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叫卫星通信网
中国从1985年租用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印度洋上空卫星的半球波束转发器,进行卫星电视传送和对边远地区的电报电话通信。从1988年开始,中国使用自己制造和发射的卫星。至90年代,除租用国际卫星转发器外,还租用“亚洲1号”卫星转发器,与中国的卫星一起组成国内卫星通信网。中国将逐步过渡到以国产卫星为主,租用国际卫星和区域卫星转发器为辅的格局来组织国内卫星通信网。
中国国内卫星通信网主要承担:中央电视节目,教育电视节目和部分省、自治区的地方电视节目的传送;广播节目的卫星传送;组织干线卫星通信电路和部分省内卫星通信电路;组织公用和专用甚小天线地球站(VSAT)网,包括以数据为主和以电话为主的VSAT网;专用单位的卫星通信网。
B. 卫星网络
那是卫星宽带...知道卫星电话么?一个道理 过几年吧 现在不是很普及
有那么个东西...跟看电视的 完全不一样
ipstar 【什么是Ipstar】
【Ipstar的业务范围】
【IPSTAR卫星: 空间技术】
【IPSTAR卫星: 地面技术】
【现有IPSTAR 用户终端产品】
【什么是Ipstar】
IPSTAR 宽带卫星于 2005 年8 月11 日 发射升空,是唯一设计通过 IP 平台为亚太地区大型企业、政府、小企业以及个人用户提供高速、双向宽带通讯的在轨卫星。
IPSTAR 在宽带互联网/多媒体革命以及信息集中和通讯技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让没有基础设施的地区能够使用现代的通讯技术。 IPSTAR 卫星的总带宽可达45GB,能够满足亚太地区数以百万用户对宽带互联网日益增长的需要。
IPSTAR 系统最主要的好处是能够以经济实惠的带宽和最终用户终端立即获得大容量的地面网络。 该系统可以在其广泛覆盖区内的任何地点迅速部署并提供灵活的服务。
【Ipstar的业务范围】
站在IP基础的宽带网络发展最前线,IPSTAR全面地面向政府、企业和大众用户的通讯需求,于其广阔的覆盖范围内,IPSTAR的设计将传递最先进的宽带解决方案至每一个人。
IPSTAR的端用户包含了国家政府、公家部门、电信业者、广播产业、国际救援组织、石油公司和其它无数的家户、大众用户。
无论对于石油或汽油商,无论他们的工作平台在陆地或是海上,又或是对于国际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提供难以计数的客户网络接入服务,还是设有多个运营点的公司企业,IPSTAR将克服通讯的挑战,将各种解决方案提供予亚太地区任何一个角落。
IPSTAR 卫星是由泰国曼谷的地面站进行控制,同时也是IPSTAR母公司—信卫星通信大众有限公司(Shin Satellite Public Company Limited) 的所在地。
【IPSTAR卫星: 空间技术】
IPSTAR-1 卫星是一颗为用户应用服务的Ku 波段对地静止轨道卫星。Ku 波段为亚太地区的服务提供最优的方案,连接可用性(裕度)高,适合采用小型用户天线的用户使用。
用户终端与IPSTAR 网关之间的空气接口采用专利波形。到终端的下行线(前向链路)为TDM 覆盖OFDM,配有专利增强技术使频谱利用效率最大化。来自用户终端的上行通道(返回链路)将基于多状态多通路的MF-TDMA 接入。接入方法可由网关网络管理系统(NMS)选择,使之与应用比特率和流量密度要求匹配,包括用于语音的TDMA-DAMA,以及用于网络浏览和其它突发流量的分时 Aloha。每种方式都将采用先进的纠错编码,使上行线可使用小天线,甚至可为高速上行数据速率提供功放。下一代产品或许可以应用扩展波段CDMA 技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能力。作为选择,将会出现采用电话线作为返回链路,价格更为便宜的单向版来替代全功能双向版。
该卫星是一颗容量和功能均达到前所未有高度的弯管卫星,没有星载可再生的有效负荷。这样就不再需要可靠性低、笨重且耗费功率的星载处理器。因此,该卫星将同常规通讯卫星一样可靠,并肯定要比任何带有星载处理器的宽带卫星更可靠。一切智能、交换和路由功能均由地面的网关及网络控制中心承担。这样今后可对所有电子设备和软件进行升级,而这些东西的发展很快,容量和费效比都在不断提高。
该卫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宝贵的星载资源进行适当分配(动态功率管理和动态带宽管理),保持通讯链路处于尽可能高的优质服务(QoS)状态。该分配由卫星有效载荷运行中心(SPOC)进行动态监视和控制,链路质量信息由网关与网络管理中心(GNS)在线处理。
主要技术特征
点波束覆盖:
传统卫星技术采用单一的宽波束覆盖整个大陆和地 区。通过引进多个窄域点波束和频率再利用,IPSTAR 现在可使传 输的可用频率最大化。比传统Ku 波段卫星带宽增加20 倍,卫星的 效率大大提高。尽管点波束技术的相关费用更高,但每条电路的总 费用要比现有的成形波束低得多。
动态功率分配:
该项新技术对波束的功率进行优化,将20%的保留 功率分配给可能受降雨衰弱影响的波束,从而维持链路的稳定。考 虑到卫星的广大地理覆盖,整个地区同时下雨的可能性不大,因此 只将功率动态分配给最需要波束是提高IPSTAR 系统总体链路高可 用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方法。
IPSTAR-1 技术信息
空间飞行器配置 说明及大致容量
飞行器 • 弯管有效载荷配置的对地静止卫星(无星载处理,以避免处理技术过时,处理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无星际间链路)。
• 12 年寿命
• 1功率15 kW
轨道踪迹 • 地处东经 120 +/- 0.5 °
• 未来增加卫星到同一位置或不同位置
总数字带宽 • 45 Gbps 点波束累计容量84-120 cm. 碟形
• 相当于1,000+ 36 MHz 常规编码及调制转发器
Ku 波段 Ka 波段 • 84 个点波束、3 个成形波束、7 个地区广播波束
• 14 个反馈波束和网关。
波束配置 说明及大致容量
Ku 点波束 • 用于人口稠密地区
• 20+ Gbps 上行(返回链路)容量
• 20+ Gbps 下行(前向链路)容量(不含广播容量)
Ku 成形波束 • 用于人口较少地区
• 0.5+ Gbps 上行容量
• 0.5+ Gbps 下行容量
频率及访问 说明及大致容量
上行(返回链路) (窄波段数据,从用户终端到网关) • 14,000-14.375 GHz(点波束)
• 14.375-14.500 GHz(有形/点波束)
• 13.775-13.975 GHz(宽带波束)
• 多状态多存取
• 分时Aloha TDMA Aloha 返回链路 – STAR (IPSTAR 所有)
下行(前向链路)(从网关到用户终端的宽带数据链接) • 11.500-13.975 GHz(广播波束)
• 12.200 - 12.750 GHz(点波束)
• 10.950 -11.200 GHz(有形/点波束)
• 波向线频分复合Turbo 产品代码,收费 (IPSTAR 所有)
波束及覆盖
IPSTAR-1 是一个区域卫星系统,其Ku 波段(84 个点波束、3 个成形波束和7 个地区广播波束)和Ka 波段(18 个馈线波束和网关)波束将覆盖亚太地区22 个国家
【IPSTAR卫星: 地面技术】
终端、网关及网络配置
IPSTAR 用户终端是通卫星与网关一道工作的低成本、灵活及高性能的双向卫星终端。前向和返回通道采用先进波形的空中接口可实现整个系统效率最优化。
基于TDM-OFDM 技术的前向通道波形使频道和功率利用更有效。前向通道对多数据速率、不同调制格式的用户数量变化以及前向纠错编码均进行了优化,另一方面,基于TDM-OFDM 技术的返回通道则适合突发流量和高数据速率应用的专门分配。
该波形采用更为可靠的调制,可确保低传输功率下的链路可用性。然而,如果需要更高的传输比特率,返回通道可配置为诸如SCPC(预先分配TDMA)的专门分配特性通道,它在从用户终端要求额外传输功率的情况下能够支持高达 2.0 Mbps 传输速率。
关键技术特征
• 动态带宽管理:由于卫星链路始终比光纤链路的理论带宽低,为了维持宽带卫星系统的竞争性,对有效的带宽管理技术提出了要求。网络控制中心将用来按照当前的流量特性、网络阻塞、链路状态以及用户要求对每个连接进行带宽容量分配。该技术动态调整带宽(调制和编码),以适应天气条件的变化,从而维持非常高的链路可用性。由于是在地面,因此可以在未来需要时进行升级。
• 新的编码和调制技术:IPSTAR 的调制和编码技术可有效使用无线电频率带宽,获得可靠的高数字传输率。该系统可使用适合家庭和公司的小天线和发射器,并可保持高达99.6%的链路可用率。调制和编码(链路参数)可动态调整,获得动态带宽容量,优化比特率和天气条件突然变化(如下雨等)之间的平衡。
IPSTAR 的网络配置为基于网关的星形拓扑结构。一台用户终端将向/自一个与网关相连的波束发送/接收信号。然后由网关与诸如互联网骨干网、电话网络、公司总部等其它网络以及其它IPSTAR 网关相连。这样可有效将IPSTAR 用户集成到不同用途的地面网络。IPSTAR 计划设立18 个网关服务。
IPSTAR 的调制和编码技术可有效使用射频功率和带宽,允许灵活的高数字传输率,可采用小型天线和发射器。IPSTAR 用户终端的不同产品系列包括适合公司用户的专业系列和适合家庭用户的单一系列。
终端和网关含有专利调制和编码技术,以及对IPSTAR 卫星系统进行优化了的传输结构。与任何设备或网络的终端及网关接口都将基于产业标准的互联网接口,从而确保与现有系统、软件、硬件、应用、服务和网络的无缝集成。地面系统分两个阶段部署:
• 第一代(预宽带卫星)
