縫切換。性能與3G的主流標准相比,仍存在差距。

基於WiMax特點,它可以被用於遠程醫療衛生、遠程 教育 、物流、金融、交通等行業,提供一定條件下的高速數據通信服務。從業務應用來看,WiMax在逐步實現寬頻業務的移動化,而3G實現的是移動業務的寬頻化。越來越多的多媒體通信服務大量消耗現有的3G網路資源,使網路的建設投資遠遠超過了收入的增加。WiMAX可以在保證服務質量的基礎上,有效降低運營成本。WiMax不可能完全取代3G,但是WiMax在以IP為主的高速數據應用方面的優勢使它成為了3G網路的補充手段,兩種網路的融合程度會越來越高。

1.3 無線區域網(WLAN)

1.3.1 概述

無線區域網(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是工作於2.5 GHz或5 GHz頻段,以無線、或無線與有線相結合的方式構成的區域網。它利用射頻技術及簡單的存取架構取代傳統電纜線,以提供傳統有線區域網的功能,是非常便利的數據傳輸系統。簡而言之,無線區域網仍然是以有線區域網為基礎的,它只是在有線區域網的基礎上通過無線HUB、無線訪問節點(AP)、無線網橋、無線網卡等設備構建了無線通信網路[8],是有線區域網的擴展和替換。

1.3.2 特點及應用

無線區域網具有布網便捷,網路規劃調整可操作性強,網路易於擴展的特點。只需要一個或多個接入點設備,就可以搭建覆蓋整個區域的網路,搭建網路所需的基礎設施也不需要隱藏在地下或牆里,便於網路優化配置、改造和維護。只要在無線信號能夠覆蓋的范圍內,用戶都可以在任意位置接入網路,並隨時改變位置,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移動性。由於無線區域網多採用無線電波作為傳輸介質以及其工作在S頻段的特點,使其具備良好的抗干擾性和保密性,不會對人體造成輻射傷害。但是任何障礙物都會成為電磁傳播的阻礙,任何外部其他電信號都會成為區域網的干擾源。所以,無線區域網在性能、速率、安全性方面還有一定的不足之處。 無線區域網的最大傳輸速率為54 Mbit/s[9],較適合應用於有限空間、小規模網路等,如機場貴賓廳、股票大廳。其次,對於難以進行有線網路布線的環境、需要暫時使用網路的環境、實時通信要求很高的特殊場合,如人跡罕至的邊關、港口等都有較好的應用。無線區域網並不能作為一個完備的全網解決方案,但是隨著無線區域網技術的成熟應用,它可以與廣域網結合為用戶提供移動互聯網應用,成為3G網路有益的補充。

1.4 無線個域網(WPAN)

1.4.1 概述

無線個域網(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WPAN)是面向特定群體活動半徑小、業務種類豐富、無縫連接的新興無線通信技術,相對於無線廣域網、無線城域網、無線區域網,它的覆蓋范圍更小,進而有效全面解決“最後幾米電纜”的問題。目前,藍牙(Bluetooth)是WPAN應用的主流技術,其它的還有家庭射頻(HomeRF)、紅外技術(IrDA)、射頻識別(RFID)、超帶寬(UWB)等。

1.4.2 特點及應用

無線個域網具有低功耗、低成本、體積小等特點。設備與組網都簡單方便、易於操作,且支持點對點、點對多點的應用。WPAN所覆蓋的范圍一般在10 m半徑以內,是短距離、個人專用的無線網路。具有代表性的Bluetooth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可操作性都很強,因為其使用了2.4 GHz頻段在全球都是可以自由使用的有效頻段。通過鑒權、加密等 措施 確保設備識別碼在全球的唯一性和設備的安全性。但是WPAN的技術標准多樣,都需要不斷的完善和創新。

WPAN主要應用於個人、家庭和辦公設備的無線通信,它可以在小范圍內將各種移動通信設備、固定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終端設備、各種數字數據系統(例如數字照相機、數字攝像機等)甚至各種家用電器,使用一種廉價的無線 方法 建立它們之間的信息傳輸[10]。WPAN可以使用戶隨時隨地的進行設備間的無縫通訊,可以通過移動網路、區域網、城域網方便快捷的接入到互聯網Internet。未來,WPAN和WLAN一起為用戶提供完備的短距離無線通信環境。

1.5 蜂窩網路

1.5.1 概述

蜂窩網路是把行動電話的服務區分為一個個正六邊形的小區,每個小區設置一個基站,這樣的結構酷似一個個“蜂窩”。 蜂窩技術是移動通信的基礎,所以把這種移動通信方式稱為蜂窩移動通信。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由移動站、基站子系統、網路子系統組成,採用蜂窩網路作為無線組網方式,通過無線信道將移動終端和網路設備進行連接,使用戶在移動中進行語音、數據通信業務。

1.5.2 特點及應用

宏蜂窩、微蜂窩是蜂窩移動通信系統應用較多的蜂窩技術,宏蜂窩覆蓋半徑大,多在1~25 km,但是存在盲區,小區半徑縮小時會產生干擾。微蜂窩相對於宏蜂窩覆蓋范圍小,一般覆蓋半徑為30~300 m,傳輸功率低、安裝方便靈活,主要用於提高覆蓋率和容量,作為宏蜂窩的補充和延伸,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網路覆蓋。它的主要特徵是終端的可移動性,並具有成熟的切換和漫遊方案,頻率復用技術、多址技術、移動性管理技術促進了移動通信業務的發展。伴隨著網路的發展,蜂窩網路從第一代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發展到現在的第三代蜂窩移動通信系統(3rd Generation,3G),成為實現網路融合和業務融合的統一平台,也是公認的下一代網路的核心網架構。3G網路把語音通信和多媒體通信巧妙結合,能支持更多的用戶,提供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如HSPA的速率已經達到7.2 Mbit/s。但高成本、低帶寬的問題越發凸顯。

蜂窩系統或許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通信媒體。目前,3G網路可以為用戶提供豐富的應用服務,除電信業務、承載業務在內的基本業務外,還可以提供如呼叫前轉、呼叫等待、多方通話等補充業務。支持的增值服務應用包括網頁瀏覽、圖像、音樂、移動游戲、移動沖浪、視頻會議、視頻點播、各類信息服務等。

2 接入網路技術發展趨勢

目前的接入網路技術能為用戶提供豐富的通信接入手段以及無處不在的接入網路服務,但是各有利弊。例如,蜂窩網路覆蓋的范圍大,移動性管理技術成熟,但帶寬低、建設成本高;相反,WLAN高帶寬、低成本,但其覆蓋范圍有限。為解決此問題,需要充分利用不同網路技術的互補性,網路的融合將成為促進移動互聯網未來發展的關鍵要素,接入網路正在經歷一個動態的轉型過程,異構無線網路融合應運而生。

2.1 定義

異構網路是一種網路的類型,是不同的計算機、手持終端等網路設備及相關系統組成,運行在不同的協議上,支持不同的功能和應用。異構無線網路融合是將現有的多種無線接入技術有機的進行結合,符合下一代無線通信網路(4G網路)中多系統融合演進的設計思路和發展方向。

