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连接 >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金钟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金钟

发布时间:2022-11-01 07:05:32

① 中科院大咖聊中国创造:深空深海深蓝深

出品:中国科普博览 SELF格致论道讲坛

没错!又到了一月一期的中科院SELF讲坛活动总结!(这次很牛掰)

昨天10月30号,wuli讲坛发了个大招,一口气邀请了6个高大威猛的男神!他们的演讲主题包揽了天上、地下、深海、生命科学,这几个关系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话题!

本次“SELF格致论道”活动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共同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特别支持,吸引了来自网易科技、一点资讯、观察者网、今日头条、腾讯精品课、凤凰视频、网易公开课、腾讯科技、手机人民网、新浪科技、环球科技、优酷教育、环球科学、喜马拉雅FM、了望智库等多家媒体的强烈关注。特备感谢网易新闻、网易科技对活动直播的大力支持!

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的公益讲坛,每月一期。SELF是Science, Ecation, Life, Future的缩写,提倡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尝试打破过去纯粹以“知识传播”为主的科普形式,专注于思想的传播,力图从思想的源头上促进公众参与科学的积极性,打造具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融合创新、科学与人文关怀并存的公益演讲品牌。

② 中科院研究所有哪些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考研试题

链接:https://pan..com/s/12ERlBf8DiPYRbyERmmRUXA

提取码:mby6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来自网络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③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历史沿革

1989年8月 国家计委组织专家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简称NCFC,国内称为“中关村教育与科研示范网”)项目进行投标评审,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参加投标,中国科学院中标。自此,开始启动NCFC建设。
1990年5月 中国科学院批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成立,挂靠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
1990年11月 国家计委批复NCFC立项,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承担建设任务。
1993年11月 NCFC主干网网络开通并投入运行。 1994年4月 NCFC网络与美国Internet互联成功,中国与Internet实现了全功能的网络连接,并投入运行,这是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
1994年5月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在国内设置了CN域名服务器,对中国用户进行域名注册登记,并管理和运行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
1995年3月 为统一组织NCFC和“科学数据库及其信息系统”两大工程任务的建设和服务,加强网上信息资源建设和便于对国家重点工程的运行管理,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1995年3月24日,中科院转发国家科委批文。1996年12月13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文,1997年1月11日中科院转发中编委批文。
1996年2月 中国科学院决定正式明确将以NCFC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科学院互联网络命名为“中国科技网(CSTNET)”。

④ 中科院将携手科技企业为“中国科技云”提速

牵头建设“中国科技云”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6日在北京与两家科技企业签约合作,宣布共同成立“中国科技云技术发展研究院”,以进一步提速“中国科技云”的建设与发展。

2017年12月,“中国科技云”建设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正式启动。2018年4月,“中国科技云”门户上线发布,正式担负起服务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内容来源:凤凰网

⑤ Internet的发展、接入与信息服务

一、什么是Internet

Internet,曾被译为“国际互联网”、“国际网”等,现在我们称为“因特网”,它是以美国ANSNET为主干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主干网通过接入Internet主干网而连入Internet,从而构成了一个全球范围的互联网络。Internet就是将世界各个地方已有的各种广域网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跨越国界范围的庞大的互联网络。它实际并不是“一个”网络,而是将成千上万个不同类型的网络连接起来,因此有“计算机网络的网络”之称。

二、Internet的产生和发展

1.Internet的雏形——ARPAnet的诞生

Internet,这个人类历史上如此伟大的工程,究竟诞生在什么时候,各界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说它诞生于1969年10月29日,以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出资建成的ARPAnet上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第一节点与SRI(斯坦福研究院)第二节点的连通,实现分组交换技术的远程通讯作为正式诞生的标志。最初只有分布在四所大学的四台计算机接入,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达40多个。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随着ARPAnet的发展,成功设计了TCP/IP协议,解决了异种网络的互联。到1983年ARPAnet被分解为ARPAnet(民用网)和MIL NET(军用网)。这使ARPAnet的公用部分从其军用部分分离出来,而同年1月1日起,在ARPAnet中,NCP协议全面终止,所有参与ARPAnet的网络全部转向TCP/IP协议。当时的Internet被定义成连接到ARPAnet的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

2.NSFNET的形成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于1985年首先将全美五大超级计算机中心利用通信干线连接起来,在1986年建成了NSFNET主干网,逐渐成为全美最大的TCP/IP网络,从而取代ARPAnet成为了Internet的主干网。

3.美国国内互联网的形成

在1990年以前,NSF网络主要用于教育与科研。随着WWW的产生和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到了金融和商业部门,美国政府已无法提供巨资资助Internet主干网。

1990年ARPAnet停止运作的同时,由IBM、MCI、MERIT三家公司组建了ANS(advanced network and services)公司,建成了更快速的 ANSnet 主干网,并逐渐取代了 NSFNET(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成为目前的Internet主干。

4.Internet的全球化

1995年,ANSnet转为民间公司经营,这一年被称为Internet年。

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以及它很强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能力,它从形成之日起就吸引了很多的用户。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214个国家和地区连入Internet,到2005年年底,全球网上用户已超过10亿。

5.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

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1993)是与Internet电子邮件连通

1987年9月14日,钱天白教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

此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相继实现了与Internet的电子邮件连通。

第二阶段(1994至今)与Internet的全功能TCP/IP连接

1994年4月,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通过64 Kbps的国际专线连入美国,开通路由器,标志着我国正式全功能加入Internet。自1994年4月初我国正式加入Internet,成为第71个成员单位以来,入网用户飞速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网上调查,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国接入Internet的用户数已达1.37亿。

我国已建成了国内互联网,目前建成的有十大网络主干。其中非营利单位有四家:中国科技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和中国长城互联网。这十大互联网络单位都拥有独立的国际出口,它们的国际出口带宽总和已达到256,696 M,连接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其中各个主干国际出口带宽(以下数据来源于CNNIC发布的网上调查)如表6-2所示。

