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连接 > 计算机网络理论价值

计算机网络理论价值

发布时间:2022-07-11 06:59:16

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计算机是人们现在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种工具,它的用途很广泛,对于工作,学习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利于人们利用在网络上查找一些有意义的资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是现在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样运用工具。计算机(Computer)是一种利用电子学原理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计算机可以分为两部分: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15日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宣告诞生。理论基础是冯诺依曼提出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结构理论基础: 1.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组成; 2.程序存储控制; 3.以二进制为计算机基本单位。 4.计算机是各种通讯、娱乐凝结成一身的结晶它的出现已经覆盖各种产品。计算机词性以及解释 computer
【计】 robot brain
【经】 accounting machine; computer; electronic computer
详细解释电子计算机的俗称。
徐迟《生命之树常绿》:“以劳动的手指挥电脑,作用于大自然以的为生,不仅保护大自然,且按照进步人类的意志,彻底地、完美地改造人类社会。”帮助人们的生活 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计算机应用主要是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等数值应用,这一阶段使用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数字机和模拟机),硬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慢,系统维护需要较高的技术,软件尚未形成系统,应用程序编制耗费大量人力。主要应用于国防尖端武器的研制、生产和使用。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 开始向非数值应用方面发展。这一阶段使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除继续用于科学计算外,主要用于数据处理、工商业事务处理、企业信息管理。60年代后期出现小型机后,硬件逐步形成系列,接口设备和外围设备品种增多,组块式的软件设计使软件的编制趋于工程化,并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实时控制。70年代 计算机应用普及到社会经济更多的领域。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和可靠性,它促进了计算机的推广应用。随着微处理机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卫生保健、服务行业、社会公用事业等。家用电器采用微处理机后使计算机应用深入到家庭生活和娱乐之中。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使计算机网络得到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兴起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利用。

❷ 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有价值和有趣的发展方向该怎么通过自学在计算机网络方面做研究需要哪些基础课程

如果只是发论文,可以考虑一下,做可靠性研究,这是数学建模的内容,不需要实践,只需要做理论

❸ 计算机网络从职业发展角度来说能实现什么样的经济价值

计算机网络是未来必不可少,而且专门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人才较为缺乏,这个算是比较有前途的。前提是要好好学,真正学到东西,职业比较稳定,薪水高。

❹ 学习计算机网络意义是什么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从最初的教育科研网络逐步发展成为商业网络,并已成为仅次于全球电话网的世界第二大网络。因特网正在改变着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已经给很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并加速了全球信息革命的进程。因特网是人类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在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都已离不开因特网了。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要实现信息化就必须依靠完善的网络,因为网络可以非常迅速地传递信息。因此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4)计算机网络理论价值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范围:

一、商业运用

1、主要是实现资源共享(resource sharing)最终打破地理位置束缚(tyranny of geography),主要运用客户-服务器模型(client-server model)。

2、提供强大的通信媒介(communication medium)。如:电子邮件(E-mail)、视频会议。

3、电子商务活动。如:各种不同供应商购买子系统,然后再将这些部件组装起来。

4、通过Internet与客户做各种交易。如:书店、音像在家里购买商品或者服务。

二、家庭运用

1、访问远程信息。如:浏览Web页面获得艺术、商务、烹饪、政府、健康、历史、爱好、娱乐、科学、运动、旅游等等信息。

2、个人之间的通信。如:即时消息(instant messaging)运用<QQ、MSN、YY>、聊天室、对等通信(peer-to-communication)<通过中心数据库共享,各大网盘,但是容易造成侵犯版权>。

3、交互式娱乐。如:视频点播、即时评论及参加活动<电视直播网络互动>、网络游戏。

4、广义的电子商务。如:电子方式支付账单、管理银行账户、处理投资。

三、移动用户

无线网络为基础。

1、可移动的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PDA、3G手机。

2、军事:一场战争不可能靠局域网设备通信。

3、运货车队、出租车、快递专车等应用。

四、社会问题

网络的广泛运用已经导致了新的社会、伦理和政治问题。

❺ 计算机网络系统研究和应用的开题报告

你论文选题定好了吗?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开题报告格式要求准备好了没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希望能够帮到你?