2.2 特點及應用

異構無線網路融合技術具有成本低、風險低的優點,它是現有接入技術的融合,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網路資源,降低建設運營成本。其次可以增加網路的覆蓋范圍,利用不同接入技術的特點使網路進行有效地延伸。對於用戶來說,可以享受更加全面、豐富、便捷的移動互聯網服務,是下一代網路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業界和學術界不斷的在進行異構無線網路融合的應用研究,BARWAN計劃提出並實現了多模移動終端在無線區域網和無線廣域網之間的垂直切換方案。ETSI和3GPP對3G網路與WLAN之間的互連互通進行了深入的應用研究[2]。MOBYDICK對IPv6網路中WLAN和移動網路的融合應用進行了探討。國內各運營商為緩解大量數據業務對3G網路的沖擊,也開始進行網路的改造,主要是把3G+WLAN方式應用到網路中,例如將WLAN作為3G網路的一個無線接入網,通過網關連接到3G核心網[2],共享核心網路提供的計費認證功能及信令協議,實現WLAN和3G網路的互聯互通,以促進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但是,異構無線網路融合還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各種接入網路的互聯互通問題、無縫切換等移動性管理問題,網路中各個功能實體的位置及網路架構也直接決定了網路的融合程度及實際應用效果。 3 結語

移動互聯網可以提供除傳統互聯網迷你主頁之外的幾乎所有業務,在韓國、日本等應用較好的國家,移動互聯網的ARPU值可以達到10美元[11]。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88億,相比台式電腦上網的3.80億,手機首次超越台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手機視頻用戶規模激增,已經超過一億人。手機微博用戶漲幅明顯,使用率提升5.3個百分點至43.8%[12]。種種數據表明,“無處不在的網路、無所不能的業務”已深入人心。

伴隨著用戶規模的快速增長,移動互聯網產業將飛躍式的發展,必將推進接入網路技術的融合演進,各種無線網路接入形式和應用成為研究和開發的 熱點 。相信未來各種獨立的無線網路將與整個有線Internet相互聯,為用戶提供覆蓋范圍更廣,應用更豐富,服務更完善的下一代移動互聯網服務。

參考文獻

[1]移動互聯網白皮書[R].北京: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2011.

[2]羅軍舟,吳文甲,楊明.移動互聯網:終端、網路與服務[J].計算機學報,2011(11):30-51.

[3]張更新.VSAT衛星通信[J].電信科學,1996(7):54-61.

[4]陳如明.衛星通信存在的問題、進展與發展前景[J].世界電信,2001(11):3-7.

[5]王驪波.寬頻無線城域網的設計[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0(9):26-29.

[6]曾春亮,張寧,王旭瑩.WiMAX/802.16原理與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7]孫哲.無線城域網通信技術IEEE802.16協議架構及技術特點[J].計算機光碟軟體與應用,2011(22):9-10.

[8]陳錦山.無線區域網的現狀及前景展望[J].電子商務,2007(5):53-55.

[9]李妍.無線區域網技術探討[J].電大理工,2011(6):36-37.

[10]蔡駿.無線個域網(WPAN)協議概述[J].廣東通信技術,2002(12):21-23.

[11]楊慶廣.3G催熟移動互聯網 商業模式 需創新[J].中國電子報,2007(10):5-7.

[12]第30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2012(7).


看了“互聯網接入技術論文”的人還看:

1. 光纖接入技術論文

2. 淺談網路技術的論文3篇

3. 淺議互聯網的相關形勢與政策論文

4. 關於網路資訊理論文

5. 關於網路技術方面的論文

Ⅳ 無線網路優化研究參考文獻有哪些

參考文獻】

1
肖克江;熊忠陽;張玉芳;;多徑路由協議AOMDV的改進與性能分析[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2年06期

2
田克;張寶賢;馬建;姚鄭;;無線多跳網路中的機會路由[J];軟體學報;2010年10期

【共引文獻】

1
陳偉;魏強;趙玉婷;;傳輸速率感知的機會路由候選路由節點選擇和排序[J];計算機應用;2011年11期

2
王英;黃群;李雲;曹儐;;一種新的協作的路由協議:C-DSR[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3年07期

3
蔡順;張三峰;董永強;吳國新;;面向編碼機會路由的無線Mesh網路廣播信道接入[J];軟體學報;2012年09期

4
李彬;王文傑;殷勤業;楊榮;楊小勇;王慧明;;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協作的節能路由傳輸[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2年06期

5
劉琰;;基於網路編碼的流量感知路由協議研究設計[J];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1期

Ⅳ 中國知網如何在校內免費下載文獻(校內宿舍不去圖書館的)用無線可以么

如果你們學校安裝了校園網的無限設備,那你們在宿舍只要連上校園無限網就可以下文獻了,但是如果沒有的話就不行了。以前我們學校在宿舍區只能用網線連接校園網,後來安了無限設備,就可以用校園無限網了。另外,一般校園都能搜到CMCC,但這樣是不能免費下載文獻的,必須是校園網才行。

Ⅵ 無線網路 發展狀況的論文

無線網路發展狀況

計算機通信分兩種:有線通信和無線通信
無線通信包括衛星,微波,紅外等等

無線區域網(Wireless LAN)技術可以非常便捷地以無線方式連接網路設備,人們可隨時、隨地、隨意地訪問網路資源。在推動網路技術發展的同時,無線區域網也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本文分析了無線區域網的優缺點極其理論基礎,介紹了無線區域網的協議標准,闡述了無線區域網的體系結構,探討了無線區域網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 乙太網 無線區域網 擴頻 安全性 移動IP

一、引 言

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區域網絡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於是無線區域網(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應運而生,且發展迅速。盡管目前無線區域網還不能完全獨立於有線網路,但近年來無線區域網的產品逐漸走向成熟,正以它優越的靈活性和便捷性在網路應用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無線區域網是無線通信技術與網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從專業角度講,無線區域網就是通過無線信道來實現網路設備之間的通信,並實現通信的移動化、個性化和寬頻化。通俗地講,無線區域網就是在不採用網線的情況下,提供乙太網互聯功能。

廣闊的應用前景、廣泛的市場需求以及技術上的可實現性,促進了無線區域網技術的完善和產業化,已經商用化的802.11b網路也正在證實這一點。隨著802.11a網路的商用和其他無線區域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無線區域網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

二、無線區域網概述

無線網路的歷史起源可以追溯到5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美國陸軍研發出了一套無線電傳輸技術,採用無線電信號進行資料的傳輸。這項技術令許多學者產生了靈感。1971年,夏威夷大學的研究員創建了第一個無線電通訊網路,稱作ALOHNET。這個網路包含7台計算機,採用雙向星型拓撲連接,橫跨夏威夷的四座島嶼,中心計算機放置在瓦胡島上。從此,無線網路正式誕生。

1.無線區域網的優點

(1)靈活性和移動性。在有線網路中,網路設備的安放位置受網路位置的限制,而無線區域網在無線信號覆蓋區域內的任何一個位置都可以接入網路。無線區域網另一個最大的優點在於其移動性,連接到無線區域網的用戶可以移動且能同時與網路保持連接。

(2)安裝便捷。無線區域網可以免去或最大程度地減少網路布線的工作量,一般只要安裝一個或多個接入點設備,就可建立覆蓋整個區域的區域網絡。

(3)易於進行網路規劃和調整。對於有線網路來說,辦公地點或網路拓撲的改變通常意味著重新建網。重新布線是一個昂貴、費時、浪費和瑣碎的過程,無線區域網可以避免或減少以上情況的發生。

(4)故障定位容易。有線網路一旦出現物理故障,尤其是由於線路連接不良而造成的網路中斷,往往很難查明,而且檢修線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無線網路則很容易定位故障,只需更換故障設備即可恢復網路連接