三、Internet的工作方式和特点

Internet好比一个货运中心,当Internet传输数据或信息时,它会先在货物里装入集装箱单(TCP协议),然后将它们分解,并在每个包中装入一张单条(IP协议)。分解后的货物经过的第一个“路口”就是路由器,它的作用就是检查这些单条,确定无误后就让这些包走不同的路。上路后它们就根据单条(IP协议)上所记载的收信人的名称地址,往收信人的地址送去。当所有的包都送到后,就按照集装箱单(TCP协议),把它们重组成原来的模样,文件的传送就这样完成了。如果在传输中其中的一部分丢失了,它就会根据TCP协议重发那一部分的数据,这样就确保了数据的安全。Internet就是在TCP/IP协议的协调下,高速而有效的工作着。

表6-2 我国各大网络主干国际出口带宽

注意:表中“带宽”是指网络传输的速度,通常用“bps”(bit percent second)为单位,即每秒多少二进制位;如56Kbps表示每秒传输56千位。而“Bps”(Byte percent second)通常是指每秒多少字节。

Internet的运作有如下一些特点:

(1)采用了目前在分布式网络中最为流行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用户在使用Internet的各种信息服务时可以通过安装在自己主机上的客户程序发出请求,与装有相应服务器程序的主机进行通信从而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每台主机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选择运行不同的客户程序和服务器程序。凡是装有服务器程序的主机均可以对其它主机提供信息服务;凡是装有客户程序的主机均可以获取其它主机所提供信息服务。

(2)采用TCP/IP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3)灵活多样的入网方式,这是Internet获得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Internet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就可以成为Internet的一部分。

(4)把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技术融为一体,体现了当代多种信息技术互相融合的发展趋势。

(5)收费低廉,Internet的发展获益于政府对信息网络的大力支持。现在的Internet是非官方的,完全由民间组织管理和经营。

(6)有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多数是免费的。

四、Internet的接入

Internet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一台计算机要想接入Internet,只要以某种方式与已经连入Internet的一台主机进行连接即可访问Internet上的资源。

1.Internet的接入方式

(1)拨号接入 其主要过程如图6-4所示。

图6-4 拨号入网

在电话拨号接入Internet方式中,可以分为仿真终端方式和SLIP/PPP方式。

①仿真终端方式:这种方式将用户计算机接上调制解调器(Modem),经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通过电话拨号登录到服务系统,实现与Internet的连接。在用户计算机上需要一个支持串行通信的仿真终端软件,当通信时,自己的计算机当作Internet主机的远程终端。终端用户没有IP地址,目前国内上网已经很少用这种方式。

②SLIP/PPP方式:这种方式利用电话拨号上网,上网方式简单,上网费用低,但速度慢,适合于传输信息量小的用户。目前国内大多数用户从拨号上网转移至宽带上网,宽带上网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上网方式。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用户是采用这种拨号方式接入Internet。

当采用这种方式上网时,是通过通信协议软件把用户计算机的串行口(Serial port)仿真成一块网络通信卡,使用户计算机能够与Internet的其他主机系统直接通信。

串行线IP协议SLIP(Serial line internet protocol)和点对点传输协议PPP(Point-topoint)在功能上基本相同,SLIP是为在串行电话线上进行TCP/IP通信所开发的最原始的方法;PPP是由SLIP发展而来的。具体选择哪一种方式,需要看用户的ISP(因特网接入供应商)能提供哪一种方式,但对个人用户而言,国内ISP提供PPP方式更多一些。

在SLIP/PPP方式中,入网用户的IP地址分配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大多数SLIP连接均有静态IP地址。对于PPP连接,可在拨号上网时远程主机系统为用户分配一个动态IP地址,直到你与Internet断开,主机回收IP资源,下次你拨号上网时,又重新分配一个给你。以这种方式上网需事先向提供接入的机构ISP申请IP地址(若采用动态分配则不需申请)、用户名和口令等,在连接时必须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口令才能连接成功。

(2)专线接入 其主要过程如图6-5所示。

一般适用于局域网的接入,局域网内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此专线进入Internet,这种方式上网速度比较快,但价格也比较贵。比较流行的专线接入方式有以下两种:

①DDN专线接入:DDN是光纤数字电路,速度从128 Kbps到2 Mbps,适合有大量数据传输的企业(如银行、证券公司等)使用。速度快,性能稳定,价格也昂贵,主要面向集团企业。

图6-5 专线接入

②光纤接入:这种方式传输速率目前可达100 Mbps~1000 Mbps,并具有高可靠性,损耗低,确保通信畅通无阻。

(3)宽带接入 目前宽带上网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上网方式,据CNNIC的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二的用户采用宽带接入。宽带接入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ADSL专线接入:ADSL技术即非对称数字用户线,就是利用一对电话铜线,为用户提供上下行非对称的传输速率,上行为低速传输,上行传输可达1.5 Mbps,下行传输可达8 Mbps,但使用区域有限制,客户端必须在局端的3公里直径范围内。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已开通了ADSL,逐渐取代了电话拨号上网,成为用户上网的首选方式。

②HFC专线接线:这是目前与ADSL最具竞争力的一种宽带接入,价格与ADSL相当,它是利用有线电视网的Cable modem技术,是一种基于光纤-同轴混合网(HFC)基础上的一种技术,可在不影响有线电视广播的频带内实现对Internet的接入与访问,下行传输可达10 Mbps~36 Mbps,上行可达512 Kbps以上。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均建有HFC网。

③小区宽带(FTTx+LAN):小区内的交换机和终端交换机以光纤相连,采用光缆+双绞线的方式对小区进行综合布线,用户理论上网速率可达10/100 Mbps。这种接入方式的特点在于其可靠性高、稳定性好、计费灵活等,是目前家庭用户上网速度和质量较为理想的一种上网方式。

