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的具体情况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首都,荷兰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人口约70万。
鹿特丹(Rotterdam)是荷兰第二大城市,世界最大的港口,位于欧洲莱茵河与马斯河汇合处。整座城市展布在马斯河两岸,距北海约25公里,有新水道与北海相连。港区水域深广,内河航船可通行无阻,外港深水码头可停泊巨型货轮和超级油轮。
鹿特丹是连接欧、美、亚、非、澳五大洲的重要港口,素有“欧洲门户”之称。城市市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港区100多平方公里。市区人口57万,包括周围卫星城共有102.4万。
Ⅱ 奥运中科技有哪些
1912年第5届瑞典奥运会在科技应用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就是在场内试验性地安装了电动计时器和终点摄影设备,使计量时间精确到1/10秒。
1920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的第7届奥运会,在装备等方面比一战前的几届都有了很大突破。安特卫普市兴建了一个能容纳3万人左右的体育场和其他体育设施,体育场的煤渣跑道周长400米,这是奥运会第一次使用标准跑道。
192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的第9届奥运会,东道主为了进一步扩大奥运会的影响,特意建造了一座高塔。在奥运会期间,高塔一直燃烧着熊熊焰火。火种取自奥林匹亚,用聚光镜聚集阳光点燃火炬,这也代表了当时的科技水平。
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由于20年代初期电视机的发明,给奥运会带来了一次全新的革命。在本次的奥运会上,德国第一次通过电视播放了奥运会的比赛盛况,不仅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奥运会的影响,而且也为以后电视转播奥运会开创了先河。
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在运用新科技发明方面又有了新的尝试。自从1903年第一架用发动机驱动的飞机成功试飞以来,飞机第一次被运用到奥运会中来,成为神圣的传递圣火的使者。火种仍然按照惯例从奥林匹亚采集,并用飞机传递到墨尔本,总行程共约2万多千米。
在20世纪50年代,新材料技术革命给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使得运动员的服装开始脱离了普通服装系列,而逐步发展成了一个新的服装体系。运动服逐渐变得随意、舒服而利于运动。另一方面,在运动设备制造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极大地推动了各个运动项目的发展。例如,巴克于1948年引进一种利用300片相互联接的战争剩余的正方形铝管来制成了新型的跳板----巴克跳板。但此后不久,这种跳板就让位于更结实更轻的铝合金设计制成的跳板。
1960年第17届罗马奥运会在科技应用的另外一个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兴奋剂的使用。古都罗马正值夏季,酷暑难当,奥运会的自行车比赛正紧张激烈地进行着。突然,丹麦选手马克.詹森摔下了飞驰的自行车当场倒毙。当时人们都以为他是中暑所致,后经尸体解剖,才发现这名运动员为了取得胜利,赛前服用了过量的苯丙胺兴奋剂,加上炎热和激烈的竞争,才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1964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18届奥运会又有了更加令人振奋的科技突破,美国发射的“辛科姆”通讯卫星,向世界各地转播了奥运会盛况,这在奥运会史上还是第一次
. 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由于当时较为先进的电子计时设备的应用,使得田径比赛,尤其是短距离项目的竟争格外的精彩纷呈。美国的吉姆.海因斯在田径的男子100米跑决赛中首次突破10秒大关,以9秒9的成绩获胜。这项成绩电子计时为9秒95,直到1983年才被美国另一运动员卡尔文.史密斯以9秒93刷新。技术的精确性使得各路好手再也不用为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成绩误差而与裁判发生不必要的争执,同时也使裁判员们的裁判工作变得更为公正和轻松。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奥运会首次正式进行了性别和兴奋剂检查,科学技术开始在消除自身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972年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上,更是令人信服地看到了电子设备的优越性。本届奥运会上首次采用了光电测距仪和精度可达1/1000秒的电子计时器。自动测试和显示时间、速度和距离的电子装置,逐步代替了人的眼和手。高速摄影摄像设备、激光装置、计算机等,已经成为奥运赛场和裁判员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依靠它们的帮助,使计时更精确、计分更方便、判断更准确。如男子400米个人混合泳第一名瑞典的贡?拉尔松,仅比第二名美国的蒂?麦基快0.002秒。因此,本届奥运会也被称为“技术奥运会”。这可以被看作是“科技奥运”的开始,而“科技奥运”的观念也由此逐渐地走进人们的思维之中。 在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第21届奥运会上,主办方完成了卫星传递圣火的壮举。他们将在奥林匹亚点燃的圣火转化为电子包裹,通过卫星传播到加拿大,地面接收器把信号接收下来,转换器把它变为激光,再用激光枪将火炬点燃。
