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常见的敏感词有哪些
1、包含“最”相关词语:
比如说:最、最佳、最具、最爱、最赚、最优、最先进、最优秀、最好、最大、最大程度、最高、最高级。
最高档、最奢侈、最低、最低级、最低价、最底、最便宜、时尚最低价、最流行、最受欢迎、最时尚、最聚拢、最符合、最舒适、最先、最先进、最先进科学、最先进加工工艺。
最先享受、最后、最后一波、最新、最新科技、最新科学等含义相同或近似的绝对化用语。
2、违禁权威性词语:
1、严禁使用国家XXX领导人推荐、国家XX机关推荐、国家XX机关专供、特供等借国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名称进行宣传的用语。
2、严禁使用质量免检、无需国家质量检测、免抽检等宣称质量无需检测的用语。
3、严禁使用人民币图样(央行批准的除外)。
4、严禁使用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特供、专供等词语(唯品会专供除外)。
3、涉嫌欺诈消费者的表述。
比如说:点击领奖、恭喜获奖、全民免单、点击有惊喜、点击获取、点击转身、点击试穿、点击翻转、领取奖品、非转基因更安全等涉嫌诱导消费者的表述。
4、商品虚假/夸大宣传:
对商品的质量、用途、使用效果等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美妆个护常见违禁词。
美白、祛痘、祛斑、纯天然、换肤、去除皱纹、防脱发、生发、无毒、安全、瘦脸、助眠、孕妇小孩肯定可用等。
食品常见违禁词。
减肥、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提高免疫力、排毒、活血、祛湿等等。
❷ 网络语言对青少年有哪些危害
解决问题的办法
1.中学生自身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上网不浏览有黄色、不良信息的网站,并要尽量少玩游戏、少聊天,合理安排好上网的时间,不要过长。
2.老师和家长应当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不能盲目地拒绝学生上网,而应该通过各种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了解并使用网络,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重点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增强对于道德善恶的判断能力,使中学生能自行远离网上的不良信息,并能正确地让网络为自己服务。
3.教育部和工信部应多建立一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
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些科普网站,要用新颖的手段,吸引中学生转移兴趣、改变观点,不再只是一味地玩游戏、聊天,要让中学生知道网络不光是用来娱乐的,更多的可以用来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要让中学生参与进来,引导他们正确的上网观念,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的上网环境,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在这之中,还可以寻求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可以让中学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不仅减轻了中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还使老师和家长更多地了解中学生的真实想法,这样可以更好地和他们进行心灵之间的沟通。
4.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于网络环境的监察力度,遏制那些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的传播,为广大中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保护那些纯洁的心灵。
5.在对于网吧问题方面,非法网吧的泛滥主要还是监管部门在检查和执法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如果能够发动更多的人去关注网吧问题,那么非法网吧被彻底消灭也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主要是要发动广大有正义感的中学生去举报这些非法经营的无证网吧,让每一个中学生都远离非法网吧的危害。
其实,只要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中学生上网,不久以后,网络必将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必要工具。 通过这次调查分析,我了解到大多数同学还是能正确处理上网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上过网而不沉迷,最终还是考入了理想的大学。然而社会上以及我们身边也确确实实存在大量的案例因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而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我呼吁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上网问题,网络环境的问题重视,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使学生能极大的受益于网络。
❸ 谈谈网络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看法,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4、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 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 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 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 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 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对策建议 1.倡导自我节制 网络时代更需要具有理性自律和人文关怀双重人格魅力的人,学习者只有认识了这一点,才能充分考虑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科学利用互联网,收拢个人放纵的意志欲求,以理性取代任性,以道德化的网络正常运作取代肆意践踏网络资源的行为。基于此,教育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价值观和世界观;重视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增强他们的道德敏锐性和道德鉴别力,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自觉抵制网络上负面因素的影响和侵蚀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信息时代需要的人才。 2.加强学生管理 高校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譬如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感、理智感和高尚的美感;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们充分认识网上信息垃圾以及宣扬淫秽等不良价值观的网站的危害性。另外,在进行网络学习内容的开发时应对情感互动作相对独立的设计,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习者、交互技术等各个因素,将情感互动真正作为网络教学中的一个要素整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建立和完善促进情感互动的机制。再者适当地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达到有节制地利用网络的目的。 3.提高教师素质 教育者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实现观念上的转变,要从战略高度重视网络对学生情感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正视网络对学生情感带来的消极作用。为此,教师要更新几种观念:一是网络教学过程将取代传统教学过程的思想。二是传统教学过程排斥网络教学过程的思想。三是网络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过程不相容的思想。同时,强化教师网络教学技术,可定期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将网络教学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必备技能来抓,从而保证网络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技术基础的现代教学手段必将会渗透到各学科和各课程教学中,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集合现代新技术的一种教学方式。
❹ 网络上不良的模仿行为都有哪些
类似网络盲目模仿让人受伤的事不在少数:不久前,一女子模仿别人把熟玉米放在电钻上啃食,结果被电钻卷掉一大块头皮;之前流行的“一字马”则让没有体育基础的人伤了筋骨。在采访中,很多市民认为,有些模仿还是小心为好,千万别受伤。
有些模仿“伤不起”
网友“并蒂莲”:盲目模仿伤不起啊!我自觉有些基础,小时候劈过大叉、翻过跟头的,结果模仿一字马拍照……没想到这一腿劈下去,就没再起来,拉伤了,在床上躺了多半个月啊!
