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線網路 > 無線感測器網路在物聯網的哪一層

無線感測器網路在物聯網的哪一層

發布時間:2022-11-21 09:54:15

『壹』 物聯網分為哪幾個層次

物聯網可分為三層:網路層、應用層、感知層。

網路層由各種私有網路、互聯網、有線和無線通信網、網路管理系統和雲計算平台等組成,相當於人的神經中樞和大腦,負責傳遞和處理感知層獲取的信息。

應用層是物聯網和用戶(包括人、組織和其他系統)的介面,它與行業需求結合,實現物聯網的智能應用。

感知層由各種感測器以及感測器網關構成,包括二氧化碳濃度感測器、溫度感測器、濕度感測器、二維碼標簽、RFID標簽和讀寫器、攝像頭、GPS等感知終端。

感知層的作用相當於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膚等神經末梢,它是物聯網識別物體、採集信息的來源,其主要功能是識別物體,採集信息。

(1)無線感測器網路在物聯網的哪一層擴展閱讀:

相關技術

1、地址資源

物聯網的實現需要給每個物體分配唯一的標識或地址。最早的可定址性想法是基於RFID標簽和電子產品唯一編碼來實現的。

另一個來自語義網的想法是,用現有的命名協議,如統一資源標志符來訪問所有物品(不僅限於電子產品,智能設備和帶有RFID標簽的物品)。這些物品本身不能交談,但通過這種方式它們可以被其他節點訪問,例如一個強大的中央伺服器。

2、人工智慧

自主控制也並不依賴於網路架構。但目前的研究趨勢是將自主控制和物聯網結合在一起在未來物聯網可能是一個非決定性的、開放的網路,其中自組織的或智能的實體和虛擬物品能夠和環境交互並基於它們各自的目的自主運行。

3、架構

在物聯網中,一個事件信息很可能不是一個預先被決定的,有確定句法結構的消息,而是一種能夠自我表達的內容,例如語義網。

相應地,信息也不必要有著確定的協議來規范所有可能的內容,因為不可能存在一個「終極的規范」能夠預測所有的信息內容。

那種自上而下進行的標准化是靜態的,無法適應網路動態的演化,因而也是不切實際的。在物聯網上的信息應該是能夠自我解釋的,順應一些標准,同時也能夠演化的。

4、系統

物聯網中並不是所有節點都必須運行在全球層面上,比如TCP/IP層。舉例來講,很多末端感測器和執行器沒有運行TCP/IP協議棧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它們通過ZigBee、現場匯流排等方式接入。

這些設備通常也只有有限的地址翻譯能力和信息解析能力,為了將這些設備接入物聯網,需要某種代理設備和程序實現以下功能:在子網中用「當地語言」與設備通信。

將「當地語言」和上層網路語言互譯;補足設備欠缺的接入能力。因此該類代理設備也是物聯網硬體的重要組成之一。

『貳』 zigbee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核心是什麼

zigbee是由物聯網、感測器、無線感測器網路、Zigbee四部分組成。核心部分是zigbee。
ZigBee是基於IEEE802.15.4標準的低功耗區域網協議。根據國際標准規定,ZigBee技術是一種短距離、低功耗的無線通信技術。這一名稱(又稱紫蜂協議)來源於蜜蜂的八字舞,由於蜜蜂(bee)是靠飛翔和「嗡嗡」(zig)地抖動翅膀的「舞蹈」來與同伴傳遞花粉所在方位信息,也就是說蜜蜂依靠這樣的方式構成了群體中的通信網路。其特點是近距離、低復雜度、自組織、低功耗、低數據速率。主要適合用於自動控制和遠程式控制制領域,可以嵌入各種設備。簡而言之,ZigBee就是一種便宜的,低功耗的近距離無線組網通訊技術。ZigBee是一種低速短距離傳輸的無線網路協議。ZigBee協議從下到上分別為物理層(PHY)、媒體訪問控制層(MAC)、傳輸層(TL)、網路層(NWK)、應用層(APL)等。其中物理層和媒體訪問控制層遵循IEEE 802.15.4標準的規定。

『叄』 無線感測器網路分為幾層

這個沒有固定的說法,根據所採用何種標准:
按照Zigbee的標准自上而下是:應用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MAC層(IEEE802.15.4),物理層(IEEE802.15.4)。其中MAC層和物理層的標准採用IEEE 802.15.4所定義的物理層和物理層。
按照6LowPan:應用層,傳輸層,IPv6層,6LowPan適配層,MAC層(IEEE802.15.4),物理層(IEEE802.15.4)。
IEEE802.15.4

