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有氣象信息與網路論文
人類是地球的主宰者嗎
小的時候,老師拿著教科書,認真地告訴我們,人是猿變來的,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會製造和使用勞動工具。這種理念根深蒂固的統治了我們幼稚的思維。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盡管大千世界奇聞異事層出不窮,我卻對這些很少關心。但一次親身經歷幾乎改變了我的世界觀。
我喜歡大山,綿延的賀蘭山峰,不誇張的說,從十幾歲起到現在,幾乎邊布了我的足跡。小時候跟大人在上面打岩羊是為了 生活,采蘑菇,挖葯材占據了我的假期。工作以後, 逛山的愛好無法改變了,30幾歲以前,我的公休假相當一部分都給了它。背鍋帶糧,在上面一呆就是十來天(以後封山了,不能去了)。83年的9月,我們4人一行,准備充足,到棺材山(賀蘭山主峰上的一個地方)去采蘑菇。9月的山上,在上要穿棉衣,夜晚滿天的星辰彷彿就在頭頂,比起城市那鉛灰色的天空,這里可謂是人間仙境。這也許是喜歡大山的一個潛在原因。一個夜晚,我們坐在山頭上閑聊,明亮的月光照的周圍恍若白晝。突然有人喊到:快看,那是啥東西?順他指的方向(與月亮在同一角度)我們看到一個比月亮還亮的物體拖著一道長尾巴由東向西緩慢運動。4—5分鍾的樣子,那條明亮的尾巴突然消失,那亮光同運動方向呈垂直角度向上急升,2-3秒的時間如同一棵明亮的小星星消失在月亮的方向。坐在那裡,看著時常劃過天空的流星,一個向上,一個向下,但那亮光向上的速度比流星的何止快多少倍啊!
那以後,我常打開的網頁是「探索」,「天文圖片」,飛碟之類的。
這顆藍色的星球運行了幾十億年,難道就在二三百萬年的時間有了古猿——智人——現代人?他們統治著地球嗎?白堊紀到侏羅紀的時間跨度長達幾億年,龐大的恐龍家族為什麼沒有進化成智能生物呢?更何況,漫長的幾十億年裡,我們現代人知道的又有多少呢?帶著沉重的疑問,10幾年來,我瀏覽了我力所能及的各種現象和理論相關的書籍,雜志。 我感到朦朧當中,有了些頭緒,從鳥類家族到爬行的鱷魚,我們可以看到恐龍的影子,體形的變異沒有帶來智力的升騰,古猿進化為智人,中間的必不可少的環節是什麼呢?是勞動嗎?是會製造工具嗎?答案是否定的。動物世界裡,我們看到,任何生物為了活命,它必須要不停的勞作。烏鴉會把鐵絲搞彎去鉤到瓶子里的食物,猩猩會把樹枝的葉捋掉,添上唾液掏地下的白蟻。它們為了生存,不是同樣在勞動和製造著工具嗎?
人是怎麼來的?俄羅斯有位科學家說:地球是外星人的動物實驗廠。中國的道教信奉太上老君取天地之精產生了人。聖經里講,上帝閑的無聊捏了個亞當,造了個夏娃,從此有了人類。
唉,人啊!你到底是咋來的?看來誰也說不清了。我只是越來越信,地球上活動著一種高級生命,我們人類在他們視野里,就如同我們看螞蟻一般,渺小的了不得。人類又象是浮在水面的一群小魚,真正的大魚在海洋的深處。不管他們來自何方,但是,他們才是地球的主宰者。
怎樣寫科學小論文
全國青少年創造發明和科學討論會,自1982年在上海市舉辦以來,每2年舉行一屆,迄今已歷10屆(從2000年第十屆起,改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會),成為中小學科技活動的傳統項目和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好多同學的優秀作品在全國各地報刊上發表,有的還在全國甚至國際上獲了獎呢!