市民方铭:网上总是一阵风似的今天流行这个、明天流行那个,有些人特别是小孩子很容易去模仿、跟风,但有些动作、行为还是少模仿的好,要不然伤人伤己啊。
无关好坏却关乎安全
中学生谢晓雅:网上很多视频挺好玩的,我和同学在相互分享的过程中经常模仿一些简单的动作或行为,相互逗乐呗。
教师张晓林:网络上海量的信息,有些以娱乐为主的小视频等无关好坏,看后一笑了之。但有人眼高手低,觉得没什么难的,不顾自身条件去模仿,很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得不偿失。
模仿需量力而行
网友“长河落日”:有些动作、行为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奉劝大家,不管受没受伤,可长点心吧!
心理咨询师崔敏: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从众心理”,网络上这种模仿行为就属于“从众心理”的范畴。这主要源于大多数人的固定思维模式,既然大家都这么做了,自然没事。模仿不是不行,但在实施行动前,一定要量力而行,把自身安全放在首位,对成熟的网民来说,娱乐要有度,模仿须谨慎!
❺ 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有哪些
浪费时间,浪费金钱,长时间待在电脑旁,辐射自然少不了,影响视力,现在据说还能使青少年血压降低。使人沉迷于网络虚幻世界,对社会的价值观,事业观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更不用提网络的不良信息和游戏。如果没有很好的自制力,不要抱着好奇的态度接触不良的网络副产品,尤其是游戏,本人深有体会啊!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怎么运用就有怎样的结果。好自为之!!!
❻ 网络暴力的语言词汇
网络暴力是指用言语、图片、视频等形式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属于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其危害严重、影响恶劣,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精神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词语定义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伤害与诬蔑。这些恶语相向的言论、图片、视频的发表者,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这些语言、文字、图片、视频都具有恶毒、尖酸刻薄、残忍凶暴等基本特点,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伤害行为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1]
表现形式
(一)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
(二)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
(三)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在形式上
(1)以文字语言为形式的网络暴力
现实生活中人在生气、烦闷、情绪不定时,想要通过语言暴力宣泄是很正常的,而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会受到道德伦理的约束,或多或少的抑制了这样一种宣泄的产生。网络社会是虚拟的社会,在网络上却比现实更容易爆粗,通过文字的方式发生语言暴力。文字语言暴力这种形式在如今人流量大的网站随处可见,如天涯论坛、网络贴吧、微博、腾讯新闻评论等。任何一个网络暴力事件,不难发现,其中文字语言暴力必定不会少,粗俗、恶毒的攻击性语言推动了网络暴力的扩散,也增加了网络暴力的危害。
(2)以图画信息为形式的网络暴力
图画信息暴力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也并不鲜见。我国发生过很多例子,例如篡改他人传上网络的照片,通过照片的篡改进行侮辱、诽谤、攻击等。
❼ 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例子和负面例子。
疯狂的网瘾一,网瘾少年跳楼自尽。天津少年,13岁的张潇艺(化名,下同)因沉迷网络,导致其难以区分现实与虚拟世界,最终他从24层的高楼纵身而下,结
束了纠缠自己的痛苦。张潇艺在遗书中流露出对网络外自己的失望,尽管他屡次保证不再进网吧,但却没能控制住自己。他的遗愿是把他在游戏里的东西、他写的东
西和他的书送给几个不同的同学。而直到看了他的遗书,张潇艺的父母才对儿子生前的内心世界有了更多了解。
疯狂的网瘾二,痴迷上网致猝死。2009年4月7日,15岁的深圳少年周荣(化名,下同)在家吃完母亲做的早餐后称去上学,但他走的是与学校路线相反的街
巷,五分钟后,周荣猝死在路上。监控录像拍下了他倒地的瞬间,其死亡现场距离该社区最大的黑网吧仅有50米。法医初步判定,周荣的死跟沉迷网络导致心脏疾
病发作有关,其父母悲痛地表示,儿子长期沉溺于电脑游戏,经常出入黑网吧,而事发前几天除了晚上回家睡觉外,全部在黑网吧度过。
疯狂的网瘾三,为上网实施诈骗。网瘾少年石鸣宇(化名,下同)因痴迷网络,为了让自己能够在家挂机玩游戏,他上网找到了一家免押金租赁电脑的公司,在该公
司租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并签订了租赁合同。之后,由于没钱偿还租金,石鸣宇想到多租电脑然后变卖的方式还租金,短短几个月,石鸣宇先后骗租了189台电
脑,总价值达35万元。负责审理此案的法院认为,石鸣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最
终,判决石鸣宇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并处罚金1万元。
❽ 1、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网络上出现油腻大叔,佛系青年,茶系少女等这些网络词
答案:B;A
❾ 互联网低俗内容指的是哪些,知识常识
网络低俗内容主要包括,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包括宣扬血腥暴力、凶杀、恶意谩骂、侮辱诽谤他人的信息;
容易诱发青少年不良思想行为和干扰青少年正常学习生活的内容,包括直接或隐晦表现人体性部位、性行为,具有挑逗性或污辱性的图片、音视频、动漫、文章等,非法的性用品广告和性病治疗广告,以及散布色情交易、不正当交友等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包括走光、偷拍、露点,以及利用网络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的信息等;违背正确婚恋观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容,包括宣扬婚外情、一夜情、换妻等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