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的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
法定的有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这四个传统节日。1.春节:团团圆圆过大年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2.中秋节:源于祭月迎寒活动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源于古代的祭月迎寒活动。作为节日,西汉时已初具雏形,晋时已有赏月之举,到北宋时正式定名中秋节,至今长盛不衰。这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3.端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民俗专家称,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作为传统节日,我国民间过端午活动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习俗活动是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和插艾叶菖蒲,其中,吃粽子最为普遍。
4.清明:这天祭祖扫墓
清明节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清明最早开始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按照古人“冬至百六日为清明”的说法推算,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往往把寒食延至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原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
B.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1、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意义: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2、除夕: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意义:除旧布新,迎祖宗回家过年。
3、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节气是按照阳历制定的,阳历没有闰年。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意义:礼敬祖先,亲近自然。
4、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最初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意义:纪念屈原、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
5、中秋: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意义: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6、重阳:为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意义:敬老感恩、饮宴祈寿、登高健身。
(2)网络中国结包含哪些传统节日扩展阅读:
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一些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的节日源于宗教,比如基督教国家的圣诞节。有的节日源于对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纪念,比如中国的端午节、国庆节、青年节等等。
另有国际组织提倡的运动指定的日子,如劳动节、妇女节、母亲节。随着时间推移,节日的内涵和庆祝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而现时节日经常与假日相混淆,事实上大多数节日都没有法定假期,如中国部分传统节日仍没有假期,如重阳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节日
C. 中国传统的节日有哪几个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分别指: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望采纳谢谢
D.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
中国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等。
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
农历正月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正月初一, 春节,古称岁首、岁始等。传说是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
正月初二,犬日
正月初三,猪日,小年期
正月初四,羊日
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
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正月初七,人日,又称人胜节,送火神
正月初八,谷日,道教中阎王爷诞辰,八仙日
正月初九,天日,九皇会,传说是道教中玉皇大帝诞辰
正月初十,地日,石头生日(祭石头)
正月十二,火日,民俗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百病
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公升天日
正月十五 ,元宵节,正灯日,道教上元节,是天官的诞辰
正月十八,落灯日
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这一节日又与“雨水”节气相关立春后的节气是“雨水”。古人认为,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下雨,故谓之“天穿”。
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农历二月
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二月初二 ,春龙节(头牙),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佛教中济公菩萨生日
二月初三,神话中文昌帝君诞辰
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花期)
二月十五 ,道教中九天玄女娘娘诞辰,道教中太上老君、精忠岳王诞辰
二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诞辰
二月二十一,佛教中普贤菩萨诞辰
农历三月
三月初三 ,上巳节 ,姑娘回娘家,黄帝的诞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诞辰,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三月十五,神话中赵公明元帅诞辰,道教中泰山老母诞辰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见清明)
清明,24节气之一,通常在二月后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内
农历四月
四月初一,祭雹神
四月初四,佛教中文殊菩萨诞辰
四月初八 ,浴佛节(龙华会),佛教中释迦牟尼诞辰
四月十二,道教中蛇王诞辰
四月十四,道教中神仙生日(吕洞宾诞辰)
四月十八,神医华佗诞辰
四月二十八,药王(神农)诞辰
农历五月
五月初五, 端午节
五月十三,雨节
农历六月
六月初一,半年节(过半年)
六月初六,晒衣节,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祭祀山神。
六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得道
六月二十四,关公诞辰,神话中雷神诞辰,荷花生日
农历七月
七月初一,祭祀海神
七月初七,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七月十五 ,是地官的诞辰,佛教的盂兰盆节,有盂兰盆会传世,儒家俗称鬼节,道教称中元节
七月十八,道教中西王母诞辰
七月二十,棉花生日
七月二十三,诸葛武侯诞辰
七月三十 ,佛教中地藏王菩萨诞辰(地藏节)
农历八月
八月初一,天医节
八月初三,道都中灶君生日
八月初八,神话中瑶池大会
八月十二,盘古王诞
八月十五 ,中秋节
八月二十,水稻生日
八月二十七,孔夫子诞辰
农历九月
1.九月初九 ,重阳节,元帝得道之辰
2.九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出家。
农历十月
1.十月初一 ,十月朝,寒衣节,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祭祖节,又称鬼节之......