一、什麼是科學小論文
有些同學把寫科學小論文看得很神秘,認為是科學工作者的事,對我們少年兒童是高不可攀的。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同學們不僅能寫而且可以寫出質量較高的論文來。
科學工作者寫的科學論文,是指作者根據所制定的科研項目和確定的科研課題,通過實驗、觀察等手段,獲得大量的科學數據,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學結論,從而寫出的科研報告。同學們寫的科學小論文,比科學工作者寫的科學論文要短一些、淺一些。
科學小論文實際上是同學們在課內外學科學活動中進行科學觀察、實驗或考察後一種成果的書面總結。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對某一事物進行細致觀察和深入思考後得出結論;可以是動手實驗後分析得出的結論;也可以是對某地進行考察後的總結;還可以靠邏輯推理得出結論……
那麼,科學小論文有沒有質量標准呢?有。它必須具備「三性」。
1、科學性。科學性是科學小論文有別於其他各類體裁文章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科學小論文的生命。它要求選題科學,研究的方法正確,論據確鑿,論證合理且符合邏輯,文字簡潔准確。
2、創造性。小論文的選題、主要觀點要有自己新的發現、獨特的見解,而且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等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同樣的小論文沒有參加過各級科學討論會,也沒有在各級報刊上發表過。當然,你如果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提出新穎、獨到而又論據充分、言之有理的見解也是可行的,不失創造性。
3、實踐性。論文選題必須是作者本人在科學探索活動中發現的;支持主要觀點的論據必須是作者通過觀察、考察、實驗等研究手段親自獲得的,有實踐依據;論文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不能有憑空捏造、猜測、成人包辦代替的跡象。
以上「三性」是衡量科學小論文的質量標准。如寫「太陽花」,盡管你的觀察細致入微,它的姿態描寫得栩栩如生,它的品格剖析得完美無缺,但如果沒有獲得科學的、有意義的結論,那最多隻能算是一篇好的散文或觀察日記,而不是科學小論文。
寫科學小論文是一件很艱辛的工作,更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成功屬於勇於探索、不懈追求的青少年朋友!
二、科學小論文的類型
科學小論文最常見的形式有科學觀察小論文、科學實驗小論文、科學考察小論文和科學說明小論文。
(一)科學觀察小論文
科學觀察小論文,是指青少年對某事物或自然現象通過周密細致的觀察,並對取得的材料和數據進行認真的分析、綜合研究後得出結論,作出科學的解釋和描述。
湖南廖郝同學的爸爸經常咳嗽,他通過長期、反復的觀察,發現了風向與爸爸咳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並查出了「罪魁禍首」--湖南橡膠廠的大煙囪里飄來很多煙氣,裡面含有二氧化硫,爸爸一聞到它,咽喉部就產生過敏反應,反射性地引起咳嗽。他的《爸爸的咳嗽》這篇小論文主要是利用觀察這一研究方式得出結論,屬於科學觀察小論文,獲得了第二屆全國青少年科學討論會三等獎。
需要注意的是,科學觀察小論文中研究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現象,是在自然發光的條件下不加以人為控制發生的,所以文中所描述的內容應是作者所觀察的對象、過程和它產生的條件、各種現象,不能附加人為的任何條件或個人偏見。另外,觀察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反復進行的活動,需要作者耐心、細致、鍥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學實驗小論文
科學實驗小論文,有時也稱「實驗報告」,是青少年對研究的對象創設特定的條件,經過反復實驗,對獲取的材料和數據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結論而寫出的文章。它著眼於對實驗過程的客觀敘述以及實驗現象的科學解釋。
爬山虎能爬牆,這是許多同學所知道的。但是,爬山虎為什麼能爬牆呢?武漢的熊斌同學通過觀察發現這與爬山虎的「觸角」有關,接著他測算了平均每一米長的爬山虎莖幹上有25個吸附在牆上的「觸角」,並作了「觸角的拉力測定和吸附作用」實驗,實驗目的明確,實驗步驟詳盡,數據准確,說明力強,得出的結論真實可信,不失為一篇優秀的科學實驗小論文。
