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城在哪里
武城在山东省 ,德州市西南方向,70里地到县城。长途汽车站有班车。京杭大运河东面,人杰地灵。
2. 武城概况
山东省武城县地处鲁西北平原,京杭大运河东岸,隶属德州市。
辖5镇3乡1个街道办事处,393个行政村,总面积7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万亩,人口37万。
近年来,县委、县府立足武城实际,以开放总揽全局,努力构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工业经济特色鲜明,名优产品众多。
已构筑起以汽车零部件为龙头,以玻璃钢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两翼的“品”字型经济格局.玻璃钢生产全国驰名.1988年被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命名为“全国第一个玻璃钢县”。
现有玻璃钢生产企业650处,从业人员8万人,年产量30万吨,占全国的30%以上,产品达到4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销售网络遍及全国,并有部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橡塑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全国主要的橡塑生产基地。
现有生产企业59家,主要生产汽车密封件、内外饰件、工程橡塑等产品,从业人员1.2万人,年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
玻璃钢产业和橡塑产业的有机整合,推动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蓬勃发展。
2005年被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中国汽车界命名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县”。
武城地毯称雄国际市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手工地毯生产,出口基地。
全县地毯产业从业人员5万多人,年产各类地毯300万平方米,“龙禧”牌地毯销往欧,美等地,年创外汇2000多万美元。
2004年,该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命名为“中国民族毯业城”。
白酒生产历史悠久,年产白酒1.5万吨,是全国高档白酒生产基地,古贝春有限公司与四川五粮液集团合作开发的天贝春酒畅销十几个省市。
古贝春公司的38度古贝春酒和52度古贝春酒在2005年全国浓香型白酒质量鉴评会上分别荣获第一名、第二名.
武城县农业资源丰富,“一红(辣椒),两白(棉花,食用菌),一牧(畜牧业)”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
全县辣椒种植面积20万亩,被中国果蔬专家委员会和全国特产经济开发中心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中国武城辣椒城被命名为“中国第一辣椒城”,年交易量达到2.5亿斤,交易额10亿元。
是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年收购,加工皮棉15万吨。
是山东省首家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和山东省食用菌十大生产基地县,食用菌产品通过了欧盟有机食品认证。
社会发展和谐稳定,连续5年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续17年居德州市各县市区之首。
积极推进“平安武城”建设,2004年被省委,省府命名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县”。
武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发展环境优越,是客商投资的 武城位于美丽富饶的鲁西北平原,京杭大运河东岸,总面积 748平方公里,全县5镇8乡,36万人口。
武城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建置于春秋时期,西晋太康年间称谓武城,沿用至今。
曾以夏王窦建德 起兵漳南镇、宁知州尧佐督修大堤缚绞龙、吉鸿昌驻防察民情等历史传说闻名遐迩。
武城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盛产棉花、玉米、小麦、谷子、西瓜、香椿等农副产品,农业生产化水 平不断提高。
工业门类齐全,发展迅猛,已形成玻璃钢、地毯、橡塑等十大骨干企业,一批高科技含量 的新产品居全国领先水平。
武城交通条件便利,通讯设施先进,商贸市场活跃,水电供应充足,服务设施完善,投资环境宽松。
邮政编码:253300 区号:05443 热土,兴业的家园。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武城实际,以开放总揽全局,努力构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工业经济特色鲜明,名优产品众多。
以玻璃钢、橡塑制品、地毯、农副产品加工和白酒为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规模优势。
玻璃钢生产全国驰名。
1988年被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命名为“全国第一个玻璃钢县”。
现有玻璃钢生产企业650处,从业人员6万人,年产量10万吨,占全国的30%以上,产品达到40多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销售市场遍及全国,并有部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武城地毯称雄国际市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手工地毯生产、出口基地。
