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線網路 > 無線感測網路部署

無線感測網路部署

發布時間:2022-12-14 04:41:47

①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特點及關鍵技術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特點及關鍵技術

無線感測器網路被普遍認為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技術之一,是目前計算機網路、無線通信和微電子技術等領域的研究熱點。下面我為大家搜索整理了關於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特點及關鍵技術,歡迎參考閱讀!

一、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特點

與其他類型的無線網路相比,感測器網路有著鮮明的特徵。其主要特點可以歸納如下:

(一)感測器節點能量有限。當前感測器通常由內置的電池提供能量,由於體積受限,因而其攜帶的能量非常有限。如何使感測器節點有限的能量得到高效的利用,延長網路生存周期,這是感測器網路面臨的首要挑戰。

(二)通信能力有限。無線通信消耗的能量與通信距離的關系為E=kdn。其中,參數n的取值為2≤n≤4,n的取值與許多因素有關。但是不管n具體的取值,n的取值范圍一旦確定,就表明,無線通信的能耗是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更加急劇地增加的。因此,在滿足網路連通性的要求下,應盡量採用多跳通信,減少單跳通信的距離。通常,感測器節點的通信范圍在100m內。

(三)計算、存儲和有限。一方面為了滿足部署的要求,感測器節點往往體積小;另一方面出於成本控制的目的`,節點的價格低廉。這些因素限制了節點的硬體資源,從而影響到它的計算、存儲和通信能力。

(四)節點數量多,密度高,覆蓋面積廣。為了能夠全面准確的監測目標,往往會將成千上萬的感測器節點部署在地理面積很大的區域內,而且節點密度會比較大,甚至在一些小范圍內採用密集部署的方式。這樣的部署方式,可以讓網路獲得全面的數據,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確性。

(五)自組織。感測器網路部署的區域往往沒有基礎設施,需要依靠感測器節點協同工作,以自組織的方式進行網路的配置和管理。

(六)拓撲結構動態變化。感測器網路的拓撲結構通常是動態變化的,例如部分節點故障或電量耗盡退出網路,有新的節點被部署並加入網路,為節約能量節點在工作和休眠狀態間進行切換,周圍環境的改變造成了無線通信鏈路的變化,以及感測器節點的移動等都會導致感測器網路拓撲結構發生變化。

(七)感知數據量巨大。感測器網路節點部署范圍大、數量多,且網路中的每個感測器通常都產生較大的流式數據並具有實時性,因此網路中往往存在數量巨大的實時數據流。受感測器節點計算、存儲和帶寬等資源的限制,需要有效的分布式數據流管理、查詢、分析和挖掘方法來對這些數據流進行處理。

(八)以數據為中心。對於感測器網路的用戶而言,他們感興趣的是獲取關於特定監測目標的真實可靠的數據。在使用感測器網路時,用戶直接使用其關注的事件作為任務提交給網路,而不是去訪問具有某個或某些地址標識的節點。感測器網路中的查詢、感知、傳輸都是以數據為中心展開的。

(九)感測器節點容易失效。由於感測器網路應用環境的特殊性以及能量等資源受限的原因,感測器節點失效(如電池能量耗盡等)的概率遠大於傳統無線網路節點。因此,需要研究如何提高數據的生存能力、增強網路的健壯性和容錯性以保證部分感測器節點的損壞不會影響到全局任務的完成。此外,對於部署在事故和自然災害易發區域的無線感測器網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當事故和災害導致大部分感測器節點失效時如何最大限度地將網路中的數據保存下來,以提供給災害救援和事故原因分析等使用。

二、關鍵技術

無線感測器網路作為當今信息領域的研究熱點,設計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有非常多的關鍵技術有待研究和發現,下面列舉若干。

