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计算机网络ID的二进制原理
二进制是计算机技术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数制,它的原理是用0和1两个数来表示其他的数,基数为2,进位规则是“逢二进一”,借位规则是“借一当二”。
网络ID就是计算机在因特网中的地址,即IP地址。在联网状态下,网络ID是唯一的,但无论是固定的还是网络随机分配的,都必须要有,这样计算机请求的信息和下传的信息才不会走错地方。
二进制(binary),发现者莱布尼茨,是在数学和数字电路中以2为基数的记数系统,是以2为基数代表系统的二进位制。这一系统中,通常用两个不同的符号0和1来表示。数字电子电路中,逻辑门的实现直接应用了二进制,现代的计算机和依赖计算机的设备里都使用二进制,每个数字称为一个比特(Bit,Binarydigit的缩写)。
㈡ 大学计算机怎么学,什么二进制,十进制!什么模的,好难,求解
1.推荐多去一些技术性的网站看看,学学,缺什么再学什么。
2.如果专业是计算机,因为计算机门类太多,全部学,四年学不到什么东西的,要报就报比较细的专业,像软件工程,计算机动画等专业,一般是分的越细,大学毕业学的越专业。
计算机专业主要课程如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计算机原理、人工智能、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字逻辑电路、电路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
WEB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数据库应用微型计算机技术、单片机技术、嵌入式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设计与应用、移动设备应用软件开发等。
实践教学包括工程训练、计算机应用基础、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教学实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㈢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题,数制之间的转换怎么做二进制到十进制,十进制到六进制,怎么算快速的
二进制 2的n次方 0 1 2 3 4 5 6 7 => 1 2 4 8 16 32 64 128
00000001(2) = 1(10)
00000010(2) = 2(10)
00000100(2) = 4(10)
00001000(2) = 8(10)
00010000(2) = 16(10)
00100000(2) = 32(10)
01000000(2) = 64(10)
10000000(2) = 128(10)
下方是随便举例:
00000011(2) = 1+2=3(10)
01010100(2) = 64+16+4 = 84
有一个规律,会发现,2+8=10; 4+16=20; 8+32=40........
十进制转二进制(从大位往小位找):
43 = 32+8+2+1 = 00101011
109=64+32+8+4+1= 01101101
㈣ 计算机网络原理,二进制倒计数协议(介质访问控制协议中的一种)题目求解释…
4,1,2,5,0,3
和 4,0,2,5,1,3
㈤ 大学计算机进制怎么计算的,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公式
二进制基础权: 128 64 32 16 8 4 2 1
数字: 0 1 0 0 1 0 1 1
换算: 64 + 8 + 2 + 1 = 75(10)二进制:1 1 0 0 0 0 0 0
换算:192(10)=11000000(2)
10进制->2进制:192-128=64-64=016进制的权:256 16 1
16进制数: 1 1
16进制数: c 0
换算:11(16)=1*16 + 1*1 = 17(10)
换算: c0(16)=12*16 = 192(10)
二进制与16进制的对应关系:
1100 0000(2)
12 0
c 0 (16)关于16进制的意义:
16进制是二进制的简写形式
16进制是二进制的助记符号
计算机内部只有二进制
为了方便输入和查看,二进制的显示和输入
习惯上采用16进制12×-2 = -24补码: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符号位:
0表示正数,1表示负数
正数的补码是正数本身
负数的补码是原数字(不包含符号位)取反加一
计算机内部的所有整数都采用补码存储补码的优点:
补码运算时,符号位参与运算(+-x/)结果
经过溢出(自动)以后,符合数学运算结果。如:
整数: 1(10)
1Byte: 0000 0001(2)
整数:-1(10)
1Byte: 1111 1111(-1 的补码) -1 1111 1111
+ 8 +0000 1000
---------------------