五、Internet的信息服务

1.电子邮件E-mail(Electronic mail)

电子邮件是因特网最重要的服务之一。据有关资料表明,电子邮件E-mail的使用率是最高的,是Internet为用户提供的一种快捷、简单而又经济的通信和信息交换方法,不用纸张,即可进行写信、发信、读信、回信、转信。还可传输视频、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订阅各种电子杂志,参与学术讨论等。

2.远程登录Telnet

远程登录是Internet最早最基本的服务功能。它是通过Internet登录到网络上的另一台主机,分享主机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此时用户计算机作为远程计算机的终端。

例如,以远程登录方式使用Internet上的某台大型计算机处理用户的海量数据。

3.文件传输FTP

在Internet上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公用的免费软件等,允许用户无偿的复制,文件传输FTP服务允许用户从一台计算机向另一台计算机复制文件。它与电子邮件不同的是,电子邮件对简短信息的传输特别有用,而且一般仅限于两人之间的通信。

例如,用FTP下载最新驱动软件、免费软件、上传网页等。

4.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

万维网WWW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为流行、最受欢迎的一种信息浏览服务。它是一种基于超文本(Hyper Text)方式的信息查询工具,用户通过WWW浏览器“所见即所得”的界面,简便直观地查询并获取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台WWW服务器的信息。除了浏览超文本信息外,还能浏览多媒体信息。

WWW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服务,它的出现被认为是Internet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对Internet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新闻组Usenet(又称Newsgroup)

新闻组是一种利用Internet进行专题讨论的国际论坛,到目前为止Usenet仍是最大规模的网络新闻组。用户可以接收、阅读别人发到新闻组服务器上的信息,自己也可发表见解到新闻组服务器。在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外,有着大量的用户利用新闻组讨论问题。

6.电子公告牌BBS(Bulletin board system)

电子公告牌也是Internet上较常用的服务功能之一,是与新闻组类似的另一种服务。用户可以利用BBS服务与网友聊天、组织沙龙、获得帮助、讨论问题及为别人提供服务。国内有大量的用户群利用BBS讨论问题。在我国还没有多少人使用Internet时,BBS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网民。典型的BBS站点有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站”、上海交大的“饮水思源站”等。

7.其他服务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以外,Internet还有其他很多服务,如Gopher服务、Archie服务、Finger服务、WAIS服务、网上寻呼、网上炒股、网络电话(IP电话)、网络游戏、视频点播(VOD)、网络电视、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网上拍卖等)、网上聊天、网上医疗、远程教育(如网校)等。

六、Internet网络地址

接入Internet的任何计算机都有一个唯一的网络地址。在使用Internet过程中,通常会遇到IP地址、域名地址。在弄清IP地址和域名地址之前,先了解一下物理地址。

1.物理地址

网络中每台主机都有一个可识别的真实的物理地址,通常是由网卡制造者制作在网卡上的无法改变的地址码。由于网络技术和标准不同,网卡地址编码格式也有所不同,例如,以太网网卡采用48位二进制数编码作为网卡物理地址。

2.IP地址

若直接采用物理地址作为Internet统一地址,则管理不便,跨网络通信困难;因此,Internet采用由网络层(IP层)通过上层软件完成“统一”物理地址的方法,IP协议提供一种全网统一的地址格式,在统一管理下进行地址分配,保证一个地址对应一台Internet上的主机,而且这个地址在全因特网是唯一的。

IP地址采用层次型结构,在逻辑上由两部分组成,即网络标识(Netid)和主机标识(Hostid)。每个IP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4个字节),为了方便用户理解和记忆,采用一种叫“点分十进制”的标记法,即将4个字节的二进制数值转换为四个十进制数值,每个数值小于255,数值中间用“·”隔开。例如:

二进制IP地址:11011110 10110010 10110100 00011000

用点分十进制表示为:222.178.180.24

每个IP地址按节点计算机所在网络规模的大小和应用的不同分为A、B、C、D、E五类,常用的是前三类,其余留作备用和试验用。表6-3列出了IP地址的类别与规模。

表6-3 A、B、C类IP地址空间

3.域名地址

由于IP地址只是一串数字,没有任何意义,对用户来说记忆起来十分困难,就像日常生活中,很少用身份证号去识别一个人,而使用姓名更方便。因此,Internet引入域名服务系统DNS(Domain Name System),负责将域名地址转换为IP地址,Internet上的主机只能识别IP地址。

域名系统采用分层次统一管理,是一种树型目录结构。域名地址的格式如下:

主机名.主机所属单位名.网络名.顶级域名

域名也可以少于或多于四个部分。

顶级域名由国际标准硬性规定,划分采用两种模式,即组织模式和地理模式,前七个域对应于组织模式,由3个字母组成;其余的域对应于地理模式,这类域名代表国家或地区,由两个字母组成。如表6-4。

表6-4 顶级域名代码及意义

为加强域名管理,缓解域名资源的紧张,全球域名最高管理机构ICANN 已经于2001年11月作出决议,在传统的7个顶级域名(com,net,org,e,gov,.mil,int)外,增加7个新的顶级域名。新增加7个新的顶级域名依次是:.biz,.info,.name,.pro,.aero,.coop,.museum。其中前4个是非限制性域,后3个是限制性域,如.aero需是航空业公司注册,.museum需是博物馆注册,.coop需是集体企业(非投资人控制,无须利润最大化)注册。其中前面4个的用途如下:

.biz——用来替代.com的顶级域名,适用于商业公司;(注:biz是business的习惯缩写);

.info——用来替代.com的顶级域名,适用于提供信息服务的企业;

.name——专用于个人的顶级域名;

.pro——专用于医生、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员的顶级域名。(注:pro是professional的缩写)

网络名是第二级域名,表示主机所在单位类型,在我国还代表行政区域。若代表行政区域,则由两个字母组成。例如:bj(北京地区)、cq(重庆地区)、sh(上海地区)、ha(河南地区)等。