(三)科學考察小論文
你想研究某一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氣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過程、某范圍動植物資源及分布情況等,你就得實地考察。通過調查、訪問、實地勘探等考察方式為主要研究手段寫出的小論文稱為科學考察小論文。有時也稱為「科學考察報告」、「科學調查報告」。
榮獲第五屆全國青少年科學討論會一等獎的《願勝天水庫的水常綠》一文中,小作者們對水庫的地理生態環境、庫容等作了實地考察,並力所能及地進行了實測,找出水庫存在的隱患,提出了較為合理的建議。文中除寫明了考察時間、對象、內容及綜合分析得出的結論外,還繪出了「勝天水庫集雨圖」、「強烈侵蝕中山示意圖」,加上一些實際數據,使讀者對考察對象有比較概括清晰的認識。
寫科學考察小論文時,有時還應將有關動植物、岩石、土壤等標本或照片附在文後,以增強說服力。
(四)科學說明小論文
科學說明小論文是指作者通過利用翔實可靠的資料對某一自然現象或自然事物進行解釋和說明的一類小論文。一般來說,它並不直接採用觀察、實驗、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從書刊資料、師長等地方獲取豐富的第二手材料,並經過自己的綜合分析、邏輯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語言闡明某一觀點。
《為什麼說貴陽是祖國的第二春城》是獲第二屆全國青少年科學討論會三等獎的小論文,該文作者的研究方法有其特別之處,一是利用廣播、電視,堅持記錄整理貴陽與昆明兩地的天氣和溫度;二是利用現成的科研成果《中國氣候圖集》找出有代表性的重慶、北京的氣溫情況來同貴陽、昆明相比較;三是從書上查證昆明與貴陽1、4、7月和 10月的平均氣溫,進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
這類文章雖然沒有前三類的親自實踐得到論據,但它畢竟是通過作者精心地收集整理資料,綜合分析提出了新的觀點,新的見解,所以也承認它是科學小論文。
特別提醒的是,寫科學說明小論文是,千萬不要提出一個問題後就趕忙查資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釋,這樣沒有新意,沒有新的見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稱為科學小論文,更不能培養自己研究問題的能力。
三、科學小論文的選題
寫作小論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研究的對象,考慮研究什麼問題,這就是選題。有人說,選擇好題等於完成小論文的一半,可見小論文選題的重要性。
有的同學說,大自然的奇妙現象太多了,研究什麼好呢?有的同學說,大自然的事物我都已看慣了,沒有發現什麼新奇現象。再說,我想研究的東西別人已經研究過了,寫了沒多大意義。
實際上,只要你明白了選題的基本原則,掌握常見的幾種選題方法,而且在日常學習、生活和科技活動中做個有心人,就一定能發現值得探討的題目。
科學小論文選題的方法很多,個人可根據不同的情況適時選擇。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選題方法,供同學們選題時參考。
1、偶然發現法。一個星期天,松滋的胡長城同學在屋後的小溝邊玩耍。溝里有許多小蝌蚪游來游去。忽然,他發現有一個小蝌蚪與其它蝌蚪不和似的,孤獨地在一邊游。他用小樹枝把那脫群的蝌蚪拔到成群的蝌蚪中去,不一會兒,它又孤獨地游到一邊去了。他感到奇怪,就用瓶子將他和另外成群的幾個小蝌蚪分別裝起來,放在家裡飼養觀察。最後,不合群的小蝌蚪成了青蛙,其它長成了癩蛤蟆。通過長期觀察,它弄清了青蛙和癩蛤蟆的幼子之別,寫出了一篇優秀小論文。
這種選題沒有事先考慮,只是對偶然發現的一瞬即逝的現象產生了興趣,從而抓住不放,追根求源。
2、課堂延伸法。小學自然課《動物與環境》中,同學們研究了蚯蚓與光、溫度及水分的關系,弄清了蚯蚓喜歡陰暗、超市、溫暖的環境,而且學會了用差異法進行試驗以判斷失誤因果聯系。課後,你可用學過的方法研究蜈蚣、蟋蟀、螞蟻等小動物的生活環境,你可以繼續研究蚯蚓的其他奧秘:如蚯蚓有眼睛嗎?蚯蚓張耳朵嗎?蚯蚓的再生能力、鬆土能力等。
3、問題探究法。蒼蠅這個小東西真討厭,它是傳染疾病的罪魁禍首呢!但他也真怪,它經常接觸各種細菌而自己卻為什麼不會的病呢?
睡覺可以解除疲勞,恢復精力,那整天在水裡悠閑游盪的魚類也睡覺嗎?
……
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你肯定會有一些不懂的問題,你能不能把它作為小論文的研究對象呢?