2.十月十五 ,道教下元节 ,水官的诞辰。
农历十一月
1.冬至,故又称日南至,亚岁(仅次于新年),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被用来确定月序和闰月的节气,冬至在十一月(子月)月内(即最早十一月初一,最迟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是制定闰月的大前提。因节气和公历都是阳历属性,所以节气公历日期反而相对固定,冬至常在公历(阳历)12月22日前后。
农历十二月
1.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 ,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2.十二月十六:尾牙
3.十二月廿三/廿四 :祭灶节,扫尘日,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
4.十二月廿五,道都中接玉......
5.十二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封井(祭井神),贴春联,迎财神,吃年夜饭,守岁。
部分传统节日介绍
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2、春节(正月初一)
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3、元宵节(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5、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E. 中国8个传统节日
中国8个传统节日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
春节风俗有吃汤圆、放鞭炮、拜年、上祖坟等;元宵节风俗有吃元宵、猜灯谜等;清明节风俗有扫墓、踏青;端午节风俗有吃粽子、赛龙舟;七夕节风俗有穿针乞巧、礼拜七姐;中秋节风俗有吃月饼、赏月;重阳节习俗登高、插茱萸;冬至节风俗吃饺子、喝羊汤。
1、春节
春节历史悠久,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人们常说但是过大年、过年就是这一天。现在春节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F. 传统的中国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
1、春节即夏历(农历)新年英文:Chinese New Year
时间:汉代前春节为干支历的立春,后来演变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现今春节时间为: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意义
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游神赛会、年例、押舟、祈福、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2、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英文:Lantern Festival(龙灯节直译)
意义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
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3、龙抬头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意义
龙抬头日处在卯月的惊蛰、春分之间;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为生发之大象,代表着生机茂发,“卯”是干支历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属木,卦象为“震”。
九二在临卦互震里,震为龙,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
“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出现在文献上将龙抬头与节俗联系在一起是在元代后。
元时期把“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
4、清明节,时间:干支历节气清明当日,公历(阳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意义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5、端午节,时间:汉代前为干支历午月午日,汉代后演变为农历五月初五,英语: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直译)。
意义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G. 中国的八大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的八大节日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是我们特有的特色节日。
春节(正月初一)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据《盘古王表》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上古时期以此年头岁尾举行祭神祭祖活动。传说年兽怕红、怕火、怕爆,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逢大年初一这天,就有拜年、挂年画、贴窗花、放鞭炮、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舞狮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
冬至节冬至(阳历12月22日前后)
冬至节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H.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1]
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中文名
中国传统节日
外文名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别名
中华传统节日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中国及世界上一些国家与地区
中华传承故事:传统节日
81播放
快速
导航
历史渊源节日介绍节日列表
节日节期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决条件。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朝代更迭,古代历法变动极大,前后共出现过102个历,有些“传统节日”的古今具体日期其实并不相同。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诞生过许多节日,有的留存至今,有的半路“走失”
I. 中国传统节日有多少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其中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十六大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腊八节、冬至节、祭灶节、除夕。寒食节是中国十六大传统节日之一,曾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盛转衰的过程,是传统节日中随民俗变化融合消失的典型。在多元文化的今天,重温寒食节的历史、发展与衰落,对现实的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寒食节的起源
寒食节一般设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所以又称为“百五节 ”或“一百五 ”,其重要习俗为禁火、冷食,故又称为禁烟节、冷食节。寒食节是一个节日内涵很丰富的节日,主要的习俗有禁火,冷食(冷食种类繁多,较早的有饧、粥等),祭祖,斗鸡子、蹴鞠、秋千之戏等。除了禁火和冷食外,其它习俗大都是在文化变迁中整合而来的。
