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计算机网络的第5版
原书名: Computer Networks, Fifth edition
原出版社: Pearson Ecation
作者: Andrew S.Tanenbaum David J.Wetherall
译者: 严伟 潘爱民
丛书名: 世界着名计算机教材精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74629
上架时间:2012-3-13
出版日期:2012 年3月
开本:16开
页码:739
版次:5-1 《计算机网络(第5版)》是国内外使用最广泛、最权威的计算机网络经典教材。全书按照网络协议模型自下而上(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有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并结合internet给出了大量的协议实例。在讲述网络各层次内容的同时,还与时俱进地引入了最新的网络技术,包括无线网络、3g蜂窝网络、rfid与传感器网络、内容分发与p2p网络、流媒体传输与ip语音,以及延迟容忍网络等。另外,本书针对当前网络应用中日益突出的安全问题,用了一整章的篇幅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进行了深入讨论,而且把相关内容与最新网络技术结合起来阐述。
《计算机网络(第5版)》的适用对象非常广泛。由于本书的重点立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同时兼顾了internet体系结构与tcp/ip协议等内容,因此对于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本书都是绝佳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本书每章后面给出了大量练习题,有助于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酌情安排课后练习。此外,本书对于从事网络相关技术研究和网络应用开发的广大科研工作者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现在这本书已经更新到第5版了。它的每个版本映衬着人们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不同阶段。当第1版在1980年问世时,网络还只是学术上的一种好奇心体现。但到1988年出版第2版时,网络已经被大学和大型企业用于学术研究和商业应用。当第3版于1996年出现时,计算机网络,尤其是因特网(Internet)已成为千百万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到2003年出版第4版时,人们利用无线网络和移动电脑访问网页和Internet早就司空见惯。现在,正值第五版出版之际,计算机网络的重心已偏向内容分发(尤其是通过CDN和对等网络获取视频的应用),而且移动电话已成为因特网上的小型电脑。 第5版新增内容 第5版相比以前的版本改变甚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David J. Wetherall教授成为了本书的合作者。David教授具有丰富的网络背景,他在城域网的设计领域磨砺了20多年,研究范围涉及因特网和无线网络。他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终身教授,一直讲授和研究计算机网络以及过去十年间相关主题的内容。 当然,书中还有许多内容是随着计算机网络世界的不断变化而更新的。其中,修订和新增内容有: * 无线网络(802.12和802.16)。 * 智能手机使用的3G网络。 * RFID和传感器网络。 * 使用CDN的内容分发。 * 对等网络。 * 实时媒体(存储的、流式的以及实况的)。 * 因特网电话(IP语音)。 * 延迟容忍网络。 更详细的每章变化如下所示。 第1章是全书的概述,其功能与第4版相同,但内容已被修订,并更新到计算机网络的最新状态。因特网、移动电话网络、802.11、RFID和传感器网络作为计算机网络实例被加以讨论。有关以太网的起源以及电缆塔接器已被删除,同时被删除的内容还有关于ATM的材料。 第2章涵盖了物理层的内容,扩展了数字调制(包括广泛用于无线网络的OFDM)和3G网络(基于CDMA)两部分内容。同时还讨论了一些新技术,包括光纤到户和电力线联网。 第3章内容涉及点到点链路,在两个方面有所改进。有关错误检测码和纠正码的内容已被更新,并且还简要描述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现代编码技术(例如,卷积码和LDPC码)。现在给出的协议实例是SONET和ADSL上的数据包交换。遗憾的是协议验证部分内容被删掉了,因为它实在是很少被使用。 在第4章MAC子层中,基本原理是永恒的,改变的只是技术。重新组织了有关网络实例的章节部分,包括千兆以太网、802.11、802.16、蓝牙和RFID。同时更新的还有LAN交换的覆盖范围,包括VLAN。 第5章的网络层涵盖的内容与第4版相同,但修订了许多地方。不仅更新了材料,还增加了深度,特别是在服务质量(实时媒体有关)及互联网络方面都有所加强。BGP、OSPF和CIDR相关章节和组播路由同样也有很大扩展,而且还增加了选播路由的新内容。 第6章传输层也做了不少修订,补充、修改和删除了一些内容。新增加的内容包括针对延迟容忍网络和一般拥塞控制的描述。修订后的内容更新和扩展了TCP的拥塞控制。而针对面向连接的网络层的描述则被删除,因为这些内容现在很少能见到。 第7章应用层内容也得到了很大更新和扩充。DNS和电子邮件部分的内容与第四版类似,但过去的几年间Web的使用、流媒体和内容分发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关于Web和流媒体的相关章节内容已被更新到了最新状态。新增的一个全新小节覆盖了内容分发,包括CDN和对等网络的内容。
