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连接 > 计算机网络分层技巧

计算机网络分层技巧

发布时间:2023-04-01 06:49:28

Ⅰ 网络结构分层有哪些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在OSI出现之前,计算机网络中存在众多的体系结构,其中以IBM公司的SNA(系统网络体系结构)和DEC公司的DNA(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数字网络体系结构最为着名。为了解决不同体系结构的网络的互联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注意不要与OSI搞混)于1981年制定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它们由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 tation Layer)和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第一层到第三层属于OSI参考模型的低三层,负责创建网络通信连接的链路;第四层到第七层为OSI参考模型的高四层,具体负责端到端的数据通信。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层都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并且所有层次都互相支持,而网络通信则可以自上而下(在发送端)或者自下而上(在接收端)双向进行。当然并不是每一通信都需要经过OSI的全部七层,有的甚至只需要双方对应的某一层即可。物理接口之间的转接,以及中继器与中继器之间的连接就只需在物理层中进行即可;而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则只需经过网络层以下的三层即可。总的来说,双方的通信是在对等层次上进行的,不能在不对称层次上进行通信。
OSI 标准制定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将整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划分为若干个容易处理的小问题,这就是分层的体系结构办法。在OSI中,采用了三级抽象,既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协议规格说明。

OSI的七层结构
[编辑本段]

ISO将整个通信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划分层次的原则是:
1、网中各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
2、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次具有相同的功能。
3、同一节点能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
4、每一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5、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Layer),规定通信设备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连接。具体地讲,机械特性规定了网络连接时所需接插件的规格尺寸、引脚数量和排列情况等;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传输bit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平的大小、阻抗匹配、传输速率距离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对各个信号先分配确切的信号含义,即定义了DTE和DCE之间各个线路的功能;规程特性定义了利用信号线进行bit流传输的一组操作规程,是指在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护、交换信息时,DTE和DCE双方在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
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通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Frame)在信道上无差错的传输,并进行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第三层是网络层(Network layer)

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会经过很多个数据链路,也可能还要经过很多通信子网。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 确保数据及时传送。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如果你在谈论一个IP地址,那么你是在处理第3层的问题,这是“数据包”问题,而不是第2层的“帧”。IP是第3层问题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路由协议和地址解析协议(ARP)。有关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层处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层的重要目的。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四层是处理信息的传输层(Transport layer)。第4层的数据单元也称作数据包(packets)。但是,当你谈论TCP等具体的协议时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数据单元称为段(segments)而UDP协议的数据单元称为“数据报(datagrams)”。这个层负责获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须跟踪数据单元碎片、乱序到达的数据包和其它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第4层为上层提供端到端(最终用户到最终用户)的透明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所谓透明的传输是指在通信过程中传输层对上层屏蔽了通信传输系统的具体细节。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五层是会话层(Session layer)

这一层也可以称为会晤层或对话层,在会话层及以上的高层次中,数据传送的单位不再另外命名,统称为报文。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第六层是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这一层主要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它将欲交换的数据从适合于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于OSI系统内部使用的传送语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层负责。例如图像格式的显示,就是由位于表示层的协议来支持。

第七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通过 OSI 层,信息可以从一台计算机的软件应用程序传输到另一台的应用程序上。例如,计算机 A 上的应用程序要将信息发送到计算机 B 的应用程序,则计算机 A 中的应用程序需要将信息先发送到其应用层(第七层),然后此层将信息发送到表示层(第六层),表示层将数据转送到会话层(第五层),如此继续,直至物理层(第一层)。在物理层,数据被放置在物理网络媒介中并被发送至计算机 B 。计算机 B 的物理层接收来自物理媒介的数据,然后将信息向上发送至数据链路层(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再转送给网络层,依次继续直到信息到达计算机 B 的应用层。最后,计算机 B 的应用层再将信息传送给应用程序接收端,从而完成通信过程。下面图示说明了这一过程。
OSI 的七层运用各种各样的控制信息来和其他计算机系统的对应层进行通信。这些控制信息包含特殊的请求和说明,它们在对应的 OSI 层间进行交换。每一层数据的头和尾是两个携带控制信息的基本形式。

对于从上一层传送下来的数据,附加在前面的控制信息称为头,附加在后面的控制信息称为尾。然而,在对来自上一层数据增加协议头和协议尾,对一个 OSI 层来说并不是必需的。

