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常用的传输媒体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常见的传输媒体有以下几种 1.双绞线
双绞线分屏蔽双绞线和无屏蔽双绞线。由两根相互绝缘的导线组成。可以传输模拟信号,
也可以传输数字信号,有效带宽达250kHz,通常距离一般为几道十几公里。导线越粗其通
信距离越远。在数字传输时,若传输速率为每秒几兆比特,则传输距离可达几公里。一般用
作电话线传输声音信号。虽然双绞线容易受到外部高频电磁波的干扰,误码率高,但因为其
价格便宜,且安装方便,既适于点到点连接,又可用于多点连接,故仍被广泛应用。
2.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分基带同轴电缆和宽带同轴电缆,其结构是在一个包有绝缘的实心导线外,再
套上一层外面也有一层绝缘的空心圆形导线。由于其高带宽(高达300~400Hz)、低误码率、
性能价格比高,所以用作LAN 中。同轴电缆的最大传输距离随电缆型号和传输信号的不同而
不同,由于易受低频干扰,在使用时多将信号调制在高频载波上。
3.光导纤维
光导纤维以光纤维载体,利用光的全反向原理传播光信号。其优点是直径小、质量轻: 传播频带款、通信容量大:抗雷电和电磁干扰性能好,五串音干扰、保密性好、误码率低。
但光电接口的价格较昂贵。光纤被广泛用于电信系统铺设主干线。 4.无线电微波通信
无线电微波通信分为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和卫星通信。其主要优点是频率高、频带范围宽、
通信信道的容量大;信号所受工业干扰较小、传播质量高、通信比较稳定;不受地理环境的
影响,建设投资少、见效快。缺点是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在空间是直线传播,传输距离受到限
制,一般只有50km,隐蔽性和保密性较差;卫星通信虽然通信距离远且通信费用与通信距
离无关,但传播时延较大,技术较复杂,价格较贵。
❷ 对汽车车载网络有哪些要求
对汽车车载网络系统的要求:对传输速度要求不高,但要求性能稳定,可靠性高。使用方便,制造成本低。线路简单,与应用系统一体化,实时性好。
汽车车载网络类型:
一:CAN控制器局域网。
CAN总线是德国BOSCH公司从80年代初为解决现代汽车中众多的控制与测试仪器之间的数据交换而开发的一种串行数据通信协议,它是一种多主总线,通信介质可以是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导纤维。通信速率最高可达1Mbps。
二:LIN局域互联网络。
LIN标准包括了传输协议的定义、传输媒质、开发工具间的接口、以及和软件应用程序间的接口。LIN提升了系统结构的灵活性,并且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角度而言,都为网络中的节点提供了相互操作性,并可预见获得更好的EMC(电磁兼容)特性。
三:MOST多媒体定向系统传输。
面向媒体的系统传输是在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中越来越受推崇的一种网络标准。MOST网络以光纤为载体,通常是环型拓扑。MOST可提供高达25Mbps的集合带宽,远远高于传统汽车网络。也就是说,可以同时播放15个不同的音频流。因此主要应用在汽车信息娱乐系统。
车载网络是早期的汽车内部传感器、控制和执行器之间的通讯用点对点的连线方式连成复杂的网状结构。
随着电控系统的日益复杂,以及对汽车内部控制功能电控单元相互之间通信能力要求的日益增长采用点对点的链接会使得车内线束增多,这样在考虑内部通讯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重量方面都给汽车设计和制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为了减少车内连线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快速交换,同时提高可靠性等方面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上,实现CAN、LAN、LIN、MOST等基础构造的汽车电子网络系统,即车载网络。
开发车载网络一般需要仿真开发工具,比如CANOE,PFautoCAN等,车载网络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里面同时存在多重通讯网络。常见的有CAN总线,而即便是CAN总线也会分不同速率的CAN总线,比如,动力系统的发动机控制、变速箱控制等,会采用高速的500K CAN总线控制,舒适系统的,比如,门、灯、窗的控制,会采用低速的125K的CAN总线控制。
❸ 常用的传输媒体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常用的传输媒体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和电磁波。(双绞线的特点:1.
抗电磁干扰2.
模拟传输和数字传输都可以使用双绞线;;同轴电缆的特点:同轴电缆具有很好的抗干扰特性
;;光纤的特点:1.
