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第五章网络层的知识点包含章节导引,第一节网络层的设计问题,第二节路由选择算法,第三节拥塞控制算法,第四节服务质量,第五节网络互联,第六节因特网上的网络层,。
Ⅱ 计算机网络中五层协议它们分别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们具体分别是在哪里(从硬件层面上谈)实现的
1,物理层;其主要功能是:主要负责在物理线路上传输原始的二进制数据。
2、数据链路层;其主要功能是:主要负责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
3、网络层;其主要功能是:要负责创建逻辑链路,以及实现数据包的分片和重组,实现拥塞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
4、传输层;其主要功能是:负责向用户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实现流量控制以及差错控制。
5、应用层;其主要功能是:为应用程序提供了网络服务。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是由计算机硬件(如网卡)实现的,网络层和传输层由操作系统软件实现,而应用层由应用程序或用户创建实现。
(2)第5章计算机网络网络层4扩展阅读:
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这里的进程就是指正在运行的程序。
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
和远地操作,而且还要作为互相作用的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来完成一些为进行语义上有意义的信息交换所必须的功能。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传输层的任务就是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因特网的传输层可使用两种不同协议:即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和无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面向连接的服务能够提供可靠的交付,但无连接服务则不保证提供可靠的交付,它只是“尽最大努力交付”。这两种服务方式都很有用,备有其优缺点。在分组交换网内的各个交换结点机都没有传输层。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将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或包进行传送。
在TCP/IP体系中,分组也叫作IP数据报,或简称为数据报。网络层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使源主
机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交付到目的主机。
Ⅲ 为什么计算机网络有七层和四层之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七层”是OSI参考模型,即物理层 、 数据链路层 、 网络层、传输层、 会话层 、表示层、应用层 ;
“四层”是 TCP/IP参考模型,即物理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虽说有四层和七层之说,但是其实一样的, TCP/IP中的物理链路层对应OSI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对应网络层,传输层对应传输层,应用层对应会话层 、表示层、应用层 。 相同点:
1、两者都是以协议栈的概念为基础
2、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互独立
3、下层对上层提供服务
不同点:
1、OSI是先有模型,TCP/IP是先有协议
2、TCP/IP用于Internet网络,OSI只用于参考,
3、层次数量不同
4、封装不同(逐层封装(OSI)与 越层封装(TCP/IP))
Ⅳ 计算机网络的目录
第1章概论
1.1计算机网络概述
1.1.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1.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1.3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现状
1.1.4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1.1.5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2.1按网络的覆盖范围分类
1.2.2按传输媒体分类
1.2.3按使用范围分类
1.2.4按拓扑结构分类
1.2.5根据网络的通信方式分类
1.3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3.1基本概念
1.3.2ISO/OSI参考模型
1.3.3OSI通信原理
1.3.4OSI/RM的缺点
1.3.5TCP/IP的体系结构
1.3.6OSI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
1.3.7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小结
习题
第2章数据通信和物理层
2.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2.1.2信息、数据与信号
2.1.3模拟与数字
2.1.4DTE和DCE
2.2数据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2.2.1数据传输速率
2.2.2带宽
2.2.3波特率
2.2.4时延
2.2.5时延带宽积
2.2.6利用率
2.2.7误码率
2.3信道容量
2.3.1奈奎斯特准则
2.3.2香农定理
2.4数据传输方式
2.4.1单工模式、半双工模式和全双工模式
2.4.2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
2.4.3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
2.4.4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
2.5数据编码与数据调制
2.5.1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5.2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
2.5.3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6信道复用技术
2.6.1频分多路复用
2.6.2时分多路复用
2.6.3波分多路复用
2.6.4码分多路复用
2.7数字传输系统
2.7.1准同步数字系列
2.7.2同步光纤网和同步数字系列
2.8物理层的传输介质
2.8.1导向传输介质
2.8.2非导向传输介质
2.9物理层的功能、模型与特性
2.9.1物理层的功能
2.9.2物理层的特性
2.9.3物理层接口标准举例
2.9.4RS-232串行接口标准
小结
习题
第3章数据链路层
3.1数据链路层概述
3.1.1数据链路层的基本功能
3.1.2数据链路层的服务
3.2帧同步功能
3.2.1字符计数法
3.2.2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3.2.3比特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3.3流量控制功能
3.3.1停等协议
3.3.2后退N帧ARQ协议
3.3.3选择重发ARQ协议
3.3.4滑动窗口协议
3.4差错控制功能
3.4.1差错的特性
3.4.2检错及纠错原理
3.4.3检错码
3.4.4纠错码
3.5数据链路层协议
3.5.1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
3.5.2Internet数据链路控制协议PPP
小结
习题
第4章局域网技术
4.1局域网概述
4.2局域网体系结构
4.2.1IEEE 802局域网参考模型
4.2.2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4.2.3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4.3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技术