提供一个开题报告写作心得,仅供参考,希望对你开题报告写作能有帮助。

论文开题报告主要是给指导委员会阐明你的论文将要写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写和如何写的问题。这里有几个方面:

第一,你要写什么
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现在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你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目前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所以,你的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
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
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第三,如何写
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哟。
------------------------
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结构大致可以包括这样几个部分:

1、前言
简单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本研究的问题的意义以及一些核心概念界定。

2、文献综述
应该是报告的重点。要将跟你的研究问题相关的研究现状都给予综述。一般可以采用由宽到窄的综述方法。就是逐渐FOCUS DOWN到你的问题上去。基本的格式是:主要观点综述归纳起来予以介绍之后加以评述,说明有那些研究上的不足和空白点。有了这些不足和空白点就可以提出你的问题了。你的研究就是要解决这其中的某个空白点和不足的。所以,文献综述的最后应当是你的研究问题。

3、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你通过文献综述提出了问题之后,你要设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大概的思路是什么?如何解题?如何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要这样的方法去找答案?

4、大致的提纲构想
最后,可以在你的报告里简单提出一个论文提纲来就可以了。如果这个提纲你没有办法做,你可以介绍一下你已经有的研究准备和前期研究成果,以及今后的大致时间安排。
这样,你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就基本可以给别人说清楚你的学位论文要做什么事情了。
--------------------------
另外,在做文献综述的最常犯的错误有:
1)不能做到NARROW DOWN。文献综述要从大处着手,但最后要FOCUS到你的研究问题上去。所以是一个NARROW DOWN的过程。而常见的不正确的文献综述方法就是把有关领域泛泛地进行综述。
2)只有列举没有综述。文献综述要对相关研究进行整合,不能老是列举张XX发现XX,李XX认为XX,王XX主张XX。要根据所搜集到的研究文献,做出相应的归纳。
3)过多主观评论。文献综述是客观介绍跟你的研究问题相关的研究现状,所以应该客观地展示。主观评论可以专门放在“已有研究的不足”里进行表述。
--------------------------
祝你开题成功哟!