传输损耗小,中继距离长,对远距离传输特别经济;2.
抗雷电和电磁干扰性能好;3.
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也不易被窃听或截取数据;4.
体积小,重量轻。
❹ 车载网络的类型有
车载网络的类型有:
A类低速网络:传输速率一般小于10kbit/s(千比特每秒),主流协议是LIN(局域互联网络),主要用于电动门窗、电动座椅、照明系统等。
B类中速网络传输速率在10~125kbit/s之间,对实时性要求不太高,主要面向独立模块之间数据共享的中速网络。主流协议是低速CAN(控制器局域网络),主要用于故障诊断、空调、仪表显示。
车载网络注意:
1、它们具有多个漏洞,例如缺少消息身份验证,缺少消息加密以及用于争用解决的基于ID的仲裁机制。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漏洞发起复杂的攻击,这些攻击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因此,应谨慎处理车辆的安全性。在本文中,我们调查了诸如CAN,汽车以太网和FlexRay之类的车载网络协议的安全漏洞。
❺ 常用的数据传输媒体有哪些
数据传输媒体
Transmission Medium
网络传输媒体( Transmission Media)是讯号传输时所使用的通讯通道;主要可分成两类:有线传输与无线传输.
所谓有线传输,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像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纤等实体线路来进行数据的传送,而无线传输则是利用无线电波来传送网络数据.
有线传输有成本低廉,架设简单等优点,所以大部分的网络使用者都是透过有线的方式来上网.
在空间有限制或移动式的因素考量下,无线传输有其全面性及方便性.
双 绞 线
Twisted Wire Pair
双绞线是使用铜线作为传输线路.共有 4 对线路相互绞缠,外覆绝缘材料的传输媒介.
双绞线互相缠绕的结构,除了可以减低其他电子装置的杂讯干扰之外,还能减缓传输讯号的衰减.
双绞线的有效传输距离不超过 100 公尺.
双绞线又可依据外层与绞线之间有无加上金属层的遮蔽物而分为遮蔽式双绞线 ( Shielded Twisted Pair , STP ) 及无遮蔽式双绞线(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 UTP ). STP 的抗扰性较佳,但价格较高.一般区域网络是以 UTP 双绞线为主.
由于电的传输中永远存在着电生磁与磁生电的课题,也是干扰讯号传输的主要因素,就是所谓的电磁干扰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这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现象,只要是电的传输,就只能想尽办法让这种现象降到最低,却无法让它完全消失.而双绞线互绞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抵消两条电线上所产生的磁场效应,降低电磁现象对传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双绞线互绞的程度愈高,电磁效应互抵的功效也就愈高,传输的效果也就愈好,但相对地成本也会比较高.
同 轴 电 缆
Coaxial Cable
同轴电缆可传输类比与数位讯号,最高传输速率为 10Mbps,是仅次于双绞线的第二普及的传输线材,其可传输的频率范围较大,所以价格也比双绞线高.
一般有线电视所装设的缆线就是属于同轴电缆的一种( RG - 59 ) , 有效传输距离介于 200 至 500 公尺.
而在区域网络中,则采用 RG - 58 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的优缺点
优点
因为有双重保护(金属铜网和绝缘外皮) 较不易受外界干扰,而且寿命也较长.
缺点
和双绞线相比之下,价格较昂贵,而且也很重.
光 纤
Optical Fiber
光纤
光纤是一种将讯息从一端传送到另一端的媒介.是一条玻璃或塑胶纤维,作为让讯息通过的传输媒介.大致与人的头发的粗细相当.
光纤和同轴电缆相似,只是没有网状屏蔽层.中心是光传播的玻璃芯.芯外面包围着一层折射率比芯低的玻璃封套, 以使光纤保持在芯内.再外面的是一层薄的塑料外套,用来保护封套.光纤通常被扎成束,外面有外壳保护. 纤芯通常是由石英玻璃制成的横截面积很小的双层同心圆柱体,它质地脆,易断裂,因此需要外加一保护层.
光纤只能传送数位讯号,一条光纤的直径只有 125 ~ 140微米( ) ,大约一根头发的粗细,光纤是由高纯度的玻璃纤维 ( Core )被折射率较小的材质包层( Cladding )包住,再加上不透光的保护层所构成.
