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网上欺凌的现状
根据一家非盈利安全和教育组织WiredSafety.org 在2004年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孩子曾遭到过网络欺凌,而有一半的孩子承认欺凌过别人。无论是在网络还是现实世界中,欺凌手段往往毫无二致。欺凌者使用电子邮件、网站、在线游戏、即时消息、博客以及社区站点(如 MySpace 或 American Online 聊天室)烦扰和嘲弄别人。
同现实世界一样,网上也存在不堪入目的污言秽语。但在互联网上,网络欺凌通常是匿名的,即利用虚假的电子邮件地址和网名来掩人耳目。毫无疑问,网络欺凌危害很大。例如,一些欺凌者接二连三地发送即时消息不断骚扰意欲欺凌的对象:“大家都讨厌你”或“你真失败”等。还有一些网络欺凌者则创建网站,嘲笑或羞辱其他孩子,如设置题为“票选该校十大最丑女生”的在线民意调查。
网络欺凌者还可伪装成所要欺凌的对象,例如代表他们发布提出约会要求的虚假在线广告。或者,直接攻击受害人的电子邮件帐户,向其朋友发送不友好的消息。
如果孩子们成为在线欺凌的受害者,可以采取很多应对措施。积极应对网络世界的残酷、威胁和挫败的挑战,了解并阻止。
Ⅱ 国家对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经公安机关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给予处罚,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一、校园欺凌主要表现有:
1、肢体欺凌。推撞、拳打脚踢以及抢夺财物等,是容易察觉欺凌形式。
2、言语欺凌。当众嘲笑、辱骂以及替别人取侮辱性绰号等,是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
3、社交欺凌。孤立、杯葛以及令其身边没有朋友等,是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
4、网络欺凌。在网络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曝光隐私以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等
二、校园欺凌立案标准:
1、损坏他人财产;
2、侮辱人格;
3、对身体造成损伤;
4、殴打他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Ⅲ 为什么会有有网络欺凌
数字技术多年来呈指数级发展 - 虽然这些进步为现代世界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知识,但它们也导致了网络欺凌的增加。“网络欺凌的定义因来源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最基本的定义是利用技术伤害或伤害他人,” PACER全国欺凌预防中心协调员Bailey Huston说。网络欺凌可能发生在网上任何地方,涉及社交网络配置文件,视频和图像共享网站,博客,电子邮件,即时消息,视频游戏或短信。
根据Huston的说法,虽然网络欺凌并不一定比亲自欺凌更具破坏性,但它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网络欺凌通常是目标所知的人,但它也可能是一个陌生人。网络欺凌可以匿名行动。
网络欺凌可能会有更大的受众 - “因为帖子可以被看到,分享并且可能会传播病毒,”Huston解释道
校铃响起时,网络欺凌不会停止。它并不局限于餐厅或走廊,因为数字技术无处不在。“网络欺凌的目标可能常常让人觉得他们无法逃避正在发生的事情,”休斯顿说。
网络欺凌的类型
根据纽约州刑事司法服务司的说法,一些常见的网络欺凌类型包括:
诋毁:在线传播有害,不真实或有害的谣言和言论,这将损害个人的声誉。
排除:从在线组中故意排除某人。这被认为是网络欺凌的间接形式。
火焰:战斗涉及在私人或公共在线环境中向一个人或几个人发送愤怒,残忍,粗鲁和粗俗的信息。
快乐拍:将个人身体视为“恶作剧”或“笑话”,而其他人拍摄攻击或拍照以在线发布/发布。
骚扰:发送一系列针对个人的有害,侮辱性的在线消息。
假冒:假装并伪装成其他人,然后在线发送或发布材料,意图损害个人声誉。
郊游:在线发送或发布有关包含敏感,私密或尴尬信息的人的材料(如信息和图像)。
文字大战/攻击:通过大量平均短信和电子邮件追捕目标个体。
诡计:从事欺骗手段以获取令人尴尬的材料,然后在网上公开。
为什么孩子们会网络欺凌?