第一代(预宽带卫星)IPSTAR 强调用户终端的开发,确保在新IPSTAR 卫星投入运行时的系统集成与价格竞争力。第一代用户终端可用于系列泰国通讯卫星以及其它常规卫星。
第一代终端采用现有系列泰国通讯卫星中的Ku 波段,并将与IPSTAR 兼容。软发射的设计、计划和实施将帮助提升IPSTAR 系统发射的基础设施服务和生产容量,并实现及时上市的要求和首先行动的好处。它将主要提供每个终端前向带宽可达4Mbps 的互联网接入、电话以及广播服务。
第一代室内机(FG-IDU)的原形已于2000 年四季度完成,并从2001 年四季度开始商业运行。我们预期将在软发射阶段达到经济规模,这样可使卫星发射时的单价更具竞争力。
• 第二代(后宽带卫星)
第二代(后宽带卫星) 在IPSTAR-1 卫星发射后,所有采用IPSTAR 第一代软发射服务的连接与系统都将迁移到卫星上。这将标志着第二代IPSTAR 系统的正式开始。我们预计因经济规模的原因,更大规模的生产和更先进的芯片集成将降低成本。另外,不同波形因素和室内机型号将引入市场。新的型号将可能包括专业用途的独立机箱、家用通讯中心以及单向高速下载机。
【现有IPSTAR 用户终端产品】
现有IPSTAR 用户终端产品
IPX-5100 专业系列
支持协议 UDP/TCP/IP 包括TCP 增强
发送数据速率 最高2 Mbps
接收数据速率 最高4 Mbps
调制 QPSK, 8-PSK 调制
支持DLL 是
语音支持 可选硬件
状态 电源开/关、局域网链接、以太网活动、同步状态
尺寸 230 x 270 x 75 mm/ 1.7 公斤
产品系列 独立/紧凑
网络接口 10/100 Mbps 以太网(RJ-45) / USB 1.1
直流电源 可选
C. 卫星互联网是什么技术有什么优势
卫星互联网的建立是依靠于太空通信卫星所建立的,当太空中的通信卫星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会相互交错形成一个辐射整个地球的卫星互联网。
相对于现如今的基站通信来说,卫星互联网建成之后,能够让信号进行全球范围的辐射,比如现在的海上或者是沙漠,都能够保持通讯信号。
还有就是,虽然卫星互联网在建成之初的成本是比较高的,但是后期的话维护等各方面的消耗都是很少的,相对于基站建立来说,成本上有很大的节约。
此外,卫星互联网能够支持更多的宽带接入,比如农村宽带、临时通信、电信基站中继等等,能够实现大规模的通讯,此外还能够让全球的人们实现免费通话上网。
D. 什么是卫星宽带
卫星宽带,顾名思义,利用宽带卫星、卫星船站、卫星地面站以及服务云等实现天地一体、基于IP技术的宽带通信系统,多应用于海上,成为海上卫星宽带,包括近海、远洋、全洋区海上卫星宽带。
E. 中国卫星通信的卫星专用网
卫星专用网在我国发展很快,银行、民航、石化、水电、煤炭、气象、海关、铁路、交通、航天、新华社、计委、地震局、证券等均建有专用卫星通信网,大多采用VSAT系统,全国已有几千个地球站。
我国需要建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以支持位于地面移动通信网服务区以外用户的移动通信业务,其终端应当是轻便和低成本的。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还用来为地面通信网未能覆盖的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基本的通信(话音和低速数据,这对发展中国家更具有重要意义)。这里所指的“农村和边远地区”用户,是指十分分散的“自然村”,要求其终端的复杂度、体积和成本应远小于VSAT小站。
以我国为主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APMT(亚太移动通信系统)正在筹建,它是以同步卫星支持的区域性系统。系统支持手持机用户,为此星载天线十分庞大(天线直径约1-3m),此外系统还用于支持边远地区的基本通信。
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卫星网还将用于支持低业务密度地区的高速率用户(集团用户)终端的通信需求,比如,对因特网的高速浏览,以及高速率的接入公用网。对于这一类的用户,其终端设备的简化和低成本也是十分重要的。建立我国的综合卫星通信系统的设想。目前,我国在同步卫星通信方面的发展已具规模,在作为国家干线通信网的备份和组建专用网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面对一些业务需求,如移动通信业务、边远地区基本通信业务、高速率用户的接入和因特网浏览以及交互式多媒体业务等方面的需求,我国是采用继续发展和扩大同步卫星通信系统来支持这些新业务?还是建立包括同步卫星和异步卫星在内的综合卫星通信系统呢?从国外卫星通信发展趋势来看,由于轨道高度较低的异步卫星无论在支持移动通信,边远地区基本通信和高速率用户的接入等方面都十分有利,它能有效地降低对终端EIRP(有效合向辐射功率)和G/T值(接收机品质因数)的要求,使用户终端大为简化和降低成本。因此,建立我国的综合卫星通信系统在技术上是合理的。