第8章的安全依然包括针对保密性和真实性的对称密钥和公共密钥加密。实际上使用的安全技术相关内容也已经得到更新,包括防火墙和VPN;而且还增补了802.11安全和Kerberos V5新内容。 第9章重新列出了建议的参考读物和一个超过300个引用的最新书目。其中超过一半的读物是2000年或稍后发表的文章和书籍,其余的都是一些经典论文。
Ⅱ 求谢希仁编着的《计算机网络》(第6版)的PDF谢谢
http://download.csdn.net/download/zhbssn/2375446
自己下载就行了。
Ⅲ 求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的电子版
自己下载去
Ⅳ 《计算机网络(第5版)》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计算机网络(第5版)》(Andrew S. Tanenbaum)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计算机网络(第5版)
作者:Andrew S. Tanenbaum
译者:严伟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3-1
页数:739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外使用最广泛、最权威的计算机网络经典教材。全书按照网络协议模型自下而上(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有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并结合Internet给出了大量的协议实例。在讲述网络各层次内容的同时,还与时俱进地引入了最新的网络技术,包括无线网络、3G蜂窝网络、RFID与传感器网络、内容分发与P2P网络、流媒体传输与IP语音,以及延迟容忍网络等。另外,本书针对当前网络应用中日益突出的安全问题,用了一整章的篇幅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进行了深入讨论,而且把相关内容与最新网络技术结合起来阐述。
作者简介:
Andrew S.Tanenbaum获得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理学学士学位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哲学博士学位,目前是荷兰阿姆斯特丹Vrije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授,并领导着一个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小组。同时,他还是一家计算与图象处理学院的院长,这是由几家大学合作成立的研究生院。尽管社会工作很多,但他并没有中断学术研究。多年来,他在编译技术、操作系统、网络及局域分布式系统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设计规模达数百万用户的广域分布式系统。在进行这些研究项目的基础上,他在各种学术杂志及会议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他同时还是5本计算机专着的作者。
Ⅳ 求一个英文版的计算机网络通信视频
C.参考大全(第四版).rar 7.1 M 8 天前
8小时学会Photoshop.CS中文版.rar 30.2 M 8 天前
Windows XP注册表应用实践与精通.rar 10.3 M 8 天前
Windows XP 注册表配置、维护与应用900例.rar... 24.0 M 8 天前
Unix教程基础篇_.rar 1.2 M 8 天前
UNIX宝典.rar 15.8 M 8 天前
DOS、UNIX_经典命令集锦.rar 961.8 K 8 天前
让你不再害怕指针.rar 197.2 K 8 天前
注册表实用手册v5.2.rar 952.7 K 9 天前
微软.NET程序的加密与解密.rar 73.0 M 9 天前
实战Windows注册表不求人.rar 32.0 M 9 天前
汇编程序员之代码风格指南.rar 404.8 K 9 天前
疯狂的程序员.rar 2.6 M 9 天前
从windows转向linux教程_E3000基础学习.rar... 3.0 M 9 天前
代码之美中文版.rar 1.7 M 13 天前
C++沉思录.rar 15.2 M 13 天前
6个变态的C语言Hello_World程序.rar 580.0 K 13 天前
[Java参考文档].J2SE6.0.rar
点我昵称,查看资料
Ⅵ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这本书有中文版吗
你说的是Andrew S. Tanenbaum写的,机工社出版的那本吧,有中文版的,不过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严伟、潘爱民翻译,书号9787302274629
Ⅶ 求计算机网络word 或者 text 版本,pdf 不要。
计算机这本书的内容吗?这个网上可以找吧 如果是想要一些比如思科什么的网络基础资料的可以私信我 我这边有一些资料 希望能够帮上你啊
Ⅷ 跪求英文版计算机网络双语(主要介绍局域网、广域网)
你是学计算机外语的还是学计算机的,是专业技术还是外语,给个侧重点。
Ⅸ 《计算机网络第5版》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bz2YOYvJ1eoUqGn2--y-Yg
书名:计算机网络第5版
作者名:谢希仁