主机所属单位名一般表示所属域或单位。如:tsinghua表示清华大学、pku代表北京大学、sina表示新浪网公司、swnu表示西南师范大学。

下面是域名与IP地址对照实例:

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域名地址是www.e.cn,而IP地址为202.112.0.36,属C类。

北京大学的域名地址是www.pku.e.cn,IP地址为162.105.129.12,属B类。

清华大学域名地址是www.tsinghua.e.cn,IP地址为166.111.4.100,属B类。

美国密执安州大学的域名地址是www.msu.e,IP地址为35.9.2.152,属A类。

从形式上看,一台主机的域名很像IP地址,IP地址用了3个句点分隔4个十进制数,而域名地址是用几个句点分隔的字符串表示,但是域名的每一部分与IP地址的每一部分间没有任何关系。

⑥ 中国第一个使用互联网的人是谁

钱天白。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先生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前西德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穿越长城,走向世界》钱天白先生为我国互联网创始人。1990年11月28日,他代表CANET在美国的国际互联网中心正式注册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他也成为顶级域名CN的行政管理者,标志着中国网络在国际上有了自己的位置。

钱教授之于中国网络事业,就等同于詹天佑之于中国的铁路运输事业。是他,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此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是他代表中国正式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是他,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放在国外的历史,中国的互联网才能迅速发展到繁荣局面。

(6)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金钟扩展阅读

为了推广Internet,钱天白可以说是不遗余力。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件辉煌大事以外,他还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作为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客座研究员、CNNIC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信息办安全专家组成员,他为CNNIC的筹备、运行、管理。

我国第一个域名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我国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在Internet中正式注册并投入正常运行的CANET网络中心。作为我国在Internet中的代表,他负责国际国内网络互连的技术协调工作,同时致力于推动我国国家级科研教育计算机网的规划建设工作。

⑦ 公钥理论是什么

要理解公钥就要先理解密钥.在网络上,密钥定义为一种参数,它是在明文转换为密文或将密文转换为明文的算法中输入的数据.密钥分为两类,一为公钥,另一中为私钥.私钥是自己保留的一个解密数据,而公钥则是对外公开的.公钥和私钥是通过一种算法得到的一个密钥对,公钥加密数据就必须用私钥解密,如果用私钥加密也必须用公钥解密. 至于其他的...似乎满多的,我就不一一详解了.毕竟密钥理论是整个密码学的基础.如果要全部详解,就可以写本书出来了

⑧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待遇怎么样啊

待遇应该不错吧?我见过几位,都挺美的样子,因为我所在单位跟他们有合作

⑨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国际交流

2000年3月13-16日、12月4日-5日CODATA中委会与美国CODATA委员会分别在华盛顿D.C.和北京举行了二次合作研讨会,双方达成了共识,签定会议备忘录,重点在自然科学数据领域内建立双边合作。
2000年5月,CSTNET承办了2000年中美高级网络研讨会(CANS’2000),Internet之父Vinton G Cerf先生和Internet协会两主席之一的Douglas E Van Houwelling以及时代华纳和其他国际着名高等学府的代表均到会祝贺,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2002年7月和2004年6月,为了加强两岸三院信息技术应用的
沟通、交流与合作,构建海峡学术交流的平台,中科院、社科院、中研院的网络中心成功的举办了两届《两岸三院信息技术与应用交流研讨会》,来自两岸信息领域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两次会议,会上三方决定将会议作为三院常设性的年会在海峡两岸轮流召开,,每年一次的会议为两岸学者相互了解形成了有效的沟通渠道,为两岸信息领域长期交流构建了稳定的平台,为推进两岸信息科学领域内的合作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2002年10月,与澳大利亚Deakin大学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第五届并行处理算法与结构国际会议(ICA3PP2002)”。来自美国、日本、印度、台湾、香港等国家及地区的80多名专家
与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在并行与分布式的计算这两个领域开展了讨论,内容包括结构与算法、网络与系统应用。
2002年8月在新疆举办了“科学数据库第六届学术研讨会”,并主编出版了《科学数据库与信息技术论文集(第六集)》。中国科学院内外38个单位的代表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特邀嘉宾共124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圆满结束,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2002年10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共同承办ICANN上海会议,这是ICANN会议第一次在中国举行。
2003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举行了“亚太地区互联网统计技术研讨会”。会议的主要目的式了解互联网在亚太各地区的发展现状,并对相关的统计方法进行交流与探讨,议题内容涉及到互联网统计学科的各个方面。来自信息产业部、国家统计局、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国内指明研究机构的专家以及韩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2004年,CODATA中委会充分利用国际合作的优势,组织和协调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和人员参加了一系列国际数据领域的会议和合作,包括CODATA气体水合物工作组中国地区会议暨研讨会;与科技部基础司等单位共同举办了科学数据共享战略国际研讨会。并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CODATA第19届国际学术会议;组织我国科学家参加亚太地区数据源工作组会议,2004年,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阎保平主任担任新一届CODATA亚太数据源工作组主席(2004-2006)。通过举办和参加这些会议,展示了中科院在科技数据领域中的工作成果以及国外的最新研究动态,促进和推动我国在数据领域尽快与国际接轨,推进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促进双边可能的合作。
2004年5月在CNIC北京举办了PRAGMA第六次会议。来自39个机构的15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为期两天的会议就网格资源、数据网格、网格应用等议题结合PRAGMA的工作进行了充分的研 讨,并特别邀请国内主要网格相关项目的负责人和知名专家介绍了中国在网格方面的工作。

⑩ 已证实地球磁北极未来将变成磁南极,那么地磁倒转后人类会怎样

首先 地磁反转这个现象确实存在, 但并没有证据显示 :咱们正在经历或者即将经历地磁反转!(因为关于地磁为何会反转,至今都没有统一信服的解释)

