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计算机网络的问题
你好,首先说明一个问题,路由器采用了一种叫做网络地址转换(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的技术,这个技术的特点就是让一个路由器下级的客户端可以同时跟因特网进行数据交换。
说过这个原理,开始解释你的问题:
1、路由器启动后,对内使用IP 192.168.1.1,对外使用分配到的IP 222.111.111.111,这两个IP都是路由器的IP地址,只不过前者对外通信,后者对内通信而已
2、举个例子,192.168.1.2对外网的一个客户端通信,它会先把数据包传到路由器,路由器通过NAT技术把这个数据包的IP地址转换成222.111.111.111传输出去,知道对方接收到数据包;对方回应了一个数据包,这个数据包发到了222.111.111.111地址上,它接收了,再通过NAT转换成192.168.1.2,为什么会知道是这个地址?因为对方的数据包头中的IP地址包含了192.168.1.2这个地址,NAT功能会自动转换
就是这个原理,有问题可以Hi我!
‘贰’ 高分 帮我解答一下这几道计算机网络的题目啊
IP:192.168.1.0 255.255.255.0
如果划分成四个网段:
网络地址 可用主机地址范围 广播地址
1:192.168.1.0/26 192.168.1.1--192.168.1.62 192.168.1.63
26表示子网掩码,也可以表示:255.255.255.192
2:192.168.1.64/26 192.168.1.65--192.168.1.126 192.168.1.127
3:192.168.1.128/26 192.168.1.129--192.168.1.190 192.168.1.191
4:192.168.1.192/26 192.168.1.193--192.168.1.254 192.168.1.255
这样分了四个部门的IP,他们每个部门都有62个可用IP地址,网络号和广播地址不能用,如果这样划分的话每个部门的可扩展性会很好!
,如果说你每个部门只有5台电脑的话,就不能这样分了!那么划分的网段会更多!那么应该是这样:
192.168.1.0/29 192.168.1.1--192.168.1.6 192.168.1.7
29表示子网掩码 ,也可以表示:255.255.255.248
192.168.1.8/29 192.168.1.9--192.168.1.14 192.168.1.15
192.168.1.16/29 192.168.1.17--192.168.1.22 192.168.1.23
192.168.1.24/29 192.168.1.25--192.168.1.30 192.168.1.31
192.168.1.32/29 192.168.1.33--192.168.1.38 192.168.1.39
省略:
--------------- ----------------------------- --------
--------------- ----------------------------- --------
--------------- ----------------------------- --------
最后:
192.168.1.248 192.168.1.249--192.168.1.254 192.168.1.255
这样划分的话那就就会有32子网,每个子网可用6个IP地址 !
接入服务有DSL 专线,现在一般公司都是接的DSL ,那么只需要你在公司路由器
的上设置一下NAT(地址转换)就可以了。将你的本地IP映射成公网IP就可以了具体你可以参考一下书本!
第4,5个问题在你公司的WEB服务器上设置,我想对于你来说应该不难的,
第6个问题:
你把虚拟机的网卡设置成桥接(前提是同一个网段),然后用本地实体机ping一下虚拟机,如果是通的话就可以访问上上述全部服务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帮助,呵呵!