当数据在各层间传送时,每一层都可以在数据上增加头和尾,而这些数据已经包含了上一层增加的头和尾。协议头包含了有关层与层间的通信信息。头、尾以及数据是相关联的概念,它们取决于分析信息单元的协议层。例如,传输层头包含了只有传输层可以看到的信息,传输层下面的其他层只将此头作为数据的一部分传递。对于网络层,一个信息单元由第三层的头和数据组成。对于数据链路层,经网络层向下传递的所有信息即第三层头和数据都被看作是数据。换句话说,在给定的某一 OSI 层,信息单元的数据部分包含来自于所有上层的头和尾以及数据,这称之为封装。
例如,如果计算机 A 要将应用程序中的某数据发送至计算机 B ,数据首先传送至应用层。 计算机 A 的应用层通过在数据上添加协议头来和计算机 B 的应用层通信。所形成的信息单元包含协议头、数据、可能还有协议尾,被发送至表示层,表示层再添加为计算机 B 的表示层所理解的控制信息的协议头。信息单元的大小随着每一层协议头和协议尾的添加而增加,这些协议头和协议尾包含了计算机 B 的对应层要使用的控制信息。在物理层,整个信息单元通过网络介质传输。

计算机 B 中的物理层收到信息单元并将其传送至数据链路层;然后 B 中的数据链路层读取计算机 A 的数据链路层添加的协议头中的控制信息;然后去除协议头和协议尾,剩余部分被传送至网络层。每一层执行相同的动作:从对应层读取协议头和协议尾,并去除,再将剩余信息发送至上一层。应用层执行完这些动作后,数据就被传送至计算机 B 中的应用程序,这些数据和计算机 A 的应用程序所发送的完全相同 。

一个 OSI 层与另一层之间的通信是利用第二层提供的服务完成的。相邻层提供的服务帮助一 OSI 层与另一计算机系统的对应层进行通信。一个 OSI 模型的特定层通常是与另外三个 OSI 层联系:与之直接相邻的上一层和下一层,还有目标联网计算机系统的对应层。例如,计算机 A 的数据链路层应与其网络层,物理层以及计算机 B 的数据链路层进行通信。

Ⅱ 4.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的原则是什么

必须有一个不同等级的抽象时,应设立一个相应的层次。依据逻辑功能的需要来划分网络层次,每一层实现一个定义明确的功能集合。尽量做到相邻层间接口清晰,选择层间边界时,应尽量使通过该界面的信息流量为最少。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相当复杂,且具有一定的程序性和系统性,可以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系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复杂性以及其他独特的特征,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过程性。



(2)计算机网络分层技巧扩展阅读:

网络体系结相当于对网络的总体描述,从基础搭建到上层建设,将实现某一特定功能的网络系统中的研究和建设中所有的方方面面全部的联系起来,并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使具有某一特定功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研究更为全面,更透彻。

网络体系结构的涵义的抽象性还体现在各层协议的集合上,虽然协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在搭建体系结构的运用中以及完成体系结构后,协议的存在就显得模糊和抽象。

Ⅲ 为什么要采用分层网络计划的方法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之所以使用分层,最主要的思想在于把整个复杂的问题分成若干个部分进行处理,主要优点在于:
①各层之间相互独立,只需要完成本层要求的任务:某一层通过和下层的接口实现信息交流,下层也能提供相应服务给上层,并且计算机网络的复杂程度还表现在要使得不同的网络进行连接,分层的话,其他就不要考虑另外一层是怎么进行网络连接和协商通信的(比如应用层可以搭载udp或tcp);
②使得接入网络设备容易制造,且成本大幅度降低:比如交换机(二层)就根本不需要考虑网络层和以上的数据,所以在硬件(逻辑控制电路)的设计难度就会大幅度降低;
计算机网络分层设计方法主要原则:
①层与层之间必须相对对立,不允许出现两层对同一控制(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分片和组装,复用分用,连接释放控制)的重复;
②分层必须把握好层的数量和层与层的关系。分层时必须使每一层的功能非常明确,层数太少会使得每一层任务太过复杂,在设计协议的时候,设计工程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层数太多会使得网络的传输效率下降。

Ⅳ 网络协议分层(七层、四层)