“当涉及到欺凌行为时,并不是”孩子和青少年可能参与的'一刀切'的理由,“休斯顿说。“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欺负孩子 - 无论是亲自还是在线 - 经常寻求表现力量并希望控制自己。”例如,学生可能喜欢网络欺凌带来的信心和力量,或者他们可能会是试图以配合他们的同龄人。
使网络欺凌特别有吸引力的一个因素是与受害者的物理距离。经常欺凌涉及面对面的对抗和口头/身体暴力。另一方面,网络欺凌是以电子方式进行的,肇事者可以在闭门造车。“由于物理距离很远而且没有看到网络欺凌行为目标立即做出反应,因此使用技术更加残酷,”Huston说。“因此,网络欺凌的学生可能不会认识到他们行为的严重危害。”
网络欺凌有多常见?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被引入手机和社交网站 - 这与网络欺凌的增加有关。以下是一些统计数据:
从数据中心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于2018年发现,高中学生的大约15%的人报告在过去一年内,网络欺凌
根据网络欺凌研究中心的统计,在2019年3月接受调查的人中,有36.5%的人在他们生命的某个阶段经历过网络欺凌。这是数字技术刚刚开始受到牵引的2007年(18.8%)经历过这一数字的人数的两倍
休斯顿参考了一项2015年的研究,该研究表明,网络欺凌的人可能会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欺凌。
虽然男孩和女孩都参与网络欺凌,但女孩更容易网络欺凌,成为网络欺凌的目标。
网络欺凌的后果
网络欺凌对受害者有许多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情绪困扰,抑郁,学校暴力和学校避免。许多参与欺凌行为的年轻人 - 无论是从事侵略行为还是受害者 - 往往都有情感和社会困难。孩子自杀的决定很少见,是许多因素的结果; 然而,有时网络欺凌可能是一个触发因素。
Ⅳ 网络欺凌行为有哪些
1、对其他网民使用语言暴力。
2、对特定
网民或网络群体进行杯葛。
3、把受害人之个人资料(如真实姓名,容貌等)公开,俗称“起底”。
4、把受害人容貌移花接木至他人相片中,或在这些相片旁加上诽谤性文字,俗称“改相(改图)”。
5、在论坛中以言语用发帖甚至以洗版等方式公开侮辱受害人。
6、受害人当看见其他网友违反网规时管理员便置诸不理,但看见受害人违反网规时却即时向警方举报,使受害人感到欺凌者有双重标准之嫌。
Ⅳ 人民日报谈网络欺凌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人民日报谈网络欺凌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近日人民日报发布了一则新闻,提及到了对待网络欺凌现象,要零容忍的态度。这则新闻一经发出就受到了网友的纷纷点赞,的确在当下网络欺凌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极其恐怖的现象,侮辱谩骂,谣言的传布,恶意举报等等现象在我们网络上随处可见,极大程度上腐坏了当下网民的素质和道德,在这种局面之下网络欺凌现象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变大,尤其是对于当下的一些青年人来说更是如此,从小就受到了网络欺凌的影响,人格品质也被带偏。
良好的网络秩序需要我们自觉维护,良好的网络风气也需要我们去自觉改善,作为网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净化网络环境尽一份力。
Ⅵ 请问什么叫cyber bullying麻烦具体点,我知道是网络欺凌,麻烦举几个例子吧,谢谢啦
cyber-bullying即网路恶霸
网路恶霸乃网路世代的新兴产物。由于网路的匿名特性,使得使用者往往不用表明身分,仅靠一个暱称,即通行整个网路。也因此,这类型的网路使用者借由网路的此一特性,会展现出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型态。
在自杀前一个多月,阿曼达曾上传长达9分钟的YouTube视频,勇敢叙述自己被欺凌的故事,希望得到帮助。法新社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 陶短房 赵思佳 发自多伦多、北京10月18日,加拿大青少年一年一度的励志集会“WeDay”在温哥华罗杰斯体育馆举行,来自加拿大全国的两万多名青少年参加,NBA明星魔术师约翰逊和卑诗省省长简蕙芝都亲临会场。
这次盛会的主话题是“网络欺凌”,因为就在8天前,一个一直渴望有朝一日能参加“WeDay”的15岁少女阿曼达·托德因不堪网络欺凌而自杀身亡。
“我感觉我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笑话,没人应该这么惨。”这是阿曼达留给世间的遗言。
“可怕的眼睛”
7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一)时,阿曼达被网友引诱,在网络摄像头前裸露上身,一年后她的半裸照被上传到网络,并发送给同学,而她则被陌生网友以“不就范就公布给更多熟人”相要挟,被迫继续在线做更多裸露“表演”,而这些新“表演”很快又成为新的要挟筹码。
为摆脱这双“可怕的眼睛”,阿曼达从原居住的枫树岭市搬家、转学至几十公里外的高贵林市,但那名可怕的陌生网友却仍能不断获得她的个人、家庭和交际圈信息,并继续发出威胁。甚至阿曼达因不堪压力喝漂白剂自杀未遂,网上也能立即发出漂白剂空瓶照片,并被讥讽“下次换瓶有效的喝”。
在网络欺凌下,阿曼达没有朋友、没有被尊重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冷漠和欺侮,最终在10月10日,离自己16岁生日仅差一个月,这位花季少女在家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向全球蔓延