全县地毯产业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手工地毯70万平方米,占全国的50%以上,“龙禧”牌地毯销往欧、美等地,年创汇2000多万美元。
橡塑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全国主要的橡塑生产基地。
现有生产企业59家,主要生产汽车密封件、内外装饰件、工程橡塑等产品,从业人员1.2万人,年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
白酒生产历史悠久,年产白酒1.5万吨,是全国高档白酒生产基地,“古贝春”荣获全省着名商标,与四川五粮液集团合作开发的天贝春酒畅销十几个省市。
武城县农业资源丰富,“一红(辣椒)、两白(棉花、食用菌)、一牧(畜牧业)”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
全县辣椒种植面积20万亩,被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中国武城辣椒城被命名为“中国辣椒第一城”,年交易量达到2.5亿斤,交易额10亿元。
是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年收购、加工皮棉15万吨。
是山东省首家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和山东省食用菌十大生产基地县,食用菌产品通过了欧盟有机食品认证。
武城县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发展环境优越,是客商投资的热土、兴业的家园。
概况
武城县总面积751平方千米。
总人口37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武城镇,邮编:253300。
行政区划代码:371428。
区号:0534。
拼音:Wucheng Xian。
--------------------------------------------------------------------------------
行政区划
武城县辖5个镇、3个乡。
--------------------------------------------------------------------------------
历史沿革
1993年10月9日,撤销武城县梁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武城镇。
1993年10月27日,撤销武城县鲁权屯乡,设立鲁权屯镇。
1994年11月24日,撤销武城县滕庄乡,设立滕庄镇。
1996年6月3日,撤销武城县祝官屯乡,将原祝官屯乡的祖寨、梁寨、范庄、韩寨、陈衣庄、后王庄、冶庄、前王庄、祝官屯9个行政村划归老城镇管辖;田庄、董白三、徐庄、谭庄、北王庄5个行政村划归甲马营乡管辖,行政区划变更后,老城镇和甲马营乡的行政区域界线以德政发[1996]62号文所附的1:5万地形图上标绘的界线为准(鲁政函民字[1996]27号)。
1999年,武城县辖5个镇、8个乡:老城镇、武城镇、四女寺镇、滕庄镇、鲁权屯镇、杨庄乡、李家户乡、马庄乡、大屯乡、董王庄乡、郝王庄乡、蔡村乡、甲马营乡。
2000年5月8日,武城县撤销郝王庄乡、蔡村乡,以原郝王庄乡、蔡村乡的行政区域设立郝王庄镇,镇人民政府驻原郝王庄乡人民政府驻地;撤销四女寺镇、马庄乡,将原四女寺镇的行政区域和马庄乡的胡家洼、潘庄、代官屯、南郑庄、小史庄、张郭秦、小贾庄、朱庄等8个村划归滕庄镇管辖,将原马庄乡的其它村划归鲁权屯镇管辖;撤销董王庄乡、大屯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武城镇(鲁政函民字[2000]33号)。
2000年,武城县辖5个镇、3个乡。
总人口361179人,各乡镇人口: 武城镇 107450 老城镇 41313 膝庄镇 51678 鲁权屯镇 36484 郝王庄镇 40773 杨庄乡 20232 李家户乡 30282 甲马营乡 32967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武城县辖5个镇、3个乡。
3. 德彰府武城外在哪里
答:德彰府武城外在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 金兴定三年(1219)彰德府府治安阳,辖: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临漳(今河北省临漳县)、辅岩(今安阳县水冶镇.
4. 沧州毛张线的张指哪里
沧州毛张线的张指的是张家口。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张家口市,河北省辖地级市,又称张垣,武城,地处河北省西北部,是冀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连接京津、沟通晋蒙的交通枢纽。全市总面积36357平方千米,下辖6区10县。截至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409.9万人。
5. 《悦读论语》之辩析“子之武城”
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98篇。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第4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武城是一个地名,孔子学生子游在那里做首长。
孔子有一次来到武城这个地方,听到弦歌之声,弦歌之声是用礼乐来治理城市的象征。子游就是言偃,当时做鲁国一个小城武城的地方官。
孔子听到弦歌之声很高兴,他的弟子能够用礼乐来治理城邦,所以莞尔而笑———莞尔是一种微笑,从内心流露出的,很不经意的微笑———并说,杀鸡用得着牛刀吗?
这句话是反问,反问当时那些诸侯国君治理国家都不用礼乐,而子游却在一个小小的武城里面用礼乐来治理。大国都没用礼乐,你这个小城还用得上吗?
