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网瘾对大学生的危害
网络成瘾者一旦停止上网便会产生上网的强烈渴望,难以控制对上网的需要或冲动.这种冲动使其在从事别的活动,工作、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造成青少年心理的错位和行动失调;
“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的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造成青少年心理的创伤;网络成瘾者过度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角色,容易迷失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青少年自我认识的障碍。
导致青少年学习成绩的下降。
上大学注意事项:
1、尽量想方设法节约时间,要知道时间就是金钱。我想已经成年了的你对这句老套的话的理解深度一定比你小学时在课堂上咬着笔杆子要更清楚。
你最好将大学里的毫无意义的占用你时间的活动推掉,譬如班干部、学生社团,无聊的文艺及其它运动、学生会等等。尽管他们都会说这是对你走向社会的一种锻炼,但这种活动40%都是在浪费你的时间,其余的才多多少少地对你是一种所谓的锻炼。而这咱锻炼又有一部分是在锻炼你消磨时间做无意义的事情。
2、在图书馆藏的不是书,而是金砖,放着金砖不拿,却花钱泡吧、谈恋爱、逛商店,你家里非常非常阔绰的环境那么你随意。不过尚有为数不少的小康家庭或者普通家庭的学子,你们如果把这些当作大学里的生活主题,那么你算是毁了。
图书馆里或许有一本书,会改变你的择业方向,甚至改变你预备将来拿死工资的糊涂人生。大学到底是大学,绝对不会拿一些毫无实用价值的闲书来滥竽充数。如果你经常泡在图书馆里,几年下来,你算算你不是赚大了。其实,求职路上遍地是钱,就看你会不会捡。
3、有些有识之士说大学生应该抓紧大学时光好好学习,不应该去干兼职。真是不当家不知道 柴米贵。去干兼职,你所换取的收入不仅仅是老板抠抠索索的几十元,几百元,更重要的是,你尝试到了这个社会多么残酷,兼职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赚经验,你学到了这们手艺,你再用你的学识和文凭再加上其它的因素,以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那就已经吃饱了。
靠它再深入发展,想不赚钱,难。当然,兼职不要只干这一样,要打一炮还炮,多干一些各行各业的兼职。这样,你就会学到更多,还能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你以后的路子也就会更广。
4、人际关系是笔无形的资产。对我个人而言,这笔资产也是资产中我最看中最重视的资产。每个人都知道恶友不能交,但人际关系如播种,你要走到哪里播到哪里。广交朋友,对自己非常有利。
会交朋友是好,自己更要多留心眼,毕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朋友,要多交些你家乡的,这样对你的个人发展更加更加有利。如果你要到外地发展,那么你就要在学校里结交这里的同学。
但你要记住,对于自己将来打定要去的地方,你在交当地的朋友时一定要做到尽量不得罪一个人。
大学里结交一个关系特别好的朋友,甚至可以胜过在大学三四年当中所花费的学费。因为一个知心的死党及好友可以给你提供一些机会。在学校里你多付出一些,别人就会记住你的好,将来对你自己也就特别有利。
5、有些专家教授的讲座,你可能觉得扯淡。不过,一般人想聆听他们的讲座,不知要花多少钱,学校领导们既然把他们请过来,那么你就不要放过这个机会。
最起码谁都知道能吃上白食就很不错了。无论教授们讲得你爱不爱听。他们毕竟是长者,是成功人士,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所以不要太自我。
‘贰’ 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
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危害很多的,因为网络游戏如果自控能力差的话,会上瘾,这样就控制不住自己想要玩网络游戏。严重的话会导致叛逆不想接受现实,网瘾严重的话有可能导致猝死。
‘叁’ 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的网络问题行为有哪些
大学生网络行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戏剧性的网络行为问题。
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中指出:戏剧性行为是个体为了构建自我形象,在他人或是社会面前的一种有意识的自我表述。部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追求一种夸张的表现形式展示与众不同,以期实现他人对自身的关注,具有戏剧行为的特点,包括:戏虐粗俗的网络语言;网络“恶搞”行为;感情“快餐”。
正是由于这种戏剧性的网络行为大行其道,导致部分大学生网络行为随意,道德素质滑坡,对于社会、学校、家庭与自身的责任感消减。
2、肆意性的网络行为问题。
肆意性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发生的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主要包括:不诚信;网络色情;捏造新闻、发布虚假消息;参与网络赌博,冒用他人注册信息从事恶作剧等行为。
这些肆意性的网络行为问题,传达出来的信息观念和价值诱导极大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容易导致其道德责任感的缺失、自我约束力的降低以及自由意识的泛滥,严重的会导致网络犯罪行为。
3、侵犯性的网络行为问题。
侵犯性的网络行为问题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使用的过程中所发出的对他人和社会的合法权益造成危害的行为。大学生侵犯性网络行为可以分为侵权和侵入与破坏。严重的侵犯性网络行为问题将导致犯罪行为,扭曲人格,阻碍大学生的顺利成才和发展。
(3)大学生网络危害有哪些扩展阅读
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的教育对策研究
1、培养文明高雅的网络行为。
文明高雅的网络行为,是指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应具有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风尚,做到高尚而不粗俗,积极而不低级。培养大学生文明高雅的网络行为,首先,应重视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戏剧性的网络行为属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网络流行的亚文化,最终要回归主流文化。