(一)網路拓撲控制。通過拓撲控制自動生成良好的拓撲結構,能夠提高路由協議和MAC協議的效率,可為數據融合、時間同步和目標定位等多方面奠定基礎,有利於節省能量,延長網路生存周期。所以拓撲控制是無線感測器網路研究的核心技術之一。目前,拓撲控制主要研究的問題是在滿足網路連通度的前提下,通過功率控制或骨幹網節點的選擇,剔除節點之間不必要的通信鏈路,生成一個高效的數據轉發網路拓撲結構。

(二)介質訪問控制(MAC)協議。在無線感測器網路中,MAC協議決定無線信道的使用方式,在感測器節點之間分配有限的無線通信資源,用來構建感測器網路系統的底層基礎結構。MAC協議處於感測器網路協議的底層部分,對感測器網路的性能有較大影響,是保證無線感測器網路高效通信的關鍵網路協議之一。感測器網路的強大功能是由眾多節點協作實現的。多點通信在局部范圍需要MAC協議協調其間的無線信道分配,在整個網路范圍內需要路由協議選擇通信路徑。

在設計MAC協議時,需要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節省能量。感測器網路的節點一般是以干電池、紐扣電池等提供能量,能量有限。

(2)可擴展性。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拓撲結構具有動態性。所以MAC協議也應具有可擴展性,以適應這種動態變化的拓撲結構。

(3)網路效率。網路效率包括網路的公平性、實時性、網路吞吐量以及帶寬利用率等。

(三)路由協議。感測器網路路由協議的主要任務是在感測器節點和Sink節點之間建立路由以可靠地傳遞數據。由於感測器網路與具體應用之間存在較高的相關性,要設計一種通用的、能滿足各種應用需求的路由協議是困難的,因而人們研究並提出了許多路由方案。

(四)定位技術。位置信息是感測器節點採集數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位置信息的監測消息可能毫無意義。節點定位是確定感測器的每個節點的相對位置或絕對位置。節點定位分為集中定位方式和分布定位方式。定位機制也必須要滿足自組織性,魯棒性,能量高效和分布式計算等要求。

(五)數據融合。感測器網路為了有效的節省能量,可以在感測器節點收集數據的過程中,利用本地計算和存儲能力將數據進行融合,取出冗餘信息,從而達到節省能量的目的。

(六)安全技術。安全問題是無線感測器網路的重要問題。由於採用的是無線傳輸信道,網路存在偷聽、惡意路由、消息篡改等安全問題。同時,網路的有限能量和有限處理、存儲能力兩個特點使安全問題的解決更加復雜化了。

;

② 無線感測器網路體系結構包括哪些部分,各部分的

結構
感測器網路系統通常包括感測器節點EndDevice、匯聚節點Router和管理節點Coordinator。
大量感測器節點隨機部署在監測區域內部或附近,能夠通過自組織方式構成網路。感測器節點監測的數據沿著其他感測器節點逐跳地進行傳輸,在傳輸過程中監測數據可能被多個節點處理,經過多跳後路由到匯聚節點,最後通過互聯網或衛星到達管理節點。用戶通過管理節點對感測器網路進行配置和管理,發布監測任務以及收集監測數據。

感測器節點
處理能力、存儲能力和通信能力相對較弱,通過小容量電池供電。從網路功能上看,每個感測器節點除了進行本地信息收集和數據處理外,還要對其他節點轉發來的數據進行存儲、管理和融合,並與其他節點協作完成一些特定任務。

匯聚節點
匯聚節點的處理能力、存儲能力和通信能力相對較強,它是連接感測器網路與Internet 等外部網路的網關,實現兩種協議間的轉換,同時向感測器節點發布來自管理節點的監測任務,並把WSN收集到的數據轉發到外部網路上。匯聚節點既可以是一個具有增強功能的感測器節點,有足夠的能量供給和更多的、Flash和SRAM中的所有信息傳輸到計算機中,通過匯編軟體,可很方便地把獲取的信息轉換成匯編文件格式,從而分析出感測節點所存儲的程序代碼、路由協議及密鑰等機密信息,同時還可以修改程序代碼,並載入到感測節點中。