F. 全球定位系统
GPS具有定位的高度灵活性和高精度、快速、提供三维坐标、全天候作业、操作简便以及全球连续覆盖等特点,已经成为获取现势空间数据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和空间定位数据的采集。
(一)GPS发展概况
在卫星定位系统出现之前,无线导航系统是远程导航与定位最主要的工具。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缺点是覆盖的工作区域小,电波传播易受大气影响,定位精度不高。
1958年开始研制、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的美国的子午仪系统(Transit)是全球最早的卫星定位系统。由于该系统卫星数目较少,不超过6颗,运行高度较低(平均1000千米),从地面站观测到卫星的时间间隔较长(平均l.5小时),因而它无法提供连续的实时三维导航,而且精度较低。
全球定位系统是1973年美国国防部制定的计划,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于1994年全面建成,是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GPS网络由24颗卫星组成。这些卫星不中断地向地面站发回精确的时间信息和它们的位置信息。GPS接收器利用GPS卫星发送的信号确定卫星在太空中的位置,并根据无线电波传送的时间来计算它们间的距离,计算出至少3~4颗卫星的相对位置后,GPS接收器就可以用三角学来算出自己的位置。每个GPS卫星都有4个高精度的原子钟,同时还有一个实时更新的数据库,记载着其他卫星的现在位置和运行轨迹。当GPS接收器确定了一个卫星的位置时,它可以下载其他所有卫星的位置信息,这有助于它更快地得到所需的其他卫星的信息。
目前,全球有几套GPS系统处于运行状态,包括美国、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空间局的Galileo以及我国的北斗系统。
(二)美国GPS系统
美国的GPS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空间部分、地面站和用户。空间部分是由24颗卫星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卫星网络,这些卫星处于离地面约2万千米的圆轨道上。轨道面的倾角为63°,系统中共有3条升交点赤径相互相差120°的轨道,每条轨道上均匀分布8颗卫星,相邻两轨道上卫星相隔30°。卫星姿态采用三轴稳定方式,以便保证卫星上导航天线的辐射口总是对准地面。卫星上工作频率为2200~2300兆赫兹的遥测发射机,把卫星的各种遥测数据发送到地面站组。卫星上的接收机接收地面站向卫星发送的频率为1750~1850兆赫兹的导航信息,包括时钟校正参量、大气校正参量、卫星星座及全部24颗卫星的历书等。卫星接收机也接收来自地面站组的控制指令。
卫星上装有稳定度为1×10-13的精密原子钟,各卫星的原子钟相互同步,并与地面站组的原子钟同步。这样建立起GPS系统的精密时系,称为GPS时。向地面发送的星历就是以GPS时为基础和顺序发射的。发射双频是为了校正电离层产生的附加延时。
目前GPS系统提供的定位精度优于10米,而为得到更高的定位精度,通常采用差分GPS技术将一台GPS接收机安置在基准站上进行观测。根据基准站已知精密坐标,计算出基准站到卫星的距离改正数,并由基准站实时将这一数据发送出去。用户接收机在进行GPS观测的同时,也接收到基准站发出的改正数,并对其定位结果进行改正,从而提高定位精度。
(三)俄罗斯GLONASS
GLONASS是前苏联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与美国GPS系统相类似的卫星定位系统,也由卫星星座、地面监测控制站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现在由俄罗斯空间局管理。GLONASS系统单点定位精度水平方向为16米,垂直方向为25米。
GLONASS卫星由质子号运载火箭一箭三星发射入轨,卫星采用三轴稳定体制,质量1400千克,设计轨道寿命5年。所有GLONASS卫星均使用精密铯钟作为其频率基准。第一颗GLONASS卫星于1982年10月12日发射升空。
GLONASS系统的卫星星座由24颗卫星组成,均匀分布在3个近圆形的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面8颗卫星,轨道高度19100千米,运行周期11小时15分,轨道倾角64.8°。