一、概述

      网络协议设计者不应当设计一个单一、巨大的协议来为所有形式的通信规定完整的细节,而应把通信问题划分成多个小问题,然后为每一个小问题设计一个单独的协议。这样做使得每个协议的设计、分析、时限和测试比较容易。协议划分的一个主要原则是确保目标系统有效且效率高。为了提高效率,每个协议只应该注意没有被其他协议处理过的那部分通信问题;为了主协议的实现更加有效,协议之间应该能够共享特定的数据结构;同时这些协议的组合应该能处理所有可能的硬件错误以及其它异常情况。为了保证这些协议工作的协同性,应当将协议设计和开发成完整的、协作的协议系列(即协议族),而不是孤立地开发每个协议。
    所以在网络历史的早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共同出版了开放系统互联的七层参考模型。一台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网络过程包括从应用请求(在协议栈的顶部)到网络介质(底部) ,OSI参考模型把功能分成七个分立的层次。

二、OSI网络分层模型

如图所示:

OSI模型的七层分别进行以下的操作: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单位类型:比特):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物理接口,具有电气特性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e link)(单位类型:帧):访问介质;数据在该层封装成帧;用MAC地址作为访问媒介;具有错误检测与修正功能。MAC描述在共享介质环境中如何进行站的调度、发生和接收数据。MAC确保信息跨链路的可靠传输,对数据传输进行同步,识别错误和控制数据的流向。一般地讲,MAC只在共享介质环境中才是重要的,只有在共享介质环境中多个节点才能连接到同一传输介质上

第三层:网络层(network)(单位类型:报文):数据传输;提供逻辑地址,选择路由数据包,负责在源和终点之间建立连接

第四层:传输层(transport):实现端到端传输;分可靠与不可靠传输;在传输前实现错误检测与流量控制,定义端口号(标记相应的服务)

第五层:会话层(session):主机间通信;对应用会话管理,同步

第六层:表示层(presention):数据表现形式;特定功能的实现-比如加密模式确保原始设备上加密的数据可以在目标设备上正确地解密

第七层:应用层(application):最接近终端用户的OSI层,这就意味着OSI应用层与用户之间是通过应用软件直接相互作用的。网络进程访问应用层;提供接口服务

OSI的应用层协议包括文件的传输、访问及管理协议(FTAM) ,以及文件虚拟终端协议(VIP)和公用管理系统信息(CMIP)等。

二、TCP/IP分层模型

TCP/IP分层模型(TCP/IP Layening Model)被称作因特网分层模型(Internet Layering Model)、因特网参考模型(Internet Reference Model)。


 TCP/IP协议被组织成四个概念层,其中有三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中的相应层。TCP/IP协议族并不包含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因此它不能独立完成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功能,必须与许多其他的协议协同工作。
TCP/IP分层模型的四个协议层分别完成以下的功能:
第四层:应用层:TCP/IP协议的 应用层 相当于OSI模型的 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FTP(文件传输协议),DNS(域名系统),HTTP协议,Telnet(网络远程访问协议)

第三层:传输层:提供TCP(传输控制协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两个协议,主要功能是数据格式化、数据确认和丢失重传等。

第二层:网络层:该层负责相同或不同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主要处理数据包和路由。数据包是网络传输的最小数据单位。通过某条传输路线将数据包传给对方。IP协议,ICMP协议,IGMP协议。在IP层中,ARP协议用于将IP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ICMP协议用于报告差错和传送控制信息。IP协议在TCP/IP协议组中处于核心地位。

第一层:网络接口层:TCP/IP协议的最低一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包括操作系统中的设备驱动程序和计算机对应的网络接口卡


OSI与TCP/IP的对比:

分层结构: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都采用了分层结构,都是基于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OSI参考模型有7层,而TCP/IP协议只有4层,即TCP/IP协议没有了表示层和会话层,并且把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合并为网络接口层。不过,二者的分层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连接服务:OSI的网络层基本与TCP/IP的网络层对应,二者的功能基本相似,但是寻址方式有较大的区别。

OSI的地址空间为不固定的可变长,由选定的地址命名方式决定,最长可达160字节,可以容纳非常大的网络,因而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根据OSI的规定,网络上每个系统至多可以有256个通信地址。TCP/IP网络的地址空间为固定的4字节(在目前常用的IPV4中是这样,在IPV6中将扩展到16字节)。网络上的每个系统至少有一个唯一的地址与之对应。

 以上就是我对七个分层和四个分层的粗鄙理解,欢迎大家的指导!