❻ 学习计算机网络有什么意义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等国家的研究者就开始了网络教育的尝试,90年代则成为网络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网络学习环境具有哪些主要的新特性?它对于教育而言具有哪些深层意义?当前的网络教育是否实现了这些优势?本文就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来回答这些问题。
2 网络学习环境的特性
对于教育来说,网络具有哪些重要意义?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看网络究竟在学习环境上导致了哪些重要变化。许多文章都具体论及了网络学习环境的特性。跳出这些具体的特性描述,网络学习环境所带来的新变化可以归为三个主要侧面。
2.1 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机制的变化
有效的教育活动离不开学生、教师与信息资源的互动。在传统学习环境中,信息资源的存在及其传递形式主要局限于文字印刷形式和面对面的口头传授,以教科书为蓝本的课堂面授成了教学的主要形式。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沟通形式上缺乏灵活性,同时不宜于信息资源的跨地域共享,容易造成地区间教育信息资源的巨大不平衡。网络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功能强大的、集成性的信息传递媒介,通过WWW、FTP、计算机会议、视频会议等形式,网络可以实现各种数字化信息资源的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平台的沟通传递,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网络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传递的便捷性、灵活性、集成性、即时性,大大丰富和扩展了教育活动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内容。教师和学生所面对的不再只是此时、此地的信息资源,而是一个无限延伸、无缝连接的、巨大的信息资源库。
2.2 信息表征与加工方式的变化
网络不仅更好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传递共享,而且,信息本身的存在表征与加工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1)信息表征的超媒体化:网络学习环境的核心是一种超媒体的信息组织与表征方式,即每个信息结点(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本身是以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等不同形式表现的,而各个信息结点之间又依据其意义联系建立了丰富的非线性链接(超链接)。因此,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面对的不只是语言、文本信息,而是集多感官通道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不再只是具有预定顺序信息序列,而是一个可以按照思维与理解路线自由跳转、自由展开的立体信息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展开自己的学习路径、学习过程。
(2)信息加工(processing)与处理(transaction)方式更为便捷和灵活:网络可以支持高水平的信息操作处理。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库检索等可以更方便地查询、获取、下载自己需要的信息(当然需要学习者对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相关性和即时性等进行批判性评价),并对下载信息进行选择、编辑和概括分析。另外,很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用户友好的网络创作工具可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作活动,学生借助少量的技术支持就可以创作、发布自己的网站,建立自己的网页,甚至结合自己的任务目的参与建立网上图书馆、数据库、杂志、博物馆以及其他基于Internet的公共信息库,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公布在网上,从而增加了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上的主动性和发言权,这是以往的学习环境所难以做到的。
2.3 人际沟通互动方式的变化
网络越来越成为一种促进人类沟通交流的有力工具,而人际交往与互动则在教育过程中占有核心地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讯(CMC)可以作为功能强大的人际互动媒介,可以支持同步交互(如网上聊天室、视频会议等),也可以支持异步交互(如E-mail, BBS等),可以是一对一的交互,也可以是一对多、多对多的交互。这将大大促进学生与同伴、教师、专家的跨越时空的沟通交流。而且,利用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工具(如共享白板、MOO/MUD等),可以实现学生的网上远程协作学习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工作。网络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智慧的联网,它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从而可以实现更便捷、更广阔、更灵活开放的人际沟通互动。
3 网络学习环境能带来什么
网络学习环境的这些新特性能给教育带来什么呢?显然,网络也可以像原来的CAI一样来辅助传统的教学活动。然而,与以往的教学媒体相比,网络应该更有潜力引发教育的深层变革。
3.1 学校教育模式的虚拟化、开放化
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核心概念是课堂、教师、学生班级、课本、课程表,其典型形式是在特定教室中进行的班级授课。由于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机制的变化,以及人际沟通互动方式的变化,随着网络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这种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可能会被打破,教育将变得更为虚拟化和开放化。学校教育无需再局限在学校围墙所及的物理空间中,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通过网络听课,学习课程内容,完成和提交作业,与同学、老师或其他人讨论,甚至参加考试;同时也可以在学校中通过网络使用位于不同地方的教育资源,如数字图书馆、远程实验室等。另一方面,学校中将可以采用更灵活、更个性化的时间安排和时间进度,而不是统一的课程表。研究者用分布式学习(distributed learning)来描述这种虚拟化的学习方式。
3.2 合作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