与美国的GPS系统不同的是,GLONASS系统采用频分多址(FDMA)方式,根据载波频率来区分不同卫星;GPS是码分多址(CDMA),根据调制码来区分卫星。每颗GLONASS卫星发射的两种载波的频率分别为L1=1602+0.5625k(兆赫兹)和L2=1246+0.4375k(兆赫兹),其中k(l~24)为每颗卫星的频率编号,所有GPS卫星的载波频率相同,均为L1=1575.42兆赫兹和L2=1227.6兆赫兹。
为进一步提高GLONASS系统的定位能力,开拓广大的民用市场,俄罗斯采取了与美国GPS系统不同的政策,即对GLONASS系统采用了军民合用、不加密的开放政策。并计划用4年时间将其更新为GLONASS-M系统,改进一些地面测控站设施,将卫星的在轨寿命延长到8年,实现系统的高定位精度,位置精度提高到10~15米,定时精度提高到20~30纳秒,速度精度达到0.01米/秒。
GLONASS系统的主要用途是导航定位,当然与GPS系统一样,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等级和种类的测量应用、GIS应用和时频应用等。
(四)欧洲空间局Galileo系统
欧盟于2002年3月底正式批准启动“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计划。根据计划,该系统的第一颗卫星于2004年发射升空,至2008年共发射30颗卫星以构建整个导航系统网络。2002~2005年第一阶段的投资达到11亿欧元,其中欧盟承担一半,另外一半由欧洲空间局承担。
Galileo是欧洲自主的、独立的全球多模式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服务,同时将实现完全非军方控制和管理。Galileo能够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实现多系统内的相互合作,任何用户将来都可以用一个接收机采集各个系统的数据或者各系统数据的组合来实现定位导航的要求,Galileo可以分发实时的米级定位精度信息,这是现有的卫星导航系统不具备的。
Galileo由空间部分、地面部分和用户三部分组成。空间部分由分布在3个轨道上的30颗中等高度轨道卫星(MEO)构成,每个轨道面上有10颗卫星,9颗正常工作,1颗运行备用,轨道面倾角56°。地面部分包括全球地面控制段、全球地面任务段、全球域网、导航管理中心、地面支持设施和地面管理机构。用户端主要就是用户接收机及其等同产品。Galileo将与GPS、GLONASS的导航信号一起组成复合型卫星导航系统,因此,用户接收机将是多用途、兼容性接收机。
除了导航、定位、授时等基本服务,Galileo还提供搜索与救援(SAR功能)等特殊服务。该系统可在铁路安全运行调度、海上运输系统、陆地车队运输调度、精准农业以及飞机导航和着陆系统中应用。
(五)我国的“北斗”系统
我国的GPS技术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GPS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983年,我国科学家提出了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这一系统称为“双星定位系统”。1993年我国进一步进行了“双星定位系统”的试验工作,1994年正式立项,2003年我国成功地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上太空,它的准确入轨标志着我国已成功建立了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第一代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卫星、地面控制中心站和用户终端三部分构成。空间部分即“北斗”一号,由两颗工作卫星和一颗备份卫星组成,2003年发射的是备份卫星,两颗定位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
用户利用一代“北斗”系统定位,首先向地面中心站发出请求,地面中心站再发出信号,分别经两颗卫星反射传至用户,地面中心站通过计算两种途径所需时间即可完成定位。一代“北斗”系统与GPS系统不同,对所有用户位置的计算不是在卫星上进行,而是在地面中心站完成的。因此,地面中心站可以保留全部北斗用户的位置及时间信息,并负责整个系统的监控管理。
“北斗”系统采用的是有源定位,GPS和GLONASS等都是无源定位,这是它们本质上的不同点。所谓有源定位就是用户需要通过地面中心站联系导航定位卫星,而无源定位是用户直接与卫星联络确定自己的位置。GPS和GLONASS的主要功能都是定位和授时,应该说,从用户获得这两项服务的便利程度和精确程度来看,一代“北斗”系统还处于劣势。但“北斗”系统比这两种全球定位系统多了一项通讯功能。2010年前,集无源定位和有源定位于一体的我国导航定位系统——二代“北斗”将建成,届时,国民经济各领域都将从中获得更大的效益。