光波( Optical Signal )在中心纤维中传输,而包层则提供进行反射.一般数十条光纤被包裹在一起,便为光缆,以利缆线的布线架设.
光纤的传输速度约为 100Mbps 至 1Gps ,是目前传输速度最快而且也是最贵的传输媒介.
光纤系统的运作
任何通讯传输的过程包括:编码→传输→解码,当然,光纤系统的传输过程也大致相同.电子讯号输入后,透过传输器将讯号数位编码,成为光讯号,光线透过光纤为媒介,传送到另一端的接受器,接受器再将讯号解码,还原成原先的电子讯号输出.
由于光纤是一种传输媒介,它可以像一般铜缆线,传送电话通话或电脑数据等资料,所不同的是,光纤传送的是光讯号而非电讯号.因此,光纤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
光纤的优点
光纤有许多优于铜线和同轴电缆的优点.因为它的 抗张强度好,质量小,而且比较小巧,能够尽可能的减小安装问题.这就是电话公司喜欢使用光纤的原因.许多现有的电缆管道已经完全装满了,不可能再增加新的电缆.把所有的电缆用光纤来代替可以节约很多空间,并且铜材料制造商在制造铜线时加价很多.光纤比铜线轻很多,这就极大减少了必须维护的昂贵机械支撑系统的需要.对于新的线路,因为安装费用低廉,所以光纤要胜过铜线.
因为光纤不带电,所以它们是用于易燃,易爆等危险环境的理想方法,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使用铜线,当铜线破裂时从缺口处爆出的火花将会引起爆炸事故的发生.而且,如果光纤被破坏,对人类也不会造成电击的危险.另外,并不像用于结构性配线安装的传统铜线和铝线会发生腐蚀一样,玻璃纤维是 耐蚀 的材料.
尤其是在信号传输方面,光缆有着传统电缆所无可比拟的优点.因为光纤 不会受电磁场的干涉影响,所以光纤提供了比铜线更清晰的信号.光纤也不会受到发动机转动或电源故障的影响.而且,光纤中的 信号衰减较小,在长的线路上每30km才需要一个中继器,而铜线每5km就需要一个中继器,这使得光纤可以节约很多资金.另外,光缆完全可以连续使用550米(1800英尺)的长度.
光纤技术为迎合未来的需要提供了不可比拟的 弹性和扩展性.光纤可以提供比铜线高的多的带宽,这使得它被用于高级网络.光纤不漏光并且难于拼接,所以光纤网络很难被窃听,安全系数很高.
光纤优于铜线的原因是由于内部的物理结构不同.当电子沿铜线运动时,它们互相影响并且也会受到铜线外面的电子的影响.但是,光纤中的光子不仅 不会互相影响(没有充放电),并且也不受光纤外光子的影响.
光纤由于具有重量轻,体积小,使用年限更久,没有辐射,无电磁干扰,低衰减,传输频宽大,不受雷击以及窃取讯号安全性高等等的优点,已普遍运用做主要干线( Trunk lines )的传输缆线.
目前对光纤的推展较不利的因素则如价格高昂与铺设的难度较高.
但是 光纤的不利因素,由于光的传输是单向的,双向传输需要两根光纤或在一根光纤上的两个频段.最后,光纤接口的价格比电子接口贵.但是将来超过几米距离的所有固定线路的数字通信都有可能使用光纤.
微 波
Micro Wave
微波以线行进方式进行通讯,因受到视线距离的限制,且因传送距离过长讯号会减弱,因此每隔约 30 至 50 公里便需架设一个中继站( Relay Station ) ,并且须架设在至高点或架设高塔进行讯号传送.微波传输速度快(传输速率为 45Mbps ),成本较低的优点,所以常被用来提供长途通讯服务如手机通讯.
卫 星
Satellite
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
通讯卫星(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
通讯卫星传输的基本装置是地面通讯站,它可以传送及接收讯号,而通讯卫星部分则做为收发站 ( Space Station ).
通讯卫星从地面通讯站接收讯号(Uplink),加强讯号,改变频率,然后再将讯号传送到另一个地面通讯站.