‘叁’ 计算机网络-网络层-网终地址转换NAT
网终地址转换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需要在专用网连接到互联网的路由器上安装NAT软件。装有NAT软件的路由器叫做NAT路由器,它至少有一个有效的外部全球P地址。这样,所有使用本地地址的主机在和外界通信时,都要在NAT路由器上将其本地地址转换成全球P地址,才能和互联网连接。
图4-60给出了NAT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在图中,专用网192.168.0.0内所有主机的P地址都是本地P地址192.168.x.x。NAT路由器至少要有一个全球P地址,才能和互联网相连。图4-60表示出NAT路由器有一个全球IP地址172.38.1.5(当然,NAT路由器可以有多个全球IP地址)。
NAT路由器收到从专用网内部的主机A发往互联网上主机B的IP数据报:源IP地址是192.168.0.3,而目的IP地址是213.18.2.4。NAT路由器把IP数据报的源IP地址192.168.0.3,转换为新的源IP地址(即NAT路由器的全球IP地址)172.38.1.5,然后转发出去。因此,主机B收到这个IP数据报时,以为A的IP地址是172.38.1.5。当B给A发送应答时,IP数据报的目的IP地址是NAT路由器的IP地址172.38.1.5。B并不知道A的专用地址192.168.0.3。当NAT路由器收到互联网上的主机B发来的IP数据报时,还要进行一次IP地址的转换。通过NAT地址转换表,就可把IP数据报上的旧的目的IP地址172.38.1.5,转换为新的目的IP地址192.168.0.3(主机A真正的本地IP地址)。
由此可见,当NAT路由器具有n个全球P地址时,专用网内最多可以同时有n台主机接入到互联网。这样就可以使专用网内较多数量的主机,轮流使用NAT路由器有限数量的全球IP地址。
显然,通过NAT路由器的通信必须由专用网内的主机发起。设想互联网上的主机要发起通信,当IP数据报到达NAT路由器时,NAT路由器就不知道应当把目的P地址转换成专用网内的哪一个本地IP地址。这就表明,这种专用网内部的主机不能充当服务器用,因为互联网上的客户无法请求专用网内的服务器提供服务。
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NAT路由器上的全球IP地址,现在常用的NAT转换表把运输层的端口号也利用上。这样,就可以使多个拥有本地地址的主机,共用一个NAT路由器上的全球IP地址,因而可以同时和互联网上的不同主机进行通信。
使用端口号的NAT也叫做网络地址与端口号转换NAPT (Network Address and Port Translation),而不使用端口号的NAT就叫做传统的NAT(traditional NAT)。
从表4-12可以看出,在专用网内主机192.168.0.3向互联网发送IP数据报,其TCP端口号选择为30000。NAPT把源IP地址和TCP端口号都进行转换(如果使用UDP,则对UDP的端口号进行转换原理是一样的)。另一台主机192.168.0.4也选择了同样的TCP端口号30000。这纯属巧合(端口号仅在本主机中才有意义)。现在NAPT把专用网内不同的源IP地址都转换为同样的全球IP地址。但对源主机所采用的TCP端口号(不管相同或不同),则转换为不同的新的端口号。因此,当NAPT路由器收到从互联网发来的应答时,就可以从IP数据报的数据部分找出运输层的端口号,然后根据不同的目的端口号,从NAPT转换表中找到正确的目的主机。
应当指出,从层次的角度看,NAPT的机制有些特殊。普通路由器在转发P数据报时,对于源IP地址或目的P地址都是不改变的。但NAT路由器在转发IP数据报时,一定要更换其IP地址(转换源IP地址或目的IP地址)。其次,普通路由器在转发分组时,是工作在网络层,并且NAPT路由器还要查看和转换运输层的端口号。
‘肆’ 关于NAT的一些总结
标签: tcp/ip
网络地址转换又称网络掩蔽、IP掩蔽(英语: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缩写:NAT),在计算机网络中是一种在IP数据包通过路由器或防火墙时重写来源IP地址或目的IP地址的技术。这种技术被普遍使用在有多台主机但只通过一个公有IP地址访问因特网的私有网络中。它是一个方便且得到了广泛应用的技术。当然,NAT也让主机之间的通信变得复杂,导致了通信效率的降低。