湖南省道縣五年級學生毛登聖,一天和幾個同學一起在學校附近的竹林里玩,為竹子裡面究竟是空的還是裝有什麼東西而爭論不休。
細心的毛登聖一直把這個問題記在心裡,它課余查資料,做實驗,用大量的證據得出了結論:竹子裡面不是空的,裝有空氣,有氧、氮、二氧化碳等氣體。據此寫的《竹子裡面有什麼》小論文,榮獲了第一屆全國青少年科學小論文競賽一等獎。
4、教師指導法。如果你飼養了一隻小動物或栽培了一些花卉,項研究它們但又不知從哪方面入手,你可去請教老師,讓老師根據你的實際情況和條件選擇課題。
如果你參加了學校的科技小組,你可以把研究的設想告訴老師,請老師確定研究的題目,你再圍繞題目去觀察、實驗。
如重慶市人民小學生物小組的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選擇了一些考察、研究課題,完成了《重慶黃角樹特性調查》、《願勝天水庫的水常綠》等多篇小論文,並多次獲得全國青少年小論文一等獎。
5、成語、諺語科學驗證法。成語大多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但有的是來自寓言故事、民間傳說,也有些是約定俗成的。其中少數成語不一定符合客觀實際。你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去辨析和驗證。
「 水滴石穿」這個成語是大家熟悉的,意思是水不住地滴下來,能把石頭滴穿,比喻只要堅持不懈,力量雖小也能做出看來很難辦到的事情。但常識告訴我們,「水滴 」只不過是一滴液體,他力量很小,沖擊速度也不算太快,怎麼能把堅硬的岩石滴穿呢?成員同學從對這個成語的科學性產生懷疑開始,通過做模擬實驗和查閱資料,驗證了這個成語的科學性。
「春東風,雨祖宗」是一句流傳得比較廣泛的氣象諺語。一位同學3月份一個月的氣溫、風向、天氣情況作了詳細觀察記錄,然後利用科學統計法得出了這句諺語的適用范圍,為氣象預報提供了參考基數。
「葵花朵朵向太陽」這還有假嗎?但湖南蔣林波同學對這一定論發起了挑戰。他通過兩年的實驗觀察,以令人信服的論據得出了「葵花並不是總向太陽轉」「向日葵跟著太陽轉應該是指花蕾期,到開花後,就不轉動了」的結論。
由此看來,即使對早已被公認的結論,也要認真地研究,不要人雲亦雲。只有這樣,才能有所創新。
特別要注意的是,選題時要考慮主客觀條件。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選題時要弄清楚自己的長處是什麼,短處是什麼,自己對研究的問題是否有興趣,有沒有這個能力把它研究清楚,自己是否達到了這個知識層次和認識水平,自己受否有毅力去完成這個題目以及是否具備研究這個問題的實驗器材、場地等。
如果完成《探索一種蛇的奧秘》這個題目,研究前就必須掌握有關蛇的基礎知識,具備捕捉蛇的本領,能夠區別有毒蛇和無毒蛇,掌握被毒蛇咬傷的救護方法。此外,還要具備飼養蛇的器具等。否則,還是換一個更切合主客觀條件的選題為好。
四、小論文的取材與分析
選題確定後,就可進行取材與分析了,具體內容為制訂研究計劃,收集整理資料,深入實地考察,進行觀察實驗,分析各種材料,歸納得出結論。
(一)取材
1、直接觀察。就是用眼睛仔細去看,它是人們對自然現象在自然發生條件下進行考察的一種方法。
觀察時要認真仔細,不放過任何細微末節。雲南庄躍平同學利用2_0_天時間詳細觀察了家鴿孵化的全過程,幾乎每天都有新發現,連小鴿子身上一粒黑點、眼皮上的皺紋都沒放過,所以寫出的小論文《家鴿孵化的觀察》真實可信,內容豐富。同時,觀察時要做好詳細記載,否則就不可能得到真實的第一手材料了。
2、動手實驗。實驗方法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它比觀察更利於發揮同學們的能動性去揭示隱藏的自然奧秘。
昆蟲的後腿有什麼作用?湖北的張俊同學先後捉來了蝗蟲、螞蚱、蟋蟀等十幾種昆蟲,分別將它們的後腿切斷,通過反復實驗,觀察比較,發現了昆蟲的許多特殊功能。
3、實地考察。包括調查、訪問、實地勘探等方式。考察前,必須明確考察目的,准備好必需的工具、儀器、葯品、生活用具等。考察過程中,一定要把時間、地點、過程及考察的結果隨時隨地詳細地記錄清楚,有時還要採回必要的標本、樣品,將比較重要的現象拍照,這些都是很有用的第一手材料。
4、查閱資料。有些材料由於時間、空間或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可能親自去觀察、實驗、考察,這就得查閱書刊或請教老師、家長等,這種間接地獲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有些問題是你的知識水平、能力和條件所不能解決的,而這個問題又是你的選題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你就得去查資料,把它弄清楚。