教育者应以核心价值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去戏剧化。其次,丰富校园活动,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参观爱国教育基地等健康向上的社会性活动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使其在网络行为中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再次,铲除文化垃圾,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邓小平指出,“社会上虽存在许多思想路线不对头的现象,但是当前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有这些现象,而在于我们对待这些现象处置无力,存在着涣散软弱的状态。”
教育者应加强社会监管力度,加强法制处罚力度,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大学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形成文明高雅的网络行为。
2、培养自律自省的网络行为。
自律自省的网络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能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自觉提高自身网络道德修养的行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肆意性的网络行为问题,应“培养受教育者对道德原则的尊敬和运用这些原则的能力”,加强大学生的自律自省意识:
(1)、慎独。慎独指有道德修养的人在独处无人的时候或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自己的行为,不做不道德的事情。因此应该教育大学生不欺人亦不自欺,做到网上网下一个样,不因网络中没人监督就做不道德的事情。
(2)、反省。教育者应该经常教育大学生反省自己的网络行为,如是否在网上做了违反网络道德的事情,是否浏览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等等。
(3)、自讼。即对待自己已犯的错误能及时改过。在网络中犯错误的大学生,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错误,争取“不贰过”。通过自律自省,使自身成为一个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网民。
3、培养规范调节的网络行为。
规范调节的网络行为是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遵循共同的价值规范为取向的行为。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或补充,同样需要规范准则来维持网络的良性发展:
(1)、加速网络社会规范的构建。除了将现实世界中的规则规范引入网络,用以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指导和约束之外,还要针对网络行为活动的特点,构建新的规则规范以引导其网络行为活动。
(2)、养成网络规范意识。教育者应引导大学生践行网络规范,使规范调节的行为由偶然变为必然,使良好的规范行为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反复实践而使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3)、提高网络行为规范宣传和学习的有效性。高校应建设和推广高等教育特色网站,发挥名师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将网络规范的学习落实到每个大学生。
‘肆’ 沉迷网络对大学生有什么影响
沉迷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首先是身体上的影响,健康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干扰,其次是眼睛视力会极大的下降,最关键的就是对自己的精力会极大的受损。
‘伍’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人际关系淡化,心理问题突显
网络文化把世界联结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我们只要进入网络,就会进入相对封闭的“人-机-人”的虚拟空间,这使得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和社会接触的机会。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沉迷于虚拟空间,与亲人、朋友、同学之间的情感接触就会被冲淡,与现实生活也产生了距离感。
在网络文化建设领域目前,我国仍在建立和完善机制的过程中,面对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思想活跃,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角成,没有足够强的心理障碍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其行为很容易受到影响。
‘陆’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及手机上网成瘾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很多大学生反映头痛,方向感差。记不住电话,记忆力越来越差,睡眠质量急剧降低,造成他们紧张,烦躁,给大学生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最近出现一种低头族,说的就是那些低着头,走路也玩手机的人,大学生占了大多数,低着头玩手机,很容易造成个人受到伤害,一旦有不幸发生会给大学生们及其他们的家人带来心理伤害,导致不可消除的心理阴影。市场上的手机更新换代迅速,新款手机和功能对追求新鲜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力,同学中的手机手机攀比,加深大学生攀比心理,而大学生彼此攀比就容易产生群体效应。