管理節點
管理節點用於動態地管理整個無線感測器網路。感測器網路的所有者通過管理節點訪問無線感測器網路的資源。
無線感測器測距
在無線感測器網路中,常用的測量節點間距離的方法主要有TOA(Time of Arrival),TDOA(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超聲波、RSSI(Received Sig nalStrength Indicator)和TOF(Time of Light)等。

什麼是無線感測器網路

無線感測器是有接收器和發射器。接收器上可以接多個感測器的。輸送都是兩三百米、頻率是2.4GHz。如果需要傳輸更遠的距離的話就需要跳頻了。這樣整個形式就是無線感測器的網路了。

④ 請問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結構是什麼非常感謝。

感測器網路系統通常包括感測器節點(sensor node)、匯聚節點(sink node)和管理節點。大量感測器節點隨機部署在監測區域內部或附近,能夠通過自組織方式構成網路。感測器節點監測的數據沿著其他感測器節點逐跳地進行傳輸,在傳輸過程中監測數據可能被多個節點處理,經過多跳後路由到匯聚節點,最後通過互聯網或衛星到達管理節點。用戶通過管理節點對感測器網路進行配置和管理,發布監測任務以及收集監測數據。

感測器節點由感測器模塊、處理器模塊、無線通信模塊和能量供應模塊四部分組成,感測器模塊負責監測區域內信息的採集和數據轉換;處理器模塊負責控制整個感測器節點的操作,存儲和處理本身採集的數據以及其他節點發來的數據;無線通信模塊負責與其他感測器節點進行無線通信,交換控制信息和收發採集數據;能量供應模塊為感測器節點提供運行所需的能量,通常採用微型電池。
隨著感測器網路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員提出了多個感測器節點上的協議棧。早期提出的一個協議棧,這個協議棧包括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和應用層,與互聯網協議棧的五層協議相對應。另外,協議棧還包括能量管理平台、移動管理平台和任務管理平台。這些管理平台使得感測器節點能夠按照能源高效的方式協同工作,在節點移動的感測器網路中轉發數據,並支持多任務和資源共享。
定位和時間
同步子層在協議棧中的位置比較特殊。它們既要依賴於數據傳輸通道進行協作定位和時間同步協商,同時又要為網路協議各層提供信息支持,所以在圖中用倒L型描述這兩個功能子層。右邊的諸多機制一部分融入到的各層協議中,用以優化和管理協議流程;另一部分獨立在協議外層,通過各種收集和配置介面相對應機制進行配置和監控。

⑤ 試著設計一個用於煤礦工人井下定位的礦井地下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結構方案,並闡述設計的基本思路。

礦井環境監測中通常需要對礦井風速、礦塵、一氧化碳、溫度、濕度、氧氣、硫化氫和二氧化碳等參數進行檢測。現有的監控檢測系統需要在礦井內設通信線路,傳遞監測信息。生產過程中礦井結構在不停變化,加之有些坑道空間狹小,對通信線路的延伸和維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旦通信鏈路發生故障,整個監測系統就可能癱瘓。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使用無線感測器網路來進行礦井環境的監測監控。使用無線感測器網路進行環境監控有三個顯著的優勢:(1)感測器節點體積小且整個網路只需要部署一次,因此部署感測器網路對監控環境的人為影響很小;(2)感測器網路節點數量大,分布密度高,每個節點可以檢測到局部環境詳細信息並匯總到基站,因此感測器網路具有採集數據全面,精度高的特點;(3)無線感測器節點本身具有一定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可以根據物理環境的變化進行較為復雜的監控。感測器節點還具有無線通信的能力,可以在節點間進行協同監控[1]。節點的計算能力和無線通信能力使得感測器網路能夠重新編程和重新部署,對環境變化、感測器網路自身變化以及網路控制指令做出及時反應。即使礦井結構遭到破壞,仍能自動恢復組網,傳遞信息,為礦難救助等提供重要信息。無線感測器網路自身的這些特點特別適用於礦井環境監測。