寒食节青团,图片来源于网络
儿童蹴鞠,图片来源于网络
寒食节是古代的重大节日之一,《岁广时记》称“冬、正、寒食为三大节”,其形成可以追溯至周,据史料考,寒食节的最早起源应该和周代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有关。目前,对于寒食节的起源,在史学家和民俗学家的研究中主要有三种学说:周代禁火说、古代改火说和纪念介子推说。前两种说法主要是史学家基于史料研究提出,后者则主要由民俗学者基于民间感性的理解。
关于禁火说, 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周代的,《周礼·司烜氏》记载有:“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这一看法多为后世研究者所认同,但对于周代为什么要在中春修火禁,又各持己见,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星宿崇拜说。从唐宋以后的相关资料来佐证,二十八星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甚至二十八星宿中的每一宿都被尊为神,这主要是因为每一星宿出现和消失的规律,都对农作物的收成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而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唐代的李贤在注《后汉书·周举传》“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时说:“龙星,木之位也,春见东方。心为大火,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也就是说,寒食节禁火说中的“火”字,原本是天文学上的大火星,禁火是人们基于对星宿的崇拜举行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之一。
大火星——心宿二,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改火说,有人认为它是禁火的仪式之一,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单独的祀火仪式,关于这这两者的关系并没有相关的文献佐证。认为寒食禁火与古老的改火习俗有关的理论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迹可循。相传远古时代,燧人氏见大鸟啄木出火,知木中藏火,因创钻木取火之法。《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宰予说“钻燧改火,期可已矣”,马融注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故曰‘改火’”。不同时节换新火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时疾。《北史·王慧龙转》附《王劭转》载“(王)劭以上古有转燧取火之义,近代废绝,于是上表请变火曰:”臣谨案《周官》:‘四时变火,以救时疾’,明火不数变,时疾必兴。圣人作法,岂徒然也?”可见古代禁火之制的确存在。
与改火说相关对寒食习俗的成因有 “哀悼牺牲” 和 “斋戒仪式” 两种说法。前者如裘锡圭先生认为:“焚死的介子推的原型应该是改火中被当作谷神的代表而烧死的人牺”,因此“寒食恐怕不仅仅是由于停火而产生的消极结果,它原来应该有哀悼在改火中代表神而死的牺牲者的意义” 。后者如杨琳先生,认为因为改火习俗中有寒食习俗,所以寒食节也是一种“斋戒仪式”,这种仪式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完全熄灭旧火可以避免死灰复燃或者与新火相见,也就能避免造成伤害;另一方面,这种斋戒是为了显示迎接新火神时的庄严、敬重,以此来博得新火神的欢心,起到祐福的功能。但我国的斋戒没有必须要寒食的文化传统,寒食节也是“斋戒仪式”的观点有一定的纰漏。
而介子推说则是民间流传最广、接受度最高的寒食节来历传说。介子推说认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被火烧死的忠臣介子推,这种说法虽史料上存疑,但民俗学上是被广泛支持的,被认为是解释寒食节来源的民间附会。《琴操》曰:“晋文公与介子绥俱亡,子绥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复国,子绥独无所得,子绥作《龙蛇之歌》而隐。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绥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其中的子绥指的就是介子推,记述的主要情节基本一致:介之推在重耳逃亡之时鞍前马后、忠心耿耿,不惜以肉啖饥饿的重耳而尽忠;重耳成为君王后,介之推的汗马之功却惨遭无禄可受,遂(携母)隐居于深山之中;晋文公幡然悔悟,本想以焚山逼迫介之推主动出山,不料介之推抱木而亡。
介子推及母亲抱木而亡,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早提出这一学说的是两汉时期的桓谭,他在《新论》的“离事”中指出,“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时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玉烛宝典》引《邺中记》亦说“并州之俗,以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曹操在禁绝火令中也有类似记述“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这一观点在南北朝前流传甚广,而后又学者提出异议。 南朝的宗懔在 《荆楚岁时记 》中就明确指出据 《左传 》及 《史记 》并无介子推被焚之事。且在 《庄子 ·盗跖 》中记载:“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刘向 《新序 ·节士 》中亦载: “…… (介子推 )遂不出而焚死。”等史料中,也并没有介子推与寒食节直接先关的说法。但是,虽然史学家对此存疑,但并不妨碍这种观点被民间广泛认可,这也是“还俗与民间”的文化保护观所提倡的。
J. 全部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元节、中秋节、腊八节、除夕、春节、元宵节从一月初一共十一个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及时间:
一月一日: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四月五日:清明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农历七月十三:敬老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10)网络中国结包含哪些传统节日扩展阅读:
历史渊源
形成
中华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会”的法律体制,是构成区域文明国家的基本框架。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由猿到人类,文明进化发展得产物。
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
文献记录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得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完成,后来得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每个中华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与形成的必要条件。
发展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生活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对历史人物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