7 0000 0111 -1 1111 1111
+ -1 1111 1111
-------------------------
1111 1110八位有符号补码的最大值:
0111 1111(2) 7f(16) 127(10)
八位有符号补码的最小值:
1000 0000(2) 80(16) -128(10)
八位有符号补码的-1:
1111 1111(2) ff(16) -1(10)
八位有符号补码的0:
0000 0000(2) 00(16) 0(10)
㈥ 计算机网络题求解答 谢谢
2017年12月28日,星期四,
兄弟,你这照片上的第一题中多项式的指数看不清呀,
没事,我就现在的情形,给你说一下大概的思路,你参考着,再结合题目中实际的参数,再套一遍就能把题目解出来了,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基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技术(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所有的节点共享传输介质。
原理,如下,
1、所有的站点共享唯一的一条数据通道,
2、在一个站点发送数据时,其他的站点都不能发送数据,如果要发送就会产生碰撞,就要重新发送,而且所有站点都要再等待一段随即的时间,
3、对于每一个站而言,一旦它检测到有冲突,它就放弃它当前的传送任务。换句话说,如果两个站都检测到信道是空闲的,并且同时开始传送数据,则它们几乎立刻就会检测到有冲突发生。
4、它们不应该再继续传送它们的帧,因为这样只会产生垃圾而已;相反一旦检测到冲突之后,它们应该立即停止传送数据。快速地终止被损坏的帧可以节省时间和带宽。
5、它的工作原理是: 发送数据前 先侦听信道是否空闲 ,若空闲,则立即发送数据。若信道忙碌,则等待一段时间至信道中的信息传输结束后再发送数据;若在上一段信息发送结束后,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点都提出发送请求,则判定为冲突。若侦听到冲突,则立即停止发送数据,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再重新尝试。
6、原理简单总结为: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发,随机延迟后重发。
7、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就是,要发送和发送中都要进行监听,
8、有人将CSMA/CD的工作过程形象的比喻成很多人在一间黑屋子中举行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人都是只能听到其他人的声音。每个人在说话前必须先倾听,只有等会场安静下来后,他才能够发言。人们将发言前监听以确定是否已有人在发言的动作称为"载波监听";将在会场安静的情况下每人都有平等机会讲话成为“多路访问”;如果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说话,大家就无法听清其中任何一人的发言,这种情况称为发生“冲突”。发言人在发言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是否发生冲突,这个动作称为“冲突检测”。如果发言人发现冲突已经发生,这时他需要停止讲话,然后随机后退延迟,再次重复上述过程,直至讲话成功。如果失败次数太多,他也许就放弃这次发言的想法。通常尝试16次后放弃。
9、核心问题:解决在公共通道上以广播方式传送数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数据碰撞问题)
包含四个处理内容:监听、发送、检测、冲突处理
监听:
通过专门的检测机构,在站点准备发送前先侦听一下总线上是否有数据正在传送(线路是否忙)?
若“忙”则进入后述的“退避”处理程序,进而进一步反复进行侦听工作。
发送:
当确定要发送后,通过发送机构,向总线发送数据。
检测:
数据发送后,也可能发生数据碰撞。因而,要对数据边发送,边检测,以判断是否冲突了。
冲突处理:
当确认发生冲突后,进入冲突处理程序。有两种冲突情况:
① 侦听中发现线路忙
② 发送过程中发现数据碰撞
① 若在侦听中发现线路忙,则等待一个延时后再次侦听,若仍然忙,则继续延迟等待,一直到可以发送为止。每次延时的时间不一致,由退避算法确定延时值。
② 若发送过程中发现数据碰撞,先发送阻塞信息,强化冲突,再进行监听工作,以待下次重新发送
10、
先听后说,边听边说,边说边听;
一旦冲突,立即停说;
等待时机,然后再说;
注:“听”,即监听、检测之意;“说”,即发送数据之意。
11、在发送数据前,先监听总线是否空闲。若总线忙,则不发送。若总线空闲,则把准备好的数据发送到总线上。在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工作站边发送边检测总线,是否自己发送的数据有冲突。若无冲突则继续发送直到发完全部数据;若有冲突,则立即停止发送数据,但是要发送一个加强冲突的JAM信号,以便使网络上所有工作站都知道网上发生了冲突,然后,等待一个预定的随机时间,且在总线为空闲时,再重新发送未发完的数据。