NAT是作为一种 解决IPv4地址短缺 以避免保留IP地址困难的方案而流行起来的。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一个 本地网络 使用一个专有网络的指定子网(比如192.168.x.x或10.x.x.x)和连在这个网络上的一个路由器。这个 路由器 占 有这个网络地址空间的一个 专有地址 (比如192.168.0.1),同时它还通过一个或多个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 公有的IP地址(叫做“过载”NAT )连接到因特网上。 当信息由本地网络向因特网传递时,源地址从专有地址转换为公用地址。由路由器跟踪每个连接上的基本数据,主要是目的地址和端口。当有回复返回路由器时,它通过输出阶段记录的连接跟踪数据来决定该转发给内部网的哪个主机;如果有多个公用地址可用,当数据包返回时,TCP或UDP客户机的端口号可以用来分解数据包。对于因特网上的通信,路由器本身充当源和目的。
流行在网络上的一种看法认为,IPv6的广泛采用将使得NAT不再需要,因为NAT只是一个处理IPv4的地址空间不足的方法。
原文: https://blog.csdn.net/gui951753/article/details/79593307
在一个具有NAT功能的路由器下的主机并 没有创建真正的IP地址 ,并且不能参与一些因特网协议。一些需要初始化从外部网络创建的TCP连接和无状态协议(比如UDP)无法实现。除非NAT路由器管理者预先设置了规则,否则送来的数据包将不能到达正确的目的地址。一些协议有时可以在应用层网关(见下)的辅助下,在参与NAT的主机之间容纳一个NAT的实例,比如FTP。NAT也会使安全协议变的复杂,比如IPsec。
端对端连接是被IAB委员会(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支持的核心因特网协议之一,因此有些人据此认为NAT是对公用因特网的一个破坏。一些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只向他们的客户提供本地IP地址,所以他们必须通过NAT来访问ISP网络以外的服务,并且这些公司能不能算的上真正的提供了因特网服务的话题也被谈起。
NAT除了带来方便和代价之外,对全双工连接支持的缺少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看作是一个有好处的特征而不是一个限制。在一定程度上,NAT依赖于本地网络上的一台机器来初始化和路由器另一边的主机的任何连接,它可以阻止外部网络上的主机的恶意活动。这样就可以阻止网络蠕虫病毒来提高本地系统的可靠性,阻挡恶意浏览来提高本地系统的私密性。很多具有NAT功能的防火墙都是使用这种功能来提供核心保护的。另外,它也为UDP的跨局域网的传输提供了方便。
基本NAT和端口号转换
基本网络地址转换(Basic NAT)
这一种也 可称作NAT或“静态NAT” ,在RFC 2663中提供了信息。它在技术上比较简单 ,仅支持地址转换,不支持端口映射 。Basic NAT要求对 每一个当前连接都要对应一个公网IP地址 ,因此要维护一个公网的地址池。宽带(broadband)路由器通常使用这种方式来允许一台指定的设备去管理所有的外部链接,甚至当路由器本身只有一个可用外部IP时也如此,这台路由器有时也被标记为DMZ主机。由于改变了IP源地址,在重新封装数据包时候必须重新计算校验和,网络层以上的只要涉及到IP地址的头部校验和都要重新计算。
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
这种方式支持端口的映射,并允 许多台主机共享一个公网IP地址 。
支持端口转换的NAT又可以分为两类: 源地址转换和目的地址转换 。前一种情形下发起连接的计算机的IP地址将会被重写,使得内网主机发出的数据包能够 到达外网主机 。后一种情况下被连接计算机的IP地址将被重写,使得外网主机发出的数据包能够 到达内网主机 。实际上, 以上两种方式通常会一起被使用以支持双向通信。
利用端口号的唯一性实现了公网ip转换为私网ip的这一步。PAT(NAT重载)能够使用 传输层端口号来标识主机 ,因此,从理论上说, 最多可让大约65000台主机共用一个公有IP地址
NAPT维护一个带有IP以及端口号的NAT表,结构如下。
内网IP 外网IP
192.168.1.55:5566 219.152.168.222:9200
192.168.1.59:80 219.152.168.222:9201