阿曼达的遭遇并非个案,网络欺凌早已是世界性话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交网站的风靡,网络欺凌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因其施暴者具有隐匿性以及不受时空局限的特性,造成的伤害丝毫不亚于肉体暴力:网络欺凌的受害者极易患上抑郁症,甚至有不少生命就此逝去。
2007年至2008年是网络欺凌现象被社会广泛重视的开始。
2007年11月,美国13岁女孩梅根因一名自称16岁、网名“乔希”的“男孩”不间断侮辱、欺凌而上吊自杀,在自杀前的最后时刻,她的“我的空间”(MySpace)主页上不断闪出“乔希”发出的“世界没你会更美好”信息。更可怕的是,“乔希”其实是49岁家庭主妇劳莉——她是梅根的邻居,为替与梅根闹翻的女儿出气而冒充少男接近梅根,先引诱后者坠入情网,得手后再肆意欺凌,最终酿成惨剧。
2008年6月5日,英国13岁少年山姆·里森在自家卧室自缢,死因源于网络:他是EMO音乐迷,喜欢按照其偶像的造型装扮自己,结果在青少年社交网站BEBO上遭到大量侮辱、嘲讽和隐私曝光,最终精神崩溃而自杀。主持葬礼的当地牧师卡侬·约翰·埃文斯怒斥“网络恐怖分子”谋杀了山姆,“这和当面向他开枪唯一的区别,是网络暴徒连面对自己受害者的勇气都没有”。
而如今,网络欺凌现象愈加严重。加拿大日前所做调查显示,其初中生遭遇网络欺凌的比例高达35%左右;美国的调查显示,青少年网络欺凌率已从2007年的近4成增加到5成,且仍在继续增加中;去年2月,新加坡理工学院学生针对800名18至35岁本地青年所做调查显示,曾受到网络欺凌影响的受访者比例竟高达68.4%;甚至在向来被认为社会安定的芬兰,网络欺凌现象也不罕见,2010年一项针对13至16岁青少年的问卷调查显示,4.8%受访者系网络欺凌受害者,7.4%是肇事者。
因虚拟而无节制
和传统的校园欺凌、街头欺凌和帮派欺凌相比,网络欺凌更可怕。因为传统欺凌受害者还有诸如家庭、朋友圈等避风港和“喘息时间”,而网络欺凌可以每天24小时、每周7天不间断,且随处发生,受害者在欺凌者面前几乎是透明的,且信息随时会被传递给任何人,而欺凌者却看不见、摸不着。
英国一名社会学家曾指出,由于是在虚拟世界施暴,施暴者看不见对方反应,又自感无需负责,因此经常会无节制、不择手段地进行欺凌,直至造成严重后果。
一些论者指出,如今青少年越来越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不愿和家长交流,而家长和学校也把“不干涉青少年私人空间”当作理所当然的事,这导致许多网络欺凌事件直到后果很严重时才被发现。
除了青少年,现实中也不乏有成年人遭遇网络欺凌的例子。
“脸谱”上曾有一个名为“讨厌图书馆那个矮胖子”的群组,是专门为了侮辱英国坎特伯雷市肯特大学的图书馆助理、37岁的格雷厄姆·马拉格汉而建立的。马拉格汉经常受到骚扰与恐吓:他和他妻子的自行车闸都被切断过,还有人特地跑到他面前用手机拍照——目的是为了参加这个群组的“看谁能拍到最佳特写”的竞赛。
惩治难度大
事实上,并非人们不重视网络欺凌现象。各国政府、法律界人士和教育工作者等早就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并提出了种种应对之策。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相继开通了专门的网络热线,鼓励举报与网络欺凌有关的信息,一些国家政府专门成立了“儿童网络保护特别小组”,向受欺凌的青少年和家长提供建议和帮助。
然而这些“经验之谈”在阿曼达事件上遭到严重挫折:
她早就寻求过学校、社会和家长帮助。她的父母知道她被欺凌,并积极帮助她应对;她的学校和教区也知道此事,她的转学就是学校干预的结果;警方知道她的裸照被散布,还专门登门通知了阿曼达一家;她的妈妈卡罗尔·托德是高贵林学区的技术辅导专家,熟悉学校、电脑和网络,也熟知网络各种潜在风险,却救不了自己的女儿;阿曼达本人曾在自杀前一个多月上传长达9分钟的YouTube视频,勇敢叙述自己被欺凌的故事,希望得到帮助……
但这一切仍然未能挽救阿曼达成为网络欺凌的牺牲品。
加拿大华裔心理学家欧泽光痛心地说,这件事给了整个社会、教育和警政系统一记响亮耳光,因为这等于说,以前的种种说法,如“遇到网络欺凌要大声说出来,老师、家长和专业人士会保护你们”是欺人之谈。
就在阿曼达自杀前不久,一名化名AB的加拿大17岁女生“遭网络欺凌案”的法庭裁决,刚刚引发全国性关注。在这起案件中,法庭最终裁决,受害者家庭可在不提供个人信息情况下,向网络公司索取施暴者资料以便指控,这一裁决乃世界首例。阿曼达自杀后,加拿大皇家骑警10月13日宣布,已动员20到25名全职人员调查此案。尽管警方发言人彼得·泰森宣布,收到来自世界各地400个以上线索,但迄今并无实质性突破。很显然,如此低下的应对效率,令网络欺凌成为低成本、低风险的施暴行为,而保护受害者、追究施暴者责任则变得既困难,又代价高昂。
Ⅶ 2022受网络欺凌群体占比
近33%。根据网络资料查询显示2022受网络欺凌群体占比近33%,网络欺凌不利于青少年成长,也会加重群体之间的矛盾,严重时矛盾还会从网络延续到现实生活当中。
Ⅷ 人民日报谈网络欺凌的现象,面对网络欺凌我们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我们非常震惊的现象,尤其是这段时间,相信大家都在网络上看到了这样一则非常让人震惊的新闻,那就是人民日报谈网络欺凌的现象,其实对于网络欺凌我们应该有否定的态度,对于这种网络欺凌,我们一定要严厉的打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显的知道,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勇敢地拒绝,一定要告诉对方,我们是拒绝网络欺凌等,同时面对于网络欺凌的欺凌者,我们还要去有应有的法律,进行严格的惩罚,任何人做出这样错误的行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都要让自己遭受到巨大的惩罚。