二战后,全球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也开始更多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地使用起来。借助于技术的力量而得到快速发展的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全方位地引进现代技术成果,特别是一些尖端技术也开始被广泛的使用,例如利用飞机、卫星传递圣火、利用通讯卫星对比赛进行转播等等。现代技术也己经不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更主要的是成为人的“替代者”。具有突出特点的是电子测距技术和传媒技术的使用,例如田径运动中的计时测距技术,前者使运动比赛成绩的评定更加准确、客观,促进了公平竞争;后者的迅猛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发展。而在另外一个方面,凝聚着高新技术结晶的兴奋剂在提高人们运动成绩方面的巨大作用使之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东西。所以,技术不仅在场地、设施和运动员装备等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在运动训练和比赛等方面也开始显现威力。正是因为折服于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人们开始更多地依赖技术手段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获得更加突出的运动成绩,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己经走上了无法脱离技术的道路。
第25届奥运会于1992年7月25日至8月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在这次奥运会上,原来分散在各个赛场的电子计时器、光电测距仪和自动计分装置等,己经发展成为由计算机网络联结在一起的“全能运动操作系统”,可满足一切项目的计时、测速和计分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渐发达及其他更多尖端科技的应用,使2000年悉尼奥运成为历年来最科技化的奥运会。悉尼奥运会的信息科技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三套核心系统,分别为:奥运信息检索系统、奥运竞赛结果系统、奥运管理系统,再加上悉尼奥运官方网站。除了信息技术在悉尼奥运会上大显身手以外,其他诸如新材料技术等尖端科技也为改善运动员们的装备、提高运动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游泳运动员的鲨鱼服等。 在这个阶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与技术整合成为一体。技术不再仅仅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一种支持力量,而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奥运科技体系,由辅助、支持转变为自主行动的力量,并依据自身的逻辑自主地发展着,从而最终成为一种统治。实际上,现在好的运动成绩的取得就完全依赖于技术的创新,因此没有人可以拒绝技术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参考资料:体育资源网
Ⅲ 08奥运运用的科技
第1届现代奥运会于1896年4月6日至15日在希腊首都雅典隆重举行。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游泳比赛还没有游泳池,比赛是在公海里举行的,起终点是浮艇拉着的缆绳,泳道是用水面上漂浮的南瓜作为标记,泳距未经过仔细测量,只是凭感觉进行估计。比赛的方法另人惊叹:先用小轮船把运动员载离海岸,发令员估计距离合适了,便发令让选手游回岸边,不求泳姿,自由发挥,以到达岸边的先后决定名次。
同样,第2届法国巴黎奥运会设施也很差,田径赛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个场地十分狭小,林木横生,土质松软,跑道不平,场内设施几乎一无所有。跳远比赛需选手自己动手挖掘沙坑;跨栏比赛的个别栏架临时用树枝架起来凑合;参加投掷比赛的选手更是苦不堪言,器械经常碰撞到树木的枝权,有时掷出的链球缠绕在树权上。
所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虽然兴起于技术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的现代社会中,但是一开始却几乎看不到技术的影子,技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相对平淡的状态之中。在奥林匹克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技术一般都是其他领域的一般性技术的借用,例如借用建筑技术修建体育场、修建游泳池等等。总体而言,技术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初期所起的作用大多是辅助性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逐渐地引进了各种技术成果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场地、设施和运动员装备等方面。
1912年第5届瑞典奥运会在科技应用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就是在场内试验性地安装了电动计时器和终点摄影设备,使计量时间精确到1/10秒。
1920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的第7届奥运会,在装备等方面比一战前的几届都有了很大突破。安特卫普市兴建了一个能容纳3万人左右的体育场和其他体育设施,体育场的煤渣跑道周长400米,这是奥运会第一次使用标准跑道。
192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的第9届奥运会,东道主为了进一步扩大奥运会的影响,特意建造了一座高塔。在奥运会期间,高塔一直燃烧着熊熊焰火。火种取自奥林匹亚,用聚光镜聚集阳光点燃火炬,这也代表了当时的科技水平。
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由于20年代初期电视机的发明,给奥运会带来了一次全新的革命。在本次的奥运会上,德国第一次通过电视播放了奥运会的比赛盛况,不仅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奥运会的影响,而且也为以后电视转播奥运会开创了先河。