192.168.1.59:4465 219.152.168.222:9202
不同类型的NAT:
完全圆锥型NAT(Full cone NAT),即一对一(one-to-one)NAT
一旦一个内部地址(iAddr:port)映射到外部地址(eAddr:port),所有发自iAddr:port的包都经由eAddr:port向外发送。任意外部主机都能通过给eAddr:port发包到达iAddr:port(注:port不需要一样)
端口受限圆锥型NAT(Port-Restricted cone NAT)
类似受限制锥形NAT(Restricted cone NAT),但是还有端口限制。
一旦一个内部地址(iAddr:port1)映射到外部地址(eAddr:port2),所有发自iAddr:port1的包都经由eAddr:port2向外发送。
在受限圆锥型NAT基础上增加了外部主机源端口必须是固定的 。
对称NAT(Symmetric NAT)
每一个 来自相同内部IP与端口,到一个特定目的地地址和端口的请求, 都映射到一个独特的外部IP地址和端口。
同一内部IP与端口发到不同的目的地和端口的信息包,都使用不同的映射 只有曾经收到过内部主机数据的外部主机,才能够把数据包发回
‘伍’ 如果采用NAT(网络地址转换)方式接入互联网,则路由器的接口IP、计算机的IP应如何规划请写出一个
不需要怎么规划,外网IP作为路由接口地址,计算机IP使用内网地址,然后NAT设置所有的内网IP都转为外网IP对外通信就完了。多余的设置就是外网IP有多个要设为IP地址池,或者要设置为端口映射
‘陆’ 计算机网络(四)网络层
主要任务是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网络层传输单位是数据报。
链路层数据帧可封装数据的上限称为最大传送单元MTU
标识:同一数据报的分片使用同一标识。
中间位DF(Don’t Fragment):
最低位MF(More Fragment):
片偏移:指出较长分组分片后,某片在原分组中的相对位置。以8B为单位。除了最后一个分片,每个分片长度一定是8B的整数倍。
IP地址:全世界唯一的32位/4字节标识符,标识路由器主机的接口。IP地址::={<网络号>,<主机号>}
有一些IP地址是不能用的,有其特殊的作用,如:
网络地址转换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在专用网连接到因特网的路由器上安装NAT软件,安装了NAT软件的路由器叫NAT路由器,它至少有一个有效的外部全球IP地址。
此外,为了网络安全,划分出了部分IP地址和私有IP地址,私有IP地址网段如下:
路由器对目的地址是私有IP地址的数据报一律不进行转发。
分类的IP地址的弱点:
某单位划分子网后,对外仍表现为一个网络,即本单位外的网络看不见本单位内子网的划分。
路由器转发分组的算法:
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
CIDR记法:IP地址后加上“/”,然后写上网络前缀(可以任意长度)的位数。e.g. 128.14.32.0/20
CIDR把网络前缀都相同的连续的IP地址组成一个“CIDR地址块”。
使用CIDR时,查找路由表可能得到几个匹配结果(跟网络掩码按位相与),应选择具有最长网络前缀的路由。前缀越长,地址块越小,路由越具体。
将多个子网聚合成一个较大的子网,叫做构成超网,或路由聚合。方法:将网络前缀缩短(所有网络地址取交集)。
由于在实际网络的链路上传送数据帧时,最终必须使用MAC地址。
ARP协议:完成主机或路由器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
ARP协议使用过程:
ARP协议4种典型情况: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是 应用层 协议,使用 客户/服务器 方式,客户端和服务端通过 广播 方式进行交互,基于 UDP 。
DHCP提供即插即用联网的机制,主机可以从服务器动态获取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DNS服务器名称与IP地址,允许地址重用,支持移动用户加入网络,支持在用地址续租。
DHCP工作流程如下:
ICMP协议支持主机或路由器:包括差错(或异常)报告和网络探询,分部发送特定ICMP报文
ICMP差错报告报文(5种):
不应发送ICMP差错报文的情况:
ICMP询问报文:
ICMP的应用:
32位IPv4地址空间已分配殆尽,这时,可以采用更大地址空间的新版本的IPv6,从根本上解决地址耗尽问题
IPv6数据报格式如下图
IPv6的主要特点如下:
IPv6地址表示形式:
零压缩:一连串连续的0可以被一对冒号取代。双冒号表示法在一个地址中仅可出现一次。
IPv6基本地址类型:
IPv6向IPv4过渡的策略:
R1的路由表/转发表如下:
最佳路由:“最佳”只能是相对于某一种特定要求下得出的较为合理的选择而已。
路由算法可分为
由于因特网规模很大且许多单位不想让外界知道自己的路由选择协议,但还想连入因特网,可以采用自治系统来解决
自治系统AS:在单一的技术管理下的一组路由器,而这些路由器使用一种AS内部的路由选择协议和共同的度量以确定分组在该AS内的路由,同时还使用一种AS之间的路由协议以确定在AS之间的路由。
一个AS内的所有网络都属于一个行政单位来管辖,一个自治系统的所有路由器在本自治系统内都必须连通。
路由选择协议
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是因特网的协议标准,最大优点是简单。
RIP协议要求网络中每一个路由器都维护从它自己到其他每一个目的网络的唯一最佳距离 [1] 记录(即一组距离)。 RIP协议只适用于小互联网。
RIP是应用层协议,使用 UDP 传送数据。一个RIP报文最多可包括25个路由,如超过,必须再用一个RIP报文传送。
RIP协议的交换
路由器刚开始工作时,只知道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距离为1),接着每一个路由器也只和数目非常有限的相邻路由器交换并更新路由信息。
经过若干次更新后,所有路由器最终都会知道到达本自治系统任何一个网络的最短距离和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即“收敛”。
RIP的特点:当网络出现故障时,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例如数分钟) 才能将此信息传送到所有的路由器,“慢收敛”。
对地址为X的相邻路由器发来的RIP报文,修改此报文中的所有项目:把“下一跳”字段中的地址改为X,并把所有的“距离”字段+1。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协议:“开放”标明OSPF协议不是受某一家厂商控制,而是公开发表的;“最短路径优先”是因为使用了Dijkstra提出的最短路径算法SPF。OSPF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使用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 OSPF直接用IP数据报传送。
OSPF的特点:
为了使OSPF 能够用于规模很大的网络,OSPF 将一个自治系统再划分为若干个更小的范围,叫做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个32 位的区域标识符(用点分十进制表示)。区域也不能太大,在一个区域内的路由器最好不超过200 个。
BGP 所交换的网络可达性的信息就是要到达某个网络所要经过的一系列AS。当BGP 发言人互相交换了网络可达性的信息后,各BGP 发言人就根据所采用的策略从收到的路由信息中找出到达各AS 的较好路由。
一个BGP 发言人与其他自治系统中的BGP 发言人要交换路由信息,就要先建立TCP 连接,即通过TCP传送,然后在此连接上交换BGP 报文以建立BGP 会话(session),利用BGP 会话交换路由信息。 BGP是应用层协议,借助TCP传送。
BGP协议特点:
BGP-4的四种报文
组播提高了数据传送效率。减少了主干网出现拥塞的可能性。组播组中的主机可以是在同一个物理网络,也可以来自不同的物理网络(如果有组播路由器的支持)。
IP组播地址让源设备能够将分组发送给一组设备。属于多播组的设备将被分配一个组播组IP地址(一群共同需求主机的相同标识)。
组播地址范围为224.0.0.0~239.255.255.255(D类地址),一个D类地址表示一个组播组。只能用作分组的目标地址。源地址总是为单播地址。
同单播地址一样,组播IP地址也需要相应的组播MAC地址在本地网络中实际传送帧。组播MAC地址以十六进制值01-00-5E打头,余下的6个十六进制位是根据IP组播组地址的最后23位转换得到的。
TCP/IP 协议使用的以太网多播地址的范围是:从01-00-5E-00-00-00到01-00-5E-7F-FF-FF .