与建构主义等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相适应,合作探究学习成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由于网络所引起的人际沟通互动方式的变化、信息表征与加工方式的变化以及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机制的变化,网络学习环境在合作探究学习上具备了更多的潜在优势,可以为这种学习活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网络可以为作为有力的合作学习工具。学生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讯(CMC)大大扩展了参与沟通的成员的范围,扩展了理解与思想的广度。另外,对于那些比较内向和高焦虑的学生而言,网络提供了一种更为适宜的沟通工具,可以减少面对面对话时的压力和尴尬。而且,网络既可以支持生动的同步交互,让学生能够与身处远方的学生或教师、专家实时交流;同时又可以实现灵活的异步交互。研究表明,在异步交互中,学生可以在发出自己的发言之前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和完善,因而有利于实现更为深入的讨论、研讨(Owston, 1997)。另外,研究者还发现了网络互动中的“听众效应”,即与作为作业“给老师”写作文相比,学生通过网络为身处异地的同伴(“听众”)写文章会产生更好的写作效果。这是因为在这种沟通中,学生的写作具有真实感和明确的目的性,因而会对自己的表达进行更好的监控和反思。这种促进性效果不仅表现在作文上,研究者在科学、数学以及社会研究等学科中均发现了相同的效应(Fabos & Young, 1999)。网络可以支持当地学生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协作学习,创建各种主题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和教师广泛地参与到合作活动中,甚至将教育系统之外的人也吸引到共同体之中。这种跨文化的沟通合作既有利于促进学习效果,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
网络环境也有利于实现开放灵活、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开放灵活的超媒体信息表征与组织方式、及时更新的最新前沿信息、各种丰富的网络数据库、便捷的沟通方式等等,都可以为探究性学习提供更为适宜的信息资源环境。网络环境中的搜索引擎、问题解决工具、计算工具等都可以为探究活动提供有力的认知工具支持。各种网页创作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很方便地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发布在网上,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当前,研究者强调要利用网络来支持学习者的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课题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等,即针对学习目的和内容为学习者设计一定的问题、任务,让他们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展开探究活动,合作研究问题、完成任务,形成探究报告或某种产品等,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相应的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
当然,学生网上合作探究活动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是如何寻找信息、合作探究的?是如何分享他们所建构的理解的?教师应该在何种程度上发挥引导作用?应该如何评价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还需要深入研究(Windschitl, 1998)。
3.3 学校与社会的重新整合
20世纪初,面对传统教育机械、被动、割裂生活经验的弊端,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具有巨大冲击力的命题。然而,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在这些方面却并没有太大实质性的改观。学校文化与整个社会文化之间仍旧存在人为的隔阂,学生的学校生活经验与其在现实世界的生活经验之间依旧没有得到良好的沟通。甚至学校中的各种学科都在一定程度上既背离了其学术本源,也背离了其生活本源(比如,学校数学既不同于数学家的数学,也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网络环境的新特性似乎有可能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重新整合,促进“做”与“学”的重新整合。网络是一种具有强大交互性的媒体,在网络上信息可以沿着不同方向流通,从长远来看,网络对学习和教学带来的深刻影响可能是教育机构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Levin & Thurston, 1996)。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工作、生活、科研等现场的情境性信息,可以与当事人(实践者、研究者等)对话交流。另外,如前所述,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非常重视基于问题式学习、基于课题式学习。网络使得教育者可以在学校之外的世界中广泛地采集这种“问题”或“课题”,而且,更重要的是,网络可以使学生和教师的探索成果立刻被推广应用到社会中,这种探究活动不仅具有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而且会产生实际意义。学校可以作为中介帮助当地社区与其他地区、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学校往往会具备当地社区中较好的网络设施,而且学生、教师也往往能更熟练地使用网络。作为学习活动的一部分,学生可以与当地的成人交流,找出当地社区面临的挑战或问题,而后利用网络获取有关信息,与其他地方的人士联系,以促进社区问题的解决。因此,学生、教师所进行的网上探究活动不仅可以实现高效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同时也可以服务于社区发展,使学生、教师成为更有贡献的社区成员。比如,美国加州、伊利诺和日本、墨西哥、以色列等地学生通过网络协作探究当地的缺水问题。一开始,这些学生分别搜集当地的资料,具体描述当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而后,他们通过网络交流情况,相互分析各地的资料,判断其他地方是否有什么当地尚未采用的有效措施。比如加州的学生发现,以色列采用“滴水灌溉”的方法,而当地没有采用这一技术,于是他们以此为基础向当地政府提出了关于采用这一技术的建议。
网络深刻地改变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打破了隔离学校与社会的许多壁垒。其中有些壁垒曾经发挥着保护学生的作用,这样的保护措施需要在新的网络环境中进行重建;而更多的壁垒则是割裂了“学”与“做”,割裂了“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社会的重新整合将需要角色与职能的重新分配,社会结构的重构,以及对整个教育体系的重新思考。
4 关于网络教育现状的反思