12、
CSMA/CD网络上进行传输时,必须按下列五个步骤来进行
(1)传输前监听
(2)如果忙则等待
(3)如果空闲则传输并检测冲突
(4)如果冲突发生,重传前等待
(5)重传或夭折
补充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要使CSMA/CA 正常工作,我们必须要限制帧的长度。如果某次传输发生了碰撞,那么正在发送数据的站必须在发送该帧的最后一比特之前放弃此次传输,因为一旦整个帧都被发送出去,那么该站将不会保留帧的复本,同时也不会继续监视是否发生了碰撞。所以,一旦检测出有冲突,就要立即停止发送,
举例说明,
A站点发送数据给B站点,当A站通过监听确认线路空闲后,开始发送数据给B站点,同时对线路进行监听,即边发送边监听,边监听边发送,直到数据传送完毕,那么如果想要正确发送数据,就需要确定最小帧长度和最小发送间隙(冲突时槽)。
CSMA/CD冲突避免的方法:先听后发、边听边发、随机延迟后重发。一旦发生冲突,必须让每台主机都能检测到。关于最小发送间隙和最小帧长的规定也是为了避免冲突。
考虑如下的情况,主机发送的帧很小,而两台冲突主机相距很远。在主机A发送的帧传输到B的前一刻,B开始发送帧。这样,当A的帧到达B时,B检测到冲突,于是发送冲突信号,假如在B的冲突信号传输到A之前,A的帧已经发送完毕,那么A将检测不到冲突而误认为已发送成功。由于信号传播是有时延的,因此检测冲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必须有个最小帧长的限制。
按照标准,10Mbps以太网采用中继器时,连接的最大长度是2500米,最多经过4个中继器,因此规定对10Mbps以太网一帧的最小发送时间为51.2微秒。这段时间所能传输的数据为512位,因此也称该时间为512位时。这个时间定义为以太网时隙,或冲突时槽。512位=64字节,这就是以太网帧最小64字节的原因。
以上信息的简单理解是:A发送一个帧的信息(大小不限制),B收到此帧,发现有冲突,马上发送包含检测到了冲突的信息给A,这个冲突信息到达A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要想A成功发送一个帧(并知道这个帧发送的是否成功,冲没冲突)是需要这个帧从A到B,再从B到A,这一个来回的时间,
也就是说,当一个站点决定是否要发送信息之前,一定要先进行线路的检测,那么隔多长时间检测一次合适呢(在没有检测的期间是不进行数据的发送的,因此也就不存在冲突),这就要看, 一个电子信号在这两个站点之间跑一个来回的时间了,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信号还没有跑到地方,你就开始检测,显然是浪费检测信号的设备资源,然后,A站点发送一个电子信号给B站点,信号经过一段时间到达了B站点,然后假设B发现了冲突,马上告诉A,那么这个电子信号再跑回A也需要一段时间,如果当这个信号在路上的时候,A就开始检测是不是有冲突,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B发送的冲突信号还在路上,如果A在这个时间段就检测,一定不会发现有冲突,那么,A就会继续发送信号,但这是错误,因为已经有冲突被检测出来,因此,A这么做是错误的,所以,A要想正确发送一个电子信号给B,并且被B正确接收,就需要,A发送一个电子信号,并等待它跑一个来回的时间那么长,才能确认是没有冲突,然后再继续发送下一个信号,
这个电子信号跑一个来回的时间,是由站点间的距离s、帧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为v(光速)以及网络的传输率为r(bps)共同决定的,
那么,假设电子信号跑一个来回的时间是t,则有如下式子,
t=2s/v;
又有,假设在时间t内可以传送的数据量(最小帧)为L,则有如下式子,
L=t*r;解释:这个就是说,一个电子信号从A跑到B需要t这么长时间,又因为电子信号几乎接近光速,因此,即使在t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仍然可以不停的发送很多个电子信号,这样就形成了一串二进制数列在t这个很小的时间段内被从A发送出去,那么我在t这个时间段内究竟能发送出去多少的电子信号,就要看我的传输率r是多少了,因为有这种关系,所以就形成了最小帧的概念,
将 L=t*r 变形为 t=L/r,并将 t=L/r 带入 t2s/v,得到式子:L/r=2s/v,
再将,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带入上式,得到
2500字节/(1G bps)=2s/200000(Km);将单位统一后,有下式:
(2500*8)/(1024*1024*1024)=2s/200000(Km);继续计算,得:
s=1.86Km,
若1Gbps取值为1000*1000*1000,则s=2Km;
兄弟,我这个利用工作空隙给你写答案,你别着急啊,现在是12:48,第三题,我抓紧时间帮你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