收到多播数据报的主机,还要在IP 层利用软件进行过滤,把不是本主机要接收的数据报丢弃。
ICMP和IGMP都使用IP数据报传递报文。组播路由器知道的成员关系只是所连接的局域网中有无组播组的成员。
IGMP工作的两个阶段:
只要有一个主机对某个组响应,那么组播路由器就认为这个组是活跃的;如果经过几次探询后没有一个主机响应,组播路由器就认为本网络上的没有此组播组的主机,因此就不再把这组的成员关系发给其他的组播路由器。
组播路由协议目的是找出以源主机为根节点的组播转发树。构造树可以避免在路由器之间兜圈子。对不同的多播组对应于不同的多播转发树;同一个多播组,对不同的源点也会有不同的多播转发树。
组播路由选择协议常使用的三种算法:
移动IP技术是移动结点(计算机/服务器等)以 固定的网络IP地址 ,实现跨越不同网段的 漫游 功能,并保证了基于网络IP的网络权限在漫游过程中不发生任何改变。
路由器是一种具有多个输入端口和多个输出端口的专用计算机,其任务是转发分组。
若路由器处理分组的速率赶不上分组进入队列的速率,则队列的存储空间最终必定减少到零,这就使后面再进入队列的分组由于没有存储空间而只能被丢弃。 路由器中的输入或输出队列产生溢出是造成分组丢失的重要原因。
路由器(网络层)可以互联两个不同网络层协议的网段。
网桥(链路层)可以互联两个物理层和链路层不同的网段。
集线器(物理层)不能互联两个物理层不同的网段。
路由表根据路由选择算法得出的,主要用途是路由选择,总用软件来实现。
转发表由路由表得来,可以用软件实现,也可以用特殊的硬件来实现。转发表必须包含完成转发功能所必需的信息,在转发表的每一行必须包含从要到达的目的网络到输出端口和某些MAC地址信息的映射。
‘柒’ 路由表向的 题目怎么做啊
28.96.37.151,则转发的端口是哪一个,若收到分组的目的IP是128.96.35.151,则转发的端口是哪一个。
答:目的地址为128.96.37.151时,则转发端口为R3;如果为128.96.35.151,则转发端口为E2
原因:128.96.37.151网络为128.96.37.128/25段,所以根据路由表得出下一跳为R3,同理得出128.96.36.151的转发端口(或下一跳)
-----------
若该路由器是该单位的与Internet接入路由器,则该单位分得的IP地址是什么。
答:如果是接入路由器,则分得的IP是一个互联网IP地址。
注:题目信息少,估计也只能这么回答了。不可能得出一个具体的IP
---------------------
在一个网络中子网数目划分增多时,可供分配给主机的正常IP地址总数目会如何变化。
答:第划分一个子网,能分给主机的正常IP地址总数就会减2,原因是每个子网都需要有一个IP做为本网段的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分别为本网段第一个和最后一个IP
--------------
当我们将主机地址设置为192.168.1.2时,则主机访问Internet时需要经过什么样的变化。
答:当主机为192.168.1.2时,访问Internet需要做NAT(网络地址转换)
原因:192.168.1.2是局域网私有地址,还有10.0.0.0/8和172.16.0.0段的地址也是如此,这类地址不能直接在Internet上使用,所以必须使用NAT,将其转换成一个公网IP才可以访问Internet。
祝你好运! 有问题可以加我网络HI!呵呵~
另外,虚机团上产品团购,超级便宜
‘捌’ 计算机网络专业cisco路由器配置试题
五、问答题(共20分)
1、写出下列交换机配置命令实现的作用。(10分)
(1)Swith(config)#access-list 101 deny icmp 2.2.2.2 3.3.3.3 0.0.0.0 echo
拒绝主机2.2.2.2 ping 3.3.3.3的数据。
(2)Swith(config)#access-list 102 permit udp any 5.5.5.5 0.0.0.0 eq 1600
允许任何主机访问5.5.5.5的UDP1600号端口
(3)Swith(config-if)#plex half
将接口改为全双工模式。
(4)Swith(config)#ip route 0.0.0.0 0.0.0.0 18.18.18.18
指定默认路由下一跳地址为18.18.18.18
(5)Swith# running-config startup-config
将运行的配置保存到NVRAM
2、写出下列路由器配置命令实现的作用(共20分)
(1)routre(config)#interface ethernet0