子游就很认真地给老师说,以前我听老师您讲过,君子学了礼乐道理以后就能够爱人,小人学了礼乐道理以后就容易被派遣去做他应该做的事。
这里的君子、小人分别指在上位者与在下位者。
孔子听了子游说的话以后就说,二三子,二三子是指当时在孔子身边的弟子,子游的话是对的啊,我说的那个话是玩笑话而已。
李里先生认为——这一段话表现出孔子看到弟子用礼乐来治理城邦时那种内心的欣慰和抑制不住的喜悦。“割鸡焉用牛刀”这句比喻体现出孔子的欢悦和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的惋惜。一句“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也可以看出孔子对言偃深深的肯定。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一段放在这里,是文章上一个波浪,也和《阳货》这一节有关系,怎么说有关系?孔子这个时候,本身用不着出来了,他培养后一代,只希望自己这一班学生能够有所作为,对社会、时代有所贡献。
钱穆先生注解——割鸡焉用牛刀:此有两解。一言其治小邑,何必用礼乐大道。其实则深喜之。一言子游之才而用于武城之小邑,则是深惜之也。然承上莞尔而笑,则终是喜深于惜。
我更倾向于第一解。我想起了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故事内容是: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克莱门特到了一间外号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 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重新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事实说明效果非常好。2500年前的孔子就非常重视礼乐教育,这其实是非常高明,符合以人为本,而且非常高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人们越来越重视音乐诗歌对人和社会的教化作用。
好的音乐都能滋养人们的心灵。
6. 你知道三国演义里提及的古地名,现在在哪里吗(二十五)
清河郡是我国西汉建置。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治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东南)。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属冀州。东汉时改为清河国(建初七年封为国),治迁至甘陵(故城在今山东省高唐县清平镇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清河国改名甘陵国。东汉建安十一年改甘陵国为甘陵郡。三国魏时甘陵郡和甘陵县均复名清河。仍属冀州。
嘉陵江,长江上游支流,因流经陕西凤县东北嘉陵谷而得名。
峨眉山山头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山腰和山尾位于眉山市洪雅县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今馆陶县,河北省下辖县,地处河北省东南部。馆陶县古为冀州地。春秋时为冠氏邑(即今山东省冠县东古城),后属赵国,秦属东郡。西汉平帝二年(公元2年)置馆陶县,属魏郡。三国魏、晋属阳平郡。后赵将阳平郡治迁入馆陶城。
中国古地名,东汉中平五年(188),析襄武、豲道地置新兴县,治新兴川(今天水市武山县城西15公里广武坡西颉家门一带),属南安郡。三国魏更名武城县,不久即废,复名新兴县。
另一说为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置遂兴县,属庐陵郡。嘉禾四年(235):更名为新兴县。
《三国演义》中,“东川”一词大部分情况下与“西川”对举,指益州东部地区。
苍溪自西汉太祖年间得名,因嘉陵江一段河道两岸高山壁立,峡谷幽深,江水流经其间呈碧绿色,称为苍溪谷,故取名苍溪。自西晋太康年间置县,已有1700多年县治历史。
汉江,又称汉水,汉江河,为长江最大的支流。
米仓山在四川省和陕西省边境,西接摩天岭,东接大巴山(狭义的)。米仓山是汉江、嘉陵江分水岭。