网络似乎向我们预示着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而现有的网络教育是否已经实现了这些潜能了呢? Paulsen(2000)对26个国家的130个网络教育机构的网络课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大多数网络教育机构仍在尝试阶段,所提供的网络课程和支持服务都还不够丰富,所采用的入学和学习方式还不够灵活,都称不上是虚拟或网上大学。Mioser等(2000)对全球436个教育网站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1)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网络教育并未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只有28.2%的网站包含有探究活动,3/4以上的网站是高度结构化的、严格规定好的学习过程,多数网站所引发的认知过程是信息提取(52.5%)、或机械学习(42%),较少关注分析推理过程(32.6%),更少涉及问题解决和决策活动(5%)。只有极少网站有学生建模或适应性机制。尽管网络在协作学习上有独到的优势,但令人失望的是只有2.8%的网站支持协作学习。(2)从信息表征与加工来看,网络应该说具有最佳的信息表征、组织和处理功能,是一种高级的整合性媒体。但在所分析的网站中,它们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绝大多数网站都高度依赖于文本。另外,网络作为超文本信息结构,其中可以采用合适的导航和搜索工具。但是,这些教育网站内部链接不丰富,外部链接非常少,也缺少网络特有的导航和搜索工具(如认知地图、搜索引擎等)。83%的网站完全依赖于网站内的资源,只有31%的网站提供了其他网站链接,22%的网站给学习者指明了网络以外的资源,即网络仅作为学习环境中的一个部分。很少有网站将同伴、专家作为学习资源。(3)从交流功能来看,这些教育网站只采用了有限的交互功能,最集中的交流工具是email,其他工具使用都很少。而且,这些网站中几乎没有发现支持协同工作和学习共同体的成分。尽管网络可以支持高水平的交互活动,然而这些网站最多采用的是更低级别的交互方式:浏览(76%)。因此,这一研究让我们看到的是“超前一步的技术,落后两步的教学”,现有的网络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发挥网络的潜在优势。而我国当前的网络教育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境地。
5 结论
教学媒体本身并不能自动导致好的学习效果。究竟应该如何创建有效的网络教育模式?如何利用网络的潜在优势促进教育模式的深层转变?这些都是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美国国会成立的“网络教育委员会”在其提交的报告中也强烈呼吁 “要为有效的网络学习建立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Mioser等甚至提出可以建立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网络教育学” (Webagogy)。网络教育是一个如此复杂的领域,需要多学科的研究者开展跨学科深入研究,更深入地、批判性地检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学习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便为有效的网络教育提供更有力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Fabos, B. & Young, M. D. (1999). Tele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Rhetoric versus reality. Review of Ecational Research, 69(3), 217-259.
[2] Levin, J. & Thurston, C. (1996). Ecational electronic networks: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cational Leadership, 54(3), 46-50.
[3] Mioser, D., Nachmias, R., Lahav, O., & Oren, A. (2000).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Current pedag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stat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cation, 33(1), 55-77.
[4] Owston, R. D. (1997). The World Wide Web: A technology to enha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cational Researcher, (1), 27-33.
[5] Paulsen, M. F. (2000).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Web-based Ecation and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online ecation. Keynote on the 16th World Computer Congress (ICEUT), Beijing.
[6] The Web-Based Ecation Commission (2000).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for learning. Report of the Web-Based Ecation Commission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7] Windschitl, M. (1998). The WWW and classroom research: What path should we take? Ecational Researcher, 27 (1), 28-33.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under Web-Based Learning (WBL) environment can be summariz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sharing, the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and the method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ll the changes will transform ecation significantly: the schooling system will be more open and virtual,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will be more inquiry and collaboration-oriented, and there need be a re-integration between the schools and the society. However, WBL of the time being has not yet realized its promises.