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在运用新科技发明方面又有了新的尝试。自从1903年第一架用发动机驱动的飞机成功试飞以来,飞机第一次被运用到奥运会中来,成为神圣的传递圣火的使者。火种仍然按照惯例从奥林匹亚采集,并用飞机传递到墨尔本,总行程共约2万多千米。
在20世纪50年代,新材料技术革命给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使得运动员的服装开始脱离了普通服装系列,而逐步发展成了一个新的服装体系。运动服逐渐变得随意、舒服而利于运动。另一方面,在运动设备制造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极大地推动了各个运动项目的发展。例如,巴克于1948年引进一种利用300片相互联接的战争剩余的正方形铝管来制成了新型的跳板----巴克跳板。但此后不久,这种跳板就让位于更结实更轻的铝合金设计制成的跳板。
1960年第17届罗马奥运会在科技应用的另外一个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兴奋剂的使用。古都罗马正值夏季,酷暑难当,奥运会的自行车比赛正紧张激烈地进行着。突然,丹麦选手马克.詹森摔下了飞驰的自行车当场倒毙。当时人们都以为他是中暑所致,后经尸体解剖,才发现这名运动员为了取得胜利,赛前服用了过量的苯丙胺兴奋剂,加上炎热和激烈的竞争,才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1964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18届奥运会又有了更加令人振奋的科技突破,美国发射的“辛科姆”通讯卫星,向世界各地转播了奥运会盛况,这在奥运会史上还是第一次
. 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由于当时较为先进的电子计时设备的应用,使得田径比赛,尤其是短距离项目的竟争格外的精彩纷呈。美国的吉姆.海因斯在田径的男子100米跑决赛中首次突破10秒大关,以9秒9的成绩获胜。这项成绩电子计时为9秒95,直到1983年才被美国另一运动员卡尔文.史密斯以9秒93刷新。技术的精确性使得各路好手再也不用为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成绩误差而与裁判发生不必要的争执,同时也使裁判员们的裁判工作变得更为公正和轻松。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奥运会首次正式进行了性别和兴奋剂检查,科学技术开始在消除自身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972年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上,更是令人信服地看到了电子设备的优越性。本届奥运会上首次采用了光电测距仪和精度可达1/1000秒的电子计时器。自动测试和显示时间、速度和距离的电子装置,逐步代替了人的眼和手。高速摄影摄像设备、激光装置、计算机等,已经成为奥运赛场和裁判员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依靠它们的帮助,使计时更精确、计分更方便、判断更准确。如男子400米个人混合泳第一名瑞典的贡?拉尔松,仅比第二名美国的蒂?麦基快0.002秒。因此,本届奥运会也被称为“技术奥运会”。这可以被看作是“科技奥运”的开始,而“科技奥运”的观念也由此逐渐地走进人们的思维之中。 在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第21届奥运会上,主办方完成了卫星传递圣火的壮举。他们将在奥林匹亚点燃的圣火转化为电子包裹,通过卫星传播到加拿大,地面接收器把信号接收下来,转换器把它变为激光,再用激光枪将火炬点燃。
二战后,全球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也开始更多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地使用起来。借助于技术的力量而得到快速发展的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全方位地引进现代技术成果,特别是一些尖端技术也开始被广泛的使用,例如利用飞机、卫星传递圣火、利用通讯卫星对比赛进行转播等等。现代技术也己经不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更主要的是成为人的“替代者”。具有突出特点的是电子测距技术和传媒技术的使用,例如田径运动中的计时测距技术,前者使运动比赛成绩的评定更加准确、客观,促进了公平竞争;后者的迅猛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发展。而在另外一个方面,凝聚着高新技术结晶的兴奋剂在提高人们运动成绩方面的巨大作用使之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东西。所以,技术不仅在场地、设施和运动员装备等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在运动训练和比赛等方面也开始显现威力。正是因为折服于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人们开始更多地依赖技术手段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获得更加突出的运动成绩,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己经走上了无法脱离技术的道路。