通讯卫星一般发射于离地面 35600 公里的太空轨道上,当卫星绕行地球一圈的时间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时,称之为同步卫星(Synchronous Satellite),它所涵盖的通讯范围非常的广,只要有三个卫星就可以涵盖整个地球,达成全球通讯网络.
卫星电视讯号的传送系依赖卫星地面上链(Uplink)站,将讯号打上距地球三万六千公里的高轨同步卫星,而有线电视系统头端以卫星天线接收下链讯号,再以同轴或光纤网路传送到用户端.
太空垃圾
[2005] 据统计,目前已经有约3000吨太空垃圾在绕地球飞奔.这其中大约有3.3亿个直径大于1毫米的物体,大到废弃卫星和各类航天器的金属部件,小到固体发动机点火产生的残渣和粉末.
卫星电视广播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上行发射站,星载转发器,测控站,地球接收站.
上行发射站把节目制作中心送来的信号(可以是数字电视信号,数字广播,视频,音频,中频信号等)加以处理,经过调制,上变频和高功率放大,通过定向天线向卫星发射;同时也接收由卫星下行转发的微弱的微波信号,监测卫星转播节目的质量.
星载转发器用于接收地面上行站送来的上行微波信号,并将它放大,变频,再放大后,发射到地面服务区内.因此,星载转发器实际上是起一个空间中继站的作用,它应以最低附加噪声和失真传送电视广播信号.
地面接收站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经过低噪声放大,下变频为中频信号,中频信号经过调频,解调后得到基带信号,分别送到视频恢复电路和伴音解调电路,重新得到正常的视频信号和伴音信号,直接送到电视监视器或电视机,重现彩色图像和重放伴音,也可以重新调制到电视频道上传送给用户.
卫星通信的优势
利用卫星传输广播电视节目是卫星应用技术的重大发展,卫星通信同现在常用的电缆通信,微波通信等相比,有较多的优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卫星通信的传播距离远.同步通信卫星可以覆盖最大跨度达一万八千公里的区域.在这个覆盖区的任意两点都可通过卫星进行通信,而微波通信一般是50公里左右设一个中继站,一颗同步通信卫星的覆盖距离相当于300多个微波中继站.
●卫星通信路数多,容量大.一颗现代通信卫星,可携带几十个转发器,可提供几十路电视和成千上万路电话.
●卫星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卫星通信的传输环节少,不受地理条件和气象的影响,可获得高质量的通信信号.
●卫星通信运用灵活,适应性强.它不仅能实现陆上任意两点间的通信,而且能实现船与船,船与岸上,空中与陆地之间的通信,它可以组成一个多方向,多点的立体通信网.
●成本低.在同样容量,同样距离的条件下,卫星通信和其他通信设备相比,耗费的资金少,卫星通信系统的造价并不随通信距离的增加而提高,随着设计和工艺的成熟,成本还在不断降低.
依轨道种类区分:
地球静止轨道(GEO: Geostationary Orbit)
高轨道卫星,距离地表约36000公里高空,并且于赤道上绕行地球,又称同步轨道卫星
极轨道(Polar Orbit)
太阳同步准回归轨道(Synchronous near Recurrent Orbit)
卫星的种类
依轨道高度区分:
高轨道卫星(又称同步轨道卫星):高轨道卫星距离地表约36000公里高空,并且于赤道上绕行地球
中轨道卫星:中地球轨道
低轨道卫星(又称绕极卫星):低地球轨道
依卫星重量区分:
大型卫星(大于3000kg)>3吨
中型卫星(小于3000kg)<3吨
小型卫星(小于1000kg)<1吨
迷你型卫星(150kg)
微卫星(50kg)
卫星的种类
依卫星功能区分:
商业通讯卫星
科学卫星
军事卫星
依用途区分:
广播卫星:专为卫星电视设计及制造的人造卫星.
通信卫星:通讯卫星是目前与大家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人造卫星.举凡电视的转播,个人的移动电话,与高速网络等和通讯有关的服务,都和通讯卫星脱离不了关系.