⑥ 無線感測器網路體系結構包括哪些部分

感測器網路系統通常包括感測器節點(sensor)、匯聚節點(sink node)和管理節點。大量感測器節點隨機部署在監測區域(sensor field)內部或附近,能夠通過自組織方式構成網路。感測器節點監測的數據沿著其他感測器節點逐跳地進行傳輸,在傳輸過程中監測數據可能被多個節點處理,經過多跳後路由到匯聚節點,最後通過互聯網或衛星到達管理節點。用戶通過管理節點對感測器網路進行配置和管理,發布監測任務以及收集監測數據。 感測器網路節點的組成和功能包括如下四個基本單元:感測單元(由感測器和模數轉換功能模塊組成)、處理單元(由嵌入式系統構成,包括CPU、存儲器、嵌入式操作系統等)、通信單元(由無線通信模塊組成)、以及電源部分。此外,可以選擇的其它功能單元包括:定位系統、運動系統以及發電裝置等。

⑦ 無線感測器網路中多sink節點優化部署方法

無線感測器網路中多sink節點優化部署方法——劉強,毛玉明等

        大規模無線感測器網路(WSN)環境下,當網路結構採用單一的sink節點時,容易造成sink節點周圍的普通感測節點因為轉發大量其他節點的數據,迅速消耗摔自身能量而使網路失效。為了延長網路壽命,需要降低感測節點到sink節點的跳數,而採用多sink結構是一個有效的方法。為此,需要考慮一定規模的網路中,應該布置多少sink節點,才能使得網路壽命最大化的同時網路成本最低。基於柵格網路結構,提出了多sink節點下的網路壽命模型和網路成本模型,並採用一種新穎的方法計算最大網路壽命成本比(RLC),推導出了保證網路壽命最大化的同時網路成本最低的sink節點個數的表達式。

        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的應用已經越來越普及,但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在大規模無線感測器網路環境下,當網路中採用單一sink節點時,由於普通感測節點距離sink較遠,會通過多跳方式將感測信息送給sink節點,sink周圍節點不得不轉發大量普通節點的數據,消耗大量能鼉。因此這些節點會最先消耗完能量而死亡。當sink節點周圍的普通節點都死亡,其他節點就無法將數據送到sink節點上去,導致網路失效。

        為了延長網路壽命,需要減少普通節點到sink節點的跳數,在網路中布置多個sink節點,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然而與普通感測器節點的小功耗、低成本不同,sink節點要進行復雜的數據處理,通常是高能耗、造價昂貴的節點。因此在網路中布置這些sink節點存在成本問題。
        網路會呈現出這樣的特性:當向網路中增加少量sink節點時,能有效降低普通節點到sink的平均跳數,網路壽命會有很大提高;當放置更多的sink節點時,對網路平均跳數的降低效果越來越小,網路壽命的增長也越來越緩慢。當sink節點數增加到一定數目時,所有節點到sink節點的跳數均為一跳時,再增加sink節點個數,網路壽命則不再增加。而隨著sink個數的增加,網路成本會大幅增加。因此應該存在一個最佳的sink節點數目,使得網路壽命和網路成本之間有一個平衡的最優效果。

        採用網路壽命與網路成本的比值——網路壽命成本比(Ratio of Lifetime to Cost,RLC)來衡量這個效果。換句話說,應該存在一個確定的sink節點數目n,使得網路壽命與網路成本的比值最大。為方便研究,本文採用柵格網路結構,並在sink節點均勻分布的前提下進行研究。