蓝田县,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华胥的故里,四大名玉之一蓝田玉的原产地。周封弭氏于蓝田地,故称“弭”,为宗周之畿内地。这是有史以来,蓝田的最早得名。秦献公六年(前379年),秦始置蓝田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置雍州,蓝田县隶雍州。是年,三辅大饥,人相食,时武安王延岑据蓝田。建武十五年(39年),省雍州,复置司隶,蓝田属司隶。建安十七年(212年)七月,马超余众梁兴部屯蓝田,夏侯渊击平之。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省司隶,复雍州,下辖京兆郡,蓝田隶之。曹魏时期文帝黄初二年(221年),蓝田先后属秦国和京兆国,正始五年(244年)属京兆郡。
今四川省渠县东北。三国时蜀汉后期大将王平是巴西郡宕渠人。宕渠,古县名称,西汉置。东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分巴西郡置宕渠郡。
7. 曾子是哪里人
《曾子故里考》—— 驳沈效敏 《曾子故里在嘉祥,铁证如山》
曾子,名参, 字子舆,南武城人,孔子“四大弟子”之一。他重视仁德, 提倡孝道, 主张“内省”, 在孔子去世后, 名声大噪, 被后世尊称为“宗圣”。从明成化年间直到现在,“曾子故里在何地”, 众说纷纭, 各执一辞。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在今山东平邑县, 一在今山东嘉祥县( 以下简称“嘉祥说”) 。笔者认为曾子故里南武城在今平邑而不是嘉祥。
一、南武城与武城实为一地, 即今平邑南武城.“嘉祥说”认为, 春秋时鲁国有两个武城, 其理由: ( 1)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 南武城人;”澹台灭明, 武城人;”同一文中, 一说南武城, 一说武城; ( 2) 襄公十九年冬“城武城”, 指费之外另一武城, 目的主要是备齐; ( 3) 史书记载曾子故里除襄公十九年“城武城”外, 都是南武城。如魏王肃《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晋皇甫谧《高士传·曾参传》、宋苏辙《古史·孔子弟子列传》,这些典籍没有直称武城的。以上三点并不能说明武城、南武城是两城。
首先, 司马迁写《史记》时认为春秋前只有一个武城, 而他生活的西汉鼎盛时期, 出现了两个武城, 即定襄武城、清河武城, 为了加以区别, 特在曾参名下加一“南”字。又曾子和澹台灭明同属一地人, 已众所周知, 所以澹台灭明只书“武城人”, 连书顺带之故。
其次, 襄公十九年城武城的真正目的是御邾,而非备齐。襄公十五年,“夏, 齐侯伐我北鄙, 围成。”[1]秋, 邾人伐我南鄙。”[1]襄公十七年,“秋, 齐侯伐我北鄙。”[1]冬, 邾人伐我南鄙。”[1]从襄公十五年起, 每次“齐师伐我北鄙”, 邾国几乎都紧随其后“伐我南鄙”。襄公十九年,“诸侯盟于祝柯”之会:“执邾悼公;取邾田, 自漷水归之于我。”[1]失去了土地的邾国绝不甘心, 因此鲁国“城武城”[1]使邾国不易侵“我南鄙”。从以上史料看, 至少从襄公十五年到襄公二十年, 鲁国总体上“防齐”, 直接对手却是南边的邾国。因此所城之武城, 既不在鲁西, 也不在鲁北, 而是与邾国接壤的南部边疆。
第三,“嘉祥说”所谓记载“曾参, 南武城人”的史籍, 均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所书, 乃直接沿载。在《史记》前无任何史书记载“南武城”, 却有许多史书记载“武城”之事, 如《论语》、《孟子》等多处记载曾子居武城。倘若武城、南武城是二城, 依曾子的显名, 则此前史书绝不会无“南武城”之名。最后, 依据平邑、嘉祥两地对武城故城城墙的发掘文物看, 襄公十九年城的武城即今平邑南武城。平邑南武城故城西、南两面以曾子山、孝子山为屏障, 东、北两面依山势用夯土筑成不规则的半圆型城墙, 城墙之上, 满布圆孔, 整齐排列, 说明筑城时为加固城墙放进很多木棒。根据《左传》等史料记载及现藏于平邑县博物馆的南武城故城出土的巨型青铜弩机和大批青铜剑、戈、箭簇等兵器,说明此武城就是春秋鲁襄公十九年筑的武城。根据“嘉祥说”, 嘉祥县亦有南武城, 故址在今县城南20 公里的南武山东南, 山即以城得名。其故城城址现已被群众整地时铲平, 暴露遗物多为汉砖汉瓦等, 说明此城所筑时间最早在西汉。这正好验证了明末王雅量所言:“嘉祥古为大泽, ?汉武帝时河决, 泄其潴水, 历汉、魏以来皆未成邑。”“尤可据者, 武城鲁下邑。今嘉祥虽属之鲁郡, 然兖州以西在春秋为任地, 非鲁下邑也。”[2]( 卷三P352)