Ⅳ 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次的结构

原因:为把在一个网络结构下开发的系统与在另一个网络结构下开发的系统互联起来,以实现更高一级的应用,使异种机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便于网络结构标准化;

并且由于全球经济的发展使得处在不同网络体系结构的用户迫切要求能够互相交换信息;

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研究该问题,并于1977年提出了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即着名的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RM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1、网络体系结构(network architecture):是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的层次,以及各层中的协议和层次之间接口的集合。

2、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和分布系统中互相通信的对等实体间交换信息时所必须遵守的规则的集合。

3、语法(syntax):包括数据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

4、语义(semantics):包括用于协议和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

5、定时(timing):包括速度匹配和排序。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并且性质各不相同。所以,在ARPANET设计时,就提出了“分层”的思想,即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分为若干较小的易于处理的局部问题。

Ⅵ 阐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的优缺点,以及这种层次划分的体系结构思想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独立的计算机通过已有通信系统连接形成的,其功能是实现计算机的远程访问和资源共享。因此,计算机网络的问题主要是解决异地独立工作的计算机之间如何实现正确、可靠的通信,计算机网络分层体系结构模型正是为解决计算机网络的这一关键问题而设计的。
分层的原则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思想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功能分工的原则:即每一层的划分都应有它自己明确的与其他层不同的基本 [被屏蔽广告]功能。
2.隔离稳定的原则:即层与层的结构要相对独立和相互隔离,从而使某一层内容或结构的变化对其他层的影响小,各层的功能、结构相对稳定。
3.分支扩张的原则:即公共部分与可分支部分划分在不同层,这样有利于分支部分的灵活扩充和公共部分的相对稳定,减少结构上的重复。
4.方便实现的原则:即方便标准化的技术实现。
层次的划分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的互连,它的基本功能是网络通信。网络通信根据网络系统不同的拓扑结构可归纳为两种基本方式:第一种为相邻结点之间通过直达通路的通信,称为点到点通信;第二种为不相邻结点之间通过中间结点链接起来形成间接可达通路的通信,称为端到端通信。很显然,点到点通信是端到端通信的基础,端到端通信是点到点通信的延伸。
点到点通信时,在两台计算机上必须要有相应的通信软件。这种通信软件除了与各自操作管理系统接口外,还应有两个接口界面:一个向上,也就是向用户应用的界面;一个向下,也就是向通信的界面。这样通信软件的设计就自然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形成用户服务层US和通信服务层CS两个基本层次体系。
端到端通信链路是把若干点到点的通信线路通过中间结点链接起来而形成的,因此,要实现端到端的通信,除了要依靠各自相邻结点间点到点通信联接的正确可靠外,还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在中间结点上要具有路由转接功能,即源结点的报文可通过中间结点的路由转发,形成一条到达目标结点的端到端的链路;第二,在端结点上要具有启动、建立和维护这条端到端链路的功能。启动和建立链路是指发送端结点与接收端结点在正式通信前双方进行的通信,以建立端到端链路的过程。维护链路是指在端到端链路通信过程中对差错或流量控制等问题的处理。
因此在网络端到端通信的环境中,需要在通信服务层与应用服务层之间增加一个新的层次来专门处理网络端到端的正确可靠的通信问题,称为网络服务层NS。
对于通信服务层,它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相邻计算机结点之间的点到点通信,它一般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步,发送端把帧大小的数据块从内存发送到网卡上去;第二步,由网卡将数据以位串形式发送到物理通信线路上去。在接收端执行相反的过程。对应这两步不同的操作过程,通信服务层进一步划分为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对于网络服务层,它的功能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维护和管理端到端链路的功能;二是进行路由选择的功能。端到端通信链路的建立、维护和管理功能又可分为两个侧面,一是与它下面网络层有关的链路建立管理功能,另一是与它上面端用户启动链路并建立与使用链路通信的有关管理功能。对应这三部分功能,网络服务层划分为三个层次:会晤层、传输层和网络层,分别处理端到端链路中与高层用户有关的问题,端到端链路通信中网络层以下实际链路联接过程有关的问题,以及路由选择的问题。
对于用户服务层,它的功能主要是处理网络用户接口的应用请求和服务。考虑到高层用户接口要求支持多用户、多种应用功能,以及可能是异种机、异种OS应用环境的实际情况,分出一层作为支持不同网络具体应用的用户服务,取名为应用层。分出另一层用以实现为所有应用或多种应用都需要解决的某些共同的用户服务要求,取名为表示层。
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为相对独立的七层:应用层、表示层、会晤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这样,一个复杂而庞大的问题就简化为了几个易研究、处理的相对独立的局部问题。