(二)分析
取得材料後,就要進行分析研究,從中選出可以作為論據的材料,還要根據論點進行去粗去精,去偽存真,按照科學的態度進行整理分析,並得出自己的論點和看法。
首先,應審核各種材料的真偽虛實,有些查閱到的材料是早已過時的觀點,有些解釋只適合某范圍內,有些材料沒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記錄時有錯誤或本身就是自己虛構的,這樣的材料應堅決不用。
其次,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選擇的材料要能說明問題,不要多,而要精,與論點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材料應舍棄。
第三,將選擇的材料進行歸類,研究他們之間的共同點與不同點,以及相互聯系,然後概括得出結論即論點。論文論點是從對材料的分析\研究中產生的,不能先定論點,後找適合證明論點的材料.如熊小佳同學研究蚯蚓的視力,她選擇了4個材料(1)用木棍\紅領巾、鉛筆等在蚯蚓面前晃動的現象;(2)蚯蚓面對各種食物的反應;(3)蚯蚓放在「屋」門口的反應;(4)請叫爺爺得出關於蚯蚓是否有眼睛的材料。它通過前三個實驗分析,初步判斷蚯蚓沒有眼睛,是靠嗅覺找到食物,靠感光細胞找到陰暗的地方。第四個材料更加證實了她的推論,使得論點論證充分,有較強的說服力。
五、科學小論文的撰寫
對材料的整理分析完成後,就可以開始撰寫了。寫作雖沒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應按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研究分析、得出結論的步驟進行。一般來說,科學小論文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標題
標題是小論文的「眼睛」,好的標題確切簡明,富有吸引力,能給讀者以新鮮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所謂「確切」,就是小論文的標題必須概括文章的中心內容,使人一目瞭然,不能離題或扣題不緊,更不能用誇大的字眼。所謂「簡明」是指標題要精煉,既要概括全面,又能突出主題,做到言簡意駭。
開頭
開頭的方式多種多樣,依研究內容、自己喜歡的寫作風格而定,但一般應開門見山地提出你討論的問題,你是怎樣想到要研究這個問題的。
《為什麼說貴陽是祖國的第二春城》一文開頭:」我住在貴陽,常聽人們說"昆明是春城,貴陽是第二春城"。至於為什麼,我也弄不明白,我決心記錄天氣預報,看貴陽真是第二春城嗎?」由常言產生驗證其科學性的慾望。
有些文章的問題是在偶然觀察中產生、發現的,你也可以開頭先根據時間順序敘述其過程,再適時提出問題。
正文
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部分。它包括對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觀察、實驗、考察過程、發現的現象、判斷、推理得出結論等,這是小論文的核心部分。
應注意的是:研究步驟要寫得詳略得當,實驗過程、數據的來歷、現象要寫清楚,敘述時應有一定的順序。數據材料要准確,可設計成能說明問題的表格、圖解,必要時可附上拍攝的照片、採集的標本等,以增強說服力。獲得的結論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和論據保持一致性,論據要有嚴密的邏輯性。文字要簡潔生動,層次清晰,條理分明。
結尾
小論文的結尾應寫你得出的結論和對某一問題的建議。
《蚯蚓的視力》一文結尾:「噢,我明白了,蚯蚓是不折不扣的瞎子,它是靠嗅覺來尋找愛吃的食物,用感光器來辨別光的強弱。」以得出結論作為結尾,同開頭提出問題相呼應,收到良好效果。
小論文的初稿完成後,還要反復修改。看開頭是否簡明扼要,論據是否典型真實,論證是否符合邏輯,論點是否新穎一致,段落是否銜接自然,語言是否通順准確等。改好後再讓同學和老師幫助修改,逐步完善。最後謄清寄往報刊發表或參加各級小論文競賽。 希.望采;納,
⑵ 2000字的以氣象為題的議論文
說明文OK嗎?我只找了這一篇,你看看吧..