二、春秋时鲁国只有一费,“子游为武城宰”之“武城”即今平邑南武城“嘉祥说”认为春秋时鲁国有两费, 一是东费,即今费县, 为鲁国季氏食邑地; 二是西费, 在今金乡县西, 包括今嘉祥南部南武山一带。其根据: 一是隐公元年“夏四月, 费伯帅师城郎”[1](P10) ; 二是隐公二年“司空无骇入极, 费庈父胜之”[1](P22)。费伯费庈父同为一人, 是西费的主人。
首先, 笔者认为“嘉祥说”断定鲁国另有一西费证据不足。根据杜预注“费伯, 鲁大夫”可知费伯乃一人名, 是鲁国的大臣, 非鲁国的伯爵。费庈父也是另一人名。清人叶圭绶对此早已进行考证:“ 杜预以为鲁大夫; 盖费氏伯字非费国伯爵也。”[3](卷二十)因此春秋时鲁国只有一费, 即僖公元年:“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1](P279), 襄公七年“城费”[1](P949) ,据此,“曾子居费”之费乃为季氏之费。《史记·鲁周公世家》云“悼公时, 三桓胜, 鲁如小侯, 卑于三桓之家。”[4](P1546《) 竹书纪年》载“周考王十二年, 鲁悼公卒。十四年, 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丘。”[5]( 卷十三)此后季氏不复见, 想此后季氏既不能独占鲁国, 又不能说服叔孙氏和孟孙氏分别立国, 而自己又不甘心臣于鲁, 遂据费地自立为国。据何浩先生考证季氏费国立于悼公死后鲁元公即位不久[6](P373)。“鲁人攻鄪, 曾子辞于鄪君”[7] (《尊贤》P263)的原因是当时武城已为费所并。而“季氏将伐颛臾”的主要原因是“夫颛臾, 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 后世必为子孙忧。”[8](《季氏》P350)颛臾地接费邑, 位于今山东平邑东。南武城, 战国时先属费国, 改名南城, 又名武城, 后因费势孤国危, 被齐国夺取武城。因此, 南武城在春秋末属费国, 春秋只有一费存在。
其次,“子游为武城宰”之“武城”即今平邑南武城。《论语》“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女得人焉耳乎? ’曰:‘有澹台灭明者, 行不由径, 非公事, 未尝至于偃之室也。’”[8](《雍也》P122) 这是说, 澹台灭明是“子游为宰”之武城人。哀公八年“三月, 吴伐我, 子曳率, 故道险, 从武城。初, 武城人或有因于吴竟田焉, 拘鄫人之沤菅者, 曰:‘何故使吾水滋? ’及吴师至, 拘者道之以伐武城, 克之。王犯尝为之宰, 澹台子羽之父好焉。??吴师克东阳而进。舍于五梧, 明日, 舍于蚕室。”[1](P1648)这是说澹台灭明是武城人, 武城离鄫国很近。今平邑县南武城与原鄫国田陌相连, 容易发生矛盾, 而嘉祥县与原鄫国相距数百里, 根本不会因种田发生冲突。且平邑县南部山区多路险, 又确有东阳城和五梧、蚕室等地。因此, 哀公八年“吴伐我, 从武城”的武城, 即是今平邑南武城。
三、鄫世子巫避于鲁之武城即今平邑南武城“嘉祥说”认为鄫世子巫避居嘉祥南武城原因是其地是巫的表兄叔孙豹的封地; 嘉祥离莒远, 离晋国近, 易于躲避; 其地四面环山, 交通闭塞, 人迹罕至, 十分安全。这三种论据也不成立。
首先, 不能根据有限的史料证明嘉祥南武城是叔孙豹的封地。其材料一, 昭公九年“冬, 筑朗囿。??季平子欲其速成也, 叔孙昭子曰: 诗曰:‘经始勿亟, 庶民子来。’焉用速成? 其以剿民也。”[1](P1312)叔孙昭子反对速成, 是因其劳民伤财, 并不能证明其地是叔孙豹的封邑。其材料二, 哀公十四年“春, 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 以为不祥。”[1](P1682)当时跟随哀公狩猎的肯定不止为叔孙氏驾车的子鉏商一人, 正因为其获麟才得以记载下来, 不获麟者则无此幸运载入史册, 这也不能判定大野之地是叔孙氏封邑。
其次, 鄫世子巫避居于鲁的目的是兼避难和复国, 而不仅仅是避难。鄫世子巫避难于鲁前, 已有三个鄫君被邾、莒杀害。一是鲁僖公十九年“夏六月, 鄫子会盟于邾。”[1](P380)结果被邾文公捆绑, 当了会盟之牺牲。二是鲁宣公十八年秋七月,“邾人戕鄫子于鄫”[1](P776)。三是鲁襄公五年夏,“鄫世子巫如晋”[1](P941) 以成属鲁之事, 未回, 次年秋莒国又杀一鄫君[1](P945)。从鄫君两次被邾公、一次被莒公所杀来看, 鄫国的不共戴天之敌应以邾为主, 鄫世子巫既要避难, 又要复国。
最后, 既然鄫世子巫既想复国又要避难, 则取邾、鄫之间的今平邑南武城为最佳, 因怕遭到被莒国控制的新任鄫君的迫害, 不得已将“鄫”字去其邑部为曾氏, 并在武城娶妻生子, 成为今平邑南武城地方曾氏的始祖。该地又北濒祊河, 南、西两面69群山环抱, 风光旖旎, 山高路险, 地势险要, 易守难攻, 为兵家用兵之地, 也是理想的隐居栖身之地.