Ⅸ 校园欺凌的各国措施
挪威
校园欺凌实拍
鼓励学校对校园欺凌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如制定课堂规则,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挪威于2002年通过了一个宣言,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
澳大利亚
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如“反欺凌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欺凌计划”,以帮助学校了解欺凌现象,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增进师生们对社会正义问题的理解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其理论依据是:只要认识到骚扰、折磨与自己不同的人是错的,那么欺凌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以色列
以色列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要求学校建立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并对在职教职员工进行培训。以色列还对正在进行的调查和研究提供支持,以求寻找到个性化的解决办法。调查发现,欺凌现象发生最多的是在放学后的走廊和厕所,或教师监控不力的时间段。很多学校采取的办法很简单,如增加警力,保证照明,让父母接送孩子,休息时间在走廊上安排更多教师等。
美国
在美国,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bullying)。校园欺凌在初中(6-8年级)阶段最严重,高中时逐渐减少,但依然存在,是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对“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
日本
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增加了合格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允许学校对那些给同学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学生停课,并为此制定了更加明晰的指导原则和程序。
韩国
针对越来越严重的中小学校园暴力,韩国教育部决定,将从3月中旬开始向一些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警卫服务”,让其免受校园暴力。“警卫”工作,除了警察之外,还动员民间保安公司的保安、体育馆协会等人员来承担。只要学生向学校或教育厅提出身边保护申请,政府就会安排“警卫”到学校或特定地点保护学生。韩国教育部预计,2007年一年将向1600名学生提供这类服务。但一些家长和教师则对此表示担心,认为“警卫服务”会令受害学生变得孤立。针对这种担心,韩国教育部表示,警卫人员将向求助学生提供暗中保护。
Ⅹ 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是什么时候
11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当天设立为首个“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致辞表示:
“让我们谨此祈愿,让人们认识到校园暴力和欺凌这一危害的规模以及尽快终止这一危害的必要性。无论是学生、学生家长、教育界人士还是普通公民,打击校园暴力和欺凌,人人有责。”
(10)有哪些网络欺凌比较少的国家吗扩展阅读:
每三个学生中就有一个曾遭受过欺凌
今年10月22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校园2019年度欺凌事件高达61万余起,创历史最高纪录,确认发生欺凌的学校占学校总数的82.6%。小学占了几乎所有增加部分,1至3年级均增加1万起以上。
欺凌内容最多的是“嘲讽及说坏话” 占61.9%。美国政府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每五名中学生就有一人曾经遭受校园欺凌,大学校园中的性侵案也增至十年前的三倍。根据欧洲国家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间,11岁至16岁的少年儿童成为网络欺凌受害者的比例从7%上升到12%。
校园欺凌问题影响着世界上的数百万青少年儿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9年出版、涉及144个国家调研情况的《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欺凌》研究报告显示,该现象的严重程度超乎想象:全世界每3个学生中就有一个曾遭受过欺凌。
报告中还提到,很多青少年最近一个月至少受到过一次欺凌。校园暴力和欺凌大多由同龄人造成,但在某些案例中,教师和其他学校职员也会参与其中。迄今全球仍然有67个国家允许学校体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