當你漫步在鬱郁蔥蔥的森林中,聆聽百鳥鳴囀時,你會沉迷於其中。這時,你精心揣度,鳥類或許會教你一些什麼。
科學家們研究證實,鳥類紛繁復雜的鳴叫,實際上正如人類說話唱歌一半,用以表達某種感情或溝通某些信息。比如呼朋引伴、母盼子歸、對歌擇偶,等等。有時候,鳥兒也會向勤勞的農夫通報農時,預測氣象,聰明的人類自然心領神會。
我國古代,有「鳥鳴知四時」的說法。宋代詩人陸游的《鳥啼》詩雲:「野人無時歷,鳥鳴知四時。二月聞子規,春耕不可遲。三月聞黃鸝,幼婦憫蠶飢。四月鳴布穀,家家蠶上簇;五月鳴鴉舅,苗稚厭草茂。」在江西省的某些山區有一種鳥,每當二月來臨時就呼喚:「春起來」。開始入夏時又叫道:「春去也。」在吉林省的長白山地,穀雨前後,布穀鳥又提醒人們「割麥插禾」;更有一種奇妙的惜春鳥,其聲曰「莫摘花朵。」告誡人們毀壞花枝將無果實之獲。
為了進一步了解農事氣象與鳥的關系,我覺得能在農民伯伯那裡得到答案,因為他們經常根據候鳥去來等安排農事。於是,我拿著紙筆,深入田間地頭去拜訪一些老農。
「人們不太歡迎烏鴉,因為烏鴉高亢蒼勁的鳴叫,往往是大風來臨的『警笛』,烏鴉沙啞的叫,陰雨即將到來。」農人們如是說。
這些也都是流傳至今的民間諺語:喜鵲早登門,是天氣晴朗之兆;若是在枝丫間跳來跳去,低頭亂叫,往往一日之內有陰雨天氣。麻雀也是「晴雨表」。晨曦中群雀嘰嘰喳喳,當日多為晴天好天氣;若它們縮頭縮腦,吱吱長叫,往往晴轉陰雨;傍晚提前進窗,並在窗邊長生緩叫,預示當夜或來日有雨。喜鵲高築巢,則將有大的水勢。這些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諺語都是在田間勞動數十年的老農告訴給我的。現在已經成為人們觀察農事氣象的准確「預報器」。
為了了解得更多,我帶著探求新知的渴望打開了網路的大門,尋找更多的信息。
海邊一些水鳥,在汛期到來之前,往往成群結隊的飛往村屯附近,並大鳴不止,但如果在空中不斷發出「唧唧」的叫聲時,則說明近日晴好。
在印度,孔雀被奉為「神鳥」,不僅因其羽毛華麗,風姿優雅,而且還能給當地人預測天氣。當有雨時,孔雀的「咪——嗚」叫聲變成「明哧——奧」,似乎在說:「雨快來啦!」雷雨和台風來臨之際,孔雀又將狂叫不止。
通過一系列的調查,使我得出了「農事氣象鳥先知」這一結論,鳥類對天氣是很敏感的,他們不同的鳴叫聲常和氣象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⑶ 求氣象與計算機結合的論文
氣象與計算機結合的論文 去 591論文網上,很多現成的案例。自己摘抄拼一篇。要是怕被測出來就讓那裡高手替你原創。得花票票的。
⑷ 中國天氣質量數據展示與分析系統設計與實現的畢業論文怎麼弄
查找有關數據
著氣象數據採集技術的發展以及各氣象中心演算法的完善,數值天氣預報的准確率一直在穩步的提升。然而,面對當今社會對高精度天氣預報的需求,來自各個氣象中心的模式天氣預報並不能夠滿足人們的要求。因此各個地區的氣象部門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通過參考上級指導預報對本地區的未來天氣現象重新進行預報以提高預報准確率。然而地區級氣象部門卻受限於本身設備條件,很難獲得針對當地的具有指導意義的氣象數據。基於上述原因,本文通過對浙江省氣象台實際預報工作的調研,結合國家局下發的質量檢驗要求,為解決氣象預報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設計並實現了「浙江省天氣預報數據分析系統」。