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联机阶段。
2、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阶段。
3、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4、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一般的事物分类方法一样,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特点(即事物的属性)分类。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它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或逻辑)连接在一起组成的。
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无线网络的传输介质就是空间)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
(1)计算机网络五级理论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可按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涉辖范围和互联距离、网络数据传输和网络系统的拥有者、不同的服务对象等不同标准进行种类划分。一般按网络范围划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局域网的地理范围一般在10千米以内,属于一个部门或一组群体组建的小范围网,例如一个学校、一个单位或一个系统等。广域网涉辖范围大,一般从几十千米至几万千米。
例如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者洲际网络,此时用于通信的传输装置和介质一般由电信部门提供,能实现较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城域网介于LAN和WAN之间,其范围通常覆盖一个城市或地区,距离从几十千米到上百千米。
局部区域网络(local area network)通常简称为"局域网",缩写为LAN。局域网是结构复杂程度最低的计算机网络。局域网仅是在同一地点上经网络连在一起的一组计算机。局域网通常挨得很近,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网络。通常将具有如下特征的网称为局域网。
1、网络所覆盖的地理范围比较小。通常不超过几十公里,甚至只在一幢建筑或一个房间内。
2、信息的传输速率比较高,其范围自1Mbps 到10Mbps ,已达到100Mbps 。而广域网运行时的传输率一般为2400bps 、9600bps 或者38.4kbps 、56.64kbps 。专用线路也只能达到1.544Mbps 。
3、网络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属于某个单位。
⑵ 计算机网络技术经典理论
简单的就看《计算机网络》,谢希任,版本的话就找第四版或者第五版,这本书是近年计算机考研必备的复习书,希望能够帮助你
⑶ 计算机网络中五层协议它们分别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们具体分别是在哪里(从硬件层面上谈)实现的
1,物理层;其主要功能是:主要负责在物理线路上传输原始的二进制数据。
2、数据链路层;其主要功能是:主要负责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
3、网络层;其主要功能是:要负责创建逻辑链路,以及实现数据包的分片和重组,实现拥塞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
4、传输层;其主要功能是:负责向用户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实现流量控制以及差错控制。
5、应用层;其主要功能是:为应用程序提供了网络服务。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是由计算机硬件(如网卡)实现的,网络层和传输层由操作系统软件实现,而应用层由应用程序或用户创建实现。
(3)计算机网络五级理论扩展阅读:
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这里的进程就是指正在运行的程序。
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
和远地操作,而且还要作为互相作用的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来完成一些为进行语义上有意义的信息交换所必须的功能。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传输层的任务就是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因特网的传输层可使用两种不同协议:即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和无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面向连接的服务能够提供可靠的交付,但无连接服务则不保证提供可靠的交付,它只是“尽最大努力交付”。这两种服务方式都很有用,备有其优缺点。在分组交换网内的各个交换结点机都没有传输层。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将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或包进行传送。
在TCP/IP体系中,分组也叫作IP数据报,或简称为数据报。网络层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使源主
机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交付到目的主机。
⑷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1、早期年代,过去人们开始将彼此独立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起来,完成了数据通信与计算机通信网络的研究,为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做好了技术准备,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分组交换,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提出要研制一种崭新的网络对付来自前苏联的核攻击威胁。一批专家设计出了使用分组交换的新型计算机网络。分组交换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把欲发送的报文分成一个个的“分组”,在网络中传送。
3、因特网时代,Internet的基础结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建立三级结构的因特网;多级结构因特网的形成。
(4)计算机网络五级理论扩展阅读
因特网时代: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建了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只是一个单个的分组交换网,所有想连接在它上的主机都直接与就近的结点交换机相连,它规模增长很快,到70年代中期,人们认识到仅使用一个单独的网络无法满足所有的通信问题。
2:建立三级结构的因特网:1985年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就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1986年,NSF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NSFnet,它代替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要部分。