四、曾子“居武城”“处费”, 不是做宾师, 而是其故里就在此“嘉祥说”认为“曾子居武城”“曾子处费”是被武城大夫聘为宾师, 设教于平邑之武城。此说更不能成立。 首先, 据《孟子》记载, 曾子居武城时有越寇,率先逃跑。孟子引此事时又引了子思的事做反证,说:“子思居于卫, 有齐寇。或曰:‘寇至, 盍去诸? ’子思曰:‘如伋去, 君谁与守? ’‘曾子、子思同道。曾子, 师也, 父兄也; 子思, 臣也, 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10](《离娄下》P354)“嘉祥说”认为子思遇此类事不肯走是子思为卫臣, 理当与卫君共患难, 曾子在武城做宾师, 与子思地位不同, 理应重道远害。笔者认为“嘉祥说”对子思的分析是对的, 但对曾子的理解却失之偏颇。曾子之所以率先逃走, 是因为其身份是老师,主要负责教育子弟, 而不是守城。
其次,“曾子居费”时,“曾母投杼”证明曾子所居之费应是其故里。“嘉祥说”认为明末费人王雅量提出的论据:《史记》载秦武王二年, 欲以甘茂伐宜阳, 甘茂托讽以对曰:“昔者曾参处费, 费有杀人者与曾参同名”有人三告其母曾参杀人, 其母投杼而走。“嘉祥说”对文中的“托讽”二字的解释为假托编造的故事达到讽劝的目的, 并说曾参杀人的故事是甘茂的老师史举编出来的。但实际上,《史记》原文的记载并无“托讽”二字( 参见《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又“嘉祥说”认为曾参处费是在他38 岁时作为武城的宾师而来, 并非其故里在此。这一说法不能成立。根据考证曾点在曾子31 岁时就已去世,其母已早逝, 如果曾参38 岁做宾师, 则必无其母,又何来其母在费织布? 以曾子的至孝, 其父母在,必不远游。齐欲聘曾子为卿时, 曾子不就, 说:“吾父母老, 食人之禄, 则忧人之事, 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11](《七十二弟子解》P56) 有高官可做, 尚且不远亲, 何况其父母健在而远做一宾师? 再者,《史记》原文“鲁人有与曾参同名者”, 离曾参所居之地并不远, 既与他同名, 根据曾氏世系, 世子巫生阜、阜生点、点生参, 则嘉祥之南武城必无与曾参同名者, 而费之武城则极有可能, 因为原曾氏故国鄫国距费之武城仅35 公里, 其周围肯定有不少原鄫国的鄫氏后裔, 只因“鄫”“曾”音同,“鄫参”则会被误认为是“曾参”, 所以曾母才投杼逾墙而走。以上两点, 可证明“曾子处费”、“曾子居武城”就在他自己的故里武城, 即今平邑南武城, 而非在此做宾师。
五、从曾点、曾参墓址看, 曾子故里在今平邑南武城“嘉祥说”认为当地先贤古迹可证其地有南武城。作为“宗圣”, 曾子庙、曾子书院等古迹则是其地后人仰慕曾子之名而建。所谓的“曾子墓”是因为“成化初年, 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南武山西南玄寨山之东麓, 有渔者陷入一穴中, 得悬棺, 其前有碣,镌‘曾参之墓’”[12]( 卷七《圣里志中·四配世家》)。墓在嘉祥始此,此前此地并无曾子墓的记载和传说, 更无曾点墓。对此明于慎行在主编《兖州府志》时加以记载, 但同文中他又对此进行了批驳:“今嘉祥县;有南武山, 上有阿称, 亦名南武城, 乃今附会为费之武城、子游所宰之邑、曾子所居之武城, 其缪甚矣。”[12]( 卷七《圣里志中·四配世家》)因此“嘉祥说”的所谓先贤古迹不能证明曾子故里在嘉祥境内。而平邑南武城, 不仅有曾子墓, 更重要的是有其父曾点之墓。曾点墓位于南武城故城东北300米, 现封土高达4.5 米。曾参以孝着称, 以至在其故里有“孝子山”之名, 但曾参简葬其父, 历代传为佳话。东汉王符“案鄗、毕之陵, 南城之冢, 周公非不忠, 曾子非不孝”[13]( 卷49《王符传》)。李贤注:“南城山,曾子父所葬, 在今沂州费县西南也。”文中的“南城”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关于曾点墓址的最早记载, 南城即春秋时的武城。于慎行在编《兖州府志》时同样记载了曾点墓址:“曾晳墓在县西南八十里南城山。;曾子, 南武城人, 南武城者, 汉泰山郡南城即今之费也。县志记曾晳墓在磨山故县之墟, 于理为近。今祀于嘉祥, 误矣。”《古迹志》费县条下“故武城, 在县西南八十里石门山下, 所谓南武城也?曾子所居。”[12]( 卷二十三《陵墓志·费县》)
