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也称为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必须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不能上网时出现异常情绪体验,学业失败、工作绩效变差或现实人际关系恶化,向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症状反复发作等。
❷ 什么是网络成瘾
病态网络使用。
❸ 属于网络成瘾的表现有哪些
网络成瘾的表现有哪些?
1、突显性:网络过度使用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都被上网这一活动所控制,上网成为其主要活动,在无法上网时会体验到强烈的渴望。
2、情绪改变:如果停止使用可能会产生激惹、焦躁和紧张等情绪体验。
3、耐受性:网络过度使用者必须逐渐增加上网时间和投入程度,才能获得以前曾有的满足感。
4、戒断反应:在不能上网的情况下,会产生烦躁不安等情绪体验。
5、冲突: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会导致网络过度使用者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如与家庭、朋友关系淡漠,工作、学习成绩下降等;与网络过度使用者其他活动的冲突,如影响学习、工作、社会活动和其他爱好等;网络过度使用者内心对成瘾行为的矛盾心态:意识到过度上网的危害又不愿放弃上网带来的各种精神满足。
❹ 属于网络成瘾的表现有哪些
1、 强烈的依恋性
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和行为为上网这一活动所支配,上网也演变为其主要的心理需要,上网时间和精力所占比例逐渐加大,进而导致了个体生物钟的紊乱。
2、 情感冷漠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瘾者往往对网友如胶似漆,关系密切,相比之下对有血肉联系的亲人则显得更为冷漠。
3、 人际交往圈变窄
网络成瘾者都有寻求较高的社会赞许性的愿望,但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却遇到了相对较多的困难,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交焦虑。
4、 意志力薄弱
网络成瘾者虽能意识到过度上网所带来的危害,企图缩短上网时间,但总以失败告终。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戒除之后,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最后成瘾行为反复发作,并且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倾向。
❺ 什么是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网络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 有台湾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且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时对上网带来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赖。
也就是说,因为网络的许多特质带给使用者许多快感,同时又因很容易重复获得这些愉悦的体验,使用者便在享受这些快感时渐渐失去了时间感,逐渐对网络产生依赖,导致沉迷和上瘾。
网络成瘾(图片来自网络)
计算机的普及使得网络成为许多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是不是上网时间长就一定是网络成瘾呢?不是的,网络成瘾具备一定的诊断标准,需要具备几大症状。
首先,出于非工作、学习目的每天上网6小时以上,这是网络成瘾的一个时间标准。如果因为学习、工作的原因每天在网上逗留10个小时,这样不能算是网络成瘾。其次,这种上网状态持续了三个月以上,才能构成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第三,社会功能即学习、工作和交往的能力因长期上网而受损。只有具备这三大症状才能构成网络成瘾。
❻ 网络成瘾有哪些表现
网瘾患者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一种不自主的长期性,而且是强迫性的使用网络的行为,这一种长期性强迫性的使用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对个体的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带来痛苦。
更多时候正常的生活交往和社会行为都受到影响。对于网瘾需要进行矫正,但是对于网络成瘾的判断要谨慎。有很多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时候会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会出现回避大人监视的意识,对于新鲜事物又充满了好奇。
因此网络是最好的躲避环境,所以容易沉溺在网络当中。在虚拟的情况下,与人交往,进行游戏,继而来躲避父母的监视。
❼ 网瘾的定义是什么啊
网瘾的定义如下:
网瘾为网络成瘾症的简称,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社会对于网瘾的概念和认识以及对网瘾的干预和处理方面存在很多的误区,且概念并不统一。"网瘾"的医学定义一直未有公认,大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把网瘾称之为网络的过度使用,或者网络的滥用,也有人把它称为网络的病理性使用或过度的使用。
网瘾的表现:
在表现上,正确的使用网络,是在有需求时使用,或者对自己生活有方便的的情况下使用。网络过度使用者主要表现为一种不自主的长期强迫性使用网络的行为。
当过度的使用网络对身体造成伤害、对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来了痛苦 ,甚至正常的生活交往和社会的都受到了影响 ,就是属于过度使用,应该进行矫正。
❽ 属于网络成瘾的表现有哪些
上网时全神贯注,下网后仍念念不忘上网之事;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无法控制上网;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一上网,种种不愉快消失,精神亢奋;为了上网而荒废学业、事业;因上网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工作等;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对亲友掩盖自己频频上网的行为;下网后有孤寂失落感。
符合以上标准的4条或4条以上,就可诊断为网络成瘾。
心理学家布瑞德提出的诊断网络成瘾的标准是:
以下表现必须出现:一心想着上网,包括回想以前的网上活动,或期待下次上网;需增加更多的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多次努力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但未能成功;在努力减少或停止上网时,感到烦躁不安、闷闷不乐、忧郁或易发脾气;上网的时间比计划的要长。
同时至少有以下表现中的1条:因为上网,妨碍或丧失了重要的人际关系或工作,或失去教育与就业的机会;对家人、好友、治疗者或其他人说谎,隐瞒上网的程度;把上网作为逃避问题或缓解无助、嫉妒、内疚、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方法。
❾ 什么是网络成瘾症
萝卜您好!
我是玉桥的王强老师,说来也巧,由于自己是老师,又比较关心学生的教育问题,最近几年【2006-2009】我也一直在自己的教育研究中关注和探讨这个题目。为了研究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我这几年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今天看到您的问题,正好帮忙。
经过学习研究和比较,“网络成瘾”比较公认的概念界定是这样的: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Kimberly.S.Young,以下简称“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
“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简称IA)、“网络成瘾症”(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use,简称PIU),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据我所知,金伯利•扬的研究在国际国内都受到认可!(对了,ta是位美女博士哦!——虽然是半老的美女^_^)她的成果被广泛地接受和引用,他研究的测试量表和标准,在教育界和心理界许多研究中都在使用。
【我的研究,就是基于Young的上述标准进行的。】
当然啦,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号称“国内首个”网瘾标准出台了,是下面这位陶然大夫的成果。他治好了许多少年网瘾患者,但是,去年11月8日他的【标准】一出台就因为所谓的【网瘾=精神病】问题弄得很受社会上的质疑。
【相关补充】:陶然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
我国大陆网瘾专家陶然将网络成瘾定义为:“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其后果可导致性格内向、自卑、与家人对抗及其他精神心理问题,出现心境障碍,部分患者还会导致社交恐惧症等。”由陶然主持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将“网瘾”首次被列为“精神疾病”治疗范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争议。
由于该标准是最近才推出的、(2008-11-8)一个基于“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的医学标准,并且还存在很大争议,……
❿ 什么是网络成瘾症
具体而言,青春期男孩网络成瘾症是指青少年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一种心理疾病。使青春期男孩成为网络成瘾症的高发群体的主要成因包括个性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表现为一系列的精神和心理症状、躯体和生理症状以及其他不良社会行为,比如:上网时间长,而且控制不住时间;上网时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而下网后则有烦躁不安、情绪波动等现象;上网的行为常常不能自制,宁可荒废学业或事业甚至抛弃家庭,也要与电脑为伴;工作和学习积极性较差,沉醉和崇尚虚幻的网络世界,对现实生活缺乏起码的热情;严重者有自虐行为,上网期间不吃不喝不睡,有的因沉迷网上的不健康内容而导致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