3、多级结构因特网的形成。因特网已经很难对其网络结构给出很精细的描述,但大致可分为五个接入级:网络接入点NAP,多个公司经营的国家主干网,地区ISP,本地ISP,校园网、企业或家庭PC机上网用户。
⑸ 计算机网络分为几个阶段,代表产物是什么
1、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系统;
2、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3、体系结构标准化网络;
4、Internet时代。
计算机网络从产生到发展,总体来说可以分成4个阶段。
第1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初为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萌芽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为了增加系统的计算能力和资源共享,把小型计算机连成实验性的网络。第一个远程分组交换网叫ARPANET,是由美国国防部于1969年建成的。
第一次实现了由通信网络和资源网络复合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标志计算机网络的真正产生ARPANET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
第2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局域网络(LAN)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局域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开始进入产业部门。局域网技术是从远程分组交换通信网络和I/O总线结构计算机系统派生出来的。
1976年,美国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以太网(Ethernet),它成功地采用了夏威夷大学ALOHA无线电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使之发展成为第一个总线竞争式局域网络。1974年,英国剑桥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开发了着名的剑桥环局域网(Cambridge Ring)。
这些网络的成功实现,一方面标志着局域网络的产生,另一方面,它们形成的以太网及环网对以后局域网络的发展起到导航的作用。
第3阶段: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计算机局域网络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局域网络完全从硬件上实现了ISO的开放系统互连通信模式协议的能力。计算机局域网及其互连产品的集成,使得局域网与局域互连、局域网与各类主机互连,以及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连的技术越来越成熟。
综合业务数据通信网络(ISDN)和智能化网络(IN)的发展,标志着局域网络的飞速发展。1980年2月,IEEE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下属的802局域网络标准委员会宣告成立,并相继提出IEEE801.5~802.6等局域网络标准草案,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认可。
作为局域网络的国际标准,它标志着局域网协议及其标准化的确定,为局域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4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现在是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计算机网络化,协同计算能力发展以及全球互连网络(Internet)的盛行。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完全与网络融为一体,体现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口号。
目前,计算机网络已经真正进入社会各行各业,为社会各行各业所采用。另外,虚拟网络FDDI及ATM技术的应用,使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并迅速走向市场,走进平民百姓的生活。
(5)计算机网络五级理论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要想让两台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它们采用相同的信息交换规则。我们把在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规则称为网络协议或通信协议。
为了减少网络协议设计的复杂性,网络设计者并不是设计一个单一、巨大的协议来为所有形式的通信规定完整的细节,而是采用把通信问题划分为许多个小问题,然后为每个小问题设计一个单独的协议的方法。
这样做使得每个协议的设计、分析、编码和测试都比较容易。分层模型(是一种用于开发网络协议的设计方法。本质上,分层模型描述了把通信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称为层次)的方法,每个小问题对应于一层。
在计算机网络中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就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的规则。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
这里所说的同步不是狭义的(即同频或同频同相)而是广义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应当发生什么事件(如发送一个应答信息),因而同步含有时序的意思。这些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网络协议也可简称为协议。网络协议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① 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② 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③ 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协议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使用便于人来阅读和理解的文字描述,另一种是使用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代码。
对于非常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其结构应该是层次式的。分层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①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并不需要知道它的下一层是如何实现的,而仅仅需要知道该层通过层间的接口(即界面)所提供的服务。由于每一层只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因而可将一个难以处理的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容易处理的更小一些的问题。这样,整个问题的复杂程度就下降了。
② 灵活性好。当任何一层发生变化时(例如由于技术的变化),只要层间接口关系保持不变,则在这层以上或以下各层均不受影响。此外,对某一层提供的服务还可进行修改。当某层提供的服务不再需要时,甚至可以将这层取消。