(5)易於擴展。無線區域網有多種配置方式,可以很快從只有幾個用戶的小型區域網擴展到上千用戶的大型網路,並且能夠提供節點間"漫遊"等有線網路無法實現的特性。

由於無線區域網有以上諸多優點,因此其發展十分迅速。最近幾年,無線區域網已經在企業、醫院、商店、工廠和學校等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無線區域網的理論基礎

目前,無線區域網採用的傳輸媒體主要有兩種,即紅外線和無線電波。按照不同的調制方式,採用無線電波作為傳輸媒體的無線區域網又可分為擴頻方式與窄帶調制方式。

(1)紅外線(Infrared Rays,IR)區域網

採用紅外線通信方式與無線電波方式相比,可以提供極高的數據速率,有較高的安全性,且設備相對便宜而且簡單。但由於紅外線對障礙物的透射和繞射能力很差,使得傳輸距離和覆蓋范圍都受到很大限制,通常IR區域網的覆蓋范圍只限制在一間房屋內。

(2)擴頻(Spread Spectrum,SS)區域網

如果使用擴頻技術,網路可以在ISM(工業、科學和醫療)頻段內運行。其理論依據是,通過擴頻方式以寬頻傳輸信息來換取信噪比的提高。擴頻通信具有抗干擾能力和隱蔽性強、保密性好、多址通信能力強的特點。擴頻技術主要分為跳頻技術(FHSS)和直接序列擴頻(DSSS)兩種方式。

所謂直接序列擴頻,就是用高速率的擴頻序列在發射端擴展信號的頻譜,而在接收端用相同的擴頻碼序列進行解擴,把展開的擴頻信號還原成原來的信號。而跳頻技術與直序擴頻技術不同,跳頻的載頻受一個偽隨機碼的控制,其頻率按隨機規律不斷改變。接收端的頻率也按隨機規律變化,並保持與發射端的變化規律一致。跳頻的高低直接反映跳頻系統的性能,跳頻越高,抗干擾性能越好,軍用的跳頻系統可達到每秒上萬跳。

(3)窄帶微波區域網

這種區域網使用微波無線電頻帶來傳輸數據,其帶寬剛好能容納信號。但這種網路產品通常需要申請無線電頻譜執照,其它方式則可使用無需執照的ISM頻帶。

3.無線區域網的不足之處

無線區域網在能夠給網路用戶帶來便捷和實用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缺陷。無線區域網的不足之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性能。無線區域網是依靠無線電波進行傳輸的。這些電波通過無線發射裝置進行發射,而建築物、車輛、樹木和其它障礙物都可能阻礙電磁波的傳輸,所以會影響網路的性能。

(2)速率。無線信道的傳輸速率與有線信道相比要低得多。目前,無線區域網的最大傳輸速率為54Mbit/s,只適合於個人終端和小規模網路應用。

(3)安全性。本質上無線電波不要求建立物理的連接通道,無線信號是發散的。從理論上講,很容易監聽到無線電波廣播范圍內的任何信號,造成通信信息泄漏。

三、無線區域網協議標准

無線區域網技術(包括IEEE802.11、藍牙技術和HomeRF等)將是新世紀無線通信領域最有發展前景的重大技術之一。以IEEE(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為代表的多個研究機構針對不同的應用場合,制定了一系列協議標准,推動了無線區域網的實用化。

1.IEEE802.11系列協議

作為全球公認的區域網權威,IEEE 802工作組建立的標准在區域網領域內得到了廣泛應用。這些協議包括802.3乙太網協議、802.5令牌環協議和802.3z100BASE-T快速乙太網協議等。IEEE於1997年發布了無線區域網領域第一個在國際上被認可的協議——802.11協議。1999年9月,IEEE提出802.11b協議,用於對802.11協議進行補充,之後又推出了802.11a、802.11g等一系列協議,從而進一步完善了無線區域網規范。IEEE802.11工作組制訂的具體協議如下:

(1)802.11a

802.11a採用正交頻分(OFDM)技術調制數據,使用5GHz的頻帶。OFDM技術將無線信道分成以低數據速率並行傳輸的分頻率,然後再將這些頻率一起放回接收端,可提供25Mbit/s的無線ATM介面和10Mbit/s的乙太網無線幀結構介面,以及TDD/TDMA的空中介面。在很大程度上可提高傳輸速度,改進信號質量,克服干擾。物理層速率可達54Mbit/s,傳輸層可達25Mbit/s,能滿足室內及室外的應用。

(2)802.11b

802.11b也被稱為Wi-Fi技術,採用補碼鍵控(CCK)調制方式,使用2.4GHz頻帶,其對無線區域網通信的最大貢獻是可以支持兩種速率--5.5Mbit/s和11Mbit/s。多速率機制的介質訪問控制可確保當工作站之間距離過長或干擾太大、信噪比低於某個門限值時,傳輸速率能夠從11Mbit/s自動降到5.5Mbit/s,或根據直序擴頻技術調整到2Mbit/s和1Mbit/s。在不違反FCC規定的前提下,採用跳頻技術無法支持更高的速率,因此需要選擇DSSS作為該標準的惟一物理層技術。

(3)802.11g

2001年11月,在802.11 IEEE會議上形成了802.11g標准草案,目的是在2.4GHz頻段實現802.11a的速率要求。該標准將於2003年初獲得批准。802.11g採用PBCC或CCK/OFDM調制方式,使用2.4GHz頻段,對現有的802.11b系統向下兼容。它既能適應傳統的802.11b標准(在2.4GHz頻率下提供的數據傳輸率為11Mbit/s),也符合802.11a標准(在5GHz頻率下提供的數據傳輸率56Mbit/s),從而解決了對已有的802.11b設備的兼容。用戶還可以配置與802.11a、802.11b以及802.11g均相互兼容的多方式無線區域網,有利於促進無線網路市場的發展。

(4)其他相關協議

IEEE802工作組今後將繼續對802.11系列協議進行探討,並計劃推出一系列用於完善無線區域網應用的協議,其中主要包括802.11e(定義服務質量和服務類型)、802.11f(AP間協議)、802.11h(歐洲5GHz規范)、802.11i(增強的安全性&認證)、802.11j(日本的4.9GHz規范)、802.11k(高層無線/網路測量規范)以及高吞吐量研究工作組的相關協議。

2.藍牙規范(Bluetooth)

藍牙規范是由SIG(特別興趣小組)制定的一個公共的、無需許可證的規范,其目的是實現短距離無線語音和數據通信。藍牙技術工作於2.4GHz的ISM頻段,基帶部分的數據速率為1Mbit/s,有效無線通信距離為10~100m,採用時分雙工傳輸方案實現全雙工傳輸。藍牙技術採用自動尋道技術和快速跳頻技術保證傳輸的可靠性,具有全向傳輸能力,但不需對連接設備進行定向。其是一種改進的無線區域網技術,但其設備尺寸更小,成本更低。在任意時間,只要藍牙技術產品進入彼此有效范圍之內,它們就會立即傳輸地址信息並組建成網,這一切工作都是設備自動完成的,無需用戶參與。

3.HomeRF標准

在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正式批准HomeRF標准之前,HomeRF工作組於1998年為在家庭范圍內實現語音和數據的無線通信制訂出一個規范,即共享無線訪問協議(SWAP)。該協議主要針對家庭無線區域網,其數據通信採用簡化的IEEE802.11協議標准。之後,HomeRF工作組又制定了HomeRF標准,用於實現PC機和用戶電子設備之間的無線數字通信,是IEEE802.11與泛歐數字無繩電話標准(DECT)相結合的一種開放標准。HomeRF標准採用擴頻技術,工作在2.4GHz頻帶,可同步支持4條高質量語音信道並且具有低功耗的優點,適合用於筆記本電腦。