其次 地磁反转这个事件,人类经历过,在78万年前有过一次(人类出现于400万年前左右,以直立行走为标志),那时人类还没有进化成现代人,但也没有发生物种灭绝的可怕的后果。

最后再说假如地磁反转发生了,会对现代人类 社会 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由于地磁在反转的过程中,磁场会减弱,那么会导致地球抵御太阳风的能力减弱,而这正是能对现代 社会 产生不利影响的主要一方面,比如无线通讯、航天航空设备、部分地区的电力系统等会出现失灵或者损害;

其次太阳风也会将地球的大气层吹走一部分,先例就是火星的大气被太阳风吹走,但那是因为火星的磁场太弱导致的,地球不会有那么严重的后果。

补充: 地球反转这个现象是早已被证实,科学家利用海洋海岭岩石的剩磁方向判断出,地球在这46亿年里,发生过多次反转事件,最近的一次发生在78万年前。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已证实地球磁北极未来将变成磁南极,那么地磁倒转后人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首先,虽然地磁场只是一个弱磁场。其强度只有7万纳特,而纳特是10的负九次方特斯拉。而一个条形磁铁的磁场就可能就会达到1个特斯拉,即为地球磁场的上万倍。但是,由于人类已经适应了地球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如果地球南北磁极倒转,就会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人类的方向感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甚至可能找不到方向。

其次,就是地球磁场的倒转,会使得各种动物和导航设备等都受到巨大影响。比如你会看到各种动物都迷路了,都在乱走;而各种导航设备也都要以磁场北极为参照。现在情况完全颠倒,因而导航设备也会失灵。这样带来的结果是飞机无法起飞,高铁也无法运行。长途 汽车 也无法正常行驶。因此人类会像失去了双腿一样,寸步难行。

磁场反转话题是一个老梗,已经争论了许多年了,并没有确确实实的证据证明其存在。

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磁场反转是个常态,每50万年反转一次,在过去7000万年中,已经反转过百余次。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磁场反转就似乎对生态并没有很大的破坏和影响,否则生态不就50万年毁灭一次了?

恐龙统治地球近2亿年,如果地磁反转50万年一次,这期间就反转了400余次,岂不灭绝了400余次?但考古和基因分析似乎并没发现这种情况。

如果50万年地磁倒转一次的说法成立,就得出不会对生态造成重大影响的结论;如果地磁倒转会对生命造成重大影响,就没有50万年倒转一次的说法。

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孤立的看,只有普遍联系的看才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这就是哲学说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现在,地磁是如何形成的并没有一个最终的结论,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太阳磁场与地球自转产生电流有关,也有地球自转与地心在熔岩下转动方向速度不一致产生了电流之说。

这两种说法看起来差不多,实际上主次正好相反。但原理就是一个,地轴就像一根铁棒,地球就像一个大线圈,是发电机还是电动机效应导致地球产生磁场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由于月亮的存在,使得地球的自转相对稳定,因此磁极也相对稳定。如果地球旋转不稳定,大幅度摆来摆去,磁极就会混乱。因为地球自转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虚拟的,它围绕着哪个轴心转,那个轴心就是轴,轴的两边就是南北极(实际上地理轴和地磁轴有11.5度的角度偏差)。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地球磁场受太阳磁场变化的牵制,太阳磁场每过3740年就会对调一次,导致地球磁极的对调,会导致生物大面积灭种。但 历史 记载或考证也没有发现这种现象,纯属无稽之谈。

所以,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地球过去有过地磁反转的情况,也没有任何理论和证据能够说明地磁今后一定会反转。

但地轴并不是竖得笔直的,它与公转平面有一个66度34分的角度,正是这个角度形成了地球与太阳光照的变化关系,也是地球一年四季的由来。

当然这个无形的地轴也会摆动,叫地轴进动,只是角度不大,因此那根看不见得地轴延长线一直在南北极的上空画圈圈,这个圈圈每过25800年完成一个闭合,这就导致了北极星会轮流坐庄,并不是一颗恒星终身制。

1200年前当值北极星的是“北极五”,公元1200年至今是“勾陈一”,再过400多年就让位于“勾陈四”,公元13500年“织女星”将执政北极星,到了公元28000年左右,今天的“勾陈一”又卷土重来。

地轴进动当然也会带动地磁的摆动,磁场应该会有变化,但这种变化很微小,似乎对人类和生态并没有多大影响。

如果真正的地磁发生反转的话,我想首先受到影响的是依靠地磁辨别方向的各种动物禽类,气候和人类有多大影响,现在不好评估。一些人提出睡觉要按磁力线方向睡怎么怎么好,但人类睡觉似乎很少注意这些的,这种说法并无依据。

当然如果地磁消失,肯定对人类和整个地球生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地球将失去保护,太阳风和紫外线会肆意的摧残生命,大气也将被太阳风渐渐吹散,这种后果比地磁反转要严重的多。

地磁会消失吗?谁也不知道,我们只有自祈多福。

时空通讯观点,欢迎讨论点评。

原创作品,版权保护,抄袭可耻,侵权必究。感谢理解支持。

人们都知道,地球是个大磁场。然而,地球的磁场并非亘古不变,它的南北磁极曾经多次对换过位置,这就是所谓的“磁极倒转”。

早在1906年,B.布伦赫斯就发现法国熔岩的磁化方向与现在地磁场方向相反,初步推测地磁场可能发生过倒转。1929年,M.松山根据日本、朝鲜等新生代熔岩的研究结果,首先提出了第四纪早期地磁场发生过倒转。