③ 结构上可分割开。各层都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④ 易于实现和维护。这种结构使得实现和调试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变得易于处理,因为整个的系统已被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⑤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因为每一层的功能及其所提供的服务都已有了精确的说明。
分层时应注意使每一层的功能非常明确。若层数太少,就会使每一层的协议太复杂。但层数太多又会在描述和综合各层功能的系统工程任务时遇到较多的困难。
我们把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体系结构。换种说法,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就是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构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功能究竟是用何种硬件或软件完成的,则是一个遵循这种体系结构的实现的问题。
体系结构的英文名词architecture的原意是建筑学或建筑的设计和风格。但是它和一个具体的建筑物的概念很不相同。我们也不能把一个具体的计算机网络说成是一个抽象的网络体系结构。总之,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则是具体的,是真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计算机网络
⑹ 计算机网络理论的介绍
计算机网络理论(theory of computer network),研究计算机网络在规划、设计、实施、测试、运行、应用、维护、管理等过程中的典型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除直接利用通信理论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之外,还涉及逻辑学、运筹学、统计学、模型论、图论、信息论、控制论、仿真模拟、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神经网络等多种学科。
⑺ 计算机网络讲什么
计算机网络讲的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设施如何架构,例如一个学校要建校园网,那么这张网就是一张计算机网络,首先要保证用户可以接入,例如机房,学生宿舍等。整个网络当然还要设立核心机房保证全网的联通性,数据中心,网管中心等,数据中心大多是一些服务器,学校的网站就可以架在上面,学校有些内部的资料下载中心,也可以架在上面。
学生在校园内访问网络,优酷等站点,需要校园网接入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联通,电信,移动等等就是电信运营商,也称ISP。每个ISP都有自己的业务网,例如电信有163,CN2,163是比较老的网络,负责接入普通家庭客户等,CN2负责接入有专网需求的大型客户,而设计,建设ISP的网络,也属于计算机网络的范畴。
⑻ 请问一下:大学计算机三,四,五级考些什么
没有大学计算机三,四,五级
有国家一 ,二,三,四级也没有五级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面向非专业人员普及知识和技能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承办机构承办,每年开考两次。自1994年开考以来,到去年上半年,全国已累计有115万人报考,获合格证书的有49.4万人。
考试特点:
据北京教育考试院社会考试办计算机考试负责人王志明介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基于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应用而举行的,考核应试者的知识水平并测试其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计算机初学者自我测试的心理要求;同时,对用人单位而言,这种既重知识又重操作的考试模式也满足了他们对大批实用人才的实际需要。
考试内容:
在考核内容的设计上,计算机等级考试有很强的科学性、开放性、社会性。这充分体现在它有阶梯分级:一级分为DOS版和WINDOWS版;二级考核应试者软、硬件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QBASIC、FORTRAN、PASCAL、C、FOXBASE)编程序、上机调试的能力;三级分A、B类,A类考核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硬件系统开发的初步能力,B类考核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的初步能力;四级考核计算机应用项目或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的必备能力。每个级别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体系。该考试证书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分中英文两种,全国通用。
招考对象: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招考对象与目前社会上推出的同类考试相比,有明显区别。其他同类考试一般具有明确的指向群体,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报考群体既包括在职的干部、职工、军人,也包括学生及各方面的人员,不分年龄大小、学历高低,使得报考对象范围广泛。从北京市报考的情况看,1998年、1999年报考总人数为19万多人,2000年为18万多人。每年报考人员中青少年学生约占总人数的54%,干部和职工约占27%,军人约占7%,还有部分待业人员及离退休人员,年龄最大的有70多岁,最小的才10多岁。近两年,北京市的公安民警、部队战士也开始有组织地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部分成人高校和中专学校也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程引入课堂,并把参加该考试的成绩作为测试标准。
适用范围:
在适用范围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一个社会性考试,能对计算机水平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测试,所以很多单位将是否获得该证书作为上岗、下岗的标准,很多在校学生将它当成求职的砝码和求知的阶梯。其中一级、二级满足初学者具有基本操作能力的需要,适用于机关干部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一般应用。一级报考者占报考总人数的50%上。二级报考人数是四个等级中增长最快的。三级考试相对讲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其中A类偏硬件,B类偏软件,每次报考人数为3000人至4000人,平均及格率为30%。四级考试则要求应试者基本具有计算机专业本科水平,是在普及上的提高,报考的人数最少,每年不到1000人,其中70%是学生,其余多为在平时工作岗位上需要从事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人员,能通过的也只有12%,因此三、四级证书在外企非常受青睐。
业界评说:
对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含金量,很多业界人士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冯学明老师说,该考试主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人员,要求应试者初步掌握计算机知识,所以社会对它的认同有一定局限性,尤其是一些对计算机水平要求高的单位对它不是特别看重。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研系副主任李小平则认为,含金量是在政府部门的文件和社会的认同中体现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业余等级考试,带有扫肓和普及性质,像统计、财务、电算化、计算机秘书程度等工作可以将其作为录用员工的参照标准。因为该考试在出题范围、内容上比较适中,考纪非常严格,所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同。