具体包括,视力会产生模糊,对视力影响极大,最近越来越多的人的近视,而且近视程度越来越厉害,其中原因之一是他们经常玩电脑游戏,原因二是他们也长时间拿着手机玩。一天二十四小时手机不离手。过度依赖手机,关注手机里的网友,过多投入感情,远离实践生活,远离社交,对别人产生怀疑,不信任他人,难以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疏远亲朋好友,导致大学生越来越缺少安全感。沉溺于网络世界,学生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程度会显着下降,同时,沉溺于网络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选择的是如何逃避,而不是积极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沉溺于网络世界,不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柒’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 亲,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网络介入生活,已从多方面影响并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一是生活场所的改变。网络出现以前,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是一个固定的圆圈――寝室、教室、图书馆和食堂;而今,圆圈里的图书馆为电子阅览室所取代。二是闲暇时间利用的变化。无论是在网吧还是学校电子阅览室,每到周末生意异常火爆,大多学生原来用在图书馆的闲暇时间现都被用在网吧和电子阅览室了。三是食宿时间和质量的变化。由于网络的独特魅力,很多大学生禁不住诱惑,经常出去通宵,尤其是周末,在通宵过程中,他们大多靠吃泡面喝矿泉水维持一夜的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学业,也危害了学生健康。
‘捌’ 学生网瘾的危害有哪些
1、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网时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
2、会出现品行障碍,诱发青少年逃学、不与人交往、暴躁,产生攻击性等反常行为。一些人甚至会滑向犯罪的深渊。
3、过去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中,主要是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感情问题等,沉迷网络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现象,并且迅速上升为主因之一。一些学生终日沉迷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不但耽误学业,考试挂红灯、留级甚至退学。以致于荒废了他们的学业。
4、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在心理方面,会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记忆力减退,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情绪低落。
5、网瘾综合症患者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此外,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
6、网络作为人类智慧的产物,虽不是洪水猛兽,但却是一把“双刃剑”。当代青少年在充分享受着网络时代的快捷与方便的同时,其身心也正承受着网络负面效应的煎熬。
7、一些青少年网民过分迷恋与网上的“人——机”式交往,会忽视真实存在的人际关系,产生现实人际交往萎缩和角色错位的现象;爆炸般的网络信息的挤压揉搓,会加大青少年网民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引发“信息污染综合症”等心理障碍;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也会使青少年网民产生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做一些平时不能做,也明显是不道德的行为;长时间的上网会使一些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心理,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上网成瘾症等心理疾病。
8、网络欺骗、赌博、人身攻击、反动言论、犯罪行为以及各种网络垃圾等都可能使青少年受到伤害。
9、人的心理状况是在环境与人的相互影响中形成的。由于人脑细胞使用能力特别强,人对自己所在环境很快会形成一种心理状态,孩子长时间和电脑在一起,他的思维将与电脑的符号式机械思维趋同,常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受到抑制和削弱,弱化了人与人沟通相处的能力和现实生活的反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不利于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10、很多上网成瘾的青少年与他人甚至是父母的沟通较差,情绪不稳定、易怒、多变,没有自控能力、自己做的承诺不能兑现。
‘玖’ 网络对大学生产生哪些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网络文化的虚拟世界中,为大学生提供了与外界交流的途径,这种交流是广泛、安全和隐匿的,人们可以时刻扮演着自己非现实的理想角色,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为所欲为而不用受过多的约束。这番虚拟的环境对于好奇心强,喜欢憧憬、刺激,幻想新奇的大学生们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
网络社交虽然可以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同时由于脱离了现实交往,长期处于虚拟状态,在互联网上得到情感认同与满足的同时,很多大学生开始由心理上对网络的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延展到对现实的厌倦与冷漠,在这种消极的不为世情所动的抵触心理下,自我封闭和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便在所难免。
更使得大学生网民容易游离于集体、群体之外,现实的人际关系淡漠、交往困难,这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网络文化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各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寻求新鲜刺激的心理状态,从网上获取和传播各类信息,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如果缺乏清醒认识,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道德意识弱化、价值判断能力弱化,进而产生道德危机。
克服方法
①克服自卑心理,丢掉虚荣心,正确分析、认识和评价自己。尤其要充分发掘自己的优点,为自己的点滴成绩感到宽慰;同时,要努力做到与人坦诚合作、热情交往。
②克服恐慌心理,保持“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积极精神。从工作能力、学识水平或其他技艺方面,去学着做一项比别人更精通的事。
③转变心情,丢弃沮丧情绪。没有必要将自己与别人放在同一条跑道上赛跑,应该积极地另辟蹊径,肯定自我、欣赏自我。
④做好充分的准备,知己知彼,选准契机,自我放松。选择自己熟悉的时间地点和谈话内容,精神饱满,从容不迫。