土壤学研究有大量的野外工作,在GPS进入民用阶段以前,野外的定位采用罗盘、气压计、米尺等设备,这些方法定位速度慢、精度差、可重复性低,不利于长期的定位研究。GPS的出现克服了这些缺点,不仅可以快速、高精度地定位,还可以与GIS及RS结合,直接生成新的数据资源,动态、快速地更新土壤资源数据以及土地利用的准实时现状。
G. 什么是卫星网
卫星通信网络系统简介 简称卫星网
(一)什么是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地球上(包括陆地、水面和低层大气中)无线电通信站之间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而进行的空间微波通信,卫星通信是地面微波接力通信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知道微波信号是直接传播的,因此,可以把卫星通信看作是微波中继通信的一种特例,它只是把中继站放置在空间轨道上。
(二)卫星通信的特点
卫星通信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成果,它是在地面微波通信和空间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电缆通信、微波中继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等通信方式相比,卫星通信具有下列特点:
(1)卫星通信覆盖区域大,通信距离远。因为卫星距离地面很远,一颗地球同步卫星便可覆盖地球表面的1/3,因此,利用3颗适当分布的地球同步卫星即可实现除两极以外的全球通信。卫星通信是目前远距离越洋电话和电视广播的主要手段。
(2)卫星通信具有多址联接功能。卫星所覆盖区域内的所有地球站都能利用同一卫星进行相互间的通信,即多址联接。
(3)卫星通信频段宽,容量大。卫星通信采用微波频段,每个卫星上可设置多个转发器,故通信容量很大。
(4)卫星通信机动灵活。地球站的建立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可建在边远地区、岛屿、汽车、飞机和舰艇上。
(5)卫星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卫星通信的电波主要在自由空间传播,噪声小,通信质量好。就可靠性而言,卫星通信的正常运转率达99.8%以上。
(6)卫星通信的成本与距离无关。地面微波中继系统或电缆载波系统的建设投资和维护费用都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而卫星通信的地球站至卫星转发器之间并不需要线路投资,因此,其成本与距离无关。
但卫星通信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传输时延大。在地球同步卫星通信系统中,通信站到同步卫星的距离最大可达40000km,电磁波以光速(3×108m/s)传输,这样,路经地球站→卫星→地球站(称为一个单跳)的传播时间约需0.27s。如果利用卫星通信打电话的话,由于两个站的用户都要经过卫星,因此,打电话者要听到对方的回答必须额外等待0.54s。
(2)回声效应。在卫星通信中,由于电波来回转播需0.54s,因此产生了讲话之后的“回声效应”。为了消除这一干扰,卫星电话通信系统中增加了一些设备,专门用于消除或抑制回声干扰。
(3)存在通信盲区。把地球同步卫星作为通信卫星时,由于地球两极附近区域“看不见”卫星,因此不能利用地球同步卫星实现对地球两极的通信。
(4)存在日凌中断、星蚀和雨衰现象。
H. 简述卫星网络的组网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无线局域网有两种组网模式,无固定基站的WLAN和有固定基站的WLAN。
1、无固定基站的WLAN
这种无固定基站的WLAN结构为一种无中心的拓扑结构,通过网络连接的各个设备之间的通信关系是平等的,但仅适用于较少数的计算机无线连接方式(通常是5台主机或设备之内)。
这种组网模式不需要固定的设施,只需要在每台计算机中安装无线网卡就可以实现,因此非常适用于一些临时网络的组建。
2、有固定基站的WLAN
当网络中的计算机用户到达一定数量时,或者是当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无线网络平台的时候,一般会采用以AP为中心的组网模式。
以AP为中心的组网模式也是无线局域网最为普遍的一种组网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需要有一个AP充当中心站,所有站点对网络的访问都受该中心的控制。
I. 卫星专线网络是什么东西
就是连接卫星专门用的网络赛,很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