        將網路中的節點分為3種:sink節點、關鍵節點和普通節點。sink節點是感測信息的最終目的地,多個sink節點均勻地分布在網路中。sink節點周圍的一跳節點稱為關鍵節點,所有發向sink節點的數據信息都需要通過關鍵節點來轉發。sink節點增多,關鍵節點的個數也相應增多。普通節點為距sink一跳以外的其他感測節點,它們只能通過多跳的方式將數據發給sink節點。
        顯然,網路的壽命取決於關鍵節點的壽命。若這些關鍵節點全部死亡,其他感測節點的信息就無法傳到sink節點(只要有一個關鍵節點存活,數據就可以傳到sink節點),則網路壽命結束。
        各個關鍵節點的死亡時間是不一樣的,但在現實當中第一個關鍵節點與最後一個關鍵節點死亡的時間相差不會太大。因為當有關鍵節點先死亡後,它所擔負轉發的節點會由剩餘存活關鍵節點承擔。因此,剩餘關鍵節點的負擔增加,會加速它們的死亡。為避免關鍵節點之間死亡時間不一致給分析帶來的復雜性,可以假設關鍵節點均勻分擔所有普通節點的轉發任務,所有關鍵節點消耗均等的能量,最終同時死亡。
        有如下假設:
1.網路結構為柵格結構;
2.多個sink節點在網路中均勻分布,關鍵節點無重合;
3.所有關鍵節點死亡時間一致。

圖2顯示了不同網路代價下的RLC曲線。相應的參數如下:N=81,Ne=8。實際應用中,發送能耗略大於接收能耗,但都在一個數量級上,差別不大,此處收發能耗設為相等不影響結果的正確性。圖中CR表示sink節點的成本與普通節點成本的比值。可以看到,該曲線是一個關於n的凸函數,因此一定存在最大值RLC所對應的n值,該值即為最佳的sink節點個數。隨著CR的增加,RLC值變小,最大值n也向左移變小,說明網路成本增加時,網路中部署的sink節點應減少。

        此文從無線感測器網路中關鍵節點的角度建立了網路壽命模型,並提出一個新穎的確定最優sink節點個數的方法。該方法通過求解網路壽命成本比RLC的最大值,確定最佳sink節點個數,從而在延長網路壽命的同時使網路成本最小。
        模擬結果進一步證明了理論分析的正確性。此後可研究隨機分布的無線感測器網路下的sink節點個數與網路壽命、成本之間的關系。

⑧ 無線感測器網路中的部署問題,200分!!追加!!

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sensornetwork,WSN)是綜合了感測器技術、嵌入式計算機技術、分布式信息處理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能夠協作地實時監測、感知和採集網路分布區域內的各種環境或監測對象的信息,並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獲得詳盡而准確的信息。傳送到需要這些信息的用戶。它是由部署在監測區域內大量的廉價微型感測器節點組成,通過無線通信方式形成一個多跳的自組織的網路系統。感測器、感知對象和觀察者構成了感測器網路的三要素。
無線感測器網路作為當今信息領域新的研究熱點,涉及到許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很多,比如:網路拓撲控制、網路協議、網路安全、時間同步、定位技術、數據融合、數據管理、無線通信技術等方面,同時還要考慮感測器的電源和節能等問題。
所謂部署問題,就是在一定的區域內,通過適當的策略布置感測器節點以滿足某種特定的需求。優化節點數目和節點分布形式,高效利用有限的感測器網路資源,最大程度地降低網路能耗,均是節點部署時應注意的問題。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網路的覆蓋問題、連通問題和能耗問題3個方面。
基於節點部署方式的覆蓋:1)確定性覆蓋2)自組織覆蓋
基於網格的覆蓋:1)方形網格2)菱形網格
被監測目標狀態的覆蓋:1)靜態目標覆蓋2)動態目標覆蓋
連通問題可描述為在感測器節點能量有限,感知、通信和計算能力受限的情況下,採用一定的策略(通常設計有效的演算法)在目標區域中部署感測器節點,使得網路中的各個活躍節點之間能夠通過一跳或多跳方式進行通信。連通問題涉及到節點通信距離和通信范圍的概念。連通問題分為兩類:純連通與路由連通。
覆蓋中的節能對於覆蓋問題,通常採用節點集輪換機制來調度節點的活躍/休眠時間。連通中的節能針對連通問題,也可採用節點集輪換機制與調整節點通信距離的方法。而文獻中涉及最多的主要是從節約網路能量和平衡節點剩餘能量的角度進行路由協議的研究。