並通過分析該系統的結果數據,設計並實現了基於神經網路方法的天氣預測模塊。該模塊會將天氣預測結果作為新的預報模式加入到數據分析系統中,為氣象預報工作提供更多的數據支持。論文的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1、根據浙江省氣象台氣象預報工作的數據需求,通過對現有的氣象數據結構的分析,設計並實現了一套在大時間跨度下,具有極高查詢效率的氣象數據倉庫。通過該數據倉庫的實現,將年度數據統計時間由原來的數百秒級降低到秒級。
2、設計並實現了氣象數據分析系統。利用C#、HTML、JavaScript與T-SQL語音開發了具備數據挖掘能力、質量檢驗能力、輔助預報能力,且數據表現形式豐富而直觀的,數據分析系統。通過該系統的應用,可以有效的改善氣象預報人員的預報准確率。
3、提出以神經網路法構建預測天氣數值參考數據的數據挖掘模型。該模型以BP神經網路方法構建,通過對歷史數據的不斷學習從而對各個參考預報模式的誤差進行預測,然後根據預測結果給出新的參考數據,作為一種新的模式供預報人員參考。該參考數據相比較其他模式的數據在預報准確性與穩定性上都有較大的提升。通過氣象數值預報分析系統在該浙江省氣象台的應用實踐證明,本文設計和實現的氣象數值預報數據分析系統能很好地滿足數值預報團隊關於預報誤差控制的需求。不僅根據數據學習模型計算得到的預報參考數據有較好的准確性。而且提供的質量檢驗功能,也為數值預報團隊的預報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持。
⑸ 應用氣象學畢業論文如何選題怎麼下手呢,就指導
應用氣象學
畢業論文選題-
任務書
-開題-答辯,論文都是要一步步的來,還要給老師看,我再志文網找的高手,也指導了我答辯,你可以去找他們看下選題,問一下。
⑹ 可以直接使用網上氣象局的資料用於論文嗎
根據極差的公式:極差最大值-最小值.找出所求數據中最大的值,最小值,再代入公式求值即. 我市歷史氣溫的極差.故填. 極差反映了一組數據變化范圍的大小,求極差的方法是用一組數據中的最大值減去最小值.注意:極差的單位與原數據單位一致;如果數據的平均數,中位數,極差都完全相同,此時用極差來反映數據的離散程度就顯得不準確.
⑺ 氣象信息網路的意義是怎麼樣的
遍布全球的氣象台站和各種探測設施,組成監視天氣變化的觀測網,晝夜不停地捕捉地球大氣中的各種氣象信息。這些網點獲取的信息通過有線、無線電報電傳,迅速集中到各國的氣象中心或通信中心,有時是經過幾次中轉後達到。從各個中心裡又以有線或無線的電報、電傳、廣播發送出去,供各地氣象台站、業務單位使用。氣象台站、天氣中心和各種業務單位把這些信息製作成各種成品,向世界范圍或向本國、本地區范圍,以及向某特定地區、特定部門和局地的各個用戶,用各種通信手段傳送出去,供使用或進行氣象服務。這樣,在環球上就組成了層層疊疊的,大的覆蓋全球,小的限於局地,不同規模、不同作用的氣象信息網;在這些網上,日日夜夜有數以億計的氣象信息不斷地交流著。
國際氣象信息的傳輸,主要由世界天氣廣播網和氣象電傳線路網承擔。
全球各處通過各種探測手段取得的氣象情報,其中一部分供國際公用,分別集中到世界各地86個氣象通信中心,然後分區廣播出去。全球共分8個廣播區,每區有8~11個中心。這些中心部分是各國的首都,我國的北京就是其中的一個。各地的氣象台可以根據需要選收任一中心的廣播,把收到的氣象電報填繪在天氣圖上,五洲風雲便盡收眼底了。