豆瓣评分:7.9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1
页数:402
内容介绍:
《计算机网络(第5版)》自1989年首次出版以来,于1994年、1999年和2003年分别出了修订版。2006年8月本教材通过了教育部的评审,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机网络》的第5版,在内容和结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修改。
作者介绍:
谢希仁,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成果有:1986年完成总参通信部局域网办公系统项目;1987年在《电子学报》发表“分组话音通信新进展”;为国内首次介绍分组数据通信;1991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组交换的话音数据通信系统”项目。1999年完成第一个军用卫星通信系统网管中心的研制任务及“金桥网网管技术”项目等。上述科研项目分别获得国家、军队和部级奖项。着有:《计算机网络》第1至第7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曾两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奖,成为高校最受读者欢迎的本国计算机网络教材。
Ⅹ 计算机网络(英文版第5版)的目录
PREFACE
ABOUT THE AUTHORS
1 INTRODUCTION
1.1 USES OF COMPUTER NETWORKS
1.1.1 Business Applications
1.1.2 Home Applications
1.1.3 Mobile Users
1.1.4 Social Issues
1.2 NETWORK HARDWARE
1.2.1 Personal Area Networks
1.2.2 Local Area Networks
1.2.3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1.2.4 Wide Area Networks
1.2.5 Internetworks
1.3 NETWORK SOFI'WARE
1.3.1 Protocol Hierarchies
1.3.2 Design Issues for the Layers
1.3.3 Connection Oriented Versus Connectionless Service
1.3.4 Service Primitives
1.3.5 The Relationship of Services to Protocols
1.4 REFERENCE MODELS
1.4.1 The OSI Reference Model
1.4.2 The TCPfIP Reference Model
1.4.3 The Model Used in This Book
1.4.4 A Comparison of the OSI and TCP/IP Reference Models
1.4.5 A Critique of the OSI Model and Protocols
1.4.6 A Critique of the TCP/IP Reference Model
1.5 EXAMPLE NETWORKS
1.5.1 The Internet
1.5.2 Third-Generation Mobile Phone Networks
1.5.3 Wireless LANs: 802.11
1.5.4 RFID and Sensor Networks
1.6 NETWORK STANDARDIZATION
1.6.1 Who's Who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World
1.6.2 Who's Who in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World
1.6.3 Who's Who in the Internet Standards World
1.7 METRIC UNITS
1.8 OUTLINE OF THE REST OF THE BOOK
1.9 SUMMARY
2 THE PHYSICAL LAYER
2.1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DATA COMMUNICATION
2.1.1 Fourier Analysis
2.1.2 Bandwidth-Limited Signals
2.1.3 The Maximum Data Rate of a Channel
2.2 GUIDED TRANSMISSION MEDIA
2.2.1 Magnetic Media
2.2.2 Twisted Pairs
2.2.3 Coaxial Cable
2.2.4 Power Lines
2.2.5 Fiber Optics
2.3 WIRELESS TRANSMISSION
2.3.1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2.3.2 Radio Transmission
2.3.3 Microwave Transmission
2.3.4 Infrared Transmission
2.3.5 Light Transmission
……
3 THE DATA LINK LAYER
4 THE MEDIUM ACCESS CONTROL SUBLAYER
5 THE NETWORK LAYER
6 THE TRANSPORT LAYER
7 THE APPLICATION LAYER
8 NETWORK SECURITY
9 READING LIST AND BIBLIOGRAPHY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