『肆』 物聯網的感知層包括哪些技術

包括二維碼標簽和識讀器、rfid標簽和讀寫器、攝像頭、gps、感測器、m2m終端、感測器網關等,
感知層由基本的感應器件(例如rfid標簽和讀寫器、各類感測器、攝像頭、gps、二維碼標簽和識讀器等基本標識和感測器件組成)以及感應器組成的網路(例如rfid網路、感測器網路等)兩大部分組成。該層的核心技術包括射頻技術、新興感測技術、無線網路組網技術、現場匯流排控制技術(fcs)等,涉及的核心產品包括感測器、電子標簽、感測器節點、無線路由器、無線網關等。
一些感知層常見的關鍵技術如下:
l
感測器:感測器是物聯網中獲得信息的主要設備,它利用各種機制把被測量轉換為電信號,然後由相應信號處理裝置進行處理,並產生響應動作。常見的感測器包括溫度、濕度、壓力、光電感測器等。
2
rfid:rfid的全稱為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頻識別,又稱為電子標簽。rfid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可以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它主要用來為物聯網中的各物品建立唯一的身份標示。
3
感測器網路:感測器網路是一種由感測器節點組成網路,其中每個感測器節點都具有感測器、微處理器、以及通信單元。節點間通過通信網路組成感測器網路,共同協作來感知和採集環境或物體的准確信息。而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簡稱wsn),則是目前發展迅速,應用最廣的感測器網路。
對於目前關注和應用較多的rfid網路來說,附著在設備上的rfid標簽和用來識別rfid信息的掃描儀、感應器都屬於物聯網的感知層。在這一類物聯網中被檢測的信息就是rfid標簽的內容,現在的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etc)、超市倉儲管理系統、飛機場的行李自動分類系統等都屬於這一類結構的物聯網應用。

『伍』 請問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結構是什麼非常感謝。

感測器網路系統通常包括感測器節點(sensor node)、匯聚節點(sink node)和管理節點。大量感測器節點隨機部署在監測區域內部或附近,能夠通過自組織方式構成網路。感測器節點監測的數據沿著其他感測器節點逐跳地進行傳輸,在傳輸過程中監測數據可能被多個節點處理,經過多跳後路由到匯聚節點,最後通過互聯網或衛星到達管理節點。用戶通過管理節點對感測器網路進行配置和管理,發布監測任務以及收集監測數據。

感測器節點由感測器模塊、處理器模塊、無線通信模塊和能量供應模塊四部分組成,感測器模塊負責監測區域內信息的採集和數據轉換;處理器模塊負責控制整個感測器節點的操作,存儲和處理本身採集的數據以及其他節點發來的數據;無線通信模塊負責與其他感測器節點進行無線通信,交換控制信息和收發採集數據;能量供應模塊為感測器節點提供運行所需的能量,通常採用微型電池。
隨著感測器網路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員提出了多個感測器節點上的協議棧。早期提出的一個協議棧,這個協議棧包括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和應用層,與互聯網協議棧的五層協議相對應。另外,協議棧還包括能量管理平台、移動管理平台和任務管理平台。這些管理平台使得感測器節點能夠按照能源高效的方式協同工作,在節點移動的感測器網路中轉發數據,並支持多任務和資源共享。
定位和時間
同步子層在協議棧中的位置比較特殊。它們既要依賴於數據傳輸通道進行協作定位和時間同步協商,同時又要為網路協議各層提供信息支持,所以在圖中用倒L型描述這兩個功能子層。右邊的諸多機制一部分融入到的各層協議中,用以優化和管理協議流程;另一部分獨立在協議外層,通過各種收集和配置介面相對應機制進行配置和監控。