❼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意义

一、计算机网络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
21世纪已经到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改变着教育的方法、方式以至内容,转变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适应现代的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至今,计算机技术已发展迅速,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特别是由于计算机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深刻影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计算机技术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下面我就从计算机四个方面的特性与功能来说明它对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
1、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计算机的显着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交互性是计算机和多媒体计算机所独有的,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家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更好,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比如说,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使计算机象学习伙伴一样和你进行讨论交流.也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即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作过两个着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超文本功能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象、声音等其它媒体信息,那就成为一个超媒体系统,换句话说,超媒体就是多媒体加超文本.事实上目前的绝大多数多媒体系统都是采用超文本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对超媒体系统与多媒体系统不加区分,即把超文本看作是多媒体系统的一种特有功能.
如果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一本书,就和传统的文件或印刷的书籍完全不同,这时的正文(文章、段落、或一句话、一个词)都按相互间的联系被组织成正文网.这本书无所谓第一页和最后一页,从哪段正文开始阅读,以及接下来读什么都由读者的意愿来决定.选择下一段正文的依据不是顺序,也不是索引,而是正文之间的语义联系.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由于联想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所以按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方式组织管理信息和按传统文本的线性、顺序方式组织管理信息相比较,前者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廿年中,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际课例说明如何把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实现这样的学习环境.
课例:澳大利亚"门尼·彭兹中心小学"所作的试验
试验班为六年级,有30名学生,教师名字叫安德莉亚,当前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像往常一样,安德莉亚鼓励她的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题目(例如奥运会的历史和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会中的成绩等问题),确定媒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在图书馆和Internet网上查阅资料以后,其中米彻尔和沙拉两位小朋友合作制作了一个关于奥运会历史的多媒体演示软件.在这个软件向全班同学播放以前,教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和分析软件表现的内容及其特点.播放后立即进行讨论.一位学生说,从奥运会举办的时间轴线,他注意到奥运会是每4年召开一次.另一位学生则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并不总是这样,例如1904年、1906年和1908年这几次是每两年举行一次.还有一些学生则注意到在时间轴线的1916,1940和1944这几个年份没有举行奥运会,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年份没有举办奥运会?",有的学生回答,可能是这些年份发生了一些重大事情,有的学生则回答发生了战争,有的则更确切地指出1916年停办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40和1944年停办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协商,决定对米彻尔和沙拉开发的多媒体软件作两点补充:①说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对举办奥运会的影响;②对奥运历史初期的几次过渡性(两年一次)奥运会作出特别的解释.这时候有位小朋友提出要把希特勒的照片通过扫描放到时间轴上的1940年这点上,以说明是他发动了二次大战.教师询问全班其他同学:"有无不同意见?"沙拉举起手,高声回答说:"我不同意用希特勒照片,我们应当使用一张能真实反映二次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例如大规模轰炸或集体屠杀犹太人)的照片,以激起人们对希特勒的痛恨".教师对沙拉的发言表示赞许.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到,教师为这个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用多媒体计算机建立一个有关奥运会某个专题(例如奥运历史或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中的成绩)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再通过展开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而自始至终又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同时用Internet实现资料查询),所以上述例子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作为认知工具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很好范例.
二、多媒体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
1.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
1995年末,在国际信息界有一件最引人注目的大事,就是美国SUN公司在Internet上推出了"WWW浏览器HotJava",这是SUN公司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种全新的可动态执行的浏览器.其突出特点是具有动画功能,可向用户提供超文本格式的图形、图像、语音、动画与卡通等多种媒体信息;并能把静态文档变成可动态执行的代码,这就彻底改变了Internet浏览器只能用来查询检索Internet网上信息的状况,为Internet的教育应用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这是因为HotJava的动态可执行特性无异于赋给用户一种远程交互的功能.例如,一个用户可以利用HotJava编写一段Java应用程序以实现仿真化学反应的页面,而其它的3W用户只要使用HotJava浏览器就不仅可以看到这个仿真页面,还可以与之进行交互(例如可改变该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某些参数以观察不同的反应过程和结果).利用HotJava的这种动态可执行特性用户在检索到某些重要文献或教学资料时,不仅能看到静止页面还可通过点击某个图标或热键而看到图文声并茂的彷真实验或算法执行过程的直观演示.显然,这样一种交互功能和用第一代Internet浏览器(如Mosaic和Netscape)只能观看静态页面的效果相比是有本质不同的,它对于教育应用(尤其是远距离教育应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HotJava的出现不仅是Internet浏览器的重大革新,也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找到了最理想的结合点:从此基于Internet网的多媒体教育应用就日益发展起来(今年6月于美国波士顿召开的ED_MEDIA世界大会上,在121篇大会交流的多媒体教育应用论文中基于3W服务器和HotJava以实现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教育应用论文共有七篇).目前不仅西方发达国家在大力开发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应用,就是台湾、香港等地区也在这方面投入相当多的人力和物力(当前台湾教育技术界的主要力量差不多都已投向这一研究领域).这是多媒体教育应用中十分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新趋势,也是当前发展最快的一个趋势,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去.
2、计算机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结合
计算机和仿真技术结合可以产生一种强烈的幻觉,使得置身其中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虚拟现实世界中,并对其真实性丝毫不产生怀疑,通常把这种技术称之为"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换句话说,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中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要进入虚拟现实的环境通常需要戴上一个特殊的头盔(head_mounted display),他可以使你看到并感觉到计算机所生成的整个人工世界.为了和虚拟环境进行交互,还需要戴上一副数据手套它使穿戴者不仅能感知而且能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
由于设备昂贵,目前VR技术还主要是应用于少数高难度的军事和医疗模拟训练以及一些研究部门,但是在教育与训练领域VR技术有不可替代的非常令人鼓舞的应用前景,所以这一发展趋势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例如,达特茅斯医学院所开发的一种"交互式多媒体虚拟现实系统",可以使医务工作者体验到并学习到如何对各种战地医疗的实际情况做出反应.利用该系统的实习者可以感受到由计算机仿真所产生的各种伤病员的危险症状,实习者可以从系统中选择某种操作规程对当前的伤病情况进行处理并可立即看到这种处理方式所产生的后果.为了使实习者获得更深刻的体验,系统还可仿真各种外科手术,其内容包括一般的开刀直至复杂的人体器官替换.这种虚拟环境使医学院的大学生不必冒任何医疗事故的风险就可以反复实习病房中的各种实际操作,并可尝试选择不同的技术处理方案以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和进行某种技能的训练.
VR技术在化学教学中也取得了显着效果.北卡罗莱纳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研制了一种可以让用户用手操纵分子运动的VR系统.用户戴上头盔并通过数据手套进行反馈控制,可以使分子按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不难看出,这种VR系统不仅在教学上有重要意义