4.HyperLAN/2標准

2002年2月,ETI的寬頻無線接入網路(Broadband Radio Access Networks,BRAN)小組公布了HiperLAN/2標准。HiperLAN/2標准由全球論壇(H2GF)開發並制定,在5GHz的頻段上運行,並採用OFDM調制方式,物理層最高速率可達54Mbit/s,是一種高性能的區域網標准。HyperLAN/2標準定義了動態頻率選擇、無線小區切換、鏈路適配、多波束天線和功率控制等多種信令和測量方法,用來支持無線網路的功能。基於HyperRF標準的網路有其特定的應用,可以用於企業區域網的最後一部分網段,支持用戶在子網之間的IP移動性。在熱點地區,為商業人士提供遠端高速接入網際網路的服務,以及作為W-CDMA系統的補充,用於3G的接入技術,使用戶可以在兩種網路之間移動或進行業務的自動切換,而不影響通信。

5.無線區域網標準的比較

802.11系列協議是由IEEE制定的,目前居於主導地位的無線區域網標准。HomeRF主要是為家庭網路設計的,是802.11與DECT的結合。HomeRF和藍牙都工作在2.4GHz ISM頻段,並且都採用跳頻擴頻(FHSS)技術。因此,HomeRF產品和藍牙產品之間幾乎沒有相互干擾。藍牙技術適用於鬆散型的網路,可以讓設備為一個單獨的數據建立一個連接,而HomeRF技術則不像藍牙技術那樣隨意。組建HomeRF網路前,必須為各網路成員事先確定一個惟一的識別代碼,因而比藍牙技術更安全。802.11使用的是TCP/IP協議,適用於功率更大的網路,有效工作距離比藍牙技術和HomeRF要長得多。

四、無線區域網的體系架構

1.無線區域網的主要組件

(1)無線網卡。提供與有線網卡一樣豐富的系統介面,包括PCMCIA、Cardbus、PCI和USB等。在有線區域網中,網卡是網路操作系統與網線之間的介面。在無線區域網中,它們是操作系統與天線之間的介面,用來創建透明的網路連接。

(2)接入點。接入點的作用相當於區域網集線器。它在無線區域網和有線網路之間接收、緩沖存儲和傳輸數據,以支持一組無線用戶設備。接入點通常是通過標准乙太網線連接到有線網路上,並通過天線與無線設備進行通信。在有多個接入點時,用戶可以在接入點之間漫遊切換。接入點的有效范圍是20~500m。根據技術、配置和使用情況,一個接入點可以支持15~250個用戶,通過添加更多的接入點,可以比較輕松地擴充無線區域網,從而減少網路擁塞並擴大網路的覆蓋范圍。

2.無線區域網的配置方式

(1)對等模式。Ad-hoc模式。這種應用包含多個無線終端和一個伺服器,均配有無線網卡,但不連接到接入點和有線網路,而是通過無線網卡進行相互通信。它主要用來在沒有基礎設施的地方快速而輕松地建無線區域網。

(2)基礎結構模式。Infrastructure模式。該模式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架構,這種架構包含一個接入點和多個無線終端,接入點通過電纜連線與有線網路連接,通過無線電波與無線終端連接,可以實現無線終端之間的通信,以及無線終端與有線網路之間的通信。通過對這種模式進行復制,可以實現多個接入點相互連接的更大的無線網路。

五、未來的研究方向

如上所述,無線區域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方興未艾,是目前無線通信領域乃至整個通信行業的研究熱點。從無線區域網的進一步推廣應用來看,未來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安全性、移動漫遊、網路管理以及與3G等其他移動通信系統之間的關繫上。

1.安全性問題

IEEE802.11協議標准建議使用兩種安全解決方案。一種是IEEE 802.11安全任務組(TGi)構建的安全框架--魯棒型安全網路(RSN)。這種網路用IEEE 802.1x提供基於埠的接入控制、鑒權和密鑰管理。該標准用可擴展鑒權協議(EAP)實現對用戶的鑒權。鑒權伺服器和用戶之間使用遠程鑒權撥入用戶服務協議(RADIUS)進行通信,RADIUS協議在網路接入的鑒權、授權和計費(AAA)中得到廣泛採用。由於IEE802.1x主要是針對有線區域網設計的,在無線區域網中使用IEE802.1x不可避免地存在漏洞。所以,盡管它對無線區域網的安全性能有很大改善,802.1x和802.11的結合仍然不能提供足夠的安全。

另一種方式則是目前廣泛應用於區域網絡及遠程接入等領域的虛擬專用網(VPN)安全技術。與802.11b標准所採用的安全技術不同,在IP網路中,VPN主要採用IPSec技術來保障數據傳輸的安全。對於安全性要求更高的用戶,將現有的VPN安全技術與802.11b安全技術結合起來,是目前較為理想的無線區域網絡的安全解決方案。

2.漫遊切換問題

無線區域網的漫遊問題是繼安全問題之後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無線網路中,如果一邊使用無線區域網接入服務,一邊移動接入位置,那麼一旦移動終端超越子網覆蓋范圍,IP數據包就無法到達移動終端,正在進行的通信將被中斷。為此,IETF制定了擴展IP網路移動性的系列標准。所謂移動IP,就是指在IP網路上的多個子網內均可使用同一IP地址的技術。這種技術是通過使用被稱為本地代理(Home Agent)和外地代理(Foreign Agent)的特殊路由器對網路終端所處位置的網路進行管理來實現的。在移動IP系統中,可保證用戶的移動終端始終使用固定的IP地址進行網路通信,不管在怎樣的移動過程中皆可建立TCP連接並不會發生中斷。在無線區域網系統中,廣泛的應用移動IP技術可以突破網路的地域范圍限制,並可克服在跨網段時使用動態主機配置協議(DHCP)方式所造成的通信中斷、許可權變化等問題。

3.無線網路管理問題

相對於有線網路,無線區域網具有非常獨特的特性,因此必須建立相應的無線網路管理系統。除了系統結構、用戶需求和典型應用等模塊之外,一個好的無線網路管理系統還必須考慮以下因素:

(1)標準的網管通信方式。網管子系統通常與中央主機相連。網管子系統必須基於工業標準的管理協議(比如SNMP),這樣才能監視主機和子系統之間每條鏈路上的狀態信息,並可根據狀態信息快速分析和解決出現的問題。

(2)網路監視和報告。主機必須能夠監視無線網路系統中所有單元。考慮到無線網路的連接性不如有線網路那樣穩定,無線網路管理系統必須監視和報告無線信號的變化以及接入點的業務類型和負載情況,還須能自動發現進入無線網路體系結構的新設備。

(3)有效地利用帶寬。盡管隨著新技術的發展,無線網路的可用帶寬逐步增大,但還是遠遠小於有線區域網的帶寬。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必須考慮帶寬的合理使用。

4.無線區域網與3G

無線區域網不否會對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構成威脅是近年來業界關心的一個問題。實際上,無線區域網與3G採用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技術,用於滿足不同的需要。與3G不同的是,無線區域網並不是一個完備的全網解決方案,而只用於滿足小型用戶群的需求。無線區域網與3G可以互補,因此不會對3G運營商造成威脅,運營商還可以從無線區域網和3G的共存中獲得好處。NorthStream的研究表明,無線區域網與3G和GPRS的結合可增加用戶的滿意程度和業務量,從而增加移動運營商的利潤。作為3G的一個重要補充,無線區域網可用於在諸如機場候機廳、賓館休息室和咖啡廳等地方建立無線Internet連接。