4.3.1ALOHA
4.3.2CSMA
4.3.3CSMA/CD
4.4以太网帧格式和数据封装
4.4.1以太网帧格式
4.4.2以太网数据封装
4.4.3以太网中地址
4.5常见以太网
4.5.1传统以太网
4.5.2100Mbit/s Ethernet
4.5.3Gigabit Ethernet
4.5.410 Gigabit Ethernet
4.6交换式以太网
4.6.1交换机
4.6.2交换式以太网及其特点
4.7虚拟局域网
4.7.1虚拟局域网的概念
4.7.2VLAN对传统局域网的优势
4.7.3虚拟局域网的类型
4.7.4虚拟局域网的协议标准
4.7.5虚拟局域网中的链路类型
4.8其他局域网
4.8.1令牌环
4.8.2令牌总线
4.8.3FDDI网
4.9无线局域网
4.9.1无线局域网的概念和特点
4.9.2主要无线局域网的标准
4.9.3无线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4.9.4无线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4.9.5无线局域网的组建
4.9.6无线局域网的安全
小结
习题
第5章广域网
5.1广域网概述
5.2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交换技术
5.2.1电路交换
5.2.2存储转发交换
5.3广域网接入技术
5.3.1DSL接入技术
5.3.2帧中继网
5.3.3ATM网
小结
习题
第6章网络层
6.1网络层概述
6.1.1网络层的功能
6.1.2网络层提供的服务
6.2IPv4协议
6.2.1IPv4协议简介
6.2.2IPv4地址及子网划分
6.2.3IP数据报格式
6.2.4IP数据报分片与重组
6.2.5IP数据报转发
6.2.6无类别域间路由
6.2.7网络地址转换
6.3网络层的协议
6.3.1ARP和RARP
6.3.2ICMP
6.4路由算法和路由协议
6.4.1路由协议的分类
6.4.2路由信息协议
6.4.3最短路由优先路由算法(SPF)
6.4.5开放最短路径优先算法(OSPF)
6.4.6边界网关协议
6.5网络层设备
6.5.1路由器的组成和功能
6.5.2路由表
6.5.3路由转发
6.6IPv6协议
6.6.1IPv4协议的设计缺陷
6.6.2IPv6数据报格式
6.6.3IPv6地址结构
6.6.4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
小结
习题
第7章传输层
7.1概述
7.1.1传输层功能
7.1.2传输层服务
7.2传输协议的要素
7.2.1传输层编址
7.2.2建立传输连接
7.2.3释放传输连接
7.2.4流量控制和缓存
7.3TCP/IP的运输层
7.3.1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7.3.2用户数据报格式
7.4传输控制协议TCP
7.4.1TCP概述
7.4.2TCP报文段的首部
7.4.3TCP数据编号与确认
7.4.4TCP可靠性保证
7.4.5TCP流量控制
7.4.6TCP拥塞控制
7.4.7TCP运输连接管理
小结
习题
第8章应用层
8.1应用层的基本概念
8.1.1主要的应用层协议
8.1.2网络应用模式
8.2域名系统
8.2.1Internet的域名结构
8.2.2域名服务器
8.2.3域名解析过程
8.2.4DNS的报文格式
8.3文件传送协议
8.3.1FTP的工作原理
8.3.2FTP的数据格式
8.3.3FTP的命令和应答
8.3.4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8.4远程登录协议Telnet
8.4.1Telnet工作原理
8.4.2Telnet语法与远程登录实现
8.5电子邮件
8.5.1电子邮件系统的组成结构
8.5.2电子邮件格式与MIME
8.5.3SMTP与POP3
8.6万维网
8.6.1万维网工作原理
8.6.2统一资源定位符
8.6.3超文本传送协议
8.7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8.7.1DHCP的常用术语
8.7.2DHCP的工作过程
8.8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8.8.1SNMP网络管理系统组成
8.8.2SNMP
8.8.3管理信息结构
8.8.4管理信息库
小结
习题
第9章网络安全
9.1网络安全概述
9.1.1常见的网络攻击方法
9.1.2网络安全服务
9.1.3网络安全机制
9.2数据加密技术
9.2.1对称密钥密码体制与DES算法
9.2.2公开密钥密码体制与RSA算法
9.3数字签名和报文摘要
9.3.1数字签名
9.3.2报文摘要
9.4计算机病毒
9.4.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9.4.2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9.4.3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9.4.4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9.5防火墙技术
9.5.1防火墙基本概念
9.5.2防火墙体系结构
9.5.3防火墙的局限性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Ⅳ 计算机网络体系分为哪四层
1.、应用层
应用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高层,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例如:FTP、Telnet、DNS、SMTP等.
2.、传输层
传输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传输层,为应用层实体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功能,保证了数据包的顺序传送及数据的完整性。该层定义了两个主要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TCP协议提供的是一种可靠的、通过“三次握手”来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而UDP协议提供的则是不保证可靠的(并不是不可靠)、无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
3.、网际互联层
网际互联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主要解决主机到主机的通信问题。它所包含的协议设计数据包在整个网络上的逻辑传输。注重重新赋予主机一个IP地址来完成对主机的寻址,它还负责数据包在多种网络中的路由。
该层有三个主要协议:网际协议(IP)、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和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IP协议是网际互联层最重要的协议,它提供的是一个可靠、无连接的数据报传递服务。
4.、网络接入层(即主机-网络层)
网络接入层与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相对应。它负责监视数据在主机和网络之间的交换。事实上,TCP/IP本身并未定义该层的协议,而由参与互连的各网络使用自己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然后与TCP/IP的网络接入层进行连接。地址解析协议(ARP)工作在此层,即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
(5)第5章计算机网络网络层4扩展阅读:
OSI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architecture)划分为以下七层:
物理层: 将数据转换为可通过物理介质传送的电子信号相当于邮局中的搬运工人。
数据链路层: 决定访问网络介质的方式。
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本层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相当于邮局中的装拆箱工人。
网络层: 使用权数据路由经过大型网络 相当于邮局中的排序工人。
传输层: 提供终端到终端的可靠连接 相当于公司中跑邮局的送信职员。
会话层: 允许用户使用简单易记的名称建立连接 相当于公司中收寄信、写信封与拆信封的秘书。
表示层: 协商数据交换格式 相当公司中简报老板、替老板写信的助理。
应用层: 用户的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