❽ 网络的作用与意义

世界变的更小,我们变的更近

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可以在许多方面体现出来,Internet上WWW(World Wide Web)服务就是一个最典型也是最成功的例子。计算机网络可以提供各种服务,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功能实现了服务器与工作站、工作站与工作站间的数据传达室输,这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计算机的应用,已经从科学计算发展数据处理,从单机发展到网络,这使得空间上隔得很远的用鹿茸可以互相传输数据住处互相交流,协同工作。

(2)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包括硬件共享、软件工享和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网格上的种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集中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现代的办公手段、经营管理发生了变化。通过管理住处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可以实现日常工作的集中管理,这样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

(4)实现分布式处理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分布式计算成为可能。对于大型的课题,可以分为许许多多的小题目,由不同的计算机分别完成,然后再集中起来,解决问题。

以上的作用是概念上的,具体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网络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远程登录

远程登录是指允许一个地点的计算机与另一个地点的计算机进行通信,尽管它们在空间上相隔很远,但是它们可以运行相应的应用程度进行交互式对话。

(2)电子邮件

计算机网络可以作为通信媒介,用户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把电子邮件(E-MAIL)发送到世界各地,这些邮件中可以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

(3)电子数据交换

电子数据交换(EDI)是计算机网络在商业中的一种重要的应用形式。它以共同认可的数据格式,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之间传达室输数据,代替了传达室统的贸易单据,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提高了效率。

(4)联机会议

利用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通过个人计算机参加会议讨论。联机会议除了可以使用权文字外,还可以传达室送声音和图像。

总之,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计算机网络提供的资源共享能力,使得在一台或多台服务器上管理其它计算机上的资源成为可能。这一功能在某些部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银行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将分布于各地的计算机上的财务信息传到服务器来实现集中管理。事实上,银行系统之所以能够实现“通存通取”,就是由于广泛采用了网络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中,还可以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或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或子任务,分散到网络的各个计算机中进行处理。这种分布处理能力对于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开发是卓有成效的。