六、結束語

經過10多年的發展,無線區域網在技術上已經日漸成熟,應用日趨廣泛,無線區域網將從小范圍應用進入主流應用。預計全球無線區域網接入點的銷售量將從2000年的50萬台穩步增長到450萬台,每年的漲幅為55%。無線網卡的銷售量將從2000年的約300萬塊增加到2005年的3400萬塊,每年的漲幅為53%。今後幾年,無線區域網技術將更加成熟,產品性能將更加穩定,市場將持續不斷地增長,價錢將持續降低,大型設備提供商將進入這個市場,大多數企業和公司將採用無線區域網進行內部網路建設。

面對如此良好的發展前景,我國應大力推動無線區域網技術的研究和實用化,抓住無線區域網發展的契機。這樣,不但可極大地推動國家信息化的發展進程,還將為我國信息產業和通信市場步入國際市場提供大好機遇。

Ⅶ 接入網技術論文

接入網(Access Network),一般也將其稱為接入層網路,對於接入網的定義,我精心推薦的一些接入網技術論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觸!
接入網技術論文篇一
接入網服務分析

【摘 要】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社會生活與換聯網的接觸越來越緊密,而互聯網行業競爭也在不斷增加,這種競爭貫穿整合互聯網服務的始終,在這種背景下,對於互聯網一些容易被忽視的問題的研究就變得很重要。這就要求我們把研究目光從以前的核心地帶轉向電信網的邊緣――接入網。

【關鍵詞】接入網;接入網技術;服務

最近幾年,互聯網行業迅速發展,可以說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必備品,在這樣的情況下,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接入網服務技術開始成為電信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面對通信行業的競爭,互聯網客戶成為電信行業工作的核心服務對象,更好的解決接入網服務問題,對於客戶的穩定以及國家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一、接入網概況

接入網(Access Network),一般也將其稱為接入層網路,對於接入網的定義,選取的定義角度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定義,但一般認可的是,接入網,或用戶接入網,就是一系列的傳送實體,這種傳送實體是以相關用戶網路介面以及業務節點介面為作用載體,其目的是把用於某項業務的網路節點之間的網路設施與用戶終端設備連接起來,最終實現用戶終端設備與外圍網路的無阻礙信息共享。一般情況下接入網的長度為幾百米左右,最長的有幾公里,同時它直接與用戶終端聯系,所以專業領域內經常將之形象的稱為“最後一公里”。在接入層網路實實在在地存在通信網路很多年之後,“接入網”的概念才於1995年7月被國際電信聯盟確定下來,這里對於接入網的定義更官方也更准確,是目前通用的定義,接入網就是指通過一系列業務節點介面(SNI)以及用戶網路介面(UNI)二者之間的結合而產生的傳送主體(這些傳送主體以為電信業務提供所需傳送承載能力為存在點)組成的實施系統。由此可見,接入網並不是通常所理解的簡單的網路區域,而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實時系統。

接入網由業務節點介面(SNI)、用戶網路介面(UNI)和管理介面(Q3)共同界定,即,在網路側,經SNI與業務節點相連;在用戶側,由UNI與用戶相連;管理方面則由Q3介面與電信管理網(TMN)相連。這三個介面也概括了接入網的幾個基本功能:用戶埠功能、核心功能、傳送功能、業務埠功能和系統管理功能,下面對這幾個功能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用戶埠功能,是將用戶網路介面UNI的要求適配為核心功能和系統管理功能。接入網既支持不同的接入,又需要特定功能的用戶網路介面。業務埠則是為處理選擇信息服務的,它在接入網的系統管理中以業務節點介面的要求為基礎,找到適配的公共承載信道,最終實現信息的處理和選擇。核心功能,顧名思義,它是整個接入網組成的核心,由於接入網主要就是解決家庭對於公共網路信息的需求而產生的,所以它的核心功能就是為了實現公共傳送與用戶業務埠承載需求的適配。傳送功能就是把公共承載通過一定的通路沒接傳送至用戶埠,實現信息的重復使用。這四個功能相輔相成,通過互相協作完成了用戶對於信息的需求。

二、接入網的三個層次

把接入網按照垂直方向分為三個層次,即電路層、通道層和傳輸媒質層,這樣可以方便網路的設計與管理。這三個層次是完全並列的關系,同時也是互相銜接的,每一層都有三個方面的作用,首先是實現本層面信息的流通,另外就是在與它相鄰的高層需要時為其提供傳送服務,再有就是與它相鄰的下層為它提供傳送服務時,它要充分的利用這些服務內容。採用分層,可以單獨設計和運行每一層網路,簡單方便,條理清晰。同時,分層之後,各個層次之間都有獨立的功能,這樣就免於不同功能之間的互相干擾,同時也可以靈活的運用技術的更新,比如某一新技術出現,由於層次的存在,那麼這一技術可能只適用於某個層次或某些層次,這樣就可以在不改變其它層次服務功能的情況下引入新技術,既更新了服務水平,同時也保證了整個接入網的穩定,此外還大大減少了接入網服務更新成本。另外層次之間的互相配合也可以保證服務的完整性和緊密性。總之,接入網分層對於整個接入網服務而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接入網技術介紹

以傳輸方式為基礎,可以把接入網分為有線接入網和無線接入網,這兩種接入網在本質上名沒有很大的區別,只是在信息傳輸的載體上有一定出入。有線接入網的載體主要有銅線、光纖、以及混合光纖、同軸電纜等,而無線接入網則以移動數據為載體。

傳統的接入網由於載體的限制,一般使用銅纜,服務范圍僅限於語音服務和少量的數據業務。然而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以及人們對新業務,特別是寬頻綜合業務需求的日益增加,催生了一系列接入網的新技術,這其中包括:以現有雙絞線為基礎的銅纜新技術、混合光纖/同軸(HFC)技術和無線接入技術。

以現有雙絞線為基礎的銅纜新技術是當前用戶接入網技術的主要組成部分。銅纜新技術以非加感的用戶線為基礎,充分發揮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傳輸容量大大增加的一種接入手段。但是銅線傳輸的固有缺點,如損耗大、維護費用高、傳輸頻帶窄等都使其越來越難以適應當代用戶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光纖接入網開始成為主要選擇。

光纖入網傳輸質量好,可靠性高,無需中繼器,同時也符合人們對於互聯網發展的需求,有很好的市場發展潛力。有利有弊,光纖的巨額成本據頂了光纖接入網投入使用時自然需要較高成本,並且這正網路傳輸對於技術的要求也非常高,這可能會成為制約其在未來發展的幾個主要因素。而混合光纖同軸電纜接入網則應用了更高端的技術,將光纖逐漸向用戶延伸,成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的演進策略。

在某些因地理環境或其他緊急情況的影響下,建立有線接入網路耗費成本高、難度大,這樣就使得無線接入網有了存在的價值。與傳統的有線接入網路相比,無線接入技術更加經濟、迅速、便捷、靈活,覆蓋面也更廣闊。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當代接入網路技術中迅速突起的一支異軍。

四、接入網發展未來趨勢

全球寬頻接入網在21世紀後進入了一個大發展階段。人們對於互聯網的需求增加直接帶動了寬頻業務的拓展,同時電信行業的發展也勢必成為接入網發展的新契機。,在巨大的市場利益驅動下,我們不難預見接入網領域會發生新的變革。

從業務方面來講,未來接入網能夠提供的業務也將在檔次上有很大提升。滿足用戶組建中、高速計算機網的圖像通信、立體換面的通話以及辦公多媒體業務等都會不斷被開發出來,並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從技術方面上看,支持接入網的技術會更加多樣化。筆者認為,未來的接入網會以光纖接入為主要發展方向,無線接入成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銅纜技術也在不斷更新。

五、結束語

如今,電信領域的核心網已基本實現了信息的寬頻高速傳輸,用戶環路成為整個電信網路中的“瓶頸”,限制了整個電信網傳輸各種信息。接入網服務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更有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糜正琨,王文鼐.軟交換技術與協議[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1-30.