气象卫星:气象卫星的出现,使得人们得以掌握数日内的气候变化.气象卫星从遥远的太空中观测地球,不但能观测大区域天气的变化,针对小区域的天气变化做观察也一样是他的例行任务.一般我们在看新闻的天气预报时,主播背后的那幅卫星云图就是气象卫星的观测结果.气象卫星除了对地球天气与气候的观察外,他还能对所谓的太空天气做监测工作.如太阳表面的风暴便属此类.气象卫星还有其他功能.它能为诸如洪涝,森林大火等天然灾害提供监测情报,同时也能对诸如渔场资源,或土地资源提供一定的情报.如此可使各种天然资源开发与天灾救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卫星的种类
导航卫星:导航卫星一开始都是为了军事用途而设计的,而后由于民间的需求殷切,所以军方才将此技术解密释出.其中最着名,应用也最广的,便是原属于美国军方使用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其简称为GPS.全球卫星系统的使用,使得人类的交通更加安全,也更加有效率.尤其是对航行于茫茫大海中的船或广阔无际天空中的飞机,有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他们将不至于迷失方向,并且能将航道控制在最有效率的路线上.因此除了增加安全性外,更能进一步降低航运成本.同时不仅是海运与空运,其他如铁路运输均能借此提高运输效率.目前已有一些先进的车厂将此套设备安装在个人车辆上.其功用不但能当地图使用,更能借由地面的服务站为车主导引至最近的路线,甚至是避开塞车的麻烦.直到今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大多与其他种类的卫星相辅相成,使得前述的各种卫星有更精确的定位能力,有大大的提高了资料的可用性.
卫星的种类
地球观测卫星:这些卫星允许科学家聚集有价值的关于地球的生态系统的数据.
天文学卫星
侦查卫星
空间卫星
免拖曳卫星
科学技术卫星
预警卫星
反卫星卫星
卫星的种类
❻ 常用的传输媒体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常见的传输媒体有:
1、双绞线
主要特点:
(1)可以传输模拟信号、数字信号。
(2)双绞线容易受到外部高频电子波的干扰,误码率高。
(3)价格便宜、安装方便、既适用点到点连接、又可用于多点连接。
2、同轴电缆
主要特点:
(1)在局域网发展的初期曾广泛的使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媒体。
(2)具有很好的抗干扰特性。
3、光导纤维
(1)传输损耗小,可实现长距离传输。
(2)体积小、重量轻。
(3)传输速率高,通信容量大。
(4)抗雷电和电磁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好、误码率低。
4、无线电微波通信
(1)通信容量大,传输频率宽。
(2)受外界干扰小、传输质量高。
(3)初建成本低、易于跨越山区、江河。
❼ 智能网联汽车汽车网络技术的构成
以车内总线通信为基础的车载网络
以短距离无线通信为基础的车载自组织网络
以远距离无线通信为基础的车载移动互联网络
❽ 智能网联汽车汽车网络技术的构成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
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汽车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品,它通过集成多种通信技术将汽车内部各部件、汽车内部与外部之间相连成网络,形成智能网联系统。网络是智能网联汽车传递的桥梁。
一.智能网联汽车网络体系构成
智能网联汽车主要包括三种网络,以车内总线通信为基础的车内网络,也称车载网络;以短距离无线通信为基础的车载自组织网络;以远距离通信为基础的车载移动互联网络。因此,智能网联汽车是融合车载网、车载自组织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的一体化网络系统。
1)车载网络 车载网络是基于CAN、LIN、FLexRay、MOST、以太网等总线技术建立的标准化整车网络,实现车内各电器、电子单元间的状态信息和控制信号在车内网上的传输,使车辆具有状态感知、故障诊断和管理控制等功能。
2)车载自组织网络 车载自组织网络是基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自主构建的V2V、V2I、V2P之间的无线通信网络,实现V2V、V2I、V2P之间的信息传播,使车辆具有行驶环境感知、危险辩识、智能控制等功能,并能够实现V2V、V2I之间的协同控制。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V2V和V2I信息交换技术,而V2P信息交换技术研究较少。在中国,V2P信息交换很重要,因为路面上有很多行人、自行车等。中国的交通事故高发于车辆右转情况下,驾驶员很难看到右边的行人、自行车等。
3)车载移动互联网 车载移动互联网是基于远距离通信技术构建的车辆与互联网之间连接的网络,实现车辆信息与各种服务信息在车载移动互联网上的传输,使智能网联汽车用户能够开展商务办公、信息娱乐服务等。
二.车载网络类型