远程通信

❾ 能说说当前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前景吗

计算机网络就是计算机之间通过连接介质(如网络线、光纤等)互联起来,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组织形式。计算机网络是二十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原本用于军事通讯,后逐渐进入民用,经过短短40年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现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正以高速向前迈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一个充满虚拟性的新时代。在这个虚拟时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会极大地改变,那时我们将进行虚拟旅行,读虚拟大学,在虚拟办公室里工作,进行虚拟的驾车测试等。对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前景,我有如下看法:
1、全球因特网装置之间的通信量将超过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量。因特网将从一个单纯的大型数据中心发展成为一个更加聪明的高智商网络,将成为人与信息之间的高层调节者。其中的个人网站复制功能将不断预期人们的信息需求和喜好,用户将通过网站复制功能筛选网站,过滤掉与己无关的信息并将所需信息以最佳格式展现出来。同时,个人及企业将获得大量个性化服务。这些服务将会由软件设计人员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中实现。由软件驱动的智能网技术和无线技术将使网络触角伸向人们所能到达的任何角落,同时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接收信息的形式。
2、带宽的成本将变得非常低廉,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随着带宽瓶颈的突破,未来网络的收费将来自服务而不是带宽。交互性的服务,如节目联网的视频游戏、电子报纸和杂志等服务将会成为未来网络价值的主体。
3、在不久的未来,无线网络将更加普及,其中cnet:短距无线网络前景看俏。短距无线通讯标准Zigbee与超宽频UWB(Ultra wideband)即将制订完成,未来将与蓝芽(Bluetooth)共同建构短距离无线网络环境,包括蓝芽、Zigbee与UWB等相关产品出货量都将大幅成长。随着电子电机工程师协会(IEEE)推出802.15个人局域网络(WPAN)标准后,新一代的短距离无线通讯发展趋势逐渐确定,除了蓝芽(802.15.1)外,Zigbee(802.15.4)与UWB(802.15.3a)标准也将于今年或明年初陆续通过,未来Zigbee与UWB将以各自不同特性,如速度、价格等切入短距离无线网络环境。
4、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网络安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跨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它包括: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硬件设计技术、密码学、网络安全与计算机安全技术等。
在理论上,网络安全是建立在密码学以及网络安全协议的基础上的。密码学是网络安全的核心,利用密码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密传输、加密存储、数据完整性鉴别、用户身份鉴别等,比传统意义上简单的存取控制和授权等技术更可靠。加密算法是一些公式和法则,它规定了明文和密文之间的变换方法。由于加密算法的公开化和解密技术的发展,加上发达国家对关键加密算法的出口限制,各个国家正不断致力于开发和设计新的加密算法和加密机制。
从技术上,网络安全取决于两个方面:网络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网络安全则由网络设备的软件和硬件互相配合来实现的。但是,由于网络安全作为网络对其上的信息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人们往往发现软件的处理速度成为网络的瓶颈,因此,将网络安全的密码算法和安全协议用硬件实现,实现线速的安全处理仍然将是网络安全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在安全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全面加强安全技术的应用也是网络安全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即使有了网络安全的理论基础,没有对网络安全的深刻认识、没有广泛地将它应用于网络中,那么谈再多的网络安全也是无用的。同时,网络安全不仅仅是防火墙,也不是防病毒、入侵监测、防火墙、身份认证、加密等产品的简单堆砌,而是包括从系统到应用、从设备到服务的比较完整的、体系性的安全系列产品的有机结合。
总之,网络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也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仅供少数人使用的技术专利,它将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❿ 计算机网络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一、原因

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二、意义

只有两台计算机和连接它们的一条链路,即两个节点和一条链路。

通过线路互连起来的、资质的计算机集合,确切的说就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并配置网络软件,以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的系统。

(10)计算机网络理论价值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层次划分:

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着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

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

1、物理层(Physics Layer)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3、网络层(Network Layer)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5、会话层(Session Layer)

6、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7、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阅读全文

与计算机网络理论价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无线网络通信时间 浏览:936
中国电信网络线路申请多少费用 浏览:929
明集泰昌大酒店网络密码 浏览:847
手机为什么有的网络拒绝接入 浏览:396
吃鸡地下城网络推荐多少M网络 浏览:777
连了无线网络显示脱机 浏览:146
摄像头没有信号能连接网络吗 浏览:79
2G网络是哪个波段 浏览:610
浏览了黄页就网络异常 浏览:709
网络安全简答题必考50道 浏览:325
网络的信号线短接了 浏览:967
足浴网络营销技巧 浏览:800
vivo手机网络功能教程 浏览:685
电脑右下端网络找不到了 浏览:878
安卓车载导航连接不上网络 浏览:598
windows移动中心网络连接灰色 浏览:712
电脑不连接网络怎么看 浏览:400
老的数字机顶盒怎样连接网络电视 浏览:828
为什么玩香肠派对总是网络不好 浏览:325
哪些网络文库 浏览:76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