[2]尤燕飛.淺談綜合業務接入網的發展趨勢[J].科技資訊,2008(06).

[3]劉偉.用戶接入網技術與工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接入網技術論文篇二
光纖接入網技術

摘要:本文簡單介紹了光纖接入網的基本原理和技術發展,介紹並闡述了有源光網路與無源光網路的原理和實現,並根據兩種光網路組成不同,對兩種光網路的幾種典型的接入模式進行了較為具體的研究,探討了光纖接入網建設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有源光網路 無源光網路 APON 接入網 FTTx

近年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正在深刻地改變傳統的電信概念和體系結構,隨著各國接入網市場的逐漸開放,電信管制政策的放鬆,競爭的日益加劇和擴大,新業務需求的迅速出現,有線技術(包括光纖技術)和無線技術的發展,接入網開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巨大的市場潛力驅動下,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接入網技術。光纖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質量高、性能穩定、防電磁干擾、保密性強等優點。在干線通信中,光纖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接入網中,光纖接入也將成為發展的重點。光纖接入網是發展寬頻接入的長遠解決方案。

一、光纖接入網的基本構成

光纖接入網(OAN),是指用光纖作為主要的傳輸媒質,實現接入網的信息傳送功能。通過光線路終端(OLT)與業務節點相連,通過光網路單元(ONU)與用戶連接。光纖接入網包括遠端設備――光網路單元和局端設備――光線路終端,它們通過傳輸設備相連。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是OLT和遠端ONU。它們在整個接入網中完成從業務節點介面(SNI)到用戶網路介面(UNI)間有關信令協議的轉換。接入設備本身還具有組網能力,可以組成多種形式的網路拓撲結構。同時接入設備還具有本地維護和遠程集中監控功能,通過透明的光傳輸形成一個維護管理網,並通過相應的網管協議納入網管中心統一管理。

光纖接入網(OAN)從系統分配上分為有源光網路(AON,ActiveOpticalNetwork)和無源光網路(PON,PassiveOpticaOptical Network)兩類。

二、有源光纖接入網

有源光網路又可分為基於SDH的AON和基於PDH的AON。有源光網路的局端設備(CE)和遠端設備(RE)通過有源光傳輸設備相連,傳輸技術是骨幹網中已大量採用的SDH和PDH技術,但以SDH技術為主,本文主要討論SDH(同步光網路)系統。

1.基於SDH的有源光網路

在接入網中應用SDH(同步光網路)的主要優勢在於:SDH可以提供理想的網路性能和業務可靠性;SDH固有的靈活性使對於發展極其迅速的蜂窩通信系統採用SDH系統尤其適合。當然,考慮到接入網對成本的高度敏感性和運行環境的惡劣性,適用於接入網的SDH設備必須是高度緊湊,低功耗和低成本的新型系統,其市場應用前景看好。

接入網用SDH的最新發展趨勢是支持IP接入,目前至少需要支持乙太網介面的映射,於是除了攜帶話音業務量以外,可以利用部分SDH凈負荷來傳送IP業務,從而使SDH也能支持IP的接入。支持的方式有多種,除了現有的PPP方式外,利用VC12的級聯方式來支持IP傳輸也是一種效率較高的方式。總之,作為一種成熟可靠提供主要業務收入的傳送技術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仍然會不斷改進支持電路交換網向分組網的平滑過渡。

2.基於PDH的有源光網路

准同步數字系列(PDH)以其廉價的特性和靈活的組網功能,曾大量應用於接入網中。尤其近年來推出的SPDH設備將SDH概念引入PDH系統,進一步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和靈活性,這種改良的PDH系統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會廣泛應用。

三、無源光纖接入網路

無源光網路(PON),是指在OLT和ONU之間是光分配網路(ODN),沒有任何有源電子設備,它包括基於ATM的無源光網路APON及基於IP的PON。

APON的業務開發是分階段實施的,初期主要是VP專線業務。相對普通專線業務,APON提供的VP專線業務設備成本低,體積小,省電、系統可靠穩定、性能價格比有一定優勢。第二步實現一次群和二次群電路模擬業務,提供企業內部網的連接和企業電話及數據業務。第三步實現乙太網介面,提供互聯網上網業務和VLAN業務。以後再逐步擴展至其它業務,成為名副其實的全業務接入網系統。

APON採用基於信元的傳輸系統,允許接入網中的多個用戶共享整個帶寬。這種統計復用的方式,能更加有效地利用網路資源。APON能否大量應用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價格問題。目前第一代的實際APON產品的業務供給能力有限,成本過高,其市場前景由於ATM在全球范圍內的受挫而不確定,但其技術優勢是明顯的。特別是綜合考慮運行維護成本,在新建地區,高度競爭的地區或需要替代舊銅纜系統的地區,此時敷設PON系統,無論是FTTC,還是FTTB方式都是一種有遠見的選擇。在未來幾年能否將性能價格比改進到市場能夠接受的水平是APON技術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IPPON的上層是IP,這種方式可更加充分地利用網路資源,容易實現系統帶寬的動態分配,簡化中間層的復雜設備。基於PON的OAN不需要在外部站中安裝昂貴的有源電子設備,因此使服務提供商可以高性價比地向企業用戶提供所需的帶寬。

無源光網路(PON)是一種純介質網路,避免了外部設備的電磁干擾和雷電影響,減少了線路和外部設備的故障率,提高了系統可靠性,同時節省了維護成本,是電信維護部門長期期待的技術。無源光接入網的優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無源光網體積小,設備簡單,安裝維護費用低,投資相對也較小。

(2)無源光設備組網靈活,拓撲結構可支持樹型、星型、匯流排型、混合型、冗餘型等網路拓撲結構。

(3)安裝方便,它有室內型和室外型。其室外型可直接掛在牆上,或放置於“H”桿上,無須租用或建造機房。而有源系統需進行光電、電光轉換,設備製造費用高,要使用專門的場地和機房,遠端供電問題不好解決,日常維護工作量大。

(4)無源光網路適用於點對多點通信,僅利用無源分光器實現光功率的分配。

(5)無源光網路是純介質網路,徹底避免了電磁干擾和雷電影響,極適合在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使用。

(6)從技術發展角度看,無源光網路擴容比較簡單,不涉及設備改造,只需設備軟體升級,硬體設備一次購買,長期使用,為光纖入戶奠定了基礎,使用戶投資得到保證。

四、光接入網的拓撲結構

光纖接入網的拓撲結構,是指傳輸線路和節點的幾何排列圖形,它表示了網路中各節點的相互位置與相互連接的布局情況。網路的拓撲結構對網路功能、造價及可靠性等具有重要影響。其三種基本的拓撲結構是:匯流排形、環形和星形,由此又可派生出匯流排―星形、雙星形、雙環形、匯流排―匯流排形等多種組合應用形式,各有特點、相互補充。