除上述的無線廣播網以外,現在又建立起國際有線電傳網路。華盛頓、莫斯科、墨爾本為3個世界中心;布拉克內爾、巴黎、奧芬巴赫、布拉格、內羅畢、開羅、新德里、巴西利亞、東京、北京為區域通信樞紐。由中心和各樞紐又連接許多國家、地方的氣象中心、氣象台、氣象業務單位,組成了電傳氣象情報網。通過這個網的數據信道和傳真信道傳輸了大量的正規和非正規的各種氣象資料、天氣實況圖和預報圖。這種電傳網路載荷量大,收發方便,傳送迅速及時,而且還傳送大量無線廣播所不能傳送的內容。
⑻ 關於氣象的議論文,1500字左右,急急急
當你漫步在鬱郁蔥蔥的森林中,聆聽百鳥鳴囀時,你會沉迷於其中。這時,你精心揣度,鳥類或許會教你一些什麼。
科學家們研究證實,鳥類紛繁復雜的鳴叫,實際上正如人類說話唱歌一半,用以表達某種感情或溝通某些信息。比如呼朋引伴、母盼子歸、對歌擇偶,等等。有時候,鳥兒也會向勤勞的農夫通報農時,預測氣象,聰明的人類自然心領神會。
我國古代,有「鳥鳴知四時」的說法。宋代詩人陸游的《鳥啼》詩雲:「野人無時歷,鳥鳴知四時。二月聞子規,春耕不可遲。三月聞黃鸝,幼婦憫蠶飢。四月鳴布穀,家家蠶上簇;五月鳴鴉舅,苗稚厭草茂。」在江西省的某些山區有一種鳥,每當二月來臨時就呼喚:「春起來」。開始入夏時又叫道:「春去也。」在吉林省的長白山地,穀雨前後,布穀鳥又提醒人們「割麥插禾」;更有一種奇妙的惜春鳥,其聲曰「莫摘花朵。」告誡人們毀壞花枝將無果實之獲。
為了進一步了解農事氣象與鳥的關系,我覺得能在農民伯伯那裡得到答案,因為他們經常根據候鳥去來等安排農事。於是,我拿著紙筆,深入田間地頭去拜訪一些老農。
「人們不太歡迎烏鴉,因為烏鴉高亢蒼勁的鳴叫,往往是大風來臨的『警笛』,烏鴉沙啞的叫,陰雨即將到來。」農人們如是說。
這些也都是流傳至今的民間諺語:喜鵲早登門,是天氣晴朗之兆;若是在枝丫間跳來跳去,低頭亂叫,往往一日之內有陰雨天氣。麻雀也是「晴雨表」。晨曦中群雀嘰嘰喳喳,當日多為晴天好天氣;若它們縮頭縮腦,吱吱長叫,往往晴轉陰雨;傍晚提前進窗,並在窗邊長生緩叫,預示當夜或來日有雨。喜鵲高築巢,則將有大的水勢。這些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諺語都是在田間勞動數十年的老農告訴給我的。現在已經成為人們觀察農事氣象的准確「預報器」。
為了了解得更多,我帶著探求新知的渴望打開了網路的大門,尋找更多的信息。
海邊一些水鳥,在汛期到來之前,往往成群結隊的飛往村屯附近,並大鳴不止,但如果在空中不斷發出「唧唧」的叫聲時,則說明近日晴好。
在印度,孔雀被奉為「神鳥」,不僅因其羽毛華麗,風姿優雅,而且還能給當地人預測天氣。當有雨時,孔雀的「咪——嗚」叫聲變成「明哧——奧」,似乎在說:「雨快來啦!」雷雨和台風來臨之際,孔雀又將狂叫不止。
通過一系列的調查,使我得出了「農事氣象鳥先知」這一結論,鳥類對天氣是很敏感的,他們不同的鳴叫聲常和氣象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⑼ 下載知網氣象學論文
已發送,請查收
全本下載無pdF版,發給你的必須下載了知網的瀏覽器才能看。
⑽ 氣象專業 求一個好寫的氣象本科畢業論文題目
同學可以找一些氣象專業資料然後加工就可以,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