http://bbs.gznet.e.cn/bbs0Announce/article.jsp?file=groups/GROUP_7/Certificates/3/1/2/M.1058723514.A&title=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介绍&time=Sun Sep 21 16:28:08 CST 2003&collection=wqddmh
⑼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各个阶段标志性的技术是什么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
1、第一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理论准备阶段 。
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这个阶段的主要的特点与标志性成果主要表现在: (1)数据通信技术日趋成熟,为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奠定了技术基础;
(2)分组交换概念的提出为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第二阶段:计算机网络的形成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ARPANET与技术分组交换开始;ARPANET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它的研究对促进网络技术发展和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为Internet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阶段出现了三项标志性的成果: (1)ARPANET的成功运行证明了分组交换理论的正确性;
(2)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为更大规模的网络互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E-mail、FTP、TELNET、BBS等应用展现出网络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
3、第三阶段: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
第三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这个时期,国际上各种广域网、局域网与公用分组交换网技术发展迅速,各个计算机生产商纷纷发展自己的计算机网络,提出了个自的网络协议标准;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的标准化的研究,对更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推动“开放系统互连(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与网络协议标准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它也面临着TCP/IP协议的严峻挑战;这个阶段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1)OSI参考模型的研究对网络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在网络协议标准化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TCP/IP经受了市场和用户的检验,吸引了大量的投资,推动了Internet应用的发展,成为业界标准。
4、第四阶段:Internet应用、无线网络与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的发展
第四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个阶段最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是Internet应用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对等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技术;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Internet作为全球性的国际网与大型信息系统,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科研、教育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Internet大规模接入推动了接入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电信通行网与有限电视网的“三网融合”;
(3)对等(Peer-to-Peer,P2P)网络技术的研究,使得“即时通信”等新的网络应用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了人与人之间信息交互与共享的方式;
(4)无线个人区域网、无线局域网与无线城域网技术日益成熟,并已进入应用阶段;无线自组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与应用受到了高度重视;
(5)Internet应用中数据采集与录入从人工方式逐步扩展到自动方式,通过射频标签RFID。各种类型的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Sense Network),以及光学视频感知与摄录设备,能过方便、自动地采集各种物品与环境信息,拓宽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更为广泛的信息交互,促进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6)随着网络应用的快递增长,社会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强烈的社会需求推动了网络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
⑽ 计算机网络安全等级分为( )。
TCSEC中根据计算机系统所采用的安全策略、系统所具备的安全功能将系统分为A、 B(B1、B2、B3)、C(C1、C2)、D等4类7个安全级别。
(1)D类:最低保护(minimal protection),未加任何实际的安全措施。这是最低的一类,不再分级。常见的无密码保护的个人计算机系统属于这一类。
(2)C类:被动的自主访问策略(discretionary access policy enforced),分以下两个子类。
·C1:无条件的安全保护。这是C类中较低的一个子类,提供的安全策略是无条件的访问控制,具有识别与授权的责任。早期的UNIX系统属于这一类。
·C2:有控制的存取保护。这是C类中较高的一个子类,除了提供C1中的策略与责任外,还有访问保护和审计跟踪功能。
(3)B类:被动的强制访问策略(mandatory access policy enforced),属强制保护,要求系统在其生成的数据结构中带有标记,并要求提供对数据流的监视,B类又分3个子类。
·B1:标记安全保护,是B类中最低的子类。除满足C类要求外,要求提供数据标记。
·B2:结构安全保护,是B类中的中间子类。除满足B1要求外,要实行强制性的控制。
·B3:安全域保护,是B类中的最高子类,提供可信设备的管理和恢复。即使计算机系统崩溃,也不会泄露系统信息。
(4)A类:经过验证的保护(formally proven),是安全系统等级的最高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