1.匯流排形結構

匯流排形結構是以光纖作為公共匯流排(母線)、各用戶終端通過某種耦合器與匯流排直接連接所構成的網路結構。這種結構屬串聯型結構,特點是:共享主幹光纖,節省線路投資,增刪節點容易,彼此干擾較小;但缺點是損耗累積,用戶接收機的動態范圍要求較高;對主幹光纖的依賴性太強。

2.環形結構

環形結構是指所有節點共用一條光纖鏈路,光纖鏈路首尾相接自成封閉迴路的網路結構。這種結構的突出優點是可實現網路自愈,即無需外界干預,網路即可在較短的時間里從失效故障中恢復所傳業務。

3.星形結構

星形結構是各用戶終端通過一個位於中央節點(設在端局內)具有控制和交換功能的星形耦合器進行信息交換,這種結構屬於並聯形結構。它不存在損耗累積的問題,易於實現升級和擴容,各用戶之間相對獨立,業務適應性強。但缺點是所需光纖代價較高,對中央節點的可靠性要求極高。星形結構又分為單星形結構、有源雙星形結構及無源雙星形結構三種。

(1)單星形結構:該結構是用光纖將位於電信交換局的OLT與用戶直接相連,基本上都是點對點的連接,與現有銅纜接入網結構相似。每戶都有單獨的一對線,直接連到電信局,因此單星型可與原有的銅現網路兼容;用戶之間互相獨立,保密性好;升級和擴容容易,只要兩端的設備更換就可以開通新業務,適應性強。缺點是成本太高,每戶都需要單獨的一對光纖或一根光纖(雙向波分復用),要通向千家萬戶,就需要上千芯的光纜,難於處理,而且每戶都需要專用的光源檢測器,相當復雜。

(2)有源雙星形結構:它在中心局與用戶之間增加了一個有源接點。中心局與有源接點共用光纖,利用時分復用(TDM)或頻分復用(FDM)傳送較大容量的信息,到有源接點再換成較小容量的信息流,傳到千家萬戶。其優點是靈活性較強,中心局有源接點間共用光纖,光纜芯數較少,降低了費用。缺點是有源接點部分復雜,成本高,維護不方便;另外,如要引入寬頻新業務,將系統升級,則需將所有光電設備都更換,或採用波分復用疊加的方案,這比較困難。

(3)無源雙星形結構:這種結構保持了有源雙星形結構光纖共享的優點,將有源接點換成了無源分路器,維護方便,可靠性高,成本較低。由於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保密性也很好,是一種較好的接入網結構。

五、光纖接入網的形式

根據光網路單元(ONU)的位置,光纖接入方式可分為如下幾種:

FTTB(光纖到大樓);FTTC(光纖到路邊);FTTZ(光纖到小區);FTTH(光纖到用戶);FTTO(光纖到辦公室);FTTF(光纖到樓層);FTTP(光纖到電桿);FTTN(光纖到鄰里);FTTD(光纖到門);FTTR(光纖到遠端單元)。

其中最主要的是FTTB(光纖到大樓)、FTTC(光纖到路邊)、FTTH(光纖到用戶)三種形式。FTTC主要是為住宅用戶提供服務的,光網路單元(ONU)設置在路邊,即用戶住宅附近,從ONU出來的電信號再傳送到各個用戶,一般用同軸電纜傳送視頻業務,用雙絞線傳送電話業務。FTTB的ONU設置在大樓內的配線箱處,主要用於綜合大樓、遠程醫療、遠程教育、及大型娛樂場所,為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及商業用戶服務,提供高速數據、電子商務、可視圖文等寬頻業務。FTTH是將ONU放置在用戶住宅內,為家庭用戶提供各種綜合寬頻業務,FTTH是光纖接入網的最終目標,但是每一用戶都需一對光纖和專用的ONU,因而成本昂貴,實現起來非常困難。

六、光接入網的優點與劣勢

與其他接入技術相比,光纖接入網具有如下優點:

(1)光纖接入網能滿足用戶對各種業務的需求。人們對通信業務的需求越來越高,除了打電話、看電視以外,還希望有高速計算機通信、家庭購物、家庭銀行、遠程教學、視頻點播(VOD)以及高清晰度電視(HDTV)等。這些業務用銅線或雙絞線是比較難實現的。

(2)光纖可以克服銅線電纜無法克服的一些限制因素。光纖損耗低、頻帶寬,解除了銅線徑小的限制。此外,光纖不受電磁干擾,保證了信號傳輸質量,用光纜代替銅纜,可以解決城市地下通信管道擁擠的問題。

(3)光纖接入網的性能不斷提高,價格不斷下降,而銅纜的價格在不斷上漲。

(4)光纖接入網提供數據業務,有完善的監控和管理系統,能適應將來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的需要,打破“瓶頸”,使信息高速公路暢通無阻。

當然,與其它接入網技術相比,光纖接入網也存在一定的劣勢。最大的問題是成本還比較高。尤其是光節點離用戶越近,每個用戶分攤的接入設備成本就越高。另外,與無線接入網相比,光纖接入網還需要管道資源。這也是很多新興運營商看好光纖接入技術,但又不得不選擇無線接入技術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胡德春,肖石林. 下一代無源光接入網技術PON的技術演進

[2] 深圳市首邁通信技術有限公司. 無源光網路(PON)和有源光網路(AON)技術比較

作者簡介:

袁小杭,男,籍貫杭州,現就職於浙江省郵電工程建設有限公司,通信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線路、管道設計。

看了"接入網技術論文"的人還看:

1. 寬頻光纖接入網的發展趨勢論文

2. 淺談網路技術的論文3篇

3. 關於網路實用技術論文怎麼

4. 通信技術畢業論文範文

5. 蜂窩移動寬頻無線接入技術論文

Ⅷ 求WIFI的原理與應用的參考文獻

Wi-Fi是一種可以將個人電腦、手持設備(如PDA、手機)等終端以無線方式互相連接的技術。 Wi-Fi是一個無線網路通信技術的品牌,由Wi-Fi聯盟(Wi-Fi Alliance)所持有。目的是改善基於IEEE 802.11標準的無線網路產品之間的互通性。 現時一般人會把Wi-Fi及IEEE 802.11混為一談。甚至把Wi-Fi等同於無線網際網路。 Wi-Fi聯盟成立於1999年,當時的名稱叫做Wireless Ethernet Compatibility Alliance (WECA)。在2002年10月,正式改名為Wi-Fi Alliance。 通俗說法: WIFI就是一種無線聯網的技術,以前通過網線連接電腦,而現在則是通過無線電波來連網;常見的就是一個無線路由器,那麼在這個無線路由器的電波覆蓋的有效范圍都可以採用WIFI連接方式進行聯網,如果無線路由器連接了一條ADSL線路或者別的上網線路,則又被稱為「熱點」。 現在市面上上常見的無線路由器多為54M速度,再上一個等級就是108M的速度,當然這個速度並不是你上互聯網的速度,上互聯網的速度主要是取決於WIFI熱點的互聯網線路。 說白了就是無線區域網,"Wireless Fidelity」基於IEEE 802.11b標準的無線區域網,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 無線上網 ( WIFI )。 更詳細的信息可以參考以下 http://ke..com/view/43867.htm

Ⅸ 國家圖書館新館,能否用無線網路下載文獻

貌似不能,我以前去的時候問過,用自己的電腦只能查詢,並且只能登陸內網,想下載和查看必須用國圖的台式機電腦,用讀者卡號登陸,才能連上資料庫下載和查看

Ⅹ 無線網路技術論文「參考」

無線網路技術論文「參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無線網路技術也一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下面一起去閱讀一下無線網路技術論文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摘要: 就藍牙在無線接入方面的應用做一探討,並簡要介紹CSR(CambridgeSiliconRadio)公司單片藍牙產品BlueCoreTM01。

關鍵詞: 藍牙;無線通信;數據;PSTN

Abstract:on,andsimplyintrocesCSR′sbluetoothsingle-chip-BlueCoreTM01.