⑨ 設計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節點部署方案時必須考慮哪些問題

設計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需要遵循以下幾個主要的原則。
(1)微型化與低成本
由於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數量大,只有實現節點的微型化與低成本才有可能大規模部署與應用。因此節點的微型化與低成本一直是研究人員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對於目標跟蹤與位置服務一類的應用來說,部署的無線感測器節點越密,定位精度就越高。對於醫療監控類的應用來說,微型節點容易被穿戴。實現節點的微型化與低成本需要考慮硬體與軟體兩個方面的因素,而關鍵是研製專用的片上系統(System on Chip,SoC)晶元。對於傳統的個人計算機,內存2GB、硬碟100GB已經是常見的配置,而一個典型的無線感測器節點的內存只有4kB、程序存儲空間只有10kB。正是因為感測器節點硬體配置的限制,所以節點的操作系統、應用軟體結構的設計與軟體編程都必須注意節約計算資源,不能夠超出節點硬體可能支持的范圍。
(2)低功耗
感測器節點在使用過程中受到電池能量的限制。在實際應用中,通常要求感測器節點數量很多,但是每個節點的體積很小,攜帶的電池能量十分有限。同時,由於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節點數量多、成本低廉、部署區域的環境復雜,有些區域甚至人員不能到達,因此感測器節點通過更換電池來補充能源是不現實的。如何高效使用有限的電池能量,來最大化網路生命周期是無線感測器網路面臨的最大的挑戰。
感測器節點消耗能量的模塊包括:感測器模塊、處理器模塊和無線通信模塊。隨著集成電路工藝的進步,處理器和感測器模塊的功耗變得很低。圖2-43給出了感測器節點各部分能量消耗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感測器節點能量的絕大部分消耗在無線通信模塊。感測器節點發送信息消耗的電能比計算更大,傳輸1bit信號到相距100m的其他節點需要的能量相當於執行3000條計算指令消耗的能量。
圖2-43感測器節點各部分能量消耗情況無線通信模塊存在四種狀態:發送、接收、空閑和休眠。無線通信模塊在空閑狀態一直監聽無線信道的使用情況,檢查是否有數據發送給自己,而在休眠狀態則關閉通信模塊。從圖中可以看到,無線通信模塊在發送狀態的能量消耗最大;在空閑狀態和接收狀態的能量消耗接近,但略少於發送狀態的能量消耗;在休眠狀態的能量消耗最少。為讓網路通信更有效率,必須減少不必要的轉發和接收,不需要通信時盡快進入休眠狀態,這是設計無線感測器網路協議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3)靈活性與可擴展性
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的靈活性與可擴展性表現在適應不同的應用系統,或部署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中。例如,感測器節點可以用於森林防火的無線感測器網路中,也可以用於天然氣管道安全監控的無線感測器網路中;可以用於沙漠乾旱環境下天然氣管道安全監控,也可以用於沼澤地潮濕環境的安全監控;可以適應單一聲音感測器精確位置測量的應用,也可以適應溫度、濕度與聲音等多種感測器的應用;節點可以按照不同的應用需求,將不同的功能模塊自由配置到系統中,而不需重新設計新的感測器節點;節點的硬體設計必須考慮提供的外部介面,可以方便地在現有的節點上直接接入新的感測器。軟體設計必須考慮到可裁剪,可以方便地擴充功能,可以通過網路自動更新應用軟體。
(4)魯棒性
普通的計算機或PDA、智能手機可以通過經常性的人機交互來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行。而無線感測器節點與傳統信息設備最大的區別是無人值守,一旦大量無線感測器節點被飛機拋灑或人工安置後,就需要獨立運行。即使是用於醫療健康的可穿戴節點,也需要獨立工作,使用者無法與其交互。對於普通的計算機,如果出現故障,人們可以通過重啟來恢復系統的工作狀態。而在無線感測器網路的設計中,如果一個節點崩潰,那麼剩餘的節點將按照自組網的思路,重新組成具有新拓撲的自組網。當剩餘的節點不能夠組成新的網路時,這個無線感測器網路就失效了。因此感測器節點的魯棒性是實現無線感測器網路長時間工作重要的保證。更多http://www.big-bit.com/news/list-75.html