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提出将车载网络划分为5种类型,分别为A类低速网络、B类中速网络、C类高速网络、D类多媒体网络和E类安全应用网络。不同类型的车载网络需要通过网管进行信号的解析交换,是不同的网络类型能够相互协调,保证车辆各系统正常运转。
1)A类低速网络 A类低速网络传输速率一般小于10kbit/s,有多种通信协议,该类网络的主要协议是LIN(局域互联网络)。LIN是用于连接智能传感器、执行器的低成本串行通信网络。LIN采用SCI、UART等通用硬件接口,配以相应的驱动程序,成本低廉,配置灵活,适应面较广,主要用于电动门窗、电动座椅、车内照明系统和车外照明系统等。
2)B类中速网络 B类中速网络传输速率为10-125kbit/s,对实时性要求不太高,主要面向独立模块之间数据共享的中速网络。目前该网络的主流协议是低速CAN(控制器局域网络),主要用于故障诊断、空调、仪表显示等。
3)C类高速网络 C类高速网络传输速率为125-1000kbit/s,对实时性要求高,主要面向高速、实施闭环控制的多路传输网。这类网络的主流协议是低速CAN、FlexRay等协议,主要用于牵引力控制、发动机控制、ABS、ASR、ESP、悬架控制等。
4)D类多媒体网络 D类多媒体网络传输速率为250kbit/s-100Mbit/s,该网络协议主要有MOST、以太网、蓝牙、ZigBee技术等,主要用于要求传输效率较高的多媒体系统、导航系统等。
5)E类安全网络 E类安全网络传输速率为10Mbit/s,主要面向汽车安全系统的网络。
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网络宽带和传输速率要求越来越高,车载网络类型会不断增加。
智能网联汽车各种网络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配合关系,整车厂可以从实时性、可靠性、经济性等多方面出发,选择合适的网络配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类网络技术的优势。
三.车载网络特点
智能网络汽车车载网络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化 智能网联汽车电控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复杂,它包含多达数百个ECU通信节点,ECU被划分到十几个不同的网络子系统之中,由ECU产生的需要进行通信的信号个数多达数千个。
2)异构化 为满足各个功能子系统在网络带宽、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不同需求,CAN、LIN、FlexRay、MOST、以太网、自组织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多种网络技术都在智能网联汽车上得到应用,因此,不同网络子系统中所采用的网络技术之间存在很大程度的异构性。这种异构性不仅体现在网络类型的不同方面,而且同种类型的网络在带宽和传输速率方面也存在异构性,如高速CAN和低速CAN。网关用来实现不同网络子系统之间的互联和异构网络的集成,所以在网关内需要对协议进行转换。
3)网关互联的层次化架构 智能网联汽车电控系统和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具有层次化特点,它同时包括同一网络子系统内不同ECU之间的通信和两个或多个子系统所包含的ECU之间的跨网关通信等多种情况。如防碰撞系统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安全子系统、底盘控制子系统、车身子系统以及V2V、V2I、V2P之间的交互和协同控制。
4)通信节点组成和拓扑结构是变化的 智能网联汽车需要实现V2V、V2I、V2P之间的通信,所以它的网络体系结构中包含的通信节点和体系结构的拓扑结构是变化的。
❾ 车载以太网的物理层技术包含哪些内容
车载以太网的物理层技术包含针对汽车环境开发的数据传输,技以太网供电技术,以太网音频视频桥接技术。
物理层技术物理层的媒体包括架空明线、平衡电缆、光纤、无线信道等。通信用的互连设备指DTE和DCE间的互连设备。DTE既数据终端设备,又称物理设备,如计算机、终端等都包括在内。
物理层技术而DCE则是数据通信设备或电路连接设备,如调制解调器等。数据传输通常是经过DTE——DCE,再经过DCE——DTE的路径。互连设备指将DTE、DCE连接起来的装置,如各种插头、插座。
物理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物理层要尽可能地屏蔽掉物理设备和传输媒体,通信手段的不同,使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只考虑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
(2)给其服务用户(数据链路层)在一条物理的传输媒体上传送和接收比特流(一般为串行按顺序传输的比特流)的能力,为此,物理层应该解决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问题。
(3)在两个相邻系统之间唯一地标识数据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