Keywords:bluetooth;wirelesscommunication;data;PSTN

1引言

藍牙技術是用微波無線通信技術取代數據電纜來完成點對點或點對多點短距離通信的一種新型無線通信技術。利用藍牙,可以將需要數據和語音通信的各個設備之間聯成一個Piconet網(即微微網),或將幾個Piconet網進一步互連,組成一個更大的Scatternet網(即分布式網路)。藍牙的PSTN無線接入點使用現有的網路電話機為載體,做開發性預言。他使得手機用戶通過固定電話網路實現信號連接,既而讓廣大的手機用戶同時成為固定電話網的用戶。對手機用戶來說,在解決行動電話網信號問題的同時,又可以降低手機用戶的通信費用;對於固定電話運營商來說,則意味著巨大的話費收益。本方案的創新點有幾點:

(1)取代大量的短程連接所用的電纜,尤其是電纜無法到達的地方,藍牙具有更大的優勢。

(2)使得計算機可以通過藍牙的PSTN無線接入點無線上網,同時實現了網路資源的共享。

(3)實現了藍牙規范的`內部電話系統(IntercomProfile)應用協議棧,使得藍牙PSTN無線接入點能夠與網路中的各個藍牙手機進行內部電話通信。

(4)由於方案設計是按照藍牙技術標准設計,所以兼容符合藍牙標準的藍牙手機,適配器等相關藍牙產品。

2BC01晶元和開發工具Bluelab介紹

BC01(BlueCore01)是CSR(CambridgeSiliconRadio)公司設計的一款單片藍牙產品,他集無線設備、微處理器及基帶電路於一體,採用標準的0.35μm的CMOS工藝。通過外置的存有藍牙協議的FlashROM,可提供完全兼容的數據和語音通信。經過優化設計,所需的外部RF元件很少,允許主板的快速設計。因此能以最低的成本,實現最短的產品面市時間。

其主要特點如下:

(1)符合BluetoothV1.1規范。

(2)帶有USB和UART主介面。

(3)可編程的PCM介面,支持13b8kss-1的雙向串列的同步語音傳輸。

(4)內含的數字轉換器,可進行線性PCM(脈沖編碼調制)、A律PCM、μ律PCM和CVSD(連續變化斜率增量調制)間的相互轉換,編解符合高至HCI層的藍牙控制協議。

(5)採用單電源3.15V供電,支持PART,SNIFF,HOLD多種節電模式。

(6)支持所有的包類型和多達7個從設備的Piconet。

(7)晶元內含鏈路控制、鏈路管理、HCI以及可選的L2CAP,RFCOMM,SDP多層軟體協議棧,可直接使用。

(8)提供VM(VirtualMachine)機制。內嵌16b的RISC微處理器,運行協議棧的同時還可以運行下載到FlashROM中的用戶程序,實現真正意義的單晶元。

其結構框圖如圖1所示。

Bluelab是專門針對Bluecore的模擬開發系統,他在PC上模擬Bluecore01的環境,從而方便開發基於Bluecore01上運行的應用程序。他包括了compiler,emulator/debugger,documentation以及一些源代碼例子。Bluelab還提供了藍牙協議棧Bluestack,支持SDP,L2CAP和RFCOMM等高層協議。用戶可以通過UART/USB介面來調用Bluestack,也可以通過VM來訪問Bluestack。

3系統方案設計

整個系統分為前端數據處理和PC端數據管理2大部分。前端數據處理框圖如圖2所示。

藍牙ISDN接入點的空中無線介面為藍牙,有線介面有:RJ11,ISDN的S/T介面、USB數據介面。S口收發器能夠提供CCITT關於ISDNS/T參考點的I.430建議要求的功能,支持192kb/s的4線平衡傳輸方式的全雙工數據收發。由於BC01內部資源及引腳有限,單片機80C196主要完成控制和協調各模塊的工作,處理D信道信令和收發、B信道數據收發、外部中斷申請,並且通過各種介面與藍牙模塊進行通信。SLIC模塊主要提供語音信號的數模、模數轉換、A律/μ律壓縮PCM編解碼等功能,並具備產生和控制各種信號音的功能。藍牙模塊主要實現藍牙功能,並且提供了符合藍牙規范的空中介面。他集成了各種需要的藍牙協議(包括CTP應用協議棧、內部電話應用協議棧)以及管理程序。

為了形成藍牙Piconet網路化管理,將PC端的數據管理作為Piconet主設備,而前端的數據處理作為從設備。整體的系統結構如圖3所示。

連接PC的BC01作為MASTER,他會自動搜索查詢范圍內的藍牙設備,將其作為SLAVE加入Piconet網,因為每塊SLAVE都有惟一的BD_ADDR(BluetoothDeviceAddress),因此MASTER可以區別每一個SLAVE並對其進行控制。

4軟體結構

軟體設計是基於L2CAP層進行開發,SLAVE的功能是接受MASTER的查詢、連接請求,或查詢到已存在的Piconet後,將自己加入Piconet。SLAVE的功能簡單,全部程序代碼可以放在單片機80C196的FlashROM中運行。MASTER由於要負責管理整個Piconet,對各個SLAVE進行控制和管理,BC01提供的資源已不能滿足。因此將L2CAP協議層以上的軟體放在PC上運行,與PC採用HCI層介面。軟體結構如圖4所示。

5結語

在無線接入現場應用中,中心控制節點與各個無線接入的距離在100m以內。目前大功率的藍牙晶元已經可以達到100m的覆蓋范圍,完全滿足實際應用。此套方案的實驗室聯機調試已經完成,達到初步設計要求。下一步是將此套方案應用到實際的無線接入現場,進行現場調試,對系統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金純,許光辰,孫睿.藍牙技術[M].北京: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1.

[2].1A.26July,1999.

[3]徐愛鈞.單片機高級語言C51Windows環境編程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1.

[4]KrulinskiDJ.ProgrammingMicrosoftVisualC++6.0技術內幕[M].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1999.

;
閱讀全文

與無線網路接入文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買92寸液晶電視網路連接失敗 瀏覽:402
蘋果經常性檢測網路 瀏覽:245
5g無線網路技術就業方向 瀏覽:239
室內無線網路裝哪裡好 瀏覽:617
把廣電網路wifi如何調差 瀏覽:327
網路貓上有網路由器為啥沒電 瀏覽:838
電信手機取消2g網路信號 瀏覽:620
什麼叫智能網路wifi 瀏覽:105
荔枝水果網路營銷 瀏覽:392
西城區網路軟體有哪些 瀏覽:292
用戶名怎麼設置網路連接 瀏覽:282
同學wifi老是顯示網路 瀏覽:479
無線區域網和蜂窩網路機型是什麼 瀏覽:270
杭州工廠網路布線多少錢 瀏覽:545
唐山無線網路有哪些 瀏覽:577
網路安全工作制度機制情況 瀏覽:527
移動網路電視盒子算不算路由器 瀏覽:615
電腦有網找不到wifi網路連接 瀏覽:183
手機家中網路連不上 瀏覽:163
龍江網路電視信號燈不亮 瀏覽:480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