『陸』 物聯網核心技術的物聯網核心技術

物聯網核心技術之感知層:感測器技術、射頻識別技術、二維碼技術、微機電系統和GPS技術1.感測器技術感測技術同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一起被稱為信息技術的三大技術。從仿生學觀點,如果把計算機看成處理和識別信息的「大腦」,把通信系統看成傳遞信息的「神經系統」的話,那麼感測器就是「感覺器官」。微型無線感測技術以及以此組件的感測網是物聯網感知層的重要技術手段。2.射頻識別(RFID)技術射頻識別(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簡稱RFID)是通過無線電信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的無線通訊技術。在國內,RFID已經在身份證、電子收費系統和物流管理等領域有了廣泛應用。RFID技術市場應用成熟,標簽成本低廉,但RFID一般不具備數據採集功能,多用來進行物品的甄別和屬性的存儲,且在金屬和液體環境下應用受限,RFID技術屬於物聯網的信息採集層技術。3.微機電系統(MEMS)微機電系統是指利用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工藝,經過微米級加工,得到的集微型感測器、執行器以及信號處理和控制電路、介面電路、通信和電源於一體的微型機電系統。MEMS技術屬於物聯網的信息採集層技術。4.GPS技術GPS技術又稱為全球定位系統,是具有海、陸、空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能力的新一代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GPS作為移動感知技術,是物聯網延伸到移動物體採集移動物體信息的重要技術,更是物流智能化、智能交通的重要技術。物聯網核心技術之信息匯聚層:感測網自組網技術、區域網技術及廣域網技術1.無線感測器網路(WSN)技術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SensorNetwork,簡稱WSN)的基本功能是將一系列空間分散的感測器單元通過自組織的無線網路進行連接,從而將各自採集的數據通過無線網路進行傳輸匯總,以實現對空間分散范圍內的物理或環境狀況的協作監控,並根據這些信息進行相應的分析和處理。WSN技術貫穿物聯網的三個層面,是結合了計算、通信、感測器三項技術的一門新興技術,具有較大范圍、低成本、高密度、靈活布設、實時採集、全天候工作的優勢,且對物聯網其他產業具有顯著帶動作用。2.Wi-FiWi-Fi(WirelessFidelity,無線保真技術)是一種基於接入點(AccessPoint)的無線網路結構,目前已有一定規模的布設,在部分應用中與感測器相結合。

『柒』 無線感測器網路與互聯網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無線感測器網路與互聯網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包含層次和識別方式上的不同

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一種分布式感測網路,它的末梢是可以感知和檢查外部世界的感測器。WSN中的感測器通過無線方式通信,因此網路設置靈活,設備位置可以隨時更改,還可以跟互聯網進行有線或無線方式的連接。

互聯網是利用局部網路或互聯網等通信技術把感測器、控制器、機器、人員和物等通過新的方式聯在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相聯,實現信息化、遠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網路。

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一種分布式感測網路,由大量的靜止或移動的感測器以自組織和多跳的方式構成的無線網路。

以協作地感知、採集、處理和傳輸網路覆蓋地理區域內被感知對象的信息,並最終把這些信息發送給網路的所有者。感測器、感知對象和觀察者構成了無線感測器網路的三個要素。

無線感測器網路所具有的眾多類型的感測器,可探測包括地震、電磁、溫度、濕度、雜訊、光強度、壓力、土壤成分、移動物體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等周邊環境中多種多樣的現象。

『捌』 rfid屬於物聯網哪一層

RFID和感測系統屬於物聯網的感知層。
物聯網基本應用流程主要有三步:全面感知→可靠傳送→智能處理。
因而其層次結構也可相應的分為:感知層、傳輸層,應用層。
上述三層體系架構是目前我認為較為妥當的物聯網分層。而一些廠家會對這些分層進行復雜化以突顯其技術精細程度和實力。譬如,IBM將物聯網分為感測器/執行器層、感測網層、感測網關層、廣域網路層、應用網關層、服務平台層、應用層、分析優化層。8個層。我認為這些都是虛張聲勢,抓住核心本質就好。
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

『玖』 rfid屬於物聯網哪一層

物聯網現在分為感知層、網路層、應用層
感知層是前端的感測器設備,RFID是射頻識別,故屬於感知層。

『拾』 什麼是無線感測器網路

無線感測器的無線傳輸功能,常見的無線傳輸網路有RFID、ZigBee、紅外、藍牙、GPRS、4G、2G、Wi-Fi、NB-IoT。
與傳統有線網路相比,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具有很明顯的優勢特點,主要的要求有: 低能耗、低成本、通用性、網路拓撲、安全、實時性、以數據為中心等。

閱讀全文

與無線感測器網路在物聯網的哪一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城區網路軟體有哪些 瀏覽:292
用戶名怎麼設置網路連接 瀏覽:281
同學wifi老是顯示網路 瀏覽:478
無線區域網和蜂窩網路機型是什麼 瀏覽:269
杭州工廠網路布線多少錢 瀏覽:544
唐山無線網路有哪些 瀏覽:577
網路安全工作制度機制情況 瀏覽:526
移動網路電視盒子算不算路由器 瀏覽:615
電腦有網找不到wifi網路連接 瀏覽:181
手機家中網路連不上 瀏覽:161
龍江網路電視信號燈不亮 瀏覽:478
vlv0s1手機網路差什麼原因 瀏覽:264
鄰居隱藏網路怎麼連接wifi 瀏覽:677
監控無線網路連接失敗 瀏覽:1002
網路新世界給我們帶來了哪些便利 瀏覽:453
哪個網路不是按照網路跨度分類的 瀏覽:959
京東微聯網路信號接收不好 瀏覽:351
wifi用不了怎麼診斷網路 瀏覽:148
歐姆龍plccp1l網路連接 瀏覽:93
網路用流量快還是wifi快 瀏覽:559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