上世纪50年代,岩石的反向磁化在世界很多地区,如法国、冰岛、苏联、日本、新西兰等地都有所发现。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所做大量古地磁测量和实验,进一步证实地磁场倒转的存在。在全球范围内,同一年龄的岩石,不论其类型如何,按其剩余磁化方向所计算出的地磁极性是相同的。这些事实进一步说明,全球性的岩石反向磁化是地磁场倒转的结果。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地球磁场方向发生这种反反复复的变化呢?科学家们莫衷一是。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地球磁场是地球内部液态铁质流围绕着地核中心倒转产生的。当地球内部的液态铁流发生某种变化时,就可能导致流动方向的180度倒转,从而使地球磁场发生倒转。

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在过去的5亿年中,地球发生过数百次地磁极倒转。仅在近450万年里,就可以分出4个磁场极性不同的时期。有两次和现在基本一样的“正向期”,有两次和现在正好相反的“反向期”。而且,在每一个磁性时期里,有时还会发生短暂的磁极倒转现象。

地球的上一次磁极倒转发生在78万年前,它的过程持续了7000年左右的时间。

一种被多数科学家接受的观点认为,地球磁极在倒转过程中,磁场强度会迅速衰减,换句话说,如果地球磁场强度持续衰减,很可能就预示磁极倒转即将到来。

有报道称,地球磁场正在持续衰减,现在的地磁强度比100年前降低了约10%。但也有科学家指出,如果放在万年时间尺度上,这种减弱已多次出现,而且这次降低是从比正常值高的情况下往下降的,所以这次强度降低不能理解成是地磁极将要倒转的证据。换句话说,磁极倒转一定伴随着磁场强度的减弱,但磁场强度的减弱不一定意味将要倒转。而且目前磁场的强度与 历史 上的低值比较的话,还要高出很多,属于正常波动。

那么,如果真的出现地球磁极倒转,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专家们指出,最大的灾难莫过于强烈的太阳辐射。平时,这些宇宙射线在太空中就被地球磁场屏蔽了。然而地球两极倒转过程中一旦地球磁场消失,这些太阳粒子风暴将会猛击地球大气层。一些低轨道人造卫星也将完全暴露在太阳电磁风暴的吹打中,不久就会被完全摧毁。另外,许多靠地球磁场导航的生物,诸如燕子、羚羊、鲸鱼、鸽子和趋磁性细菌等,都会迷失方向。

不过,尽管地球磁场对宇宙射线会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但保护人类和地球生命免受宇宙射线袭击的主要还是大气层。

至少,地球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磁极倒转,并没有给地球生物带来什么灭绝性影响。比如,在恐龙存在的1.6亿年间,至少曾历经3次北极变成南极,南极变成北极,但至少没有导致恐龙的灭绝。

人在自然面前真的是渺小的,如果未来某一天,地球磁极发生的反转,在这个过程中地球磁场在相长一段时间内消失了,肯定会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影响,人们会被迫做出种种应对和改变,但灭绝是不至于的。

关于地球磁极要倒转的言论隔段时间就会在网络上涌现,2012年的时候甚至流传过“地磁倒转人类将迎末日”的谣言。近日,又有国外媒体称地磁100年内即将逆转,会导致输电网络瘫痪、癌症发病率大增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磁极倒转在 历史 上的确发生过,将来也会发生。 地球的年龄大约46亿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曾发生过频繁的地磁极倒转,即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换位。 地球磁极倒转是科学家在上世纪初发现的,是上世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根据古地磁学的研究, 这样的磁极性倒转是几十万年尺度发生的事情,距今最近的磁极倒转发生在78万年前,在它之前的两次倒转分别为距今99万年前和107万年前。

磁极倒转将会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

在地球磁场极性发生倒转前直至新的磁极稳定之前 (倒转过程),地磁场的强度会衰减,可以减弱到正常值的20%,但只是减弱,不会消失。 如果磁极倒转并伴有磁强度减弱的话,对太阳风粒子的抵挡、屏蔽作用会降低,那么就会有更多的高能带电粒子会进入地球大气,到达地表。

这对现代 社会 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强烈地冲击电离层,可能引起电离层暴,对无线电通信、在轨卫星、航天设备造成损害。对地球生物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靠磁导航的生物会迷失方向,如鸽子迷失方向等,也可能会引起一些生物生命活动中的生理紊乱。

在新地球物理科幻恐怖小说《地心末日》里,艺术家以地磁倒转为设想,绘出这样的一幅景象: 鸟类迷失方向,人类生活在频繁的辐射报警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搜索观看!

太阳系中飘,哪有不挨刀。

图为NASA模拟火星大气逐渐被太阳风吹离的过程,这是导致火星大气压只有地球0.6%的原因之一。

行走于太阳系的内行星也是不容易,无时无刻,它们都在经受着太阳的“狂风骤雨”——太阳风。

偶尔,太阳还会放大招,这就是无敌神掌耀斑!万分幸运的是,地球有个金钟罩——地球磁场!

所以,当你看到美丽的极光感受到浪漫时,你还可以告诉身旁的女友:这其实是地球在与太阳过招, 真正的刀光剑影!

如上,地球磁场真是太重要了!它罩着的不止是你,也不止是我,而是蓝色星球上的所有生物。

而现在,地球物理学家们却说,地磁曾经发生过多次大逆转,也就是磁北极和磁南极互换位置,这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无可辩驳!

地磁逆转的证据

近墨者黑,近磁者磁。

当我们用一根小铁钉在一块磁铁上摩擦几下后,小铁钉也就具有了磁性,你能用这根小铁钉去吸引铁屑,这就是一个磁化的过程。

而某种材料经过磁化到饱和以后,撤去外加磁场,这种材料在原来的外磁场方向上仍能保持一定的磁化强度,这就是“剩磁”。

剩磁就是证明地磁逆转最最有力的证据!

地球就是块“大磁铁”,它能磁化一切能磁化的物体,包括岩石。

火山喷发时,流出的熔岩冷却后变成岩石,这些岩石内部,其剩磁的方向也就代表了地球磁场的方向。

调查300万年前形成的岩石剩磁,我们也就知道了300万年前地球的磁极方向。

你说,不对!那块岩石在300万年的时间里,不知翻滚了多少次,你这不是刻舟求剑吗?