六、从山东曾姓聚居地看曾子故里也应为今平邑南武城,现在曾子后裔遍布全国各地, 亦有众多后裔移居印尼、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地, 始终是我国的一个名门着姓, 根据1982 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在全国100 个大姓中, 大陆曾姓占第38位, 台湾占第16 位。其中山东曾姓主要有两大聚居地, 一为嘉祥,一为平邑。今嘉祥县曾氏后裔乃明嘉靖年间从江西永丰徙居。自明成化年间渔者得一镌有“曾参之墓”的悬棺后, 皇帝就提出对曾氏后裔“照孟颜二氏例, 授翰林五经博士”。当时嘉祥南武城尚无曾氏后裔, 一直到嘉靖十二年, 大学士顾鼎臣奉诏访求曾子嫡嗣, 避开嘉祥, 访得“南宗”和“东宗”。“南宗”以“久居南方, 不乐北徙”为由不应诏。“东宗”曾质粹在其兄曾潮瑶的推让下, 由他徙居嘉祥奉祀曾子, 承袭五经博士之职, 故今嘉祥曾姓乃曾质粹的后裔。今平邑县内尤其是平邑县南, 曾姓分布甚广,魏庄、白彦、山阴、临涧、郑城及费县的关阳司、梁邱等地, 曾姓人口更为集中, 均在平邑南武城附近, 系曾据南迁时滞留当地的曾氏后裔, 至今已传八十余代。查历代史书并无记载有曾氏后裔迁居于此之事。因此, 从曾姓在山东的两大聚居地就可断定曾子故里即今平邑南武城。另外历代名家注及考论证明曾子故里即今平邑南武城, 除前文提及的明朝王雅量和于慎行外,还有清代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考武城》、阎若璩《四书释地·曾子居武城》、周炳中《四书典故辨正·曾参南武城人》、俞正燮《癸巳类稿·书〈武城家乘〉后》等均主此说。民国以来出版的各种《辞海》、《辞源》及人名、地名词典, 各类历史教科书和历史地图均肯定曾子为山东费县即今平邑南武城人。而“嘉祥说”在论证曾子故里为嘉祥时, 主要是宋元以后的史料, 且绝大多数不足为证。如清朝的赵佑《四书温故录》主张武城、南武城是两地, 吕元善的《圣门志》:“南武城;子游为宰处。至今基址尚存, 乡音呼阿城。”这两种史料笔者已进行质疑。此外, 还有明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 同文中编者已进行驳斥) 、明万历《武城曾氏族谱》、明万历本和清道光本的《巨野县志》、清光绪本《嘉祥县志》及《宗圣志》、《山东通志古迹》、《省直通考》等明以后的史料, 从取证材料的可信程度看曾子故里更应在今平邑南武城。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曾子故里即今平邑县南武城。明确这一点, 有助于我们从其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等方面全面考察曾子及其思想, 以继承和弘扬其中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 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2]王雅量.曾子费人考实[A].费邑古迹考[M].清道光刊本.
[3]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M].清光绪八年山东书局重刻本.
[4]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5]范钦.竹书纪年[M].四部丛刊本.
[6]何浩.楚灭国研究[M].武汉: 武汉出版社, 1989.
[7]卢元骏.说苑今注今译[M].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8]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 中华书局, 1954.
[9]高诱.吕氏春秋[M].北京: 中华书局, 1954.
[10]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 中华书局, 1954.
[11]王肃.孔子家语[M].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12]于慎行.兖州府志[M]. 济南:齐鲁书社影印明万历二十 四年刻本.
[13]范晔.后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 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