Ⅶ 网络层次结构

 网络层次结构

一、网络分层的原因 

1.网络通信面临的一些问题:

硬件故障、网络拥塞、包延迟、包丢失、数据损坏、数据重复、数据乱序

2.假设:将所有工作分成面向应用与面向传输两部分

-----------------------------------

应用程序:QQ、微信、浏览器、播放器

-----------------------------------

物理连接:网卡等

-----------------------------------

这种方式的特点:* 应用程序完全了解本机网络连接的内部细节

                             *应用程序直接通过网络连接与其它应用程序通信

缺点:* 会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

           * 扩展性太差

3.现在:将面向传输功能进一步细分为通信软件和物理连接

------------------------------------

应用程序:QQ、微信、浏览器、播放器

------------------------------------

通信软件: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

物理连接:网卡等

------------------------------------

采用包交换机制在系统中增加若干中间层(主要是网络层),使应用程序不直接处理硬件连接

这种设计的好处是:* 开发新应用只要遵守通信软件提供的接口即可实现通信功能

*出现新网卡时只需扩展通信软件上层应用即可使用新网卡

4.网络之所以使用层次结构的原因:

(1)出于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

(2)系统功能的扩展性需要

二、网络的层次结构

1.层次结构的两大特点:

*层次性:发送方—(由高到低)单向依赖

                接收方—(由低到高)单向依赖

*结构性:上层起着隐藏下层细节和统一下层差异的作用

2.网络体系结构:网络通信功能的层次构成、各层的通信协议规范和相邻层的接口协议规范的集合。

     层次    协议      接口

每一层的目的都是向它上一层提供一定服务而把如何实现这一服务的细节对

上层加以屏蔽。

3.协议

* 协议就是一组规则和约定。

* 计算机网络协议

系统:包括一个/多个实体、在物理上明显区分的主体

例如:主机、路由器、交换机、AP等

 实体:系统中能够收发信息和处理信息的任何东西

例如:Email、ftp、www 

*计算机网络协议:网络中两个实体之间控制数据通信的规则和约定的集合。

4.计算机网络协议的要素

*语法(数据结构、编码和信号电平等):1.消息格式、编码2.HTML网页表示

3.TCP报文格式

* 语义(用于协调和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1.双方“握手”控制信息

                                                                      2.TCP一方主动发出建立请求

                                                                      3.TCP另一方表态是否同意或拒绝连接

* 时序(传输速率匹配和事件先后顺序):1.双方握手过程规定 2.先和服务器

建立TCP连接3.在请求某个HTML网页

5.层次结构的有关概念

*第n层协议:一台机器的第n层与另一台机器的的第n层进行通话采用的规则和约定。

*对等实体:不同机器中组成相同协议层的实体

*接口:位于相邻层间,定义下层向上层提供的原语操作和服务

*协议栈:特定系统使用的一组协议

6.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层原则

*协议分层原则:目标机器第n层收到的对象应与源机器第n层发出的“对象”完全一致

*协议栈 :1.上层隐藏下层的细节 2.上层统一下层的差异 3.上层弥补下层的不足

7.层次划分设计的问题

*标识接收方/发送方机制:机器上的进程需要某种手段标识它想和哪个进程通话

*数据传输规则:传输形式、数据的顺序、收发双方的同步。。。

*差错控制:确定错误检测和错误纠正方法

*多路复用:下层可决定为多个上层通信使用同一个连接

*路由选择:在多条可能的路径中选定一条

三、网络协议与服务

1.服务提供者与服务使用者

* 服务提供者:使用下层服务的实体

  服务使用者:为上层提供服务的实体

* 第N层实体:1.实现的功能为N+1层使用 2.利用第N-1层来实现本层的功能

                      3.既是第N+1层的服务提供者又是第N-1层服务用户

2.服务分类

(1)面向连接

* 有连接服务/面向连接服务:1.类似于电话服务 2.本质上数据结构是一个管道

* 其发送的形式有两种:1.报文序列:保持发送数据的边界 2.不保次发送数据的边界

(2)无连接

* 无连接服务:1.类似于邮政服务 2.每次发送一个报文 3.每个报文都给出详细的目标地址信息

* 其根据服务质量可划分为两种:1.无确认:不能确定接收方是否收到 2.有确认:能确认发送是否成功

3.如何使用下层服务

* 服务:形式上由一组原语(操作)来描述

* 原语:上下两层通信形式

* 参数:用来传递数据和控制信息

* 国际上定义的4个原语:

1.Request:由服务使用者发出/要求服务做某种工作

2.Indication:由服务提供者发出/通知发生了某事件

3.Respone:由服务使用者发出/表示对某个事件的响应

4.Confirm:由服务提供者发出/报告事件的响应

* 服务原语的时序性

4.服务与协议是完全分离的

* 服务(上下关系):1.服务是各层向它的上层提供的一组原语(操作)

                                  2.服务定义了该层能为它的用户完成的操作

                                  3.服务只与两层之间的接口有关

* 协议(水平关系):1.协议是一组规则

                                  2.决定同层对等实体交换帧、包和报文的格式和意义

                                  3.实体用协议来实现他们向上层提供的服务

四、网络标准与标准化组织

* 标准化是规模化的基础

优点:1.能保证设备/软件有一个大市场

           2.允许来自多个厂商产品的互通

           3.使用户在设备选择和使用中有更多的灵活性

* 标准及其分类

  标准:标准是一组规定的规则、条件或要求

* 一些有关的标准化组织

ITU ISO ANSI IEEE(制定通信和信息系统领域的标准)

因特网标准:IRTF IETF RFC

五、TCP-IP模型及因特网

*  TCP是传输层的协议 IP是网络层的协议

*  TCP/IP设计目标:1.互联网络 2.保护子网硬件 3.体系结构灵活 4.网络故障不能影响两端之间连接

*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主机-网络层————>交换机、集线器、接入点

                     ( 802.3/802.11)

* 主机-网络层

(1)主要功能:1.端系统与其所接网络之间的数据交换 2.特定软件取决于所用的网络类型

(2)设计优点:1.将网络访问功能隔离成一个单独层次 2.网络访问层之上的通信软件不必关心所用的网络类型

(3)又分为两层:*  物理层:1.设备与介质/网络之间的物理接口

                                                 2.规范传输介质特性,信号、数据率及相关方面

                               *  网络访问层:1.主机与网络之间的数据交换

                                                       2.发送主机必须向网络提供目的主机的地址

* 网络互联层(互联协议:IP、ICMP、IGMP、ARP/RAPP、BGP/OSPF)

基本任务:1.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2.提供Best-effort服务 

                   3.处理来自传输层的报文发送请求(主机)

                   4.处理入境数据包的转发(路由器) 

                   5.处理ICMP报文

* 传输层(TCP/UDP)

(1)主要功能:1.提供端-端的数据传送服务

                           2.为应用层隐藏底层网络的细节

(2)TCP/IP在无连接的基本传送服务IP之上既提供了无连接服务,也提供了可靠的有连接服务

* 应用层

应用层服务:1.虚拟终端(TELNET)协议

                      2.文件传输协议(FTP)

                      3.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4.域名服务(DNS)

                      5.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阅读全文

与计算机网络分层技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手机网络怎么连接windowsxp 浏览:161
五级网络研发的人是哪里的 浏览:253
移动网络联网售后服务电话 浏览:916
网络信号基站覆盖不完善 浏览:67
无线网络聊天不看 浏览:555
网络门店管理的优势有哪些 浏览:289
为什么就在路由器旁网络还是卡 浏览:738
手机一直网络连接超时是为什么 浏览:537
网络摄像模式怎么设置 浏览:261
路由器双wan口设置不同网络 浏览:537
太和这边网络多少钱一个月 浏览:69
网络新媒体课程设置 浏览:100
门店销售和网络销售哪个好做 浏览:667
医院网络技术员做什么 浏览:534
手机好用的网络电话 浏览:681
酷开32e20rn如何连接网络 浏览:738
vc103网络摄像头设置 浏览:985
手机刷卡要网络吗 浏览:321
华硕笔记本无线网络连接在哪里 浏览:184
大同网络开发价格多少 浏览:6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