反驳有效,特别有效!

不过,这里的岩石是不会单独跳出来掉转方向的。

动图来自USGS。

在大洋中有一些带状分布的海岭(洋中脊),带状海岭是下方熔岩的出口。不断涌出的熔岩从海岭流出,冷却后成为坚硬的大洋地壳。而大洋地壳因为不断受到新涌出溶岩的推挤而向两旁移动,这就是海底扩展。

显然,从带状海岭涌出的熔岩冷却后,它含有剩磁,而其剩磁方向也就代表了地球当时的磁极方向。

如上图,海底扩张的过程中,新的大洋地壳,其剩磁方向必然指向当时的地球磁极方向。

如上图,除非地磁曾经多次逆转,否则,我们再也找不到其他理论来解释带状海岭两旁的大洋地壳,为什么其剩磁方向会频繁地反向了。

在学术界,没有人怀疑地磁逆转,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也就不用劳神去怀疑了。除非你有恒心,付出十几年时间去学习和研究后,才能得出自己有价值的看法,而只怕那时,你也只会得出地磁确实会逆转的结论,同时发出感叹:此生亏大矣!

逆转后对人类的影响

地磁逆转是那些持有强烈末世论的人的“ 有力武器 ”,他们宣称,已经找到了过去地磁逆转和物种灭绝之间的联系!而且是紧密联系。

这可吓坏了无数大妈。

可事实真如此吗?当然不是,因为这很好证明。

地球诞生于大约45.4亿年前,可以肯定的是,自从地球产生磁场以来(至少已有35亿年之久),它就已经逆转了很多次。而科学家们利用同位素测年法测定大洋地壳的年龄后,统计了大约8千万年内的上百次地磁逆转,发现逆转周期没有规律性,有时几十万年逆转一次,有时上百万年才逆转一次。而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大逆转发生在78万年前,这次逆转以两个地球物理学家的名字来命名,叫“ 布容尼斯-松山反转 ”。

恐龙统治地球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在它们的生存年代,地球磁极曾发生多次逆转,但没有一次是直接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主流观点是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现代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古猿数百万年前就已存在,如果地磁逆转会导致物种灭绝,那么78万年前的那次大逆转也会导致古猿灭绝,但是没有,它们进化成了智人。

当然,我们也绝不能说它对人类就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谁也不敢这么说,毕竟人类文明从未经历过地磁逆转。只是,这种影响是可控的,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地磁逆转不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不是说指南针今天还指着北呢,明天它就掉头指向南了。

根据研究,人们认为地磁逆转的过程长达一千年之久,在这一千年内,人类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和应对。

笨如恐龙、各种鸟以及猫猫狗狗在它们的进化史上都经历了许多次地磁逆转,它们没事,我们也会没事。顶多就是在逆转的过程中由于地磁减弱,人造卫星更容易受到太阳风的攻击而已。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寒木钓萌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 社会 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

我们都知道地球的南磁极在南极点附近,北磁极则距离北极点不远,磁极虽然没有与极点重合,但相隔的距离并不是特别远,不过其实它们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有的时候它们会游移甚至会翻转,当地球南北磁极倒转时,这就是所谓地球磁极反转了。



地球磁极反转的形成原因很复杂,而且至今科学界没有统一的解释,通常认为和地球内部熔岩流动有关。这里不作深入探讨,我们只讨论一下磁极反转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当地球磁极发生反转的时候,地球的磁场会相应的减弱,科学家认为届时地球的磁场强度将只有平时的1/5左右,很显然,这是地球磁场非常弱的时候,那么如果这一时刻遭遇到太阳风强风暴的话,将会给地球大气层带来破坏性作用,要知道火星曾经也是有大气层的,其表面大气压相当于地球大气压的30%左右,但是由于失去了磁场,如今火星表面大气压只相当于地球表面大气压的0.8%,可见地球磁场对地球大气层的保护作用有多么巨大,所以如果地球的磁场减弱为平时的20%,那么遇到强烈的太阳风暴,地球大气层高层中的大气将会被吹走一部分,使得地球大气层变得稀薄一些。

不过好在通常地球的磁场反转时间不会太长,那么只要太阳风暴不是一直的吹拂地球大气层的话,就不至于会对人类所依赖的大气环境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所以通常是不必担心的。

我们都知道太阳的强风暴有时会袭击地球同步卫星等航天器,也会对靠近极地地区的电力系统造成不利影响,那么当地球磁场,翻转变弱的时候,太阳风在这方面的破坏力会更强一些,所以当地球磁场反转之时,人类的航天器和电力系统或将遭到破坏。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说某科学机构研究认为地球磁场可能在100年中发生反转,于是有人说地球磁场反转甚至会造成人类的毁灭,这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地球磁场反转在地球的 历史 上,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有的时候十多万年就会发生一次,有的时候则是上百万年发生一次,最近的一次地球磁场反转发生在78万年前,不过在距今99万和107万年之前也各发生过一次,这个时候人类已经出现在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种类像现在一样繁多,然而并没有发生什么物种灭绝的事情,所以其实人类是经历过地球磁场反转事件的,但并没有看到多么不利的情况发生,即便其发生在现在,也不会有多大的破坏力,我们还是放心地工作和生活就是了。

答:假如地球磁极发生反转,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类似地球磁极翻转的话题,艾伯菌我也在很多地方听过,说法本身有一定道理,但是可信度还是值得怀疑。据相关资料表明,地球在数十万年前就曾发生过磁极翻转。


首先,地球磁极形成的原因,是地球内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物质形成等离子体,而自由电子又趋向于压力较低的地幔,加上地球自转,就形成了磁场(电生磁)。

关于磁极反转的原因,猜测有两种可能:

(1)地球遭遇剧烈的小行星撞击,撞击严重影响地球内部的动态变化,就有可能使得地球磁极发生偏移甚至倒转;

(2)地球内部缓慢的动态变化,也可能使得地球磁极发生周期性位移甚至倒转,这种变化的速度缓慢,磁极翻转前地球磁场强度会出现明显下降;


有相关学者认为,目前地球的磁场正在逐渐减慢,在过去4千年间减弱了近一半,并预测未来会发生第二种情况的磁极翻转,至于具体时间无法预测,只能说还有数千年。

假如地球磁极发生反转,猜测可能对地球造成如下影响:

(1)地磁翻转前的强度大大降低,低纬度(赤道零纬度)地区几乎完全处于无地球磁场状态,地球失去了磁场保护,强烈的太阳风将彻底摧毁低纬度下的人造地球卫星,人类通信系统瘫痪;

(2)失去磁场保护的地球,太阳风将狠狠地吹拂着地球大气层,低纬度下的地球大气流失严重,将会影响整个地球的大气活动,暴风雨、台风也会席卷全球;

(3)失去磁场保护的地球,臭氧层会被太阳风吹散,强烈的紫外线直达地面,将严重影响地球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4)失去磁场保护的地球,太阳风的高能粒子直达地面,人类只能呆在厚厚的地下室,地面上的动植物死亡,必将引起一场生物大灭绝事件;

(5)磁极反正,说明地球内部流体发生了剧烈变化,必定影响到地壳的稳定性,到时候火山、地震、海啸也将更频繁。

以上,都是对地磁反转做了最坏的预测,其实地球磁场的翻转肯定是缓慢变化的,并不会出现突然反转的情况,那么地球生物就有足够时间,通过进化来应对地磁场反转带来的负面影响。

比如科学家猜测过去数亿年间,地球发生过数百次磁极反转;但是恐龙照样统治了地球上亿年,人类同样在地球上生活了300万年;等磁极反转完成,地球的保护伞又会撑起来,保护着地球的生命。


地球磁场极其微弱,即便真的发生倒转也并不会对人体有多么明显的影响。



地磁倒转假说是基于对过去岩石磁化的方向分析得出来的,科学家估计过去地磁曾发生过很多次倒转现象。特别近年来,地球的磁场一直在慢慢减弱,只有150年前的85%-90%之间,减弱了10%-15%。如果地球磁场继续降低,那么千余年间地球磁场就会衰减到一定程度从而反转。不过现在的数据并不能够完全支持地球磁场未来会继续衰减,有可能地球磁场未来会回升也说不准。



地球的磁场强度平均只有1高斯,部分地球仅仅有0.5-0.6高斯。而一块普通的磁铁磁场强度都往往有几个或者几百高斯。所以地球这么弱的磁场,即便是消失对人体也没有明显的影响或者伤害。大不了找块磁铁绑在身上就行。而现在各种电器设备产生的磁场和电磁场,辐射强度都有可能比地球磁场强。而过去发生的多次地磁反转,也并没发现出现大规模生物灭绝现象。



不过,虽然地球磁场反转对人类影响不大,但是可能会对地球造成一些影响,即尔波及人类 健康 。如果磁场完全消失,地球就你能够阻挡太阳风对地球大气的“腐蚀”作用,导致地球大气流逝加快,甚至会出现臭氧空洞,增加紫外线等高能射线量,导致人类癌症发生率上升。当然了,失去磁场保护,地球上面的无线电通信也会收到太阳风的干扰,一些依靠地球磁场定位的设备、鸟类也会迷失方向。不过,总体上这种灾害都处于可控范围内。

地球磁场本质上是电磁场,即电生磁。

地核处温度与压力极高,这会导致地核内部流体成为离子体,带电量不等。原子内部的电子跑了出来成为了自由电子,又由于自由电子倾向于朝着压力较小的区域——地幔处移动,这就导致了地幔带负电,地核带正电。

地球在自转,且地核、地幔、地壳的自转不同步,电子的流动产生了电流,电产生了磁场。当然也正是因为地球不同结构自转速度不一致导致了地磁的偏转。

我们的地球磁场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但地磁强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强度会变化,磁极也会变化,直接来个180°的大偏转。科学家在研究地质时,已经确定了地球磁场会发生反转的事实。

在过去的8000万年间里,地球的磁场已经发生了170多次的磁场反转,看起来,磁场反转是个频繁会发生的事情。

首先地磁倒转的危害在于在倒转的过程中磁场会变弱,那么在那时候,人造的卫星将会受到重创,全球范围性的停电。能够造成的影响不会是灾难性的,这是因为地球的磁场本身就是一种弱磁场,在偏转的过程中,强度虽会减弱,但并不会太大,当地球磁场完成反转后,一切就会恢复原样的。

所以,地磁反转并没有大家听说的那样恐怖。再者来说,地磁反转在千年以内不会发生,而千年以后的人类文明想必会发展到很高的层次了,更不会担心。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阅读全文

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金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ifi隐形网络 浏览:830
哪个设备可以充当网络防火墙 浏览:889
自己家的网络网址在哪里 浏览:880
为什么手机一听音乐网络就卡 浏览:10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技术博士就业 浏览:760
手机连wifi为啥显示网络不可用 浏览:61
电脑怎么连接家里的网络wifi 浏览:647
电脑如何设置自己的网络断网 浏览:54
修改家庭的网络密码 浏览:678
炒股软件没有网络怎么回事 浏览:661
如何在网上自学网络安全 浏览:945
苹果系统升级时候网络差 浏览:659
如何推进网络办事 浏览:164
计算机网络cdma系统 浏览:259
哆点网络如何连接 浏览:870
移动网络电话如何安装 浏览:408
塘厦网络营销推广哪家好 浏览:397
苹果路由器连不到网络 浏览:170
安卓手机锁屏显示网络异常 浏览:381
网络工程师能在哪里找工作 浏览:5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