routre(config)#ip address 29.1.1.1 255.255.255.0
将e0口的IP设置为29.1.1.1
(2)routre#show ip nat translation
查看NAT转换表。
(3)routre(config-if)#speed 100
更改以太口的速率为100Mbps
(4)routre(config-if)#encapsulation PPP
将串口数据封装为PPP格式
(5)routre(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2
将接口加入到vlan2
六、理解题
1、有2个接口,f0/0ip为218.1.1.134 掩码为255.255.255.192,f0/1IP为200.4.3.8 掩码为255.255.255.0,默认路由为 218.1.1.133,路由器的名字为 border-Router
,IOS的版本是 13.1
2、(10分)
阅读下列某交换机的配置,说明其中包含的信息。
SW#config t 进入全局模式
SW(config)#interface vlan 2 进入vlan接口
SW(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3.1 255.255.255.0 给vlan接口配置IP
SW(config-if)#ip helper-address 192.168.2.254 指定DHCP的IP为192.168.2.254
SW(config-if)#no shutdown 激活vlan端口
3、(10分)
有一台CISCO3550交换机的快速以太网端口F0/1的IP地址设置为192.168.1.1,让其作为192.168.1.0/24网段的网关,快速以太网端口F0/2的IP地址设置为192.168.2.1,让其作为192.168.2.0/24网段的网关,交换机的名称为Swutch,从Swutch>提示符开始写出具体配置命令。
这个题好像有问题。
‘玖’ 请参见图示。假设该路由器运行 NAT,计算机采用哪些 IP 地址可以访问 Internet请给出具体的解题步骤。
给你参考,别照抄
这个题实际问题是问你
1、192.168.18.56/28 所在的网络号是什么
2、这个网络中一共有多少个IP地址,分别是哪些
192.168.18. 00111000
255.255.255.11110000(28位子网掩码)
-------------------
网络号是 192.168.18.00110000即192.165.18.48(看清楚,这里是网络号不是IP地址,因为子网掩码是28位)
同网络号的IP地址从
192.168.18.00110001~192.168.18.00111111
192.168.18.49~192.168.18.63
如果做NAT,IP地址可以是192.168.18.49~192.168.18.77除192.168.18.56
‘拾’ 2011年4月自考计算机网络原理 路由表更新题目解答
分析:
路由器B的新学习到的路由项为:
网络 距离
N2 4
N3 8
N6 4
N8 3
N9 5
1、我们从这题无法判断哪些网络跟路由器B直接连接,但是如果学习到的路由表项目如果有B直接连接的,那么就直接跳过。
2、根据最短距离的原则,在原来B的路由表中,出现重复的网络有:
N2 、N6 、 N8 、N9那么比原来短的,或者差不多的有:
N6、N8
3、根据学习的原则没有的项目为:N3,N3直接加入到B的路由表项
4、路径更新:因为N6在原来的项目中距离为8,下一条为F路由器,现在C通告的为4,比原来的好,那么实际B经过C到达N6的路径为4+1=5(需要经过C为一跳)所以N6 更新为 N6 5 C
同理,N8计算过后,发现跟原来的一样3+1 =4 所以不需要更新这个项目。
最后N3 新增 距离为8+1=9 最后的路由项为 N3 9 C
是否完了?还没,我们看看原来B的路由表:其中:
网络 距离 下一跳
N2 2 C
N7 5 C
这个时候发现N2、N7原来是从C学习的,而C新发来的数据没有N7,表示这时候可能N7已经不可达了,那么需要从B中将N7删除掉,另外N2的网络通告尽管比旧表的路径低(差),但是因为发生了变化,所以只能更新(刷新)此时N2 的路径为:4+1=5
所以最后的表项为:
网络 距离 下一跳
N1 7 A
N2 5 C
N3 9 C
N6 5 C
N8 4 E
N9 4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