⑩ 無線感測器網路節能方法

李佳

19011210599

【嵌牛導讀】無線感測器網路是由大量感測器構成的網路,每個感測器節點的能量都是由電池提供,由於感測器節點體積小功能全所以電池體積小容量小的特點使得每個感測器節點的能量都是有限使得感測器網路的生命周期受限。而感測器網路生命周期太短會帶來很多的不方便,因為無線感測器網路大多部署在偏遠地區以及環境條件極其惡劣的地方,電池能量供應有限,人員不可達等都限制其廣泛部署。

【嵌牛鼻子】分簇    生命周期     節點剩餘能量     簇頭

【嵌牛提問】如何有效減小通信過程中的能耗

【嵌牛正文】 分簇是作為減小有用耗能的理想的方法能夠能夠有效減少無線通信次數減少擁塞,而選擇簇頭的方法能夠均衡能效,在源頭進行數據聚合壓縮可以減少數據發送量,由於無線通信是無線感測器網路中最耗能的原因,所以用簇頭來傳遞數據能夠節約大量的能量,而且分簇的方法對於網路的擴展性也有很大改善,一旦網路需要擴展都是直接成簇擴展而不用考慮新加入的網路節點會破壞網路本來的結構,也就是分簇以後網路的穩健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分簇技術】

1、雙簇頭法:在節點同構時雖然初始能量一樣,但是由於硬體原因或者外界因素不能保證每個節點上的能耗是一樣的,所以有的簇頭可能由於硬體或者外界因素而導致能量消耗過快而失效,則該簇內節點感知到的數據將會無處可傳,那麼這部分數據就會不能傳遞到基站,在節點異夠能量的時候也會存在這樣的問題,當只有一個簇頭的時候,只要該簇頭失效,則網路生命周期便大打折扣,建立主副簇頭的方法能夠有效改善單簇頭引起的能量空洞問題

2、根據權重選擇簇頭 :距離權重和能量權重的加和,離匯聚節點遠的節點能量相對較多以減少因長距離通信引起的網路失聯。

3、根據節點剩餘能量分簇:總是能夠在剩餘節點中找到能量最大的節點作為簇頭,因為簇頭在通信過程中的大能耗問題使得這樣的方法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 分簇協議 】 

LEACH  LEACH-C  SEP    HEED    DEEC    DDEEC   等一些更加先進的技術 。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節能問題並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節能的工作任重道遠。

閱讀全文

與無線感測網路部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平台投訴找哪個部門投訴 瀏覽:311
無線通信網路理論與技術 瀏覽:421
電話網路信號差和路由器有關系嗎 瀏覽:313
中山行業網路營銷推廣渠道 瀏覽:240
什麼叫網路安全 瀏覽:263
網路營銷員技術產品路線 瀏覽:705
互聯網網路設備有哪些 瀏覽:525
w無線網路英文 瀏覽:745
有網路無線的貓 瀏覽:211
如何正確使用網路的視頻 瀏覽:576
崇明區網路軟體電話多少 瀏覽:675
怎樣設置區域網絡由器 瀏覽:1003
學生用的手機沒有網路 瀏覽:486
其他網路軟體的發展 瀏覽:623
心情假日TV的網路密碼 瀏覽:841
百世快遞網路異常不派送怎麼辦 瀏覽:804
電腦上搜不到家裡的網路 瀏覽:785
活動隔斷網路推廣的方式有哪些 瀏覽:412
網路安全小技巧有哪些5條 瀏覽:682
imap無法連接請檢查網路 瀏覽:781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