第25届奥运会于1992年7月25日至8月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在这次奥运会上,原来分散在各个赛场的电子计时器、光电测距仪和自动计分装置等,己经发展成为由计算机网络联结在一起的“全能运动操作系统”,可满足一切项目的计时、测速和计分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渐发达及其他更多尖端科技的应用,使2000年悉尼奥运成为历年来最科技化的奥运会。悉尼奥运会的信息科技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三套核心系统,分别为:奥运信息检索系统、奥运竞赛结果系统、奥运管理系统,再加上悉尼奥运官方网站。除了信息技术在悉尼奥运会上大显身手以外,其他诸如新材料技术等尖端科技也为改善运动员们的装备、提高运动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游泳运动员的鲨鱼服等。 在这个阶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与技术整合成为一体。技术不再仅仅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一种支持力量,而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奥运科技体系,由辅助、支持转变为自主行动的力量,并依据自身的逻辑自主地发展着,从而最终成为一种统治。实际上,现在好的运动成绩的取得就完全依赖于技术的创新,因此没有人可以拒绝技术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Ⅳ 央行数字货币什么时候正式发行
央行正准备发行的数字货币,首先会在票据市场做一个尝试,所以中央银行还没有出台数字货币发行时间的相关规定。
央行行长周小川也称未有数字货币发行既定时间表。数字货币和现金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会是并行、逐步替代的关系。
拓展资料:
数字货币(digital money,electronic money或electronic currency)是一种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货币(与纸币和硬币等实物不同)。它展示了类似于实物货币的属性,但可以允许即时交易和无边界所有权转移。实例包括虚拟货币、密码货币以及中央银行发行的在计算机数据库中记账的货币(包括数字基础货币)。像传统货币一样,这些货币可能被用来购买实物商品和服务,但也可能在某些社区被限制,例如在网络游戏中使用。
数字货币是电子记录在储值卡或其他设备上的货币余额。电子货币的另一种形式是网络货币,它允许在计算机网络,尤其是互联网上进行价值转移。电子货币也是对私人银行或银行存款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债权。
数字货币既可以是集中的,即有控制货币供应的中心点,也可以是分散的,即控制权可以有不同的来源。
历史
1983年,大卫·乔姆(David Chaum)的一篇研究论文引入了数字现金的概念。 1990年,他在阿姆斯特丹创立了电子现金公司DigiCash,将他研究中的想法商业化。该公司于1998年申请破产。
电子黄金是第一种广泛使用的互联网货币,于1996年推出,并在美国政府于2008年关闭之前增长到几百万用户。电子黄金邮件列表的用户使用术语“数字货币”来描述各种工具中的对等支付。 [6] 1997年,可口可乐可以使用移动支付从自动售货机购买。贝宝在1998年推出了以美元计价的服务。
2009年,比特币问世,标志着区块链分散式数字货币的开始。它没有中央服务器,也没有有形资产作为储备。总部设在区块链的数字货币也被称为密码货币,事实证明它不允许政府试图对其进行监管,因为没有中央组织或个人有权关闭它们。
Ⅳ mte是什么币
MTE是一个数字货币或加密货币,在币圈算是一种山寨币,可以在数字货币交易所买卖,但投资风险较大。
【拓展资料】
数字货币(digital money,electronic money或electronic currency)是一种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货币(与纸币和硬币等实物不同)。它展示了类似于实物货币的属性,但可以允许即时交易和无边界所有权转移。数字货币既可以是集中的,即有控制货币供应的中心点,也可以是分散的,即控制权可以有不同的来源。
实例包括虚拟货币、密码货币以及中央银行发行的在计算机数据库中记账的货币(包括数字基础货币)。像传统货币一样,这些货币可能被用来购买实物商品和服务,但也可能在某些社区被限制,例如在网络游戏中使用。
数字货币是电子记录在储值卡或其他设备上的货币余额。电子货币的另一种形式是网络货币,它允许在计算机网络,尤其是互联网上进行价值转移。电子货币也是对私人银行或银行存款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债权。
1983年,大卫·乔姆(David Chaum)的一篇研究论文引入了数字现金的概念。1990年,他在阿姆斯特丹创立了电子现金公司DigiCash,将他研究中的想法商业化。该公司于1998年申请破产。
电子黄金是第一种广泛使用的互联网货币,于1996年推出,并在美国政府于2008年关闭之前增长到几百万用户。电子黄金邮件列表的用户使用术语“数字货币”来描述各种工具中的对等支付。1997年,可口可乐可以使用移动支付从自动售货机购买。贝宝在1998年推出了以美元计价的服务。
2009年,比特币问世,标志着区块链分散式数字货币的开始。它没有中央服务器,也没有有形资产作为储备。总部设在区块链的数字货币也被称为密码货币,事实证明它不允许政府试图对其进行监管,因为没有中央组织或个人有权关闭它们。
Ⅵ 《计算机网络(第5版)》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计算机网络(第5版)》(Andrew S. Tanenbaum)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计算机网络(第5版)
作者:Andrew S. Tanenbaum
译者:严伟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3-1
页数:739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外使用最广泛、最权威的计算机网络经典教材。全书按照网络协议模型自下而上(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有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并结合Internet给出了大量的协议实例。在讲述网络各层次内容的同时,还与时俱进地引入了最新的网络技术,包括无线网络、3G蜂窝网络、RFID与传感器网络、内容分发与P2P网络、流媒体传输与IP语音,以及延迟容忍网络等。另外,本书针对当前网络应用中日益突出的安全问题,用了一整章的篇幅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进行了深入讨论,而且把相关内容与最新网络技术结合起来阐述。
作者简介:
Andrew S.Tanenbaum获得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理学学士学位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哲学博士学位,目前是荷兰阿姆斯特丹Vrije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授,并领导着一个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小组。同时,他还是一家计算与图象处理学院的院长,这是由几家大学合作成立的研究生院。尽管社会工作很多,但他并没有中断学术研究。多年来,他在编译技术、操作系统、网络及局域分布式系统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设计规模达数百万用户的广域分布式系统。在进行这些研究项目的基础上,他在各种学术杂志及会议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他同时还是5本计算机专着的作者。
Ⅶ 高速宽带网络技术带来的影响
自从有了互联网,远程医疗这个词就不再新鲜了。现在远程医疗的方式一般都是把病人的资料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异地,网络另一端的医疗专家通过研究资料,再把诊断结果由网络传回。
但是,我们未来的远程医疗的方式将远远超过现阶段的水平:医疗专家可以在某一个城市或某一个国家操纵X光机等医疗器械,直接给病人诊病,而不只限于网上信息的交流。这就是高速宽带网络将带给我们的受益。
环球网络用于科研领域
日前,由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国联手建立的第一个环绕全球的高速宽带网络“中美俄环球科教网络”在北京宣布开通。业界给予该科研项目高度评价:这个网络会给世界科研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并大大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据悉,中美俄环球科教网络以美国芝加哥为起点,穿越大西洋抵达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然后继续往东经莫斯科和俄罗斯科学城,穿越西伯利亚,进入中国到达北京,再经过中国香港,穿越太平洋,最后回到美国芝加哥。该网络采用光纤传输,目前的传输速度是每秒155兆,预计今年7月前后,传输速度将再增加十六倍左右,达到每秒2.5G,此后会提升到10G。
对于如此发达的宽带网络,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可能就是“我何时能用上这个宽带网”。对此,中美俄环球科教网络中方合作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给出的回答是:环球网络只用于科研,并不向公众开放。
据CNIC新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环球高速宽带网络目前主要用于国际科学研究与交流,已经确定了四个重点应用领域:分别是高能物理、大气科学、天文以及生物信息领域。而环球网络不会向公众开放。
民用高速下一代互联网
“中美俄环球科教网络”项目是在美俄5年前开始着手研究的“科学网”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中美和中俄的连接而建成的。三国希望通过扩展现有的能力,建设一个新的、能够支持先进科学应用、基于光传输的全球环网,并在该网络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
CNIC新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并没有计划用于商业性运作,也不向公众开放,因此应用范围有限,总投资额并不会很庞大。
这位负责人称,高速网络之所以不向公众开放,主要是考虑目前民用宽带网还没有那么高的需求。“民众应用到高速宽带网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假设仅仅有了足够的带宽还是不够的,还要看运营商的技术何时能同步提高。”他表示,虽然环球网络项目目前只用于科研,但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下一代互联网研究却将影响着大众未来对网络的应用。
国内外许多科研机构都向用户描绘过下一代互联网的蓝图,而将来可以向大众开放的也是下一代互联网。事实上,第一代互联网最早被引入中国时,也是首先应用于科研,经过了2年多的时间,从1996年才向大众普及。那么高速宽带网何时能普及到民用呢?CNIC给出了谨慎地回答:要看全球对下一代互联网研究的进程以及市场需求的发展,这个时间不好预测。
高速宽带改变我们生活
虽然我们普通用户现在还不能用上高速网络,但专家认为,建设环球网络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谁能使用或是谁不能使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它所进行的科学研究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重大改变。
例如,除了前面提到的对于远程医疗的影响,通过高速网络还能建立虚拟天文台。假设国外某地在某个时间出现流星雨,在美国可以观测到而在中国却看不到整个过程。依靠过去的技术,中国只能等美国发布完相关的信息后再进行转播,而有了环球网络,中、美、俄三国可以实现同步观测,达到设备和资源的共享。
CNIC主任阎保平博士表示,这样一个高速网络不仅对于科学计算,对于大规模的数据的传输、数据的处理,以及对其他的有关的科学资源的共享都非常重要。
该项目可以为多项科研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而这些应用又都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研究,它包括联合应对自然和人为灾难、核材料的防护、人类基因图谱、对太空的联合探索、地震的分布监控、天文观测、核聚变能源科学、高能物理、气候和其他诸如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和环境学科等领域的研究与模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